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力丹
期刊:《新闻大学》2012年第5期
舆论概念的缘起
现代西方的“public opinion”一词,直到18世纪才作为一个独立的词组。这个词组包含了“人民主权”的理念,而这种理念产生于文艺复兴时代。1762年,法国启蒙学者雅克•卢梭(J.Rousseau)在他的《社会契约论》中首次将“公众”与“意见”组成一个概念,即“舆论”(法文Opinino Publique)。
马克思把舆论视为“一般关系的实际的体现和明显的表露”。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报纸是作为
社会舆论的纸币流通的”。 恩格斯年轻的时候说过:“世界历史——我们不再怀疑——就在于舆论。”(直译:世界历史进入舆论)工业革命背景下,舆论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他们概括了以下几点: 第一,共同利益愈来愈成为较大范围内的舆论的基础。
第二,先进的阶层和发达地区愈来愈成为舆论的晴雨表。 第三,外部因素愈来愈容易引起舆论的变化。 第四,政治自由愈来愈成为舆论发展的必要条件。 第五,舆论的逆向反映愈来愈强烈。 第六,舆论的自发性特点。
舆论的力量表现
首先,舆论是对权力组织和政治活动家的制约力量。其次,舆论对立法是一种推动力量。第三,舆论所实现的普遍的社会监督。舆论是公众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一种评价。在市场经济发展的情况下,舆论趋向于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监督的权力。 衡量舆论的八个要素 1. 舆论的主体——公众。
2. 舆论的客体:现实社会,以及各种社会现象、问题。
3. 舆论自身,即公开的意见。 4. 舆论的数量,即一致性程度。 5. 舆论的强烈程度。
6. 舆论的持续性(存在时间),有时又称“舆论的韧性”。 7. 舆论的功能表现:影响舆论客体。 8. 舆论的质量:含有理智与非理智成份。 舆论的形成
1. 舆论形成的一般过程。
舆论形成因不同的社会环境、公众心理,以及舆论客体的差异,不会有标准化的形成公式。如果一定要对舆论形成作一大致概述,可以有以下几个形成步骤:
1)社会变动、较大事件的发生刺激意见的出现。要注意的是,外界信息的刺激引起何种反应,不仅取决于信息本身,而是通过公众已有的既定信念进行判断,而从表现出某种情绪或发出,某些议论。正是由于每个人的信念差异,结果是出现议论纷纷的场面。
2)意见在社会群体的互动中趋同。在这一过程中,舆论领袖和有组织的群体对意见的趋同的影响将是较大的。 3)权力组织及其领导人、大众传播媒介促成所希望的舆论。 4)文化与道德传统对舆论形成的影响和制约。
2. 舆论形成中舆论与个人意见联系的四种动态形式。
舆论的形成实际上是各种因素相互影响的动态过程,这个过程可以用下面的一个图式给予表达:
其间存在的四种联系:
1)社会系统中过去的舆论向现在的舆论发展变化; 2)个人层次的过去意见向现在意见的发展变化; 3)过去的个人意见与过去的舆论之间的互动联系;
4)现在的个人意见与现在的舆论之间的互动联系。现代生活中最明显的是有关于道德的舆论变化,恩格斯为此曾发出感叹:“善恶观念从一个民族到另一个民族、从一个时代到另一个时代变得这样厉害,以至它们常常是互相直接矛盾的。”
3. 形成舆论的一种情形:舆论场效应。
以下三个条件如果同时具备,可能会在短时间内形成舆论,这种情形下形成的舆论通常为负面舆论,并伴随破坏性的行为舆论。因而,对此种情形要尽可能防止出现。
1)一定空间人们的相邻密度和交往频率。相邻密度越大、交往频率越高,形成舆论的可能越大。 2)空间的开放程度。空间的开放程度越大,形成舆论的可能性越大。
3)空间的感染力度或诱惑程度。相互感染的因素越多或兴趣、利益的吸引力越大,形成舆论的可能性越大。
西贝学长点睛:
舆论作为新闻传播学的热点、重点、难点,每年必考!陈力丹老师的这篇文章,为我们解答了何谓“舆论”的问题。其中尤为重要的是衡量舆论的八个要素和舆论形成的一般过程——把这些知识点迁移到网络时代来看,其实只用替换关键字即可——去年中传传播学初试有一道论述题:分析网络舆情的演变及特征,大家就可以用这八个要素去分析舆论的主体、客体、本体……在网络时代有哪些变化。理论就是那些,关键看你怎么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