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第5期 林区教学 No.5 2010 总第158期 Teaching of Forestry Region General No.158 如何培养中学生的音乐创造能力 张 艳 (大连大学音乐学院,辽宁大连116001) 摘要:音乐是一门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重要学科。培养中学生音乐创造能力,是音乐学科实施素质教育的重 要组成部分。创造是艺术乃至整个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艺术教育的根本目的。要使学生会创新就应让 他们积累丰富的知识,掌握必要的技能,学习各种创新的方法。学生能否掌握创新方法这也是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 一面。而对21世纪即将来临的时代步伐,各国都在调整各国学科体系和教学思想。其中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 养无疑成为重中之重。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各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遵循音乐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规律,培 养学生的音乐创造能力,可以采用八种有效的教学途径、手段和方法,即体感训练法、节奏游戏法、曲式结构体验法、 指挥训练法、二度创作法、符号创作法、榜样激励法、曲调创作法。 关键词:音乐创造力;教学途径;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6714(2010)05—0101—02 培养创新精神是音乐学科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培养 础能力的培养;重新确立音乐的基点,拓宽音乐文化视野, 中学生音乐创造能力,则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创 建立新的教育体系。这一特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 造能力的培养受音乐艺术规律制约。任何音乐作品都是 思维能力,促进人的全脑开发,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 作者潜心创作的(称为一度创作),他是创作者(审美主 能力在各个方面的延伸乃至终身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 体)对自然和社会内在情感体验的精神产品(审美对象)。 二、改革音乐教学方法,培养创新能力 音乐艺术属于表现艺术,词曲作者创作完成的音乐作品要 传达给听众,需要表演者的二度创作。根据这个艺术规 动是人的本能。古人云:“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 律,培养学生(审美主体)的音乐创造能力,就必须遵循音 不足,故歌咏之;歌咏不足,故手之、足之、舞之、蹈之”。可 乐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规律,要根据学生不同年龄的心理特 见,人们在表达内心情感时,最明显和最强烈的感情释放, 征和音乐文化基础的实际,优化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采 是创造性地通过外部动作,把自发乐感表现出来。中学生 用有效的教学途径、手段和方法,诱发学生创造性的思维 活泼好动,对音乐也具有自发的表现欲。这个学段的音乐 活动,在创造性表现音乐艺术的过程中探索音乐艺术规 教学应充分利用学生们好动的特点,发挥其“动”的本能, 律。 采用律动、歌表演、音乐游戏、舞蹈等唱游活动,利用他们 自发的乐感,培养创造意识。 一、我国目前音乐教学的概况 三、开发音乐智能,发展创造思维 在以往的音乐教学中过分注重音乐学习的技能、技巧 训练,音乐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训练,忽视了情感教育,以学 “发掘创造力”的教学途・径和方法可归纳为以下八 生能否掌握知识点和技能技巧为出发点和归宿,极大地忽 种。 视了音乐学科中蕴藏的巨大创造潜力,以至挫伤了学生的 1.体感训练法 音乐课堂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于是便出现了“学生喜 学会运用身体的活动体会音乐的节奏,训练学生对音 欢音乐却不喜欢上音乐课的怪现象”。而“面向21世纪中 乐节奏感的把握。如教师或学生弹奏乐曲或歌曲,学生边 小学音乐学科教育改革行动纲领”及时有效地扭转了这一 听音乐边做动作,可采用走步、跑步或跑跳步训练节奏;教 深层的教育思想问题。 师或学生弹奏三段变奏曲,学生根据乐曲的变化,用身体 《行动纲领》提出面向21世纪的中小学音乐教育新的 动作反应或用手势动作表示;在歌唱或欣赏音乐时,学生 目标:重新认识审美基础教育的前提,强化以审美为核心 能辨别节拍并根据不同节拍做拍手、拍腿游戏。也可根据 的音乐教育;重新审视音乐基础能力的重点,加强音乐基 音乐的需要变换不同方法击拍或启发学生自己创作;可边 欣赏音乐边随节拍做律动、指挥、模仿演奏乐器或随音乐 收稿日期:2010—04—14 轻声哼唱曲调等。体感训练法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感受、体 作者简介:张艳(1972一),女,黑龙江牡丹江人,讲师, 验和理解音乐节拍的强弱规律,启发他们的音乐思维。 从事音乐教育钢琴方向研究。 2.节奏游戏法 一】O】一 如师生讨论确定每小节的节拍,由学生根据固定节拍 创作出各种节奏,在此基础上,再启发他们创编简单的旋 律;也可采用节奏抢答游戏法,使用卡片或大屏幕出示各 种不同的节奏并编好题号后,弹奏其中的某一节奏,学生 分组或个人听后抢答,而后再将节奏击打出来。节奏的难 易编排,可视学生的程度而定。又如,教师播放不同情绪 的乐曲,学生可边听辨边敲击节奏,让他们体验音乐的节 奏在表达音乐情绪上的不同,并讨论该节奏对表达作品情 6.符号创作法 以音乐欣赏为例,指导学生采用各种不同形状的符 号,构成“图形乐谱”,把听到的音乐节奏、旋律线条、乐曲 结构、速度及力度变化,以及音乐情绪的变化等,逐一用不 同符号描写出来。 7.榜样激励法 即以古今中外著名作曲家、音乐家、表演艺术家的艺 术创作精神为榜样,来激励自己的创造意识和创造精神。 绪的感受(兴奋、庄严、活泼、欢快等)。 3.曲式结构体验法 通过欣赏、演唱或演奏歌(乐)曲。体验乐句感、乐段 感,了解单乐段各乐句间起、承、转、合的结构关系,在此基 础上,逐步积累对其他曲式结构的体验。 4.指挥训练法 发动学生搜集他们最感兴趣的作曲家、艺术家等的有关文 字和音像资料,从中了解他们的个人经历、历史背景、仓 作 思想、音乐艺术的流派、民族风格、时代风格和个人风格, 以及创作技法的不同特征等,可采用音乐会故事、音乐作 品赏析及音乐表演等形式加以体验。 8.曲调创作法 可采用演唱或演奏形式,即兴创作曲调问答或歌唱词 即兴问答。(问:“12 3”答:“32 1”;问“34 5”答:“43 1”); 中小学音乐创作训练都应重视指挥训练,这种学习音 乐的手段往往被忽视。“发掘创造力”的音乐学习要求每 个学生都应接受指挥训练。因为指挥可以培养多种音乐 素质,并让全体学生通过自身指挥的体验,以手势来表达 和体验对音乐的节拍、旋律、和声、力度、速度等所塑造音 乐艺术形象及情绪的理解程度。在学习齐唱、轮唱及合唱 接尾游戏,例如:(1)“1 3 5——”(2)“5 6 5——”(3)“5 3 2——”(4)“2 3 l——”;此外,可用乐音做变化各种曲调 的练习。在此基础上,指定节奏型创编各种有趣的曲调 也可采用旋律填空练习法,引导学生采用口头或书面方 (奏)中,可由学生集体或个体轮流指挥同一首歌(乐)曲。 欣赏音乐时也可采用此类方法。指挥是锻炼组织能力和 反应敏捷力的手段。在指挥中,学生指挥不一定尽善尽 式,在空白小结处唱出或写出合乎逻辑的曲调(师生也可 事先创编几条不同旋律,大家共同选择和评价哪条旋律最 佳)。 美,但只要能较准确表现音乐,就应给以鼓励。 5.二度创作法 总之,在学生中进行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培养的创新 教育是当今世界的一大趋势,面对知识更新的日新月异, 高新技术迅猛发展,面对教育的新形势,我们音乐教育工 作者必须认清形势,以崭新的姿态迎接挑战,要树立“括到 以唱歌为例,学生演唱歌曲实际上是通过二度创作过 程,将作曲家的作品创造性地再现出来。演唱中,忠实于 乐谱是对的,但又不可盲目、机械地照本宣科,而对根据歌 老学到老”的信念,加强理论和实践的学习,拓宽视野,深 入进行音乐课创新教学研究,构建与新时代相适应的新型 曲情绪的需要和个人的理解,自然地、创造性地将歌曲中 的喜、怒、哀、乐、庄严、希望、畅想、赞美、歌颂、激励、奋发、 欢乐、热烈等不同情绪的创造性充分地表现出来。可引导 学生通过对歌曲速度、力度与表情的对比,歌曲高潮与一 般情绪的对比以及歌词与表情的对比等,来启发他们自己 去发现其中的规律。再通过评价和分析词与曲的特点,以 音乐教学模式,为21世纪培养出真正具有创新意识、创新 精神、创造能力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郁文武,谢嘉欣.音乐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1. 及音乐风格、题材与体裁、旋律与和声、调式与曲式等所表 达的情感的有关问题的创造思维活动,在基本认同的前提 [2]吴文漪.思维、情感与音乐教学[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 社,2002. 下,让学生各自演唱自己的处理方案,只要基本符合作品 的情绪,就应给予鼓励。并使学生在充分评价的基础上, 加深对所表现作品的审美感受和体验。与此同时,再协助 他们解决演唱技巧问题,如声音的协调与均衡,音色的对 比,层次的安排,歌唱的呼吸和咬字、吐字等。然后,选定 其中几个较有典型意义的处理方案,进行集体排练,可由 各方案的设计者来指挥,师生共同对各个方案的处理效果 进行评比。这种教学过程,是积极调动学生创造思维的过 程。尽管效果不尽完美,与教师设计要求也许会有差异, [3]蒋敬.高校音乐公共课教学浅议[J].戏剧文学,2005, (2). [4]赵宋光.音乐教育心理学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 社,2003. [5]陈龙安.创造性思维与教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 社,1999. [6]尹爱青.当代主要音乐教育体系及教学法[M].长春:东 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但是这种学习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上,充分发 挥了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并在探索中达到设计的目 [7]曹理.中学音乐教学论新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标,使创造力得到提高。 (责任编辑:盛琳颖) -—-——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