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化与城乡转型发展从工业区到综合城区——天津滨海新区产业功能区的三次转型邢卓周长林(天津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研究中心,天津300201)【摘要】本文对滨海新区产业功能区的发展情况进行综述,分析功能区对滨海新区带来的积极影响以及存在的问题,通过借鉴国内外开发区空间转型的经验,认识到产业功能区在引导滨海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还塑造着滨海新区的空间结构。根据滨海新区功能区的发展历程,提出功能区发展将经历“三次转型”。在此基础上,从产业协调发展的角度对既有功能区提出整合建议,)xlg.域统筹的角度提出空间结构整合建议。【关键词】滨海新区;功能区;转型产业;空间意见》(国发[2006]20号),进一步提出“统一规1功能区发展概况在《滨海新区“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和《天津市滨海新区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中,产业布局专项中提出“通过产业集聚,规划建设产业功能区”。根据滨海新区的产业特征与发展要求,规划确定了几大产业功能区,这就是通常说的“滨海新区八大功能区”。2006年5月26日,国务院下发《推进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有关问题的划,综合协调,建设若干特色鲜明的功能区,构建合理的空间布局”。目前,滨海新区内形成了八大产业功能区的格局(表1)。功能区设立的初期对滨海新区的产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它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充裕的物质空间,使得集聚效应得到了充分发挥。依靠大项目的推动,滨海新区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1994-2007年,滨海新区GDP年均增长率达到20.6%,远超过全市表1滨海新区八大功能区建设情况‘2009城市发晨与规列国际论坛论文舯水平(132%)。2007年,滨海新区GDP达驺6408亿元。占垒市GDP的比重高达47.1%,GDP比上年增长205%,工业增加值1604亿元。三攻产业结构为03:717:280。从经济实力上看.滨海新区已经与浦东新区、石家庄、唐山等地区相当(圈10)。”…”啪……蹬兰嚣嚣i!邕………圈1滨海新区和天津GDP增长情况(1994.2007)2功能区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不得不承认,随着经济实力的进一步提高,以功能区为主导的切块分头发展的模式也暴露了不步同题。滨海新区范围内既有5个区政府(塘估、汉沽、大港、东丽、津南)、3个经济功能区(无津港、保税区、开发区)等8个区级开发主体.同时还有“8圈3滨海新区功能医和行政区相胃嵌套+1”功能区同时存在。区级开发主体与功能区之问尾相互交叉的关系,功能区在区县范围内,但不一定受地方政府的调控。遣种多元的模式壳分发挥了次级发展主体的积极性,能够较好支焯滨海新区经济总量的扩展,但是却造成了发展主体较多,功能逸之间发展职能相似,难以实现发展的整合和更高的发展目标(图3)。《*《E■i女Ⅸ丽ij哇gmb"∞∞5图4^大功能区用地现状O海新区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仅为297%左右,经i’4日n‘£‘)il…t‘一+4^删1{¨图2演海新区经济实力比较2济发展长期高度依赖工业,生活、生产服务职能较弱。据统计,滨海新区生产性服务业占第三产业的比重从1997年的522%下降到2005年的263%,占新区GDP比重从1997年的156%下降到2005年的81第三产业发晨滞后。区域带动作用堆以发挥.以功能区为主导的发展模式.使得滨海新区相对4%(周立群、党怀清)。由此可以看出,藩海新区于中心城区束说,作为生产基地的特征十分显著。滨生产性服务业实力不强.对区域经济的臌务能力弱的73中国城市化与城乡转型发展问题较为突出。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导致新区目前仍然处在工业化中期阶段。从区域带动的视角来看,滨海新区并未体现出作为增长极的辐射作用,滨海新区的快速崛起虽然支撑了天津经济的快速发展,却没有使得更大范围的京津冀板块在全国经济格局中占据更加显赫的地位。2.2功能区之间产业关联度差。集群程度较低目前滨海新区的八大功能区在产业集群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仅处于产业集群的初级阶段。现有功能区在产业定位上不够清晰,多数企业是通过政策优势及劳动力成本优势而入园的,有的企业甚至是地方政府直接投资创办的,这种企业的空阔聚集不是以其内在机制和产业的关联为基础,所以根植性较差,经济发展后劲不足。另外,现有的八大功能区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产业的分工协作问题,相互依存、相互合作的专业化分工协作的机制尚未形成。最为关键的是,功能区各自孤立发展,致使滨海新区企业之间产品关联度不高,产业之间难以形成互动,直接影响集聚效应的发挥。2.3空间结构不清,用地布局松散。缺乏统筹切块分头的发展模式,致使滨海新区整体空间结构不清,布局松散,土地低效使用。新区的开发建设呈现“遍地开花”的特征,以大规模的土地投入、资金投入支撑经济高速增长,延续了以往的粗放型开发模式。据统计,2004年,滨海新区工业用地地均区的经济发展、空间结构、区域带动作用等方面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为实现国家定位要求,必须要对滨海新区的功能区发展进行整合,尽快实现功能区的转型。国内外开发区空间转型的模式给了我们诸多启示。3.1国外开发区空间转型模式3.1.1欧美:由工业园区向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转型二战后,发达国家发展工业普遍采用工业园区的空间组织形式,其目的在于吸引新的工业投资,以缓解对中心城市的压力和对环境污染的压力,它是通过规划而建设的。但20世纪中期以后,这种简单的工业园区的局限性不断显示出来,由于缺少与大学和研究机构之间的联系,使得科研成果的转化率较低,不利于技术创新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在这种情况下,欧美的高新技术产业区不断涌现出来,以促进科研和工业生产之间的联系。高新技产业开发区是以智力密集和开放环境等条件为依托,是一种按照规划建设的科学一工业综合体,其任务是研究、发展和生产高技术产品,促进科研成果商品化,其规划者可以是政府,也可以是大学或私营开发公司。3.1.2日本的技术城:产、学、住一体化技术城和科学园的最大差异在于技术成追求一种理想的城市形式。它与硅谷最大的不同在于:硅谷是高技术公司墨迹的地带,但日本的技术城是根据地区的地形特点把高技术工厂、研究所和住宅错落分布在有美丽自然风光的地区。在那里,高技术公司和工厂是分散布局的,技术城的设想是一种扎根于技术和文化的新城市建设战略。3.2国内开发区空间转型模式我国开发区空间转型主要表现在通过开发区的建设促进了所在地域空间结构的演化,演化的模式主要有双核式、连片带状式、多极触角式。3.2.1双核式:这种模式一般是由于开发区离中心城区较远,随着经济活动在开发区的集聚,开发区的功能逐渐完善并向综合性的新城区发展,最终形成相对独立于中心城市的新城市。3.2.2连片带状式:由于开发区离中心城区较近,受中心城区的辐射影响作用也较大。随着开发区经济的发展和空间范围的扩展,开发区逐渐与原城区连成一体,整个地域的城市形态向着带状方向演化。3.2.3多极触角式:开发区位于大城市边缘的近郊地区,并且空间上呈现多个区位。如此,开发区的发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认识到功能区对于滨海新展会促进城区结构的扩散,从而在空间上形成多极触总产值为30.4亿元t_,/km2,低于深圳的44.2亿衫km7,更低于浦东新区的47.4亿影km2。现有的粗放型发展容易造成土地资源浪费和环境进一步恶化,从而降低滨海新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各开发主体用地拓展方向、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等诸多方面都是以本区利益最大化为导向,缺乏必要的产业定位和空间布局的协调,滨海新区整体上“统一规划、分区分步实施”的发展策略难以真正得到贯彻(图4)。2.4职能单一,造成大量通勤交通八大功能区的开发建设过多强调生产职能,造成滨海新区的公共服务设施体系不完善,城市载体功能较弱,许多高端的城市服务职能需依赖中心城区。据不完全统计,每日有10余万人往返于中心城区与滨海新区之间,已经形成了较大的通勤交通压力。3经验借鉴74(z∞9城市发晨与规剑冒际论坛论文羹,角式向外延伸的形卷。市建设区.以此为依据,要求我们对各功能区的定位和布局进行捌整,从而实现第二次转型。44功能区发展的“三次转型”滨海新区的功能医与国内通常意义上的开发区有很大不同,第・是数量多,第一是规模大,因此它的转型将不同于以往的经验。回顾滨海新区功能区产生和发展历程,我们认为在不同历史时期形成的“功能区”主要为产业发展服势,产业功能区在引导滨海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还塑造着滨海新区的空间结构(圈5)。根据具体实际,我们判断.滨海新区功能风的发展将经历。三次转受”:43菇三次转型是向功能区与城区协讽发展的宣后随着功能区职能进一步的综台,,它势必走向与城薪城区转型区协调发展的道路。烈宜居宜业为原则.在每个功院区内部合理解央居民的居住、生活、就业、娱乐等多项需求,以产业功瞎为主导的功能区将逐步演变为一十十独其特色的大中城市,与塘沾、汉洁、太港共同构筑多中心的城市地区。回顾滨海新医空间结午坷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功能区在引领滨海新区产业发胜的同时也甥造着新区的空间结构。滨海新区功能区的发展既反映了“工业化前期一工业化初期一工业化中期-工业化后期”不断升级的过程,又体现了新区空间结掏所呈现出的“离散塑1第一班转噩是由工业企业独立分布向产业琦篮从工业东移到开发区设立再剐八犬功能区的设区转型立,滨海新区的工业发展实现了从工业企业独立分布到产业功能区的转型。功能区其实是产业功能区.功能区概念提出的初衷就是为,实现产业集聚.它是滨悔新区构建现代制造和研发转化基地的产监支撑和空间载体,目前这一转型已经完成。4-聚寨塑-扩散型曲衡型“这样一个演瞢次早(圉6)。5功能区整合建议本着“项目集中固区、产业寨群发展、赍豫集约利用、功能集成建设”的原则,考虑到日前功能Ⅸ臂理和发展的现状,重点调整。个功能医:一是优化重化1业在全市的布局,增强规模效应.集中建设南港工业嚣.发展百化、冶金等重化上业。二是从产业集2第二次转型是由独立分散的产业功能区向协调功能区的设寸的确对于新区产业的颦聚起到r很发展的功能区转型大的促进作用,但是目前功能K的规模过大.大多在100km2左右.也就是说.每十功能区相当于一个犬城市或中等城市的规模。受建设时序、功能定位等因素的影响,不可避免的造成丁市局分散、土地不集约、能谭浪费以厦职仕不平衡等一系列问题。应对这些问齄,要求滨海新R的功能吒术麻是只有单一产业功能的功能区.而足产业特色与优势突出的综合性城1950s*■≈*∞目%#*##《15801D&t*m目^*&{PtIBsosao●rRInH日¥#一日±FnI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的角度整合临港工业区和临港产业匪,形成临港产业区,重点发展重装备制造业。三足随着拇河中游地区的艘展和南港Ⅸ的开发建设,葛沽镇的产业职能逐渐转移.未来将以居住生括职能为主,因此不再划^先进制造业产业区。调整后的先进制造业产业睦由开发区东区、西区、海洋高新区以及无瑕街组成。*4}2*4§*&{*&E3■WT*%tItE^女inFnE■镕■#^■E‘≈IiE*£EiE,枷●i舻m',’h1,9¨∞∞●**^■§tPn一4st口日##*t≈∞#R‘4F4∞#■5*Pm*#E5%^*&{F±■±t4*i*■{e72∞h89辨■l自Itt≈FtⅡ■**目t*E**i#g十*±女q21t2舢’兰*坐_20001)4±■*t*Ⅲ*■Io1120∞●∞咖t*t0}≈Ⅱ42田5功能区建设时序中国城市化与城}转■发展@—@—龟卜《卜母JI■tt■枉—书两斗jI卜_;≥三f卜,一一一一一、一m+●■tr、。t—j。i一、∞镧专每锕—F瓣9争酗≯H一、一/、—/*。。,*P图6E域经济增长空间动态过程示意圈在功能选整合的基础t,对各功能选的产业定位进一步梳珲.如表2。优化的九大功能区将作为滨海新区重要的产业发展载体。衰2滨海新E鲁功能E主导产n十。商#R&m、目gm*‰《m*,Ⅱ%i产mE%iFn、航々制《产n、±*#m*_日*K兰竺,,“№8#4“’“、”8#“、“x…先*制《n产nE*#Fn、^}、mf口日产Ⅲ**#mR镕u∞m、n《Ⅸ#,“#《PnE**M&Fn、自m自#TmRimFn☆☆Pm,#备翩镕FncI,#m¥№t女g*FⅡ*《《*K*∞m*Pn通过对功能区的整合.重新梳理滨海新区的主导产业体系。第层级足现代服务业.包括物流、金融、科技服务、休闲旅游等:第二层级是高新技术产业,包括航窄航天、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环保产业的研发厦制造等;第三层缓是重装、重化产业,包括石i由化工产业、现代冶金产业、装备黼遣产业;第四层级是轻型加工业,促进传统轻t业优化升级,强调自主创新、发展自主品牌。通过对功能嵯和产业发展的整合,在空间上形成“两带一核心”的产业格局(图7)。商新技术产业带:依托津滨走廊形成与中心城区厦北京对接的高新技术产业带。76图7滨海新E产业布月结构i意图铪海产业带:充分发挥滨海f临港优势,打造措海产_E带。同时与北部的唐山曹妃甸地区,南部的沧州黄骅等区域协调、统筹发展,发挥滨海新区产业带对环渤簿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一核心:在滨海新区核心Ⅸ形成以航运服务、金融创新为主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6空间整合建议以功能区的整合为主导,进而对滨海新吒的空同结构进行重组。基r现状空间特征,统筹考虑资源、环境、空通等因素,在强化京津走廊和沿海发展带的基础P,我们认为在滨海新区应当构筑弹性、开放式的空间结构。为宴现功能区与城区的相互协调,融台发展,建议在滨海新区构筑多中心网络型的空间结构(图8),最终使滨湃新区实现从承接工业战略东移到城市功能的争面转型。H百止甲℃.—塑围8空问整合模式圈{2009城市发展与规划国际论坛论文集>参考文献[1][2]天津滨海新区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2009.2尹海林.当代区域规划理论与天津市域空间发展战略研究.天津大学博士论文,2004-12【3]阎川.开发区蔓延反思及控制.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4[6][5][4]张京祥,罗震东,何建颐.体制转型与中国城市空间重构.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4柴彦威、曲华林、马玫.开发区产业与空间及管理转型.科学出版社,2008.5李森.困境和出路一转型期中国开发区发展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8FromIndustrialZonestoCompositeCitiesTianjinBinhaiNewArea——一TheThreeTransformationsofIndustrialDevelopmentZonesinXINGZhuo,ZHOUChanglin(Ti画in【Abstract】ni8paperUrbanPlanning&DesignInstitute,Tianjin,300201)developmentofindustrialzonesinBNA,analyzestheeffectandproblemssuccessfulexperiencesofotherdevelopmentzones'trasnsformationforreference,currentsummarizesthethatgiyenbythem,thenusingtherealizestheindustrialzonesnotonlyhavingledtheeconomydevelopmentofBNA.butalSObuiltitsspaceconfiguration.Accordingtothecourse.thispaperthinkstheindustriaIzoneswillhavethreetransformations.Basedonthis,itcombsthewholeindustrylayout,proposesconformingreformingtheadministrationsystemofBNA。theindustrialzones,andthenrecombingthespaceconfigurationand【Keywords】BinhaiNewArea;transformation;industry;space(上接第66页)ofquestionssuchastheincreasinglytenseunderthehousing,trafficcongestion,jobstress,environmentdeteriorationbyrapidurbanization.CombiningtotheComprehensiveDevelopmentPlanningforDaoyiAreaofShenbeiNewDistrict,thepaperanalyzesthepromotionstotheNewtownconstructionofthehish・speed功ilway.Thepromotionsarestimulatingthegrowthoftheurban【Abstract】ManymajorcitiesofChinahaveproposedtoconstructNewtownforaseriesdevelopmentoftertiaryindustry,drivingtheincreaseinpopulationandjobsandguidingthedevelopmentofurbanspace.Thenitalsodiscussesgeneralorientation,industrydevelopmentandspatiallayoutofthetoDaoyiAreaundertheinfluenceofthehish-speedrailway.’nleauthorhopesthatitwouldhavesomeguidingsignificanceeconomy,promotingthetheNewtownconstructionofourcountry.construction;Daoyi【Keywords】high—speedrailway;Newtown(上接第71页)Area;ComprehensiveDevelopmentPlanningWanXudon91Pan(1.School2.BeijingTsinghuaofFan92ZhangXiaojun3Architecture,TsinghuaUniversity,Beijing100084;centreUrbanPlanning&DesignInstitute.Beijing100084;theadministrationofurban—ruralplanning,ministryofhousingandurban-ruraldevelopment,P.R.china,Beijing100835)【Abstract】Nowadays,manygenerateaChinesecitiesaregettingintoalargedemandoflandandresource.Andgetperiodofrapiddevelopment.Thequickoutspreadsofcitiesmultipleofrelatedproblemsareoccurringsimultaneously.Inthisasituation,howholdofthekeyfactorsoftheincreasingurbanspacesforsustainabledevelopmentisofgreatimportanceforChineseurbanspaces.Thispaperfocusesonthecontrolelementsofurbanspace私sustainabledevelopment,takingLianyungangCity幽anexample,analysestheevolutionofurbanspaceandtheemergingproblemsinthisrapiddevelopmentphaSeofthiscity,andbringsforwardsomerecommendationsforbetterimprovement.Atlast,thistopaperarguesthat,inplanningtoordertostrengthentheachievethegoalofsustainabledevelopmentforurbanspaces,itisnecessaryforurbancontroloflanduse,exploitationintensity,trafficdesign,ecologicalprotection,andmanagementmechanism.【Keywords】harborcity;sustainabledevelopment;keyfactor;Lianyung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