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版上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课堂知识练习题精编
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
1. 课外阅读。
齐宣王使人①吹竽,必②三百人。南郭处士③请④为王吹竽。宣王悦之,廪食⑤以⑥数百人。宣王死,闵王立。好⑦一一听之,处士逃。
[注释]①使人:叫人。 ② 必:总是。③处士:没有官职的普通知识分子。④请:要求。⑤廪食:公家供给粮食。⑥以:跟别人相同。 ⑦好:喜欢。
[1]联系注释与上下文解释句子。
(1)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廪食以数百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南郭先生逃跑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了这则寓言,你有什么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读故事,完成练习。
魏文侯与虞人(虞人:管理山泽打猎的小官)期(约定时间)猎。是日,饮酒乐,天雨。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之。
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课内阅读。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1]对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楚人有鬻盾与矛者(买)。 B.其人弗能应也(楚人)。 C.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你)。
D.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 [2]“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学习这则寓言后,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用“自相矛盾”写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读《自相矛盾》,回答问题。
1 / 8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莫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众皆笑之。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1]先解释句中加点字,再解释句子意思。 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誉:_______________ 陷: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或: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可同世而立
立: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
[3]“利”的意思有:①好处,利益;②锋利,锐利(跟“钝”相对);③利润或利息;④胜利,指赢的一方;⑤顺利,便利。
本文中“吾矛之利”的“利”是第______的意思;“出师不利”的“利”是第_____的意思;“坐收渔翁之利”的“利”是第_______的意思。 [4]请用“自相矛盾”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假如你是楚国商人,你该怎样推销你的矛和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文言文阅读。
古人谈读书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论语》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宋)朱熹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敢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清)曾国藩 [1]加点字注音。
不耻下问(____) 诲人不倦(____) 岂(_____) 默而识之(_____)
[2]解释下列字词意思。
士人:______________ 下流:______________ 厌:______________ 耻:______________ 知:______________ 识:_______________ [3]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 / 8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谈谈你对读书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快乐阅读。
杨氏之子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__________________。”儿应声答曰:“__________________。”
[1]在文中“_______”上填入原文内容。 [2]本文选自《_________________》这本书。 [3]写出下列字的意思。
诣:_________ 乃:_________ 示:_________ [4]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为设果,果有杨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父不在,乃呼儿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说说从哪里可以看出杨氏之子的机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阅读《古人谈读书》选段,完成习题。
知之为知之, ,是知也。
敏而好学, 。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1]按原文填空,写在横线上。
[2]用自己的话写写画“﹏﹏”的句子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文段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默而识之”讲述的是学习方法。
B.“诲人不倦”和“学而不厌”讲述的是学习态度。 C.第一句告诉我们学习中不能不懂装懂。
[4]结合自己的读书体会,说说文段中哪些话给你的启发最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课内阅读。
孟子曰:“鱼
我所欲也
熊掌
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
舍鱼
3 / 8
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
义者也。”
1.这段话中,孟子提出了__________________的主张。 2.在文中“
”里加上标点。
3.“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句话中,“二者”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得兼”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舍”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
4.舍弃鱼而要熊掌,是因为熊掌更贵重、更稀有,而孟子为什么要宁可牺牲生命也不违背道义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课外阅读。
守株待兔 ——《韩非子》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①,兔走触株②,折颈而死。因释其耒(lěi)而守株③,冀复得兔④。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⑤。
[注释]
①株—露出地面的树根和树茎。 ②走—奔跑,逃跑。
③耒(lěi)——古代的一种农具,形状象木叉。 ④翼——希望。
⑤而身为宋国笑——而他自己却被宋国人耻笑。 [1]根据注释,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冀复得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请你用现代汉语把这个小故事翻译出来好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文言文阅读。
杨氏之子
梁国杨氏子九岁,_____ ____。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_______ _______。”
[1]把原文中空白处应填写的句子写在下面。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选自南朝刘义庆的《___________________》。 [3]解释下面句子中带点的字。
4 / 8
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诣:_____________ 乃:_____________ ②孔指以示儿曰。
示:_____________ 曰:_____________ [4]杨氏之子回答得极其巧妙,其巧妙之处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中可以看出杨氏之子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孩子。
11. 课内阅读。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联系上下文填空。
(1)____________为____________设果。 (2)孔指________以示儿曰。
[2]这句话朗读时正确的读法是( )
A.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B.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C.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D.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3]杨氏之子回答的巧妙之处不在于( ) A.杨氏之子的回答非常有礼貌。
B.他没有生硬地直接说“孔雀是夫子家禽”,而是采用了否定的方式,婉转对答,表现了应有的礼貌。
C.他的回答使孔君平无言以对。因为孔君平要承认孔雀是自己家的鸟,说的话才立得住脚。
[4]杨氏之子是个怎样的孩子?用准确的成语来形容他。
(_________________)的孩子 (________________)的孩子 [5]想一想,孔君平听到杨氏子的回答以后,会说些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阅读回答问题。
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节选自《列子·汤问》第七章 [1]用“/”画出下面句子的停顿。
我 以 日 始 出 时 去 人 近,而 日 中 时 远 也。
5 / 8
[2]“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中的“此”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回答) [3]两小儿得出不同结论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两小儿为什么笑孔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阅读小古文,完成练习。
魏文侯①与虞人②期猎。是日,饮酒乐,天雨。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③之。
(注释)①魏文侯:战国时魏国国君,在诸侯中有美誉。②虞人:掌管山泽的官。③罢:停止,取消。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魏文侯与虞人期猎(_______) (2)是日,饮酒乐,天雨(_______) (3)公将焉之(_______)
(4)岂可不一会期哉(___________) [2]翻译下面的句子。 乃往,身自罢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了这篇短文,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自相矛盾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誉之曰(称赞) B.于物无不陷也(刺破)
C.吾矛之利(好处) D.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句首发语词) [2]“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这句话的意思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围观者质问卖者这句话之前,心里的想法是___________。
[3]“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假如你是楚国商人,你该怎样来推销你的矛与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 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
6 / 8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1]这则寓言名叫____________。
[2]“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 )。 A.矛很锐利,能戳穿他的盾 B.盾很坚固,他的矛戳不穿 C.他自己也无法回答
[3]这则寓言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在生活中见过类似的事情吗?举例说一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 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
学弈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选自《孟子·告子》
[1]对第一句中“通”与“善”的解释正确的是( ) A.整个 善良 B.通过 善于 C.整个 善于 D.整个 熟悉 [2]弈秋教两个人下棋,这两个人的表现是( ) A.两个人都很专心 B.两个人都不专心
C.一个人很专心,另一个人不专心 [3]画线句子采用的主要写法是( ) A.比喻 B.对比 C.联想 D.照应
[4]“为是其智弗若与”应读出____的语气。“非然也”应读出____的语气。 A.疑问 B.反问 C.否定 D.肯定 [5]这则文言文告诉我们的是( ) A.做任何事都可以一心二用。
B.做事要专心致志,不能一心二用。 C.做事时要想着天上的鸿鹄。
17. 阅读理解。
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7 / 8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远,而日中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①,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chāng cāng)沧凉凉,及日中如探汤②,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shú sú)为汝多知乎!” 注释:①盂:古代的圆口器皿。②汤:热水。 1.圈出文中括号内正确的读音。 2.照样子写词语。
例:大如车盖 泪如泉涌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3.选择带线词的解释,在括号里打“√”。 (1)两小儿辩日
有口才( ) 辩论( ) (2)日始出时去人近
距离( ) 失去( )
4.用“_______”画出文中的反问句。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问其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孔子不能决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孰为汝多知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 课外阅读。
别董大 [唐]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1)这首诗中描写的景物有哪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中写景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抒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自己的话说说“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 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