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轨道交通项目验收规范-通信

来源:一二三四网


8.通信

8.1 总 则

8.1.1 通信工程建设必须以确保通信工程建设质量为目的,以有关法律、规范和技术标准为依据,从技术的角度出发,以科学的检查、检测为手段,实现相关工程的验收。

8.1.2 通信工程建设应满足轨道交通系统长期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需要以及安全生产的要求,必须符合全程全网的技术要求。

8.1.3 通信工程完成后,先要进行自检,再经过一定时间开通试运行后,确认一切工作具备验收要求,然后申报上级主管部门进行验收。

8.1.4 验收委员会或小组,由上级主管部门确定,成员必须精通技术,熟悉有关规范,坚持原则,秉公办事,实事求是地检查、验收,对工程质量和等级做出合理的评定。

8.1.5 通信安装工程验收前,施工单位必须编辑竣工技术文件交接管单位。 8.1.6 通信管线安装要求需严格遵照《城市轨道交通通信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382-2006第4.1.1~4.6.11及申通集团下发的《通信专业管线和设备安装技术指导意见》的要求执行。

8.1.7 通信工程验收、检测所用的仪器仪表设备应符合相关标准的规定,应有具有相应资质的检测单位检测的证明。

8.1.8 通信工程质量应按国家标准《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01)要求进行验收。

8.1.9 通信系统的机房环境建设要求应满足本规范7.5.1~7.5.3相关章节的要求。

8.2 术 语

8.2.1 传输系统 transmission system

为满足城市轨道交通通信各子系统和信号、电力监控、防灾、环境与设备监控系统和自动售检票等各种信息传输而建立的以光纤通信为主的系统网络。 8.2.2 公务电话系统 executive PBX system

用于城市轨道交通各部门间进行公务通话及业务联系的电话系统。

8.2.3 专用电话系统 dispatching system

为控制中心调度员、车站、车辆段、停车场的值班员组织指挥行车、运营管理及确保行车安全而设置的电话系统。

8.2.4 无线通信系统(含800M集群和350M公安、400M消防系统)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为控制中心调度员、车辆调度员、车站值班员等固定用户与列车司机、防灾、维修、公安等移动用户之间提供通信的天线系统。

8.2.5 技术防范系统(含入侵报警) the security technique guarding system 为控制中心调度员、各车站值班员、列车司机等提供有关列车运行、防灾、救灾及乘客疏导等方面的视觉信息的系统。

8.2.6 广播系统 public address system;broadcasting system

为保证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中心调度员和车站值班员向乘客通告列车运行及安全、向导等服务信息,向工作人员发表作业命令和通知的系统。 8.2.7 时钟系统 clock system

为各线、各车站提供统一的标准时间信息,为其他各系统提供的定时信号的时间系统。

8.2.8 乘客信息显示系统 passenger information system(PIS)

通过在车站站厅和站台设置显示器、在车厢内设置车载显示器等,为旅客提供交通信息、新闻、天气预报等实时服务信息的系统。 8.2.9 办公自动化OA(Office Automation)

利用电脑进行全自动的办公,将现代化办公和计算机网络功能结合起来的一种新型的办公方式,能有效提高工作效率的系统。

8.3 规范、标准及建议

8.3.1 《高速铁路通信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 10755-2010 8.3.2 《城市轨道交通设计规范》DGJ08-109-2004 8.3.3 《固定电话交换设备安装验收规范》YD/T 5077-2005 8.3.4 《铁路调度通信系统 第2部分:试验方法》TB/T 3160.2 8.3.5 《城市轨道交通通信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382-2006 8.3.6 《城市轨道交通技术规范》GB 50490-2009

8.3.7 《地铁设计规范》GB50157-2003

8.3.8 《通信管道与通道工程设计规范》GB50373-2006 8.3.9 《SDH长途光缆传输系统工程设计规范》YD/T5095-2005 8.3.10 《以太网交换机技术要求》YD T 1099-2005

8.3.11 《信息技术 软件包 质量要求和测试》GB/ T 17544-1998

8.3.12 《信息技术 软件产品评价 质量特性及其使用指南》GB/T 16260-1996 8.3.13 《基于SDH的多业务传送节点(MSTP)本地网光缆传输工程设计规范》YD/T 5119-2005

8.3.14 《SDH本地网光缆传输工程设计规范》YD/T5024-2005 8.3.15 《SDH光缆通信工程网管系统设计规范》YD/T5080-2005 8.3.16 《数字同步网工程设计规范》YD/T5089-2005 8.3.17 《宽带IP城域网工程设计暂行规定》YD/T5117-2005 8.3.18 《固定电话交换设备安装工程设计规范》YD/T5076-2005 8.3.19 《进口无线电发射设备的管理规定》国无管(1995)15号 8.3.20 《数字集群移动通信系统体制》SJ/T11228-2000 8.3.21 《移动通信调频无线电话 通用技术条件》GB/T15844.1 8.3.22 《消防通信指挥系统设计规范》GB50313-2000 8.3.23 《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GB50348-2004 8.3.24 《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50395-2007 8.3.25 《入侵报警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50394-2007 8.3.26 《厅堂扩声系统设计规范》GB50371-2006

8.3.27 《通信局(站)电源系统总技术要求》YD/T1051-2000 8.3.28 《通信电源设备安装工程设计规范》YD/T5040-2005 8.3.29 《铁路通信电源设计规范》 TB 10072-2000 8.3.30 《通信局(站)防雷接地设计规范》YD5098-2005 8.3.31 《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GB50343-2004 8.3.32 《关于发布上海市雷电防护管理办法的通知》 8.3.33 《通信设备安装抗震设计规范》YD5059-2005 8.3.34 《公用计算机互联网工程设计规范》YD/T5037-2005

8.3.35 《综合布线工程设计规范》GB50311-2007 8.3.36 《电子计算机场地通用规范》GB/T2887-2000 8.3.37 《电子信息系统机房设计规范》GB 50174-2008 8.3.38 《自动仪表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382-2006 8.3.39 国际电联ITU-T及ITU-R的相关建议。

8.3.40 国际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的相关标准。 8.3.41 电子工业协会(EIA)的相关标准。 8.3.42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 8.3.43 本合同中特别指定的技术要求。

8.3.44 上海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建设标准化技术文件。

《上海城市轨道交通线信息接入布线布点建设指导意见(试行)》(STB-TX-010004);

《上海城市轨道交通车站控制室一体化操作建设指导意见(试行)》(STB/KZ-010003-2011);

《网络中心时间同步系统的建设指导意见》;

《上海轨道交通共用信息传输1网的技术规定(STB/TX-010102-2011)》; 《网络化乘客信息系统(N-PIS)的建设指导意见》。

8.4 公务电话系统验收规范

8.4.1 一般规定

8.4.1.1 公务电话交换机的设备可包括程控电话交换机设备、区间电话、求助电话、紧急电话等。

8.4.1.2 公务电话交换机的施工应包括:控制中心、各车站、停车场、区间等场所。

8.4.2 公务电话系统安装

8.4.2.1 公务电话交换机设备到达现场应进行检查,其型号、规格、质量应符合设计要求及相关产品标准的规定。图纸、说明书等技术资料,合格证、质量检验报告等质量证明文件齐全。

8.4.2.2 公务电话交换机设备机架(柜)和电路插板的规格、数量和安装位置应符合设计要求。

8.4.2.3 区间电话机、求助电话、紧急电话安装位置和方向应符合设计要求,标志齐全。

8.4.2.4 设备安装位置、机架及底座的加固方式应符合设计要求。

8.4.2.5 设备安装应牢固,排列整齐,铭牌、标记清楚正确,并符合设计要求。 8.4.2.6 机架(柜)安装的垂直倾斜度偏差应小于机架(柜)高度的1%。

8.4.2.7 机架应有防雷接线,并接入接地系统。告警显示单元安装位置端正合理,告警标示清楚。

检查方法:目测检查。 检查数量:全部检查。

8.4.2.8 若公务电话系统设备采用直流配电柜供电,那么蓄电池前级必须配保护开关。

检查方法:目测检查。 检查数量:全部检查。

8.4.2.9 相关接入设备需符合出厂报告、型式检验报告、产品合格证等。

8.4.3 公务电话系统指标检测及功能检验

8.4.3.1 公务电话系统的基本功能测试: 1 本局呼叫:接通率不小于99.96%。

检验数量:抽测总量的10%。

检验方法:测试检验。其他测试内容包括正常通话、摘机不拨号及位间超时、拨号中途放弃、呼叫无应答、被叫忙、呼叫空号等,各项性能良好。 2 局间呼叫:接通率不小于98%。

检验数量:抽测总量的10%。

检验方法:测试检验。其他测试内容包括局间电话拨打,中继线路的测试:拨打其他线路分机号码,测试中继线路状态及局间通话状态,要求能直拨对方分机号码实现,每项抽测总量的10%,各项性能良好。 3 市话呼叫应符合设计要求。

检验数量:抽测总量的10%。

检验办法:分机分别拨打12121天气预报号码,测试通话质量。用手机或分机拨打总机转接内线分机进行呼入测试。要求各项性能良好。

4 用户新业务性能测试应符合设计要求。

检验数量:抽测总量的10%。

检验办法:包括遇忙回叫、热线、限制呼出、转移呼叫、遇忙呼叫转移、呼叫等待、三方通话等功能的测试,要求性能良好,符合规定。 5 计费功能测试:计费差错率不应大于 1 * 10 -5 。

检验数量:全部检查。

检验方法:每次出入本电话交换机,应在计费系统终端上有显示,并具有话费统计、详单查询功能。

8.4.3.3 区间电话的通话及使用功能应符合设计要求。

检验数量:全部检查。

检验方法:摘机不拨号,延时后自动转接至本管辖车站值班室数字话机上。 8.4.3.4 求助电话、紧急电话的通话及使用功能应符合设计要求。

检验数量:全部检查。

检验方法:进行通话保持试验,呼叫键按下,值班电话立即被自动摘机,并处于免提状态。车站紧急电话主机或车控室数字电话挂机8s 后,应由对应的电话分机自主地自动挂断本机,挂断后通话键灯熄灭。 8.4.3.5 与上层网系统的时间校时功能。

检验数量:全部检查。

检验方法:人为修改系统的时间,在规定时间内观察是否与上层网时间的同步。

8.4.3.6如设备采用以太网交换机,应具备带VLAN功能的三层交换机。

检验数量:全部检查。

检查方法:检查设备的产品合格证、形式试验报告。

8.4.4 公务电话系统系统网管功能检验

8.4.4.1 公务电话系统的维护终端应符合设计要求。

检验数量:全部检查。

检验方法:进行维护终端试验,检测功能应完善,执行命令准确,所有人机命令输入后均应能在打印机和显示器输出显示;用人机命令执行用户线和用户电路、中继线和中继电路、公用设备、信号链路和交换网络的例行测试和指定测试

时,输出应正确。

8.4.4.2 公务电话系统的故障诊断、告警功能应符合设计要求。

检验数量:全部检查。

检验方法:进行故障诊断、告警功能试验,对用户和中继电路进行自动故障诊断应能测至每一电路;对处理机、交换单元、连接单元和外围设备的模拟故障试验,其故障告警,主、备用设备倒换、故障信息输出及排除故障应灵敏、准确;告警系统应动作可靠,可生成告、示警信息的统计分析报表等。

8.4.4.3 公务电话系统的所有交换机和远端模块维护管理功能应符合设计要求。

检验数量:全部检查。

检验方法:进行维护管理功能试验。网管应具有在线维护管理整个公务电话系统的功能;应具有安全保护措施,应设置三级及以上进入权限和密码以识别不同的(不少于10个)操作人员;所有的错误和告警信息、任何的系统数据变更、修改和命令引用等操作均应可以存盘、打印(实时或需要时),存盘文件应有禁修改、禁删除的功能属性。存入硬盘的各种数据应优先以文本格式而非编码格式进行屏幕显示、打印。

8.4.4.5 公务电话系统的计费及话务统计功能应符合设计要求。

检验数量:全部检查。

检验方法:计费及话务统计的信息输出格式,符合设计要求。 8.4.4.6 公务电话系统的语音录音设备符合设计要求

检验数量:全部检查。

检验方法:语音录音设备的语音接口(如E1,模拟、数字)和语音存储量应满足设计要求,具备语音回放查找功能,对设备进行录音检验。

8.4.4.7本系统任何服务器、终端计算机、计费系统和录音系统都须安装正版的软件和防病毒软件,对于防病毒软件应可定期进行病毒库的更新升级。

检验数量:全部检查。

检验方法:对软件进行检查,验证软件的序列号、版本号、许可证等。 公务电话系统功能验收项目测试 详见附表。

8.5 传输系统

8.5.1 一般规定

8.5.1.1传输系统可采用同步数字体系SDH(Synchronous Digital Hierarchy),脉冲编码调制PCM( pulse code modulation )。 8.5.1.2上层网传输应符合8.2.1-8.2.8相关的技术指标

8.5.2 传输设备安装 主控项目

8.5.2.1传输设备的验收应包括车站、停车场、车辆段、控制中心以及其它含传输系统(包括上层网传输)的地点。

8.5.2.2传输设备应进行检查,其型号、规格和质量应符合设计要求及相关产品标准的规定。

检验数量:全部检查。

检验方法:对照设计文件检查出厂合格证、试验报告等质量证明文件,观察设备外观及形状。

8.5.2.3机架(柜)电路插板的规格、数量和安装位置应符合设计要求。

检验数量:全部检查。

检验方法:对照设计文件观察检查。

一般项目

8.5.2.4设备安装位置、机架及底座的加固方式应符合设计要求。

检验数量:全部检查。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

8.5.2.5设备安装牢固,排列整齐,漆饰完好,铭牌、标记清楚正确,并符合设计要求。

检验数量:全部检查。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

8.5.2.6机架(柜)安装的垂直倾斜角度偏差应小于机架(柜)高度的1‰。

检验数量:全部检查。 检验方法:观察、尺量检查。

8.5.2.7传输系统电源及接地装置的安装应符合本规范第(8.8.6.3)条的相关规定。

检验数量:全部检查。 检验方法:观察、尺量检查。

8.5.3 传输设备配线 主控项目

8.5.3.1传输设备的配线光、电缆应检查其型号、规格和质量合设计要求及相关产品标准的规定。配线标识齐全、清晰、不易脱落。

检验数量:全部检查。

检验方法:对照设计文件检查出厂合格证等质量证明文件,并观察、检查外观及形状。

8.5.3.2配线电缆和电线的芯线应无错线或断线、混线,中间不得有接头。配线电缆芯线间的绝缘电阻应符合下列规定:

1音频配线电缆应不小于50MΩ 2高频配线电缆不应小于100MΩ 3同轴配线电缆不应小于1000 MΩ 检验数量:抽检10%

检验方法:施工单位用万用表检查断线、混线,用兆欧表测量绝缘电阻。 8.5.3.3光缆尾纤应按标定的纤序连接设备。光缆尾纤应单独布放并用衬垫固定,不得挤压、扭曲、捆绑。弯曲半径应不小于50mm。

检验数量:全部检查。

检验方法:对照设计文件检查光纤纤序,并观察检查。

8.5.3.4设备电源端子配线应正确,配线两端的标志应齐全。地线必须连接良好。

检验数量:全部检查。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接地情况使用兆欧表测试。

8.5.3.5电缆、电线的屏蔽护套应接地可靠,并应与接地线连接。

检验数量:全部检查。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

一般项目

8.5.3.6配线电缆、光缆的走向、路由应符合设计文件要求。

检验数量:全部检查。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

8.5.3.7配线电缆在电缆走道上应顺序平直排列。电缆槽道内配线应顺直。配线电缆弯曲半径不得小于其外径的5倍。

检验数量:全部检查。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

8.5.3.8高频线、低频线、电源线应分开绑扎,交、直流配线应分开布放。

检验数量:全部检查。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

8.5.4 系统传输指标检测及功能检验

主控项目

8.5.4.1光接口

检验数量:全部检查,部分项目可抽测20%。

检验方法:使用传输综合分析仪、光功率计、误码测试仪、光可变衰减器

等测试。

检查内容: 1平均发送光功率

应符合表8.5.4.1-1~8.5.4.1-4的要求 在ODF架上测试时,允许引入≤0.5dB的衰减。 2 接收机灵敏度

应符合表8.5.4.1-1~8.5.4.1-4的要求

为缩短测试时间, 在设备满足BER≤10-10的情况下进行测试时,可采用提高指标0.5dB,测试时间≥60秒 3接收机最小过载功率

应符合表8.5.4.1-1~8.5.4.1-4的要求

测试时不得将光功率调整过高。测试条件BER≤10-12。 4光输入口允许频偏≤±20×10-6

表8.5.4.1-1 STM-1光接口参数(节选) 项目 标称比特率 应用分类代码 工作波长范围 光源类型 发送机在S点特性 平均光功率 接受灵敏度dBm 接收机在R点特性 (BER=10) 最小过载功率 dBm -8 -8 -8 -8 -12单位 kbit/s nm dBm I-1 1260~1360 MLM LED -8 ~ -15 ≤-23 S-1.1 1261~1360 MLM -8 ~ -15 ≤-28 数值 STM-1 155520 S-1.2 1430~1576 MLM -8 ~ -15 ≤-28 1430~1580 SLM -8 ~ -15 ≤-28

表8.5.4.1-2 STM-4光接口参数(节选)

项目 标称比特率 应用分类代码 单位 kbit/s 1293~工作波长范围 nm 1334 发送机在S点特性 接收机在R点特性 光源类型 平均光功率 接受灵敏度dBm (BER=10) 最小过载功率 dBm -8 -8 -8 -8 -8 -8 -8 -8 -12数值 STM-4 622080 S-4.1 S-4.2 L-4.1 L-4.1(JE) L-4.2 1274~1356 1430~1580 1300~1325 1296~1330 1280~1335 1302~1318 1480~1580 dBm MLM -8 ~ -15 MLM -8 ~ -15 SLM -8 ~ -15 MLM 2 ~ -3 MLM 2 ~ -3 SLM 2 ~ -3 MLM 2 ~ -3 SLM 2 ~ -2 ≤-28 ≤-28 ≤-28 ≤-28 ≤-28 ≤-28 ≤-30 ≤-28

表8.5.4.1-3 STM-16光接口参数(节选)

项目 标称比特率 应用分类代码 工作波长范围 发送机在S点特性 光源类型 平均光功率 接受灵敏度接收机在R点特(BER=10) 性 最小过载功率 dBm 0 0 -9 -9 -9 -9 -12单位 kbit/s nm dBm S-16.1 S-16.2 数值 STM-16 2488320 L-16.1 L-16.1(JE) L-16.2 L-16.2(JE) 1260~1360 1430~1580 1280~1335 1280~1335 1500~1580 1530~1560 SLM 0 ~ -5 SLM 0 ~ -5 SLM 3 ~ -2 SLM 3 ~ -0.5 SLM 3 ~ -2 SLM(MQW) 5 ~ 2 dBm ≤-18 ≤-18 ≤-27 ≤-28 ≤-28 ≤-28

表8.5.4.1-4 STM-64光接口参数(节选)

项目 标称比特率 应用分类代码 单位 kbit/s 数值 STM-64 9953280 S-64.1 S-64.2a S-64.2b S-64.5a S-64.5b L-64.1 L-64.2a L-64.2b L-64.2c 1290~工作波长范围 nm 1330 光源类型 发送机在-1 ~ S点特性 平均光功率 dBm 5 ~ 1 -5 接受灵敏度接收机在(BER=10) R点特性 最小过载功率 dBm -1 -8 -1 -8 -1 -10 -9 -3 -9 -121530~1565 SLM 1530~1565 SLM 1530~1565 SLM -1 ~ 1530~1565 SLM 1290~1330 SLM 1530~1565 SLM 1530~1565 SLM 13 ~ 1530~1565 SLM SLM 2 ~ -1 -5 2 ~ -1 7 ~ 4 2 ~ -2 10 2 ~ -2 dBm ≤-11 ≤-18 ≤-14 ≤-17 ≤-13 ≤-19 ≤-26 ≤-14 ≤-26

5光接口输出抖动

应不超过表8.5.4.1-5的要求,可抽测20%

滤波器频响按 20dB/10倍频程滚降,测试时间为 60秒,上层网传输设备也需满足上述指标

表8.5.4.1-5 SDH最大允许输出抖动参数 最大输出抖动峰-峰值等级 (UI)UIp-p kbit/s STM-1 STM-4 STM-16 STM-64 B1(f1~f4) 1.5 (0.75) 1.5 (0.75) 1.5 (0.75) 1.5 (0.75) B2(f3~f4) 0.15 (0.15) 0.15 (0.15) 0.15 (0.15) 0.15 (0.15) f1 500Hz 1000Hz 5000Hz 20kHz f3 65kHz 250kHz 1000kHz 4MHz f4 1.3MHz 5MHz 20MHz 80MHz 测量滤波器参数 STM-1:1UI=6.34ns STM-4:1UI=1.61ns STM-16:1UI=0.402ns STM-64:1UI=0.100ns 括号中数值为数字段要求 6光输入抖动容限

应不超过表8.5.4.1-6的要求和图8.5.4.1-6模块,符合ITU-T G.825标准,可抽测20%。上层网传输设备也需满足上述指标

幅度 (UIPP) A0 斜度-20dB/10倍频程 A1 A2 A3

A4 f4频率f0 f12 f11 f10 f9 f8 f1 f2 f3

图8.5.4.1-6

表8.5.4.1-6 SDH输入抖动容限参数

等级 A0 kbit/s (18us) STM-1 2800 STM-4 11200 STM-16 44790 STM-64 179280 (2us) 311 1244 4977 19920 (0.25us) 38.11 156 622 2490 1.5 1.5 1.5 1.5 0.15 0.15 0.15 0.15 12 12uHz 12uHz 12uHz 178uHz 178uHz 178uHz 178uHz 1.6mHz 1.6mHz 1.6mHz 1.6mHz 15.6mHz 15.6mHz 15.6mHz 15.6mHz 125mHz 125mHz 125mHz 125mHz 19.3Hz 9.65Hz 12.1Hz 12.1Hz 500Hz 1kHz 5kHz 20kHz 6.5kHz 25kHz 100kHz 400kHz 65kHz 250kHz 1MHz 4MHz 1.3MHz 5MHz 20MHz 80MHz A1 幅度(UIp-p) A2 A3 A4 f0 f12 f11 f10 f9 f8 f1 f2 f3 f4 频率

8.5.4.2电接口

检验数量:抽测20%。

检验方法:使用传输综合测试仪测试、误码测试仪等测试。 1 2048kbit/s数字接口端到端误码性能符合表8.5.4.2-1的要求

表8.5.4.2-1 2048kbit/s接口端到端误码

速率比特/块 kbit/s 2048 800 ~ 5000 0.04 误块秒比(ESR) (SESR) 0.002 2×10 -4严重误块秒比背景误块比(BBER) 2 2048kbit/s数字接口输出抖动、映射、结合抖动符合表8.5.4.2-2~8.5.4.2-4的要求

表8.5.4.2-2 2048kbit/s输出抖动参数

等级 kbit/s 2048 映射抖动峰-峰值(UI)UIp-p B1(f1~f4) 1.5 B2(f3~f4) 0.2 f1 20Hz 测量滤波器参数 f3 18kHz f4 100kHz

表8.5.4.2-3 2048kbit/s映射抖动参数

等级 kbit/s 2048 映射抖动峰-峰值(UI)UIp-p B1(f1~f4) 0.25 B2(f3~f4) 0.075 f1 20Hz 测量滤波器参数 f3 18kHz f4 100kHz 常用加入频偏,± 20ppm,±15ppm,±10ppm

表8.5.4.2-4 2048kbit/s结合抖动参数

等级 kbit/s 2048 映射抖动峰-峰值(UI)UIp-p B1(f1~f4) 0.4 B2(f3~f4) 0.075 f1 20Hz 测量滤波器参数 f3 18kHz f4 100kHz

3 2048kbit/s数字接口输入抖动容限

应不超过表8.5.4.2-5的要求和图8.5.4.2-5模块,符合ITU-T G.823标准 幅度 (UIPP) A0 斜度-20dB/10倍频程 A3 A1 A2

f0 f10 f9 f8 f1 f2 f3 f4频率

图8.5.4.2-5

表8.5.4.2-5 2048kbit/s输入抖动容限参数 等级 kbit/s A0 2048 幅度(UIp-p) A1 A2 A3 f0 f10 f9 频率 PRBS f8 f1 f2 f3 f4 2-1 15 36.9 1.5 0.2 18 12uHz 4.88mHz 0.01Hz 1.667Hz 20Hz 2.4kHz 18kHz 100kHz

一般项目

8.5.4.3低速数据接口的端到端误码

检验数量:抽测20%。

检验方法:使用误码测试仪等测试。 5分钟误码检测,应符合表8.5.4.3-1的要求

8.5.4.3-1 低速数据性能

速率 N×64kbit/s (N=1~31) <64kbit/s 比特误码率(BER) ≤1×10 ≤1×10 -5-6

8.5.4.4二/四线音频接口

检验数量:抽测20%。

检验方法:使用PCM话路分析仪测试。 1 通路电平

用参考测试频率1020Hz的正弦波信号,以-10dBmO的电平加到发送侧的输人端,在接收侧测得电平偏差限值应为±0.6dB(四线)、±0.8dB(二线) 2 净衰减频率特性 应符合表8.5.4.4-1的要求

8.5.4.4-1 净衰减频率特性 测试频率200 (Hz) 2线偏差(A-A) -0.6 -0.6 限值4线(dB) (A-A) -0.5 0.5 > ±±0.5 ±0.5 ±0.5 ±0.5 0 ±0.5 -0.5 -0.5 -0.5 -0.5 0.9 ~ 0.9 ~ 1.8 ~ > -0.6 -0.6 -0.6 -0.6 > 2 ~ 1.5 ~ 1.5 ~ 0.7 ~ 0.7 ~ 0 -0.6 -0.6 -0.6 -0.6 -0.6 0.7 ~ 1.1 ~ 1.1 ~ 3.0 ~ > 300 400 500 600 820 1020 2400 2800 3000 3400 3600 3增益随输入电平变化特性 应符合表8.5.4.4-2的要求

8.5.4.4-2 增益随输入电平变化特性(正弦法) 输入电平-55 (dBmO) 2线偏差(A-A) 限值4线(dB) (A-A) ±3 ±1 ±0.5 ±0.5 ±0.5 0 ±0.5 ±0.5 ±3 ±1 ±0.5 ±0.5 ±0.5 0 ±0.5 ±0.5 -50 -40 -30 -20 -10 0 3 4 空闲信道噪声(衡重噪声)

在音频通道输人、输出端都终接标称阻抗(600Ω),空闲信道噪声(衡重噪声) 应 ≤-65dBmOp 5 总失真(噪声法) 应符合表8.5.4.4-3的要求

8.5.4.4-3 总失真(噪声法) 输入电平-55 (dBmO) 2线偏差(A-A) 限值4线(dB) (A-A) ≥12.6 ≥27.6 ≥32.2 ≥33.9 ≥33.9 ≥33.9 ≥33.9 ≥26.3 ≥11.1 ≥26.1 ≥30.7 ≥32.4 ≥32.4 ≥32.4 ≥32.4 ≥24.8 -40 -34 -27 -20 -10 -6 -3

6 路际串话电平(近/远端)

用参考测试频率1020Hz的正弦波信号,以0dBmO的电平加到一个二/四线音频输入口,在同一端口测相邻话路近端串话电平,在对端测相邻话路远端串话电平,串话电平应≤-65dBmOp 8.5.4.5模拟电话线路接口

检验数量:抽测20%。

检验方法:使用PCM话路分析仪、模拟话机等测试。 8.5.4.6高保真(15KHz音频)接口

检验数量:抽测20%。

检验方法:使用PCM话路分析仪、喇叭等测试。 8.5.4.7时钟性能

本将另行单独进行测试,工程中暂不测试。 检验数量:抽测10%。 检验方法:仪器测量检查。

1 在保持模式下的稳定度在24小时内不劣于0.37ppm。

2 自由振荡时的频率精度(验证):内部时钟自由振荡时的频率精度应为4.6ppm。 测试时间为一个月。 8.5.4.8设备其他性能检查

检查数量:全部检查 检验方法:操作检验。

1 电源供电保护:设备应支持主备电源供电方式,并能进行主备电源的正常倒换。

2 交叉矩阵1+1保护:设备应支持交叉矩阵1+1保护倒换,在任一块交叉矩阵盘故障的情况下设备仍能正常工作。

3 机架声光告警性能:当有告警产生时,机架应能产生相应的声光告警。

8.5.5 网络保护 主控项目

8.5.5.1网络保护倒换时间: 网络应根据表8-6中相应的倒换准则在规定的倒换时间内完成环倒换。

8.5.5.1-1 网络保护倒换时间 倒换准则 信号丢失(LOS) 帧丢失(LOF) 信号劣化(SD)超限 倒换时间(ms)新建SDH环路 <50 <50 <50 检查数量:抽测10%。 检验方法:操作检验。

8.5.5.2恢复等待时间应在5~12分钟内,且可设置

检查数量:抽测10%。 检验方法:操作检验。

8.5.5.3非自动倒换:设备应具有强制倒换和人工倒换的功能。

检查数量:抽测10%。 检验方法:操作检验。

8.5.6 公务联络功能

主控项目

8.5.6.1公务联络应话音清晰、无啸叫,拨号无误。

检查数量:抽测10%。 检验方法:操作检验。

8.5.6.2呼叫方式应包括选址呼叫、群呼、全呼。

检查数量:抽测10%。 检验方法:操作检验。

8.5.7 定时源切换

主控项目

8.5.7.1设备应按设计中的同步定时源配置进行各种定时源切换和恢复。

检查数量:抽测10%。 检验方法:操作检验。

8.5.8 以太网性能测试

主控项目

8.5.8.1 时延:配置被测试设备正常业务。

测试采用7个典型字节:64,128,256,512,1024,1280,1518。 测试的流量设置为90%吞吐量。测试时间设置为10秒。见表8-7 检查数量:抽测10%。 检验方法:操作检验。

8.5.8.2 长期丢包率:配置被测试设备正常业务。

数据网络性能分析仪发送等于吞吐量90%的固定流量。见表8-7 测试持续24小时,记录丢包结果。 检查数量:抽测10%。 检验方法:操作检验。

8.5.8.3过载丢包率配置被测试设备正常业务。

测试采用7个典型字节:64,128,256,512,1024,1280,1518。 测试的流量以吞吐量为起点,递增到100%流量,步长为10%。测试时间设置为10秒。见表8.5.8.3

检查数量:抽测10%。 检验方法:操作检验。

表8.5.8.3 以太网性能指标 性能参数 过载丢包率 长期丢包率 突发间隔 时延 指标要求 0.01% 0 最小帧间隔 ≤100μm 备注 暂定 测试24小时 64byte长数据帧 LCAS动态调节链路带宽(虚级联容量)业务应无损LCAS 恢复时间待定 伤,即无丢包。被动LCAS虚级联保护和恢复有少量丢包 VLAN 地址缓存能力 MAC地址学习速度 单节点不小于256个VLAN 支持802.1Q VLAN标签,要求支持双层VLAN标签 ≥4096个 ≥1000个/秒 单模块 8.5.8.4以太网接口要求

1 10/100Mbit/s以太网接口应满足表8.5.8.6-1要求。

8.5.8.4-1 10/100Mbit/s接口类型及其要求 接口速率类型 10 Mbit/s 100 Mbit/s 编码方式 曼切斯特编码 4B/5B编码 传输介质 10Base-T 100Base-TX或100Base-FX 采用标准 IEEE 802.3u IEEE 802.3u 2 基于SDH的多业务传送节点支持的千兆以太网接口应符合IEEE 802.3z。1000Mbit/s以太网物理接口支持1000Base-SX和1000Base-LX。

A 1000Base-SX接口的使用范围应满足表8.5.8.6-2要求。

8.5.8.4-2 1000Base-SX接口的使用范围 光纤类型 62.5μmMMF 62.5μmMMF 50μmMMF 50μmMMF 模宽@850nm(最小满负荷发送)(MHz.km) 160 200 400 500 最小范围(m) 2~220 2~275 2~500 2~550 1000Base-SX接口的发送特性应满足表8.5.8.4-3要求。

8.5.8.4-3 1000Base-SX接口的发送特性 项目 波长(范围) 平均发送光功率(最大值) 平均发送光功率(最小值) 62.5μmMMF 770~860 注1 -9.5 50μmMMF 单位 nm dBm dBm 注1:最大平均发送功率应取平均接收功率最大值与IEEE 802.2规定的1类安全限中的小值

C 1000Base-SX接口的接收特性应满足表8.5.8.4-4要求。 1000Base-SX接口的接收特性

8.5.8.4-4 1000Base-SX接口的接收特性 项目 波长(范围) 平均接收光功率(最大值) 接收灵敏度 62.5μmMMF 770~860 0 -17 50μmMMF 单位 nm dBm dBm D 1000Base-LX接口的使用范围应满足表8.5.8.4-5要求。

8.5.8.4-5 1000Base-LX接口的使用范围 光纤类型 62.5μmMMF 50μmMMF 50μmMMF 10μmMMF 模宽@1300nm(最小满负荷发送)(MHz.km) 500 400 500 不要求 最小范围(m) 2~550 2~550 2~550 2~5000 E 1000Base-LX接口的发送特性应满足表8.5.8.4-6要求。

8.5.8.4-6 1000Base-LX接口的发送特性 项目 波长(范围) 平均发送光功率(最大值) 平均发送光功率(最小值) -11.5 62.5μmMMF 50μmMMF 1270~1355 -3 -11.5 -11 10μmSMF 单位 nm dBm dBm F 1000Base-LX接口的接收特性应满足表8.5.8.4-7要求。

8.5.8.4-7 1000Base-LX接口的接收特性 项目 波长(范围) 平均接收光功率(最大值) 接收灵敏度 62.5μmMMF 50μmMMF 1270~1355 -3 -19 10μmSMF 单位 nm dBm dBm

8.5.9 网管系统 主控项目

8.5.9.1网管设备到达现场应进行检查,其型号、规格、质量应符合设计要求及相关产品标准的规定。

检查数量:全部检查。

检验方法:对照设计文件检查出厂合格证等质量证明文件,并观察检查外观及形状。

8.5.9.2所有网元应能接入网管系统。网管系统显示的配置应符合网元的实际配置。网管设备应能正确显示整个网络的拓扑结构。

检查数量:全部检查。

检验方法:用网管软件进行功能试验。 8.5.9.3网元管理级系统(EMS)基本功能

1 EMS的管理功能应主要包括告警监测、故障定位、故障隔离、故障修正、路径测试(可选)、报告管理等,其中告警监测功能主要应有:

网元告警实时监视、告警显示界面;告警锁定(Alarm Lock);告警确认(Alarm Acknowledgement);告警预投入(Alarm Standby);告警等级(Severity)分配;告警核对(Alignment);告警过滤{Filtering);告警屏蔽(1nhibition);告警统计(Statistics);告警日志管理,主要指告警查询、生成、输出等;激光器寿命预告警;其它,如通信局(站)的环境温度监视、无人站的开门告警和火警等。

检查数量:全部检查。 检验方法:操作检验。

2 EMS的管理范围应包括复用段、再生段、SDH设备、SDH物理接口、SDH设备的PDH物理接口/低阶通道适配、高/低阶虚容器、同步定时源、光纤放大器及其子系统和外部设备告警等内容。

检查数量:全部检查。 检验方法:操作检验。

3 EMS的配置管理功能应包括以下内容:

指配功能,主要指网元初始化,各种接口参数配置、通道配置、交叉连接配置、设备和通道的各种保护配置、同步定时配置等。

网元管理,主要指网元时间管理、网元配置数据管理、网元软件下载及网元其他数据管理等。

状态监视,主要指EMS应能请求网元,报告网元的各种状态参数。 状态控制,主要指EMS应能对网元的保护倒换进行控制。

网元安装,主要指网元逻辑资源的列表及图形显示、配置数据的拷贝等。 检查数量:全部检查。 检验方法:操作检验。

4 EMS性能管理功能应包括以下内容: 能同时对所有终端点进行性能监视;

性能数据的收集和监视,至少包含G.826/G.828参数及光接收功率、光

发送功率(可选);

性能参数的管理和存储;

性能数据输出,主要指显示和打印。 检查数量:全部检查。 检验方法:操作检验。

5 EMS计费管理功能应包括以下内容:

提供与通道有关的数据,如通道名称、建立和拆除时间、持续间隔、不可用时间、误码超门限告警记录等;

上述数据应能输出、显示和打印。 检查数量:全部检查。 检验方法:操作检验。

6 EMS安全管理功能应包括以下内容:

操作者级别及权限设置;用户登录管理;日志管理,主要指用户操作登录记录;口令管理,主要指对不同用户口令的设置、修改;管理区域分配;用户管理,主要指用户登录注销,用户文件管理;其他管理,指屏幕保护、锁定、数据库备份等。

检查数量:全部检查。 检验方法:操作检验。

8.5.9.4网络/子网管理级系统基本功能

1 SDH网络级管理系统(NMS)应能管理电信业务经营者的SDH网络;SDH子网管理级系统(SMS)应能对某一特定管理区域内的SDH网络进行管理。

检查数量:全部检查。 检验方法:操作检验。

2 NMS/SMS故障管理除支持本指标8.5.8.1第2条和面向网元层的管理功能以外,还应支持下列面向网络层的管理:

告警综合功能,例如在网络/子网拓扑结构图上对告警进行汇总、显示、确认、报告;

网络故障定位,如通过对上报的各种告警进行相关分析并过滤处理后,将故障定位在受影响的具体通道上。

检查数量:全部检查。 检验方法:操作检验。

3 NMS/SMS配置管理除支持本指标8.5.8.1第3条面向网元层的管理功能以外,还应支持下列面向网络层的管理:

支持EMS数据上载及NMS/SMS软件下载功能;

支持各种通道的自动/半自动建立,并完成通道测试后投入业务; 支持网络的重新配置和路径保护; 支持VPN功能。 检查数量:全部检查。 检验方法:操作检验。

4 NMS/SMS性能管理除支持本指标8.5.8.1第4条面向网元层的管理功能以外,还应支持下列面向网络层的管理:

网络性能数据相关分析和过滤处理; 网络性能数据汇集和趋向分析。 检查数量:全部检查。 检验方法:操作检验。

5 NMS/SMS计费管理同本指标8.5.8.1第5条,但面向网络层。 检查数量:全部检查。 检验方法:操作检验。

6 NMS/SMS安全管理功能检验同本指标8.5.8.1第6条,但面向网络层。 检查数量:全部检查。 检验方法:操作检验。

8.5.9.5本系统任何服务器、终端计算机、工控机都须安装正版的软件和防病毒软件,对于防病毒软件应可定期进行病毒库的更新升级。

检查数量:全部检查。

检验方法:对软件进行检查,验证软件的序列号、版本号、许可证等。

一般项目

8.5.9.6本地维护终端管理权限应受上级网管系统支配,管理对象应为单个网元

设备,管理功能需包括故障管理、配置管理和性能管理。

检查数量:全部检查。 检验方法:操作检验。

8.5.10 接口系统

主控项目

8.2.10.1对接入传输设备的所有以太网业务,如在设备端需使用交换机,应使用三层交换机。

8.2.10.2 对接入传输设备的所有以太网业务,其IP地址的网段应有统筹安排,保证每项业务的IP网段均不相同。 传输系统指标测试项目测试 详见附表 传输系统功能验收项目测试 详见附表 传输系统以太网项目测试 详见附表

8.6 专用电话系统验收规范

8.6.1 一般规定

8.6.1.1 专用电话系统可包括调度电话交换机、调度台、值班台、站间闭塞电话、各类专用电话机和专用语音录音设备等。

8.6.2 专用电话系统设备安装

8.6.2.1 设备到达现场应进行检查,其型号、规格、质量应符合设计要求及相关产品标准的规定。

8.6.2.2 设备机架(柜)和电路插板的规格、数量和安装位置应符合设计要求。 8.6.2.3 设备安装位置、机架及底座的加固方式应符合设计要求。

8.6.2.4 设备安装牢固,排列整齐,铭牌、标记清楚正确,并符合设计要求。 8.6.2.5 机架(柜)安装的垂直倾斜度偏差应小于机架(柜)高度的1%。

8.6.2.6 机架应有防雷接线,并接入接地系统。告警显示单元安装位置端正合理,告警标示清楚。

检查方法:目测检查。 检查数量:全部检查。

8.6.2.7 若专用电话系统设备采用直流配电柜供电,那么蓄电池前级必须配保护

开关。

检查方法:目测检查。 检查数量:全部检查。

8.6.2.8 相关设备需符合出厂报告、型式检验报告、产品合格证等。

8.6.3 专用电话系统技术指标检测及功能检验

8.6.3.1 调度电话的功能应满足以下要求:

1. 告警及信号显示应准确。

2. 调度台以不同呼叫方式呼叫时,其调度分机接收应准确。 3. 调度台对调度分机摘挂机显示功能应正常。 4. 调度台与调度分机间的相互通话应清晰正常。

5. 调度台对各调度分机具有选呼、组呼、群呼功能,并在任何情况下不应

发生阻塞现象。 6. 主备用倒换正常。 检验数量:全部检查。

检验办法:对调度操作台进行各项功能操作,需符合设计要求,各项功能良好。

8.6.3.2 站间闭塞电话功能应满足以下要求:

7.9.1.1 7.9.1.2 7.9.1.3

用户摘机即能迅速且无阻塞地沟通两车站值班员之间通话联络。 在车站值班台上应有相应的热键和标签区分上下行车站。 通话应清晰正常。

检验数量:全部检查。

检验办法:对站间闭塞电话进行各项功能操作,需符合设计要求,各项功能良好。

8.6.3.3 电梯电话功能应满足以下要求:

1.摘机按键即连接至车控室值班台上。 2.在车站值班台上应有相应的显示灯。 3.通话应清晰正常。

4.实现车站在本区域内的摄像设备的联动。 检验数量:全部检查。

检验办法:对电梯电话进行各项功能操作,需符合设计要求,各项功能良好。 8.6.3.4 上下行接车端头电话功能应满足以下要求:

7.5.2.1 摘机即连接至控制中心调度台。 7.5.2.2 在车站值班台上应有相应的显示灯。 7.5.2.3 通话应清晰正常。 检验数量:全部检查。

检验办法:对接车电话进行各项功能操作,需符合设计要求,各项功能良好。 8.6.3.5 会议功能应满足以下要求:

1. 调度台应满足全线的全呼功能,具备临时的会议功能。 2. 调度台与分机送话时,应语音清晰,无失真和振鸣。 3. 调度台可随意增、减与会分机,且不应影响会议进行。 4. 电话语音接口应符合设计规定。 检验数量:全部检查。

检验办法:对会议功能进行各项功能操作,需符合设计要求,各项功能良好。 8.6.3.6 录音设备功能应满足以下要求:

1 录音设备应对调度台与调度分机之间的通话内容及通话时间、分机号等

信息进行记录。

2 对所有录音回放可分别按日期、时间、通道号进行搜索。 3 录音保存时间应符合设计要求。 检验数量:全部检查。

检验办法:对录音设备功能操作,需符合设计要求,各项功能良好。 8.6.3.7 与上层网系统的时间校对功能。 检验数量:全部检查。

检验方法:人为修改系统的时间,在规定时间内观察是否与上层网时间的同步。

8.6.4 专用电话系统网管功能检验

8.6.4.1 专用电话系统网管终端应具有图形实时显示功能。 检查数量:全部检查。

检验方法:进行网管终端功能试验,应能正确显示网络拓扑结构,实时反映

其物理连接状态及各点设备运行条件和状态。

8.6.4.2 专用电话系统网管配置管理功能应符合设计要求和相关技术标准的规定。

检验数量:全部检查。

检验方法:进行配置管理功能试验,检测功能应完善,执行命令准确,所有配置管理命令输入后均应能在打印机和显示器输出显示;局数据、用户数据等数据的输入和修改正常。数据输入和修改不影响系统的正常运行。

8.6.4.3 专用电话系统网管下列性能管理功能应符合设计要求和相关技术标准的规定。

检验数量:全部检查。

检验方法:网管应显示设备运行状态、程序数据版本功能、性能数据的采集、诊断、分析。进行故障诊断、告警功能试验,告警系统应动作可靠,可生成告、示警信息的统计分析报表等。

8.6.4.4 专用电话系统网管下列故障管理功能应符合设计要求和相关技术标准的规定。

检验方法:硬件和软件故障应自动检测和诊断、硬件故障定位和隔离、软件故障的自动纠错能力和自动恢复,包括再启动和再装入等。对用户和中继电路进行自动故障诊断应能测至每一电路;对处理机、交换单元、连接单元和外围设备的模拟故障试验,其故障告警,主、备用设备倒换、故障信息输出及排除故障应灵敏、准确;网管应能对故障记录和显示告警。

8.6.4.5 本系统任何服务器、终端计算机都须安装正版的软件和防病毒软件,对于防病毒软件应可定期进行病毒库的更新升级。

检验数量:全部检查。

检验方法:对软件进行检查,验证软件的序列号、版本号、许可证等。 专用电话系统指标测试项目测试 详见附表

8.7 无线通信系统

8.7.1 一般规定

8.7.1.1 无线通信系统可包括专用无线通信系统、公安无线通信系统和消防无线通信系统。专用无线通信系统制式和公安无线通信系统相同,都是基于TETRA 的DIMETRA IP系统,故公安无线通信系统验收标准参照专用无线通信系统。 8.7.1.2 无线通信工程线路施工包括各种天馈线及漏泄同轴电缆的安装等。无线通信工程设备包括:集群交换设备、基站、直放站、各类终端及录音设备等。

8.7.2 天馈线

主控项目

8.7.2.1 天线、馈线、漏缆型号规格应符合设计要求及相关产品标准的规定。

检查数量:全部检查。

检验方法:对照设计文件检查出厂合格证、试验报告等质量证明文件,并观察检查外观及形状。

8.7.2.2 天线杆和站厅天线的安装高度、方向和固定方式应符合设计要求。

检查数量:抽测10%。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

8.7.2.3 天馈线防雷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天线杆应设有单独的避雷针,避雷针引下线应做固定并与接地体连接良好。

2 天线避雷地线的接地电阻应符合设计要求。 3 天线避雷针对天线的保护角度应小于45度。

4 基站同轴电缆馈线的金属外护层,应在上部、下部和经走线架进机房入口处就近接地,在机房入口处的接地应与就近的接地系统连通。 8.7.2.4 天馈线的技术性能应满足下列规定:

1 天馈线驻波比在工作频段内应小于1.5。

2 按馈线长度和部件计算的总衰减应符合技术指标要求。

3 馈线(7/8〞)允许余量为3%,不宜过长;馈线的单次弯曲半径应>30cm,馈线多次弯曲半径>45cm;馈线在布放、拐弯时,弯曲度应圆滑、无硬弯,并避免接触到尖锐物体,防止划伤进水,造成故障;绑扎时应整齐美观、工艺良好。

4 跳线(1/2〞馈线)布放时,单次弯曲半径应≥20cm;多次弯曲半径应≥30cm;

跳线与馈线的接头处应固定牢靠,防止晃动;跳线与天线、馈线的接头应连接可靠,密封良好;跳线应用扎带绑扎牢固,松紧适宜,严禁打硬折、死弯,以免损伤跳线。

8.7.2.5 漏缆的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隧道内吊挂漏缆,其吊挂位置和距钢轨面的高度应满足覆盖需要,漏缆的开口方向应面向列车。

2 高架或地面区段漏缆托架的安装间隔应符合设计要求。

3 漏缆不应急剧弯曲,弯曲半径应符合下表的规定。

漏缆规格 项目 最小弯曲半径(单次弯曲) 最小弯曲半径(多次弯曲) 单位 13/8" mm 600 5/4" 400 7/8" 240 mm 1020 760 500 8.7.2.6 漏缆的连接必须保持原漏缆结构及开槽间距不变,固定接头应接续可靠、连接牢固,装配后接头外部应按设计要求进行防护。 8.7.2.7 隧道内漏缆支架的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支架的位置、安装强度及距钢轨面的高度应符合设计要求。 2 洞内吊夹安装位置和间隔应符合设计要求。

8.7.2.8 隧道外区段漏缆吊挂后最大下垂幅度应在0.15 ~ 0.2m范围内(在20℃时)。

检查数量:抽测10%。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

8.7.2.9 连接器装配后接头外部应进行防护,并固定可靠。

检查数量:抽测10%。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 8.7.2.10 基本设备技术的要求:

1 环境条件

泄漏同轴电缆通信系统中的各种设备除有特殊说明外,其环境条件应满足下

列要求;

工作温度:-25~+55℃。 相对湿度:95%(+35℃)。

2 泄漏同轴电缆的性能指标及技术要求:

传输衰减:800 MHz频段衰减1.9dB。 特性阻抗:50±3Ω。 电压驻波比:<1.5。

地面站敷设的漏缆需具备防紫外线的性能。

消防无线系统用的泄漏同轴电缆的要求,还应具有阻燃特性,即要求移去火源后能自熄,延燃时间不大于30s,延燃长度不大于100mm。

8.7.2.11 站厅天线的安装位置应符合设计要求,并满足无线信号对站厅站台的覆盖要求,不得有盲区。

一般项目

8.7.2.12 钢丝绳拉线固定处应装有绝缘子,并应在侧墙上用膨胀螺栓固定牢固,引入馈线的房檐易摩擦部位应采取防护措施。

8.7.2.13 馈线不得有接头,天馈线连接处及馈线与室外防雷器的连接处应做防水处理。

检验数量:抽测10%。 检查方法:观察检查。

8.7.2.14 合路器与分路器的安装位置应符合设计要求,并不得修剪合路器原配电缆长度;系统改造时,两个分路器之间的连接电缆长度应符合系统改造设计要求;分路器空余端要求接上相应的终端负载。

检查数量:抽测10%。

8.7.3 无线通信设备安装

主控项目

8.7.3.1 无线通信设备到达现场应进行检查,其型号、规格、质量应符合设计要求及相关产品标准的规定。

检查数量:抽测20%。

检验方法:对照设计文件检查出厂合格证等质量证明文件,并观察检查外观及形状。

8.7.3.2 基站和直放站的避雷器安装应串接于天线馈线和室内同轴馈线之间。避雷装置应安装在建筑物电缆入口处的墙壁上方,并应防雨。

8.7.3.3 直放站的安装位置除应有必要的供电和照明设备外,室外设备还应符合IP65要求。

8.7.3.4 高架及地面区间直放站应设置独立的防护地线。

检查数量:抽测10%。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

8.7.3.5 机车台应安装在便于维修的位置,控制盒及送受话器的安装位置应方便司机操作,并不允许妨碍司机的正常行车,车台的喇叭位置安装应保证语音清晰,声音宏亮。机车台安装使用的紧固件必须是永久性的。在机车上敷设电缆应固定牢靠,并留一定余量。

检查数量:抽测10%。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

8.7.3.6 车载台应安装在便于维修的位置,控制终端及送受话器的安装位置应方便司机操作,并不允许妨碍司机的正常行车,车载台的喇叭位置安装应保证语音清晰,声音宏亮。车载台安装使用的紧固件必须是永久性的。在机车上敷设电缆应固定牢靠,并留一定余量。

检查数量:抽测10%。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

一般项目

8.7.3.6 设备安装位置、机架及底座的加固方式应符合设计要求。

检验数量:全部检查。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

8.7.3.7 设备安装牢固,排列整齐,漆饰完好,铭牌、标记清楚正确,并符合设计要求。

检验数量:全部检查。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

8.7.3.8 机架(柜)安装的垂直倾斜度偏差应小于机架(柜)高度的1%。

检验数量:全部检查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

8.7.3.9 无线设备安装位置和安装方式应符合设计要求。

检查数量:抽测10%。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

8.7.3.10 馈线在室内应敷设合理,支撑牢固。

检查数量:抽测10%。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

8.7.4 无线通信系统指标检测

8.7.4.l 站台、站厅、车场、室内及区间每条轨道中心两侧5m内线路的场强覆盖,在95%的地点、时间概率条件下,其功率电平值应达到设计要求,且无盲区,轨行区场强不得小于-85dBm。

检验方法:用场强仪进行移动测试并进行通话试验。 8.7.4.2 无线通信系统语音部分的以下性能指标应符合设计要求: 1语音质量 2接通率 3掉话率

4平均呼叫建立时延 5切换失败率

8.7.4.3 无线通信系统数据部分的以下性能指标应符合设计要求: 1平均时延。 2平均丢包率。

3平均吞吐量。

8.7.4.4 无线基站设备的以下性能指标应符合设计要求或设备技术条件规定: 1 专用无线基站主要性能指标:

载波频率误差: 载波频率误差:

Max±160Hz <10%

峰值矢量误差: 前向功率: 反射功率:

<30% >67W <7W <2.4:1 40dBm±1dB <1.5:1

基站内部驻波比VSWR: 基站发射功率:

射频输出口驻波比:

Rx1 BER(Bit Error Rate): <4.0%@-115dBm Rx1 BER(Bit Error Rate): <0.01%@-85dBm Rx1 BER(Bit Error Rate): <0.1%@-50dBm 2 消防无线基站主要性能指标:

射频输出功率: 频率稳定度: 接收灵敏度: 互调抗扰性: 邻道选择性: 端口特性阻抗: 音频调制失真:

满足实际需要 ±1.5x10-6

0.35µV(12dB SINAD) (-117dbm) ≥85dB ≥85dB 50欧姆

≤3%(1000Hz)

检验数量:全部检查。

检验方法:用测试软件、综合测试仪、功率计进行测试。

8.7.4.5 光纤直放站的以下性能指标应符合设计要求或设备技术条件规定:

驻波比:

≤1.5 0~7dbm 0~7dbm 满足实际需要 >-10dbm

近端机光发射功率: 远端机光发射功率: 远端机射频输出功率: 远端机光接收功率: 检验数量:全部检查。

检验方法:用光功率计、TETRA专用综合测试仪进行测试。 8.7.4.6 车厢内的场强覆盖应符合设计要求。

检验数量:全部检查。

检验方法:用场强仪在车厢内测试并随车进行通话试验。

8.7.5 无线通信系统功能检验

8.7.5.1 无线交换机、基站设备、直放站及调度设备等的各项功能应符合设计要求。

8.7.5.2 无线通信系统的以下功能应工作正常:

1 全呼、组呼、选呼及紧急呼叫。 2 直通模式呼叫(DMO)。 3 来话显示与缩位拨号功能。 4 超出服务区指示功能。 5 短数据服务。 6 强拆功能。

7 通话录音及用户呼叫记录功能。 8 故障显示功能。 9 冗余功能。 10 单基站工作模式。 11 动态分组功能。 12 排队和遇忙回叫功能。 13 调度台对列车的广播功能。 14 降级呼叫功能。

检验数量:对所有功能均抽10% 用户进行检验。 检验方法:使用终端设备进行通话和数传试验。

8.7.6 无线通信系统网管功能检验

8.7.6.1 无线通信系统网管应能显示整个无线网络的拓扑结构。 8.7.6.2 无线通信系统网管的配置管理功能应符合设计要求。

8.7.6.3 无线通信系统网管的故障管理和事件管理功能应符合设计要求。 8.7.6.4 无线通信系统网管的性能管理、状态管理、软件管理和统计管理功能符合设计要求。

8.7.6.5 无线通信系统网管的配置管理、安全管理、系统管理、用户管理功能符

合设计要求。

8.7.6.6 网管计算机应安装防病毒软件,并可进行病毒库升级。 无线系统指标测试项目测试 详见附表 无线系统功能验收项目测试 详见附表

8.8 通信电源及接地系统

8.8.1 一般规定

8.8.1.1 电源及接地系统可包括电源设备、接地装置、电源监控系统。电源设备应包括高频开关电源、蓄电池组、交流不间断电源(UPS)、交流自切配电柜及配线;接地装置应包括室外接地体、接地母线、室内地线箱(盘)、接地引线;通信电源监控系统包括控制中心监控设备(监控工作站)、各车站(场)监控设备。 8.8.1.2 通信设备应按一级负荷供电,通信电源系统应确保24小时不间断运行,并且后备供电时间不小于2小时;投入运营后,因电源设备故障引起失电,造成限速,降级或中断运营的事件应无。

8.8.2 通信电源系统安装

主控项目

8.8.2.1电源设备安装前应确认房屋建筑及其装饰工程已完成并符合电源设备安装要求,门窗完整、严密,室内设备用电源、接地、照明、通风、空调等应能满足设备安装条件。

检验数量:全部检验。

检验方法:应出具相应的验收报告、证明文件,对照报告及文件观察检验,确认安装条件。

8.8.2.2 电源设备到达现场应进行检验,其型号、规格、质量应符合设计要求及相关产品标准的规定。

检验数量:全部检验。

检验方法:对照设计文件检验出厂合格证等质量证明文件,并观察检验外观、形状及各类标识。

8.8.2.3 电源设备安装前应根据文设计件核对预埋管线、支持件、预留孔洞、沟槽、基础等位置应准确无误、无遗漏、符合要求。

检验数量:全部检验。

检验方法:对照设计施工图纸核对,并观察检验外观、标识。

8.8.2.4 交、直流配电设备的进、出线配电开关及保护装置的数量、规格应符合设计要求。

检验数量:全部检验。

检验方法:对照设计文件观察检验。

8.8.2.5 UPS设备的进、出线配电开关及保护配置的数量、规格应符合设计要求。

检验数量:全部检验。

检验方法:对照设计文件观察检验。

8.8.2.6 蓄电池架(柜)的加工形式、规格尺寸和平面布置应符合设计要求。

检验数量:全部检验。

检验方法:对照设计文件观察检验。 8.8.2.7电源设备的绝缘性能应满足以下规定:

1 电源设备的带电部分与金属外壳间的绝缘电阻,不应小于5MΩ。 2 电源配线的芯线间和芯线对地绝缘电阻不应小于1MΩ。

检验数量:全部检验。

检验方法:用兆欧表测试绝缘电阻。

一般项目

8.8.2.8电源设备的基础型钢的规格、数量、安装位置应符合室内地面荷载要求。

检验数量:全部检验。

检验方法:对照设计施工图纸文件观察、尺量。

8.8.2.9 电源设备的安装位置应符合设计要求,设备安装位置应符合施工图设计规定,其偏差不大于10mm。

检验数量:全部检验。

检验方法:对照设计施工图纸文件观察、尺量。 8.8.2.10 电源设备机柜安装的垂直度允许偏差为1.5‰ 。

检验数量:全部检验。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尺量。

8.8.2.11 电源设备应表面平整,标志齐全,漆色一致,安装整洁。设备结构应无变形,表面无损伤,指示仪表、按键和旋钮、机内部件无碰损、无卡阻、无脱落、无损坏。

检验数量:全部检验。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实际操作。

8.8.2.12专用蓄电池架(柜)排列位置符合设计图纸规定,偏差不大于10mm。水平偏差每米不大于3mm,全长不大于15mm。蓄电池柜(架)结构应无变形,表面无损伤,柜(架)门无卡阻、损坏,柜(架)门锁件开关正常,无卡阻。

检验数量:全部检验。

检验方法:对照设计施工图纸观察、尺量检查,实际操作。

8.8.2.13 蓄电池安装在专用蓄电池架(柜)内,应排列整齐,距离均匀一致,每列外侧应在一直线上,其偏差不大于3mm。蓄电池应外观完好,外壳无损坏,连接接触良好。

检验数量:全部检验。 检验方法:观察、尺量检查。

8.8.2.14 壁挂式交流配电箱箱体尺寸应不小于560mm×800mm×200mm(宽×高×深)。其结构应无变形,表面无损伤,箱门无卡阻、损坏。

检验数量:全部检验。

检验方法:对照设计施工图纸观察、尺量检查。

8.8.3 通信电源系统设备配线

主控项目

8.8.3.1电源设备的配线到达现场应进行检查,其规格、型号、质量、数量应符合设计要求及相关产品的规定。配线标识齐全、清晰、不宜脱落。电源设备配线用电源线应采用整段线料,中间禁止有接头。

检验数量:全部检验。

检验方法:对照设计文件观察检查。

8.8.3.2 连接柜(箱)面板上的电器及控制板等可动部位的电源线应采用多股铜芯软电源线,敷设长度应有适当余留。

检验数量:全部检验。

检验方法:对照设计文件观察检查。

8.8.3.3引人或引出交流不间断电源装置的电源线、缆和控制线、缆应分开敷设,在电缆支架上平行敷设时应保持150mm的距离。

检验数量:全部检验。 检验方法:观察、尺量检查。

8.8.3.4直流电源线必须以线色区别正、负极性,直流电源正负极严禁错接与短路.接触必须牢固;交流电源线必须以线色区别相线、零线、地线.严禁错接与短路,接触须牢固。接地线必须连接可靠,且有标识。接地方式和电阻值符合设计要求

检验数量:全部检验。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

8.8.3.5交直流电源柜、高频电源开关、交流不间断电源设备机柜内的电源线布放应平直、整齐、稳固、不得有急剧转弯和起伏不平,严禁扭绞和交叉。

检验数量:全部检验。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

8.8.3.6 蓄电池配线应根据母线走向确定正负极出线位置,电池组及电池均应设有清晰的明显标志。

检验数量:全部检验。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

8.8.3.7 车站及停车场交流自切配电柜、直流高频开关电源柜的配电输出回路(包括AC220V和DC48V)各预留不少于8个备用电源回路(交流自切配电柜配电输出回路为UPS输出后级)。

检验数量:全部检验。

检验方法:对照设计文件观察检查。

8.8.3.8 控制中心交流自切配电柜、直流高频开关电源柜的配电输出回路(包括AC220V和DC48V)预留不少于12个备用电源回路(交流自切配电柜配电输出回路为交流不间断电源设备输出后级)。

检验数量:全部检验。

检验方法:对照设计文件观察检查。

8.8.3.9 各车站机房、控制中心、停车场还应提供不少于6个220V的备用交流直供电源回路(不经交流不间断电源设备)和1个380V的临时空调用交流直供电源回路(不经交流不间断电源设备,容量暂按5kW/路计)。

检验数量:全部检验。

检验方法:对照设计文件观察检查。

8.8.3.10 交流不间断电源设备输入总开关、壁挂式交流配电箱输入开关、直流高频开关电源输入总开关需采用塑壳开关,下级采用微断开关。

检验数量:全部检验。

检验方法:对照设计文件观察检查。

一般项目

8.8.3.11 电源设备的输出电源线、缆应成束绑扎,不同电压等级,交流、直流线路及计算机控制线路应分别绑扎并有清晰标识且不易脱落。

检验数量:全部检验。

检验方法:对照设计文件观察检查。

8.8.3.12 所有电源设备线、缆绑扎固定后不应妨碍手动开关或抽出式部件的拉出或推入。

检验数量:全部检验。

检验方法:对照设计文件观察检查。

8.8.3.13 走线架上布放电源配线的绑扎线在横铁下不应有交叉,在地槽内布放电源配线应平直并拢,地槽应清洁,盖板应严密。

检验数量:全部检验。

检验方法:对照设计文件观察检查。

8.8.3.14 通信设备其他各子系统的专用电源插座需固定安装,并屏蔽未用插座。

检验数量:全部检验。

检验方法:对照设计文件观察检查。

8.8.3.15 所有电源设备机柜安装配线完成后,进线口应封堵,封堵材料和方式应符合设计要求。

检验数量:全部检验。

检验方法:对照设计文件观察检查。

8.8.4 通信电源系统指标检测及功能检验

主控项目

8.8.4.1 系统指标及功能检测检验前,通信电源设施设备的技术规格书、操作手册、维护维修手册、调试记录、试验记录、出厂检验报告、设计交底及变更、设备连续运行可靠性及稳定性测试报告应齐全完整,并按合同规定的内容做好移交及备份工作。

检验数量:全部检验。

检验方法:、设施设备供应商应提供上述竣工验收文件,做好移交记录及备份工作。

8.8.4.2 直流高频开关电源需安装液晶显示屏,显示屏外观良好,无破损变形,应能正常显示各电源数据;各操作按钮功能正常直流高频开关电源整流模块的控制调整和输出特性应符合产品技术条件规定。

检验数量:全部检验。

检验方法:对照操作手册观察、操作检查,并填写直流高频电源设备功能验证和指标测试表内相关内容。

8.8.4.3 高频开关电源整流模块的n+1热备份功能应符合设计要求。

检验数量:全部检验。

检验方法:对照操作手册观察、操作检查,并填写直流高频电源设备功能验证和指标测试表内相关内容。

8.8.4.4 交流自切配电柜、壁挂式交流配电箱的机械电气双重联锁功能、手动切换功能、自动切换装置的延时性能等应符合设计要求。可以进行人工或自动转换,当使用中1路出现故障时,应自动切换至另1路,对通信设备供电不得中断,并自动在就地及远端进行告警,同时应有可靠的电气联锁和机械联锁功能,并具有延时装置,延时0~30秒可调。进线分路标示明确。

检验数量:全部检验。

检验方法:对照操作手册,进行功能检查,使用计时装置测试自动切换装置的延时性能。手动关闭交流自切配电柜、壁挂式交流配电箱中的任一1路输入开关,观察另1路开关动作情况,同时与供电部门配合进行进线分路的测试。完成测试后,填写交流自切配电柜功能验证项目表。

8.8.4.5 交流自切配电柜上显示屏应外观完好,无破损,操作按钮能正常使用,显示屏能正确显示输入电源的三相电压、负载电流情况、当前车站名称、当前进线电源和告警信息。

检验数量:全部检验。

检验方法:对照操作手册,进行功能检查,使用计时装置测试自动切换装置的延时性能。与供电部门配合进行进线分路的测试。填写交流自切配电柜功能验证项目表。

8.8.4.6 交流不间断电源设备的输出电压稳定性、波形畸变系数、频率、相位等各项技术性能指标必须符合产品技术条件规定。

检验数量:全部检验。

检验方法:对照操作手册观察、操作,测量,并填写交流不间断电源设备指标测试项目表内相关内容。

8.8.4.7 交流不间断电源设备的手动与自动转换功能,自动稳压及稳流功能等符合设计要求。

检验数量:全部检验。

检验方法:关闭交流不间断电源设备的输入故障,进行各种功能检验。观察检查,并填写交流不间断电源设备功能验证项目表内相关内容。

8.8.4.8 交流不间断电源设备的切换时间及切换电压值、输出电压、频率、负荷充放电时间等性能指标应符合设计要求。

检验数量:全部检验。

检验方法:用万用表测量交流不间断电源设备的输出电压,对照操作手册观察、操作检查,使用万用表进行测量,并填写交流不间断电源设备指标测试项目表内相关内容。

8.8.4.9 交流不间断电源设备进电中断、自动旁路切换时,对后级设备供电不得中断。

检验数量:全部检验。

检验方法:对照操作手册进行切换功能试验,观察后级设备状态,并填写交流不间断电源设备验收记录表内相关内容。

8.8.4.10 直流高频开关电源-48V蓄电池组的容量应能符合设计要求。

检验数量:全部检验。

检验方法:对照操作手册关闭直流高频开关电源设备输入,对蓄电池组进行放电,每组蓄电池的容量为总容量的1/2,2组蓄电池并联连续供电不小于2小时。供应商应提供放电用假负载,并用假负载按照招标要求以0.1C的放电电流对蓄电池组进行放电,放至蓄电池的截止电压为止,完成后填写直流高频开关电源指标测试项目表内相关内容。

8.8.4.11 交流不间断电源设备蓄电池组的容量应能符合设计要求。

检验数量:全部检验。

检验方法:对照操作手册关闭交流不间断电源设备输入,对蓄电池组进行放电,要求达到蓄电池放电时间标准(控制中心6小时以上,车站2小时以上)。供应商应提供放电用假负载,并用假负载,按照招标要求以0.1C的放电电流对蓄电池组进行放电,放至蓄电池的截止电压为止,完成后填写交流不间断电源设备指标测试项目表内相关内容。

8.8.5 通信电源监控系统功能检验

主控项目

8.8.5.1 系统指标及功能检测检验前,通信电源监控设施设备的技术规格书、操作手册、维护维修手册、系统安装软件合法性证明文件、调试记录、试验记录、出厂检验报告、设计交底及变更、设备连续运行可靠性及稳定性测试报告应齐全完整,并按合同规定的内容做好移交及备份工作。

检验数量:全部检验。

检验方法:、设施设备供应商应提供上述竣工验收文件,做好移交记录及备份工作。

8.8.5.2 电源监控系统应具有对全线各站、车辆段、停车场的通信电源设备进行遥控、遥信、遥测的功能。

检验数量:全部检验。

检验方法: 在控制中心对照操作手册模拟各种遥控、遥信、遥测的功能,对高频开关电源、交流不间断电源、交直流配电柜、蓄电池组进行监控系统功能检验,填写附表电源监控系统功能验证项目相关内容(),监理单位见证试验。 8.8.5.3 电源监控系统应能保存各站电源设备故障告警的历史信息。

检验数量:全部检验。

检验方法:对照操作手册在控制中心监控系统中进行功能检验,填写附表电源监控系统功能验证项目相关内容。

8.8.5.4 电源监控系统的系统软件应具有设置权限等功能,并能记录相应的登入登出操作。

检验数量:全部检验。

检验方法:对照操作手册在控制中心进行监控系统的功能检验,填写附表电源监控系统功能验证项目相关内容。

8.8.5.5 控制中心监控系统应采用汉语语言,应具备图形显示、曲线显示、颜色显示等方式,应能打印各种状态、信息、参数数据表和动态图形。

检验数量:全部检验。

检验方法:对照操作手册进行控制中心监控系统功能检验,填写附表电源监控系统功能验证项目相关内容。

8.8.5.6 车站(场)电源监控设备数字量输入、输出点的动作应符合设计要求。

检验数量:全部检验。

检验方法:对车站(场)电源监控设备的全部数字量输入点进行动作检测,检查其发生脉冲数与接受脉冲数是否一致;对全部数字量输出点进行动作检测,检查受控设备的电气控制开关工作状态应正常,受控设备运行应正常。 8.8.5.7 车站(场)电源监控设备的模拟量输入精度检测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在采用模拟显示表显示时,其测量值和显示值的相对误差不应大于2%。 2. 在采用数字显示表显示时,其测量值和显示值的相对误差不应大于5 ‰。 检验数量:全部检验。

检验方法:使用仪器仪表进行检测,填写附表电源监控系统功能验证项目相关内容。

8.8.5.8 车站(场)电源监控设备模拟量输出控制效果应符合设计。

检验数量:全部检验。

检验方法:使用仪器仪表在电源监控设备模拟量输出量程范围内对每一检测点读取5个测试点(0、25%、50%、75%、100%)进行检测,填写附表电源监控系统功能验证项目相关内容。

8.8.5.9 关闭控制中心网管的监控主机或断开传输通道,电源监控系统全部车站(场)监控设备及受控电源设备运行应正常。

检验数量:全部检验。

检验方法:对照操作手册在电源监控设备上进行监控系统功能检验,填写附表电源监控系统功能验证项目相关内容,监理单位见证试验。

8.8.5.10 关闭车站(场)监控设备电源后,车站(场)电源设备应运行正常,重新受电后,车站(场)监控设备应能自动检测电源设备的运行、记录状态并予以恢复。

检验数量:全部检验。

检验方法:在电源监控设备上进行监控系统功能检验,填写附表电源监控系统功能验证项目相关内容。

8.8.5.11 网管计算机应安装防病毒软件,并可自动进行病毒库升级。

检验数量:全部检验。

检验方法:在电源监控网管计算机上进行防病毒软件及病毒库升级的系统功能检验,填写附表电源监控系统功能验证项目相关内容。 8.8.5.12 与上层网系统的时间同步功能。

检验数量:全部检验。

检验方法:调整时间后检查是否还原,填写附表电源监控系统功能验证项目相关内容。

8.8.6 通信电源系统接地与防雷

主控项目

8.8.6.1 接地装置的型号、规格、质量应符合设计要求,相关标识完整。

检验数量:全部检验。

检验方法:对照设计文件检查出厂合格证等质量证明文件,观察检查外观、形状及标识,填写附表相关内容。

8.8.6.2 接地系统的接地类型、引入方式等均应符合设计要求。

检验数量:全部检验。

检验方法:对照设计文件观察检查。 8.8.6.3 通信系统的以下部分均应接地:

1 通信电源设备的基础型钢、金属框架、装有电器的可开启的柜门。

2 通信设备、监控设备的机架、机壳。

3 电缆线路的金属护套和屏蔽层,防护用金属管路、金属桥架。 4 电源接地。 5 防雷接地。 检验数量:全部检验。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

8.8.6.4 电源系统接地保护或接零保护应可靠,且有标识。

检验数量:全部检查。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

8.8.6.5 独立设置接地体的接地装置的接地电阻值应满足以下规定: 1 安全保护地接地电阻不大于10 Ω。 2 防雷接地电阻不大于10Ω。 3 联合地接地电阻不大于1~4 Ω。

检验数量:全部检验。

检验方法:用接地电阻测试仪进行测试,填写接地系统指标测试项目表相关内容。

8.8.6.6 利用建筑物基础钢筋接地方式的接地电阻不应大于1Ω。

检验数量:全部检验。

检验方法:使用接地电阻测试仪进行测试,填写接地系统指标测试项目表。 8.8.6.7 接地箱采用墙面嵌入式,设置在通信机房或弱电综合机房内的电源设备区域。接地箱应为各种弱电系统提供接地干线的接入条件。箱内的接地端子安装铜接地母排的数量应≥4条,每条铜母排须设置具备接地干线的引入固定端子≥14根。

检验数量:全部检验。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填写接地系统指标测试项目表。

8.8.6.8 接地箱必须采用不锈钢材料,应采用钢号为:18Cr-8Ni(304)的不锈钢材料,钢板壁厚应≥1.5mm。其箱体尺寸应不小于600mm×800mm×150mm(宽×高×深)。

检验数量:全部检验。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填写接地系统指标测试项目表。

一般项目

8.8.6.9 接地装置的埋设位置应符合设计要求。

检验数量:全部检验。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

8.8.6.10 接地装置的焊接应采用搭接焊,搭接处应做防腐处理。

检验数量:全部检验。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

8.8.6.11 地线盘(箱)、接地铜排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接地铜排和螺栓结合紧密、导电性能良好。 2 接地铜排端子分配符合设计要求。 3 接线盘(箱)端子应连接紧密。

检验数量:全部检验。 检验方法:验收观察检查。

8.8.6.12 通信设备接地线与交流配电设备的接地线宜分开敷设。

检验数量:全部检验。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

1 电源系统直流高频开关电源指标测试项目测试 详见附表 2 电源系统直流高频开关电源功能验收项目测试 详见附表

3 电源系统自切配电柜及壁挂式配电箱指标测试项目测试 详见附表 4 电源系统自切配电柜及壁挂式配电箱功能验收项目测试 详见附表 5 电源系统监控设备功能验收项目测试 详见附表 6 电源接地设备指标测试项目测试 详见附表 7 交流不间断电源设备指标测试项目 详见附表

8 电源系统交流不间断电源设备系统功能验证项目 详见附表

8.9 时钟系统

8.9.1 一般规定

8.9.1.1 时钟系统应包括标准时间管理中心(含标准信号接收单元和维护终端)、母钟、子钟设备和输出接口设备。

8.9.2 时钟设备安装 主控项目

8.9.2.1 时钟设备机架(柜)电路插板的规格、数量和安装位置应符合设计要求。 检验数量:全部检查。

检验方法:对照设计文件观察检查。

8.9.2.2 标准信号接收单元的接收天线头应安装在室外,且周围无明显遮挡物,并应有防雷保护;时间信号接收器应安装在室内,安装方式应符合设计要求。如由共用信息传输网时间同步系统作为时间源提供标准时间信号,则只安装符合NTP协议要求的接收设备。

检验数量:全部检查。

检验方法:对照设计文件,检查设备类型要求。

8.9.2.3 数字子钟数码管颜色、指针式子钟的外形应符合设计要求。

检验数量:抽测10%。 检查方法:观察检查。

8.9.2.4 子钟安装位置和高度应符合设计要求,所有子钟安装位置应远离自动喷淋系统的喷头,且安装高度为下沿距地面不小于2.2米。室外安装的子钟应具有有防雷、防水保护功能。

检验数量:抽测30%。

检查方法:对照设计文件检查出厂合格证等质量证明文件,并核对检查。 8.9.2.5 参照设计资料,核对子钟电源前级相应的短路保护装置设置。

检查数量:抽测30%。

检验方法: 对照设计文件检查出厂合格证等质量证明文件,并核对检查。

一般项目

8.9.2.6 时钟设备应具备出厂合格证等质量证明文件,设备外观完好。

检验数量:全部检查。

检验方法:对照设计文件检查出厂合格证等质量证明文件,并观察检查外观、形状及标志。

8.9.2.7 子钟支架安装应牢固、稳定,线路应固定好、不外露。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

8.9.2.8 设备安装位置、机架及底座的加固方式应符合设计要求。

8.9.2.9 时钟系统室内设备的安装应安装牢固,排列整齐,漆饰完好,铭牌、标记清楚,并符合设计的要求。

8.9.2.10 机架(柜)安装的垂直倾斜度偏差应小于机架(柜)高度的1%。 8.9.2.11 机架应有防雷接线,并接入接地系统。

8.9.2.12 时钟设备的配线电缆到达现场应进行检查,其型号、规格、质量应符合设计要求及相关产品标准的规定。

检验数量:全部检查。

检验方法:对照设计文件检查出厂合格证等质量证明文件,并观察检查外观、形状及标识。

8.9.2.13 电源线、信号线,到达现场应进行检查,其型号、规格、质量应符合设计要求及相关产品标准的规定。

检验数量:全部检查。

检验方法:对照设计文件检查出厂合格证等质量证明文件,并观察检查外观及形状。

8.9.3 时钟系统指标检测及功能检验

主控项目

8.9.3.1 数字式子钟的时、分、秒或日期的显示应符合设计要求,数码管显示发光正常;指针式子钟的机芯应完好无损、运行自如、没有卡滞现象。

检验数量:抽测10%。

检验方法:对照设计文件,观察检查。

8.9.3.2 子钟和母钟的自身校时精度应符合设计要求。

检验数量:车站抽测10%。 检验方法:用校表仪测校时精度。

8.9.3.3 母钟、子钟和电源的主备用自动切换功能应符合设计要求。

检验方法:进行母钟、子钟和电源的主备用自动切换功能试验。

8.9.3.4 母钟及子钟的自动校时功能应符合设计要求。

检验方法:人为使母钟、子钟的时间产生误差,进行母钟及子钟的自动校时功能试验。

8.9.3.5 中心母钟中断,子钟驱动器(二级母钟)应能正常工作;子钟驱动器(二级母钟)中断,子钟应能正常工作。

检验方法:进行一级母钟及二级母钟中断试验。 8.9.3.6 与共用信息传输网时间同步系统的时间校时功能。

检验方法:比较共用信息传输网时间同步系统显示时间与一级母钟的显示时间是否一致,再调整时间后检查是否还原。

8.9.3.7 当外部时间源发生故障或时间信号中断时,中心一级母钟经判断确认后立即进入自由模式,系统故障时的声光报警功能应正常。

检验方法:中断外部时源,查看一级母钟是否5秒内进入自由模式,设备、网管告警是否及时。

8.9.4 时钟系统网管功能检验

8.9.4.1 时钟系统网管设备终端显示的界面,能以电子地图形式直观地反映网络结构,反映其物理连接状态及各点设备运行状态。

检验方法:目测检查。

8.9.4.2 时钟系统网管监控界面能正确显示故障点及故障类型,可以方便地进行设备的监控和子钟数量的更改。每个站点所属子钟的安装位置应标识准确。

检验方法:在网管上进行功能测试,根据实际安装情况核对。

8.9.4.3 时钟系统网管应能记录故障发生时间及恢复时间,并能显示和打印。

检验方法:在网管上进行功能试验。

8.9.4.4 网管计算机应安装防病毒软件,并可进行病毒库升级。

检验方法:检查软件,验证其版本真实、是否可升级。

8.9.4.5 网管与上层网时间同步系统二级时间服务器的同步周期0.5分钟≤T≤6分钟。

检验方法: 在网管上查看校时时间间隔。

8.9.4.6 网管软件可设置多级管理权限,确保系统安全性。

8.9.4.7 经过汇总出来的故障告警信息能够输出至故障集中监视系统,以便与轨道交通通信系统的集中管理。

时钟系统指标测试项目 详见附表 时钟系统功能验证项目 详见附表

8.10 技术防范系统

8.10.1 一般规定

8.10.1.1技术防范系统应由中心控制设备、车站控制设备、图像摄取、图像显示、图像录制、图像存储及视频信号传输、前端探测及告警装置、报警控制设备及报警输出装置等构成。设备应包括摄像机、视频控制矩阵、录像设备、图像合成器、多画面处理器、字符发生器、视频均衡器、视频服务器、交换机、编解码器、控制终端;紧急告警按钮、红外/微波双鉴探测器、激光探测器、高压脉冲电子围栏防区输入输出模块、报警主机、IP通信模块、报警控制服务器及报警控制终端、声光报警器和辅助照明灯等设备。

8.10.1.2 COCC及OCC大屏的显示应满足7.13.2的相关要求。

8.10.2 技术防范设备安装

主控项目

8.10.2.1 技术防范设备到达现场应进行检查,其型号、规格、质量应符合设计要求及相关产品标准的规定。

检验数量:抽测20%。

检验方法: 对照设计文件检查出厂合格证等质量证明文件,并观察检查外观及形状。

8.10.2.2 技术防范设备机架(柜)电路插板的规格、数量和安装位置应符合设计要求。

检验数量:抽测20%。

检验方法: 对照设计文件观察检查。

8.10.2.3 在室外露天处安装摄像机时,避雷针和摄像装置的安装应牢靠、稳固。

检验数量:抽测20%。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

8.10.2.4 高压脉冲围栏应安装防雷装置,前端探测围栏必须有一个与其它接地系统完全隔离的独立接地系统,且与其它接地系统保持10m以上距离。接地体应埋设在导电相对良好的地方,接地电阻不大于10Ω,如埋设在潮湿的地方的,接地电阻应不大于4Ω。

检验数量:全部检查。

检验方法:用接地电阻仪进行测量。

一般项目

8.10.2.5 摄像机安装

1 摄像机在符合监视目标视场范围要求的条件下,其安装高度:室内离地不宜

低于2.5米;室外离地不宜低于3.5米。 检验数量:抽测20%。 检验方法: 尺量检查。

2 摄像机宜安装在监视目标附近不宜受外界损伤的地方,安装位置不应影响现

场设备运行和人员正常生活。 检验数量:抽测20%。 检验方法: 观察检查。

3 摄像机镜头安装宜顺光源方向对准监视目标,并宜避免逆光安装。

检验数量:抽测20%。 检验方法: 观察检查。

8.10.2.6 监视器的安装位置应使屏幕不受外来光直射,当有不可避免的光时,应加遮光罩遮挡并加贴防眩光贴膜。

检验数量:抽测20%。 检验方法: 观察检查。

8.10.2.7 监视器装设在固定的机架和柜内时,应采取通风散热措施。

检验数量:抽测20%。 检验方法: 观察检查。

8.10.2.8 监视器的外部可调节部分,应暴露在便于操作的位置,并可加保护盖。

检验数量:抽测20%。 检验方法: 观察检查。

8.10.2.9 技术防范系统机架及机内设备的安装应符合:

1 设备安装牢固,排列整齐,漆饰完好,铭牌、标记清楚正确,并符合设计要

求。

检验数量:抽测20%。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

2 机架(柜)安装的垂直倾斜度偏差应小于机架(柜)高度的1%。

检验数量:抽测20%。 检验方法:尺量、观察检查。

3 机架应有防雷接线,并接入接地系统,接地电阻不大于1Ω。

检验数量:全部检查。

检验方法:用接地电阻测试仪测量。

8.10.2.10 从摄像机引出的电缆按设计要求留有足够余量,并不得影响摄像机的转动。

检验数量:抽测20%。 检验方法:尺量、观察检查。

8.10.2.11 摄像机的电缆和电源线均应固定,并不得用插头承受电缆的自重。

检验数量:抽测20%。 检验方法: 观察检查。

8.10.2.12 室外设备连接电缆时,应从设备的下部进线。

检验数量:抽测20%。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

8.10.2.13 所有视频接线的屏蔽线必须统一接地,接地电阻不大于1Ω。

检验数量:全部检查。

检验方法:用接地电阻仪进行测量。

8.10.2.14 摄像机电源分配器原则应为单路电源控制数量不大于4路。

检验数量:抽测20%。 检验方法:核对检查。

8.10.2.15 技术防范系统应将高压脉冲电子围栏24小时不间断设防,每个防区内每隔10m应设置1个昼夜显示的警示标志,该警示标志应能够清楚识别。

检验数量:抽测20%。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

8.10.2.16 旁通道摄像机和光端机箱均安装在隧道侧壁上,安装位置不能超过区间隧道设备限界,摄像机支架和光端机箱的安装方式应能保证在列车行驶产生振动时,不会对支架和固定点产生破坏。

检验数量:抽测20%。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

8.10.2.17 道岔区域摄像机安装位置均不能超过设备限界,摄像机安装高度一般为底边距轨面2.5~3米,摄像机支架和转接箱的安装方式应能保证在列车行驶产生振动时,不会对支架和固定点产生破坏。

检验数量:抽测20%。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

8.10.2.18 高架车站道岔区域的安装支架、摄像机外壳和转接箱应具有防雷电措施,同时能够抵御12级台风等极端恶劣天气情况。

8.10.3 技术防范系统指标检测及功能检验

主控项目

8.10.3.1 视频监控系统的质量主观评价应采用“五级损伤制”评定,随机信噪比、单频干扰、电源干扰、脉冲干扰四项主观评价项目的得分值均不应低于4分。

检验数量: 抽验10%或查阅监理相关记录。

检验方法: 采用符合国家标准的监视器,观看距离为荧光屏面高度的6倍,光线柔和;评价人员不应少于5名,并应包括专业人员和非专业人员。评价人员独立打分,取算术平均值为评价结果。 8.10.3.2 系统图像水平清晰度应≥330线。

检验数量: 抽测20%。

检验方法:用综合测试卡检验。 8.10.3.3 视频监控系统幅频带宽:≥6MHz

检验数量:抽测20%

检验方法:用视频信号发生器和视频测量仪接入相应输入、输出端口进行监测,直接读出相应的数值。 8.10.3.4 视频监控系统幅频特性:

≤4.8MHz ±0.5dB 5.0MHz -1~0.5dB 5.5MHz -4~0.5dB 检验数量:抽测20%

检验方法:用视频信号发生器和视频测量仪接入相应输入、输出端口进行监测,直接读出相应的数值。

8.10.3.5 视频监控系统的各路视频信号送至监视器输人端时,其电平值应为1Vp-p±3dB/75欧。

检验数量:抽验10%。

检验方法:用视频信号发生器和示波器检验。

8.10.3.6 视频监控系统的信噪比性能指标应符合设计要求,随机信噪比不应小于54dB。

检验数量:抽测20%。

检验方法:用视频信号发生器和视频综合测试仪测试。 8.10.3.7 视频监控系统亮度非线性失真:≤5%

检验数量:抽测20%。

检验方法:用视频信号发生器和视频测量仪接入相应输入、输出端口进行监测,直接读出相应的数值。

8.10.3.8 视频监控系统2KT因子:±5%

检验数量:抽测20%。

检验方法:用视频信号发生器和视频测量仪接入相应输入、输出端口进行监测,直接读出相应的数值。

8.10.3.9 视频监控系统色度/亮度增益差:±8%

检验数量:抽测20%。

检验方法:用视频信号发生器和视频测量仪接入相应输入、输出端口进行监测,直接读出相应的数值。

8.10.3.10 视频监控系统色度/亮度时延差:±50ns

检验数量:抽测20%。

检验方法:用视频信号发生器和视频测量仪接入相应输入、输出端口进行监测,直接读出相应的数值。

8.10.3.11 视频监控系统微分增益失真±5%

检验数量:抽测20%。

检验方法:用视频信号发生器和视频测量仪接入相应输入、输出端口进行监测,直接读出相应的数值。

8.10.3.12 视频监控系统微分相位失真±5°。

检验数量:抽测20%。

检验方法:用视频信号发生器和视频测量仪接入相应输入、输出端口进行监测,直接读出相应的数值。

8.10.3.13 视频监控系统色度/亮度增益差±8%

检验数量:抽测20%。

检验方法:用视频信号发生器和视频测量仪接入相应输入、输出端口进行监测,直接读出相应的数值。

8.10.3.14 视频监控系统色度/亮度延时差±50ns

检验数量:抽测20%。

检验方法:用视频信号发生器和视频测量仪接入相应输入、输出端口进行监测,直接读出相应的数值。

8.10.3.15 视频监控系统图像损失率: LILY ≤10; FLOWER ≤10; MOBILE ≤11。

检验数量:抽测20%。

检验方法:用视频信号发生器和视频测量仪接入相应输入、输出端口进行监测,直接读出相应的数值。

8.10.3.16 视频监控系统图像切换延时≤1s

检验数量:抽测20%。

检验方法:用视频信号发生器和视频测量仪接入相应输入、输出端口进行监测,直接读出相应的数值。

8.10.3.17 视频监控系统图像传输延时≤400ms

检验数量:抽测20%。

检验方法:用视频信号发生器和视频测量仪接入相应输入、输出端口进行监测,直接读出相应的数值。

8.10.3.18 视频监控系统图像画面的灰度不应低于8级。

检验数量:抽测20%。

检验方法:用综合测试卡检验系统灰度。 8.10.3.19 视频监控系统的以下功能指标应符合:

1. 水平旋转角度:360°连续。

2. 垂直旋转角度:0°~90°。 3. 预置位调用时可达400度/秒 4. 定位精度:±0.5° 5. 自动光圈调节。 6. 调焦功能。 7. 变倍功能。 8. 背光补偿功能。 9. 切换功能。

10. 录像、视频下载及刻录功能。 11. 报警功能。 12. 防护套功能。

13. 字符叠加、时间同步功能。

14. 各前端终端显示时间与网络中心时间之间同步精度不大于100 ms。 15. 电源开关控制功能。

16. 控制中心系统与网络中心时间之间同步精度不大于50ms。 检验数量:抽测20%。

检验方法:进行闭路电视监视系统各项功能检验。

8.10.3.20 视频监控系统控制中心显示系统的显示功能应满足,不同的监视器可以显示相同的画面,也可显示不同画面。

检验数量:抽测20%。

检验方法:通过控制终端发出控制信号,所需的图像应能在相应的监视器上显示,不同的监视器可以显示相同的画面,也可显示不同画面。 8.10.3.21 监控画面选择切换的优先级功能应符合设计要求。

检验数量:抽测20%。

检验方法:通过不同级别用户操作,检验优先级功能设定。

8.10.3.22 图像在监视器上(含录像机回放设备)除了显示正常图像外,还应显示线路名、站名(或站号)、区域号(或摄像机号)、日期和时间。

检验数量:抽测20%。 检验方法:核对检查。

8.10.3.23 在系统正常的情况下任何错误的操作不会出现黑屏,可仍保留上一幅

图像,并提示错误操作的信息。

检验数量:抽测20%。 检验方法:操作检验。

8.10.3.24 录像设备对所有前端摄像机图像进行全天24小时不间断录像。所有录制的图像均可根据需要设置不同的权限作本地及远程实时回放,并可按日期、时间、通道号等信息对所有录像进行检索和选择。

检验数量:抽测20%。 检验方法:操作检验。

8.10.3.25 同一条轨道交通线路应可支持不少于10个具有权限的用户同时顺畅调看本线路内的录像(包括同一时段的同一录像)。

检验数量:抽测20%。

检验方法:同时使用10台客户端对同一时段的同一录像进行调看,检验效果。

8.10.3.26 回放图像分辨率不小于704×576,帧速不低于25帧/秒,在回放的同时不影响正常录制,图像保存时间不小于30天。

检验数量:抽测20%。 检验方法:操作检验。

8.10.3.27 回放图像应能显示时间、地点等信息,并能存入外接存储设备,图像格式应为标准通用格式,导出后可在任一PC机上回放。录像视频下载的速度应不小于5Mbps。

检验数量:抽测20%。 检验方法:操作检验。

8.10.3.28 入侵报警系统不得有漏报警。

检验数量:抽测20%。

检验方法:人为触发各类报警,核对检查。

8.10.3.29 入侵报警系统在下列任何情况发生时,报警控制设备应发出声、光报警信息,报警信息应能够保持直至手动复位为止,报警信号应无丢失:

1. 在设防状态下,当探测器探测到有入侵发生或触动紧急告警按钮时。 2. 在设防状态下,当多路探测器(含紧急告警按钮)同时报警时(报警控制终端同时还应依次全部显示出报警发生的区域或地址)。

3. 在设防或撤防状态下,当入侵探测器机壳被打开时。 4. 在设防或撤防状态下,当报警主机机盖被打开时。 5. 当报警信号传输线路被断路、短路时。 6. 当探测器电源线被切断时。

7. 当网络传输发生故障或信息连续阻塞超过30s时。 检验数量:抽测20%。

检验方法:人为触发以上各类报警,一一核对检查。

8.10.3.30 报警发生后,系统需通过人工确认后,方能解除声光报警及图像联动状态。

检验数量:抽测20%。

检验方法:触发报警后,现场操作检查。

8.10.3.31 入侵报警系统应具有全部或部分区域进行设防与撤防的功能。设防、撤防状态在报警控制终端上应有明显不同的显示。在撤防状态下,系统不应对探测器(含紧急告警按钮)的报警状态做出响应。

检验数量:抽测20%。

检验方法:对全部或部分区域进行设防与撤防功能测试,并对应检测报警控制终端显示内容。在撤防区域,进行报警触发测试,系统应无报警响应。 8.10.3.32 入侵报警系统应具有自检功能。

检验数量:抽测20%。

检验方法:开机检验系统功能。

8.10.3.33 入侵报警系统报警响应时间不大于2s。

检验数量:抽测20%。

检验方法:报警触发,计时测试。

8.10.3.34 入侵报警系统当非法入侵发生时,报警控制服务器应记录该信息,同时其专用打印机应立即打印该报警记录,包括报警、故障、被破坏、操作(含开机、关机、设防、撤防、更改等)信息,同时,人工复位的信息和消除现场声光报警、消除值班员处的声音和显示报警信息等的各类信息也应存放在报警控制服务器中,保存时间均应不小于30天。

检验数量:抽测20%。

检验方法:检查报警记录信息及保存时间。

8.10.3.35 入侵报警系统记录信息应包括事件发生时间、地点、性质等,记录的信息应不能更改和删除。

检验数量:抽测20%。

检验方法:检查报警记录信息,并进行信息更改和删除测试。

8.10.3.36 入侵报警系统控制中心统一管理终端应可以EXCEL格式打印报警信息记录。

检验数量:抽测20%。

检验方法:报警记录信息进行EXCEL格式打印测试。

8.10.3.37 入侵报警系统可与视频监控系统、紧急电话、电梯求助电话、门禁系统等相关系统或设备进行联动。 检验数量:抽测20%。

检验方法:进行系统联动功能检测。

8.10.3.38 高压脉冲电子围栏采用6线制,且必须线线高压导电(5000~10000V脉冲),并可根据时段进行高压和低压的人工、自动的调整。

检验数量:抽测20%。 检验方法:测试检查。

8.10.3.39 旁通道及道岔区域摄像机外壳和光端机箱防护等级应能达到IP65的防水防尘等级和IK10的机械防护等级,另外,还应能有效地防潮湿、防盐雾、防霉菌和防止昆虫进入。

8.10.3.40 旁通道及道岔区域摄像机外壳和光端机箱柜门应有能达到防风等级5级(风速为8.0-10.7m/s)的限位装置,防止被隧道活塞风破坏、掉落或拉开。 8.10.3.41 摄像机支架须采用304不锈钢材质(含紧固件等所有配件)。 8.10.3.42 摄像机和光端机箱外壳本身应该具有良好的抗腐蚀性能,涂覆层必须有足够的稳定性,结构紧密,完整无孔,不透腐蚀介质;与底层金属基体粘结力强;表面硬度高,耐磨,在金属表面分布均匀。

8.10.3.43 旁通道内外及周边轨道区域、道岔区域照度要求≥150Lux。

检验数量:抽测20%。

检验方法:用照度仪进行测量。

8.10.3.44 公安分控中心、COCC及备用COCC系统指标及功能要求参见:8.10.3.1至8.10.3.36。

8.10.4 技术防范系统网管功能检验

主控项目

8.10.4.1 视频监控系统网管的以下功能应符合:

1. 对所有前端摄像机数量、种类和机号的设置,顺序切换、组切等功能的设置。

2. 对监视器数量的设置。 3. 对用户密码的设置。

4. 对各车站数字视频交换设备(包括编解码、交换及控制设备)的设置和诊断。

5. 对前端摄像机视频图像质量的告警。 6. 对录像设备的工作状态和告警信息的监视。 7. 对操作系统做备份。

8. 具有操作日志、运行状态日志的记录、保存和导出功能。 9. 系统预留输出状态诊断信息的能力,支持网络级的状态监视。 检验数量:抽测20%。

检验方法: 通过网管终端进行功能测试。

8.10.4.2 视频监控系统各车站网管设备和控制中心网管设备的数据通信功能应符合设计要求。

检验数量:抽测20%。

检验方法:模拟网管系统信息通过专用数据信道送至控制中心网管设备,进行功能试验。

8.10.4.3 视频监控系统网管的人机交互功能应符合设计要求。

检验数量:抽测20%。

检验方法: 调度员与系统之间应可做简单的人机交互,在屏幕上应显示相应操作的响应、操作错误的提示。在系统正常的情况下任何错误的操作不应导致图像监视器出现黑屏。进行调度员与系统之间的简单人机交互的功能试验。 8.10.4.4 入侵报警系统网管要求:

1. 对用户密码的设置。

2. 对各站点报警主机及其相关模块、报警控制服务器的设置和诊断。 3. 对操作系统做备份。

4. 对具有操作日志、运行状态日志的记录、保存和导出功能。 检验数量:抽测20%。

检验方法: 通过网管终端进行功能试验。

8.10.4.5 所有技术防范系统的计算机(应从硬件上杜绝与视频监控系统以外的各种设备或介质连接的可能(例如:只读以及可记录光盘驱动器、无线网卡、USB端口等),即:要求硬件对外只保留有线以太网网卡,其余的对外接口全部拆除,不能被拆除的对外接口应处于断路的状态。

检验数量:抽测20%。

检验方法:对计算机硬件接口进行检查。

8.10.4.6 所有技术防范系统的计算机应安装防病毒软件,并可进行病毒库升级。

检验数量:抽测20%。

检验方法:检查防病毒软件是否正常运行。 技术防范系统指标测试项目 详见附表 视频监控系统功能验收项目 详见附表 入侵报警功能验收项目 详见附表

8.11 广播系统

8.11.1 一般规定

8.11.1.1 广播系统可包括广播控制设备、功率放大器、语音合成器、音频前级处理设备、噪声传感装置、操作终端、扬声器及控制中心楼宇广播设备等。 8.11.1.2 广播系统的验收包括正线各车站及控制中心广播系统和停车场广播系统。

8.11.2 广播设备安装 主控项目

8.11.2.1 广播系统控制设备、噪声传感器、扬声器及电缆应进行检查,其型号、规格、质量应符合设计要求。

检查数量:抽测20%。

检验方法: 对照设计文件检查出厂合格证等质量证明文件,并观察检查外观、形状及标志。

8.11.2.2 广播系统室内设备的机架(柜)电路插板的规格、数量和安装位置应符合设计要求。

检验数量:全部检查。

检验方法:对照安装指导文件观察检查。

8.11.2.3 安装扬声器严禁超出设备限界,不得影响与行车有关的信号和标志。

检验数量:全部检查。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

8.11.2.4 外场扬声器安装用电杆的规格应符合设计要求。

8.11.2.5 当扩音馈线为地下电缆时,所用电缆盒和线间变压器盒的端子绝缘电阻,应符合产品技术条件规定。

检验方法:用兆欧表测试绝缘电阻。

8.11.2.6 露天扬声器馈线引人室内时,应具备防雷接地装置,装设真空保安器。

检验数量:全部检查。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

8.11.2.7 控制中心和车站广播的负载区数量,扬声器的布点和选型应符合设计要求,同时须满足《GB50116-2008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第10.6款的火

灾应急广播的设置要求。

检验数量:抽测10%。

检验方法:操作播音控制盘进行播音,检查控制中心和车站广播的负载区数量。

8.11.2.8 控制中心录音设备规格、型号应符合设计要求,录音功能应正常。

检验数量:全部检查。

检验方法:对照设计文件检查控制中心录音设备规格型号,通过远程广播进行录音功能试验。

8.11.2.9 设备机柜内的电源应分路供电,机架(柜)顶部的风扇和各功放应设置独立电源开关。

检验数量:全部检查。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

一般项目

8.11.2.10 广播系统室内设备的安装应安装牢固,排列整齐,漆饰完好,铭牌、标记清楚,并符合设计的要求。

8.11.2.11 机架(柜)安装的垂直倾斜度偏差应小于机架(柜)高度1‰。 8.11.2.12 广播系统控制设备、扬声器的安装位置与安装方式应符合设计要求。

检验数量:抽测10%。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

8.11.2.13 扬声器支撑架安装应牢固,扬声器单元或零部件应安装紧密,音频相位安装应一致。

检验数量:抽测10%。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

8.11.2.14 扬声器的网罩与箱体配合紧密不松动,安装牢固、稳定。

检验数量:抽测10%。 检查方法:观察检查。

8.11.2.15 广播系统的终端设备的安装应牢固、稳定,设备的表面无明显的损伤、印痕,漆饰完好。

检验数量:全部检查。

检查方法:观察检查。

8.11.2.16 广播设备的配线应符合下列要求:

1. 配线电缆和连线的放、绑、扎整齐美观。

2. 配线端子上的配线接头须紧固、无松动,焊接点圆润、光滑、美观,吊

牌标志清晰。

3. 配线成端后余留合理、统一。

8.11.2.17 广播系统工程所用的穿线敷管(线槽)的色标要求应满足集团沪地铁(2007)170号文。

8.11.3 广播系统指标检测及功能检验

主控项目

8.11.3.1 广播系统的性能指标应符合下列要求或产品的技术条件:

频率特性: 40Hz~16kHz≤±2dB(不含扬声器) 谐波失真: 40Hz~16kHz≤2%(不含扬声器) 信噪比: 线放≥70 dB,话筒≥50 dB 声压级: 250Hz~4kHz≥85 dB

输出电压及方式:120V/100V/70V平衡式定压输出 输入过激励能力:≥20 dB 防卫度: ≥50 dB

输出电压调整率:400Hz≤1.5 dB 4kHz≤2dB

输出总功率: ≥按设计的要求(车站) ;≥按设计的要求(停车场) 8.11.3.2 广播控制盒、功率放大器、扬声器、室内音柱、室外音柱、语音合成器、语音信号处理器、语音信号处理器、音量回授控制器等设备应符合设计的要求。

检验数量:全部检查。

检查方法:检查设备的产品合格证、厂验报告、现场调试记录及第三方验证的测试报告。

8.11.3.3 广播系统功能及指标的检查:

9 额定输出电压及输出功率达到设计的要求(含单体和整体输出功率):≥

按设计的要求(车站) ;≥按设计的要求(停车场)

10 频率响应的范围要求:40HZ~16Khz≤2dB 11 谐波失真度:40HZ~16Khz≤2% 12 信噪比。≥70dB

13 输出电压调整率。400HZ≤1.5dB;4KHZ≤2dB 14 输入过激励。≥20dB 15 输入灵敏度。 检验数量:抽测20%。

检验方法:用毫伏表测额定输出电压、输出功率、频率响应、信噪比、输出电压调整率、输入过激励、输入灵敏度。用毫伏表和失真仪测谐波失真。 8.11.3.4 广播系统的最大声压级指标应符合设计要求。

检验数量:抽测10%。

检验方法:播放0dBm/1KHz信号用声压计测试指标≥85 dB。 8.11.3.5 广播系统的声场不均匀度指标应符合设计要求。

检验数量:抽测10%。

检验方法:选择声场的四个顶点,用声压计测试个点不均匀度。应满足《厅堂扩声系统设计规范》GB50371-2006对于声场的要求。

8.11.3.6 控制中心以太网交换机应采用带VLAN功能的三层交换机。

检验数量:全部检查。

检查方法:检查设备的产品合格证、型式检验报告。

8.11.3.7 车站及车场具有接受消防报警信号自动播出预置的语音信息的功能,并能在广播控制盒上显示,车站的消防告警须同时联动PIS系统显示相同内容。

检验数量:全部检查。

检验方法:模拟输入消防报警信号,确认系统能播放预录制的消防广播,此广播应具有自动循环播放的功能,直至人工终止,车站的所有播音及被显示的内容须完全一致。

8.11.3.8 具有与PIS的紧急联动功能。

检验数量:全部检查。

检验方法:广播按下紧急按键播音时,车站的所有播音及被显示的内容须完全一致。

8.11.3.9 通过对噪声的检测实现自动增益控制的功能

检验方法:在广播分区人为制造噪音,观察噪声传感器工作状态,用声压计监测广播音量的变换,在设计的范围内,保证广播音量大于背景噪声10dB。 8.11.3.10 具有优先级的功能,高优先级的广播可立刻中断正在广播的较低优先级的广播进行广播,优先级顺序满足设计要求(可根据要求执行设定)。

检验数量:全部检查。

检查方法:在控制中心和车站的播音控制盒进行实际操作,验证优先级别,控制中心向车站广播时,车站应向控制中心送回示信号,待控制中心广播结束后自动恢复本站工作状态。

8.11.3.11 广播系统与信号系统(ATS)连网时,具有接收列车运行信息并实现自动播音。

检验数量:全部检查。

检查方法:在控制中心的系统上,向本系统的ATS接口发送模拟的列车运行信息,车站能正常播出预录的语音信息。

8.11.3.12 应实现与上层网系统的时间同步,同步间隔时间为0.5至6分钟之间。

检验数量:全部检查。

检验方法:人为修改系统的时间,在规定时间内观察是否与上层网时间的同步。

一般控制

8.11.3.13 语音合成器的下列性能指标应符合设计要求或产品技术条件:

7.1 频率响应:40Hz~16KHz≤+1dB 检验数量:抽测10%。

检查方法:播放40Hz、1Khz、16Khz的音频信号,用毫伏表、频谱分析仪测量输出信号。

7.2 谐波失真:40Hz~16Khz≤1% 检验数量:抽测10%。

检查方法:播放40Hz、1KHz、16KHz的音频信号,用毫伏表、失真仪测量输出信号的失真度。

7.3 信噪比:≥60dB 检验数量:抽测10%。

检查方法:在0dB/1KHz的状态下,用毫伏表测量和计算噪声电压和输出电压的差值。

7.4 输出电平要求:=0dB 检验数量:抽测10%。

检查方法:播放1KHz的语音信号,用毫伏表测量输出电压达到0dB。 7.5 回放时间和播放通道。 检验数量:抽测10%。

检验方法:进行回放时间和播放通道两项功能试验。 8.11.3.14 集中维护管理。

检验数量:全部检查。

检验方法:人为设置故障后,集中维护设备能正常显示相关信息。 8.11.3.15 车站广播设备的以下功能应符合设计要求:

1. 具备16×16(信源×负载分路)的切换和分区、分路广播功能。 检验数量:全部检查。

检查方法:在车站播音控制盒进行不同区域的分路播音,并进行功能的验证。 2. 多路平行广播功能。 检验数量:全部检查。

检查方法:通过话筒和语音合成器对不同的区域进行广播,进行功能验证。 3. 自动、手动、紧急三种不同播音方式。 检验数量:全部检查。

检查方法:在车站播音控制盒进行实际操作,验证三种不同的播音方式,同时必须具备降级使用功能,保证系统的基本功能。紧急广播,无论传输系统、本站的广播控制设备及其他系统相关设备是否出现故障,只要车站内的功放、广播控制盒和扬声器工作正常,就应能保证车站值班员对全站的人工语音广播。

4. 功放故障诊断与自动替换及短路保护功能。 检验数量:全部检查。

检查方法:人为的制造功放故障或负载短路(关闭某个功放的电源),验证故障报警的信息显示和自动进行备用功放的切换和功放的保护,修复后自动恢复。

5. 在播音控制盒上能显示各种的操作信息及状态查询功能。 检验数量:全部检查。

检查方法:进行各种正常和非正常(人为的设置模块和功放的故障)的操作,在控制盒和车站中央处理器上能正确显示工作内容和故障信息。

6. 负载开短路、功放主要技术指标测量的功能。 检验数量:全部检查。

检查方法:人为设置负载的开、短路故障,用人机维护界面进行验证测试结果和测试功放主要的技术指标。

7 车站播音盒应具备播音功能、监听功能、故障显示,快捷键播放及控制功能,快捷键以及数字组合键的设置数量须满足设计的要求。

检验数量:全部检查。

检验方法:操作车站播音盒,进行各项功能检验。 8.11.3.16 控制中心设备的以下功能应符合设计要求:

1. 全选、单选、组选车站和各广播区的功能。 检验数量:全部检查。

检验方法:在控制中心进行实际操作,对全线、多个、任一个车站进行全区域或部分区域进行话筒广播。

2. 多路平行广播功能。 检验数量:全部检查。

检验方法:通过话筒和语音合成对不同的区域进行广播,在不同的区域都分别进行收听。

3. 语音监听及调节功能。 检验数量:抽测10% 。

检验方法:通过对播音控制盒的操作,能监听到不同区域的广播语音,同时监听音量可调。

8.11.3.17 停车场能将播音内容传送至控制中心进行同步录音。

检验数量:全部检查。

检验方法:停车场用播音控制盒进行广播,在控制中心能调取广播语音的记录和音频文件。

8.11.3.18 车站值班员的话筒广播应具有插播功能,插播时原广播音量自动降低,插播完后原广播音量自动恢复。

检验数量:全部检查。

检验方法:用播音控制盒进行广播,验证此项功能。

8.11.4 广播系统网管功能检验

主控项目

8.11.4.1 网管维护终端须有直观的图形用户使用界面,能以电子地图形式直观地反映网络结构,反映其物理连接状态及各点的设备运行状态。

检验数量:全部检查。 检验方法:目测检查。

8.11.4.2 控制中心应能监测车站的播音控制盒、各功能模块以及各功放的状态。

检验数量:全部检查。

检验方法:在车站进行各种操作或人为设置故障,验证系统的监视功能,报警信息精确到某个站点的某个模块或设备;在控制中心进行参数的修改,在车站进行验证。

8.11.4.3 各车站自动播音的内容应能在控制中心集中修改。

检验数量:全部检查。

检验方法:在控制中心进行广播语音的修改,并下发至所选的任意车站,在该车站操作播音控制盒播放该段语音,下发操作时,应不影响系统正常功能的运行控制中心调度员对车站进行广播。

8.11.4.4 控制中心应能自动记录中心调度员的广播时间、操作过程,并提供至少两路录音输出。

检验数量:全部检查。

检验方法:进行控制中心的远程广播,检查记录文件,时间不少于3个月。 8.11.4.5 控制中心应能测试任意车站的负载区(开路或短路)和功放技术指标(功率、频率响应等)。

检验数量:全部检查。

检验方法:在控制中心使用网管终端进行车站指标测试功能试验。 8.11.4.6 远程修改各项参数指标后观察车站被修改后的参数应有相应变化。

检验数量:全部检查。

检验方法:进行远程修改参数验证功能。

8.11.4.7 便携式维护终端应能在任意车站对音量参数进行修改,并具备控制中心网管的所有操作。

检验数量:全部检查。

检验方法:使用便携式维护终端进行功能试验。

8.11.4.8 本系统任何服务器、终端计算机、工控机都须安装正版的软件和防病毒软件,对于防病毒软件应可定期进行病毒库的更新升级。

检验数量:全部检查。

检验方法:对软件进行检查,验证软件的序列号、版本号、许可证等。 广播系统指标测试项目 详见附表 广播系统功能验收项目 详见附表

8.12 乘客信息显示系统

8.12.1 一般规定

8.12.1.1 乘客信息显示系统应包括控制中心的导乘服务器、车站的导乘服务器和显示终端。

8.12.1.2 乘客信息显示系统的验收包括控制中心及正线各车站乘客信息显示系统。

8.12.2 乘客信息显示设备安装

主控项目

8.12.2.1 乘客信息显示设备到达现场应进行检查,其型号、规格、质量应符合设计要求及相关产品标准的规定。

检验数量:全部检查。

检验方法:对照设计文件检查出厂合格证等质量证明文件,并观察检查外观及形状。

8.12.2.2 乘客信息显示设备机架(柜)电路插板的规格、数量和安装位置应符合设计要求。

检验数量:全部检查。

检验方法:对照设计文件观察检查。

8.12.2.3 电子显示设备屏幕的安装位置应不受外来光直射,周围没有遮挡物。

检验数量:全部检查。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

8.12.2.4 电子显示设备的保护接地端子应有明确标记并接地良好。在熔断器和开关电源处应有警告标志。

检验数量:全部检查。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

8.12.2.5 电子显示设备的支撑架应安装牢固。

检验数量:全部检查。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

8.12.2.6 机架应采用膨胀螺栓对地加固,机架顶部应采用夹板与列槽道(列走道)上梁固定。

检验数量:全部检查。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

8.12.2.7 非标准加工件的漆色与设备漆色应一致。

检验数量:全部检查。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

8.12.2.8 接插件应接插牢固,不得插错。

检验数量:全部检查。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

8.12.2.9 配线电缆、电线不得破损、受潮、扭曲、折皱。

检验数量:全部检查。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

8.12.2.10 配线转弯圆滑,弯曲半径不得小于电缆直径的5倍。在进出部位和转弯处,应固定牢固。

检验数量:全部检查。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

8.12.2.11 室内所配电缆、电线,其段内不得有接头、破损。

检验数量:全部检查。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

8.12.2.12 电源线与控制线、视频线禁止穿放在同一根钢管内;控制线与视频线可以在同一根钢管内穿放。

检验数量:全部检查。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

一般项目

8.12.2.13 机柜、机架上的各种零件不得脱落或碰坏,漆面如有脱落应予以补漆,各种标志应完整、清晰。

检验数量:全部检查。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

8.12.2.14 所有紧固件必须拧紧,同一类螺丝露出螺帽的长度应一致。

检验数量:全部检查。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

8.12.2.15 机柜不宜直接安装在活动地板上,宜按设备的底平面尺寸制作底座,底座直接与地面固定,机柜固定在底座上,然后铺设活动地板。

检验数量:全部检查。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

8.12.2.16 安装机架面板,架前应预留有800mm空间,机架背面离墙距离应大于600mm,以便于安装和施工,背板式配线架可直接由背板固定于墙面上。

检验数量:全部检查。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

8.12.2.17 桥架或线槽应直接进入机架或机柜内。

检验数量:全部检查。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

8.12.2.18 电子显示设备配线成端应有预留。

检验数量:全部检查。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

8.12.2.19 等离子显示器增加电源及功能开关的防护,防止人为擅动。

检验数量:全部检查

检验方法: 触碰屏幕电源及功能开关,屏幕画面、声音无任何变化为正常。 8.12.2.20 安装在室外站台内的电子显示设备必须有避雷防护装置。

检验数量:全部检查

检验方法: 目测检查。技术规范参考《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 GB50343-2004。

8.12.2 乘客信息显示系统指标检测及功能检验

主控项目

8.12.2.1 文本LED显示屏和图文LCD、AB显示屏的移人移出方式及显示方式应符合设计要求。

检验方法: 对LED、LCD和AB显示屏进行屏幕系统功能测试。 8.12.2.2 LED显示屏的动画、文字显示和灰度功能应符合设计要求。

检验方法: 对LED显示屏进行屏幕系统功能测试。

8.12.2.3 LCD显示屏的动画、文字显示、灰度和电视录像功能应符合设计要求。

检验方法: 对LCD显示屏进行屏幕系统功能测试。

8.12.2.4 AB显示屏的动画、文字显示、灰度和电视录像功能应符合设计要求。

检验方法: 对AB显示屏进行屏幕系统功能测试。

8.12.2.5 LED、LCD、AB屏显示系统的分区、分路文字显示功能及显示规格应符合设计要求。

检验方法:对LED、LCD和AB显示屏进行屏幕系统功能测试。 8.12.2.6 显示设备的视频显示屏幕应能按照设计要求分区显示。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

8.12.2.7 显示设备的视频显示图像分辨率不应小于704 * 576。

检验方法:用综合检测卡检测图像分辨率。

8.12.2.8 显示设备的视频显示应可叠加彩色字幕,且色彩不小于1670万色,并具有256级半透明效果。

检验方法:用综合检测卡检测图像分辨率。

8.12.2.9 显示设备单位显示面积的最大功耗或显示设备的总功耗应符合设计要求。

检验方法:用功率表检测。

8.12.2.10 车站显示系统的以下功能应符合设计要求:

1) 优先级显示功能。 2) 分区、分路显示功能。

3) 自动、手动、紧急三种显示方式。 4) 自动生成或随时变更修改显示。 5) 自动倒换至备用显示控制设备。 6) 与车站控制设备的时间同步。 7) 应具备自动开关机的功能

检验方法:进行车站显示设备系统功能试验。

8.12.2.11 控制中心系统应能全选、单选、组选车站和在各显示区进行显示,能根据实际需要设置显示优先级。

检验方法:进行控制中心系统功能试验。

8.12.2.12 控制中心系统应能向车站发送列车运行信息,并能按预设程序自动播放。

检验方法: 验证列车进站和到站时观察对应站台LCD显示屏ATS信息显示。 8.12.2.13 控制中心系统应与时钟子系统的时间同步。

检验方法:根据需要设定系统校时的时间间隔,修改车站服务器或播放控制器主机时间,5秒后观察是否能自动与控制中心主服务器实现同步;当车站子系统与控制中心、车站子系统与终端设备通信中断的情况下,测试是否仍可正确自主显示时间。

8.12.2.14 所有车站的导乘服务器必须安装系统备份程序(含操作系统及专用操作软件)。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

8.12.3 乘客信息屏幕系统指标检测及功能检验

主控项目

8.12.3.1 乘客信息显示系统控制中心网管上应能监测车站显示设备的工作状态。

检验方法:软件操作能系统能够准确、实时管理网络通信设备、终端控制设备、设备故障报警及运行状态等。

8.12.3.2 乘客信息显示系统各车站自动显示的内容应能在控制中心网管上集中修改。

检验方法:软件操作,能图形化地监视车站各种设备的通信状态、运行状态及故障情况。当出现状态变化或故障时,能在屏幕上准确、实时地显示。 8.12.3.3 在控制中心网管上应能检测任意车站显示设备的技术性能指标。

检验方法:进行控制中心检测车站显示设备的试验。

8.12.3.4 便携式维护终端应能对各参数进行修改和检测设备模块,远程修改参数后,各车站被修改的参数应能相应变化。

检验方法:使用便携式维护终端进行功能试验。

8.12.3.5 控制中心的网管设备必须安装病防护软件,并定期能进行病毒库的升级与维护。

检验方法:对软件进行检查,验证软件的序列号、版本号、许可证 导乘系统屏幕设备功能测试项目 详见附表 导乘系统功能验收项目 详见附表

8.13 通信光、电缆线路及终端

8.13.1 一般规定

8.13.1.1 通信光、电缆线路验收可包括区间光、电缆的敷设、接续、引入终端、光缆线路性能检测和电缆线路性能检查等。

8.13.1.2 光、电缆线路验收应根据施工台账,确认光、电缆径路。

8.13.1.3 光、电缆和光、电缆配线架的规格、型号及数量应符合设计要求。光、电缆成品的低(无)烟、低(无)卤、阻燃特性,应具有相应资质的检测单位出具的测试报告。

8.13.1.4 光缆施工中应按设计要求整盘敷设,不得任意切断光缆增加接头。 8.13.1.5 光、电缆的接续、测试人员必须经过培训考核持证上岗。

8.13.2 光、电缆敷设 主控项目

8.13.2.1 光、电缆及配套器材进场验收应符合下列要求:

7.9 数量、型号、规格、质量应符合设计要求及相关产品标准的规定。 7.10 7.11

合格证、质量检验报告等质量证明文件齐全。 光、电缆无压扁、护套损伤、表面严重划伤等缺陷。

检验数量:全部检查。

检验方法:对照设计文件和订货合同检查实物和质量证明文件。 8.13.2.2 光、电缆单盘检测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单盘光缆长度、衰耗符合设计或订货要求。

2. 低频四线组单盘电缆电性能符合表8.13.2.2—1的要求。

3. 铜芯聚烯烃绝缘铝塑综合护套市内通信电缆电性能符合表8.13.2.2—2

的要求。

4. 采用其它型号的电缆时,应符合相关技术标准的规定

表8.13.2.2—1 低频四线组单盘电缆电性能要求

序号 1 项 目 0.9mm线径电阻(20℃) 0.7mm线径电阻(20℃) 测量 频率 直流 单位 Ω/km Ω/km 标 准 ≤28.7 ≤48 换 算 实测值/L

0.6mm线径电阻(20℃) 0.9mm线径绝缘电阻 2 0.7mm线径绝缘电阻 0.6mm线径绝缘电阻 所有芯线与 电气3 绝缘强度 芯线间 50Hz 0.8kHz平均值 K1 电 4 容 耦 合 e1、e2 平均值 最大值 最大值 金属外护套间 50Hz 直流 Ω/km MΩ﹒km MΩ﹒km MΩ﹒km V ≤65.5 ≥10000 ≥5000 ≥5000 ≥1800 (2 min) ≥1000 (2 min) 实测值×L V ~ pF/500m 1 kHz 0.8kHz~ pF/500m 1 kHz 0.8kHz~ pF/500m 1 kHz 0.8kHz~ pF/500m 1 kHz ≤81 实测值/ ≤330 实测值×500/L ≤330 实测值/ ≤800 实测值×500/L 注:L为被测电缆长度。

表8.13.2.2—2铜芯聚烯烃绝缘铝塑综合护套市内通信电缆电性能要求

序号 1 内 容 导线直径(mm) 单线电阻(Ω/km、20℃) 绝缘电阻 (MΩ﹒km) 电气绝缘强度(V,1 min) 填充型 非填充型 所有芯线与 金属外护套间 芯线间 4 断线、混线 0.4 标 准 0.5 0.6 0.8 实测值/L 换 算 ≤148 ≤95 ≤65.8 ≤36.6 3000 10000 3000 1000(实芯)/750(泡沫) 不断线、不混线 2 实测值×L 3

注:L为被测电缆长度。

检验数量:全部检查。

检验方法:用光时域反射仪(OTDR)检测光缆;用万用表、直流电桥、500V兆欧表、电容耦合测试仪等检测电缆。 8.13.2.3 光、电缆敷设应符合下列要求:

7.6.3.1 7.6.3.2 7.6.3.3 7.6.3.4 7.6.3.5

敷设径路符合设计要求。

占用托架、槽道和位置符合设计要求。 托架、槽道内摆放顺其自然。

托架上、槽道内同时敷设多条光、电缆时,互不交叉,标识明确。 管道和人(手)孔敷设光、电缆要求

1. 管孔运用符合设计要求;

2. 同一根光、电缆所占各段管道的管孔保持一致;

3. 光电缆在人(手)孔铁架上的排列顺序与光、电缆管孔运用相适应,在人(手)孔内避免光、电缆相互交越、交叉或阻碍空闲管孔的孔口。

6 穿越或引下用的防护管的位置、材质、管长和埋设深度符合设计要求和相关技术标准的规定。 检验数量:全部检查。 检验方法:观察、尺量检查。

8.13.2.4 光、电缆线路的防雷设施的设置地点、区段、数量、方式和防护措施应符合设计要求。

检验数量:全部检查。 检验方法:观察、测试检查。

8.13.2.5 光、电缆线路的防蚀和防电磁设施的设置地点、区段、数量、方式和防护措施应符合设计要求。 检验数量:全部检查。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

8.13.2.6 光、电缆外护层(套)不得有破损、变形或扭伤,接头处应密封良好。 检验数量:全部检查。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

8.13.2.7 光、电缆与其他管线的间隔距离应符合设计要求。 检验数量:全部检查。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

一般项目

8.13.2.8 光、电缆线路标桩的埋设应符合设计要求。光电缆标桩应埋设在光电缆径路的正上方,接续标桩应埋设在接续点的正上方,标识清楚。 检验数量:全部检查。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对照设计文件检查。

8.13.2.9 光缆敷设、接续或固定安装时的弯曲半径不应小于光缆外径的15倍。电缆敷设和接续时,铝护套电缆的弯曲半径不应小于电缆外径的15倍,铅护套电缆的弯曲半径不应小于电缆外径的7.5倍。 检验数量:全部检查。 检验方法:检查随工检验记录。

8.13.2.10 光、电缆线路余留的位置和长度应符合设计要求和相关技术标准的规定。

检验数量:全部检查。 检验方法:对照设计文件检查。

8.13.2.11 光、电缆线路区间内敷设应每隔100 m挂标识,引入口挂标识,标识清楚,注明光、电缆属性。 检验数量:全部检查。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

8.13.3 电缆接续及引入终端

主控项目

8.13.3.1 电缆芯线应按顺序一一对应接续,接续完成后应检查无错线、断线,绝缘良好。

检验数量:抽查20%。

检验方法:用万用表检查错线和断线,用兆欧表抽查测试线间、对地绝缘电阻。

8.13.3.2 直埋电缆接头套管应做绝缘防腐处理并将接头加以保护。人(手)孔内

的电缆接头应放在铁架上,相邻接头放置位置应错开。

检验数量:抽查20%。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

8.13.3.3 电缆接头的埋深、固定方式、位置应符合设计要求。

检验数量:全部检查。 检验方法:检查随工检验记录。

8.13.3.4 电缆引入室内时,其金属护套与相连接的室内金属构件间应绝缘。

检验数量:抽查20%。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用万用表检查绝缘性能。

8.13.3.5 分歧尾巴电缆接入干线的端别应与干线端别相对应。

检验数量:全部检查。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

8.13.3.6 接线盒、分线盒、交接箱的配线应卡接牢固、排列整齐、序号正确、台帐明确、并应有相应的标识。

检验数量:抽查20%。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

8.13.3.7 总配线架的安装应符合下列要求:

1. 总配线架的型号、规格和安装位置机架及底座的加固方式应符合设计要

求,架体安装应牢固可靠,紧固件应齐全且安装牢固。

2. 总配线架上的标志应齐全、清晰、耐久可靠;卡接(绕接)模块上应有标

识。

3. 接线端子应卡接(绕接)牢固,接触可靠。

4. 接线排上任意互不相连的两接线端子之间以及任一接线端子和金属固

定件之间,其绝缘电阻不应小于50MΩ。

5. 总配线架的总地线和交换机的地线应实现等电位连接;引人总配线架的

用户电缆其屏蔽层在电路两端应接地,局端应在入局界面处进线室内与地线总汇集排连接接地。接地应可靠。

6. 设备安装牢固,排列整齐,漆饰完好,铭牌、标记清楚正确,并符合设

计要求。

7. 总配线架安装的垂直倾斜度偏差应小于机架高度的1%。

8. 总配线架告警系统应能发出可见可闻的告警信号。 检验数量:外观全部检查,绝缘电阻抽测10%。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用500 V兆欧表测试绝缘电阻,进行告警试验。

一般项目

8.13.3.8 电缆引入应符合下列要求:

1. 成端的弯曲半径应符合本规范第8.13.2.9条的规定。

2. 室内电缆分线盒、交接箱安装在墙上时,其位置及高度应符合设计要求,

引人口到分线盒的电缆应采取防护措施。 检验数量:全部检查。 检验方法:观察、尺量检查。

8.13.3.9 接头装置应按设计要求进行编号。

检验数量:全部检查。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

8.13.3.10 电缆进入引入室后,上下行标识,应清晰、准确。电缆应绑扎整齐美观。

检验数量:全部检查。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

8.13.3.11 所有电缆都应敷设在线槽内,强弱电应分开敷设。

检验数量:全部检查。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

8.13.4 光缆接续及引入终端

主控项目

8.13.4.1 光缆接续应符合下列要求:

1. 芯线按光纤色谱排列顺序对应接续;光纤接续部位应进行热缩加强管保

护,加强管收缩均匀、无气泡。

2. 光缆的金属外护套和加强芯紧固在接头盒内;同一侧的金属外护套与金

属加强芯在电气上应连通;两侧的金属外护套、金属加强芯应绝缘。 3. 光缆盒体安装牢固、密封良好。

4. 光纤收容余长单端引人引出不小于0. 8m,两端引人引出不小于1.2m。 5. 光纤收容时的弯曲半径不小于40mm。

6. 光缆接头处的弯曲半径不小于护套外径的20倍。 7. 光缆接续后应余留2 m~3m。 检验数量:抽查20%。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

8.13.4.2 光缆引入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光缆引入室内时,应在引入井或室内上机架前做绝缘节,室内室外金属

护层及金属加强芯应断开,并彼此绝缘。 2. 光缆引入室内应终端在光配线架或光终端盒上。

3. 光配线架或光终端盒的安装位置及面板排列应符合设计要求。 4. 引入室内的光缆应固定安装牢固。 检验数量:全部检查。

检验方法:观察、用万用表检查。 8.13.4.3 光配线架的安装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光配线架的型号、规格和安装位置、机架及底座的加固方式应符合设计要求,架体安装应牢固可靠,紧固件应齐全且安装牢固。

2 光配线架上的标志应齐全、清晰、耐久可靠;光缆终端区光缆进、出应有标识。

3 光纤收容盘内,光纤的盘留弯曲半径应不小于40mm。

4 裸光纤与尾纤的接续应符合本规范第8.13. 4. 1条的要求,其接头应加热熔保护管保护并按顺序加以排列固定。

5 余留尾纤应按单元进行盘留,盘留弯曲半径应不小于50mm。

6 设备安装牢固,排列整齐,漆饰完好,铭牌、标记清楚正确,并符合设计要求。

7 光配线架安装的垂直倾斜度偏差应小于机架高度的1%。 8 机架应有防雷接线,并接入接地系统。 检验数量:全部检查。 检验方法:观察、尺量。

一般项目

8.13.4.4 光缆接头的埋深、固定方式、位置应符合设计要求,直埋光缆接头埋于地下时,应设防护。

检验数量:全部检查。 检验方法:检查随工检验记录。

8.13.4.5 光缆及其接头在进入人孔时,应放在人孔铁架上予以固定保护。

检验数量:全部检查。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

8.13.4.6 光缆终端接续后,进、出尾纤应标识清晰、准确。

检验数量:抽查20%。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

8.13.4.7 光缆引入时不同型号、规格的光缆上、下行标识清晰、准确。

检验数量:抽查20%。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

8.13.5 电缆线路特性检测

主控项目

8.13.5.1 铜芯聚烯烃绝缘铝塑综合护套市内通信电缆用户线路电性能应符合表8.13.5.1的要求。

检验数量:抽查20%。

检验方法:用直流电桥、250V兆欧表进行测试。

8.13.5.2 低频四线组音频段电性能应符合表8.13.5.2的要求。

检验数量:抽查20%。

检验方法:用直流电桥、500V兆欧表、耐压测试仪、振荡器、电平表、杂音测试仪、窜音衰减测试仪进行测试。

表8.13.5.1铜芯聚烯烃绝缘铝塑综合护套市内通信电缆用户线路电性能要求 序号 内 容 导线直径(mm) 1 单线环阻(Ω/km、20℃) 环阻不平衡(Ω) 绝缘电阻 2 (MΩ﹒km) 非填充型(聚氯乙烯绝缘) ≥120 填充型(聚乙烯绝缘) 非填充型(聚乙烯绝缘) 0.4 标 准 0.5 0.6 ≤65.8 ≤2 ≥1800 ≥6000 实测值×L 0.8 ≤36.6 换 算 实测值/L ≤148 ≤95

3 断线、混线 不断线、不混线 注:L为被测电缆长度。

表8.13.5.2 低频四线组音频段电性能要求

序号 项 目 0.9mm线径环阻(20℃) 1 0.7mm线径环阻(20℃) 0.6mm线径环阻(20℃) 2 环阻不平衡 0.9mm线径绝缘电阻 3 0.7mm线径绝缘电阻 0.6mm线径绝缘电阻 所有芯线与 电气4 绝缘强度 芯线间 近端串音衰减 远端串音防卫度 调度回线 轨道交通区7 段杂音计电压(峰值) 一般回线 800Hz mV ≤2.5 800Hz mV ≤1.25 直流 800Hz 800Hz V dB dB ≥1000 (2 min) ≥74 ≥61 用杂音计测量时,应用高阻挡,输入端并接阻抗值等于电缆输入阻抗Z,其实测值应乘以注: L为音频段电缆实际长度,单位为Km。 L’为电缆线路各种附属设备的等效绝缘电阻的总长度,单位为Km

L’=L头+L分歧+L盒+L区间

式中 L头 —每个接头绝缘电阻为105 MΩ,等效电缆100m; L分歧—按实际分歧电缆长度计算;

金属外护套间 直流 直流 直流 直流 测量 频率 单位 Ω/km Ω/km Ω/km Ω MΩ﹒km MΩ﹒km MΩ﹒km V 标 准 ≤57 ≤96 ≤132 ≤2 ≥10000 ≥5000 ≥5000 ≥1800 (2 min) 实测值×(L+ L’ ) 实测值/L 换 算 5 6

L盒 —电缆分线盒等效电缆2Km;

L区间—每个区间电话端子板等效电缆10Km。

8.13.6 光缆线路特性检测

主控项目

8.13.6.1 光缆线路在一个区间(中继段)内,每根光纤的背向散射曲线应平滑,无阶跃反射峰,接续损耗平均值应符合下列指标: 单模光纤≤0. 08dB(1310nm、1550nm)。

多模光纤≤0. 2dB。 检验数量:抽查20%。

检验方法:用光时域反射仪(OTDR )测试光纤接续损耗。 8.13.6.2 光缆区间(中继段)光纤线路衰耗值a1应符合下式要求:

a1≤a0L+n+cm (dB)

式中 a0 —光纤衰减标称值(dB/ km)

—光缆区间(中继段)每根光纤双向接头平均损耗(dB),单模光纤

≤0. 08dB(1310nm,1550nm);

c—光纤活动连接器平均损耗(dB),单模光纤c≤0. 07dB; L —光缆区间(中继段)长度( km); n —光缆区间(中继段)每根光纤接头数; m—光缆区间(中继段)每根光纤活动连接器数。

检验数量:抽查20%。

检验方法:用光源、光功率计检测。

8.13.6.3 光缆线路区间(中继段)S点的最小回波损耗(包括活动连接器)应符合下列要求:

STM-1 1550nm波长不应小于20dB; STM-4 1310nm波长不应小于20dB; STM-4 1550nm波长不应小于24dB;

STM-16 1310nm波长不应小于24dB; STM-16 1550nm波长不应小于24dB; STM-64 1310nm波长不应小于14dB; STM-64 1550nm波长不应小于24dB。

检验数量: 抽查20%。

检验方法:用回波损耗测试仪测试回波损耗。

8.14 集中维护告警系统

8.14.1 一般规定

8.14.1.1 集中维护告警系统由服务器、系统工作站、打印机、网卡、网络交换机、软件、网络线缆及连接器、车站(段)设备等组成。

8.14.1.2 集中维护告警系统应包括控制中心、车站、车场机房内的信号采集,汇总设备以及控制中心的图文显示终端设备。

8.14.2 集中维护告警系统设备安装

主控项目

8.14.2.1 集中维护告警系统设备到达现场应进行检查,其型号、规格、质量应符合设计要求及相关产品标准的规定。

检查数量:抽测20%。

检验方法:对照设计文件检查出厂合格证等质量证明文件,并观察检查外观、形状及标志。

8.14.2.2 集中维护告警系统设备机架(柜)电路插板的规格、数量和安装位置应符合设计要求。

检验方法:对照设计文件观察检查。

8.14.2.3 设备安装位置、机架及底座的加固方式应符合设计要求。

8.14.2.4 设备安装牢固,排列整齐,漆饰完好,铭牌、标记清楚正确,并符合设计要求。

检验数量:全部检查。 检查方法:观察检查。

8.14.2.5 机架(柜)安装的垂直倾斜度个偏差应小于机架(柜)高度的1%。 8.14.2.6 机架应有防雷接线,并接入接地系统。

8.14.3 集中维护告警监控终端模块功能测试

8.14.3.1 集中维护告警的监控终端应具有对本监控机房的各通信子系统的告警信息进行监测的功能。

检验数量:各车站所有监测系统。

检验方法:在车站各监测系统上模拟一个告警,告警信息在将集中告警监控单元上应有对应的显示。

8.14.3.2 集中维护告警的监控终集中维护告警的监控终端端应具有对全线各车站、车辆段、停车场的各通信子系统设备机柜的温度检测、机房的湿度检测以及风扇工作状况检测的功能。在监控机房中应能准确显示当前环境温湿度。 检验数量:在所有监控机房、机柜中抽查20%。

检验方法:在控制中心的监控终端对相关数据进行观察,在监控机房观察温湿度是否能够正确显示。

8.14.3.3 集中维护告警的监控终端应能够检测交流自动配电柜、防雷器、高频开关电源、调试用UPS等电源设备的实时数据、状态和告警信息。 检验数量:全部检查。

检验方法:在控制中心的网管终端对相关数据进行观察。

8.14.3.4 集中维护告警的监控终端应具有数据续传的功能。在每个终端具有数据保存功能并提供数据续传功能。

检验方法:模拟传输故障,故障恢复后在中心网管侧观察传输中断时数据是否能上传。

8.14.3.5 集中维护告警系统应与上层网时间同步。集中维护告警系统对所接收的各类告警以及系统信息均以上层网时间为时间标签。

检验方法:参照上层网时间,修改系统时间,观察在规定时间内集中维护告警系统时间是否能与上层网时间同步。 8.14.3.6 集中维护告警监控终端性能试验:

1. 开关、按钮要求管操作灵活,无卡死、接触不良等现象;接插件板插拔松紧适度;个操作功能应全部达到设计要求。 检验数量:按安装数量20%抽查。

2. 用兆欧表测量各接插件之间的绝缘电阻值,系统各接插件的冷态绝缘电阻均应大于100兆欧。

检验数量:按安装数量20%抽查。

检验方法:用兆欧表检测绝缘电阻的阻值(阻值精确度±10%)。 3. 在模拟告警信号时,能在5S内响应。有与子系统的通信故障并提示。 检验数量:所有监测子系统。

检验方法:任意模拟监测系统告警,在监测机房监控单元观察响应时间。 4. 用手持式数字温湿计测量传感器出的温湿度数据,并同监控单元显示的数据比较。

检验方法:用工业级温度计测量机柜实际温度,用数字湿度计测机房环境实际湿度,两者同监控单元温湿度无明显误差。

8.14.4 网管功能检验

8.14.4.1 集中维护告警系统的监控终端在正常通信的情况下应具有动态显示远程实时数据的功能(包括机房现场温湿度、机架风扇运行情况等)。实时数据信息和告警信息能保存一年以上,并能查询、打印。 检验方法:在控制中心网管终端进行功能检测。

8.14.4.2 集中维护告警系统的监控终端的系统软件应具有查询显示各个子系统当前设备状况,包括当前告警、历史告警以及已确认告警的功能。且故障告警的历史信息能保存一年以上,并能查询打印。 检验方法:在控制中心网管终端进行功能检测。

8.14.4.3 集中维护告警系统的监控终端的系统软件应具有故障定位及分级显示的功能。故障显示系统应要求各个子系统在提供故障时能指示出具体的板卡号及端口号,以便能够精确定位故障的位置,缩短故障排除时间,提供维护效率。同时根据故障轻重缓急应具有相应的分级显示。

检验方法:在控制中心网管终端进行功能检测。

8.14.4.4 集中维护告警系统的监控终端的系统软件应具有对告警的管理功能。能设定修改告警等级,屏蔽/打开某类告警,清除告警。(需支持当前告警、历史告警、已确认告警,并能记录相应操作)

检验方法:在控制中心网管终端进行功能检测。

8.14.4.5 集中维护告警的监控终端的系统软件应具有告警处理功能。能支持操作用户对所有的从网元接收到而尚未确认的告警进行确认。未经确认的告警应保持对用户的提示,直到用户进行确认或告警已经被清除。 检验方法:在控制中心网管终端进行功能检测。

8.14.4.6 集中维护告警的监控终端应具告警的查询功能。能按系统、站点、时间段、告警类型等查询要求人性化的查询各个子系统的当前告警以及历史告警。 检验方法:在控制中心网管终端进行功能检测。

8.14.4.7 集中维护告警的监控终端的系统软件应具有设置权限等安全功能,并且记录相应的登入登出操作。

检验方法:在控制中心网管终端进行功能检测。

8.14.4.8 集中维护告警的监控终端的系统软件应具有拓扑显示功能。在网络拓扑图中以不同形式如链路变色、NE(网络单元)闪烁等,显示告警发生的位置及告警信息,并提示操作人员对告警进行确认。对不同严重级别的告警,以不同的颜色进行显示。

检验方法:在控制中心网管终端进行功能检测。

8.14.4.9 控制中心监控终端的系统软件应采用简体中文的有好界面,应具备图形显示、曲线显示、颜色显示等方式,应能打印各种告警信息。 检验方法:在控制中心网管终端进行功能检测。

8.14.4.10 网管计算机应安装安全可靠的操作系统、预装防病毒软件,并可进行病毒库升级。

检验方法:在控制中心网管终端进行功能检测。 集中维护告警监控系统功能测试项目 详见附表 集中维护告警监控系统技术指标 详见附表

8.15 OA系统 8.15.1 一般规定

8.15.1.1 OA系统包括线路的控制中心、车站及停车场等地点的综合布线和网络设备配置。

8.15.1.2 系统提供的设备产品必须是质量高、安全可靠、兼容性好和标准化的网络产品,它包括安全防护设备、路由/交换设备、综合布线设备、线缆材料及附属设备等,汇聚层、接入层的交换机应满足招标文件的要求。 8.15.1.3 信息插座/信息点的设置需满足以下原则:

1 信息插座须满足TIA/EIA超五类标准和 ISO/IEC11801标准性能要求,并提

供相关测试证明。

2 插座面板口需带有标签标识,信息口面板上自带防尘盖。 3 信息插座安装于墙上或地面上,应能阻燃、防水和抗压。 4 信息点的设置需覆盖应满足招标文件的要求。

8.15.2 双绞线布线

8.15.2.1 缆线敷设规范:

1 缆线布放前应核对型号规格、程式、路由及位置与设计规定相符。 2 缆线的布放应平直、不得产生扭绞,打圈等现象,不应受到外力的挤压和损

伤。

3 缆线在布放前两端应贴有标签,以表明起始和终端位置,标签书写应清晰,

端正和正确。

4 电源线、信号电缆、对绞电缆、光缆及建筑物内其他弱电系统的缆线应分离

布放。各缆线间的最小净距应符合设计要求。

5 缆线布放时应有冗余。在交接间,设备间对绞电缆预留长度,一般为3~6m,

工作区为0.3~0.6m;光缆在设备端预留长度一般为5~10m;有特殊要求的应按设计要求预留长度。

8.15.3 RJ45模块

8.15.3.1 根据EIA/TIA568国际标准,RJ45头线对顺序为: 按1、 2、 3、 4、 5、 6、 7、 8 顺序排列。 第一对线:第1根线(白绿色)与第2根线(绿色) 第二对线:第3根线(白橙色)与第6根线(橙色) 第三对线:第5根线(蓝色)与第6根线(白蓝色) 第四对线:第7根线(白棕色)与第8根线(棕色)

图8.15.3.1—1

8.15.4 信息模块安装

8.15.4.1 缆线终端规范:

1. 缆线中间不得产生接头现象。

2. 缆线终端处必须卡接牢固、接触良好。 3. 缆线终端应符合设计和厂家安装手册要求。

4. 对绞电缆与插接件连接应认准线号、线位色标,不得颠倒和错接。 5. 对绞电缆芯线终端应符合下列要求:终端时,每对对绞线应尽量保持扭绞状态,非扭绞长度对于5类线不应大于13mm;4类线不大于25mm。

6. 剥除护套均不得刮伤绝缘层,应使用专用工具剥除。

7. 对绞线在信息插座(RJ45)相连时,必须按色标和线对顺序进行卡接。插座类型,色标和编号应符合图规定。

8. 对绞电缆与RJ45信息插座的卡接端子连接时,应按先近后远,先下后上的顺序进行卡接。

9. 对绞电缆与接线模块(IDC,RJ45)卡接时,应按设计和厂家规定进行操作。

10. 屏蔽对绞电缆的屏蔽层与接插件终端处屏蔽罩可靠接触,缆线屏蔽层应与接插件屏蔽罩368圆周接触,接触长度不宜小于100mm。

8.15.5 配线架安装

8.15.5.1 配线设备机架安装规范:

1. 采用下走线方式、架底位置应与电缆上线孔相对应。

2. 各直列垂直倾斜误差不应大于3mm,底座水平误差每平方米不应大于 2mm。 3. 接线端子各种标志应齐全。 8.15.4.2 各类接线模块安装规范:

模块设备应完整无损,安装就位、标志齐全。 安装螺丝应拧牢固,面板应保持在一个水平面上。

8.15.6 线缆测试和连通性测试

8.15.6非屏蔽5类双绞线的测试方法遵循美国通信工业协会TIA制定的TSB-67标准。

8.16 综合监控系统验收规范

8.16.1 一般规定

8.16.1.1 综合监控系统应与供电系统、环境与设备监控监控系统、屏蔽门、广播系统、闭路电视系统、乘客信息服务系统、时钟系统、信号系统和自动售检票系统等连通、联动良好。

8.16.1.2 综合监控系统应采用可靠性设计,采用主备冗余结构,实现系统横向和纵向冗余,并满足系统故障或灾害不扩散、不传播的原则。 8.16.1.3 综合监控系统验收应在各单系统验收且通过后进行。

8.16.1.4 综合监控系统所用设备、装置其数量、型号应符合设计要求,规格应满足项目合同中供货需求规格,以及其附件、备件和技术文件应齐全。 8.16.1.5 综合监控系统验收使用的仪器仪表应按有关规定具有检验合格证,计量器具必须标定后使用并保证使用时在其有效期内。

8.16.2 施工安装验收 主控项目

8.16.2.1 控制柜、盘、箱的数量、设备部件、模块应齐全、设备配线应正确。

检验数量:全部检查。

检验方法:对照设计文件、移交清单和设备合格证、规格证明、说明书等文件检查。

8.16.2.2 各种机柜插接件应插接准确、牢固。

检验数量:全部检查。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

8.16.2.3 柜内设备间布线应符合设计要求。

检验数量:全部检查。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

8.16.2.4 设备安装应稳定、牢固,位置准确,符合设计要求。

检验数量:全部检查。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

8.16.2.5 设备的附、备件应齐全完整。

检验数量:全部检查。

检验方法:对照设计文件、移交清单和设备合格证、质量证明等文件检查。 8.16.2.6 控制箱、柜、盘的安装位置应符合设计图纸要求;进出控制箱、柜、盘的电缆数量不宜过多,以便于设备的检修和维护。

检验数量:全部检查。

检验方法:对照设计文件观察检查。

8.16.2.7 设备机柜内的电源应分路供电,机架(柜)顶部的风扇和各功放应设置独立电源开关。

检验数量:全部检查。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

一般项目

8.16.2.8 柜、箱、盘、台安装应符合国家标准《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303-2002及《自动化仪表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093-2002中的有关内容要求。

8.16.2.9 设备的机箱应漆饰良好,无严重脱漆和锈蚀。

检验数量:全部检查。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

8.16.2.10设备的配线应符合下列要求:

1. 配线电缆和连线的放、绑、扎整齐美观;

2. 配线端子上的配线接头须紧固、无松动,焊接点圆润、光滑、美观,吊牌标志清晰;

3. 配线成端后余留合理、统一。

8.16.2.11 综合监控系统工程所用的穿线敷管(线槽)的色标要求应满足集团沪地铁(2007)170号文。

8.16.2.12 综合监控安装工程验收,应对电源、网络、信号线路进行验收测试。按照GB50382-2006 《城市轨道交通通信工程质量验收规范》中“通信光、电缆线路及终端”,“电源及接地系统”项目进行测试。

8.16.2.13 综合监控安装工程验收应对骨干网络及各站点局域网络、现场总线的连通性进行测试。

8.16.3 综合监控系统功能检验及指标检测

ISCS系统验收没有可参照的强制性标准,参照的标准GB/T 17544、GB/T 16260、GB/T 50732都是推荐性标准,且是定性而非定量的标准。为此,在参考上海10号线综合监控项目案例和文献的基础上,制定本验收规范。

在ISCS系统的合同签订阶段要求提出系统验收项目和验收通过标准意见。根据服务项目合同中需求的技术规格书,指出无法测试和可能存在的分歧或更改部分的描述。在系统开发完后经由开发方内部测试后,完成系统功能的评审或第三方验收测试,提供完整的报告提交用户方,由用户方根据签订后的服务项目合同中的对应功能和技术要求进行验收。

主控项目

8.16.3.1 软件系统组态功能应符合要求,包括但不限于:

一、 系统不同用户级别对应权限应符合设计要求;

二、 组态配置功能应完备,包括:权限管理、数据库配置、图形生成、算法组态、报表生成、趋势组态等; 三、 在线下装功能应符合设计要求。 检验数量:全部检查。

检验方法:按照设计文件以及用户操作说明手册进行操作验证各组态功能。 8.16.3.2操作权限功能应符合设计要求,包括但不限于:

1. 最少应具备两级权限:系统管理级和运营操作级,各级别权限符合设计要求;

2. 用户权限应具备专业独立性。 检验数量:全部检查。

检验方法:以不同权限的用户登入综合监控应用软件进行相关权限与非相关权限操作。

8.16.3.3人机界面应符合设计要求,包括但不限于:

1. 画面风格、功能区域布局、菜单和功能键设置应符合设计要求; 2. 设备和测点编号、名称编制规则应符合设计要求; 3. 动态图符方式显示应符合设计要求;

4. 中心工作站监视的状态量更新时间应小于2秒,模拟量更新时间小于3秒;

5. 画面刷新时间应小于1秒,选择菜单列表、对话框、符号和图标激活时间应小于1秒,在不少于1000个动态对象时,不应超过3秒; 6. 监视功能应正常,包括但不限于:

a) 全线各车站接入专业动态显示画面完整,无遗漏站点和遗漏专业; b) 画面中显示的各车站、各专业设备状态、报警信息与现场实际设备状态一致;

c) 设备图符标识及设备状态标识符合设计要求。 7. 电力监控功能应正常,包括但不限于:

a) 中心和车站操作权限互锁功能正常,中心可主动向车站移交和收回控制权限;

b) 中心对全线电力监视对象进行遥测、遥信数据采集,电力网络、接触网网络中设备状态表示图符、颜色声音定义符合设计要求和专业习惯; c) 中心实现对全线电力控制对象的遥控和遥调。操作习惯符合设计标准和专业习惯;

d) 中心实现单独控制、顺序控制、控制锁闭、定时控制功能,多台工作站不可同时控制同一电力设备;

e) 中心按设计要求实现全线事件信息顺序记录,事故信息保存、追忆,报警确认功能;

f) 车站可对本站进行遥测、遥信数据监视,设备状态表示图符、颜色定义符合设计要求;

g) 车站获得控制权后可对本站进行遥控、遥调等控制操作; h) 车站顺序控制功能应符合设计要求;

i) 车站对本站电力系统运行情况的事件记录,事故报告记录和报表管理功能应符合设计要求。

8. 环境与设备监控功能应正常,包括但不限于:

a) 车站与中心的环境与设备监控操作权限互锁、移交功能符合设计要求;

b) 中心监控范围应包括全线所有车站、区间,车站监控范围应包括本站及所辖区间;

c) 中心实现ATS与区间隧道的联动控制功能;

d) 车站应实现在不同工况模式下对相关设备的控制:单独控制、联动控制和各种模式手动与自动控制;

e) 车站环境与设备监控系统在灾害或事故状态下应转入防灾或事故模式运行;

f) 车站设备信息采集及设备控制功能符合设计要求;

g) 监视画面分类、设备状态表示图符、颜色定义符合设计要求和专业习惯;

h) 环境与设备监控的数据信息记录、查询功能,统计报表功能,报警确认功能应符合设计要求。

9. 火灾报警功能应正常,包括但不限于:

a) 中心可显示全线的火灾报警信号,自动切换相应画面,启动联动功能。

b) 中心可显示并储存全线火灾自动报警设备4类设备(即探头、模块、控制盘和电源)的主要运行状态。

c) 系统实时检测与FAS系统通讯链路的状态。

d) 车站应具备监视4类设备(即探头、模块、控制盘和电源)的主要运行状态、接收车站火灾报警、并显示报警具体部位的功能。 e) 车站应具备监视火灾模式及BAS 执行的结果状态的功能。 f) 火灾报警信息在报警列表、事件列表归档、显示和查询功能正常,统计报表管理功能应符合设计要求。 10.

闭路电视系统车站摄像机选择、PTZ控制、序列、联动功能应符合设

计要求,包括但不限于:

a) 中心可调用全线的摄像机图像,可对所有球机进行控制,可设置显示序列。

b) 中心/车站可显示并储存全线/本站闭路电视设备的主要运行状态。 c) 系统实时检测与CCTV系统通讯链路的状态。

d) 车站可调用本站的摄像机图像,可对本站球机进行控制,可设置显示序列。

e) 中心/车站图像调用优先级功能应符合设计要求。 f) 非常情况下的图像显示联动功能应符合设计要求。

g) 闭路电视系统信息在报警列表、事件列表归档、显示和查询功能正常,统计报表管理功能应符合设计要求。

h) 中心应实现车载闭路电视摄像机的选择、图像显示功能。 11.

信号系统监视功能应符合设计要求:

a) 中心、车站应具备监视列车位置、行车状态和车门状态的功能。 b) 中心对全线时刻表接收和转发、提供牵引供电信息功能; 12.

广播系统对广播范围和音源选择、预录制信息广播、定时广播、自

动/人工广播功能; 13. 态; 14.

自动售检票系统全线主要设备状态、客流信息监视功能及中心对各系统接收、显示并储存全线屏蔽门设备、防淹门设备的主要运行状

车站运营模式的显示功能; 15.

实现乘客信息系统显示范围选择、信息编辑功能、预定义信息播放

功能、列车信息转发功能和开关屏功能; 16.

门禁系统的故障信息、状态信息及通讯状态信息;接收门禁系统设

备报警并显示;及联动开关门控制功能; 17.

UPS系统全线设备的工作状态、各种电量参数、报警信息及电池状态

等的监视功能; 18.

中心对通信系统各主要设备状态信息监视功能;

检验数量:全部检查或抽查,抽查率≥10%。

检验方法:对照设计文件登入观察验证并查阅相关调试记录,涉及专业类项目配合相关单位验证。

8.16.3.5遥控、遥信、遥测、遥调基本点控功能应符合设计要求,包括但不限于:

1) 车站遥测、遥控、遥调响应时间应小于2秒;

2) 中心遥测响应时间小于3秒,遥控、遥调响应时间应小于4秒。 检验数量:全部检查。

检验方法:配合相关单位进行验证。

8.16.3.6状态信息汇总功能应符合设计要求,包括但不限于:

1 状态信息的记录和分类应符合设计要求;

2 用户操作、过滤查询、排序、确认功能符合设计要求; 3 历史数据容量应符合设计要求。 检验数量:全部检查。

检验方法:对照设计文件观察并操作验证。

8.16.3.7实时趋势显示功能、历史趋势显示功能应符合设计要求。

检验数量:全部检查。 检验方法:对照设计文件观察。

8.16.3.8数据点的禁止/生效功能应符合设计要求,包括但不限于:控制点禁止/启用,报警点禁止/启用功能、采集点禁止/启用功能、手动超驰功能应正常。

检验数量:全部检查。

检验方法:对照设计文件和操作手册操作验证。

8.16.3.9 控制权限的下放、上交、强制收回功能应符合设计要求。

检验数量:全部检查。

检验方法:对照设计文件操作验证。

8.16.3.10 综合监控系统与互联系统间双向通信应正常,冗余链路应符合设计要求,包括但不限于:

1 系统服务器应具备自动/手动切换功能,双机自动切换时间小于10秒; 2 千兆网络切换时间不大于50毫秒,车站百兆网络切换时间不大于500毫秒;

3 通信前置机切换时间不大于2秒。 检验数量:全部检查。

检验方法:断开主用网络或停用主用设备/进程验证冗余功能。 8.16.3.11 系统设备负载应符合设计要求,包括但不限于:

1 服务器CPU负荷率平均值小于20%,最高值小于30%(1分钟平均值); 2 工作站CPU平均值小于20%,最高值小于30%(1分钟平均值); 3 服务器、工作站动态内存占用率≤30%(1秒平均值);

4 服务器、工作站的内存、硬盘存储配置余量大于50%,扩展槽、端子配置余量大于50%;

5 通信前置机负荷率平均值小于20%,最高值小于30%(1分钟平均值)。 检验数量:抽查,抽查率≥10%。

检验方法:查看当前使用的工作站/服务器中的资源/设备管理器,供应商提供的测试报告、设备产品规格证明等。 8.16.3.12 系统网络负载应符合设计要求:

1 车站局域网的平均负荷率≤20%,高峰时≤30%(1秒平均值); 2 中心局域网的平均负荷率≤30%,高峰时≤40%(1秒平均值)。 检验数量:抽查,抽查率≥10%。 检验方法:供应商提供的测试报告。

8.16.3.13 时钟同步功能应符合设计要求,包括但不限于:

1 ISCS中心服务器应主动与主母钟系统同步对时,并修正日期、时间; 2 ISCS系统中心其它设备和车站所有设备应与ISCS中心服务器对时,并修正日期、时间;

3 各子系统应与ISCS中心服务器对时,并修正日期、时间。 检验数量:全部检查。

检验方法:按照设计文件修改系统时间验证自动同步对时。

8.16.3.14 综合监控系统稳定性应达到设计要求,不间断运行测试的时间不得小于168小时。出现下述情况应重新开始不间断运行,包括但不限于:

1 系统硬件未出现故障的情况下,软件运行异常,导致全部或部分系统功能丧失;

2 系统的主要设备:服务器、交换机、工作站、通信前置机发生故障,导致全部或部分系统功能丧失;

3 综合监控系统因自身系统故障导致失去单个站点的单个接口专业全部监控功能。

检验数量:全部检查。

检验方法:各基本和专业接口功能检验完成后, 使系统不间断运行。

一般项目

8.16.3.14 联动功能应符合设计要求。

检验数量:全部检查。

检验方法:对照设计文件和操作手册生成报表。

8.16.3.15 报表功能应符合设计要求:报表定时自动/手动生成,显示功能正常。

检验数量:全部检查。

检验方法:对照设计文件操作验证。 8.16.3.16 在线帮助功能应正常。

检验数量:全部检查。

检验方法:按照设计文件获取在线帮助。

8.16.4 综合监控网管及其他管理功能测试

8.16.4.1 权限管理功能应符合设计要求,包括但不限于:

9 管理员可在线添加、修改、删除用户或用户权限;

10 用户权限专业独立性应实现,各调度员/值班员权限控制范围不同,各系统管理员权限控制范围不同。

检验数量:全部检查或抽查,抽查率≥10%。 检验方法:对照设计文件操作验证。

8.16.4.2 综合监控系统网管功能符合设计文件,包括但不限于:

1. 网络管理软件应实现图形化、拓扑结构化的综合网络管理(包括故障管理、性能管理、配置管理、安全管理等);应对ISCS的全部网络设备进行配置和监视,能自动生成故障统计报表;

2. 应能监控ISCS系统的各软件模块和软件运行状态; 3. 应能采集 ISCS各设备状态和接口系统设备状态;

4. 应能采集 ISCS网络状态及其与各接口系统的通信状态,交换机端口流量等;

5. ISCS各系统设备IP地址配置应符合设计文件;

6. 应具备针对VLAN及端口的镜像功能;ISCS网络应具备自我诊断功能,千兆交换机须实时提供两点间或整条线路的丢包、延时及抖动数据;

7. 应具备交换机(含千兆、百兆交换机)的端口流量限制、优先级等的配置及日志的查询等功能;

8. 在车站使用便携式计算机,应具备控制中心网管的所有功能。 检验数量:全部检查或抽查,抽查率≥10%。

检验方法:对照设计文件,对NMS进行操作,并对仿真网络及FEP与远端设备的连接通道、交换机配置/备份/恢复等进行测试。

8.16.4.3 数据、程序或系统的备份和恢复功能应符合设计要求。

检验数量:抽查,抽查率≥10%。

检验方法:对照设计文件进行数据、程序或系统的备份和恢复。 8.16.4.4 大屏幕系统功能和性能应符合设计要求:

1. 电力/环控、ATS、CCTV等画面显示; 2. CCTV模式切换显示功能;

3. 应具备非常情况下紧急模式显示功能。 检验数量:全部检查。

检验方法:对照设计文件操作验证。

8.16.4.5 复示工作站可监视全线电力监控、UPS系统设备等的运行情况及报警信息,并可实现相关信息的存档、查询等功能。

检验数量:全部检查。

检验方法:对照设计文件操作验证。

8.16.4.6 仿真测试平台应具备下列功能,包括但不限于:

1) 通过组态软件生成现场的全部数据库、图形、算法等运行数据; 2) 模拟运行生成的通信控制器、工作站、服务器组态数据,用来进行软件测试;

3) 与各接入系统进行模拟测试; 4) 向全系统更新组态数据。 检验数量:全部检查。

检验方法:对照设计文件操作、观察验证。

8.16.4.7 管理支持系统功能应符合设计要求,包括但不限于:

1) ISCS及各接口系统设备故障监视功能正常; 2) 物资、资产管理功能正常; 3) 维护统计功能正常; 4) 工单管理功能正常。 检验数量:全部检查。 检验方法:对照设计文件验证。

8.16.4.8 培训系统应符合设计要求,包括但不限于::

1 培训服务器可模拟运行中心或车站综合监控系统;

2 培训工作站根据登录权限不同运行中心功能或者车站功能; 3 系统具备模拟场景编辑功能,教师工作站可启动不同的模拟场景;

4 模拟操作时,可因场景不同产生不同的操作效果,与现场情况一致。 检验数量:全部检查。

检验方法:对照设计文件操作验证。

8.16.4.9 本系统任何服务器、工作站等都须安装正版软件和防火墙及杀毒软件,对于防火墙及杀毒软件应可定期更新升级。

检验数量:全部检查。

检验方法:对软件进行检查,验证软件的序列号、版本号、许可证等。 1 综合监控系统指标测试项目 详见附表 2 综合监控系统功能验收项目 详见附表

8.17 接管条件及技术、文件和备件的移交

8.17.1 接管条件

8.17.1.1 列车上线调试所需具备的基本条件:

1. 具备专用无线广区话音通话功能; 2. 具备电话通话功能; 3. 具备控制中心电话; 4. 具备控制中心电话录音功能。 8.17.1.2 试运行所需具备的基本条件:

1 通信系统设备安装完毕,完成线路系统调试及与其他系统设备接口调试,

通过初验,具备使用条件,提供试运行所必需的测试、初验报告。 2 上线车辆列车车载台和手持台投入使用。

3 数字传输系统的语音、文字、数据、图像的各种信息的传输功能,告警、

网管和保护功能应符合GB50382、GB50157、GB50490的规定。 4 数字传输系统、光缆、光端机等布局合理、功能齐备、使用可靠、应符

合GB50382、GB50157的规定。

5 广播、公务电话、调度专用电话、无线集群通信、消防无线、乘客导乘

系统、技术防范系统等通信设备应符合GB50382的规定。

6 时钟系统应实现母钟、子钟各项功能和网管管理功能,并实现向相关专

业系统发送时间信号、接受调度指挥中心信号等功能。

7 换乘站、枢纽站因实现直通电话、技术防范系统、无线手台等设备之间

的互联互通。

8 乘客显示系统具有实时直播的功能,终端显示屏设备完好率≥99% 9 通信各系统在试运营期间应无故障,设备终端故障次数不大于3。

备注:接管方:1.介入工程的人员应固定。2.在介入工程的过程中,对阶段性工作(如文件流转、整改、实物和资产移交、接受等),应在规定的时间内签字确认。3.试运行期间,完成试用人员的操作培训。

8.17.2 文件及备件的交接

8.17.2.1 在验收测试阶段,应对技术文件和竣工技术文件进行清点和移交,包

括以下内容:

表8.17.2.1

技术文件 系统文件。 计划文件。 维护手册。 操作手册。 命令手册。 安装手册。 硬件技术文件。 软件系统文件。 电路说明。 程序说明及清单。 安装设计文件。 数据配置文件。 系统测试记录。 竣工文件 1)安装工程量总表。 2)工程说明。 3)测试记录。 4)竣工图纸。 5)随工检查记录和阶段验收报告。 6)工程变更单。 7)重大工程质量事故报告表。 8)设备总表及已安装的设备明细表。 9)开工报告。 10)停(复)工报告。 11)验收证书。 12)备品备件及仪器仪表清单。 13)初步验收报告 14)监理报告 15)第三方测试报告 备注:在验收测试阶段,应按备件清单对各项备品备件及仪器仪表数量进行清点,并对各种备件板卡进行联机测试,确认性能良好。

表E.0.1质量验收记录(公务电话系统功能验收项目测试)

序号 1 2 3 4 5 系6 统功7 能 转移呼叫 热线 测试项 通话率测试 通话率测试 市话功能 市话功能 遇忙回叫 局内接通率不小于99.96% 局间通话率不小于99.8% 分机拨打12121 分机打总机转接内线分机 当拨打其它分机遇忙时,只要按代码听到回铃音后挂机。当对方挂机时其电话铃就会响,对方取机后电话铃也会响,您取机后即可与对方通话。 热线:用户可事先将此电话号码设置为热线号码,以后只需拿起分机话筒无需拨号即可呼叫此号码。 取机后按一代码及转移的分机号码,挂机后再取机听证实音那么凡是打到此分机上的电话就会自动转到所转移的分机上。 取机后按一代码及转移的固定分机号码,挂机后再取机,再按另一代码再挂机,那么凡打到此分机上的电话,电话先响铃20秒无人接时,再转移到之前设置的固定分机上。 具有此功能的分机用户,可同时呼出二个分机,交替与之通话,暂不通话的一方听音乐。 根据需要将一些分机编成一个寻线组,组内任何一个话机无人接时会在振铃若干秒后自动转到下一个分机。 测试描述 结果 正常 □ 正常 □ 正常 □ 正常 □ 正常 □ 异常 □ 异常 □ 异常 □ 异常 □ 异常 □ 备注 正常 □ 异常 □ 正常 □ 异常 □ 8 9 10

无应答转移 交替通话 寻线组 正常 □ 正常 □ 正常 □ 异常 □ 异常 □ 异常 □

表E.0.2质量验收记录(公务电话系统功能验收项目测试)

11 测试项 代接组 测试描述 某些分机编成一个代接组,给一个代码后,则该组任一分机响铃组内其它分机可按此代码,代接在振铃分机的电话。 每一分机设有两个服务等级,如内线、外线、国内长途和国际长途或定点呼叫等可根据需要进行转换,此转换可以在分机上、维护终端上实现或定时切换。 当两个分机正在通话时,等级更高的用户可强插进去告知一方挂机以便与另一方通话,在强插之前所有通话方均先听到提示警告音。 呼叫遇忙时,高等级主叫方可强行拆除遇忙线路。 一主叫用户要同时与二个分机通话,可先叫出第一被叫;再按代码及第二被叫号码,将第二被叫叫出,再按一代码,即可三方同时通话(最多可八方同时通话)。 您只要按一代码并听到音频回铃音得到证实后,就不会有电话打进来,但您还是可以打出。 人机命令输入后能在打印机和显示器输出显示 人机命令对局数据和用户数据的增、删、改准确 人机命令执行用户线和用户电路、中继线和中继电路、公用设备、信号链路和交换网络的例行测试和指定测试时,输出应正确。 对用户和中继电路进行人工/自动故障诊断应能测至每一电路 结果 正常 □ 异常 □ 备注 12 系13 14 15 16 17 18 19 网管功20 能 统功能 等级转换 正常 □ 异常 □ 强插 强拆 三方通话 免打扰 显示功能 修改功能 用户功能测试 正常 □ 正常 □ 正常 □ 正常 □ 正常 □ 正常 □ 正常 □ 异常 □ 异常 □ 异常 □ 异常 □ 异常 □ 异常 □ 异常 □ 用户故障判断 正常 □ 异常 □

表E.0.3质量验收记录(公务电话系统功能验收项目测试)

序号 21 22 测试项 告警及主备切换 告警显示功能测试 测试描述 对处理机、交换单元、连接单元和外围设备故障告警,主、备用设备倒换、故障信息输出及排除故障灵敏、准确 告警系统可生成告、示警信息的统计分析报表 网管应具有在线维护管理整个公务电话系统的功能;应具有安全保护措施,应设置三级及以上进入权限和密码以识别不同的操作人员 所有的错误和告警信息、任何的系统数据变更、修改和命令引用等操作均应可以存盘、打印,24 输入,存储,输入功能 存盘文件应有禁修改、禁删除的功能属性。存入硬盘的各种数据应优先以文本格式而非编码格式进行屏幕显示、打印。 25 26 计费功能 录音功能 对全网呼入、呼出的市话、国內、国际长途信息记录并计费。系统具有各种统计和输出功能,可对分机单独或组合计费,也可进行分层统计,市话、长话、国际长途、特服号等分别列项。 对设计要求下的录音终端,进行测试,输出正确。 总承包方 施工单位(签章) 日期 设备供货方(签章) 日期 正常 □ 正常 □ 异常 □ 异常 □ 通号公司 通号公司(签章) 日期 正常 □ 异常 □ 结果 正常 □ 正常 □ 异常 □ 异常 □ 备注 23 权限功能 正常 □ 异常 □ 监理公司 监理单位(签章) 日期

表E.0.4质量验收记录(传输系统指标测试项目)

序号 检查项目 指标要求 STM-64(S-64.2b)工作波长1530~1 平均光功率 1565nm时平均光功率为2 ~ -1db STM-64(L-64.2b)工作波长1530~1565nm时平均光功率为13 ~ 10db STM-64(S-64.2b)工作波长1530~2 最差接收灵敏度(BER=10) -12测试结果 测试值 状态 正常 □ 异常 □ 说明 正常 □ 异常 □ 1565nm时最差接收灵敏度≤-14db STM-64(L-64.2b)工作波长1530~1565nm时最小过载光功率≤-14db STM-64(S-64.2b)工作波长1530~ 正常 □ 异常 □ 正常 □ 异常 □ 3 最小过载光功率 1565nm时最小过载光功率为-1db STM-64(L-64.2b)工作波长1530~1565nm时最小过载光功率为-3db 误块秒比(ESR)为0.04 正常 □ 异常 □ 正常 □ 异常 □ 正常 □ 异常 □ 正常 □ 异常 □ 正常 □ 异常 □ 5 2048kbit/s接口端到端误码 严重误块秒比(SESR)为0.002 背景误块比(BBER)为2×10 -42048kbit/s数6 字接口输入抖动容限 低速数据接口7 的端到端误码性能 8 9 通电电平 空闲信道噪声(衡重噪声) 网络保护倒换时间 速率N×64kbit/s(N=1~31)比特误码率(BER)≤1×10 速率<64kbit/s比特误码率(BER)≤1×10 指标见表8-5 65dBmop -5-6指标见表8-3 正常 □ 异常 □ 正常 □ 异常 □ 正常 □ 异常 □ 正常 □ 异常 □ 正常 □ 异常 □ 10 <50ms 总承包方 正常 □ 异常 □ 施工单位(签章) 日期 项目公司 项目公司(签章) 日期 设备供货方(签章) 日期 通号公司 通号公司(签章) 日期

表E.0.5质量验收记录(传输系统功能验证项目)

序号 1 设备2 3 4 5 6 7 网络保护 公务联络功能 定时8 源切换 9 网管10 系统 故障管理范围 故障管理功能 故障管理功能主要包括告警监测、故障定位、故障隔离、故障修正、路径测试(可选)、报告管理 故障管理范围应包括复用段、再生段、SDH设备、SDH物理接口、SDH设备的PDH物理接口/低阶通道适配、高/低阶虚容器、同步定时源、光纤放大器及其子系统和外部设备告警等内容 11 配置管理功能 配置管理功能应包括指配功能、NE管理、状态监视、状态控制、NE安装 正常 □ 异常 □ 正常 □ 异常 □ 正常 □ 异常 □ 定时源切换 实际查看,设备应按设计中的同步定时源配置进行各种定时源切换和恢复 正常 □ 异常 □ 呼叫方式 进行实际操作,呼叫方式应包括选址呼叫、群呼、全呼。 正常 □ 异常 □ 性能 交叉矩阵1+1保护 机架声光告警性能 恢复等待时间 非自动倒换 公务联络 测试项 电源供电保护 测试描述 进行实际操作,设备应支持主备电源供电方式,并能进行主备电源的正常倒换 进行实际操作,设备应支持交叉矩阵1+1保护倒换,在任一块交叉矩阵盘故障的情况下设备仍能正常工作 进行实际操作,当有告警产生时,机架应能产生相应的声光告警。 进行实际操作,恢复等待时间应在5~12分钟内,并且可设置 进行实际操作,设备应具有强制倒换和人工倒换的功能 进行实际操作,公务联络应话音清晰、无啸叫,拨号无误。 正常 □ 正常 □ 正常 □ 正常 □ 正常 □ 正常 □ 结果 异常 □ 异常 □ 异常 □ 异常 □ 异常 □ 异常 □ 备注

表E.0.6质量验收记录(传输系统功能验证项目)

序号 测试项 测试描述 能同时对所有终端点进行性能监视、性能数据的收集和监12 网管13 14 系统 计费管理功能 安全管理功能 性能管理功能 视、性能参数的管理和存储、性能数据输出,主要指显示和打印 提供与通道有关的数据且能输出、显示和打印 操作者级别及权限设置、用户登录管理、日志管理、口令管理、管理区域分配、用户管理、用户文件管理、其他管理 总承包方 施工单位(签章) 日期 设备供货方(签章) 日期 正常 □ 正常 □ 监理公司 监理单位(签章) 日期 异常 □ 异常 □ 通号公司 通号公司(签章) 日期 正常 □ 异常 □ 结果 备注

表E.0.7质量验收记录(传输系统以太网测试项目)

序号 1 2 3 检查项目 指标要求 64byte长数据帧,要求时延≤100μm 24小时测试要求长期丢包率为0 0.01% 总承包方 施工单位(签章) 日期 项目公司 项目公司(签章) 日期 通号公司(签章) 日期 设备供货方(签章) 日期 通号公司 测试结果 测试值 状态 正常 □ 异常 □ 正常 □ 异常 □ 正常 □ 异常 □ 说明 时延 长期丢包率 过载丢包率

表E.0.8质量验收记录(专用电话系统功能验收项目测试) 序号 1 2 3 4 5 6 7 8 系统功能 测试项 调度台告警测试 调度台功能测试 调度台功能测试 调度台功能测试 调度台功能测试 值班台功能测试 值班台功能测试 站内集中电话功能测试 测试描述 调度台告警及信号显示应准确。 调度台以不同呼叫方式呼叫时,其调度分机接收应准确。 调度台对调度分机摘挂机显示功能应正常。 调度台对各调度分机具有选呼、组呼、群呼功能,并在任何情况下不应发生阻塞现象。 调度分机可对调度台进行一般呼叫和紧急呼叫 值班台或分机的呼入、呼出及组呼时,站内集中电话应灯亮、铃响 值班台对其各分机之间的通话可进行监听、插话、强拆 站内集中电话应具有延时或立即热线功能,在规定时间内不拨号自动与值班台接通 站间闭塞电话用户摘机即能迅速且无阻塞地沟通两车站值站间闭塞电话功能测试 10 班员之间通话联络 在车站值班台上应有相应的热键及相对应的独立显示灯区分上下行站间车站。 会议电话功能测试 主席台可随意增、减分机用户,且不应影响会议电话的进行

正常 □ 正常 □ 正常 □ 正常 □ 正常 □ 正常 □ 正常 □ 正常 □ 结果 异常 □ 异常 □ 异常 □ 异常 □ 异常 □ 异常 □ 异常 □ 异常 □ 备注 9 正常 □ 异常 □ 正常 □ 异常 □ 11 正常 □ 异常 □

表E.0.9质量验收记录(专用电话系统功能验收项目测试) 序号 系统功13 能 紧急电话功能测试 测试项 测试描述 用户摘机即能迅速且无阻塞地沟通两车电梯电话功能测试 站值班员之间通话联络, 实现车站在本区域内的摄像设备的联动 紧急电话摘机即连接至车控室值班台上,车站值班台上应有相应的显示灯 网管中对局数据、用户数据等数据的输14 网管数据测试 入和修改,数据输入和修改不影响系统的正常运行 15 网管工能 网管数据测试 网管显示设备运行状态、程序数据版本功能。性能数据的采集、诊断、分析 网管自动/人工控制主、备用设备的启用、转换和停用。 软件故障的自动纠错能力和自动恢复,包括再启动和再装入 网管应能显示故障记录和显示告警 总承包方 施工单位(签章) 日期 设备供货方(签章) 日期 正常 □ 异常 □ 正常 □ 异常 □ 正常 □ 异常 □ 正常 □ 异常 □ 结果 备注 12 16 网管数据测试 正常 □ 异常 □ 17 18 网管数据测试 网管告警测试 正常 □ 正常 □ 监理公司 监理单位(签章) 日期 异常 □ 异常 □ 通号公司 通号公司(签章) 日期

表E.0.10质量验收记录(无线系统指标测试项目)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检查项目 漏泄同轴电缆电压驻波比 专用无线基站载波频率误差 专用无线基站RMS矢量误差 专用无线基站峰值矢量误差 专用无线基站前向功率 专用无线基站反射功率 专用无线基站内部驻波比VSWR 专用无线基站发射功率 专用无线基站射频输出口驻波比 专用无线基站Rx1 BER 专用无线基站Rx1 BER 专用无线基站Rx1 BER 消防无线基站射频输出功率 消防无线基站频率稳定度 消防无线基站接收灵敏度 消防无线基站互调抗扰性 消防无线基站邻道选择性 消防无线基站端口特性阻抗 消防无线基站音频调制失真 光纤直放站驻波比 近端机光发射功率 远端机光发射功率 远端机射频输出功率 远端机光接收功率 指标要求 <1.5 Max±160Hz <10% <30% >67W <7W <2.4:1 40dBm±1dB <1.5:1 <4.0%@-115dBm <0.01%@-85dBm <0.1%@-50dBm 满足实际设计需要 ±1.5x10-6 0.35µV(12dB SINAD) (-117dbm) ≥85dB ≥85dB 50欧姆 ≤3%(1000Hz) ≤1.5 0~7dbm 0~7dbm 满足实际设计需要 >-10dbm 总承包方 施工单位(签章) 日期 项目公司(签章) 日期 设备供货方(签章) 日期 通号公司(签章) 日期 测试结果 测试值 状态 说明 正常 □ 异常 □ 正常 □ 异常 □ 正常 □ 异常 □ 正常 □ 异常 □ 正常 □ 异常 □ 正常 □ 异常 □ 正常 □ 异常 □ 正常 □ 异常 □ 正常 □ 异常 □ 正常 □ 异常 □ 正常 □ 异常 □ 正常 □ 异常 □ 正常 □ 异常 □ 正常 □ 异常 □ 正常 □ 异常 □ 正常 □ 异常 □ 正常 □ 异常 □ 正常 □ 异常 □ 正常 □ 异常 □ 正常 □ 异常 □ 正常 □ 异常 □ 正常 □ 异常 □ 正常 □ 异常 □ 正常 □ 异常 □

表E.0.11质量验收记录(无线系统功能验证项目)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网管功能 远程控制 中心网管上需具备对所属基站、直放站等设备进行远程控制的功能 监总承包方 理公通号公司 正常 □ 异常 □ 网管功能 调度台对列车的广播功能。 远程监测 故障告警 具备调度台对列车的广播功能。 中心网管需具备对基站、直放站等设备进行运行状态实时监控的功能 中心网管上需及时体现基站、直放站等设备的告警信息 正常 □ 正常 □ 正常 □ 异常 □ 异常 □ 异常 □ 排队和遇忙回叫功能 系统功短数据服务 可以发送接收短消息 高优先级用户可以使用强拆功能 具备对调度台等重要通信设备进行录音的功能,并有呼叫记录 重要设备有冗余配置 专用无线基站在与交换中心断开通信连接后,可降级到单站模式,保障本区域内的无线通信 通信信道拥挤时,具有排队和遇忙回叫功能 正常 □ 正常 □ 正常 □ 正常 □ 正常 □ 正常 □ 异常 □ 异常 □ 异常 □ 异常 □ 异常 □ 异常 □ 能 强拆功能 通话录音及用户呼叫记录功能 冗余功能 单基站工作模式 操作功测试项 全呼、组呼、选呼及紧急呼叫 直通模式呼叫(DMO) 测试描述 无线终端设备在覆盖区域发起全呼、组呼、选呼及紧急呼叫 专用无线手持机直通模式下呼叫测试 在降级模式下,各类专用无线终端设备使用降级备用组进行无线通信 调度台等终端设备可以显示发起呼叫方的识别信息 专用无线终端设备离开覆盖区域时,有超出服务区指示功能 结果 正常 □ 正常 □ 正常 □ 正常 □ 正常 □ 异常 □ 异常 □ 异常 □ 异常 □ 异常 □ 备注 能 降级呼叫功能 来话显示与缩位拨号功能 超出服务区指示功能

司 施工单位(签章) 日期 设备供货方(签章) 日期 监理单位(签章) 日期 通号公司(签章) 日期

表E.0.12质量验收记录(电源系统直流高频开关电源指标测试项目) 序号 1 2 检查项目 指标要求 AC 380V -15% +10%(323V~418V) 50Hz±5% -42~-54V(浮充时) -50V~56.4V(充电时) ≤±1% 同型号整流模块能多模块并联工作,并具有5 均流误差 按比例均分负载性能。其不平衡度小于或等于±5%输出额定电流值。 6 7 工作温度 工作湿度 -10℃~40℃ ≤90% 总承包方 施工单位(签章) 日期 项目公司 项目公司(签章) 日期 通号公司(签章) 日期 设备供货方(签章) 日期 通号公司 正常 □ 正常 □ 异常 □ 异常 □ 正常 □ 异常 □ 测试结果 测试值 状态 正常 □ 正常 □ 正常 □ 正常 □ 正常 □ 异常 □ 异常 □ 异常 □ 异常 □ 异常 □ 说明 输入电压 输入频率 额定输出电压 稳压精度 3 4

表E.0.13质量验收记录(电源系统直流高频开关电源功能验证项目) 序号 测试项 测试描述 对液晶显示屏进行使用,按键能正常执行操作要求,显示屏无破损,能正常显示:车站(场/中心)名称、交流输入和直流输出电压、电流等系统数据;充电电流、放电电流等电池数据;断路器、整流模块等状态及告警信息 明确开关电源软启动操作步骤,试验电压和电流软启动功能 根据系统功能测试项对各功能开关进行操作,开关应能正常无误执行各项操作 观察配电柜上应能显示常用电源、备用电源的三相电压、负载电流情况,对应显示,数据正确 断开任意一个正常工作的整流模块,能就地告警并自动切换至N+1备用模块,并正常工作 正常 □ 正常 □ 异常 □ 异常 □ 正常 □ 异常 □ 结果 备注 1 操作2 3 功能 液晶显示屏显示使用功能 软启动 输入输出开关使用功能 电压、电流、供电指示灯信号指示功能 整流模块故障告警及冗余功能 过压、欠压、过流告警系统及保护功能 -48V蓄电池充放电在线监控功能 系统熔断器/断路器告警功能 故障告警信息存储功能 网管功能 故障告警上传功能 系统时间同步功能 4 正常 □ 异常 □ 5 6 7 8 9 10 11 12 功能 正常 □ 异常 □ 系统对过压、欠压、过流能就地告警并对交、直流输出进行有效控制,保护后级设备 关闭输入开关,后级设备应能自动切换至蓄电池供电模式,并能保证后备时间不小于2小时以上;合上开关,蓄电池自动进行充电,系统显示组电压 断开任意一个正常工作的熔断器/断路器,系统能就地告警 进入本地故障告警信息查询单元,系统应能满足不小于1000条的信息容量 任何故障告警信息后能上传至网管监控系统, 修改系统时间,观察系统同步功能,系统时间自动恢复还原 附表(2)、电源系统直流高频开关电源功能验证项目

正常 □ 异常 □ 正常 □ 异常 □ 正常 □ 正常 □ 正常 □ 正常 □ 正常 □ 异常 □ 异常 □ 异常 □ 异常 □ 异常 □

序号 13 网管功能 测试项 监控接口功能 总承包方 测试描述 用便携式终端进行本地遥测、遥信功能的测试 监理公司 监理单位(签章) 日期 正常 □ 结果 异常 □ 通号公司 通号公司(签章) 日期 备注 施工单位(签章) 日期 设备供货方(签章) 日期

表E.0.14质量验收记录(电源系统自切配电柜及壁挂式配电箱指标测试项目) 序号 检查项目 指标要求 AC 380V±15%(323~437V) 50Hz±5% >1MΩ 在输入电路和输出电路分别对地之间,应能承受4 交流耐压 50Hz,有效值为2500V的交流电压一分钟,无击穿或飞弧现象。 5 6 工作温度 工作湿度 防雷器最大7 容许持续工作电压 -10℃~40℃ 10~90% 交流 385V 直流 75V 正常 □ 正常 □ 异常 □ 异常 □ 正常 □ 异常 □ 测试结果 测试值 正常 □ 正常 □ 正常 □ 状态 异常 □ 异常 □ 异常 □ 说明 1 2 3 输入电压 输入频率 绝缘性 正常 □ 异常 □ 总承包方 施工单位(签章) 日期 项目公司 项目公司(签章) 日期 通号公司(签章) 日期 设备供货方(签章) 日期 通号公司

表E.0.15质量验收记录(电源系统交流自切配电柜及壁挂式配电箱功能验证项目) 序号 1 测试项 操作元件、部件的使用功能 测试描述 对交流自切配电柜及壁挂式配电箱的操作元件进行使用试验,操作应良好,操作循环不少于5次 在自动模式下进行手动测试,在液晶显示屏上选择ATS手动投入测试方式,然后选择输出切向AC1或AC2或断开,再按设定键,然后分别断开任何一路交流输入,系统应能自动切换至操2 作功能 ATS交流供电切换功能 另一路 在自动模式下进行自动测试选择: 1) AC 1/AC2互为备用 2) AC 1主用,AC 2备用 3) AC 1备用,AC 2主用,分别做测试 在人工模式进行人工测试,手动操作ATS开关手柄,查看供电方式 液晶显示屏显示及使用功能 电压、电流、供电指示灯信号指示功能 过、欠压、过流、缺相保护系6 7 8 9 统功能 功能 告警输出端子隔离保护功能 整流模块故障告警 系统断路器\\熔断器断开告警功能 任意输出分路故障告警功能 对液晶显示屏进行操作使用:按键能正常执行操作要求,显示屏无破损,能正常显示车站(场/中心)名称、交流输入和直流输出电压、电流等系统数据;断路器、整流模块等状态及告警信息 观察配电柜上的模拟指针式仪表。应能显示常用电源、备用电源的三相电压、负载电流情况,对应显示,数据正确 通过对系统进行过压、欠压、过流、缺相等试验,系统应能就地告警 正常 □ 异常 □ 正常 □ 异常 □ 正常 □ 正常 □ 异常 □ 异常 □ 正常 □ 异常 □ 正常 □ 结果 异常 □ 备注 3 4 5 正常 □ 异常 □ 交流配电柜告警输出端子和交流输出端子应有隔离保护装置,并用不同颜色加以区分 关闭一个正常工作的模块,监控模块就地声光告警 关闭系统任意断路器或熔断器,监控模块就地声光告警 配电柜中的任何一路(无论其是否经由交流不间断电源设备)的交流输出在发生故障时均应告警输出 正常 □ 正常 □ 正常 □ 异常 □ 异常 □ 异常 □ 正常 □ 异常 □

附表(2)、电源系统交流自切配电柜及壁挂式配电箱功能验证项目

序号 10 11 12 13 14 系统功能 网管功能 监控接口功能 总承包方 施工单位(签章) 日期 设备供货方(签章) 日期 用便携式终端进行本地遥测、遥信功能的测试 监理公司 监理单位(签章) 日期 正常 □ 异常 □ 通号公司 通号公司(签章) 日期 系统时间同步功能 修改系统时间,观察系统同步功能,系统时间自动恢复还原 正常 □ 异常 □ 监测功能 故障告警上传功能 对输出回路开关位置进行操作,监控显示应与开关实际位置相符 任何故障告警信息后能上传至网管监控系统 正常 □ 正常 □ 异常 □ 异常 □ 测试项 故障告警信息存储功能 测试描述 进入本地故障告警信息查询单元,系统应能满足不小于100条的故障告警信息容量 正常 □ 结果 异常 □ 备注

表E.0.16质量验收记录(电源系统监控设备功能验证项目) 序号 测试项 测试描述 遥信信号:工作状态、浮充/均充状态、整流器故障告警、熔丝告警、整流模块故障、直流输出过压、欠压告警、温度告警;其遥测信号:各模块交流输入电压、电流,各模块直流输出电压、电流,输出总电压、电流 遥信信号:交流停电告警、过压告警、欠压告警、缺相告警,其遥测信号:输入电压、电流、频率 登录监控系统软件,查看权限设置功能及对应软件子功能,权限包括安全权限和操作权限。建立临时用户信息,设置不同权限,重新登录系统软件,进入不同软件子功能验证权限功能 正常 □ 异常 □ 正常 □ 异常 □ 正常 □ 异常 □ 结果 备注 1 检查车站高频开关整流设备监控功能 检查车站直流配电监控功能 监控系统的系统软件应具有设置权限等功能 系统2 3 4 功能 采用汉语语言,图形显示、曲线显示、颜色显示功能 登录监控系统软件,查看软件界面,观察相关软件子功能并操作 正常 □ 异常 □ 5 打印各种状态、信息、参数数据表和动态图形功能 网管计算机应防病毒软件登录监控系统软件,查看软件界面,观察相关软件子功能并操作 正常 □ 异常 □ 6 及自动进行病毒库升级功能 登录监控主机操作系统,查看防病毒软件,登录软件,查看并升级病毒库 正常 □ 异常 □ 附表(2)、电源系统监控设备功能验证项目 序号 测试项 测试描述 结果 备注

7 与上层网系统的时间同步网管功能 功能 保存各站电源设备故障告警的历史信息 修改监控系统主机时间,查看自动恢复还原情况 正常 □ 异常 □ 8 登录监控系统软件,查看故障告警信息存储情况 总承包方 正常 □ 异常 □ 施工单位(签章) 日期 设备供货方(签章) 日期 监理单位(签章) 日期 通号公司(签章) 日期 监理公司 通号公司

表E.0.17质量验收记录(电源接地设备指标测试项目) 序号 1 检查项目 安全保护地接地电阻 停车场(及车库)单独2 设置室外接地体与其他接地体距离 3 4 5 防雷接地电阻 联合地接地电阻 建筑物基础钢筋接地方式的接地电阻 接地箱体尺寸、钢板壁厚 接地箱内的接地端子7 安装铜接地母排的数量 每条铜母排须设置具8 备接地干线的引入固定端子 总承包方 施工单位(签章) 日期 项目公司 项目公司(签章) 日期 通号公司(签章) 日期 设备供货方(签章) 日期 维保中心 ≥14根 正常 □ 异常 □ ≥4条 正常 □ 异常 □ ≤10Ω ≤1~4 Ω ≤1Ω ≥600mm×800mm×150mm(宽×高×深)、≥1.5mm 正常 □ 异常 □ 正常 □ 正常 □ 正常 □ 异常 □ 异常 □ 异常 □ ≥20米 正常 □ 异常 □ 指标要求 ≤10 Ω 测试结果 测试值 状态 正常 □ 异常 □ 说明 6

表E.0.18质量验收记录(交流不间断电源设备指标测试项目)

序号 1 2 3 4 5 6 7 额定容量 输入电压 输入频率 输入功率因数 输出电压 输出频率 输出功率因数 过载能力 检查项目 5~10Kva 220V±15% 50Hz±5% >0.95 220V±1% 50Hz±0.1% ≥0.7 125%过载 >10分钟 150%过载 >1分钟 蓄电池备用时间 工作温度 工作湿度 2小时 -10℃~40℃ 10~90% 指标要求 测试值 测试结果 状态 正常 □ 正常 □ 正常 □ 正常 □ 正常 □ 正常 □ 异常 □ 异常 □ 异常 □ 异常 □ 异常 □ 异常 □ 说明 8 正常 □ 异常 □ 9 10 11 总承包方 正常 □ 正常 □ 正常 □ 正常 □ 设备供货方(签章) 日期 异常 □ 异常 □ 异常 □ 异常 □ 施工单位(签章) 日期 项目公司 项目公司(签章) 日期 通号公司 通号公司(签章) 日期

表E.0.19质量验收记录(电源系统交流不间断电源设备系统功能验证项目) 序号 测试项 测试描述 液晶显示屏完好,无破损,能正常显示交流不间断电源设备系统的各项性能运行参数:输入电压电流、逆变器电压电流、旁路输入电压电流、电池工作电压电流、功率因数、频率等;各操作按键正常,能执行各项操作指令 对交流不间断电源设备的操作部件进行使用,例如前后门、挡板等,应能自如使用 通过对交流不间断电源设备系统输入电压电流参数进行改变,系统应就地声光告警 进入交流不间断电源设备的操作界面,对设备的常规参数进行设置与调整 关闭交流自切配电柜内交流不间断电源设备的输入开关,能自动进入蓄电池放电模式,同时系统能就地声光告警 通过对交流不间断电源设备系统电池参数进行改变,系统应就地声光告警 通过对交流不间断电源设备系统逆变器参数进行改变,系统应就地声光告警 通过对交流不间断电源设备系统输入电压电流参数进行改变,系统应就地声光告警 进入本地故障告警信息查询单元,系统应能满足不小于100条的各类故障告警信息容量 自动旁路(电子旁路):通过对交流不间断电源设备输入电压电流参数进行设置与调整,自动进入旁路工作模式,以保证后级设备正常工作,同时系统就地声光告警恢复正常输入电压电流参数后,应能自动切换回逆变器模式 手动旁路(维修旁路):按照操作手册,通过对交流不间断电源设备进行操作,进入手动旁路模式,在此模式下进行设备的维修和检测,同时,系统就地声光告警手动操作后能切换回逆变器模式 附表(2)、电源系统交流不间断电源设备系统功能验证项目

结果 备注 1 操作功能 液晶显示屏操作 正常 □ 异常 □ 2 3 4 5 6 7 8 9 系统功能 操作元件、部件使用功能 过压、欠压、过流告警功能 参数设置功能 蓄电池放电功能 电池报警功能 逆变器告警功能 旁路输入超限告警功能 故障告警信息存储功能 正常 □ 正常 □ 正常 □ 正常 □ 正常 □ 正常 □ 正常 □ 正常 □ 异常 □ 异常 □ 异常 □ 异常 □ 异常 □ 异常 □ 异常 □ 异常 □ 正常 □ 异常 □ 10 旁路切换功能 正常 □ 异常 □

序号 11 12 13 施工单位(签章) 日期 网管功能 测试项 系统时间同步功能 监控接口功能 故障告警上传功能 总承包方 设备供货方(签章) 日期 测试描述 修改系统时间,观察系统同步功能,系统时间自动恢复还原 用便携式终端进行本地遥测、遥信功能的测试 任何故障告警信息后能上传至网管监控系统 监理公司 监理单位(签章) 日期 正常 □ 正常 □ 正常 □ 结果 异常 □ 异常 □ 异常 □ 通号公司 通号公司(签章) 日期 备注

表E.0.20质量验收记录(时钟系统指标测试项目)

序号 1 2 3 4 5 6 7 检查项目 主备用自动切换功能 一、二级母钟的时间误差 母钟与子钟的时间误差 数字式子钟自身校时精度 一级母钟自身校时精度 供电电源 校时周期 指标要求 切换时间不超过5秒 不超过20毫秒 不超过20毫秒 优于±0.1秒/天 优于±0.1秒/年 AC220V±20% 0.5分钟≤T≤6分钟 测试结果 测试值 状态 正常 □ 正常 □ 正常 □ 正常 □ 正常 □ 正常 □ 正常 □ 说明 异常 □ 异常 □ 异常 □ 异常 □ 异常 □ 异常 □ 异常 □ 施工单位(签章) 日期 项目公司 项目公司(签章) 日期

总承包方 设备供货方(签章) 日期 通号公司 通号公司(签章) 日期

表E.0.21质量验收记录(时钟系统功能验证项目)

序号 测试项 测试描述 数字式子钟的时、分、秒或日期的显示应符合设计1 子钟性能 要求,数码管显示发光正常;指针式子钟的机芯应完好无损、运行自如、没有卡滞现象。 2 3 系4 统功能 5 多级自走功能 自动校时功能 校时精度 主备用自动切换功能 子钟和母钟的自身校时精度应符合设计要求。 母钟、子钟和电源的主备用自动切换功能应符合设计要求,不影响其子系统工作状态。 人为使母钟、子钟的时间产生误差,母钟及子钟可自动校时。 中心母钟中断,子钟驱动器(二级母钟)应能正常工作;子钟驱动器(二级母钟)中断,子钟应能正常工作。 6 7 网管功9 能 告警功能 在网管上能正确显示工作内容和故障信息,并能打印。 正常 □ 异常 □ 时间源同步功能 告警功能 人为产生时间误差后,中心一级母钟应可自动校时。 故障产生后,设备会表现出告警,可查看。 在网管上能正确显示设备状态,能对终端设备进行8 状态查询和功能操作 设置操作,对系统子钟进行点对点的控制,可以方便地进行设备的监控和子钟数量的更改。 正常 □ 异常 □ 正常 □ 正常 □ 异常 □ 异常 □ 正常 □ 异常 □ 正常 □ 正常 □ 异常 □ 异常 □ 正常 □ 异常 □ 结果 备注 正常 □ 异常 □

实行用户分级管理,可为每个使用者指定权限。用10 操作记录功能 户登录系统后,终端将其进行的每个操作记入日志,操作日志的内容包括操作的用户、操作时间. 附表(2)、时钟系统功能验证项目 序号 11 12 测试项 定期校时 集中维护管理 测试描述 可按设定的校时周期进行自动校时 故障信息,在集中维护设备能正常显示 总承包方 施工单位(签章) 日期

设备供货方(签章) 日期 正常 □ 正常 □ 监理公司 监理单位(签章) 日期 结果 异常 □ 异常 □ 通号公司 通号公司(签章) 日期 备注 正常 □ 异常 □

表E.0.22质量验收记录

附表、技术防范系统指标测试项目 序号 1 2 3 检查项目 主观评价 图像水平清晰度 幅频带宽 指标要求 测试值 不低于4级 ≥300线 ≥6MHz ≤4.8MHz±0.5dB 4 幅频特性 5.0MHz -1-0.5dB 5.5MHZ -4-0.5dB 5 6 7 8 9 10 11 12 视频输出 系统随机信噪比 亮度非线性失真 2TK 因子 色度/亮度增益差 色度/亮度时延差 微分增益失真 微分相位失真 1.0V±3dB/75Ω ≥37dB ≤5% ±5% ±8% ±50ns ±5% ±5° LILY ≤10; 13 图像损失率 FLOWER ≤10;MOBILE ≤11; 14 15 16 图像切换延时 图像传输延时 灰度等级 ≤1s ≤ 400ms 不低于8级 总承包方 施工单位(签章) 日期 项目公司 项目公司(签章) 日期

通号公司(签章) 日期 设备供货方(签章) 日期 通号公司 正常 □ 正常 □ 正常 □ 异常 □ 异常 □ 异常 □ 正常 □ 异常 □ 正常 □ 正常 □ 正常 □ 正常 □ 正常 □ 正常 □ 正常 □ 正常 □ 异常 □ 异常 □ 异常 □ 异常 □ 异常 □ 异常 □ 异常 □ 异常 □ 正常 □ 异常 □ 状态 正常 □ 正常 □ 正常 □ 异常 □ 异常 □ 异常 □ 测试结果 备注

表E.0.23质量验收记录(视频监控功能验收项目)

序号 测试项 测试描述 通过键盘发出控制信号,所需的图像应能在相应的监视器上显示,不同的监视器可以显示相同的画面,也可显示不同画面。 通过不同级别用户操作,检验优先级功能设定。 除了正常图像外,还应显示线路名、站名(或站号)、区域号(或摄像机号)、日期和时间。 在系统正常的情况下任何错误的操作不会出现黑屏,可仍保留上一幅图像,并提示错误操作的信息。 录像设备对所有前端摄像机图像进行全天24小时不间断录像,图像保存时间不小于30天。 系统 功能 5 录像/回放功能 回放图像分辨率不小于704×576,帧速不低于25帧/秒,在回放的同时不影响正常录制。 回放图像应能显示时间、地点等信息,并能存入外接存储设备,图像格式应为标准通用格式,导出后可在任一PC机上回放。录像视频下载的速度应不小于5Mbps。 6 网管 7 功能 系统配置功能 具有对监视器数量进行设置的功能。 具有对各车站数字视频交换设备进行设置。 正常 □ 正常 □ 异常 □ 异常 □ 加密保护功能 对网管设备设置用户名及密码。 具有对所有前端摄像机数量、种类和机号设置的功能。 具有顺序切换、组切等功能的设置功能。 正常 □ 异常 □ 所有录制的图像均可根据需要设置不同的权限作本地及远程实时回放,并可按日期、时间、通道号等信息对所有录像进行检索和选择。 正常 □ 异常 □ 结果 备注 1 2 3 4 操作 功能 图像显示功能 优先级功能 字符叠加功能 误操作信息反馈功能 正常 □ 正常 □ 正常 □ 正常 □ 异常 □ 异常 □ 异常 □ 异常 □ 正常 □ 异常 □ 正常 □ 正常 □ 正常 □ 异常 □ 异常 □ 异常 □

8 状态监测功能 显示录像设备的工作状态和告警信息。 附表(2)、视频监控功能验收项目 正常 □ 异常 □ 显示前端摄像机图像状态,并在不满足图像质量的情况下,显示告警信息。 正常 □ 异常 □ 序号 9 10 11 12 网管 功能 测试项 测试描述 具有诊断各车站数字视频交换设备工作状态的功能。 可记录、保存并导出操作日志、运行状态日志。 具有操作系统备份。 调度员与系统之间做简单的人机交互,在屏幕上应显示相应操作的响应、操作错误的提示;在系统正常的情况下任何错误的操作不应导致图像监视器出现黑屏。 检查技术防范系统的计算机是否安装防病毒软件,并可进行病毒库升级。 总承包方 监理公司 监理单位(签章) 日期 正常 □ 正常 □ 正常 □ 正常 □ 正常 □ 结果 异常 □ 异常 □ 异常 □ 异常 □ 异常 □ 通号公司 通号公司(签章) 日期 备注 信息记录功能 系统备份功能 人机交互功能 系统防病毒功能 施工单位(签章) 日期

设备供货方(签章) 日期

表E.0.24质量验收记录

附表、入侵报警功能验收项目 序号 1 测试项 测试描述 在设防状态下,当探测器探测到有入侵发生或触动紧急告警按钮时 在设防状态下,当多路探测器(含紧急告警按钮)同时报警时(报警控制终端同时还应依次全部显示出报警发生的区域或地址) 操作 功能 报警功能 在设防或撤防状态下,当入侵探测器机壳被打开时 在设防或撤防状态下,当报警主机机盖被打开时 当报警信号传输线路被断路、短路时 当探测器电源线被切断时 当网络传输发生故障或信息连续阻塞超过30s时 报警撤销功能 报警发生后,系统需通过人工确认后,方能解除声光报警及图像联动状态。 总承包方 施工单位(签章) 日期

设备供货方(签章) 日期 监理公司 监理单位(签章) 日期 正常 □ 结果 异常 □ 备注 2 3 4 5 6 7 8 正常 □ 正常 □ 正常 □ 正常 □ 正常 □ 正常 □ 正常 □ 异常 □ 异常 □ 异常 □ 异常 □ 异常 □ 异常 □ 异常 □ 通号公司 通号公司(签章) 日期

表E.0.25质量验收记录

广播系统指标测试项目

序号 1 检查项目 指标要求 测试值 频率特性 40Hz~16kHz≤±2dB(不含扬声器) 40Hz~16kHz≤2% (不含扬声器) 线放≥70 dB 3 信噪比 话筒≥50 dB 4 声压级 输出电压及5 方式 (平衡式定压输出) 6 7 输入过激励能力 防卫度 输出电压调8 整率 100V 70V ≥20 dB ≥50 dB 400Hz≤1.5 dB 4kHz≤2dB 总承包方 施工单位(签章) 日期 项目公司 项目公司(签章) 日期 通号公司(签章) 日期 设备供货方(签章) 日期 通号公司 正常 □ 正常 □ 正常 □ 正常 □ 正常 □ 正常 □ 异常 □ 异常 □ 异常 □ 异常 □ 异常 □ 异常 □ 250Hz~4kHz≥85 dB 120V 正常 □ 正常 □ 正常 □ 异常 □ 异常 □ 异常 □ 正常 □ 状态 异常 □ 测试结果 说明 2 谐波失真 正常 □ 正常 □ 异常 □ 异常 □

表E.0.26质量验收记录(功能验证项目)

序号 1 2 3 操作功能 测试项 分区、分路广播功能 多路平行广播功能 自动、手动、紧急三种不同播音方式 优先级(车站) 车站播音盒的功能 车站接收列车运行信息并自动播音功能 系统8 9 10 功能 负载开、短路检测 广播语音切换 预录及语音合成广播 功放故障诊断与自动替换 测试描述 播音控制盒进行不同区域的分路播音 通过话筒和语音合成器同时对不同的区域进行广播,检查对应区域的声音 在车站播音控制盒进行实际操作,验证三种不同的播音方式,同时必须具备降级使用功能,保证系统的基本功能 在车站播音控制盒进行实际操作,验证优先级别,高优先级的广播可立刻中断正在广播的较低优先级的广播进行广播 具备播音功能、监听功能、故障显示,快捷键播放及控制功能 接受ATS接口发送模拟的列车运行信息,车站能正常播出预录的语音信息 功放故障时,报警的信息显示和自动进行备用功放的切换,修复后功放能自动恢复正常工作方式 负载的开、短路故障时,维护界面上可进行验证测试 具备16×16(信源×负载分路)功能 语音存储时间:≥120分钟,可分段≥40段,用户可自动选取并重复擦写 消防报警时信号,系统能播放预录制的消防广播,此广播应具有自动循环播放的功能,直至人工终止,优先级最高 紧急状态下,车站的所有播音与PIS显示的内容须一致 环境噪声在60dB~75 dB范围内,保证广播音量大于背景噪声10dB 结果 正常 □ 正常 □ 正常 □ 异常 □ 异常 □ 异常 □ 备注 4 5 6 正常 □ 正常 □ 正常 □ 异常 □ 异常 □ 异常 □ 7 正常 □ 正常 □ 正常 □ 正常 □ 异常 □ 异常 □ 异常 □ 异常 □ 11 12 13 消防广播联动 PIS的联动 噪声的自动增益控制 正常 □ 正常 □ 正常 □ 异常 □ 异常 □ 异常 □

14 时间同步 改变时钟,观察同步情况 附表(2)、功能验证项目 正常 □ 异常 □ 序号 系15 统功能 16 17 网18 管功19 能 测试项 测试描述 结果 备注 录音功能 通过中心播音控制盒对车站进行广播,查看录音机的记录情况 正常 □ 异常 □ 集中维护管理 状态查询和数据测试功能 故障信息,在集中维护设备能正常显示 所有的操作和故障,在网管上能正确显示工作内容和故障信息 可对广播系统的优先级、音源音量、负载音量和频率均衡等参数进行设置,对车站预录语音进行集中管理 实行用户分级管理,可为每个使用者指定权限。用户登录系统后,终端将其进正常 □ 正常 □ 异常 □ 异常 □ 参数设置及配置管理 正常 □ 异常 □ 操作记录功能 行的每个操作记入日志,操作日志的内容包括操作的用户、操作时间、操作命令类型 正常 □ 异常 □ 20 功放测试 功率放大器的测试数据(在负载开路/短路时的测试) 总承包方 监理公司 监理单位(签章) 日期 正常 □ 异常 □ 通号公司 施工单位(签章) 日期 设备供货方(签章) 日期 通号公司(签章) 日期

表E.0.27质量验收记录附表、导乘系统功能验证项目 控制中心系统功能测试表

序号 检验项目 检测方式 技术要求 状态 备注 第一部分:关键指标 验证列车进站和到站时观察 上行站台ATS信息显示 下行站台ATS信息显示 1 ATS信息显示 站台倒计时列车到站信息提示 站厅上下行双向ATS信息显示内容是否与列车行驶状况一致 中心控制视频MPEG直播 组播方式,带宽可调 2 视频信息直播 上下行站台接收视频信息直播 视频窗口/全屏播放 3 ATS系统接口 中心ATS信息采集并显示 可与ATS系统进行联动 正常 □ 异常 □ LCD显示屏可直播视频信息 正常 □ 异常 □ LCD显示屏ATS显示正确 正常 □ 异常 □ 附表(2)、导乘系统功能验证项目

序号 检验项目 检测方式 技术要求 状态 备注

向车站发控制信号并显示预制内容 根据需要设定系统校时的时间间隔,修改车站服务器或播放控制器主机时间,5秒后观察是否能4 时间系统接口 自动与控制中心主服务器实现同步;当车站子系统与控制中心、车站子系统与终端设备通信中断的情况下,测试是否仍可正确自主显示时间。 可实现与时间系统同步 正常 □ 异常 □ 信息发布位置状态显示 播放器管理 5 信息发布 播放器分组(站厅、上下行) 出入口动态信息屏及LED 定时信息发布 立即信息发送 附表(3)、导乘系统功能验证项目

序号 检验项目 检测方式 中心紧急文本内容编辑插播 6 紧急信息插播 站台、站厅紧急信息内容显示 可实现紧急信息插播 正常 □ 异常 □ 技术要求 状态 可实现信息发布 正常 □ 异常 □ 备注

车站值班员/客服中心紧急文本信息编辑插播 站台、站厅紧急信息内容显示 第二部分:一般指标 用户定义 访问权限管理 1 安全管理 FTP信息发布位置管理 FTP服务器密码管理 远程开关LCD屏 定时开关LCD屏 主机/网络设备参数配置 2 设备管理 主机/网络设备状态监视 软件操作可实现 正常 □ 异常 □ 软件操作可实现 正常 □ 异常 □ LCD音量管理 附表(4)、导乘系统功能验证项目

序号 检验项目 检测方式 运行命令 3 设备维护 安装系统文件 删除文件或未使用内容 中止播放 软件操作可实现 正常 □ 异常 □ 技术要求 状态 备注

软件更新 实时监视信息发布数据 日志管理 4 监控管理 基于WEB的图形化管理界面 图像化播放设备状态显示 定义各种分辨率的模板文件 定义各种播放比例模板4:3,3:4,16:9,5 模板内容定义 9:16 提供15个或以上区域划分 中英文输入 可以支持编辑1920*1080的高清模板 附表(5)、导乘系统功能验证项目

序号 6

检验项目 模板内容预览

检测方式 播出模版预览功能 播出画面切换

技术要求 可实现模板内容预览

正常 □

状态 异常 □

可实现模板内容定义 正常 □ 异常 □ 软件操作可实现 正常 □ 异常 □ 备注

序号 检验项目 检测方式 技术要求 状态 备注 第一部分:关键指标

1 站台ATS信息显示 验证列车进站和到站时观察对应站台LCD显示屏ATS信息显示 列车进站到站时间正确 正常 □ 异常 □ LCD显示屏显示2 高清1920×1080分辨率图像 LCD播放控制器播放高清片源,屏幕分辨率显示1920×1080 分辨率1920×1080 正常 □ 异常 □ 附表(6)、导乘系统功能验证项目

序号 检验项目 HDMI信号经过长3 距离传输后还能输出1920×1080分辨率 检测方式 技术要求 状态 备注 LCD播放控制器播放高清片源,比较本地和站厅/站台屏幕分辨率显示1920×1080是否一致 分辨率1920×1080 正常 □ 异常 □ LED显示屏可以4 正常显示中心发来文字 控制中心LED系统程序发布文本信息,观察车站LED显示屏显示状态 LED显示屏正确显示文字信息 正常 □ 异常 □ 5 LCD可以接收中心视频信息直播 控制中心直播服务器播放移动电视节目,观察车站LCD显示屏节目播放状态 LCD显示屏播放实时电视节目 正常 □ 异常 □

6 实现视频窗口/全屏播放 控制中心直播服务器播放移动电视节目,观察车站站厅LCD显示屏节目全屏播放状态 LCD显示屏全屏播放实时电视节目 正常 □ 异常 □ 接收车站广播子7 系统发送的预制信息以及消防应急信息 接收车站广播系统应急消防信息以及广播预知信息并显示,LCD屏上显示相关信息 通过广播触发语音内容,PIS显示屏上可以显示相应预制信息和消防应急信息 正常 □ 异常 □ 附表(7)、导乘系统功能验证项目

序号 检验项目 车站操作终端可8 以发送紧急信息,并在LCD/LED上立即显示 车站/服务中心操作终端发送远程开关LCD屏命令 LCD屏可根据车站操作指令响应开机或关机 车控室/服务中心操作终端发送紧急信息,LED/LCD显示屏可立即显示 LED/LCD显示屏立即显示紧急发布信息 正常 □ 异常 □ 检测方式 技术要求 状态 备注 9 远程开关LCD屏 正常 □ 异常 □ 10 LCD音量管理 车站/服务中心操作终端发送控制命令,对LCD屏音量大小/静音进行远程控制 LCD显示屏远程音量管理可实现 正常 □ 异常 □

11 系统时间同步 修改车站服务器或播放控制器主机时间,5秒后能自动与控制中心主服务器实现同步 可实现 正常 □ 异常 □ 第二部分:一般指标 1 用户帐号管理 软件操作能创建,管理,注销不同权限多级用户帐号 可实现 正常 □ 异常 □ 附表(8)、导乘系统功能验证项目

序号 检验项目 检测方式 软件操作能系统能够准确、实时管理网络通2 设备管理 信设备、终端控制设备、设备故障报警及运行状态等 可实现 正常 □ 异常 □ 技术要求 状态 备注 软件操作,能图形化地监视车站各种设备的3 设备监控 通信状态、运行状态及故障情况。当出现状态变化或故障时,能在屏幕上准确、实时地显示。 可实现 正常 □ 异常 □

附表(9)、导乘系统功能验证项目

序号 检验项目 检测方式 技术要求 状态 备注 软件操作,验证是否可以记录用户操作信息,包括系统开关机、用户登录/注销、备份/恢4 日志管理 复操作、参数改变和授权、下达系统模式、下达设备命令等操作。日志应记录操作发生的日期、时间及操作人编号。操作日志可记录 总承包方 施工单位(签章) 日期 设备供货方(签章) 日期 监理公司 监理单位(签章) 日期 通号公司 通号公司(签章) 日期 可实现 正常 □ 异常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