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论马克思《博士论文》中的唯物主义思想

来源:一二三四网
2018年第39卷2018第5期年学报(人文社会科学)总第第2825期期思想史论马克思《博士论文》中的唯物主义思想

张贝可

摘要:马克思的《博士论文》中是否包含唯物主义思想在学界存在着巨大争议。一些国内外学者认为马克思的《博士论文》是唯心主义著作,因此不可能含有唯物主义思想。在梳理这些争议以及研读文本的基础上认为,马克思的《博士论文》中包含有丰富的唯物主义思想,并且认为马克思的《博士论文》是马克思唯物主义思想发展的逻辑起点,马克思是在受到伊壁鸠鲁批判宗教目的论的影响下而走向唯物主义道路的。

关键词:逻辑起点;宗教批判;感官;定在中的自由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974(2018)05-0122-06

DOI:10.13877/j.cnki.cn22-1284.2018.09.021

马克思唯物主义思想发展的逻辑起点是他此便存在一个如何看待马克思唯物主义思想发的《博士论文》,其中蕴藏着马克思唯物主义思想展起点的问题,即如何定位马克思唯物主义思想发展萌芽。当前,大部分学者将马克思的《博士发展的逻辑起点。

论文》作唯心主义的解读,并在此基础上对《博士关于这一问题,学界一般是将马克思在《莱论文》进行研究。对此,本文认为在对待马克思茵报》时期的著作,特别是莱茵省议会的第三篇的《博士论文》时,不能将其只是当作唯心主义著文章——《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看作是马克作,而要看到其中萌发的唯物主义思想,理解马思唯物主义思想发展的逻辑起点,这样的观点主克思《博士论文》中所包含的唯物主义思想。

要是基于以下两方面原因:

一、作为马克思唯物主义思想逻辑起

首先,马克思在《莱茵报》时期初遇物质利益点的《博士论文》

的难事,从物质利益的角度来探讨社会关系正是马克思唯物主义思想开始的契点。学者们认为,马克思的唯物主义思想犹如一条蜿蜒流动马克思对物质利益难事的思考,动摇了马克思所的江河,他的唯物主义思想的逻辑起点就是江河秉持的黑格尔式理性主义国家观,即马克思看到的起点,孕育着马克思唯物主义思想的产生和发了现实社会中存在着私人利益与理性国家之间展,也蕴藏着理解马克思唯物主义思想后期发展的冲突,而这一冲突的结果往往是私人利益占据的摩斯密码。要理解马克思的唯物主义思想,必上风。马克思在《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一文须从马克思唯物主义思想发展的起点出发。由

中提到的“下流的唯物主义”指代的就是私有者

收稿日期:2018-06-02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恩格斯辩证法理论再研究”(14BKS124);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辩证法’与‘唯物论’的统一何以可能”(2016M590179)

作者简介:张贝可,河南洛阳人,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在读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吉林长春130024)

122·

·张贝可:论马克思《博士论文》中的唯物主义思想

不顾“违反人民和人类神圣精神”而追求自己的在鲍威尔的授意下完成的,因而带有浓烈的自我私人利益,这里的唯物主义指代的就是私有者极意识哲学色彩。但是仅仅从马克思与鲍威尔之力追求物质主义。对此,列宁评论到,马克思在间的紧密关系出发就得出这一观点是值得商榷《莱茵报》时期的著作,“可以看出马克思开始从的。鲍威尔所理解的自我意识实质上是一种脱唯心主义转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转向共

离现实的抽象的精神性力量,它成为创造世界的产主义。”[1]83

正是基于这样的论据,学者们认为

本原。与鲍威尔不同,马克思认为“如果把那只《莱茵报》时期的著作开启了马克思唯物主义思在抽象的普遍性形式下表现其自身的自我意识想长河的起点。

提升为绝对原理,那么就会为迷信的和不自由的

其次,有学者认为《博士论文》时期的马克思神秘主义大开方便之门。”[2]242

那么马克思是在何

处处彰显鲍威尔式的自我意识哲学,《博士论文》种意义上理解自我意识的呢?首先,马克思在是马克思的唯心主义著作,因而不能将其看作是《博士论文》中指出,“不应该有任何神同人的自

其唯物主义思想发展的逻辑起点。以梅林、麦克我意识相并列。”[2]190

这里的人指代的不是抽象的

莱伦、弗兰尼茨基、格姆科夫、克莱恩等为代表的人,而是现实存在的人,鲍威尔所理解的人则成西方学者或是从马克思《博士论文》的献词、或是为了批判的化身。其次,现象世界的存在在伊壁从黑格尔对马克思的影响、亦或是从马克思与青鸠鲁那里就是确定无疑的,马克思对此表示赞年黑格尔派特别是与鲍威尔之间的紧密关系出同。由于鲍威尔的自我意识是对黑格尔的继承,发,论证出《博士论文》时期的马克思要么是地道因此鲍威尔所理解的现象世界与黑格尔一致。的唯心主义者,要么是革命的唯心主义者,总之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阐释了现象和自我意他不是一个唯物主义者。例如,梅林在谈到马克识之间的关系,“感性世界对自我意识说来是有思的《博士论文》时曾经说道,马克思的《博士论持存性的,不过只是现象或异于自我意识而本身

文》是唯心主义的著作,这从他《博士论文》的献没有存在的东西。”[3]175在这里,黑格尔将现象世

词中就可以看出来。相同的观点也出现在列宁界理解为自我意识本身内在的一部分而存在,现那里,列宁认为,马克思在写《博士论文》时,“就象世界本身不具有独立性,也就是现象世界的存其当时的观点的来说,还是一个黑格尔唯心主义

在以自我意识为前提。这两点表明马克思所理者。”[1]48

国内诸多学者,如黄楠森、李茂、鲁路等

解的自我意识同鲍威尔理解的自我意识之间存也受到这些观点的影响,他们也认为《博士论文》在着差异。就像罗森指出的那样,“马克思从未接时期的马克思是一个唯心主义者。这些论证虽受过鲍威尔学说的全部论点,甚至在受鲍威尔明

角度不同,但却一致表明马克思在写作《博士论显影响的他的观点形成时期也是如此。”[4]157这样

文》时的唯心主义倾向,因而在他们看来《博士论的差异也为将马克思唯物主义思想的逻辑起点文》不可能是马克思唯物主义思想发展的逻辑起定位为《博士论文》提供了理论前提。

点,更不可能包含有唯物主义思想。

第二,与青年黑格尔派推崇伊壁鸠鲁的自我本文认为,作为思想发展的萌芽状态,可以意识哲学不同,马克思更看中伊壁鸠鲁的唯物主是内在的包含,而不用全方位彰显。将马克思的义思想。由于自我意识哲学是青年黑格尔学派唯物主义思想发展的逻辑起点追溯到《博士论的理论核心,因此,他们研究伊壁鸠鲁,主要是研文》有着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

究伊壁鸠鲁的自我意识哲学,他们所关注的只是第一,《博士论文》时期的马克思与鲍威尔之作为自我意识哲学家的伊壁鸠鲁。马克思与之间已然存在差异。这一种差异明显地表现在马不同,他更关注伊壁鸠鲁的唯物主义学说和作为克思与鲍威尔对自我意识哲学的不同理解。由唯物主义者的伊壁鸠鲁。这里可以提及以下两于马克思与鲍威尔之间的亲密关系,因而学界有点。首先,在马克思所做的《关于伊壁鸠鲁哲学观点认为,马克思的《博士论文》从选题到写作是

的笔记》中,他在《关于伊壁鸠鲁哲学的笔记》中

·123·

2018年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第5期

有大量关于伊壁鸠鲁唯物主义学说的摘录。例都对宗教进行了批判,但批判的形式却不同。马如,“感性知觉,以及预想和感觉都是真理的标

克思是在做《关于伊壁鸠鲁哲学的笔记》的过程准”[2]250,“感性知觉是真实的”[2]28

等等。这显示

中,发现这一不同。马克思正是在受到伊壁鸠鲁出马克思对伊壁鸠鲁唯物主义思想的理论兴的宗教目的论批判的影响下而走向唯物主义道趣。其次,马克思不仅是在《博士论文》而且在路。作出这样的判断,主要基于以下两方面原《神圣家族》和《德意志意识形态》等著作中,多次因:

提及作为唯物主义者的伊壁鸠鲁。例如,他在首先,马克思赞同以鲍威尔为首的青年黑格《神圣家族》中就曾经说道,“法国和英国的唯物尔派对宗教的批判,但不赞同他们批判宗教的形主义始终同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保持着紧密

式。以鲍威尔为首的青年黑格尔派继承并发展的联系。”[5]161而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不论是

了黑格尔绝对精神中的自我意识方面,并以此为对布鲁诺的批判还是对施蒂纳的批判,都可以清“武器”对宗教进行无情的批判,认为耶稣是虚构晰看见马克思借用伊壁鸠鲁唯物主义学说的身的形象。他借用黑格尔绝对精神的异化思想,认影。这足可见伊壁鸠鲁的唯物主义学说对马克为基督教是人的自我意识的异化,而且是最深刻思影响之深远。因此,马克思从《博士论文》开和最严重的异化,它剥夺了人的自由,把本身属始,就十分关注伊壁鸠鲁的唯物主义学说,并且于人的自我意识归结于某种神秘的东西。自我伊壁鸠鲁的唯物主义哲学对马克思产生了深远意识要回复到自身,就必须克服这种异化,就是的影响,这也为将《博士论文》定位为马克思唯物需要通过对宗教的批判,扬弃自我意识异化的形主义思想发展的逻辑起点提供了可能。

式。青年黑格尔派的自我意识学说在批判宗教基于以上分析,本文认为,马克思的《博士论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对宗教批判的力度远远文》是他唯物主义思想发展长河的起点。虽然马高于施特劳斯。但是鲍威尔将自我意识上升到克思是青年黑格尔派中的重要一员,但是丝毫不原则性的高度,变成绝对的普遍的人的自我意能阻挡他以敏锐如炬的目光发现伊壁鸠鲁哲学识,将其变为类似于绝对精神的某种精神性本中所蕴含着的唯物主义思想,并且在《博士论文》原,最终使得鲍威尔的自我意识哲学回到了费希中有着精彩的展现。

特的主观唯心主义,形成了另一种形式的“宗教”二、伊壁鸠鲁的宗教目的论批判:马克和另一种意义的“上帝”。这样的结果在马克思思走向唯物主义的理论契机

那里是无论如何无法接受的。这是因为,马克思早就表达过对费希特哲学的不满,而鲍威尔对宗如果我们把马克思唯物主义思想发展的逻教进行批判,最终在马克思看来也不会有任何实辑起点定位在马克思的《博士论文》,那么马克思质性的内容。因此,马克思只是赞同以鲍威尔为是在怎样的理论契机下迸发出唯物主义思想的首的青年黑格尔派对宗教的批判,但是不赞同他萌芽则是我们必须考虑的问题,换句话说,马克们批判宗教的方法和手段。

思是通过什么走向唯物主义道路的。众多学者其次,伊壁鸠鲁对宗教目的论批判,为马克的研究只是将马克思走向唯物主义道路的原因思打开了走向唯物主义道路的大门。与青年黑归于伊壁鸠鲁,却并没有揭露马克思是在什么样格尔派不同,伊壁鸠鲁则是从完全不同的道路对的理论契机下“遇见了”伊壁鸠鲁而走向唯物主宗教进行批判,他在自然界内批判宗教目的论,义道路的,换句话说,他们只是展示了结果,并没将上帝从自然中驱赶出去,拒斥终极原因,反对有揭示原因。

神的意图。正是这一批判的形式对马克思有着通过研究发现,马克思是在受到伊壁鸠鲁的深远的影响。卢克莱修在他的哲学长诗《物性宗教目的论批判的影响下而走向唯物主义道路论》中指出,伊壁鸠鲁唯物主义哲学的原则就是的。伊壁鸠鲁和青年黑格尔派在不同的背景下无中不能生有,有也不可能化为无,这样的原则

·124·

张贝可:论马克思《博士论文》中的唯物主义思想

就将上帝从自然界中驱赶出去,所谓的神力在伊怎样的唯物主义思想则是需要重点探讨的问壁鸠鲁那里变得不复存在。正是出于对伊壁鸠题。通过对马克思《博士论文》的研究以及马克鲁唯物主义原则的赞同,马克思在《博士论文》中思所作的《关于伊壁鸠鲁哲学笔记》的研读,我们高扬伊壁鸠鲁,“哲学。只要它还有一滴血在它发现,蕴含在马克思《博士论文》中的唯物主义思那个要征服世界的、绝对自由的心脏里跳动着,想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它就永远用伊壁鸠鲁的话向它的反对者宣称:第一,马克思肯定伊壁鸠鲁关于感官就是具‘渎神的并不是那抛弃众人所崇拜的众神的人,

体自然的唯一标准的判断。马克思在《博士论文》而是同意众人关于众神的意见的人。’”[2]189

因此,

中谈到,“正如原子不外是抽象的、个别的自我意伊壁鸠鲁对宗教的批判是完全不同于伊壁鸠识的自然形式,感性的自然也只是客观化了的、经鲁。对马克思来说,伊壁鸠鲁对宗教批判的方法验的、个别的自我意识,而这就是感性的自然。所是一种启示,这种启示“就是对自然宗教观的拒

以感官就是具体自然中的唯一标准,正如抽象的

斥。”[6]67

在福斯特看来拒斥自然宗教观就是一种

理性就是原子世界中的唯一标准那样。”[2]233

这句

唯物主义,即拒斥自然宗教观的同时意味着唯物话凝练地表达了马克思在《博士论文》中所要表主义的兴起。事实上,马克思在《关于伊壁鸠鲁露的唯物主义思想,即“感官就是具体自然中的

哲学的笔记》和《博士论文》的附录中,也第一次唯一标准”[2]233

,而这主要是通过以下两个步骤实

提出了他对宗教的批判,这种批判就是拒斥超自现的:

然的原则。因此,正是在伊壁鸠鲁的启示下,“马

首先,伊壁鸠鲁将原子从本质世界过渡到现克思才把反目的论作为唯物主义的核心”[6]72,进

象世界,确立感性自然的存在,完成对现象的拯而走向唯物主义道路。而伊壁鸠鲁也为此被称救。在德谟克利特那里,现象世界是否存在是不赞为是“头号无神论者”和“反宗教勇士”。而马确定的,一方面德谟克利特承认现象世界的真实克思在以后的文献中,曾经不止一次表达他对伊存在,另一方面又认为它们是主观假象。而在伊壁鸠鲁的赞扬,例如他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谈壁鸠鲁那里,现象世界的存在是确定无疑的,没论到,“卢克莱修歌颂伊壁鸠鲁是最先打倒众神有出现“二律背反”的问题。在论述现象世界如和脚踹宗教的英雄:因此从普卢塔克直到路德,何产生的问题上,伊壁鸠鲁首先确立原子有质,所有的圣师都把伊壁鸠鲁称为头号无神论哲学并且认为正是因为原子具有质的差别,才使得原家,称为猪。也正因为这一点,亚历山大里亚的子获得同它的概念相矛盾的存在。这是因为原克雷门才说,当保罗激烈反对哲学时,他所指的

子的概念是空洞抽象的,而具有“质的差别”的原只是伊壁鸠鲁的哲学。”

[7]147

子才在自己的结构中完成自身,成为完成的原总之,伊壁鸠鲁是坚持把一切超自然的、有子。在“本质与存在”极端对立的情况下,伊壁鸠目的论的原则从自然中赶走,用唯物主义原则对鲁把握住了这一矛盾,并且通过对原子特性的考宗教进行批判,破除宗教目的论。马克思正是受察使得原子概念中本质和存在的矛盾客观化。到伊壁鸠鲁对宗教目的论批判的手法的影响,从基于此,伊壁鸠鲁进而将“把成为现象基础的、作而走向了唯物主义道路。

为‘元素’的原子与存在于虚空中的作为‘始原’

三、蕴含着马克思唯物主义思想的《博的原子区别开来”[2]229,即把握住了原子概念中物

士论文》

质与形式之间的矛盾,并使之客观化。伊壁鸠鲁把握住了原子概念矛盾中的两个环节,使之客观我们将马克思唯物主义思想发展的逻辑起化,而德谟克利特只把握住了其中的一个环节,点定位在马克思的《博士论文》,并且认为马克思而现象世界的产生,需要的正是客观化了的两个是在伊壁鸠鲁批判宗教目的论的影响下走向唯环节。马克思在《博士论文》中论述到,“原子的物主义道路。那么马克思的《博士论文》中蕴含

概念中所包含的存在与本质、物质与形式的矛

·125·

2018年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第5期

盾,表现在单个的原子本身内,因为单个的原子的感官去感知,进而产生水温上升的感性意识。具有了质,由于质,原子就和它的概念相背离,但从抽象性的、个别的自我意识到客观的、经验的、同时又在它自身的结构中获得完成。于是就从个别的自我意识,即感性的自我意识,是伊壁鸠具有质的原子的排斥以及与排斥相联系的凝聚

鲁不同于德谟克利特的地方,也对马克思唯物主力,就产生出现象世界。”[2]228

总之,在伊壁鸠鲁那

义思想的产生有着重要的影响。

里感性自然的存在是不容怀疑的,只有伊壁鸠鲁综上所述,伊壁鸠鲁确立起感官作为认识自完成了对现象世界的拯救,确立起感性自然的存然中的唯一标准,是通过以上两个环节完成的,在。

他一方面将原子从本质世界过渡到感性世界,完其次,自我意识由抽象的、个别的自我意识成对现象世界的拯救,另一方面通过时间将感性过渡到客观化了的、经验的、个别的自我意识,确的世界的变化与人的感性自我意识相联系起来,立感性的自我意识。对作为“始原”的原子世界这样就确立起人的感性的自我意识。而人的感的理解,我们只能以抽象的形式去理解,即用抽性的自我意识,正是通过感官获得的,即通过感象的、个别的自我意识去理解。但是当伊壁鸠鲁官对客观世界经验获得。这也体现了马克思在通过对感性自然的确立,使得原子从本质世界过《博士论文》中所要表露的唯物主义思想。

渡到现象世界,完成对现象世界拯救的同时,我第二,“定在中的自由”则从另外的角度显示们所理解的就不是作为“始原”的原子世界,而是了马克思《博士论文》中的唯物主义思想。马克对以“元素”为基础的现象世界的理解,这样的理思在《博士论文》中论述到,“抽象的个别性是脱解就不能通过抽象性自我意识的理解,只能通过离定在的自由,而不是定在中的自由。它不能在

对感性世界的客观化了的、经验的、个别的自我定在之光中发亮。”[2]228

在这句话中,马克思谈到

意识,即感性的自我意识进行理解。这样的理解了“定在”和“自由”之间的关系,即“自由”是“定主要是通过对时间的理解和规定完成的,在伊壁在中的自由”。从“定在中的自由”解读马克思鸠鲁那里,时间被理解为“偶性之偶性”,“作为变《博士论文》中的唯物主义思想主要是通过以下换的变换”,“是现象自身的反映”,伊壁鸠鲁认两个方面完成的:

为,“形成时间概念的现象自身的反映,都在被意首先,原子偏斜使得原子获得自由。在原子识到的感性里有其单独的存在。因此,人的感性运动的状态方面,伊壁鸠鲁和德谟克利特是不同就是形体化了的时间,就是感性自身的存在着的

的。伊壁鸠鲁认为原子运动的形式有三种,即直反映。”[2]232

在这里,时间是现象自身的反映,即现

线式的下落、原子偏离直线、原子的相互排斥。象的变化过程意味着时间概念的形成,而现象的正是原子偏离直线的运动使得原子获得自由。变化过程不是靠抽象的理解或者是抽象的个别就像马克思在《博士论文》中论述的那样,“如果自我意识,而是需要通过人的感性感知。而人的原子没有偏斜就不会互相碰撞,那么用偏斜来说

感性与时间存着紧密的联系,马克思在《博士论

明自由就是多余的。”[2]211

这句话就揭示了偏斜是

文》中说道,“人的感性就是形体化了的时间”[2]232

自由的原因,或者说偏斜本身就意味着自由。为而“事物的时间性和事物对感官的显现,被设定

什么原子的偏斜意味着原子的自由呢?这是因为本身同一的东西。”[2]233

“事物的时间性”意味着

为在伊壁鸠鲁看来,直线式的下坠运动,标志着

事物的变化过程,“事物对感官的显现”意味着感“原子根本还没有完成”[2]213

。原子要想实现自

性知觉对事物的感知,即感性的自我意识,而他身,使自己真正的成为原子,即获得形式的规定,们被设定为同一的东西就意味着,对感性自然的就必然要有不同于直线式的下坠运动而获得另认识,就是要通过人的感性的自我意识,而不能一种运动形式,这一运动形式在伊壁鸠鲁看来就是抽象的、个别的自我意识。例如水温的不断上是原子的偏斜运动。因此,原子的偏斜运动打破升,不是通过抽象性的意识去理解,而是通过人了“命运的束缚”,即使得原子真正的成为自身。

126·

·张贝可:论马克思《博士论文》中的唯物主义思想

并且,在伊壁鸠鲁看来原子的偏斜运动不是被动甄别,才能得以窥见。

的和被迫的,而是“偏斜运动正是它胸中能进行

因此本文认为,马克思的唯物主义思想的逻斗争和对抗的某种东西。”[2]213

是原子内部自身的

辑发展起点就是马克思的《博士论文》,这一起点行为,是自己想要成为自己的一种“冲力”。因与伊壁鸠鲁批判宗教目的论有着紧密的关系。此,原子的偏斜运动意味着原子的自由。

马克思在《博士论文》中从伊壁鸠鲁关于原子论其次,“定在中的自由”。定在和自由是马克的论述出发,确立起感官是自然界的唯一标准和思《博士论文》探讨的一对重要范畴。何为定定在中的自由两条重要的唯物主义思想。因此,在?马克思在《博士论文》中有着清晰的表述,马克思的《博士论文》包含着丰富的唯物主义思而是

想,研究马克思的唯物主义思想,不能撇开他的它本身。”[2]215而定在的获得,则是通过赋予原子

《博士论文》,其中的唯物主义思想对研究后期马以质,“由于有了质,原子就获得同它的概念相矛克思的唯物主义思想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盾的存在,就被设定为外在化了的、同它的自己

的本质不同的定在。”[2]218由此,我们知道,原子的

参考文献:

定在是相对于原子的本质,或者说是相对于原子[1]列宁.列宁全集:第2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的概念而言的,是存在于现象世界中,是现实的1990.

自然。尽管原子在偏离直线时获得自由,但是这[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一自由在马克思看来不是类似于伊壁鸠鲁似的[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将其发挥到极端,不是随心所欲的自由,在这一[3]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卷[M].贺麟,王玖兴,译.点上,孔子的《论语》有一点与之类似,孔子说道,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

[4]罗森.布鲁诺·鲍威尔和卡尔·马克思—鲍威尔对马克思思想的影响[M].王谨,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8]133

“七十从

版社,1984.

心所欲,不逾矩”表达的就是自由并不是意味着[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随心所欲。马克思强调自由,但更看重自由的界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限,即自由的发挥不能脱离定在,即不能脱离现[6]约翰·贝拉米·福斯特.马克思的生态学——唯物象世界,自由是“定在中的自由”。这里坚持定在主义与自然[M].刘仁胜,肖峰,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中的自由,也就是坚持唯物主义根基,自由的发社,2006.

挥要坚持客观的实际条件。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马克思通过对“感官是具体自然的唯一标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准”以及“定在中的自由”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出,[8]殷学仁.中华传统美德警句名言[M].第3版.北时期的马克思已然拥有唯物主义思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3.

(责任编辑:徐星华)

想,不过这一思想需要通过认真的明晰,仔细的

·127·

“与原子有关系的定在不是什么别的东西,“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博士论文》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