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影响因素及其对策研究综述
【摘要】当下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日益普及,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性越来越强,网络成瘾的现象也越来越多,其弊端也逐渐的暴露,成为当下的社会顽疾。本文着重探讨了青少年网络成瘾影响因素,并据此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干预措施。
【关键词】青少年;网络技术;网络成瘾;影响因素;对策 1.引言
网络成瘾,又称因特网心理障碍(internet addictive disorder,简称iad),是指由于重复的网络使用所导致的一种慢性或周期性的着迷状态,并带来难以抗拒的再度使用的欲望;同时还会产生想要增加使用时间的张力与耐受性、克制、退瘾等现象,对于上网所带来的快感会一直有心理与心理上的依赖(宋珺,杨凤池,2006)。 根据马斯洛的理论,人具有生理、安全、交往、尊重和自我实现等五个层次的需要,而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因其时空无局限、角色自主、交往去生理化和行为去抑制化等特点,轻而易举地就可以满足大学生上述各层次的心理需求。故而很多大学生因此染上网瘾(冉敏,2006)。
上海师范大学心理系顾海根教授在2007年依据美国“因特网成瘾支持小组(internet addiction support group ; iasg)”等研究组织和学者广泛认同的7项网络成瘾诊断标准即耐受性、脱瘾综合症、计划性、控制性、时间性、社会性和危害性编制了“大学生网络成瘾量表”并调查了上海8所高校3970名大学生, 调查结果
显示: 上海市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发生率为12.9 %,其中轻度者为9.2% , 中度者为3.6%,重度者为0.18%。已有研究证明,网络成瘾对人的身心健康、社交、工作、学习和家庭生活等各方面造成严重影响,尤其对青少年影响更大(griffiths,1995),从而引起了西方心理学界广泛关注。 2. 影响因素
我们对青少年上网的某些影响因素的研究,包括青少年的时间透视、心理弹性、应对方式、生活事件、人格特征的交互作用等方面(雷雳,2012), 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2.1 从青少年个人的某些特点来看, 一方面, “现在定向”占优个体更容易卷入网络成瘾; 即, 追求即刻满足的青少年更容易网络成瘾。而且, 现在定向占优个体比“未来定向”占优个体更容易通过“发泄”与“幻想”的应对方式指向网络成瘾, 而未来定向占优个体比现在定向占优个体更容易通过“问题解决”反向预测网络成瘾; 即, 着眼未来的青少年面对问题时更多地是去解决问题, 其网络成瘾的可能性也较小。另一方面, “心理弹性”能够显著正向预测青少年对互联网信息和娱乐服务的偏好,并且能够显著反向预测青少年的病理性互联网使用; 即心理弹性较好的青少年其网络成瘾的可能性较低。
2.2 从青少年人格特征与互联网的交互作用来看, 首先, 青少年“责任心”人格与互联网社交服务偏好在对网络成瘾的影响上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 对高责任心人格的青少年, 互联网社交服务偏
好容易导致其成瘾, 而对于低责任心人格的青少年, 互联网社交服务偏好不易导致其成瘾。此外, 青少年“神经质”人格与互联网社交、娱乐和信息服务偏好在对网络成瘾影响上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 即使是高神经质人格的青少年, 对信息服务的偏好也不容易使其成瘾, 而对于低神经质人格的青少年来说, 即便是偏好社交和娱乐服务, 也不易成瘾。再者, 青少年“宜人性”人格与互联网社交服务偏好在对网络成瘾的影响上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 对高宜人性的青少年, 互联网社交服务偏好容易导致其成瘾, 而对于低宜人性人格的青少年来说, 互联网社交服务偏好不易导致其成瘾。 3. 应对方案
对网络成瘾的干预一直是教育、学术界不断探讨的课题,专业的、非专业的干预措施也一直层出不穷。在这些措施之中,有简单地对染上网瘾的大学生采取谴责、压制等措施,但这些措施在实行之中似乎效果不太明显。究其原因,这些措施只是以1、外部的压力去压制那些成瘾的大学生,所以我们提倡对大学生的心理进行干预。 3.1 认知重建和自我反思法。
首先,我们应该对大学生原有的观念进行了解、调查,统计、分析出这之中具有代表性的对网络的认知,有针对性的进行引导和教育,从而使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此外,我们还要在成瘾大学生的心理之中形成一套系统的追问反思体系,使其再发生上网行为或者有类似想法的时候,可以对自己的行为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从
而使大学生自己可以进行自我的监督和预防。 3.2 培养其他兴趣
该干预方法实际上是一种注意力转移的方法。对已成瘾的大学生我们可以发展他们其他的兴趣点,这些兴趣点可以是其感兴趣或者有特长的方面,并且对其进行鼓励,使其形成良好的生活、休息习惯,丰富生活,使其渐渐地减少对网络的注意力,进一步的疏远乃至彻底的戒除网瘾。 3.3 厌恶疗法
厌恶疗法指采取惩罚性的刺激来减少使用网络的目标行为。通过厌恶性条件反射达到病人最终因厌恶而戒除或减少目标行为的目的。我们可以有针对性的发现这些成瘾大学生的某些厌恶的事物或者行为,并且巧妙地和上网联系起来,当这些大学生有上网的趋势的时候,便出现这些事物,从而逐渐的在其心中形成一个上网与厌恶事物或者行为的连接,从而使上网行为逐渐的减少。 3.4 强化干预
强化是使有机体增强某种反应重复可能性的力量,可以分为奖励和惩罚两种。在网瘾的干预中,一方面,一旦发现成瘾学生有了减少上网的行为时就给与奖励、表扬或肯定性评价;另一方面,一旦发现上网的时间增加,立即给予处罚,可以是物质上的,如取消他获得他想要的东西的权利等。 【参考文献】
[1]宋珺,杨凤池.(2006) 网络成瘾研究进展.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11):758-760
[2]冉敏.(2006)大学生网络成隐的成因分析及其干预措施[d].四川: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3]顾海根.(2007)上海市大学生网络成瘾调查报告.心理科学,30(6):1482-1483
[4]griffiths, mark d.; hunt, nighel.(1995) computer game playing in adolescence: prevalence and de- mographic indicators. journal of community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 5(3):189- 193
[5]雷霹(2012)青少年“网络成瘾”干预的实证基础,心理科学进展,20(6):791-797
[6]卓明敏.大学生网瘾的诊断与防治[j].中国成人教育,2007,9:39—4o.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