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达公司审计案例分析
一、案例简况
(一)甲项目概况甲项目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计划中的智能制造装备项目,2011年12月获得国家补助资金7000万元,首批拨付4200万元资金,到2013年底项目验收通过,甲项目对申报单位要求严格,对前期研究基础重视,项目竞争也非常激烈。某集团取得这个项目是实力的展现,同时也是荣誉的象征,在报纸和网站都有相关报道。在审计这个项目时,甲项目专业内容非常强,被审计单位也比较配合,处于对这个项目开发情况的疑问,审计人员专门到研发现场进行实地勘察,相关硬件和软件一应俱全,项目的真实性没有问题,审计重点就落到了资金管理和有效使用上。
(二)乙项目概况乙项目是环保类资金项目,乙项目承担单位作为定点治理排放重金属企业,获得的国家财政补贴资金800万元。项目资金在2013年2月到位后,进行了治理设备招投标,经过两次废标,第三次招标成功,共有四家单位中标作为环保设备的提供方。其中采购的两套装置已经进入使用检测阶段,达标后支付了尾款,合计金额仅占项目额的8%左右。占项目资金量达到50%多的设备仅支付了预付款70多万元,由于中标方与项目承担单位的方案存在争议,截至2014年5月,设备没有到位,项目没有进展。
二、案例分析和对比
(一)甲项目资金流向成疑1.查阅账册资料。对于大额的资金流出要追踪流向,特别关注财政补助资金是不是用于这个项目,项目资金开支的真实性如何。调阅账务资料和凭证,在翻阅凭证中发现除了与高校合作签订金额占到补助资金50%的技术合同外,还存在很多笔支付给咨询公司的咨询费、服务费,总金额占比10%左右,最大的疑点是发生咨询业务比较频繁,查看原始票据是手工开具,每张开票金额都是9900元。依据职业判断,
非常专业和高科技的项目,并且这个项目已上升到影响国家战略,专家与技术力量除了高校和项目承担单位,支付大量咨询费到其他单位值得考量。鉴于开发票的一家公司就在当地,我们查阅了此公司的工商和纳税信息,确实有此公司,并且纳税状态正常。审计人员按照工商注册地址进行实地查找,没有找到这家公司,问门岗没有听说过有这家公司,这些情况很值得怀疑了。2.询问当事人。审计人员有了初步判断,这里有问题。第二天直接叫来项目负责人,问咨询费是怎么回事,据其回答专家是项目承担单位找来的,咨询公司并不认识这些专家,开票金额对应的是专家的劳务费开支,咨询公司的作用就是开具正规发票便于公司走账冲抵。其实很明显项目研发过程中的劳务费是直接可以作为研发支出的,经过相关人员的签字确认就可以入账,项目负责人的解释是不懂财务,其实在翻阅凭证中看到在此项目中有直接劳务费开支,而且是项目负责人签字后才完成的支付,所以这里的不懂财务只是说辞。3.涉嫌套取资金。继续往下查,发现咨询公司发票冲抵了原来项目经办人的备用金,当初备用金是以借款的形式打入不同的个人账号,并且备用金的用途是差旅费。又经过对经办人的询问得知,实际情况是按照10%的手续费购买了咨询公司的发票,通过发票冲抵了原来的借款,开票额的90%流入到了不同人的个人账户,根本就没有出差的任何发票冲抵,这种形式的资金流转涉嫌贪污。在这个时候,考虑立案审计,要查深查透,揭露出违法违规问题,维护国家财经法纪。
(二)乙项目开支过于谨慎此项目的开支局限在设备采购的预付款上,招标过程中的费用,设备检测中的动力、人工、材料等费用,均没有列支。翻阅凭证看到收到财政资金一笔800万元,三套设备预付款支付五笔账,共计136万元,账务处理非常简单,没有什么疑点。项目负责人及财务人员对财政资金的使用非常谨慎,担心项目验收、审计部门质疑项目资金的正确使用,和项目直接相关的开支也没有列支。在询问项目进展情况时,其人员提出很多关于项目开支的内容,不知道能不能列支,到底列支多少合适。其实在项目按质保进度的前提下,合理的开支计入项目经费是非常必要的,比如项目管理费用,其中有项目管理人员的工资,现有设备的折旧费用等。
(三)两项目比较1.甲项目制度约束滞后。对应项目资金,财政部门会出台资金管理办法,特别是规范合理真实列支方面,会提出具体要求,而甲项目的资金管理办法出台较晚,项目要结题验收时,财政部才出台。集团公司只对国家长期每年都有的补助项目有管理办法和监督措施。2.乙项目缺失规范约束,开支过于谨慎。乙项目财政部门也没有出台此类项目资金使用的指导意见,只是在2013年6月主管部门环保厅发了一个通知,要求按照可研报告进度完成项目建设,同样集团公司第一次获得这类项目补助资金,内部没有出台规范的制度。与甲项目相比,乙项目在使用资金方面比较保守,推进项目执行缓慢,可行性报告上论证的日期是开始于2012年10月,项目达效在2013年10月,实际到2014年5月,仅投入使用两套装置,关键的设备预计建成达效要到2014年年底,导致大量财政资金沉淀到项目承担单位,无法按照预期使用。除项目承担单位执行不力外,在项目经费的使用上过于谨慎也是一主要原因,导致财政资金示范效应大打折扣。3.两项目问题总结。两项目都存在相关的制度规范约束不到位问题,甲项目进展顺利,但资金使用不规范,在审计过程中发现重大案件线索;乙项目进展迟缓,资金使用保守,没有发挥出财政资金应有的效益。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