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孝故事(选摘)
郯子鹿乳奉亲
郯子,春秋郯国国君。父母年老患眼疾,郯子听说鹿乳可以治好双亲的眼疾,便披着鹿皮,去深山混入鹿群之中,取鹿乳供亲。猎人误认其为鹿,正要射他,他赶紧大叫,并将实情相告,猎人敬其孝心,以鹿乳相赠,并护送郯子出山。
仲由为亲负米
仲由,字子路,春秋鲁国人,孔子弟子。生性至孝,家境贫寒,常以野菜为食。仲由为孝敬父母,常从百里之外背米回来供养父母。仲由父母去世后,他随孔子周游列国时,在楚国面对美味佳肴,回忆起昔日生活之苦,思念其父母。
闵损单衣顺母
闵损,春秋鲁国人,孔子弟子。自幼丧母,后母给两个亲生儿子用棉花做衣服,给他用芦花。一次,他为父亲驾车,体寒手抖,车险些失控,父亲怒而鞭打,芦花飞出。父亲决定休掉后母,闵损却哭着劝阻:“娘在只孩儿一人受冻,娘走了两个弟弟衣单。”后娘知道后深受感动,从此待他如亲生。
刘恒亲尝汤药
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个儿子。生母薄太后患病三年,汉文帝处理完政务后,便陪在太后床边,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服用的汤药,亲口尝过后才让母亲服用。
江革行佣供母
后汉江革,早年丧父,为避战乱,背着年迈的母亲逃难。路遇强盗,欲杀江革,江革哭告,有老母无人奉养,强盗感其孝,放其生还,江革背着母亲最后在下邳定居下来。为了生活,他到一家人家当佣人,供养老母。后来他又背着母亲回到老家临淄。母亲有事外出,他必定亲自驾车缓缓前行。
陆绩怀橘遗亲
陆绩,字公纪,吴郡(今江苏苏州)人。他出身官宦世家,从小深懂忠义孝悌之道。6岁时随父赴九江见袁术。袁术用红橘招待他,他随手拿了几个装在怀里。辞别弯腰作揖时,红橘从怀中滚落在地,袁术笑他:“你是我的贵客,怎么还偷柑橘呢?”陆绩笑答:“我是想拿回去给母亲尝个新鲜。”袁术听后深感他将来定是不同凡响的人物。“陆绩怀橘遗亲”的事迹广为流传。
吴猛恣蚊
吴猛,晋朝豫章(今江西南昌)人。年仅8岁时,因家贫穷,买不起蚊帐,夏天夜间蚊子极多,打不完,赶不走,而父亲又怕烟熏,年幼的吴猛实在没有办法,突然想到:如果蚊子吃饱了就不会叮咬父亲了。于是,他每晚都赤裸着上身,在父亲的旁边,任蚊子叮咬自己。
外国青年如何尽孝
□山 影
西方社会父母尽义务抚养子女,子女到一定年龄后离开父母独立生活,组成自己的家庭,然后又尽义务抚养自己的子女。家庭养育子女基本上是像接力赛跑中的传递接力棒一样一代一代向下传递。从父母传到子女是单向的。这种“接力”式的养老模式的出现,是因为在现代西方国家,已有相当一部分的家庭赡养功能由社会机构所代替。
美国:亲子关系比较理性
在美国,子女和父母之间的关系是显得比较“理性”的。这一方面是由于美国人很小就有了自立的意识,这种意识不仅影响到与父母的关系(不愿过多依赖父母,从而也减少了与父母共生的程度),也影响到与子女的关系(美国老人有着很强的自尊心,他们爱好自立的生活,并且觉得依赖子女是可耻之事)。另一方面,由于生活压力较大,年轻人的绝大多数精力都要用在工作上,工作变动往往也比较大,经常是从国内跑到国外,从这个城市跑到那个城市,与父母在一起的时间比较少,而且往往是距离很远,想尽孝也不易。
还有一个客观因素。美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比较完善,老年人不仅有社会保险福利这一重要的生活来源,还可以早早参加养老金计划,储蓄存钱,参与投资,为养老做好准备。因此,美国人虽然在银行存钱不多,但在股票市场、养老基金和共同基金等方面的投资相当大,从而为自身的养老打下了比较稳固的经济基础。由于经济相对独立,就无须“养儿防老”了。
不仅如此,美国人的退休生活也相对比较丰富,这也使得子女比较放心老人的生活。据调查,在物质上衣食无忧的美国老人,很多都选择回“学校”上学,还有一些人则选择了旅游,也有一些人选择了继续工作,通过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发挥创造力以赢得“人生的第二个春天”。
应该指出的是,由于这种亲子关系已成社会“风尚”,大多数人都能够接受现实,很多人从年轻时就开始做好养老的准备,也使得白人的失落感要比华人低许多。但是,如果一味追求美式的“潇洒”生活,就会给中国老人带来很大的伤害,毕竟,他们为孩子付出的要比美国家长多许多,对子女的期待也远远高出外国老人,而在心理上也缺乏亲子关系疏远的准备,我们的社会保障体系也远不如美国完善……如果我们也像一些美国青年那样做,对父母是不公平的,良心上也说不过去。
韩国:不孝者不能立足
在韩国,90%的国民认为,孝是人类一种生生不息的亲情之爱,是家和万事兴的基础。只有在家庭中尽孝,在工作上才能敬业,对国家才能尽忠。
“孝道”作为儒学文化的基石,浸透在韩国社会精神文化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韩国的年俗是韩国人祭祖尽孝的最集中的表现。家家户户都要在正月初一之前赶回供奉祖先的长兄(或长子、长孙)家,参加祭祖的“茶礼仪式”:长者盘膝而坐,晚辈在长者面前下跪叩头。祭祖后,韩国家庭要带上酒菜,去郊外给先人上坟,尽管大雪纷飞,但尽孝却风雪无阻。
韩国人重视孝道,从小就进行熏陶。在韩国,每到寒暑假,各地乡校都会举办“忠孝教育”讲座,向学生宣传“忠、孝、礼”等传统伦理道德。所以,韩国人从小就认为孝敬老人、赡养父母是一种神圣的义务,一旦哪个不忠孝者被曝光,将被社会所唾弃。
由于韩国重视“孝道”,在经济生活中也出现了许多“孝道”产品。每逢重大节日,韩国厂商都争先推出孝敬老人的产品,其中最畅销的是无公害的保健食品。为表彰企业为国家经济发展作出的贡献,韩国还设立了“孝子”企业奖。总之,东方的儒教文明,在韩国无处不在。
是什么妨碍了我们尽孝?
据调查,现在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数量为1?郾34亿,占总人口的10%以上;65岁以上的人口超过9400万,占总人口的7%以上;8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1300万。预计到2025年,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重可达12.1%左右。2050年将达到20?郾4%左右。目前,全世界60岁以上老年人口有5?郾5亿。中国已成为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占世界老年人口的1/5,占亚洲老年人口的1/2。
我国现存最早的汉字文献资料殷商甲骨卜辞之中已有“孝”字。《说文解字》解释篆体孝字云:“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孝字写的就是老人与子女的关系。
《诗经》中有这么一段话:“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蓄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很早,人们就意识到父母的恩德像天一样无边无际。中国传统中,“家”的观念根深蒂固。人的一生,生活在一种相互依靠的家庭关系之中。家庭具有育幼和养老的功能。未成年的儿女由父母的劳动成果养育成人,及至父母年老体衰时,由成年儿女的劳动成果来赡养父母。养育儿女对父母来说是自己为养老进行储备,即“养儿防老”。赡养父母对子女来说,是自己对父母养育储存的延期支付。这对于每一个家庭来说都具有相同的意义。
尊老敬老的中国周朝每年奉行一次“乡饮酒礼”,其目的是“正齿位,序人伦,敬老重贤,息事端,敦睦乡里”。
春秋战国时齐国规定:70岁以上老人免一子赋役,80岁以上老人免二人赋役,90岁以上老人免全家赋役。
汉文帝明令:80岁以上老人每月供给一定量的大米、酒和肉。“凡孝于亲者人帛五匹。”
唐朝、宋朝、元朝规定:男70岁、女75岁以上者皆给一子侍。
明朝提出:“尊高年,设里正,优致仕。”
清朝大办“千叟宴”。1722年康熙帝宴请全国70岁以上老人2417人。后来雍正、乾隆两朝也举办过类似的“千叟宴”。
但是,这种反哺式养老和传统的孝道是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上的,在当代社会已表现出诸多方面的不适应。对当下的中国青年来说,尽孝正在成为“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有人曾做过一个调查,现在的中国青年的生活压力是上世纪50年代的25倍,在照顾老人方面最大的问题是没时间,精力不够。有的家庭一对夫妇要照顾四个老人,如果再是下岗职工的话,家庭生活就会出现很多困难。现代生产和生活节奏加快,劳动强度增加,社会流动性增强直接影响了子女对父母行孝。尤其是对卧床不起的老人来说,子女更是难以承担长期照料的责任。“银发浪潮”的背后凸显着越来越多的“空巢现象”,当代中国青年尽孝难的背后,是中国社会老龄化的重大问题。
伴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我国流动人口日益加剧,这样一个经济转轨、道德观念发生巨大变化的时代,中国的养老制度旧的体系已经瓦解,新的框架尚未建立。老龄化对国家资源分配形成压力,使非老龄化人口负担增加,国家和社会来不及做好那么多老年人的准备,致使影响了他们的生活质量及本应享有的权益。
对此,中国人民大学穆光宗教授有一个很现实的评价:“在现代社会,要做孝子非常不容易,成本非常高。老人病了,子女们想24小时守在身边几乎不可能。因为社会竞争很
激烈,时间是非常稀缺的资源。”而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研究老年问题的陈功博士更是语出惊人:“在社会发展越快的时候,也是老年人危机最深重的时候,他们常常是牺牲品,而且也只能牺牲。因为社会要保证整体的发展,实际上高龄老人是处于无能为力的状态。”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