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起人的喜悦和同情吗,使人心旷神怡吗,得到精神上的享受。从一定意 义上可以说,美就是社会生活中使人产生愉悦心情的感性形象。第二,情 感性。美之动人,最重要的就是以情感人,动人心弦。社会美蕴含着历史 创造者的感情。艺术美更体现了艺术家的心灵感受,倾注了他们的爱憎之 情,具有特别强烈的情感力量,能激起人们感情上的波澜。美的事物总能 引起欣赏者感情上的共鸣,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第三,创造性。美是人 类对客观世界改造的结果,人类自告别动物界以后,就不断地进行着美的 创造。任何美的劳动产品、社会现象、艺术作品都是人们按照美的规律创 造出来的。没有人的创造,就不会有美,这不仅从历史进程来看如此,从 具体事务来看也是如此。随着实践的发展和科学艺术的进步,人类的创造 能力不断提高,创造的领域不断扩大,美的成果越来越丰富,美的程度越 来越高级,足以使人们感到新奇、赞叹和陶醉。第四,愉悦性。美的社会 价值,就在于可以使人休息、娱乐、陶冶人的性情,能给人以清新、向上、 愉悦的感受,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人的精神需要。思想政治课教学在坚持科 学性、思想性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坚持美的形象性,把形象与知识,感性 与理性结合起来;坚持美的情感性,做到以情感人,以情导行;坚持美的 创造性,创造出独特的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形成别具一格的教学艺术和 属于自己的教学风格;坚持美的愉悦性,使教学生动活泼,兴味盎然,学 生愿学乐学,这一切都应该成为教师的自觉追求。 2、精心筛选美的材,料美的形态分为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自然 美是指山水、田野、海洋、花草树木、日月星空之美。社会美是指社会领 域中的美,它包括实践活动的美、劳动产生的美、社会风尚的美、生活环 境的美等等,其核心是社会主体——人自身的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 仪表美。艺术美是一切艺术作品中所具有的美,他是艺术家对现实生活进 行创造的产物,是社会生活的集中概括和形象性的反映。当今世界,美的 事、美的人、美的文学作品浩如烟海、灿若繁星,真可谓美不胜收。与思 想政治课教学内容有内在联系的美的材料,从古到今,从中到外,十分丰 富,五彩缤纷的自然美,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材料。人类勤劳勇敢、 顽强不屈地发展生产,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先进阶级不畏强暴、不怕困 难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历程,是催人奋进的巨大 力量 在进行道德教育时,不能不充分展示社会风尚美和道德美。此外, 为青少年喜闻乐见的艺术作品,如诗词、绘画、寓言、文学艺术形象等等, 都包含着深刻的哲理和宝贵的生活经验,能给人以智慧和美感,在教学中 适当地挖掘利用,发挥其审美作用,可以使教学充满乐趣,更具说服力和 吸引力。 总之,教师在内在气质和外表风度上,都应树立令学生心悦诚服的、 可亲可敬的师表形象,从而产生美感。教师对自身人格形象的追求,对于 确立教育的审美性至关重要。 高中物理探究实验教学的探讨 孙玉山 (河北省文安县第一中学) 【摘要】在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仍然存在着低效现象。针对这一问题,笔者对当前高中物理实验教学进行了有效分析,特别是对 探究式实验教学中做了积极的实践与探索。 【关键词】高中物理;探究;实验教学 在物理教学中,实验是课堂教学极为重要的教学手段,尽管当今多媒 体网络的发展为物理课堂教学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平台,但物理实验仍然有 其不可代替的地位。但是,物理实验教学的现状与它在物理教学中应有的 地位是很不相称的。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如实验课所占比重较小, 考试制度的局限和不少学校的实验设备的不足乃至有些教师不能适应实验 教学的要求等等。使得实验开设率低,实验教学效果不佳,要求偏低。面 对这种现状,笔者认为, 只有改进实验教学,研究实验教学的策略,优化 教学过程,提倡学生自主探究,努力摸索出 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才能有 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什么是探究教学?探究教学是否简单地等同于动手实验?思想认识上 的误区,会导致实际教学的误区。探究的核心是“以思维为中心”,即教 师课堂上所用到的手段和方法都应该服务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发展,即让学 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获得过程与方法的体验、思维与能力的训练。如果教 学中没有真正意识到这一点,就容易使探究流于形式。如果教师能自觉地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而把教师自己看作一个参与者、组织者、指导者、 评价者或学习者,并把科学探究看成是一种学习方法,强调学生自己不断 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获取知识、体会科学方法、受到情感 态度价值观的熏陶。培养学生物理实验探究能力是新课标中重要的学习内 容——“科学探究”所要求的,应该要引起广大物理教师的足够重视。培 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目的是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学生终身发展、 应对现代社会和未来发展的挑战奠定基础。在教学中要提升实验探究能力, 以下几个方面应予以重视。 1强化演示实验 演示实验是教师授课时表演示范的实验,对学生具有言传身教的作用 和潜移默化的影响,注意对演示实验进行优化设计,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和好奇心,培养其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除了重视做好新课标内 容标准和活动建议中所提供的实验外,还要参考各种版本教材的实验内容, 择优增加一些演示实验。在强化实验手段上做一些尝试。用演示实验创设 情景,引入新课,理解、巩固和深化知识。对于激发求知欲,提高兴趣, 启迪思路都有事半功倍之效。用演示实验解决抽象疑难问题,如布朗运动、 浮力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随圆盘一起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受静摩擦力 方向是指向圆心的受力分析等等,生动直观,言简意赅。事实证明,具体 形象要比语言文字更易记住,视觉刺激远胜于听觉刺激。另外,教师在做 演示实验所表现出良好的实验素养也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为 了提高物理教学的整体水平,我们必须充分利用演示实验的特点,充分发 挥实验在教学中的功能。 2重视分组实验 这类实验要严格要求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遵守预习一一实验(操作卜一 总结(报告)的规程,要让学生有充分操作和思考的时间。学生分组实验 是培养学生实验技能的必需的实验类型。我们将各个实验归类为“基本 仪器的使用、测定性实验、验证性实验、探究性实验”四大类,指导好 各类实验的特点和通用的实验方法。“基本仪器的使用”要能记住基本 仪器、仪表和量具的构造、用途和操作规程,掌握操作要领和读数方法。 “测定性实验”往往是通过测定某些物理量再借助某些物理规律,间接 地得到待测的物理量。验证性实验”主要是让学生学会研究物理规律的 两种科学方法,即由理论到实验和由观察、实验到理论的方法,通常是 先测定与规律有关的物理量,然后看一看这些物理量的关系是否符合所 要证实的规律。 “探究性实验”又称研究性实验(这是新课标中重点强调、明确要求 的,也是新课标的一个亮点),则是对学生进行用实验归纳法研究未知物 理规律的训练,此类实验难度较大,在以往课本中数量较少。现行新教材 不但将一些验证性实验或测定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如探究加速度与物 体质量、物体受力的关系,探究单摆的周期与摆长的关系,力的平行四边 形定则等等1,还增加了不少新的探究性实验(如探究恒力做功与物体动能变 化的关系,探究决定导线电阻的因素,探究变压器电压与匝数的关系等等)。 增加学生对该类实验的训练,同时有利于学生知道重要定律的由来和培养 控制实验条件及设计实验的能力。 3在实验教学中要注意渗透科学方法 3 1在实验教学中培养理论联系实践的科学研究方法 物理学常遵循着实践、理论、再实践的途径来研究和解决问题:观察 实验——一猜想假设——实验验证——一实践验证理论,不断循环上升。例如 在研究自由落体的运动中,让学生先猜想实验结果然后观察实验现象:一 个重物和一张张开的纸同时从同…高度下落,哪一个先落地;然后把刚才 的纸团成一团,再让它与重物同时下落,再观察哪一个先落地。实验现象 引发了学生思考:同样重的纸张为什么有不同的现象?比较两个实验的不 同点可以知道,这是空气阻力作用的原因。这时自然地提出假设和猜想, 如果物体只受重力作用做自由落体运动,下落的速度是不是可能与物体的 重力无关呢?接着用牛顿管实验来验证假设,并建立起自由落体运动的规 律。 3_2在实验教学中培养科学的观察方法 观察在物理学的发展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如牛顿定律是从天体运 动的观察开始的,观察宇宙射线是研究高能粒子的重要方法。学生通过学 习使观察的方法更加科学,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因此,培养学生学会观 察、勤于观察的习惯,对学习物理会有较大的帮助,平时,在教学中教师 还要重视教给学生研究物理问题的实验思想和方法。另外,实验教学还经 常采用“放大法”“替代法”和“比较法”等科学方法,以培养学生科学的思想、 方法、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精神。 33在实验教学中渗透控制变量的科学研究方法 控制变量的方法是指有多个因素同时作用、共同影响某一物理量时, 分别独立地研究其中某一因素的影响,这时暂时保持其他因素不变,以便 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扰,更好地研究这一因素与研究量之间的关系,最后再 通过综合分析得出规律。例如:牛顿第二定律、欧姆定律、电阻定律等, 都采用了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而研究出来的。科学方法的教学既能使学生 产生兴趣,又能使学生摸清学习物理的科学方法,使学生由“学会”变为“会 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总之,实验教学是构建物理知识、概念和规律的重要途径。在高中物 理教学实际中,有针对性的对物理实验课堂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进行研 究,切实提出实验教学改革策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好奇 心,萌发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究欲望,从而让学生的天性得到充分发 挥,这才是新课标提出的“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新理念。 1O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