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目标】
1、熟读并背诵课文,积累并扎实掌握常见的文言词语。
2、通过合作探究,翻译课文,感受世外桃源所描绘的美好社会生活。 【学习重点、难点】
准确翻译课文,感受世外桃源所描绘的美好社会生活。 【资料链接】 1、走进作者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世号靖节先生,别号五柳先生。生于东晋末期,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伸,做过几任小官,由于不满官场丑恶,41岁时弃官回乡,归隐田园,留下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传世美谈。他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其诗自然质朴,意味隽永。代表作有《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
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适世的因素。本文写作年代在约是宁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他拒绝与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 【预习导学】
一、熟读课文并翻译课文。 二、预习检查
1、给加点的字注音:
豁然开朗( ) 屋舍俨然( )阡陌交通( )( ) .... 便要还家( )黄发垂髫 ( ) 刘子骥( ) 与外人间隔( ) .... 及郡下 ( ) 诣太守( ) .. 2、古今异义词:
鲜美 古义: 今义: 妻子 古义: 今义: 交通 古义: 今义:
1
绝境 古义: 今义: 无论 古义: 今义: 不足 古义: 今义: 开朗 古义: 今义: 3、一词多义:
舍:便舍船( ) 屋舍俨然 ( ) 寻:寻向所志( ) 寻病终 ( ) 志:处处志之( ) 寻向所志( ) 乃:乃大惊( );乃不知有汉( );乃悟前狼假寐( ); 遂:遂与外人间隔( ); 遂迷( )
4、通假字: 便要还家 通 , 。 5、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4) 不足为外人道也。 【合作探究】
1、本文的写作思路(渔人的行踪线索)是什么?
2、渔人“从口入”,看到了桃源的哪些美景?哪些是自然景象,哪些是生活美景?
2
3、渔人到桃花村,村人如何对渔人的?反映了桃花源怎样的社会现实?
4、村人“皆叹惋”为什么?
5、渔人既然“处处志之”,但“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是否矛盾?作者这样写用意何在?
【达标检测】
1、文中描写桃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 体现祥和安乐的社会环境的句子是
2、阅读课文一、二语段,答题: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①缘: ②俨然: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①渔人甚异之 ②林尽水源 ③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3、指出这段文字中的三个成语:1 2 3 4、末句中“黄发垂髫”用的修辞方法是( ) A 比喻 B 夸张 C 借代 D 对比
5、桃花源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人民的生活状况、精神状态怎样?
3
6、由“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你能从中联想到哪一句古诗,哪些人生道理或启示?
【拓展延伸】
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桃花源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愿望?我们今天应当怎么评价?
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