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诗歌赏析题及备考策略(一)
作者:张秉义
来源:《作文周刊(中考版)》2006年第16期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趣味。”综观2005年全国各地中考语文试卷,诗歌赏析成为考查的一个亮点。这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在今后的中考中会越来越重视。下面对各地中考题中的诗歌赏析题进行如下分析:
一、咀嚼品味式
[例1]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下面是对这首诗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为( ) A、这首诗,从总体着眼描绘了钱塘湖蓬勃的春意。
B、颔联、颈联写了莺、燕、花、草四种最能体现春色的景物。
C、诗人善于把握景物特征,运用最准确、最具有表现力的词语加以描绘和渲染。 D、尾联详细描写了“白沙堤”的美丽景色。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2、“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两句诗把春的情态描摹得妩媚动人,生机勃勃。试品一品其妙处。(2005年广西河池市)
[解析思路]
从命题形式来看,第一小题为选择题,属客观性试题;第二小题为对诗句的咀嚼品味,属主观性试题。从考点来看,第一小题为诗歌内容的理解,第二小题为诗句艺术特色的赏析。对于第二小题,要全面抓住关键词语进行赏析,语言要通顺,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 1、D
2、这两句诗作者以“乱花”“浅草”写出了花的繁多、草的柔嫩,突出了春的妩媚动人;又以“渐欲”“才能”描绘了春的发展变化,突出了春的生机勃勃。
二、联想想象式
[例2]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1、品读全诗,展开联想和想象,描绘第二联所展现出的画面。 2、诗歌第四联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2005年山东省济南市课改区)
[解析思路]
第一小题是对诗歌意象的理解,答案可以是多样的,只要紧扣意象,言之有理即可;第二小题是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解答时,联系主旨背景,自然可得出答案。 [答案]
1、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江水奔流直泻,从荆门往远处望去,仿佛流入荒漠辽远的原野。
2、对故乡的思念。或:对故乡的无限依恋。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