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誊写青春的钢板和铁笔

来源:一二三四网
话题·见证父亲生前给我讲过这把军水壶的故事。1958年,岗埠农场建场初期,一支部队进驻农场,和老百姓一起开荒种地。一位叫蒋志和的战士跟我父亲一起参加垦荒劳动。在一次扒河劳动中,赤脚推小车的小蒋突然“哎哟”一声蹲了下去。原来,他不小心踩在碎瓶子上,脚底鲜血直冒。父亲急忙扔下铁锹跑过来,把小蒋背回工棚,找来医生帮他清理伤口,包扎好。

父亲对小蒋就像老大哥一样关怀备至。每当逮到黄鳝、黑鱼,他就变着花样烧出来给小蒋补身子,直到小蒋伤愈。

小蒋非常感激父亲。1962年他退伍回乡,临走时,他把旧军服和军水壶送给父亲作为纪念。

在那个年代,军水壶可是只有部队上才有的宝贝,父亲喜欢得不得了。从此,父亲只要下地干活,就会穿上这套军装,背上水壶,带上干粮咸菜。军水壶给他带来极大方便,到哪里干活都能喝上放心水。别的农工只能跑到田头去喝大瓦罐里的水,来回跑腿很不方便。他们都羡慕我父亲有个军水壶,方便耐用又不怕碰坏。

父亲把军水壶当宝贝一样珍惜。军水壶给他带来了荣耀,也给他带来了思念,他经常念叨蒋志和的名字,可一直没有他的音信。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一晃几十年过去了,父亲早已作古,但他和蒋志和血浓于水的情谊永远装在这把军水壶中。作为垦荒人的后代,我把军水壶当文物一样永久珍藏,因为它见证了一段垦荒史,见证了军民鱼水情!

誊写青春的钢板和铁笔

王婷婷(黑龙江农垦八五二农场)我家有一套“工龄”近40年的钢板和铁笔,为母亲和我的教学生涯做了不少贡献,见证了我们为教学而努力奋斗的青春。

1968年,母亲21岁,从天津下乡到北大荒的第三天就做了教师。那时连队学校简陋,就连常用的钢板和铁笔都是按年级配备,就算轮流使用,也经80中国农垦  2019.11

常排不开档期。于是,母亲回津探亲时自费买回一块“进步”牌誊写钢板。白天把钢板带到学校,借给其他老师用,晚上才带回家自己用。那时,连队晚上经常停电,母亲就在昏黄的烛光下刻钢板,铁笔力透蜡纸,在钢板上写出“嗞嗞”的声音,总让我想起歌曲《每当我走过您窗前》,母亲工作的身影和歌里唱的简直一模一样……

后来,母亲放弃了返城的机会,父亲悄悄给母亲买了一套“工农”牌铁笔,笔尖粗细不同、形状不同,功能更全。从此,母亲誊刻的试卷更规范了,学生们的成绩也越来越好。

记得有一年期中考试前,母亲因晚自习要辅导学生,没时间刻钢板,便让我试着帮忙。母亲指导我按蜡纸上的小格方方正正刻写仿宋字,要保证卷面工整,试卷内容更要严格保密。

我向来知道母亲的严厉与严谨,明白她的良苦用心,于是小心翼翼地落笔誊写,钢板上横平竖直的纹理,刻写起来很是顺当。还好,我第一次被重用,使命完成得极好。虽然后来我也帮母亲誊刻试题,但大多还是她自己挤出夜里的时间完成,为的就是保证教学质量。

母亲从教30多年,可谓桃李满天下,有的学生走上了农场领导岗位,有的成了各行各业的精英。

1985年8月,母亲作为农场优秀教师代表,接受了王震将军的接见;同年教师节,还获得了黑龙江省人民政府颁发的荣誉证书。母亲的青春在一笔一画的誊写中生根、开花、结果。

1994年,21岁的我也当了老师,母亲的钢板和铁笔便又陪我成长、成熟,钢板上斑驳的刻痕是母亲传给我的师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教师首先要处处做榜样!

又是25年过去了,现代信息技术早已进入了校园,钢板和铁笔虽然光荣“下岗”,但它见证了农场教育的发展变化和两代教师的成长,并把敬业奉献、精益求精的为师之道誊写了下来。

“见证”话题征稿由广东省燕塘投资有限公司冠名赞助。本期“见证”图片参见封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