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安全:是指与人类生存、发展活动相关的生态环境及自然资源处于良好的状况或未遭受不可回复的破坏。(04、05、08、09、11A)P121
生态平衡:在任何一个生态系统中,生物与其环境总是不断进行着物质、能量与信息的交流,但在一定时期内,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保持着一种动态的平衡,这种平衡就叫生态平衡。(04、09、11AB)P85
生物富集:(bio-concentration)是指生物从周围环境(水体、土壤、大气)吸收并积累某种元素或难降解的物质,使其在有机体内的浓度超过周围环境中的浓度的现象。(08、09、11A)P269
生物转化:物质在生物作用下发生的化学变化,称为生物代谢或转化。(09、11A)P271 优先污染物:经过优先选择的污染物称为环境优先污染物,简称为优先污染物。(11A)P319 优先监测:对优先污染物进行的监测称为优先监测。(11A)P319
LCA:(Life Cycle Assessment)生命周期评价,也称产品的生命周期分析,是详细研究一种产品从原料开采、生产到产品使用后最终处置的全过程,即生命周期内的能源需求、原材料利用、生产过程产生的废物(包括包装材料)、产品在消费和报废后的处置中能量和材料的流失及其环境影响定量化。(09、10、11A)P354
EIA:(Environmental Impart Assessment)环境影响评价,是对一项拟议的开发行动方案或规划所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识别、预测和评价,并在评价基础上提出合理消减和避免负面环境影响的对策。(10、11A)P347
“三同时”:是指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和技术改造项目,其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的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的制度。(05、09、11A)P360
排污收费制度:是指向环境排放污染物或超过规定的标准排放污染物的排污者,依照国家法律和有关规定按标准交纳费用的制度。(百度)11A
容量总量控制:以环境容量为依据的总量控制称为“容量总量控制”。它是根据区域环境质量目标,计算出环境容量,据此得出最大允许排污量;通过技术和经济可行性分析,在污染源之间优化分配污染物排放量;最后制定环境容量总量控制方案。(11A)P395
目标总量控制:是依据区域污染物排放总量目标或区域污染物排放消减总量目标,从当前排放水平出发,通过技术和经济可行性分析,在污染源之间优化分配污染物排放量和消减量,制定排放目标总量控制方案,实现区域污染物排放总量目标和/或区域污染物排放消减总量目标。(11A)P395
环境质量标准:是为保障人群健康、维护生态环境和保障社会物质财富,并考虑技术、经济条件,对环境中的有害物质和因素所作的限制性规定。国家环境质量标准是一定时期内衡量环境优劣程度的标准,从某种意义上讲是环境质量的目标标准。(05、08、09、10、11A)P438
污染物排放标准:(或控制标准)是根据国家环境质量标准,以及适用的污染控制技术,并考虑经济承受能力,对排入环境的有害物质和产生污染的各种因素所作的限制性规定。是对污染源控制的标准。(05、08、09、10、11A)P438
物理净化:污染物进入水体后,只改变其物理性状、空间位置,而不改变其化学性质、不参
环境承载力:环境承载力是衡量地球承载力以及人与环境和谐程度的重要指标,是指在一定
与生物作用。主要是指污染物在水体中由于混合、稀释、扩散、挥发、沉淀等作用,而使污染物在水体中浓度降低的过程。(11A)P173
化学净化:污染物在水体中以简单或复杂的离子或分子状态迁移,并发生化学性质或形态、价态上的转化,使水质发生化学性质的变化,但不参与生物作用。(11A)P173
土壤污染:是指人类活动所产生的污染物通过多种途径进入土壤,其数量和速度超过了土壤的容纳能力和净化速度,从而引起土壤正常功能遭到破坏或土壤肥力降低,并对土壤、植物和动物造成损害的现象。(07、10、11A)P82
土壤自净:土壤自净是指土壤本身通过吸附、分解、迁移、转化等自然作用,使土壤中污染物的浓度降低直至消失的过程。(百度11A)
环境问题:是指由于自然力或人类活动所导致的全球环境或区域环境中出现不利于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各种现象。(04、05、11B)P74
环境污染:是指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系统,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转化,使环境系统结构与功能发生不利于人类及生物正常生存和发展的变化的现象。(05、11B)P394
硫酸烟雾:大气中的SO2等硫氧化物,在有水雾、含有重金属的悬浮颗粒物或氮氧化物存在时,发生一系列化学或光化学反应而生成的硫酸雾或硫酸盐气溶胶。(大气11B)
光化学烟雾:在阳光的照射下,大气中的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和氧化剂之间发生一系列光化学反应而生成的蓝色烟雾。(大气11B)
水体污染:当污染物进入河流、湖泊、海洋或地下水等水体后,其含量超过了水体的自净能力,使水体的水质和水体底质的物理、化学性质或生物组成发生变化,从而降低了水体的使用价值和使用功能的现象,称为水体污染。(08、09、11B)P173
水体自净:污染物进入水体后,经过复杂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等方面的作用,使污染物的浓度逐渐降低,经过一段时间后,水体将恢复到受污染前的状态,这一现象称为水体的自净作用。(08、09、11B)P173
生态破坏:是指人类活动直接作用与自然生态系统,造成生态系统的生产能力显著下降和结构显著改变,从而引起的环境问题。(09、11B)P85
逆温:大气对流层的气温从总体上看是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即气温随高度递减。由于近地面的大气层情况比较复杂,有时会出现气温随高度递增的情况,即逆温。(04、08、11B)P221
温度层结:是指在地球表面上方大气的温度随高度变化的情况,及垂直方向上的气温分布。(04、08、11B)P221
分散作用:
弥散作用:弥散作用可以定义为由空间各点湍流流速(或其他状态)的时平均值与流速的平均值的空间平均值的系统差别所产生的分散现象。11B,P230
水解作用:是化合物与H2O电离产生的H和OH发生交换,从而结合生成新物质的反应。(11B)P259
配合作用:即金属离子同电子给予体(配位体)通过配位键结合生成配合物的反应。(11B)P260
柯斯定律:
帕累托效率:帕累托效率是由意大利经济学家Pareto.v.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来的,主要是用以描述资源配置效率。帕累托效率是这样一种状态:在这种状态中,每个人的经济状况都好到这种程度,以致于任何人都不能在不使其他人受到损失的情况下获得好处。(11B、12)P278
TOC:(总有机碳total organic carbon)是指以碳的含量表示水体中有机物总量的综合指标之一。
+
-
TOD:(总需氧量total oxygen demand)是指水中能被氧化的物质,主要是有机物质在燃烧中变成稳定的氧化物时所需要的氧量,以氧的浓度(mg/L)表示。(10、11B)P321
环境规划:是指为使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把“社会—经济—环境”作为一个复合的生态系统,依据社会经济规律、生态规律及地学原理,对其发展变化趋势进行研究而对人类自身活动和环境所做的时间和空间上的安排。(09、10、11B)P370
环境预测:是根据人类过去和现在已掌握的信息、资料、经验和规律,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和方法,对未来的环境状况和环境发展趋势及其主要污染物和污染源的动态变化进行描述和分析。(11B)P380
自然环境:是指以自然界事物为主体的外部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综合。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包括大气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及岩石圈各圈层。(05、07、10)P20
人工环境:是在自然物质的基础上,通过人类长期有意识地社会劳动,加工和改造自然物质,创造物质生产体系,积累物质文化等所形成的环境体系,如城市、农田、工厂等。(07、10)P45
光污染:是指各种光源(日光、灯光、各种反射光及红外线和紫外线等)过量的辐射对周围环境、人类环境和生产环境造成影响的现象。(10)P247
热污染:是指日益现代化的的工农业生产活动中排放出来的各种废热所导致的环境污染。(10)P248
主体功能区划:
生态补偿机制:专指对生态功能或生态价值的补偿,包括对为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及其功能而付出代价、做出牺牲的单位和个人进行经济补偿;对因开发利用土地、矿产、森林、草原、水、野生动植物等自然资源和自然景观而损害生态功能,或导致生态价值丧失的单位和个人收取经济补偿。(10)P461
食物链:生物之间存在着一系列的捕食与被捕食的关系,各种生物按其食物关系的排列的链状顺序就叫做食物链。(10)P31
食物网:自然界中的取食关系非常复杂,一种生物可能被多种生物捕食,还可能取食多种其他生物,这样多条食物链彼此交错联接,就构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包括许许多多的生物,这就是食物网。(10)P31
生态恢复:是根据生态学原理,改变生态系统退化的主要因子及生态过程,调整优化系统秩序,使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生态学潜力恢复到一定的或原有的水平甚至上升到更高的水平。(10)P202
生态工程:就是利用生态系统中的物种共生,物质再生循环及结构功能协调等原则,结合系统工程最优化的方法,以整体调控为手段,以人和自然协调关系为基础,高效和谐为方向,时空结合为主线,为人类社会及其自然环境双双受益和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而设计的具有多物质多层分级利用,良性循环的生产工艺,以期同步取得生态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08、10)P204
环境噪声:通常把干扰人们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即人们不需要听到或对人体健康有害的声音称为噪声。(04、07、10)P242
连续等效A声级:为了较准确地评价噪声强弱,人们提出将一定时间内不连续噪声的能量,用总工作时间进行平均的方法来评价噪声对人的影响,及连续等效A声级。(04、07、10)P245
清洁生产:是从生态—经济大系统的整体优化出发,对物质转化的全过程不断采取战略性、综合性、预防性措施,以提高物料和能源的利用率,减少及消除废料的生产和排放,降低生产活
动对资源的过度使用以及对人类和环境造成的风险,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09、10)P500
循环经济: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百度04、05、08、09、10)
城市环境:城市是以人为中心的,以一定的环境条件为背景、以经济为基础的社会、经济、自然综合体,是经过人类创造性劳动加工形成的符合人类自身需要的社会活动场所,是人类占绝对优势的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生态系统。(09)P49;城市环境是与城市整体互相关联的人文条件和自然条件的总和。包括社会坏境和自然环境。(百度)
城市热岛:由于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建筑物高度集中,下垫面性质被改变,城市中混凝土、石块、预制块、柏油路面、建筑物屋顶及墙壁等,其导热性质比松土或湿土高出数倍,并且热容量很高,大量接受太阳辐射,并积蓄能量,吸收和反射、辐射的热量被大量积聚、截留在不太流通的城市街道空间,导致产生城市热岛效应。(09)P52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指把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以法律、法规或行政规章的形式确定下来从而必须遵守的制度。(09)引用
环境审计:是指审计机关、内部审计机构和注册会计师,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的环境管理系统以及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进行监督、评价或鉴证,使之达到管理有效、控制得当,并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审计活动。(百度09)
POPs:(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是指一类具有半挥发性、难降解、高脂溶性等理化性质,可进行远距离甚至全球尺度的迁移扩散,并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浓缩积累,对人体和生态环境产生毒性影响的有机污染物。(08、09)P275
ODS:这些破坏大气臭氧层、危害人类生存环境的化学物质称为“消耗臭氧层物质”(ozone depleting substances),简称ODS。(百度)
环境功能区划:环境功能区划是实现环境管理科学化的一项基础工作。它依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和不同地区在环境结构、环境状况和使用功能上的差异,对区域进行合理划分。(09)P381
双模理论:化学物质由水体挥发进入空气过程中,需要通过近水表层—液膜和空气层—气膜,克服来自两薄膜的阻力,进而实现物质由水体向空气的转移。(09)P254
吸附等温线:指在一个吸附体系中,化学物质在固相介质的吸附量与其在液相浓度之间的依赖关系曲线。(09)P255
生态系统:一定空间中共同栖息着的所有生物(及生物群落)与其环境之间由于不断进行着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而形成的统一整体。(04、05、08)P190
生态安全:生态系统完整性和健康的整体水平,尤其是指生存与发展的不良风险最小以及不受威胁的状态.(百度)08
声压:声波引起空气质点振动,使大气压产生起伏,这个起伏部分,即超过静压(平衡状态下的大气压强)的量,称为声压。(08)P242
声压级:通常用一个声压的对数比来比较声压的大小,这就是声压级。(08)P243 生物积累:是指同一生物个体在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生物富集系数不断增加的现象。(08)P269
库氏曲线:20世纪60年代,西蒙·库兹涅茨提出了一“U”型曲线,用以描述收入差异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通常被称为Kuznets曲线,或库氏曲线。(08)P285
清洁能源: 煤洁净技术:
污水化学处理:污水化学处理是利用化学反应作用去除水中的杂质。它的处理对象主要是污水中的无机或有机的溶解性物质或胶体物质。常用的化学处理方法是化学混凝法、中和法、化学沉淀法和氧化还原法。(07)P400
污水生物处理:生物法利用微生物的代谢作用将废水中溶解性及胶体状有机氧化物分解,转化为无害物质的一种废水处理方法。(07)P401
生物多样性:是指各种生命形式的资源,它包括数以百万种的植物、动物、微生物、各种物种所拥有的基因和各种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生态系统以及他们的生态过程。(07)P192
生物安全:及生物生长发育及其与环境协调一致的动态安全过程,是指在基因、细胞、个体、种群与群落水平上皆处于不受威胁的良好状态。(07)P121
污染物联合作用: 污染物协同作用:
人居环境:指人类聚居生活的地方,是与人类生存活动密切相关的地表空间。包括自然、人群、社会、居住、支撑五大系统。(百度)07
景观环境:是指由各类自然景观资源和人文景观资源所组成的,具有观赏价值、人文价值和生态价值的空间关系。(百度)07
11年B
1、简述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及任务
答:环境科学以“人类—环境”这一矛盾体为其特定的研究对象,研究人类—环境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其目的在于讨论人类社会持续发展对环境的影响以及环境质量的变化规律,从而通过调整人类自身的行为来保护和改善环境,为社会、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环境科学的基本任务,从宏观上来说是研究人类-环境的发展规律,调控人类与环境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探索两者可持续运行的途径和方法;从微观上来说,是研究环境中的物质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规律及它们与人类的关系。
环境科学的主要任务:
第一,探讨人类社会持续发展对环境的影响及其环境质量的变化规律,了解全球环境变化的第二,揭示人类活动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探索环境变化对人类生存和地球环境安全的影响。
第三,帮助人类树立正确的社会发展观,研究和探讨环境污染控制技术和管理手段,对不同时空尺度下环境问题的解决途径进行系统优化,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2、简述城市环境的特点及其对社会、经济及环境的影响
答:城市环境的特点:(1)城市人口的数量和密度较大:一些超大城市的人口及流动人口的
历史、演化机理、环境结构及基本特性等,从而为改善环境和创造新环境提供科学依据。
数量是巨大的;(2)城市环境组成独特、结构复杂、功能多样:城市环境包括自然环境、人工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3)城市环境限制因子众多,人与自然、城市与周边地区矛盾集中:城市环境不仅受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制约,还受周边环境的影响,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使城市的正常运转具有很大的依赖性和脆弱性;(4)形成特殊的城市景观:城市景观具有大量的、规则的人工景观要素,如摩天大楼、街道、绿化带、商业区、文化区和工业区等,是各种人工景观的高度集合。
城市的环境质量与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紧密相关,城市是由社会-经济-环境组成的复杂人工生态系统,经济、社会的发展与环境发展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城市作为一定地域范围内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其居民从事的社会活动与经济活动是城市的主要行为,这些人类行为对环境的影响是巨大的,不可忽视的。因此,一个城市的规模和性质往往可以支配城市环境质量的好坏,而有目的地调整城市产业结构,是改善城市环境的主要主题。
3、简述影响近地面空气质量的主要因子及作用方式
答:(1)污染源因子:污染源特点及其分布、排污设施的种类、燃料种类、单位时间的燃料消耗量、烟囱高度、烟囱出口直径、单位时间的排气量、烟气温度、烟气出口速度、烟气中的污染物含量、运行方式、排放特点等。
(2)气象因子:大气层结构稳定度、对流混合层厚度、水平风场(风向、风速)、风的垂直分布、水平温度场、气温的垂直分布、逆温的结构与生消规律、降水、湍流、天气形势、特殊气象条件等。
(3)地形因子:下垫面粗糙度、地形地貌、局地环流、城市热岛等。 4、简述耗氧有机物的微生物降解的主要过程
耗氧有机物是指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等较易发生生物降解的有机物,该类物质的微生物降解广泛发生于土壤和水体环境中。
糖类微生物降解的基本途径为:多糖在胞外水解酶的作用下水解生成二糖和单糖,而后进入细胞内,二糖在细胞内经胞内水解酶催化水解为单糖;在细胞内,单糖经过一系列酶促反应生成丙酮酸;丙酮酸在有氧条件下经过酶促反应降解为CO2和H2O,而在无氧条件下转化生成简单有机酸、醇和CO2等。
脂肪的微生物降解:脂肪是由脂肪酸和甘油结合而成的酯。常温下,动物脂肪呈现固态,而植物脂肪呈现液态。脂肪微生物降解的基本途径为:在胞外水解酶作用下,脂肪水解为脂肪酸和甘油而进入细胞内;甘油经一系列酶促反应降解为CO2和H2O,而在无氧条件下转化生成简单有机酸、醇和CO2等。
蛋白石微生物降解:蛋白质是一类由α-氨基酸通过肽键结合而成的大分子化合物。蛋白质微生物降解的基本途径为:在胞外水解酶作用下,水解生成二肽或氨基酸而进入细胞内,二肽在胞内继续水解生成氨基酸;氨基酸在胞内的转化以脱羧生成脂肪酸为主,脂肪酸可以进一步发生如前所述的转化过程。
5、简述浓度控制与总量控制的概念及意义
答:浓度控制是采用控制污染源排放口排出污染物的浓度来控制环境质量的方法。排放浓度标准依据国家制定的全国统一执行的污染物浓度排放标准。在过去的十几年内,中国的污染控制主要采用污染物浓度排放标准。浓度控制实施管理方便、对管理人员要求不高,适合中国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对中国的污染严重的地区,及时所有的污染源的都达标排放,由于污染源数量的不断增加,污染物排放总量仍然会继续增加。
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则是根据区域环境目标(环境质量目标或排放目标)的要求,预先推
算出达到该环境目标所允许的污染物最大排放量,然后再通过优化计算,将允许排放的污染物指标分配到各个污染源,排放指标的分配应当根据区域中各个污染源不同的地理位置、技术水平和经济承受能力进行。
浓度控制和总量控制各有特点,是一种相互补充的关系,二者不能相互替代。采取什么样的方法来解决污染问题要根据本国和本地区的实际情况来选择。总之,我国的污染控制战略要从以往的单纯浓度控制向浓度与总量控制相结合转变。
6、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和利用原则
答:(1)无害化:固体废物的“无害化”处理是将固体废物经过相应的工程处理,达到不影响人类健康和不污染环境的目的。“无害化”是固体废物处理的首要任务,目前已发展为一门崭新的工程技术。如垃圾焚烧、堆肥、粪便的厌氧发酵等,都是固体废物“无害化”处理的过程
(2)减量化:固体废物“减量化”是指通过适宜的手段减少和减小固体废物的数量和容量。要实现“减量化”的目标,一方面工业企业可通过清洁生产,改革技术工艺,加强产品的生态设计,减少产品生产及使用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物;另一方面可通过对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来实现减量化。
(3)资源化:固体废物的“资源化”是通过采用工艺措施从固体废物中回收有用的物质和能源。世界上的资源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人类传统的工业发展模式中对资源和能源的不合理的开采和利用造成了资源和能源的大量浪费,开发和利用“再生资源”或“二次资源”已经成为许多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一部分。
1、论述环境质量现状评价中单因子指数法和综合指数法的意义和适用对象; 答:
2、论述水污染控制中化学法的主要类型、原理及应用范围
答:化学法:污水的化学处理时利用化学反应作用去除水中的杂质。它的处理对象主要是污水中的无机或有机的溶解性物质或胶体物质。常用的化学处理方法是化学混凝法、中和法、化学沉淀法和氧化还原法。
a.混凝:混凝法是通过向水中投加一定的药剂,使水中难以沉淀的胶体颗粒脱稳而相互凝聚,通过重力沉降得以从水中分离。混凝包括凝聚和絮凝两个过程,凝聚指胶体脱稳并聚集为微絮粒的过程,絮凝则指微絮粒通过吸附、架桥和网捕等作用变成更大的絮体的过程。混凝剂一般有无机盐类混凝剂和高分子混凝剂。
b.中和:中和法用于处理酸性或碱性污水。对于低浓度的酸碱废水,可采取二者相互中和或投药中和的方法。常用的碱性中和剂有石灰、电石渣和石灰石,酸性中和剂有废酸、粗制酸和烟道气等。
c.氧化还原法:氧化还原法通过化学药剂与污染物之间的氧化还原反应。将废水中的有毒有害污染物转化为无毒或微毒物质的一种方法。氧化还原法往往处理废水费用高,故目前较多应用于给水、特种废水及污水的深度处理中。水处理中常用的氧化剂有氧、臭氧、漂白粉、次氯酸钠、三氯化铁等;常用的还原剂有硫酸亚铁、氯化亚铁、铁屑、锌粉、二氧化硫、硼氢化钠等。
d.电解:电解质溶液在直流电的作用下发生的电化学反应被称为电解,电解是电能转变为化学能的过程。电解法处理废水的作用有氧化反应、还原反应、凝聚反应和气浮作用等。电解反应通常在电解槽内进行,槽内设有与电源正负极相连接的阳极与阴极。
11年A
1、简述水污染综合防治的原则及对策
答:水污染防治的根本原则是将“防”、“治”、“管”三者结合起来。 “防”就是通过有效控制使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减量化”和“最小化”。 “治”指对污水进行有效治理,使其水质达到排放或回用标准。 “管”指污染源、水体及处理设施的管理,以管促治。
水污染综合防治的主要对策有:(1)调整产业结构,合理工业布局(2)推行清洁生产,发展节水工艺,减少污染物排放量(3)大力发展污水资源化及回用技术(4)完善环境管理体制,加强监督管理(5)开发污水处理高新技术工艺,提高污水治理水平。
2、简述环境规划的概念特点及作用
答:概念:环境规划是指为使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把“社会-经济-环境”作为一个复合生态系统,依据社会经济规律、生态规律和地学原理,对其发展变化趋势进行研究而对人类自身活动和环境所做的时间和空间上的合理安排。
特点:综合性、涉及面广、地区性、动态性、政策性强。
环境规划的内涵:(1)环境规划研究对象是“社会-经济-环境”这一大的复合生态系统,它可能指整个国家,也可能指一个区域(城市、省区、流域)(2)环境规划任务在于使该系统协调发展,维护系统良性循环,以谋求系统最佳发展(3)环境规划依据社会经济原理、生态原理、地学原理、系统理论和可持续理论,充分体现这一学科的交叉性、边缘性(4)环境规划的主要内容是合理安排人类自身活动和环境,其中既包括对人类经济社会活动提出符合环境保护需求的约束要求,也包括对环境保护盒建设做出的安排和部署(5)环境规划是在一定条件下的优化,它必须符合特定历史时期的技术、经济发展水平和能力。
作用:1、促进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保障环境保护活动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3、合理分配排污消减量、约束排污者行为; 4、以最小的投资获取最佳的环境效益; 5、实现环境管理目标的基本依据。
↓3、简述地面水质监测方案的制定原则和步骤(改)
答:监测断面的布设原则:(1)监测断面的点和数量要能反映水体环境质量、污染物的时空分布变化、以较少的断面取得最好的代表性(2)根据具体监测水体的功能,废水排放的位置,排放情况和监测内容进行测定(3)监测断面要避开死水区、回水区。排污口,选择平稳、水面宽阔、无浅滩、河床稳定、顺直河床区域(4)充分考虑交通状况、经济条件、方便水文资料获取。
步骤:(1)基础资料的收集(2)监测断面的设置(3)采样点位的确定(4)采样时间和采样频率的确定(5)采样、监测技术和质量保证。
4、简述柯斯定理在环境经济学中的作用 答:
5、试比较好养生物处理与厌氧生物处理方法的适用条件与优缺点
答:好氧生物处理法:好氧生物处理是利用好氧微生物,在有氧条件下,将废水中的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好氧生物处理法处理效率高,适用范围广,是废水生物处理的主要方法。好氧生物处理的工艺有很多,包括活性污泥法、生物滤池、生物转盘、生物接触氧化等。
厌氧生物处理法。厌氧生物处理是在无氧的条件下,利用兼性菌和厌氧菌分解、稳定有机物的生物处理方法。有机物的厌氧分解一般分为3个阶段:首先是水解酸化阶段,有机物被水解和产酸细菌分解,生产各种有机酸;然后由产氢、产乙酸细菌将各类有机酸转化为乙酸、氢气和二氧化碳;最后,产甲烷细菌再将乙酸、氢和二氧化碳转化为甲烷气体。厌氧消化法的处理工艺和
设备有:普通消化池、厌氧滤池、厌氧接触消化、上流式厌氧污泥床、厌氧附着膜膨胀床、厌氧流化床、升流厌氧污泥床。
6、试比较固体废物处置和利用原则
答:(1)无害化:固体废物的“无害化”处理是将固体废物经过相应的工程处理,达到不影响人类健康和不污染环境的目的。“无害化”是固体废物处理的首要任务,目前已发展为一门崭新的工程技术。如垃圾焚烧、堆肥、粪便的厌氧发酵等,都是固体废物“无害化”处理的过程
(3)减量化:固体废物“减量化”是指通过适宜的手段减少和减小固体废物的数量和容量。要实现“减量化”的目标,一方面工业企业可通过清洁生产,改革技术工艺,加强产品的生态设计,减少产品生产及使用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物;另一方面可通过对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来实现减量化。
(3)资源化:固体废物的“资源化”是通过采用工艺措施从固体废物中回收有用的物质和能源。世界上的资源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人类传统的工业发展模式中对资源和能源的不合理的开采和利用造成了资源和能源的大量浪费,开发和利用“再生资源”或“二次资源”已经成为许多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一部分。
1、论述大气污染控制中颗粒污染物的治理方法及原理
答:大气污染物依据其形态不同,治理技术也不相同,可概括为两大类:颗粒污染物的治理和气态污染物的治理技术。
颗粒污染物的治理方法:净化颗粒污染物通常采用除尘装置,将气体从废气中分离出来并加以捕集和回收。按照除尘装置分离粉尘的主要机理,除尘装置主要分为机械除尘、湿式除尘、过滤除尘和电除尘。
机械除尘是利用重力、惯性力和离心力等力的作用使粉尘与气流分离沉降,达到净化的目的。它包括重力沉降室、惯性除尘器和旋风除尘器等。
湿式除尘器是通过让气体与液体密切接触,利用水滴和尘粒的惯性碰撞及其他作用捕集尘粒,或使粒径增大的装置。
过滤式除尘器是使含尘气体通过过滤材料将粉尘分离捕集的装置。这种除尘器有内部过滤和表面过滤两种形式。内部过滤式把松散的滤料作为滤层,对含尘气体进行净化,尘粒在过滤材料内部被捕集。这种形式的除尘器主要有袋式除尘器,其广泛应用于工业尾气的除尘方面。袋式除尘器结构简单、投资省、运行稳定,效率高,对于粒径为0.5um的尘粒捕集效率可达到98%~99%。
电除尘是指含尘气体在通过高压电厂进行电离的过程中,尘粒荷电,并在电场力的作用下聚集在集尘器上,使尘粒从含尘气体中分离出来的一种除尘设备。由于电除尘过程的分离力直接作用在粒子上,而不是整个气流上,使得分离粒子的过程具有能耗低、气流阻力小、除尘效率高的特点。它几乎能够捕集一切细微粉尘及雾状液滴,当粉尘粒径大于0.1um时,除尘效率达到99%。
2、论述水污染控制中生物法的主要类型、原理及应用范围
答:好氧生物处理法:好氧生物处理是利用好氧微生物,在有氧条件下,将废水中的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好氧生物处理法处理效率高,适用范围广,是废水生物处理的主要方法。好氧生物处理的工艺有很多,包括活性污泥法、生物滤池、生物转盘、生物接触氧化等。
厌氧生物处理法。厌氧生物处理是在无氧的条件下,利用兼性菌和厌氧菌分解、稳定有机物的生物处理方法。有机物的厌氧分解一般分为3个阶段:首先是水解酸化阶段,有机物被水解和产酸细菌分解,生产各种有机酸;然后由产氢、产乙酸细菌将各类有机酸转化为乙酸、氢气和二
氧化碳;最后,产甲烷细菌再将乙酸、氢和二氧化碳转化为甲烷气体。厌氧消化法的处理工艺和设备有:普通消化池、厌氧滤池、厌氧接触消化、上流式厌氧污泥床、厌氧附着膜膨胀床、厌氧流化床、升流厌氧污泥床。
天然生物处理系统:利用天然条件下微生物活动处理废水的系统,统称为天然生物净化系统。生物稳定塘是天然生物净化系统的一个典型例子。在其中污水长期缓慢流动,有机物得到微生物分解,塘内藻类则通过光合作用向微生物提供氧,塘表面也有复氧作用。根据生物塘内占优势的微生物种类、需氧量及供给方式,它可分为好氧塘、兼性塘、曝气塘和厌氧塘。
10年
1、试比较好氧生物处理与厌氧生物处理方法的适用条件与优缺点(见前述) 2、简述环境规划的概念、内涵及作用
概念:环境规划是指为使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把“社会-经济-环境”作为一个复合生态系统,依据社会经济规律、生态规律和地学原理,对其发展变化趋势进行研究而对人类自身活动和环境所做的时间和空间上的合理安排。
特点:综合性、涉及面广、地区性、动态性、政策性强。
环境规划的内涵:(1)环境规划研究对象是“社会-经济-环境”这一大的复合生态系统,它可能指整个国家,也可能指一个区域(城市、省区、流域)(2)环境规划任务在于使该系统协调发展,维护系统良性循环,以谋求系统最佳发展(3)环境规划依据社会经济原理、生态原理、地学原理、系统理论和可持续理论,充分体现这一学科的交叉性、边缘性(4)环境规划的主要内容是合理安排人类自身活动和环境,其中既包括对人类经济社会活动提出符合环境保护需求的约束要求,也包括对环境保护盒建设做出的安排和部署(5)环境规划是在一定条件下的优化,它必须符合特定历史时期的技术、经济发展水平和能力。
作用:1、促进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保障环境保护活动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3、合理分配排污消减量、约束排污者行为; 4、以最小的投资获取最佳的环境效益; 5、实现环境管理目标的基本依据。
3、简述水质指标COD、BOD、TOC和TOD的含义;对一种水体来说他们之间的数量关系是什么
答:化学需氧量(COD)是指在一定条件下,氧化1L水样中还原性物质所消耗的氧化剂(酸性重铬酸钾)的量,以氧的浓度(mg/L)表示。
生化需氧量(BOD)是指在有溶解氧存在的条件下,好氧微生物分解水中有机物的生物化学氧化过程所消耗的溶解氧量。
总有机碳(TOC)是以碳的含量表示水体中有机物总量的综合指标之一。
总需氧量(TOD)是指水中能被氧化的物质,主要是有机物质在燃烧中变成稳定的氧化物时所需要的氧量,以氧的浓度(mg/L)表示。
数量关系对于同一水样几个指标的关系如下
COD 与 BOD如果水中非生化降解比例保持不变二者有关系若改变COD 可以把非生
化降解都氧化而 BOD 不行。 TOD 能反映几乎全部有机物质经燃烧后变成简单无机物的需氧量。 它比 BOD、 COD 和高锰酸盐指数更接近于理论需氧量值。但它们之间也没有固定的相关关系。 有的研究者指出BOD5/TOD0.1-0.6COD/TOD0.5-0.9具体比值取决于废 水的性质。 TOD 和 TOC其比例关系可粗略判断有机物的种类。对于含碳化合物因为 一个碳原子消耗两个氧原子 即 O2/C2.67 因此从理论上说 TOD2 67TOC。 若某水样的 TODTOC 为 2.67 左右 可认为主要是含碳有机物 若 TODTOC>4.0 则应考虑水中有较大量含 S、P 的有机物存在若 TODTOC2.6就应考虑水 样中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可能含量较大它们在高温和催化条件下分解放出氧使 TOD 测定呈现负误差。
4、简述环境经济手段的定义、类型及其在环境管理中的作用
答:环境经济手段可以定义为:从影响成本效益入手,引导经济当事人进行选择,以便最终有利于环境的一种手段。
环境经济手段分为两大类:一类侧重通过“看得见的手”,即政府干预来解决环境问题,可称之为庇古手段;另一类侧重通过“看不见的手”,即市场机制本身来解决环境问题,可称之为柯斯手段。
环境经济手段已成为各国环境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采用这种手段,可以由污染单位和个人承担环境外部费用,而且在某些情况下,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位消减污染提供经济刺激和筹集资金。
5、简述持久性污染物的定义及基本特性
答:持久性有机物是指一类具有半挥发性、难降解、高脂溶性等理化性质,可进行远距离甚至全球尺度的迁移扩散,并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浓缩累积,对人体和生态环境产生毒性影响的有机污染物。
基本特性:
(1)持久性:对于自然条件下的生物代谢、光降解、化学分解等具有很强的抵抗能力。一旦排放到环境中,它们难于被分解,因此可以在水体、土壤和底泥等环境介质中存留数年甚至数十年或更长的时间。
(2)生物累积性:POPs分子结构中通常含有卤素原子,具有低水溶性、高脂溶性的特征,因而能够在脂肪组织中发生生物蓄积,从而导致POPs从周围媒介物质中富集到生物体内,并通过食物链的生物放大作用达到中毒浓度。
(3)半挥发性:POPs能够从水体或土壤中以蒸气形式进入大气环境或者吸附在大气颗粒物上,在大气环境中远距离迁移,同时这一适度的挥发性又使得它们不会永久停留在大气中,而能重新沉降到地球上。而且这种过程可以反复多次地发生。正是由于POPs的高持久性和半挥发性,使得全球范围内,包括大陆、沙漠、海洋和南北极地区都可能监测出POPs的存在。
(4)高毒性:POPs大多是对人类和动物有较高毒性的物质。近年来的实验室研究和流行病学调查都表明,POPs能够导致生物体内分泌紊乱、生殖及免疫机能失调、神经行为和发育紊乱以及癌症等严重疾病。
6、简述大气污染综合防治的方法及措施
答:大气污染综合防治的实质是为了达到区域环境空气质量控制目标,对多种大气污染控制方案的技术可行性、经济合理性、区域适应性和实施可能性等进行最优化选择和评价,从而得出最优的控制方案和工程措施。
方法:大气污染物依据其形态不同,治理技术也不相同,可概括为两大类:颗粒污染物的治
理和气态污染物的治理技术
措施:(1)全面规划,合理布局(2)推行清洁生产,实施可持续发展的能源战略(3)加强和完善环境管理体制,严格环境管理(4)绿化造林(5)采用必要的大气污染净化技术。
1、试述ISO14000的概念、特点及意义
答:ISO14000标准是环境管理体系标准的总称,是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的第一套组织内部环境管理体系的建立、实施与审核的通用标准。
特点:权威性:ISO14000是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的国际通用准则,其内容不能够被随意增减,也不能被作任意的解释。广泛使用性:该国际标准规定了各国通用的有关环境管理体系的各项要求,适用于所有国家所有类型的组织,无论是企业、社会团体、金融机构、服务行业,还是政府部分都可采用这一标准,如我国的苏州高新技术开发区和北京香格里拉饭店都通过了该认证。自愿性原则:ISO14000标准强调的是非行政手段。企业建立环境管理体系、申请认证完全是自愿的,非强制性的,是企业处于商业竞争、企业形象、提高自身管理水平和改善环境绩效等需要,而自愿选择在其内部实施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以此向外界展示其实力和对环境保护的态度。④强调污染预防和持续改进:污染预防和持续改进是ISO14000的两个最基本的思想。污染预防是通过对组织活动、产品和服务的全过程进行控制,力图使每一个环节的环境影响最小化,从而达到组织整体影响最小化的目的。而组织的环境行为不是用其他组织或一个绝对的标准来衡量,标准没有规定具体的环境绩效,没有极限值要求,组织应自己与自己进行比较,必须不断改进,强化和完善环境管理体系,使组织的环境绩效在某个侧面得到不断改进和提高。⑤强调对法律法规的持续符合性,但对环境行为不作具体规定:ISO14000标准的宗旨是希望各种类型的组织都能建立这一体系。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由于经济、技术发展水平相差分大,不可能用统一的环境行为标准来衡量,因此在承诺遵守所在国家法律和法规和其他要求的基础上,ISO14000标准不提出绝对的环境行为要求。⑥强调管理体系整体化:标准强调的是管理体系,特别注重体系的完整性,要求采用结构化、程序化、文件化的管理手段,强调管理和环境问题的可追溯性,体现出整体优化的特点。
意义:为企业提供了加强基础管理、环境管理的首要工具提高企业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和信誉减少非关税贸易壁垒,加快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接轨的步伐。
2、阐述污水土地系统的净化机理及适用条件
答:好氧生物处理法:好氧生物处理是利用好氧微生物,在有氧条件下,将废水中的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好氧生物处理法处理效率高,适用范围广,是废水生物处理的主要方法。好氧生物处理的工艺有很多,包括活性污泥法、生物滤池、生物转盘、生物接触氧化等。
厌氧生物处理法。厌氧生物处理是在无氧的条件下,利用兼性菌和厌氧菌分解、稳定有机物的生物处理方法。有机物的厌氧分解一般分为3个阶段:首先是水解酸化阶段,有机物被水解和产酸细菌分解,生产各种有机酸;然后由产氢、产乙酸细菌将各类有机酸转化为乙酸、氢气和二氧化碳;最后,产甲烷细菌再将乙酸、氢和二氧化碳转化为甲烷气体。厌氧消化法的处理工艺和设备有:普通消化池、厌氧滤池、厌氧接触消化、上流式厌氧污泥床、厌氧附着膜膨胀床、厌氧流化床、升流厌氧污泥床。
天然生物处理系统:利用天然条件下微生物活动处理废水的系统,统称为天然生物净化系统。生物稳定塘是天然生物净化系统的一个典型例子。在其中污水长期缓慢流动,有机物得到微生物分解,塘内藻类则通过光合作用向微生物提供氧,塘表面也有复氧作用。根据生物塘内占优势的微生物种类、需氧量及供给方式,它可分为好氧塘、兼性塘、曝气塘和厌氧塘。
土地处理系统是另一类天然生物净化系统。它主要利用土壤中的大量微生物分解废水中的有
机污染物,同时也利用废水及其中养分灌溉土壤上种植的作物。根据土壤的不同及不同的布水负荷,土地处理系统可分为人工湿地、快速渗滤、慢速渗滤、地表漫流、地下渗滤等多种。
09年
1、简述人工环境的概念、类型及特点
答:人工环境是在自然物质的基础上,通过人类长期有意识的社会劳动,加工和改造自然物质,创造物质生产体系,积累物质文化等所形成的环境体系,如城市、农田、工厂等。
人工环境根据空间特征可分为:点状环境,面状环境,线状环境;根据人类控制的程度高低可分为:完全人工环境,不完全人工环境。
人类环境的特点:(1)人类作为主导因子,环境人工化明显(2)人工环境的多样化(3)人工环境的脆弱性(4)环境污染严重(5)危害人类健康的因素增多
2、简述SO2在大气环境中的化学转化作用机理
答:SO2的均相氧化:SO2在洁净空气中的直接光氧化可以忽略不计,因其速率可能低于每
小时0.03%。但在被污染的孔子中,同氧化性强的官能团如HO2、HO和CH3O2相遇是,氧化
速率将大大提高。此外,氧化速率还取决于太阳辐射强度、气温、活性污染物的浓度等。
SO2的多相反应:这类反应涉及气相与液相或固相的反应。以下三种多相反应机理对大气中SO2的转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1)水滴中过渡金属的催化氧化:在大气中含有气溶胶水滴,当其中含Mn、Fe等离
2子是,SO2氧化为SO4的速率增大。Mn与SO2发生络合催化作用。
223(2)SO2被碳粒和其他固态颗粒物吸附发生表面催化氧化:Fe2O3、Al2O3、MnO2等金属氧化物和活性炭的比表面积大,易吸附SO2,并且起催化作用使SO2氧化。
(3)SO2在液相中被由NOx和碳氢化合物光氧化作用生成的O3和H2O2所氧化:如果pH很低,形成强酸,与H2O2的反应常常是氧化的主要因素,其速率最大可达每小时100%。在此条件下,H2O2迅速消耗。如果pH大于4,O3还对硫酸盐的形成有极大的贡献。由于O3与H2O2在冬季含量减少,因而金属催化反应在那时起着重要的作用。
3、简述污染物在水中的扩散作用
答:污染物在河流水体中的分散作用有三种方式:分子扩散、湍流扩散和弥散。 分子扩散是由分子的随机运动引起的质点分散现象;
湍流扩散是在河流水体的湍流场中质点的各种状态的瞬时值相对于其平均值的随机脉动而导致的分散现象;
弥散作用可以定义为由空间各点湍流流速的时平均值与流速时平均值的空间平均值的系统差别所产生的分散现象。
4、简述环境安全的概念及主要作用
答:环境安全是指与人类生存、发展活动相关的生态环境及自然资源处于良好的状况或未遭受不可恢复的破坏。
环境安全具有两层含义:一是生产、生活、技术层面的环境安全,主要指因环境污染和破坏所引起的有害于人群健康的影响;二是社会、政治、国际层面的环境安全,主要指因环境污染和
生态破坏所引起的有害于国际和平、国家利益、社会安定的影响。
5、简述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建立的基本原则
答:科学性原则:要求指标的选择、设计以及概念、定义、计算方法等必须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经济学理论以及统计学理论,指标名称和定义的确定应有科学依据。同时,对指标的分类、诠释与计算方法应充分注意科学性、真实性以及规范性。在选择那些稳定性强、相关性好的指标时,应注意既要能反映区域复合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目前状态,又要冷表征其动态发展变化。
整体性原则:指标体系中既要包括能反映环境、经济、社会、资源、人口、能力建设等多个子系统状况的指标,又要含有能反映各系统组成的整体指标,以便相对完备地做到较全面地反映和测度区域的基本发展特征和状况。
可比性原则:尽量采用现有的国际通用名称、概念及计算方法,能量化的指标应尽可能定量表述,以提高其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可比性。
正交性原则:为了在众多而庞杂的指标之间避免内涵和信息的重叠现象,应尽可能选择那些独立性较好的指标,努力使各指标之间保持相对的正交性,以便提高测度的准确性和合理性。
区域性原则:充分考虑到各区域间自然条件、经济发达程度、历史文化差异、发展目标的不同特点,以便确保所筛选出的指标可准确反映该区的情况。
可操作性原则:可持续发展所涉及的内容极其广泛,为了提高指标体系的可操作性,既要考虑不过分消耗人力、物力、财力,又要顾及能简便易行的获得所需的资料数据。为此,只能将那些与区域发展战略目标密切相关的关键指标纳入指标体系。
指标体系的建立,可直接为可持续发展水平的评价服务。评价的基本程序一般为:确定评价对象和内容-系统要素分析-确定评价目标和范围-建立评价指标体系-选择评价标准-系统综合评价-可持续发展判别-可持续发展调控对策。
6、简述影响环境空气质量的主要因子
答:空气污染发展的历史与能源开发利用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在人们以薪柴等生物质为燃料的时期,空气污染物主要是CO2和烟尘。到16世纪,煤炭呗大量用作能源后,煤烟型污染使得空气污染物的主要成分变成了SO2和烟尘。自19世纪以来,随着石油在交通运输商的广泛利用以及石油冶炼、石油化学工业的蓬勃发展,CO、NOx、光化学污染开始出现。空气污染进入了汽车尾气型污染时期。到20世纪后半叶,核能开发利用造成的放射性污染给人们带来了新的威胁,如三里岛事件,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件等。
7、简述河流监测断面的设置及其目的
1、论述气态污染物的主要治理方法; 答:气体污染物治理方法
a.吸收法:是使气体中的一种或多种组分溶解于选定的液体吸收剂中,或者与吸收剂中的组分发生选择性化学反应,从而将其从气流中分离出来的操作过程。
b.吸附法:用多孔性固体处理流体混合物,使其中所含的一种或几种组分浓集在固体表面,从而与其他组分分开的过程称为吸附。
c.催化转化法:是利用催化剂的催化作用将废气中的有害物质转化为各种无害物质,或者转化成比原来存在的状态更易去除的物质。
d.燃烧法:用燃烧方法使废气中的有害成分转化为无害物质的过程,称为燃烧净化。 e.冷凝法:是利用物质在不同温度下就有不同饱和蒸汽压的性质,通过经降低废气温度或提高废气压力,使一些易于凝结的有害气体或蒸汽态的污染物冷凝成液体并从废气中分离出来。
f.生物法:是利用微生物将废气中的有害组分转化成少害或无害组分的一种净化方法。
2、论述清洁生产、生态工业及循环经济的关系
答:清洁生产、生态工业和循环经济之间有着内在联系首先,它们都是对传统环保理念的冲击和突破。传统上环保工作的重点和主要内容是治理污染、达标排放,清洁生产、生态工业和循环经济突破了这一界限,大大提升了环境保护的高度、深度和广度。提倡并实施将环境保护与生产技术、产品和服务的全部生命周期紧密结合,将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模式统一协调,将环境保护与生活和消费模式同步考虑。
经典的清洁生产是在单个企业之内将环境保护延伸到该企业有关的方方面面,而生态工业则是在企业群落的各个企业之间,即在更高的层次和更大的范围内提升和延伸了环境保护的理念与内涵。
工业生态学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模式,强调实现工业体系中物质的闭环循环,其中一个重要的方式是建立工业体系中不同工业流程和不同行业之间的横向共生。通过不同企业或工艺流程间的横向耦合及资源共享,为废物找到下游的“分解者”
,建立工业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和“食物网”,达到变污染负效益为资源正效益的目的。 与生态工业相比较,循环经济从国民经济的高度和广度将环境保护引入经济运行机制。循环经济的具体活动主要集中在3个层次,即企业层次、企业群落层次和国民经济层次。
其次,清洁生产、生态工业和循环经济相同点在于提升了环境保护对经济发展的指导作用,将环境保护延伸到经济活动中一切有关的方方面面。清洁生产在企业层次上将环境保护延伸到企业的一切有关领域,生态工业在企业群落层次上将环境保护延伸到企业群落一切有关领域,循环经济将环境保护延伸到国民经济的一切有关的领域。清洁生产、生态工业和循环经济出现说明只有环境保护延伸到经济活动中才能可持续发展。
生态工业和循环经济的本质和前提是清洁生产,这一论点的理论基础是生态效率,生态效率追求物质和能源利用效率的最大化和废物产量的最小化。清洁生产强调的是源削减,即削减废物的产生量,而不是废物的排放量。循环经济强调“减量、再用、循环”,三者的重要性不一样,故其顺序不能变动。循环经济的根本目标是要求在经济过程中系统地避免和减少废物,再用和循环都应该建立在对经济过程进行了充分源削减的基础之上。
08年
1、简述人工环境的类型及特点
2、简述烟型的基本类型及其产生的气象条件 答: 烟型 波浪型 锥型 平展型 发生情况 出现于阳光较强的中午前后 出现于多云或阴天的白天,强风的夜晚或冬季夜间 多出现于弱晴朗的夜晚和早晨 爬升型 漫烟型 3、比较电除尘与布袋除尘的优缺点
常出现在日落前后,地面有辐射逆温,大气稳定,高空大气不稳定 常出现在日出后,地面低层空气增温,上部仍保持逆温 答:过滤式除尘器是使含尘气体通过过滤材料将粉尘分离捕集的装置。这种除尘器有内部过滤和表面过滤两种形式。内部过滤式把松散的滤料作为滤层,对含尘气体进行净化,尘粒在过滤材料内部被捕集。这种形式的除尘器主要有袋式除尘器,其广泛应用于工业尾气的除尘方面。袋式除尘器结构简单、投资省、运行稳定,效率高,对于粒径为0.5um的尘粒捕集效率可达到98%~99%。
电除尘是指含尘气体在通过高压电厂进行电离的过程中,尘粒荷电,并在电场力的作用下聚集在集尘器上,使尘粒从含尘气体中分离出来的一种除尘设备。由于电除尘过程的分离力直接作用在粒子上,而不是整个气流上,使得分离粒子的过程具有能耗低、气流阻力小、除尘效率高的特点。它几乎能够捕集一切细微粉尘及雾状液滴,当粉尘粒径大于0.1um时,除尘效率达到99%。
4、试比较好氧生物处理与厌氧生物处理方法的适用条件与优缺点 5、简述河流、湖(库)水质监测断面布设的原则与要求(改) 答:在进出湖泊、水库的河流汇合处分别设置监测断面; 以各功能区为中心,在其辐射线上设置弧形监测断面; 在湖库中心,深、浅水区,滞流区设置监测断面。
1、论述科斯定理在环境经济管理中的作用
2、试论述环境回顾性评价、环境现状评价与环境影响评价三者之间的联系与区 别。 07年
1、简述人类文明进程各主要阶段的环境问题及其特征;
答:前发展时期:未显现;农业革命时期:地力下降、水土流失;工业革命时期:大气污染、重金属污染与富集;经济增长发展、工业污染控制:光化学烟雾、水体污染、污染物在食物链中不断蓄积;经济增长发展、发展与环境保护:光化学烟雾、水污染中毒等环境公害事件不断发生;发展与环境密不可分、环境是发展自身要素:发达国家,环境复苏期;发展中国家,环境公害事件仍不断发生。
1、 简述城市化对环境的影响;
2、 简述硫氧化物在大气中化学转化作用的类型及机理; 3、 试比较河流污染、湖泊污染和地下水污染的特点; 4、 简述可持续发展的支撑结构; 5、 简述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规律。
1、论述污水土地处理系统的概念、类型、特点及适用条件;
2、论述烟道气脱硫脱氮技术及原理。 05年
1.阐述土壤中重金属污染物的主要迁移转换过程。 2.试述固体废物的含义、特点及处理处置的原则。 3.简述主要气象因子对大气污染物迁移和扩散的影响。 4.简述我国环境管理的发展趋势。
5.试述天然生物净化系统的概念、类型、特点及应用条件。 6.分析比较姚志麟指数和内梅罗的特点、内涵和实质。
1.论述水体富营养化的概念、形成机理、危害及综合防治措施。
2.分析我国环境问题的原因,并分别从宏观、中观和微观的层次提出防治对策。 04年
1.试从“人类—环境”系统的角度分析环境的发展的辩证关系。 2.简述除尘装置的工作原理和特性。 3.简述化学性污染的主要类型及概念。 4.简述土壤污染概念及其特点。
5.简述环境影响评价的类型、含义及意义。 6.简述城市化对环境的影响。
7.试比较活性污染法与生物膜法的异同。
1.论述制定环境质量标准的原则和方法。(本题15分) 2.论述水体自净作用。(本题15分)
3.试分析中国环境现状并提出防治对策。(本题20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