今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农业部门面对百年不遇特大旱灾,围绕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目标,及早安排部署,积极主动应对,狠抓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和工作措施落实,为确保粮食生产不减产、农民收入不滑坡、农村发展不减速赢得了主动,全市农业生产平稳发展农村经济总体运行良好。
一、全市农业农村经济运行情况
(一)农业经济稳定增长。全市农牧渔业产值“五增一减”,农牧渔业完成产值280.05亿元,同比增18.7%,实现农业增加值140亿元,增18.6%,其中:粮食产值52.2亿元,增24.9%;油料产值2.25亿元,减46.4%;特色产业产值75.1亿元,增44.8%;水果产值3.5亿元,增59%;水产产值7亿元,增5.3%;畜牧产值140亿元,增7.7 %。预计农民人均纯收入4158元,同比增506元,增13.8%。
(二)粮食生产取得较好收成。今年,由于市场牵动、政策驱动、科技带动、服务推动、龙头拉动、协会促动,全市粮食生产呈面积、单产、总产三增的良好态势。粮食播种面积完成880万亩,同比增22万亩,增2.6%;产量25.41亿公斤,同比增1.41亿公斤,增5.9%,比计划增0.41亿公
斤,增1.6%;粮食平均单产289公斤,同比增9公斤,增3.2%。全市连续7年获得粮食丰收
(三)特色产业快速发展。全市加大蔬菜、蚕桑、魔芋、花卉、中药材、水产等六大农业特色产业培育力度,促进了优势特色产业向规模化、区域化、特色化方向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带初步形成,生产规模达到了三年规划的发展目标。全市六大特色产业基地完成366万亩,同比增44万亩,增13.7%,比规划目标增16万亩,增4.6%;产量356万吨,同比增28万吨,增8.5%;实现产值82.1亿元,同比增23.58亿元,增40%。
(四)畜牧业生产健康发展。1-9月,全市主要畜禽存栏、出栏和畜产品产量出现回升趋势。大牲畜存栏131.5万头(匹),同比增2.4%;生猪存栏616.4万头,增7%,其中能繁母猪存栏69.5万头,增9%;山绵羊存栏195万只,增6.8%;肉猪出栏805万头,增12%;肉牛出栏40万头,增24%;肉羊出栏108万只,增13%;肉禽出栏1560万只,增9%;肉类总产95万吨,增13%;禽蛋产量3万吨,增19%。预计全年肉猪出栏1168万头、肉牛出栏50万头、肉羊出栏145万只、肉禽出栏2200万只,肉类总产132万吨、奶类产量1.8万吨、禽蛋产量4万吨。
(五)科技促增收措施扎实有效。全市派出11475名科技人员深入一线,举办科技培训4190次(期),培训农民
2
32.8万人次,下发技术明白纸、科技光盘、简易图书和抗旱短信155.3万张(条);市级十项重点科技措施推广2606万亩;举办高产创建样板80片示范面积83.76万亩;粮食作物间作套种技术推广550万亩;完成畜种改良68万窝(头、匹、只),良种禽300万羽,良种兔17万只;推广使用青贮饲料58万吨,农作物秸秆氨化饲料15万吨,工业饲料13万吨;发放牲畜口蹄疫疫苗1200万毫升免疫注射牲畜748万头(只);发放禽流感疫苗415万毫升免疫禽类830万羽;发放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苗872万毫升免疫猪402万头。
(六)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加快。全市新增农业龙头企业16个,固定资产达50万元以上的农业龙头企业达246个(其中国家重点龙头企业1个,省级33个,市级98个);农产品加工企业达240个,建成了年加工农产品160万吨的生产能力,加工转化率达45%;大力发展农民经纪人队伍,培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全市农产品营销经济组织达1080个,运作规范的各类专业经济组织有354个;建成7个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区,有农产品省级地方标准13项,获无公害农产品认证164个、绿色食品认证32个、有机农产品认证5个,有中国驰名商标1个,原产地域保护产品2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5个,省级著名商标8个,市级知名商标15个;建成大中型农产品产地批发交易市场20个,其中5个被批准为农业部定点市场,形成了覆盖市、县、乡、
3
村四级的农业综合信息网络。以农业龙头企业为主的产业化经济组织覆盖各个优势特色产业,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不断发展。农业产业链条中的产、加、销环节得到有机联系,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有所提高。
(七)农村劳务产业稳步发展。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特别行动计划”,把劳务输出作为保增收的重要举措抓好抓实。今年,全市已培训18.5万人,完成计划的93%;新增转移输出劳动力14.3万人,超计划30%;实现农村劳务综合收入128亿元,完成全年计划的85%。
(八)支农惠农政策全面落实。全市认真落实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和畜牧养殖补贴惠农政策,通过“一折通”发放各项惠农补贴资金52633万元,其中:粮食直补285万元;良种补贴4888.1万元;农资综合补贴35565万元;农机购置补贴3743万元;生猪调出大县奖励 4211万元;生猪良种补贴资金1641.1万元;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2300万元。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农业基础设施依然薄弱。一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目前我市基础设施建设主要依靠争取国家、省政策性资金,由于市县财政困难,无力开展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这与农业大市地位和现代农业的发展还不相适应。二是重建轻管等问题仍然存在。现有农业基础设施大多年久失
4
修,难以发挥有效作用,特别是在抗旱防洪除涝方面表现尤为突出。三是农业配套体系建设不健全。特别是动植物良种繁育、基地建设、科技培训和疫病监测预警防控体系建设力度不够,也直接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健康发展。
(二)农资价格上涨过快。今年以来,农用柴油、农膜、化肥、种子、农药等主要农资价格同比上涨,农民生产成本人均比上年支出增加,对农业生产造成许多负面影响。一是增加了种养成本,降低了农民的实际收益,影响到农民收入的进一步增加。二是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农民在购买农资时惜购或观望势必会影响农资需求投入,进而影响农业生产。三是因农资价格上涨还会诱发假冒伪劣农资产品进入农资市场,为农业稳产增产埋下隐患。
(三)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仍然突出。随着消费水平提高和观念变化,农产品质量安全日益受到广泛关注。虽然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有了明显提高,但还存在作为生产主体的农民量大面广,市场监管难度大;农产品产加销一体化程度低,环节多、链条长、安全隐患多;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建设滞后,监管体系不健全,协调机制不完善等。
(四)农民持续增收的空间有限。今年中央和省级支农力度是历年来最大的一年,全市各种支农资金突破5亿元。加之,今年的农产品价格不错,农民增收形势较好。明年中央和省财政能否继续大幅增加对我市的支持,能否保证不发
5
生重大自然灾害,农产品价格能否继续大幅提升,还有许多变数,因此,继续保持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压力不小。
(五)农业产业化经费投入不足。少数地方对农业科研推广、新型农民培训、原料基地建设、龙头企业扶持培育、农产品品牌创建和市场开拓等方面重视不够,工作措施不力,宣传发动群众不够,个别地方甚至出现倒退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全市农业产业化整体推进速度,发展现代农业的保障力下降。
三、下步工作打算
(一)抓好“三秋”工作,启动好冬季农业生产 加强对晚秋作物田间管理,搞好农产品收、储、运、销工作,做到精打细收,颗粒归仓,确保农产品质量,实现丰产丰收。秋收工作要突出抓好种子的收、储重点,加强种子市场管理,严厉打击非法抢购、套购种子行为,把好种子质量关。要搞好产销衔接,落实好农产品订单,提高订单合同的履约率。充分发挥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民经纪人队伍在农产品流通中的作用,千方百计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和市场占有率;以结构调整为重点,启动好冬季农业生产,迅速掀起冬农开发热潮,为明年农业生产开
6
好头、起好步。
(二)坚持以特色促发展,集中力量发展优势产业 以结构调整为手段,以促农增收为目标,按照专业化、规模化、区域化、标准化要求,在突出特色、扩规模上下功夫,做大做强粮油、畜牧、蔬菜、桑蚕、中药材、魔芋、水产、水果产业,力争在面积、产量和质量上有新突破,提高农产品质量和效益。同时,加强配套农艺与农机措施的研究与推广,促进农机与农艺有机结合,大力推广机播、机插、机收、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节水灌溉等技术,进一步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三)加大农业执法力度,维护农业生产秩序和农民利益
加强对种子、种畜禽、农药、肥料、兽药饲料等农用物资的监管,杜绝重大制售假劣农资案件的发生;加大动物防疫检疫、卫生监督、草原监理等执法工作力度,确保不发生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加大对渔业水域污染等渔业违法案件的查处力度,对市内重要流域实行禁渔期,建立水生野生动
7
物保护区,切实保护我市珍稀野生渔类;加大对拖拉机等农业机械的服务和监管力度,杜绝假劣农机产品流入市场,查处非法载客、非法改装、非法拼装和黑车非驾等违法行为,确保农机生产安全。
(四)在科技研发、推广和体制、机制创新上力争取得突破
按照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积极稳步推进土地规范流转,完善合同制与合同备案制管理,促进土地向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集中,提升种养规模效益;围绕优势特色产业,增强科技研发的自主创新能力,在培育新品种、病虫害防治、农产品安全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加大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力度,持续推进生猪产业“三百”工程建设,推动千家万户的分散饲养向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产业化方向发展。通过政策扶持、项目带动、做大做强龙头企业,搞好农产品流通市场、信息引导服务,加快发展现代农产品加工业、营销业,提高农产品商品率和加工转化率,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进程。
8
(五)认真编制和完善农业“十二五”规划
今年是完成“十一五”规划任务的收官之年,也是谋划“十二五”农业专项规划的关键之年。全市各级农业部门要立足实际,着眼于提升农业产业素质,突出农业基础设施和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着力解决制约农业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促进农业科学发展、创新发展。
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