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体温调节教学设计

来源:一二三四网
3.5 体温的控制 一、 教学目标

1、了解体温及体温恒定的意义。 2、了解产热与散热的部位、方式及过程。 3、了解体温平衡的调节过程。

4、以体温调节为例,说明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二、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产热与散热的平衡调节。 难点:体温平衡调节的控制过程。

二、 教学设计

课前预习作业,完成下表。

家庭成员一日内体温变化调查表(腋窝温度) 成员 上午6上午10点 中午12下午3傍晚6点 点 点 点 爸爸 妈妈 自己 1、 新课引入

照片:冬眠的青蛙。问1:青蛙为什么会冬眠?答:……变温(冷血)动物 问2:人会冬眠吗?答:不会。

问3:两者有何本质区别,导致青蛙冬眠,而人不冬眠?答:人的体温恒定,恒温动物。 【设计意图】课堂的主体是学生,教师要做合理的适当的引导,避免填鸭式教学。通过合理的引导,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从而提升学生对问题的分析能力。 2、 新课教学

晚上9点 (1)恒定的体温

问4:恒定的体温?你对恒定二字的理解? 答:学生的回答可能各种各样。

教师不作任何评价随即展示课前要学生完成的任务。家庭成员一日内体温变化调查表(口腔温度)

成员 上午6h 上午10h 中午12h 下午2h 傍晚6h 晚上9h 母亲 37.0℃ 37.2 ℃ 37.3℃ 37.4℃ 37.2 ℃ 37.1℃ 父亲 36.8℃ 37.0℃ 37.1℃ 37.3 ℃ 37.1℃ 36.9 ℃ 自己 37.1 ℃ 37.3 ℃ 37.4 ℃ 37.5 ℃ 37.3 ℃ 37.1 ℃ 数形转换

学生小结:体温恒定是指在一定范围内恒定,而非恒定在某一温度。

【设计意图】1.要防止前知识对新学知识的影响:在科学或数学教学中,“恒定”一词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表示一成不变。2.此处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际测量,自己感知体温恒定的含义,相较于老师直接告知,效果更好,同时可以激发学生兴趣,也可以促使学生更加关注生活,体会生活中的点点滴滴。3.数形转换能力是目前很多学生所不具备的。 【继续活动】展示更多学生所测量的体温(有目的展示,寻找爷爷、奶奶、哥哥、姐姐、弟弟、妹妹的数据),然后让学生比较,尝试得出一些结论。注意:1.数据一定要有代表性。2.数据要尽可能多。

学生结论:1.不同年龄的人的体温有差异,一般年轻者高于年老者。

2.不同性别的人的体温也有差异,一般女子高于男子。 3.同一个人的体温随昼夜变化也不同。

教师补充:体温还会随环境温度、精神状态和体力活动的不同而不同,在一定的幅度内变动。可适当举些例子

问5:是否人体每个部位的提问都相同? 答:不同 展示表格

这是从我儿子身上得到了三个不同的数值(几乎是在同一时刻测得的),到底哪个是我儿子的体温呢? 腋窝温度 36.7 ℃ 口腔温度 37.2 ℃ 直肠温度 37.4 ℃ 学生明确:通常说的体温指的是人体内部的温度,体温实际上是一种简化了的说法。由于人体的内部温度不易测试,所以临床上常用腋窝温度、口腔温度、直肠温度来代表体温。同一个人不同部位测得的体温有所不同。

【设计意图】学生对每个部位体温不同比较熟悉,但可能哪个能代表体温不清楚,或许会三选一,所以有必要进行适当解释。 问6:维持恒定的体温有什么好处呢?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讨论,明确:体温恒定是正常生命活动进行的必要条件。恒温动物能摆脱环境的限制,无论天气如何,只要体温恒定就能进行正常的新陈代谢活动。既有利于动物在较恶劣的环境中生存,扩大了活动的范围。

【设计意图】这里要让学生明确很多问题的思考实际上是有方向性的,最终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生存。比方人发烧、有痰、化脓等等,都是问了生存,只不过具体细节不同而已,要让学生学会思考,融会贯通,变得更加理性。

(2)产热与散热的平衡

【教师活动】讲个故事:小明家有100W存款,爸爸月收入1W,妈妈月收入也是1W,但去年到年底,存款还是没有增加,原因何在?生:收入和消费一样。继续讲述:人体器官在不断地产生热量,(显示几种器官在安静和活动情况下的产热量百分比统计表), 问7人类如何维持恒定的体温呢? 生:产热和散热动态平衡。

【设计意图】通过例子的对比,让学生轻松推知产热的另外一面是散热,要使体温恒定,两者就必须动态平衡。(例子可能不是很恰当,但好处有二:1.能够非常明确的说明问题;2.吸引某些学生的注意力。)

接下来【教师活动】 要求学生用数学中已学过的统计图更形象直观地进行表示。同时得出产热的主要器官是什么?

【学生活动】画统计图后,分析讨论,明确:

产热的主要器官是内脏、肌肉和皮肤。安静状态下以内脏产热为主;运动时以肌肉和皮肤产热为主,尤其是骨骼肌,能使热量成倍增加。

问8:在产热的同时,机体又以何种方式将这些热量散发出体外,以保持体温的相对恒定? 可以先安排学生【单个回答】,如果有困难则安排【学生讨论】。

【设计意图】学生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应该能答出一些,但可能缺乏归纳与总结。 【学生可能有的答案】汗液蒸发、尿液、大便、呼气等,但可能答不出皮肤直接散热。 【教师引导】尿液、大便、呼气等,能散失的热量不多。夏天人出汗比较多,冬天相对较少,一般在运动后才会出汗,那难道冬天你的产热与散热就失衡了?(学生可能会疑惑)举例,冬天有热水袋烘手,手被烘暖了。原因,热水袋的温度高,手的温度低,当手和热水袋接触之后,热量从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冬天皮肤的温度高还是周边的空气温度高?空气和皮肤有接触?(学生应该会立即得到答案)皮肤能直接散热。

继续以热水袋为例:当热水袋温度和你手的温度一样时,你还能烘手吗?还能从热水袋上获取热量吗?那么皮肤散热呢?(学生:也基本不能散热)哪个季节外界温度会接近甚至超过皮肤温度?当时你是如何散热的?(学生:夏季,汗液蒸发)夏季你除了出汗外,还感觉到什么?特别是体育课过后你会看到我们同学的脸色变什么颜色?(变红)红色是谁的颜色?(血液)怎么会看到血液了呢?(血管舒张)为什么血管壁要舒张?(更好地把体内器官产生的热量带到皮肤,同时增大皮肤与外界的温差,有利于皮肤直接散热) 【和学生一起小结】汗液蒸发和皮肤直接散热是人体最主要的散热方式。汗液蒸发和皮肤直接散热都和皮肤有关,所以皮肤是人体最大的散热器官,人体90%以上的热量是通过皮肤散失的。皮肤直接散热的多少取决于皮肤表面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温度差,当外界温度下降时,皮肤内的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皮肤温度下降,散热量随之减少;相反,当外界温度上升时,则皮肤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加,皮肤温度上升,散热也随之增加。但在炎热的夏天(高温环境),主要的散热方式是汗液蒸发散热,此时皮肤的直接散热已远远不能达到满足,而在常温或低温下,以皮肤直接散热为主。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教师加以适当的引导,使其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并真正内化为学生自己的东西,也可以改变学生一种错误的观念,生物要背的,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

问9:什么养的环境下会导致无法散热?万一产热和散热失衡会怎样? 生:高温潮湿环境。中暑。

【设计意图】学生前知识:蒸发受到周边环境湿度的影响,此处可知识迁移,生成新的知识,也可以提升学生日常的自我保护意识。 (一起了解中暑的临床症状以及处理办法)

(3)体温受脑控制

问10:机体的这种产热和散热过程又是受谁的控制和调节呢? 【学生活动】读图分析:体温调节中枢在脑干中的下丘脑。

当外界的气温低于人体正常体温(如37℃)时,血液温度降至37℃以下,刺激下丘脑中的热受体,主要通过战栗产热和使皮肤的血管收缩以减少失热,血温增高回到正常的温度。当外界的气温高于人体正常体温(如37℃)时,血液温度升至37℃以上,刺激下丘脑中的热受体,通过增加汗液的分泌及使皮肤的血管舒张以增加散热,血温降低回到正常的温度。 体温的相对恒定是由于产热和散热两个生理过程保持了动态平衡的结果。

教师:上述体温调节是一种生理性调节,动物体还可以通过自觉行为来调节体温,大家还可以继续思考:还有哪些自觉行为可以调节体温呢?

【学生活动】讨论后回答:

1、动物会寻求温度适中的环境,如在冷环境中趋向热源,热环境中迁到风口等。 2、动物还有姿势的变更,如暑热时伸展肢体,严寒时则个体蜷缩、拱肩缩背或拥挤成群、踏步或跑动等。

3、人更有为保温御寒、降温避暑更有添衣、脱衣,甚至安装空调等主动的影响环境的行为。

【教师活动】打个不怎么恰当的比方,人体像一个自动控温的空调器。在人体体温调节中枢的控制下,人体的体温通常是通过自身调节和行为调节来保持相对的平衡。不过人体体温的自我调节是有限度的,任何情况引起的体温变动超过了人体自身调节的能力,就会给人体造成实质性的损害,甚至死亡。所以会有中暑、冻死等不幸事故发生。 3、小结

通过《体温的控制》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4、作业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