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贵州省遵义市某校高一(下)月考生物试卷
一、选择题
1. 下列不属于相对性状的是( ) A.人的有耳垂和无耳垂 C.豌豆花的顶生和腋生
2. 孟德尔研究豌豆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发现了分离定律,下列关于该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在杂交实验中,需在花蕾期同时对父本和母本去雄 B.孟德尔根据假说推断𝐹1能产生数量比为1∶1的雌雄配子 C.假说能解释𝐹1自交出现3∶1分离比的原因,所以假说成立 D.𝐹2中3∶1的性状分离比依赖于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
3. 在遗传定律模拟实验中,甲同学每次分别从①、②小桶中随机抓取一个小球并记录字母组合;乙同学每次分别从③、④小桶中随机抓取一个小球并记录字母组合;分析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B.果蝇的白眼和棒状眼 D.棉花的细绒与粗绒
A.③、④小桶分别模拟的是雄性和雌性的生殖器官 B.小球每次被抓取后要分别放回原来小桶再进行下一次抓取 C.每只小桶内两种小球必须相等,但①、②桶小球总数可不相等
D.甲、乙重复100次实验后,统计的Aa、Bd组合的概率分别约为50%、25%
4. 下列选项最能正确表示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实质的是( )
A. B.
试卷第1页,总18页
C.
D.
5. 小麦的抗旱(R)对不抗旱(r)是显性,多颗粒(D)对少颗粒(d)是显性,且两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甲小麦(ddRr)与乙小麦杂交,后代出现四种表现型的比例是3∶1∶3∶1,则乙小麦的基因型是( ) A.ddRr
6. 下列有关减数分裂及其过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配子中染色体组成的多样性是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形成的 B.正常情况下,人的次级卵母细胞含有的X染色体条数为1条 C.减数分裂中细胞质发生均等分裂的细胞一定是次级精母细胞
D.分裂后期移向两极的形态、大小完全相同的两条染色体是同源染色体
7. 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减少一半发生在( ) A.减数第一次分裂完成 C.同源染色体分离的时期
8. 如图表示某雌鸟体内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变化,下列有关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B.减数第二次分裂完成 D.着丝点分裂的时期
B.DdRR
C.DdRr
D.Ddrr
A.ab段细胞中一定存在同源染色体 B.e产生的原因是发生了受精作用 C.cd段细胞中染色体数∶核DNA数=1∶1 D.be段细胞中含有1条或2条Z染色体
9. 下列关于受精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受精时精子全部进入卵细胞
试卷第2页,总18页
②受精卵中的遗传物质主要来自于染色体 ③精子与卵细胞通过细胞膜直接接触相互识别 ④受精卵中的DNA一半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
⑤受精作用的实质是精子的细胞核与卵细胞的细胞核相融合 A.①②⑤
10. 下面是科学家研究过程中所运用的科学研究方法及成就,对应正确的是( ) A.孟德尔——类比推理法——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 B.萨顿——假说演绎法——证明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C.格里菲思——同位素标记法——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D.沃森和克里克——模型构建法——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
11. 下列关于染色体与基因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基因与染色体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B.人类的全部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C.每条染色体上有许多个基因
D.基因的行为变化决定了染色体的行为变化
12. 如图是人体性染色体的模式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B.②③⑤
C.①③④
D.②④⑤
A.性染色体只存在于生殖细胞中 B.位于Ⅰ区基因的遗传只与女性有关
C.位于Ⅰ区的基因,在体细胞中可能存在等位基因 D.位于Ⅱ区的基因在遗传时,后代男女性状的表现一致
13. 某个患有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男性与正常女性结婚,生出一患病儿子(性染色组成为XXY),导致该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A.父方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同源染色体未分离 B.母方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同源染色体未分离 C.父方在减数第二次分裂时姐妹染色单体未分离 D.母方在减数第二次分裂时姐妹染色单体未分离
试卷第3页,总18页
14. 为研究R型肺炎双球菌转化为S型的转化因子是DNA还是蛋白质,进行了下图所示的转化实验。对本实验作出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本实验结果表明DNA使R型菌发生转化 B.蛋白酶处理结果显示提取物仍有转化活性 C.甲、丙组培养基中只有S型菌落出现 D.本实验通过酶解法去除单一成分进行研究
15. 病毒、酵母菌、大肠杆菌的遗传物质分别是( ) ①DNA ②RNA ③DNA和RNA ④DNA或RNA A.②③①
16. 如图所示,病毒甲、乙为两种不同的动物病毒,经重建后形成“杂种病毒”丙,用病毒丙侵染动物细胞,在动物细胞内增殖后产生的新一代病毒是( )
B.④①①
C.②③④
D.④④①
A.
B. C. D.
17. 如图为DNA分子片段结构图,下列表述中正确的是( )
A.⑥构成DNA分子的基本骨架
B.图中核苷酸的种类由④决定,共有5种 C.能构成一个完整核苷酸的是图中的②③④ D.图中⑦参与构成的核苷酸是胞嘧啶脱氧核苷酸 ⑥
试卷第4页,总18页
18. 下列能作为判断不同DNA分子稳定程度的依据是( ) A.碱基的种类数
C.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
19. 将一个含14𝑁的DNA放到含15𝑁的培养基上培养,让其连续复制四次,提取每次复制后的DNA于试管中进行密度梯度离心,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第一次复制的实验结果为试管中出现1条DNA条带 B.第二次复制的实验结果为试管中出现2条DNA条带 C.第三次复制的实验结果为试管中出现3条DNA条带 D.第四次复制之后,含14𝑁的DNA分子数比例为1/8
20. 下列关于基因与DNA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DNA分子上每一个片段都是基因 B.基因中的4种碱基对随机排列
C.遗传信息蕴藏在磷酸和脱氧核糖的排列顺序中 D.“DNA指纹技术”应用的原理是DNA具有特异性 二、解答题
某种雌雄异株植物的花色同时受A、a与B、b 两对基因控制,基因型为A_bb的植株开蓝花,基因型为aaB_的植株开黄花。将蓝花雌株与黄花雄株杂交,𝐹1中出现了红花和白花,取𝐹1红花植株自交得𝐹2,𝐹2的表现型及其比例为红花∶黄花∶蓝花∶白花=7∶3∶1∶1。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控制花色的两对基因的遗传遵循________定律。
(2)𝐹2中黄花有________种基因型,其中纯合子的比例占________。
(3)针对“𝐹2表现型的比例为7∶3∶1∶1”这一结果,研究小组尝试作出解释:
①研究小组认为:控制花色的两对等位基因存在雄配子不育的现象。据此推断,不育雄配子的基因型为________。
②为验证上述解释的正确性,可重复上述实验,获得𝐹1后,选择𝐹1中________(填“红”或“蓝”或“黄”)花雄株进行测交。若测交后代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则研究小组的解释是正确的。
图甲表示某动物处于细胞分裂不同时期的图像,图乙表示细胞分裂的不同时期中染色体数与核DNA分子数比例的变化关系。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B.碱基C所占的比例 D.脱氧核苷酸的连接方式
试卷第5页,总18页
(1)①~④表示的细胞所含染色单体数目分别是________。
(2)甲图中②所示的细胞名称为________。甲图中④的细胞分裂方式和时期是________。
(3)图甲中________(填标号)所处时期属于图乙CD段的细胞。导致细胞②中M与N存在区别的具体原因是________。
如图是某家系甲病(由基因A/a控制)和乙病(由基因B/b控制)两种遗传病的系谱图。现已查明Ⅱ-3不携带致病基因。请据图回答:
(1)乙病是________染色体的________性遗传病。
(2)写出下列个体的基因型:Ⅱ-7为________,Ⅲ-12为________。
(3)若Ⅲ-9和Ⅲ-12婚配,所生子女中患病的概率为________。
(4)若Ⅱ−6和一个正常男性婚配,如果你是医生,根据他们家族的病史,你会建议他们生________(填“男孩”或“女孩”或“男女均可”)。
某生物兴趣小组用模型模拟的𝑇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过程如下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将上图𝑇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过程进行排序________(填标号)。合成噬菌体外壳蛋白所需的原料由________提供。
试卷第6页,总18页
(2)以35𝑆标记组为例,离心后检测到上清液有较强的放射性,________(“能”或“不能”)说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实验中如果________,则可能造成上清液和沉淀物都出现较强的放射性。
(3)用32𝑃标记的是𝑇2噬菌体的________。该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时,保温时间长短与沉淀中放射性高低的关系对应的图是( )
据图回答下列与DNA分子复制有关的问题:
(1)DNA分子独特的双螺旋结构,为复制提供了精确的________,通过________原则,保证了DNA 复制的精确性。DNA的复制方式被称为________。
(2)②过程称为________,③过程需要的酶是________,DNA 复制过程中该酶能催化________键的形成。
(3)已知某DNA分子共含有100个碱基对,其中一条链上A+T占该链的40%,该DNA分子连续复制3次,共需鸟嘌呤脱氧核苷酸的分子数是________个。
试卷第7页,总18页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2020-2021学年贵州省遵义市某校高一(下)月考生物试卷
一、选择题 1.
【答案】 B
【考点】
遗传的基本概念 【解析】
本题考查生物的性状与相对性状,重点考查相对性状,要求考生识记相对性状的概念,能扣住概念中的关键词“同种生物”和“同一性状”对各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解答】
解:ACD.人的有耳垂和无耳垂、豌豆花的顶生和腋生和棉花的细绒与粗绒是同种生物的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为相对性状,ACD不符合题意。
B.果蝇的白眼为眼色,棒状眼为眼型,不是同种生物的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B符合题意。 故选:B。 2.
【答案】 D
【考点】
孟德尔遗传实验 【解析】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并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解答】
解:A.在杂交实验中,需在花蕾期对母本去雄,A错误;
B.𝐹1产生的雌雄配子数量不等,雄配子数量远多于雌配子数量,B错误;
C.假说能解释𝐹1测交出现1∶1分离比的原因,且在测交实验中得到了验证,所以假说成立,C错误;
D.𝐹2中3∶1的性状分离比依赖于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D正确。 故选:D。 3.
【答案】 A
【考点】
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 【解析】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并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解答】
解:A.①、②小桶分别模拟的是雄性和雌性的生殖器官,A错误。 B.小球每次被抓取后要分别放回原来小桶再进行下一次抓取,B正确。
C.每只小桶内两种小球必须相等,但①、②桶小球总数可不相等,C正确。 D.甲、乙重复100次实验后,Aa的概率为1/2×1/2×2=1/2,Bd组合的概率为1/2×1/2=1/4,D正确。
试卷第8页,总18页
故选:A。 4.
【答案】 B
【考点】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及应用 【解析】
本题考查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相关知识,梳理相关知识点,根据选项描述结合基础知识做出判断。 【解答】
解: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B图表现出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
故选:B。 5.
【答案】 C
【考点】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及应用 【解析】
本题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解答】
解:A.甲小麦(ddRr)与ddRr杂交,后代有2种表现型,且比例为3∶1,A不符合题意。
B.甲小麦(ddRr)与DdRR杂交,后代有2种表现型,且比例为1∶1,B不符合题意。 C.甲小麦(ddRr)与DdRr杂交,后代有4种表现型,且比例为3∶1∶3∶1,C符合题意。
D.甲小麦(ddRr)与Ddrr杂交,后代有4种表现型,且比例为1∶1∶1∶1,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6.
【答案】 A
【考点】
细胞的减数分裂 【解析】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并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解答】
解:A.配子中染色体组成的多样性是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形成的,主要包括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非同源染色体上的自由组合和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的交叉互换,A正确;
B.正常情况下,人的次级卵母细胞含有的X染色体条数为1条或2条,B错误;
C.细胞质进行均等分裂时,该细胞可能为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或第一极体,C
试卷第9页,总18页
错误;
D.减数分裂过程中配对的两条染色体为同源染色体,D错误。 故选:A。 7.
【答案】 A
【考点】
细胞的减数分裂 【解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细胞的减数分裂。 【解答】
解: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减半的原因是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则减数第一次分裂完成时染色体数目减半。 故选:A。 8.
【答案】 D
【考点】
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 细胞的减数分裂
【解析】
本题考查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解答】
解:A.ab段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的间期、前期、中期和后期,细胞中有同源染色体,A正确;
B.e点染色体加倍的原因是受精作用,B正确;
C.cd段细胞中染色体数∶核DNA数=1∶1,C正确;
D.be段为减数第二次分裂,be段细胞中可能是Z染色体,也可能是W染色体,D错误。 故选:D。 9.
【答案】 B
【考点】 受精作用 【解析】 受精作用:
1.概念:精子和卵细胞融合成受精卵的过程叫受精作用。
2.过程:精子的头部进入卵细胞,尾部留在外面。紧接着,在卵细胞细胞膜的外面出现一层特殊的膜,以阻止其他精子再进入。精子的头部进入卵细胞后不久,里面的细胞核就与卵细胞的细胞核相遇,使彼此的染色体会合在一起。 3.结果:
(1)受精卵的染色体数目恢复到体细胞的数目,其中有一半的染色体来自精子(父亲),一半的染色体来自卵细胞(母亲); (2)细胞质主要来自卵细胞。
4.意义: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于维持每种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
试卷第10页,总18页
对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都是十分重要的。 【解答】
解:①受精时精子的头部进入卵细胞内,而尾留在细胞外,①错误。 ②受精卵中的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是染色体,②正确。 ③精子与卵细胞通过细胞膜直接接触相互识别,③正确。
④受精卵中的核DNA一半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④错误。
⑤受精作用的实质是精子的细胞核与卵细胞的细胞核相融合,⑤正确。 综上分析,②③⑤正确。 故选:B。 10. 【答案】 D
【考点】
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究历程 【解析】
本题考查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历程,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采用的方法、实验现象及结论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 【解答】
解:A.孟德尔运用假说一演绎法发现了基因分离和自由组合定律,A错误。
B.萨顿运用类比推理法提出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假说,之后摩尔根运用假说—演绎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B错误。
C.格里菲思通过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但没有证明DNA是遗传物质,C错误。
D.沃森和克里克利用构建物理模型的方法,提出DNA的双螺旋结构,D正确。 故选:D。 11.
【答案】 C
【考点】
染色体、DNA、基因和脱氧核苷酸的关系 【解析】
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是决定生物性状的遗传物质的结构和功能单位;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染色体是DNA的主要载体,每个染色体上有一个或两个DNA分子;每个DNA分子含多个基因,每个基因中含有许多脱氧核苷酸。 【解答】
解:A.一条染色体上有许多个基因,基因与染色体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A错误。 B.细胞内的基因主要在染色体上,细胞质中的线粒体和叶绿体也含有少量的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基因呈线性排列,B错误。
C.每条染色体上有1个或2个DNA分子,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所以每条染色体上有许多个基因,C正确。
D.基因和染色体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减数分裂过程中,基因随染色体行为的变化而变化,D错误。 故选:C。 12. 【答案】
试卷第11页,总18页
C
【考点】 伴性遗传 【解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中是一对性染色体X和Y,Ⅱ区为XY的同源区,Ⅲ区为Y染色体所特有的片段,Ⅰ区为X染色体所特有的片段。 【解答】
解:A.性染色体既存在于体细胞中,也存在于生殖细胞中,A错误。
B.男性细胞中也存在X染色体,因此位于Ⅰ区基因的遗传也与男性有关,B错误。 C.Ⅰ区为X染色体所特有的片段,雌性个体有两条X染色体,两条X染色体上均可以有相应的基因,所以可能成对存在,因此在体细胞中可能存在等位基因,C正确。 D.由人体性染色体的模式图可知,Ⅱ区为X、Y染色体共有的片段,为两者的同源区,其上有等位基因,所以位于Ⅱ区的基因在遗传时,后代男女性状的表现不一定一致,如𝑋𝐵𝑋𝑏×𝑋𝑏𝑌𝐵的后代,男性全部是显性性状,女性一半是显性性状,一半是隐性性状,D错误。 故选:C。 13.
【答案】 A
【考点】
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的规律性变化 伴性遗传
【解析】
本题考查细胞的减数分裂、伴性遗传,首先要求考生明确抗维生素D佝偻病是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能根据亲本及子代的表现型推断出各自的基因型;其次要求考生识记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能用所学的知识解释性染色体组成为XXY并伴有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男孩形成的原因。 【解答】
解:人类的抗维生素D佝偻病是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用D、d表示),患有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男性(𝑋𝐷𝑌)与正常女性(𝑋𝑑𝑋𝑑)结婚生了一个性染色体组成为XXY并伴有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男孩(𝑋𝐷𝑋𝑑𝑌)。则该男孩是由基因型为𝑋𝑑的卵细胞和基因型为𝑋𝐷𝑌的精子结合形成的,而基因型为𝑋𝐷𝑌的精细胞是由初级精母细胞中两条性染色体没有分离,移向同一极所致,即父方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未分离。 故选:A。 14.
【答案】 C
【考点】
肺炎链球菌的转化实验 【解析】
本题难度适中,着重考查了艾弗里的肺炎双球菌转化的实验的设计思路及结论等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考生能够识记实验思路、过程和实验结果。 【解答】
解:A.DNA酶处理结果显示培养基中没有S型菌落出现,说明DNA使R型菌发生转化,A正确。
试卷第12页,总18页
B.蛋白酶处理结果显示培养基中有S型菌落出现,说明S型菌的细胞提取物仍有转化活性,B正确。
C.甲、乙组培养基中既有S型菌落出现,也有未转化的R型菌落,C错误。
D.实验中分别用了蛋白酶和DNA酶,说明本实验是通过酶解去除单一成分进行研究,D正确。 故选:C。 15.
【答案】 B
【考点】
非细胞形态的生物——病毒
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的异同 核酸的种类及主要存在的部位
【解析】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并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解答】
解:病毒分为DNA病毒和RNA病毒,DNA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RNA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酵母菌为真核生物,大肠杆菌为原核生物,遗传物质都为DNA。 故选:B。 16.
【答案】 D
【考点】
非细胞形态的生物——病毒 核酸的结构和功能的综合
【解析】
本题是对病毒的遗传物质的考查,病毒由蛋白质和核酸组成,遗传物质是核酸,重组病毒含有哪种病毒的遗传物质,就会表现哪种病毒的性状。 【解答】
解:据题图可知,“重组病毒”丙由甲病毒的蛋白质外壳和乙病毒的核酸组成,又知病毒的遗传物质是核酸而不是蛋白质外壳,因此重组病毒丙的遗传物质是乙病毒的核酸,丙病毒的子代的蛋白质外壳是由乙病毒的核酸控制合成的,应与乙病毒的蛋白质外壳相同,丙病毒的子代的核酸由乙病毒的核酸复制而来,与乙病毒的核酸相同。所以丙病毒侵染动物细胞,在动物细胞内产生的新一代病毒与乙病毒相同。 故选:D。 17.
【答案】 D
【考点】
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解析】
本题结合DNA分子结构示意图,考查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要求考生识记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能准确判断图中各物质的名称,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对选项作出准确的判断。
试卷第13页,总18页
【解答】
解:A.①磷酸和②脱氧核糖的交替排列构成了DNA分子的基本骨架,A错误; B.图中核苷酸的种类由碱基决定,共有4种,B错误; C.能构成一个完整核苷酸的是图中的①②④,C错误;
D.根据DNA分子中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图中⑦参与构成的核苷酸是胞嘧啶脱氧核苷酸,D正确。 故选:D。 18.
【答案】 B
【考点】
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DNA分子的结构特点,解题关键是明确DNA两条链间的碱基依靠氢键相连,且C—G之间为三个氢键,A—T之间为两个氢键,氢键越多,DNA越稳定。 【解答】
解:不同的DNA分子的稳定程度主要取决于两条脱氧核苷酸链之间的氢键数量,因为A与T之间为2个氢键,C与G之间为3个氢键,故碱基C的比例越高,其所含的氢键数量就越多,DNA分子就越稳定。 故选:B。 19. 【答案】 C
【考点】
DNA分子的复制 【解析】
本题考本题考查DNA分子半保留复制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 【解答】
解:A.由于DNA分子的复制是半保留复制,一个用15𝑁标记的DNA在14𝑁的培养基上培养,复制一次后,形成两个DNA,每个DNA分子的一条链含15𝑁,一条链含14𝑁,试管中出现1条DNA条带,A正确。
B.第二次复制的实验结果是形成四个DNA,其中两个DNA均是1条链含15𝑁,1条链含14
𝑁,另外两个DNA均是2条链含15𝑁,故试管中出现2条条带,B正确。
C.第三次复制的实验结果是形成八个DNA,其中两个DNA均是1条链含15𝑁,1条链含14
𝑁,另外六个DNA均是2条链含15𝑁,故试管中出现2条条带,C错误。
D.第四次复制的实验结果是形成十六个DNA,其中两个DNA均是1条链含15𝑁,1条链含14𝑁,另外十四个DNA均是2条链含15𝑁,有两个DNA分子含14𝑁,占DNA分子数比例为1/8,D正确。 故选:C。 20. 【答案】 D
【考点】
试卷第14页,总18页
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DNA分子的多样性和特异性
染色体、DNA、基因和脱氧核苷酸的关系
【解析】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并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解答】
解:A.DNA上不具有遗传效应的片段不是基因,A错误;
B.每一个基因都有特定的碱基排列顺序,并不是随机排列的,B错误; C.遗传信息蕴藏在碱基的排列顺序中,C错误;
D.“DNA指纹技术”应用的原理是DNA具有特异性,D正确。 故选:D。 二、解答题 【答案】
(1)自由组合 (2)2,1/3
(3)①Ab,红(蓝),红花∶黄花∶白花=1∶1∶1(全为白花)
【考点】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及应用 【解析】
本题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解答】 解:(1)由题意知,A_bb与aaB_杂交,子一代一定含有a、b基因,红花植株自交,得到子二代有蓝花(A_bb)、黄花(aaB_),因此子一代既含有A基因,也含有B基因,子一代红花植株的基因型是AaBb,子一代自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是7∶3∶1∶1,组合方式是12种,所以子一代产生的可育配子是3种和4种,即雌配子或雄配子出现致死现象。上述控制花色的两对基因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2)如果没有配子致死情况,子一代自交产生的子二代的表现型及比例是
A_B_∶aaB_∶A_bb∶aabb=9∶3∶3∶1,事实上,子二代的表现型及比例是A_B_(红花)∶aaB_(黄花)∶A_bb(蓝花)∶aabb(白花)=7∶3∶1∶1,白花基因的基因型是aabb,含有ab的雌配子和雄配子都是可育的,因此𝐹2中黄花有aaBB、aaBb2种基因型,其中纯合子的比例占1/3。
(3)①根据(2)可知,A_bb(蓝花)的数目是1而不是3,因此含有Ab的雌配子或者是雄配子致死,𝐹2中蓝花植株植株的基因型和亲本蓝花植株的基因型都是Aabb。 ②方案一:为验证上述解释的正确性,可重复上述实验,获得𝐹1后,选择𝐹1中红花雄株(A_B_)进行测交。若测交后代表现型及比例为红花∶黄花∶白花=1∶1∶1,则研究小组的解释是正确的。
方案二:为验证上述解释的正确性,可重复上述实验,获得𝐹1后,选择𝐹1中蓝花雄株(A_bb)进行测交。若测交后代全为白花,则研究小组的解释是正确的。 【答案】
(1)8、0、8、0
试卷第15页,总18页
(2)次级精母细胞,有丝分裂后期
(3)①③,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了交叉互换 【考点】
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
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的规律性变化
【解析】
本题结合曲线图和细胞分裂图,考查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DNA和染色体数目变化规律,能准确判断图中各曲线段的含义及各细胞的分裂方式和所处的时期,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解答】 解:(1)①~④表示的细胞所处的时期分别是件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有丝分裂后期,所含染色单体数目分别是8、0、8、0。 (2)据(1)分析可知,甲图中②所示的细胞名称为次级精母细胞。甲图中④是有丝分裂后期的细胞。
(3)图乙中CD段表示有染色单体的细胞,对应图甲中的①③。细胞②中M与N属于等位基因,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了交叉互换。 【答案】 (1)X,隐
(2)𝐴𝑎𝑋𝐵𝑋𝑏 ,𝐴𝐴𝑋𝐵𝑌或𝐴𝑎𝑋𝐵𝑌 (3)17/24 (4)女孩 【考点】 伴性遗传
常见的人类遗传病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及应用
【解析】
本题结合遗传图谱,考查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和基因分离定律,要求考生掌握其实质和应用,具备一定的理解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解答】 解:(1)由于Ⅱ-3、Ⅱ-4正常,而Ⅲ-10为患乙病男性,即“无中生有为隐性”,说明乙病是隐性遗传病,且Ⅱ-3不携带致病基因,说明乙病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2)Ⅱ-7,Ⅱ-8均患甲病,Ⅲ-11不患病,推测甲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有因为Ⅰ-1患乙病,则Ⅱ-7基因型为𝐴𝑎𝑋𝐵𝑋𝑏;Ⅲ-12患甲病,不患乙病,其基因型可能为𝐴𝐴𝑋𝐵𝑌或𝐴𝑎𝑋𝐵𝑌。
(3)Ⅰ-1基因型为𝑎𝑎𝑋𝑏𝑋𝑏,Ⅰ-2基因型为𝐴𝑎𝑋𝐵𝑌,Ⅱ-4不患病,基因型为𝑎𝑎𝑋𝐵𝑋𝑏,Ⅱ-3不携带致病基因,基因型为𝑎𝑎𝑋𝐵𝑌,则Ⅲ-9的基因型为1/2𝑎𝑎𝑋𝐵𝑋𝑏,1/2𝑎𝑎𝑋𝐵𝑋𝐵,
试卷第16页,总18页
Ⅲ-12的基因型为1/3𝐴𝐴𝑋𝐵𝑌,2/3𝐴𝑎𝑋𝐵𝑌,若Ⅲ-9和Ⅲ-12婚配,所生子女中患病的概率=1-1/2×2/3×1/2×3/4-1/2×2/3×1/2×1=17/24。
(4)若Ⅱ−6𝑎𝑎𝑋𝐵𝑋𝑏和一个正常男性婚配,因为Ⅱ−6携带乙病的致病基因,若生男孩的话有可能患病,根据他们家族的病史,建议他们生女孩。 【答案】
(1)③①②⑤④,大肠杆菌 (2)不能,搅拌不充分 (3)DNA,C
【考点】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解析】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并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解答】 解:(1)𝑇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是:吸附→注入DNA→合成DNA和蛋白质→装配→释放子代噬菌体,据此分析图示可推知正确的排序是③①②⑤④。合成噬菌体外壳蛋白所需的原料由大肠杆菌提供。
(2)以35𝑆标记组为例,离心后检测到上清液有较强的放射性,不能说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35𝑆标记的是𝑇2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如果搅拌不充分,会有部分35𝑆标记的噬菌体仍然吸附在细菌表面,造成上清液和沉淀物都出现较强的放射性。
(3)用32𝑃标记的是𝑇2噬菌体的DNA。
𝑇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时DNA注入大肠杆菌内,蛋白质外壳吸附在大肠杆菌表面。经过搅拌、离心后,蛋白质分布在上清液中,DNA分布在沉淀中。在某一时间范围内,未侵染大肠杆菌的𝑇2噬菌体随着保温时间的增长而减少,分布在上清液中被32𝑃标记的噬菌体随之减少,其放射性强度随之降低;分布在沉淀物中被32𝑃标记的噬菌体随之增多,其放射性强度随之增强。超过某一保温时间后,大肠杆菌裂解释放出的𝑇2噬菌体随着保温时间的增长而增多,分布在上清液中被32𝑃标记的噬菌体随之增多,上清液的放射性强度随之增强;分布在沉淀物中被32𝑃标记的噬菌体随之减少,其放射性强度随之减弱。 故选:C。
【答案】
(1)模板,碱基互补配对,半保留复制 (2)解旋,DNA聚合酶,磷酸二酯 (3)420
【考点】
DNA分子的复制 【解析】
本题知识点简单,考查DNA分子的复制,要求考生识记DNA分子复制的场所、条件、过程、产物等基础知识,明确DNA的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查识记层次的考查。
试卷第17页,总18页
【解答】 解:(1)DNA分子独特的双螺旋结构,为复制提供了精确的模板,通过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保证了复制能够准确进行。DNA的复制方式被称为半保留复制。
(2)①为复制的模板,②过程为解旋,③过程是复制。③过程需要的酶是DNA聚合酶,该酶能催化磷酸二酯键的形成。
(3)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该DNA分子中A=T,一条链中A+T占40%,则整个DNA分子中A+T占40%,所以DNA分子中A=T=100×2×40%÷2=40个,则鸟嘌呤G=100-40=60个,复制3次需G的数量=(23﹣1)×60=420个。
试卷第18页,总18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