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关于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几点思考

来源:一二三四网
医学教育管理

2017 年第3 卷第3 期 Med Edu Mgt 2017, Vol.3, No.3

DOI: 10.3969/j.issn.2096-045X.2017.03.009 •

学科建设.关于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几点思考

李继胜1

高华

2

(1.首都医科大学医院事务管理处,北京100069;2.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细胞生物室,北京100050)

【摘要】2017年1月,教育部、财政部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共同制定了 “双一流”实施办法(暂行),由此揭开了国内“双 一流”建设的大幕。各高等院校跃跃欲试,争相建设“双一流”。那么如何建设?从哪方面去建设?要达到什么目 标?如何去评价? “双一流”建设前景如何?这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关键词】双一流;师资;经费;学科;目标;评价

Some thought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first-class university and the first-class discipline

Li Jisheng1, Gao Hua2

(1. Department of Hospital Affairs, 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069, China; 2. Cell Biology Department, Beijing Neurosurgical Institute, Beijing 100050, China)

【Abstract】 In January 2017,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the Ministry of Finance and the National Development and

Reform Commission jointly developed the Double First-Class Implementation Approach (provisional), which opened the curtain of domestic double first-class construction. Subsequentl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e competing for the double first-class construction actively. So how to conduct the double first-class construction? From which aspects to build it? What kind of target should be achieved? How to evaluate? What about the double first-class construction prospect? All these are questions worth considering.【Key words】 the double first-class; faculty; funds; discipline; target; evaluate

2015年10月,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 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提 出加快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1]; 2017年1月,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 委共同制定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 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办法规定:每 5年为一个建设周期,2016年开始新一轮建设。 建设高校实行总量控制、开放竞争、动态调整[2]。 此两文件颁布后,国内高校一流大学和一流学 科建设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各省份、自治区 以及部分高等院校相继推出了一系列“双一流” 建设的方案或文件,国内“双一流”建设拉开 大幕。那么在此轮“双一流”建设中,各高等 院校要如何去建设?要从哪方面去建设?要达

到什么样的目标才能被认定为“一流”?由谁 去评价是否“一流”?本文就此四个方面问题 展开论述,并参考各家之言,提出国内一流大 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相关建议,希望能对各高 等院校在“双一流”建设之路上有所帮助。

如何建设

影响大学发展环境的因素很多,“双一流” 建设作为锦上添花的一环,对于各高校来讲是 一次难得的机遇。但是各高校也不宜看得太重, 否则会阻碍大学的发展。国内各高校首先要确 立自己的办学理念、办学目标,找到自己的优势, 以及发展定位。要把办学目标盯在社会对大学

基金项目北京市卫计委高层次人才(2015-3-040)

作者简介李继胜,硕士,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医院管理及教育管理。Email: ljs1210@ccmu.edu.cn 通讯作者高华,博士,副研究员,研究方向:脑肿瘤的分子分类和个性化治疗。

Email: huagao@aliyun.com

J 200

http://mem.ccmu.edu.cn

Med Edu Mgt 2017, Vol.3, No.3 2017 年第3 卷第3 期

医学教育管理

的需求上,而不是政府行政部门的行政要求。 毕竟在高等教育方面,行政管理和高校自身发 展是存在较大差距的。行政管理多从拨款、计划、 要保卫本地人才。高校教师队伍作为高校教学

和科研的主要力量,加强建设将成为未来很长 一段时间内高校的中心工作,优秀人才和团队 评价等角度出发,而高校实际发展中却有自己 独特的问题,比如,改善教学质量和提高学生 综合素质等。

本次出台的文件规定,“双一流”建设取 消由各高等院校自主申报,改由国家根据一定 的标准统一挑;采用5年一轮建设周期一轮评 价考核的模式。笔者认为由国家按照统一标准 遴选没有问题,问题在于5年一周期的传统建 设模式,时间太短,容易导致急功近利,终究 无法让高校沉下心来做一些事情,应该把建设 周期延长一些,比如10年。或者干脆解放束 缚,不设建设周期,改为持续建设,动态调整, 有进有出。这样各高校没了精神负担,放心大 胆的进行长期持续建设,才容易出较大的科研 成果。

建设维度2.1师资队伍方面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师资至关 重要,人才引进和培养都是重中之重。各高校 应通过多项计划,全力打造一流师资队伍,为 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强基固本。但也不要 片面依赖高薪酬高待遇竞价抢挖人才,简单以 “学术头衔”、“人才头衔”确定薪酬待遇、

配置学术资源等。2016年12月5日,在南京 大学举行的教育部深化高校教师考核评价制度 改革经验交流与研讨会上,来自全国31个省 (区、市)的教育厅领导和来自75所部属高校 的分管校长参加研讨。部分高校呼吁,相关部 门要出台政策,规范人才的无序流动。尤其是 随着2017年高校“双一流”建设的正式启动, 这类现象更加突出。目前各高校高层次人才竞 争已经白热化,为争创“双一流”,不少高校 不惜血本到处“挖”人。笔者认为,人才合理 有序流动是正常的,但是不能无序流动。对于 高校来说,一方面要从外部引进人才,一方面

将获得更好的机会和发展空间。当然,各高校 在注重自身人才培养和人才引进的同时,也要 将办学目标逐渐回归大学基本功能,引导教师 做好本职工作,提升大学的教育功能。毕竟, 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体现是多维度的, 既体现在人才培养上,也体现在科学研究、社 会服务、文化传承以及国际国内交流等方面。

2.2经费投入方面

《实施办法》中指出,综合考虑建设高校 基础、学科类别及发展水平等,给予相应支持。 中央高校开展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所 需经费由中央财政支持;中央预算内投资对中 央高校学科建设相关基础设施给予支持。纳入 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范围的地方高校, 所需资金由地方财政统筹安排,中央财政予以 引导支持。在2017年3月5日召开的政协十二 届五次会议小组讨论会上,财政部教科文司司 长赵路透露,对于“双一流”资金管理办法的 总原则已确定,那就是简政放权,给高校更多 的经费管理自主权。经费的分配,也将采用因 素机制,不会集中到某一个项目上去。笔者认为, 除了政府和主管部门对“双一流”建设资金和 资源支持外,各高校也要积极拓宽筹资渠道, 争取社会各方资源,广泛吸纳校友捐助、社会 捐赠等,形成多元支持的长效机制。

2.3学科建设方面

从目前各地出台的方案来看,教育资源的 厚度不同,定位也不同。地方对高等教育呈现 出不同定位,是基于经济基础、财政能力和原 有高等教育资源的综合考虑。在各省区市的实 施方案中,立足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及产业需求, 因地制宜、推进特色学科建设成为一大亮点。 譬如海南省将利用自身生态优势,重点建设热 带高效农业、国际旅游、热带海洋、热带医药、 岛屿生态、教师教育等学科领域;甘肃将立足 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华夏文明 传承创新区、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兰州

http://mem.ccmu.edu.cn

201【

医学教育管理

2017 年第3 卷第3 期 Med Edu Mgt 2017, Vol.3, No.3

新区等国家级战略平台建设,明确学校发展定 位和优势特色;辽宁将学科建设与产业振兴全 面对接,调整学科布局,建立电力装备、石化 冶金、矿山机械、生物制药等若干个支撑学科群, 充分发挥高等教育对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支撑引 领作用等。而南京、武汉等城市原有部属院校 多,水平相对高,因而有条件冲击“世界一流”; 广州等城市由于财力雄厚,能支持和发展更多 高校;但像宁夏这样的区域整体水平不高,因 而提出“西部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特色战略。 由此可见,各高等院校在此轮“双一流”建设 中,自身定位较准确,已逐渐摆脱了盲目建设、 为建而建的状态,而是立足自身定位,发展自 身优势,走充分带动区域发展的路线,这是值 得庆幸的一点。

建设目标

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主任李志民认为,“双 一流”建设的本质是让世界认可中国的大学和 学科,而且对世界一流大学教授提出了应具备 的四条标准:能在国际会议上做特邀报告、主 旨发言;能在国际期刊上当编委、当主编、当 编委会主任;能在国际学术组织中担任轮值主 席、理事长、会长;能在国际奖项中,做主要 完成人。通过教授参与国际上学术团体的活动, 逐步提升中国教授在国际上学术活动中的话语 权,有利于快速提升中国大学的影响力,逐步 获得国际上对中国大学的认可。由此可见,国 内“双一流”建设的目标就是让国内的大学和 学科在国际上获得一席之地,拥有话语权,具 备导向作用。

外部评价

在“双一流”实施办法中,“由谁来评价” 的问题并没有做出明确的规定。笔者认为应该 提倡有权威的第三方机构来做评价,而不能由

教育部主宰评估事项。目前教育部正在提倡“管

202

http://mem.ccmu.edu.cn

办评”分离,从这个角度来考虑,教育部作实 施的推进者,由第三方机构去作评价,这样可 以把责任分清楚。教育部作为政府行政部门, 主要管资金的筹措以及资金的分配和使用。具 体的评价标准要求和规范具有学术性,则交给 第三方机构去做会更好一些。

教育部长陈宝生3月5日下午在2017年全 国两会四川团全体会发言时表示,世界一流大 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建设纲要和工作方案都已 出台,现阶段正在进行专家评估,大体思路是

在过去“211”、“ 985 ”计划基础上吸取经验教训, 可以用四句话概括:竞争优选、专家评选、政府 比选、动态筛选。不搞终身制,也不靠几个指标 评估,而是借助第三方机构进行评比,最后服 务于国家战略。不分部属学校和地方学校,只 要专家评下来具备条件就可以,但这是动态的。

当然,要做到科学合理,不同的大学考核 评价就应该是不一样的,并不存在一个全国所 有大学都能够通用的方式方法。比如东部高校 与中西部高校,整体发展情况存在较大的差异, 如何实现符合学校实际情况的评价,这需要各 个学校自己去探索。而且不同高校、院系间的 发展也是不平衡的。高校在不同发展阶段的评 价应该有所不同,而我们现在都采用统一标准 评价所有高校和专业,这本身就存在很大问题, 它极大地限制了高校自主发展。这些问题如果 解决不好,将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一流大学和一 流学科的建设。中山大学粵港澳研究院研究员 许长青认为,过去的绩效评估更多强调的是院 士数量、人才数量等具体的、静态指标,以后 要更多关注到毕业生社会评价、学术声誉等无 形的、动态指标,建立起新的动态评估机制。 这样更能全面反映一所高校的真实水平,从而 评估财政投入有没有效益,有没有违背管理者 的愿望。除了财力的支持,“双一流”还需要 有与之配套的制度、理念、精神,需要有一套 与世界一流大学相匹配的制度来支持学校的发 展,也需要与世界一流大学相适应的大学的理 念、大学的精神来支持大学的发展。而这也是

Med Edu Mgt 2017, Vol.3, No.3 2017 年第3 卷第3 期

医学教育管理

吸引人才的“软环境起学校依法办学、自主管理、社会参与、民主 监督的现代学校治理结构,非常关键。

“双一流”建设思考

为了集中优势资源,重点建设少数学校、 少数学科,使其尽快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国家 于1991年启动了 “211”、1998年启动了 “985” 5.2平等的竞争环境与良好的学术环境

“双一流”建设必须要处理好的一个关键 是为各高校创造一个平等的竞争环境,使各高 校能在这个平等竞争环境中拥有自主办学、自 主发展的权利,形成办学特色,从而提高办学 两个工程的建设,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了国内高 等教育整体水平的提升。但是,由于历史局限性, 建设过程中也存在了较大问题,譬如身份固化、 竞争缺失、重复交叉等,困扰了国内高等教育 的进一步发展。日前国家启动的“双一流”建 设如果仍旧采取旧方式,把大部分精力放在学 校、学科是否入选了 “双一流”上,入选之后 就万事大吉,那就又成了一种身份的象征,是 不可取的。要解决这个问题,笔者认为应该主 要从以下两方面进行考虑:

5.1管办评分离与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 题的决定》以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 规划纲要(2010〜2020年)》都提到了要推进 教育管办评分离改革,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 主权。按照管办评分离的要求,政府的责任是 宏观管理,保证学校投入,同时监督学校依法 办学,而具体办学应由学校自主决定,评价则 由第三方机构开展。这在“双一流”建设方案 里已经明确提及,推进管办评分离改革,建立

质量。同时,要要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为青 年教师发展提供全方位便利。青年教师是学校 “双一流”建设的生力军,要处理好青年教师 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譬如个人事业 发展与学校整体发展的关系、人才引进与人才 培养的关系、主流学科发展方向与个人科研发 展方向的关系等,创造有利于青年教师脱颖而 出的良好机制与环境,为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 建设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

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国发[2015]64号

[A].2015—10—24.

[2] 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统筹

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 行)》的通知:教研[2017]2号[A].2017-01-24.

(收稿日期:2017-03-21)

(本文编辑:闫红)

http://mem.ccmu.edu.cn

20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