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中国新闻传播史

来源:一二三四网
木铎:中国古代传播活动中一种特殊的媒介,在夏商周时期,有一种被称为遒人的政府官员,摇动木铎,巡行于各地,既宣传政令又进行必要的采风。 宋代的邸报改革:

(1 )加强了中央集权。宋太宗把诸道进奏院合并成一个总的都进奏院, 后来直接称为进奏院。中央政府直接控制了进奏院和官方新闻的发布权,所有公开发布的政府文告都要 经过进奏院。变成了中央报纸。 (2 )内容上:抄报内容只是朝政简报,明发上谕和大臣奏章,而没有进奏官自行采写的消息。 这种官文书的手抄件便是邸报,又称进奏院状或进奏院报状。中央发布更具有权威性,传播速度也快。

(3 )管理上:在宋代还形成了一套相当完整的邸报审稿制度。

小报:是中国新闻史上最先出现的民间报纸。小报产生于北宋,流行于南宋。人们暗中把小报称做新闻,这是将报纸和新闻联系起来的最早记录。

《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郭立士创办、主编,是我国本土上出版的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 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开始出现。米怜任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计传》主编。 中文近代报刊上第一篇新闻学论文:《新闻纸略论》。

鸦片战争前:《蜜蜂华报》(葡萄牙文周刊),1822年9 月12日,澳门,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 份外文报刊。 《申报》的创办和它早期新闻业务的特点是什么?

答:《申报》是中国现代报纸开端的标志。1872年英商美查创办,以赢利为主要目的的商业报纸。在外国人办的报刊中,由中国人主执笔政的,《申报》是第一家。

《申报》对新闻业务进行的改革:一是发表政论文章。报纸的言论要“有系乎国计民生”,要 “上关皇朝经济,下知小民稼穑之苦”。

二是改革新闻报道。重视新闻的真实性,日本侵略台湾,美查为了了解事实真相,派人去台湾 采访,这是上海中文报纸中军事通讯的开端,也是《申报》重视新闻真实性的反映。其次是注重反映社 会实际生活,连续三年报道“杨乃武冤案”,这是当时中文报刊中最早最长的连续报道,最后披露了冤 案的真相。 三是重视发表副刊性文字。

四是经营副业。①创办文艺杂志;②出版白话新闻报。1876年《申报》创办了通俗易懂的白话 小说《民报》。这是我国最早的白话报刊。;③编印画报。1877年《申报》出版了《瀛寰画报》。;④ 印书,开办点石斋书局,翻印出版图书。 并由此在1889年组成“美查有限公司”, 总资产达白银30万两,超过创刊基金180 多倍,实现了美查的“赢利”的目的。 怎样评价外国人在华的办报活动?

(1 )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前,外人在中国创办了约180 种中外文报刊,这一时期的外报在 宣称办报目的时,大多谈其为公众通信息,广见闻的宗旨。 史实证明,外人在华的办报活动,本身就是列强侵华活动的一部分,外人在华的报刊,总体上是为资本主义列强侵略中国服务的,是列强侵略中国的舆论工具,其表现为:①为武力侵华,政治说辞, 提供了情报;②为英国倾销鸦片政策辩护,报业本身的经营也是一种凭借特权的经济侵略活动;③宣传 西方文明,进行西化,为列强对中国的文化征服服务。

(2 )其本身是近代文明的一种表征和近代文化的载体,它们在充当列强侵略工具的同时,客观上对我们也产生了重大影响,有不少积极的作用:1 ,传播西方民主自由、进步成果、科学技术,推 动了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觉醒,它们所刊载的商业经济信息,为新生的中国资产阶级所利用,它们所介 绍的文化科学知识被中国一部分知识分子所吸收,进而开始了与殖民主义者意愿相反的争取民族独立国 家富强的斗争;2 ,外报的出现也刺激了国人办报活动和中国人自己近代报刊的产生。 此外,在印刷设备与技术上,外报也为中国人自办报刊准备了物质基础。

王韬:1857年参加《六合丛报》的编辑工作,是他报刊活动的开始。1864年兼任《近事编 录》的编辑工作。 1874 年创办《循环日报》。 是近代报刊思想的奠基人,是我国新闻史上第一位报刊政论家,他的政论反帝爱国,昌言变法, 短小精悍,深入浅出,富于感情,后来被发展为一种新的报章文体,后发展于梁启超,对当时的文坛和以后的维新派领导人影响较大。他的部分政论文章后收编为《弢园文录外编》,是我

国最早的一部报刊政论文集。他关于办报的言论代表了维新变法前报刊理论的最高成就,奠定了近代报刊理论的基石。

新文体”是怎样形成的?有何特点?

“新文体”:戊戌变法后,梁启超在日本办起了《新民丛报》,他的报刊政论在原来的时务文 体的基础上更上层楼,不仅思想新,文言成分也更加减少,人称“新民体”。 “新文体”的形成:起于王韬,发展于梁启超的《时务报》,成于《新民丛报》。- 维新派办报活动的作用与贡献:

作用:①向读者进行了救亡图存的爱国主义教育。 维新派通过报刊陈述当前中国列强环伺的危险局势,愤怒地谴责了列强的种种恶劣行径,发出 了建设一个强盛,独立的新中国的号召,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士大夫和知识分子抵御侵略,振兴中华的爱 国、激情。

②向读者进行了资产阶级思想启蒙教育。 维新报刊以相当多的篇幅介绍西学和西方情况,热情宣扬资产阶级新文化,使广大知识分子的 头脑为之一震,思想得到解放。

③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促进了变法的实现。 各地维新派新团体的报刊活动在社会上造成了巨大的舆论影响,获得了一大部分具有爱国思想 的仁人志士的支援和支持,对变法起到了很大帮助。

主要贡献还有:①冲破了封建统治者的言禁;②开了政治家办报的先河;③创造了报刊新文体, 推动了政论写作的发展。

《民报》与《新民丛报》大论战的内容,结果,性质和意义。。

答:《民报》创刊后,为从 思想上扩大革命派的影响,于1905年主动向改良派报刊《新民丛报》发起攻击,双方围绕着以下几个问题展开了 论战:第一,要不要进行民族革命。这是整个论战的中心。第二,进行民权革命?第三、要不要实行土 地国有、平均地权?第四、革命会不会引起帝国主义干涉,使中国招致瓜分? 论战中,《新民丛报》虽然具有一些合理的观点,但总体上违背了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 民报》从总体上把握了人民的心声,时代的潮流,即革命。 在《民报》的带动下,革命派在海外和香港的各家报纸也纷纷与当地的改良报刊展开了论战, 论战持续了两年多,最终以改良派的失败而告终。

《新民丛报》失败的原因:第一、《民报》坚持的革命道路比《新民丛报》坚持的改良道路更 符合人民的愿望和要求第二、《民报》立论以事实为依据,《新民丛报》只是推测,难以说服读者。 第三、《民报》一方由孙中山坐镇,参与论战的有二十余人;而《新民丛报》只有梁启超一人 招架。

论战的性质和意义:1 :这次论战是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腐朽的封建制度,向保皇派及其报 刊发动的一次全面猛烈的政治进攻,也是革命阵营与反革命阵营、民族民主革命道路与半封建半殖民地 道路的斗争,也是一次场关系到中国前途命运的斗争,在“中国往何处去”这个重大问题上,革命派占 了上风。 2 :这次论战是一次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使三民主义深入人心,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得到了广 泛传播,许多改良派的人也开始转向革命派,同时通过论战,革命派还培养起一批革命骨干。

“大江报案”:《大江报》是武汉地区颇有影响的革命派报刊,是文学社的机关报。以新 军士兵和下级军官为主要读者对象。 1911 年7 月17日,该报发表了何海鸣写的时评《亡中国者和平也 》。7 月26日又发表了黄侃撰写的言词更为激烈的评论《大乱者救中国之妙药也》。鄂督瑞徵极为震恐, 8 月1 日查封《大江报》馆,逮捕詹大悲,何海鸣自动投案。瑞徵原拟对二人判重刑,但慑于民愤,不 得不从轻判处。这就是新闻史上著名的“大江报案”。“大江报案”是清政府迫害报人,压制舆论的专 制统治的又一典型事例。 “苏报案”:《苏报》1896年6 月26日创刊于上海,创办人是胡璋。第二阶段即陈范阶段。 第三阶段是陈范、章士钊阶段。1903年,爱国学生章士钊担任《苏报》主笔,《苏报》增设“学界风潮” 和“舆论商榷”两个专栏,用来报道学生运动和大造革命舆论,并大力宣传邹容的《革命军》。章太炎 发表在《苏报》上的《康有为与觉罗君之关系》一文更直呼光绪皇帝其名,成为清政府对其采取镇压的口实,于是清政府勾结租界当局拘捕了章士钊,邹容自动投案,后《苏报》也遭查封。经多次开庭,1904 年法庭宣判章太炎监禁三年、邹容二年,《苏报》永远停刊。后邹容在狱中被迫害致死。这就是著名的 “苏报案”。 “暂行报律”事件: 1912 年南京临时政府内务部制定了《暂行报律》。

基本内容:①出 版报刊必须履行登记手续;②“流言煽惑,关于共和国体有破坏弊害者”应受惩处;③“调查

失实,污 毁个人名誉者”应受处罚。后引起上海报界和章太炎反对,孙中山知道此事后,就下令撤销《暂行报律 》。“暂行报律”事件反映了孙中山的尊重舆论和办事策略,也反映了当时资产阶级革命派内部的矛盾 与斗争。

袁世凯控制新闻事业所采取的手段:①创办御用报纸和收买报纸报人。较有影响的《亚细亚日报》,是御用报纸中影响最大的一家。 ②制定法律、条例来限制言论出版自由。袁世凯在执政期间先后颁布了《报纸条例》和《出版 法》等。 ③用暴力手段任意摧残报业、迫害报人。据统计,在袁世凯统治时期内,全国报纸至少有71家 被封,49家受到传讯,9 家被反动军警捣毁。新闻记者中至少24人被杀,60人被捕入狱。《报纸条例》:为了使摧残舆论暴行合法化,袁世凯在执政期先后颁布多条法律、条例来限制言论出版自由。1914年4 月颁布《报纸条例》,共35条,其中规定:禁止军人、官吏、学生和25岁以下者办报;报纸出版须到警察机关登记并交纳保证金;禁止报纸刊登“淆乱政体”、“妨害治安”和各级官署禁止刊载的一切文字;每天的报纸在发行前呈送报样给警察机关备案。

《出版法》:为了使摧残舆论暴行合法化,袁世凯在执政期先后颁布多条法律、条例来限制言论出版自由。1914年12月,袁世凯政府颁布《出版法》。该法对包括报纸在内的一切文字、图画印刷物都作了类似《报纸条例》中的规定。尽管法律已十分苛刻,而各地官府在执行过程中又层层加码。

邵漂萍:我国不可多得的“新闻全才”。早在学生时代就被聘为《申报》通讯员;1911年协助创办《汉民日报》,兼任《浙江军政府公报》,从此开始职业报人生涯。日本留学期间,在东京创办东京通讯社。1916年回国后,受聘于《申报》、《时报》和《时事新报》,撰写时评。袁世凯死后,《申报》聘他为特派驻京记者,期间为之撰写的《北京特别报道》很受欢迎。1916年在北京创办新闻编译社。1918年在北京创办《京报》,自任社长,以“铁肩棘手”为座右铭。同时他还兼任北大新闻研究会导师。他最擅长新闻采访,所著《实际应用新闻学》是我国最早的新闻采访专著之一。

这一时期负有盛名的新闻记者还有刘少少、徐彬彬、林白水、胡政之、张季鸾等人。

“拒检运动”:抗战胜利后,国统区新闻界掀起了一次又一次争取新闻自由的浪潮。其中之一的“拒检运动”声威最大。重庆16家杂志社拒检声明一发表,立即得到了整个文化界的支持与响应

反“客里空”运动:1947年6 月起《晋绥日报》认真检查了新闻报道工作中右的倾向和存在的新闻失实问题,采用在报纸上公开进行批语与自我批评的方式,发动群众揭露假报道,维护新闻真实性原则,反对“客里空”。“客里空”是一些不真实新闻的代名词。反“客里空”运动的经过、收获:在土地改革初期,实际工作中宣传地主拥护土改,一派“和平”土改的虚幻景象。《晋绥日报》首先认识错误并予以纠正。《晋绥日报》采用在报纸上公开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式,发动群众揭露假报道,发动群众揭露假报道,维护新闻真实性原则,反对“客里空”。

1956年《人民日报》的工作改革与收获:1956年7 月1 日,《人民日报》正式宣告改版,当天的社论《致读者》阐述了改版的目的与重点。着重从三个方面改进工作:第一,扩大报道范围;第二,开展自由讨论;第三,改进文风。 1956中央批准这个报告,认为《人民日报》改进工作的办法是可行的。中央还希望各地党委所属的报纸也能够进行同样的检查,以改进报纸的工作。这次新闻工作改革的收获和意义:首先,广大新闻工作者的新闻观念得到了更新与解放,对于国内外资产阶级的办报经验,不能一概否定,可以批判地接受其中对我们有用的成分。其次,广大新闻工作者明确了要办好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认真研究总结中国新闻事业的优良传统与经验,使新闻事业的社会主义内容与中国民族形式相结合。再次,这次改革受到了广大读者的欢迎与支持。1957年下半年反右派斗争开始后,这场社会主义新闻工作改革,因反右扩大化等诸多原因而中途夭折。

《新青年》:(第一卷名为《青年杂志》)1915年9 月15日创刊于上海。它的出现标志着 新文化运动的开始。它代表现代报刊的开始。敬告青年》:陈独秀在《新青年》创刊号上发表的,带有发刊词性质的纲领性政论,针 对封建思想文化的束缚,在新文化运动中,《新青年》成为主要阵地。从创刊到1922 年7 月止,共9 卷。陈独秀主编。1918年与李大钊等合办《每周评论》,1918年1 月,第4 卷第1 号开 始,实行轮值主编制。主编人有陈独秀,钱玄同,刘半农,胡适,李大钊,沈尹默等。

{中央革命根据地的新闻事业: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在瑞金成立,又称中央工农民主政府。1933年秋, 仅中央根据地就有各种大小报纸34种,出现了人民通讯事业的萌芽。其中,影响较大的是《红星报》、 《青年实话》、《斗争》报及红色中华社。 红色中华社:简称“红中社”,是中央工农民主政府主办的一个新闻机构,1931年11月成立于江西瑞金。红中社的新闻广播呼号是CSR.1931年11月7 日这一天,就被定为“新华通讯社”诞生的纪念 日。1937年1 月,“红中社”改名“新华社”后,仍旧使用这一呼号。它以出版《红色中华》报为主, 出版报纸是红色中华社的主要任务。 毛泽东关于“用事实说话”的论述,见于《〈政治周报〉发刊理由》和关于“时事简报”的论述。这也反映了毛泽东在这一时期的新闻思想。《时事简报》:根据毛泽东在红军第四军第九次党的代表大会上做出的“各军及纵队必须半一壁报,名称均为《时事简报》,内容是国际国内政治消息、游击地区群众斗争情形、红军工作情形。”的命令在红色区域普遍创办的简报,由于这项指令的贯彻,《时事简报》成为根据地和红军初创阶段的主要新闻宣传阵地。《红色中华》的创办经过、特点,并论述革命根据地新闻工作的优良传统。《红色中华》报,作为中央工农民主政府的机关报,1931年12月11日在瑞金创刊,1934年 10月长征开始,同年3 月《红色中华》报出至第240 期,暂时停刊。1935年在陕北瓦窑堡复刊,第325 期改名《新中华报》。《红色中华》报初为周刊,后改为三日刊、双日刊。 《红色中华》报的宣传报道有以下三方面:①配合党政中心任务,积极进行了建设和巩固工农 民主政权的宣传。 ②帮助党和政府进行了多方面的战争动员工作。 ③宣传贯彻党的抗日救国的主张,及时揭露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我国的罪行,以及国民党的卖国 政策。 《红色中华》报日益成为党和政府用来组织战争和经济动员的有力工具。 革命根据地新闻工作的优良传统:红色中华社是在艰难险阻的环境中艰苦奋斗创办起来的,人手少,条件差。他们辛勤建立通讯网,使通讯员从开始的200 多人增加到400 多人,还选聘有特约通讯员。就这样,他们把《红色中华》报从周刊逐渐办成了三日刊直至双日刊。在《红色中华》百期纪念时,中央领导同志特别提出:《红色中华》向困难作顽强斗争的精神,值得全苏区的党政工作同志学习! 《红星报》:1931年创刊于瑞金,中国工农红军军事委员会机关报,军委总政治部主办。 1933年8 月后,邓小平主编(后期)。被称赞为“战士的良友”、“革命战争的一只有力的喇叭”。1935 年8 月初停刊。 《青年实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苏区中央局机关报。《斗争》:中国共产党苏区中央局机关报。《救国时报》:1935年中共在法国出版,廖焕星、李立三先后任主编。该报编辑部设在莫斯科,航运纸型到巴黎印刷发行。《救国时报》是中国共产党在海外从事抗日宣传的机关报,发行43个国家及国内各地,销数达2 万份,影响遍及国内外。该报1935年5 月创刊时名《救国报》。是惟一铅印 的西欧侨胞的喉舌。 史量才是一个爱国进步的民族资本家、报业家。1934年11月13日被杀。 “九一八”事变后,《申报》的变革:“九一八”前后,《申报》开始改变先前保守的政治态度和单纯营业性质,转向爱国进步立场,要求坑日和民主,批评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 改革后的《申报》有了不少明显的变化:首先,言论态度鲜明,加强政治时事评论。1932年《 申报》连发了三篇时评;《剿匪与造匪》、《再论剿匪与造匪》、《三论剿匪与造匪》,鲜明反对内战。其次,革新副刊《自由谈》,聘青年作家黎烈文任主编,改变长期庸俗的趣味主义编辑方针,主张文艺的进步与近代化。《自由谈》成为反文化“围剿”的进步文化阵地;再次,聘请李公朴等主持开展社会文化服务事业,相继举办了申报流通图书馆、申报新闻函授学校等,团结培养大批青年走向进步,参加抗日救亡运动。此外,创办《申报》月刊,俞颂华主编;发行《申报年鉴》。 这一系列改革既服务了社会,又增强了报纸声誉,促进了报纸销路。(此处相关的可能可能题目为《申报》、《新闻报》等中国商业报纸的发展)站在抗日救亡运动前列的学生报刊:清华大学《清华周刊》、《清华副刊》和《觉民报》、 燕京大学《燕大周刊》等。救亡运动中的综合性、时事政治性杂志:邹韬奋主编的上海《大众生活》周刊,全力支持 “一二。九”运动,成为爱国学生的代言人。邹韬奋:我国杰出的新闻出版工作者。他一生主办过6 刊1 报,撰写评论、通讯报道达数百万字,他创办的“生活书店”在全国拥有56处总分支店,对中国进步新闻文化事业作出了创造性的贡献。他的《萍踪寄语》、《萍踪忆语》两本通讯报告集,读者赞美它们是“充满着爱与力的新游记”。 《生活》周刊:1926年10月,邹韬奋接手主编中华职业教育社刊物《生活》周刊,正式开始新闻记者生涯。《生活》创刊于1925年,宗旨是“职业教育”、“职业指导”。《生活》渐渐转变成“主持正义的舆论机关报”,以讨论社会政治时事问题为主要内容的刊物。 评价邹韬奋的办报历程和优良作风:邹韬奋从主编《生活》周刊开始,毕生从事新闻出版工作,在他的主持下,先后出版的报刊有

《生活》、《大众生活》、《生活周刊》、《生活日报》、《生活日报生活刊》、《抗战》、香港《大众生活》和《全民抗战》等。 韬奋流亡国外的两年中,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他撰写了海外见闻通讯,后来集印成 《萍踪寄语》、《萍踪忆语》两本通讯报告集。读者赞美它们是“充满着爱与力的新游记”。 1935年11月邹韬奋在上海创办《大众生活》周刊,最高发行量20万份。1936年出至第16期,被 国民党查封。同年3 月,他在香港创办了他多年梦寐以求的《生活日报》,出版后55天自动停刊,8月迁上海,在复刊日报受阻情况下,他只好将日报的增刊改名《生活星期刊》出版。由于“七君子事件” 被捕。在狱中8 个月,韬奋写下了《经历》、《读书偶译》等著作,坚持用笔战斗。1937年《抗战》三 日刊创刊,从7号起一度改名《抵抗》。《大众生活》周刊1941年5月复刊,1941年12月停刊,他以宣传团结抗日,呼吁建立民主政治为宗旨。 邹韬奋从事新闻出版工作长达二十多年,他主编《生活》系列报刊的丰富经验、办报思想和优良的工作作风,体现了我国人民新闻工作的优秀传统。这主要表现在:第一、坚持正确的办报方向。韬奋主持《生活》周刊,“以读者的利益为中心,以社会的改造为目的”。 第二、发扬为读者服务的精神。 第三、倡导创造的精神,办出报刊的鲜明个性和独特风格。 第四、推崇“视事业如生命”的傻子精神。 邹韬奋1944年病逝,毛泽东题写挽词:“热爱人民,真诚地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这就是邹韬奋先生的精神,这就是他之所以感动人的地方。” “《新生》事件”: 1934 年2 月,《新生》周刊创刊,杜重远任编辑兼发行人。它重新举起抗日的火炬,实际上是《生活》的继续。1935年5 月,《新生》刊载《闲话皇帝》一文,泛论古今中外的君主制度,其中说到现阶段日本的天皇空有其名而无实权。日本驻沪总领事向国民党政府提出强烈抗议和无理要求。国民党政府当即查封《新生》周刊社,判处主编杜重远徒刑一年零两个月。国民党中央还电令其各级党部及新闻出版界,加紧查禁抗日言论,取缔抗日运动。这就是中日反动派合伙制造的“《新生》事件”。 范长江:著名记者。1933年下半年起,开始向平津报纸投写新闻稿件,1934年底,首次用 “长江”笔名在《北平晨报》署名发稿,并担任该报特约通讯员。这是他从事新闻生涯的起点。出版《 中国的西北角》一书,第一次真实、公正、客观地报道了红军长征的行踪和影响。他于1939年加入共产党,从一个爱国的民主进步记者成为一名自觉为民族和阶级利益而奋斗的无产阶级新闻战士。《中国的西北角》和《塞上行》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危机,国民党的腐败,黑暗与各族人民的痛苦生活,是长江成为名记者的代表作。1936年发表《动荡中之西北大局》介绍了西安事变的真相和中国共产党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在国统区引起很大震动。他的通讯作品以记实的方式谈古论今,既有大量的历史、地理、人文与自然知识,更透露了重大的政治消息,笔触生动而有感情,刊出后受到广泛欢迎,他的作品以其特有的风格和深远的影响,为我国新闻通讯写作提供了新经验和新样本,在我国新闻史上有重要的地位 《红星照耀中国》:作者埃德加.帕克斯.斯诺。后改名为《西行漫记》。该书风行世界,被翻译 成十余种文字出版,成为畅销的世界名著。该书被评价为“标志着西方了解中国的新纪元”。 简评斯诺在华的采访活动及其作品:美国著名记者、作家,1936年,他勇敢的进入革命地区。1937年撰写出版《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共上海地下党以复社名义翻译出版第一个中文版本,为了便于在沦陷区和国民党统治区发行,书名改换为《西行漫记》。大批进步青年在该书影响下,踏上了奔赴延安的革命征程。该书风行世界,被翻译成十余种文字出版,成为畅销的世界名著。斯诺,美国著名记者、作家,他是进入革命根据地采访的第一个外国记者}(阅读部分)

上海“孤岛”时期“洋旗报”的奋斗:从1937年11月12日中国军队从上海撤出到太平 洋战争爆发之前,上海尚未被日寇占领的公共租界和法租界被称为“孤岛”。爱国的中国新闻工作者利用英美法和日本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借用外国人的名义,创办了一批中文抗日报刊。这种报刊聘请外 国商人担任发行人,避免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新闻检查和租借当局的阻挠,继续进行抗日宣传。这种挂出洋人旗号的做法,被称做办“洋旗报”。其中最有影响的是《译报》、《每日译报》、《导报》和《文汇报》等。也被称为“三朵花”。 《文汇报》,1938年1 月25日创刊。创办人是爱国人士严宝礼等人。 那时被通缉的报人达43人,被袭击暗杀的报人有10人。 1939年5 月,敌伪特务机关以“中国国民党铲共救国特工总指挥部”名义,向各家抗日报刊的主持人、编辑、记者分别投寄恐吓信,声言如“冥顽不灵,仍然抗日”,“即缺席判以死刑”。“孤岛”“洋旗报”:爱国的中国新闻工作者利用英美法和日本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借用外国人的名义,创办了一批中文抗日报刊。这种报刊聘请外国商人担任发行人,避免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新闻检查和租借当局的阻挠,继续进行

抗日宣传。这种挂出洋人旗号的做法,被称做办“洋旗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