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编码
1. 模拟数据编码
(1) 振幅键控ASK:通过改变载波信号振幅来表示数字信号0、1. (2) 移频键控FSK:通过改变载波信号角频率来表示数字信号0、1. (3) 移相键控PSK:通过改变载波信号的相位值来表示数字信号0、1. 移相键控又可分为:
1) 绝对调相:用相位的绝对值来表示数字信号1、0,则称为绝对调相。 2) 相对调相:用相位的偏移值表示数字信号1、0,则称为相对调相。 2. 数字数据编码方法
(1) 非归零码NRZ:NRZ码可以规定用负电平表示逻辑0,用正电平表示逻辑1;也可以
有其他表示方法。
(2) 曼彻斯特编码:
规则:每比特的周期T分为前T/2与后T/2两部分;通过前T/2传送该比特的反码,通过后T/2传送该比特的原码。
(3) 差分曼彻斯特编码:是对曼彻斯特编码的改进。与曼彻斯特的不同点是:每比特的
中间跳变只起同步作用;每比特的值根据其开始边界是否发生跳变决定。
二. 虚电路
1.虚电路:虚电路(virtual circuit)服务
A. 在发送分组之前,需要通过呼叫先建立一条逻辑信道,然后才能在已建立的逻辑信道上传送分组,数据传送完毕需要释放连接。 B. 逻辑信道并不是一条专用通路,分组在每个结点上仍然需要缓冲
排队,故称为虚电路,其呼叫称为虚呼叫。 C. 允许一个站在一条实际电路上建立多条与多个站相连的并发虚电
路。
D. 各结点不需要为每个分组作路径选择判定。
2、采用虚电路进行数据传输的过程:
(1)虚电路建立:发送方发送含有地址信息的特定的控制信息块(如:呼叫分组),该信息块途经的每个中间结点根据当前的逻辑信道(LC)使用状况,分配LC,并建立输入和输出LC映射表,所有中间结点分配的LC的串接形成虚电路(VC)。
(2)数据传输:站点发送的所有分组均沿着相同的VC传输,分组的发收顺序完全相同;
(3)虚电路释放:数据传输完毕,采用特定的控制信息块(如:拆除分组),释放该虚电路。通信的双方都可发起释放虚电路的动作
三. 数据包:是TCP/IP协议通信传输中的数据单位。交换网络里,单个消息被划分为多个
数据块,这些数据块称为包,它包含发送者和接收者的地址信息。这些包然后沿着不同的路径在一个或多个网络中传输,并且在目的地重新组合。
四. IP地址:每台接入Internet的计算机、路由器都必须有一个由授权机构分配的号码,我
我们将它称为IP地址。IP地址是由网络号与主机号两部分组成,其中网络号用来标示一个逻辑网络,逻辑网络是指一个单独的网络或一个子网。主机号用来标示网络中的一台主机。
一台Internet主机至少有一个IP地址,这个IP地址是全网唯一的,如果一台Internet主机有两个或多个IP地址,则该主机属于两个或多个逻辑网络。
五. 端口:端口是运输层服务访问点TSAP,UDP和TCP通过端口与应用进程通信。端口是
用来标识应用进程的。 (1) 端口的标识
端口号用16比特的地址来标识,可提供64k个端口号。端口号只用来标识本计算机应用层中的各进程,仅具有本地意义。
(2) 端口号分类-两类
1)熟知端口:由ICANN(互联网名称与数字地址分配机构)负责分配的熟知端口,固定给一些常用的应用程序使用,其数值一般为0~1023。如:FTP:21;Telnet:23;DNS:53等。熟知端口的端口号是TCP/IP体系公布的。
2)一般端口:随时用来分配给请求通信的客户进程。
六. OSI开放系统互联(参考模型):OSI将整个通信功能划分为7个层次。
1) 物理层
主要作用:保证比特流的正确传输。
物理层用来描述传输媒体接口的一些特性 如:
① 机械特性:规定连接口所用连接器的形状、尺寸。
② 电气特性:规定了DTE和DCE之间多条信号线的链接方式相关的电气参数。主要
内容包括信号“1”或“0”的电平范围、驱动器的输出阻抗、接收负载的输入阻抗、传输速率、传输距离的限制等。
③ 功能特性:描述了某条连线上的某种电平所表示的含义。按功能可将接口信号线分
为数据信号线、控制信号线、定时信号线、接地线和次信道信号线5种。
④ 规程特性:定义了在物理连接的建立、维护和释放时, DCE/ DTE 双方在各电路上
的动作序列。
2) 数据链路层
主要作用:保证相邻节点的正确传输。传输方式以“帧”的方式。 ① 滑动窗口协议:在发送端或接收端分别设定发送窗口和接收窗口。发送窗口用来
对发送端进行流量控制,发送窗口的大小Ws代表在没有收到接收方确认的情况下,最多可以发送的数据帧的个数。
② 数据链路层又可分为MAC子层和 LLC子层。
局域网中数据链路层的功能是由媒体访问控制MAC子层和逻辑链路控制LLC子层共同
完成的,与之相应的有两种不同的帧:MAC帧和LLC帧。
高层的协议数据单元(简称为包)传到LLC子层,LLC于层把包封装成LLC帧,即把包作为LLC帧的数据字段,加上首部(LLC层目的服务访问点、源服务访问点及某些控制信息)构成LLC帧。LLC帧再向下传递给MAC子层,MAC子层将LLC帧封装成MAC帧,即把LLC帧作为MAC帧的数据字段,加上首部(目的地址、源地址、控制信息)和尾部(帧校验序列FCS)构成MAC帧。MAC帧再向下传递给物理层进行位流传输。
1. MAC地址: MAC地址又称物理地址。每块网卡都有一个地址称为硬件地址(MAC),由网
络设备制造商生产时写在网卡的ROM只读储存器中。MAC地址在计算机中以二进制表示的,长度为48位(6个字节),通常为12个16进制数。如: 08:00:20:0A:8C:6D。前六位代表制造商的编号,后六位代表该制造商所制造的网卡的系列号。 2. MAC地址的作用:用来在局域网中识别主机/路由器的接口。
3. MAC子层的功能:数据帧的封装/卸装,帧的寻址和识别,帧的接收和发送,链路的管
理,帧的差错控制等,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是仲裁介质的使用权,即规定站点何时可以使用通信介质。
4. LLC子层负责向其上层提供服务,LLC子层的主要功能: ① 传输可靠性保障和控制; ② 数据包的分段与重组; ③ 数据包的顺序传输。
5. 流量控制:流量控制技术用于确保发送实体不会使接收实体发生数据溢出的现象。 接收实体一般都为数据传送设置一定容量的数据缓冲器,当接收到数据后,接收器往往要进行某些处理,然后再把数据发送给高层软件。如果不进行流控,在处理已达到的数据的过程中如果有来了新的数据,就会发生接收缓冲器溢出的情况。 两种流控技术: ① 停—等流控技术:发送实体发送一帧后,必须停止发送并等待接收到该帧的目的实体发
回来的一个确认后,才能接着发送下一帧。 ② 滑动窗口流控:在发送端或接收端分别设定发送窗口和接收窗口。发送窗口用来对发送
端进行流量控制,发送窗口的大小Ws代表在没有收到接收方确认的情况下,最多可以发送的数据帧的个数(上面已解释)。
6. 差错检验:差错检验的两种方法-------奇偶校验法和循环冗余校验(CRC)。
① 奇偶校验法:7位ASCII代码后加一位,使整个编码中1的个数为奇数(奇校验)或偶数(偶校验)。通常专门设置一个奇偶校验位,用它使这组代码中“1”的个数为技术或偶数。若用奇校验,则当接收端收到这组代码时,校验“1”的个数是否为奇数,从而确定传输代码的正确性。
② 循环冗余校验(CRC)基本思想是:先建立应发送的二进制数之间的数量关系,即发方对数据帧的二进制数按一定规则运算,产生二进制形式的校验码(循环冗余码),随后把这些二进制数一起发送出去,接收方收到后按同样的规则检验这些二进制数之间的关系,从而可判断出传输过程中有无差错发生。 7. 差错控制的2种方法:
① 停止等待方式:发送方发送完一数据帧后,要等待接收方的应答帧的到来。应答帧表示已正确接收,发送方就可以发送下一数据帧,否则重发出错数据帧。
② 连续工作方式:连续工作方式又可分为两种
1.拉回方式:发送方可以连续向接收方发送数据帧,接收方对接收到的数据帧进行
校验,然后向发送方发回应答帧。如果发送方连续发送了编号为0~5的数据帧后,从应答帧得知2号数据帧传输错误,发送方将停止当前数据帧的发送,重发2、3、4、5号数据帧。拉回状态结束后,再接着发送6号数据帧。
2.选择重发方式:与拉回方式的区别是:如果发送方连续发完编号为5的数据帧后,从应答帧得知2号数据帧传输错误,发送方只重发出错的2号数据帧。选择重发完后,接着发送6号数据帧。
3) 网络层
作用:保证源节点到目标节点的正确传输。 1. 拥塞问题: 2. 秩序问题:
3. IP数据包以及IP数据包头的格式: 4. 差错控制:
4) 传输层
作用:源端到目标端的正确传输。
1.TCP的报文格式以及TCP的头包含的内容: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