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皮炎湿疹

来源:一二三四网
延 边 大 学 教 案

【首页】

课程名称 皮肤性病学 授课教师 王鹏 授课对象 职 称 11级口腔麻醉专业 副主任医师 授课时间 2016学年 第一学期 课程类别 理论课 授课方式 讲授结合实习 课程教学 总学时数 学时分配 30 考核方式 学 分 数 考试(√);考查( ) 1 课堂讲授 24 学时; 实验课 6 学时 教科书名称 作 者 出版社及 出版时间 皮肤性病学 张学军 教科书 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3月出版 [1]张学军主编.皮肤性病学,全国高等学校教材,人民卫出版社出版,2005. [2]翁孟武主编.皮肤性病学,高等医学院校教材,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2. 参 考 资 料 [3]朱学骏主编.皮肤病学与性病学,北京大学医学教材,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2. [4]赵辨主编.临床皮肤病学,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延 边 大 学 教 案

周 次 章 节 名 称 授 课 方 式 教学 目的 要求 教学 重点 第 3 周, 第 5 次课 第十四章 皮炎和湿疹 教 学 时 数 讲授结合实习 2 掌握:接触性皮炎、湿疹的病因、临床表现及鉴别诊断。 熟悉:接触性皮炎、湿疹的诊断、治疗原则。 了解:特应性皮炎的病因、临床特征、诊断、治疗原则 重点难点: 1.接触性皮炎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原则 难点 2.湿疹的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原则 教学 方法 手段 教学基本内容(过程、学时分配、思考题、小节、练习、作业等) 第十四章 皮炎和湿疹 第一节 接触性皮炎 第二节 湿疹 第三节特应性皮炎 思考题 1.接触性皮炎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2.接触性皮炎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原则 3.湿疹的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 4.特应性皮炎的病因、临床特点 30分 45分 25分 备 注 多媒体 第十四章 皮炎和湿疹 第一节 接触性皮炎 [定义] 接触性皮炎是由于接触某种物质后在皮肤﹑黏膜接触部位发生的急性或慢性皮炎。 [病因和发病机制] (一)刺激性接触性皮炎 接触物本身具有强烈刺激性和毒性,任何人接触该物质均可发生皮炎.皮炎的轻重和发病快慢与接触物质的刺激性、浓度和接触时间的长短有密切关系。如接触强酸强碱引起的急性皮炎。 (二)变应性接触性皮炎 为迟发性IV型变态反应。接触物为致敏因子,无刺激性和毒性,大多数人不发生皮炎,仅有少数人在接触后经过一定时间的潜伏期,在接触部位的皮肤、粘摸发生变态反应性炎症。接触物大多为半抗原与表皮细胞膜的载体蛋白和朗格汉斯细胞表面的免疫反应性HLA—DR抗原结合后形成完全抗原复合物,移向表皮真皮处使T淋巴细胞致敏,后者移向局部淋巴结副皮质区转化为淋巴母细胞,进一步增植和分化为记忆T淋巴细胞和效应T 淋巴细胞再经血流播及全身。上述整个过程称诱导期,大约需4天。致敏后的机体再次接触致敏物进 入激发期,在接触部位发生变态反应性炎症。 引起接触性皮炎的物质可分为动物性、植物性和化学性三大类。 动物性: 皮、毛、羽毛、斑蝥、毛虫等动物毒素。 植物性: 漆树、生漆、荨麻、除虫菊等。 化学性:①金属制品和化工原料 镍盐、铬酸盐等。 ②外用药 清凉油、橡皮膏等。 ③化妆品 香料、染发液等。 ④农药 敌敌畏、乐果等。 ⑤化工制品 如橡胶,塑料、化纤制品、洗涤剂等。 [临床表现] (一)急性接触性皮炎 1.起病急,发生于接触部位、皮炎的范围、形态与接触方式有关。 2.轻者为境界清楚的水肿性红斑、丘疹、丘疱疹,重者出现水疱、大疱甚至坏死。 3.自觉灼痒和灼痛感。重者发生发热、头痛等全身症状。 4.去除接触物1—2周内痊愈。 (二)亚急性和慢性接触性皮炎 接触物刺激性弱,浓度较低,皮损呈亚急性表现,轻度红斑、丘疹,境界不清楚。或由于长期反复接触后发病,呈慢性湿疹样改变。 (三)特殊的接触性皮炎 1.尿布皮炎 由产氨的细菌分解尿液,产生较多的氨刺激皮肤引起皮炎。多见婴 儿。皮疹好法于阴部,会阴及臀部。皮疹为大片红斑,可发生斑丘疹、丘疹,边缘清楚。重者可发生脓疱,糜烂及溃疡。 2.化妆品皮炎 化妆品中的香料,苯甲酸、安息香、苯甲醇、丁香酸等引起。颜面接触部位水肿性红斑、小丘疹、丘庖疹。 3.漆性皮炎 接触油漆或其挥发性气体引起。皮疹见于外露部位,以手背、面部为主,潮红、水肿、小丘疹、丘疱疹、水疱,重者可发生大庖。自觉瘙痒及灼热感。 [诊断] 1.有接触史。2.皮疹发生于接触部位,境界清楚。3.皮疹为水肿性红斑、丘疹、丘疱疹,重者可有大疱。4.去除接触物,较快痊愈。5.斑贴试验阳性。 [防治] 寻找病因,脱离接触物,对症治疗。 1.外用治疗 按急性、亚急性、慢性皮炎的治疗原则处理。 ①急性期:红斑、丘疹时选用炉甘石洗剂,渗出多时用溶液湿敷。 ②亚急性期:少量渗出时,选用糊剂、油剂,无渗出时选用霜剂。 ③慢性期:选用软膏。 2.内用治疗 ①抗组胺药 、维生素C、钙剂等。 ②重者短期用糖皮质激素,合并感染者用抗生素。 斑贴试验 [适应征] 接触性皮炎、职业性皮炎、手部湿疹、化妆品皮炎等。 [方法] 根据受试物的性质配制成浸液、溶液、软膏或原物作为试剂,置于1cmⅹ1cm的纱布上,贴于北部或 前臂屈侧的正常皮肤上。其上用一稍大的玻璃纸覆盖,用橡皮膏固定边缘。 [结果] 24-48小时后观察结果。受试部位无反应为(-),皮肤出现痒或轻度发红为(±),皮肤出现单纯红斑、瘙痒为(+),皮肤出现水肿性红斑、丘疹为(+ +),红肿、丘疹或水疱为(+ + +)。 [临床意义] 阳性反应说明患者对受试物过敏,阴性反应表示患者对试验物无敏感性。 [注意事项] ①要区分过敏反应和刺激反应。 ②阴性反应与试剂浓度低、接触时间太短、全身或局部用激素等有关。 ③不宜在皮肤病急性期试验,也不可用高浓度的原发性刺激物试验。 第二节 湿疹 湿疹(eczema)是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真皮浅层及表皮的炎症。急性期以丘疱疹为主,有渗出倾向,慢性期以苔藓化为主。瘙痒剧烈,易反复发作。 [病因与发病机制] 尚不清楚。 (一)内部因素 1.慢性感染病灶 慢性胆囊炎,扁桃体炎,肠寄生虫病等。 2.内分泌及代谢改变 月经紊乱,妊娠等。 3.循环障碍 小腿静脉曲张性湿疹。 4.神经精神因素 精神紧张、过度劳累等。5 遗传因素 如过敏素质,对各种因素的易感性与耐受性与遗传有关,可随年龄、环境而改变。 (二)外部因素 1.食物方面:鱼、吓、肉等。 2.吸入物:花粉、尘螨、微生物等。 3.生活环境: 日光、炎热、干燥等。 4.各种化学物质如化妆品肥皂等。 发病机制与迟发性变态反应有关。 [临床表现] (一)急性湿疹 1.多见于面部、耳、手足、前臂、小腿等外露部位,重者泛发全身,对称分布。 2.皮损表现为原发性及多形性皮疹,在红斑基础上有针头大至粟粒大丘疹、丘疱疹,重时有小水疱,融合成片,水疱破裂形成糜烂、渗出,皮损境界不清。 3.自觉剧烈瘙痒。 (二)亚急性湿疹 暗红色丘疹、丘疱疹,有少量渗出、结痂及轻度浸润。可因刺激或处理不当呈急性发作。如经久不愈则发展为慢性湿疹。 (三)慢性湿疹 好发于手足、小腿、肘窝、股部、乳房、外阴、肛门等处。皮损为暗红色斑片,患部浸润肥厚,表面粗糙,苔癣化,表面有抓痕、血痂、鳞屑。外周有丘疹、丘疱疹。伴有阵发性瘙痒。 (四)几种特殊类型的湿疹 1.乳房湿疹 见于哺乳期妇女。乳头、乳晕 、乳房下暗红斑、丘疹和丘疱疹,边界不清,可伴糜烂、渗出和裂隙,瘙痒明显。 2.手部湿疹 手部、手背出现暗红斑、浸润肥厚、干燥粗糙、皲裂。 3.外阴、阴囊、肛门湿疹 急性期有红肿、糜烂、渗出,瘙痒剧烈,长期反复发作者局部皮肤肥厚、粗糙、苔藓化。 4.钱币状湿疹 好发于四肢,密集丘疹、丘疱疹,融合成圆形类圆形钱币状斑片,境界清楚,急性期潮红、丘疱疹、渗出,慢性期肥厚、色素沉着,表面有鳞屑,自觉剧痒 。 5.汗疱疹 掌跖、指趾侧面粟粒至米粒大水疱散在或密集,对称分布,干燥后脱屑。自觉瘙痒。好发于春秋季节,每年定期反复发作。 6.静脉曲胀性湿疹 好发于小腿下三分之一处。患处肿胀,暗红色斑、丘疹、丘疱疹、糜烂、结痂,慢性期皮肤干燥、肥厚、苔藓化。因外伤、感染而发生经久不愈的溃疡。 [诊断鉴别诊断] 急性期原发性多形性皮疹、有渗出倾向、剧痒、对称分布等,慢性期苔藓化等特征诊断。 急性湿疹与急性接触性皮炎相鉴别,慢性湿疹与慢性单纯性苔藓相鉴别。 表1 急性湿疹与急性接触性皮炎的鉴别 急性湿疹 急性接触性皮炎 病因 不明 有明显致敏物 损害特点 原发性多形疹境界不清 较单一,境界清楚,可有大疱 发病部位 对称、泛发 局限于接触部位 主要症状 瘙痒剧烈 痒或灼热感 病程 常迁延复发 去病因后较快痊愈 表2 慢性湿疹与慢性单纯性苔藓的鉴别 慢性湿疹 慢性单纯性苔藓 病史 由急性演变而来 初起瘙痒,后为苔藓化 损害特点 暗红苔藓化,外周有丘 苔藓化,周围有正常皮色的扁平丘疹 疹、丘疱疹 分布 手足、四肢、外阴部 颈项、骶、四肢伸侧 病程 病程长,多有急性或慢性 慢性病程,无渗出史 反复发作及渗出史 [治疗] (一) 一般治疗 避免可疑致病因子,避免过度洗烫。 (二) 内用疗法 目的在抗炎、止痒。抗组胺药、钙剂、维生素C、普鲁卡因静脉封闭等。有合并感染者,加用抗生素。 (三) 外用疗法 1.急性期 渗出多时用3%硼酸溶液湿敷,渗出少时用氧化锌油,无渗出时用糖皮质激素霜剂。 2.亚急性期 选用糖皮质激素霜剂、糊剂,可加用抗生素。 3.慢性期 选用软膏、硬膏、涂膜剂。 第三节 特应性皮炎 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又称异位性皮炎、遗传过敏性皮炎, 是一种与遗传过敏性素质有关的皮肤炎症性疾病。特征是皮肤瘙痒,多形性皮损并有渗出倾向,在不同年龄阶段有不同临床表现。常伴有哮喘、过敏性鼻炎、血清IgE增高。 [病因与发病机制] (一)遗传学说 发病率约占0.1%—0.5% ,家庭遗传倾向明显。小儿发病与父母过敏素质相关。母亲一方有病,子女3个月内发病率为25%,2年内发病50% 。父母双方有本病,子女发病率79% ,单卵双胞胎与双卵双胞胎如一方有本病,另一方发病率分别为77%和15% 。 (二)免疫异常学说 1.患者IgE增高,患者Th2细胞在皮损中显著增高产生的IL-4和IL-5导致IgE增高和外周血和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2.外周血中,单核细胞产生大量前列腺素E2(PGE2)。后者加强B淋巴细胞产生IgE。 3.皮肤朗格汉斯细胞异常,选择性活化Th细胞转化成Th2细胞表型。 4.高亲和力的IgE受体突变,这种受体存在于肥大细胞、单核细胞和朗格汉细胞中在调节IgE介导的过敏反应中起很重要的作用。 (三)环境因素 屋尘、花粉等影响特应性皮炎的发作。 特应性皮炎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可能是遗传,免疫及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临床表现] 皮疹在不同年龄阶段有不同表现通常分为三个阶段,即婴儿期、儿童期、青年成人期。 (一)婴儿期 又称婴儿湿疹。 1.常在出生2月至1岁内发病。 2.好发于面及头皮。 3.皮疹为红斑、针头大丘疹、丘疱疹密集成片,伴糜烂、渗出及结痂。皮损多形性,境界不清。 4.2岁以内痊愈。 (二)儿童期 1.4岁左右开始加重。 2.四肢伸侧、肘窝、帼窝、眼睑等处。 3.皮损暗红斑、丘疹及苔藓化,渗出少,瘙痒剧烈。 (三)青年成人期 1.12岁以上青少年、成人 2.好发于肘窝、掴窝、四肢及躯干。 3.皮损为泛发性干燥丘疹、血痂、鳞屑、色素沉者,较少渗出、苔藓化。瘙痒剧烈。泛发者呈神经性皮炎改变。 [诊断] 1.婴儿期和儿童期:好发部位、多形性皮疹,青年成人期:四肢、躯干的苔藓化。慢性复发性经过。 2.瘙痒剧烈。 3.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及血清IgE增高。 4.个人或家族中有遗传过敏史(哮喘、过敏性鼻炎、特应性皮炎)。 [治疗] 1.治疗原则 内用药与外用药相结合。 2.婴儿期 除用药外,注意避免过敏性食物,回避加剧病情的环境因素。 3.避免过度烫洗及过多肥皂洗涤,避免搔抓。 4.防止继发感染。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