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须知:
1、考试时间:150分钟,本卷满分为100分。
2、请首先按要求在试卷的指定位置填写您的姓名、准考证号等信息。 3、请仔细阅读各种题目的回答要求,在密封线内答题,否则不予评分。 姓名:______ 考号:______
一、填空题(共10小题,每题2分,共20分)
1、注意分配的条件是,同时进行的两种活动中有一种是______的,而且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之间具有______的。
2、能力按照它的倾向性可划分为______和______。
3、根据思维探索答案的方向不同,把它分为______和______。
4、知觉是人脑对______感官的客观事物各个属性和部分的______的反映。 5、凯尔曼认为,态度形成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______ 、______和内化。 6、人类获取外界信息的最重要的两种感觉是______和______。
7、在心理学史上,一般把______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的心理实验室视为心理学独立的标志,把______誉为心理学独立的旗手。
8、沙赫特的情绪三因素说把情绪产生归之于三个因素的相互作用:______、______和认知因素。
9、气质的动力特征主要指心理过程的强度、速度、______和心理活动的______。 10、表象具有______和______特点,它是介于感知和思维的中间环节过度阶段。
二、选择题(共20小题,每题1分,共20分)
1、在非对抗性态度的条件下,用含蓄、间接的方式对他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使之产生一致性,称为( )
A.从众 B.顺从 C.暗示
第 1 页 共 10 页
D.模仿
2、“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的现象是( )
A.感觉的适应 B.联觉 C.感觉的对比 D.味觉
3、教学最重要的目标是促进( ),使学生将获得知识、技能和行为方式有效用于新问题的解决。
A.理解 B.操作 C.形成表征 D.学习的迁移
4、心理辅导教师全神贯注地聆听来访者叙述,认真观察其细微的情绪变化,并表达对来访者关注和理解的技术是( )
A.简述语意技术 B.倾听技术 C.提问技术 D.澄清技术
5、人以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感知事物加以处理并作出解释或判断的组织加工过程是( ) A.知觉整体性 B.知觉选择性 C.知觉理解性 D.知觉恒常性
6、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的比较稳定的独特的心理特征的总和是( )
A.气质 B.性格 C.兴趣 D.能力
7、提出多元智力理论的心理学家是( )
A.卡特尔
第 2 页 共 10 页
B.吉尔福斯 C.斯腾伯格 D.达斯和纳格利里
8、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遗传素质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决定因素 B.环境和教育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
C.实践活动和主观能动性是心理发展的关键因素 D.人的心理发展是遗传和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 9、根据信息加工的观点,感觉属于( )
A.信息的输入和登录 B.信息的识别 C.信息的选择 D.信息的储存和提取
10、看到别人穿时装,自己也去买来穿上,属于( )
A.服从 B.从众 C.模仿 D.暗示
11、人类主要的社会性动机是( )
A.饥饿动机和干渴动机 B.成就动机和交往动机 C.好奇动机和探索动机 D.探索动机和操弄动机 12、心理现象分为( )
A.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 B.认知过程与个性心理 C.情感过程与个性心理 D.意志过程与个性理
13、人的认知过程、情绪情感和意志统称为( )过程。
A.个性心理
第 3 页 共 10 页
B.心理过程 C.心理现象 D.个性倾向性
14、属于大学教师的教育能力的是( )
A.班级管理能力 B.心理辅导能力 C.敏锐的思维能力 D.教学的能力
15、多血质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基本特征是( )
A.强、平衡、灵活 B.强、不平衡 C.强、平衡、不灵活 D.弱
16、( )年,冯特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建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被界定为心理学的诞生。
A.1789 B.1879 C.1798 D.1897
17、人们成功的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是( )
A.能力 B.性格 C.气质 D.需要
18、把特质划分为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的心理学家是( )
A.奥尔波特 B.卡特尔 C.吉尔福特 D.艾森克
19、“北方人比较毫爽、耿直,南方人比较精明、感情细腻”这种区分是( )
A.首因效应
第 4 页 共 10 页
B.近因效应 C.晕轮效应 D.刻板印象
20、由医疗实践中的问诊法发展来的心理学研究方法是( )
A.个案研究法 B.观察法 C.定性研究法 D.定量研究法
三、名词解释(共8小题,每题2分,共16分)
1、情绪情感: 2、自我: 3、注意的动摇: 4、表象: 5、有意想象: 6、错觉: 7、意志: 8、情绪和情感:
四、判断题(共10小题,每题1分,共10分)
1、( )所谓“潜移默化”,就是指影响通过有意识记而接受。 2、( )虚幻的想象是不受现实制约的。 3、( )知觉是人脑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应。 4、( )意志行动有明确的行为目的。
5、( )“天生的聋子决不能想象出悠美的音乐,天生的盲人决不能想象出春天的美景。” 说明想象是有现实基础的,材料来自客观现实。 6、( )精神分析学派的最主要代表人物是马斯洛。
7、( )在复习时把相似的材料放在一起进行,复习效果会更好。
8、( )心境是一种持久而微弱的情绪状态,具有弥散性,有时心境的产生是没有原因的。
第 5 页 共 10 页
9、( )人的特殊能力发展水平的高低取决于人的智力水平的高低。 10、( )虚幻的想象是不受现实制约的。
五、简答题(共6小题,每题4分,共24分)
1、注意的品质有哪些?
2、简述创造性思维及其特征。
3、什么是归因?归因分析的维度有哪些?
4、一个人会面临哪些动机冲突?
5、人格结构包含哪些成分?各个成分之间具有什么样的关系。
6、什么是启发法,常见的启发性策略有哪些?
六、论述题(共1小题,每题10分,共10分)
第 6 页 共 10 页
1、简述动机的内涵及功能,举例说明动机强度与工作、学习效率的关系。并结合个人经验,阐述个体性格形成的影响因素与作用。
第 7 页 共 10 页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共10小题,每题2分,共20分)
1、熟练 内在联系
2、一般能力 特殊能力
3、集中性思维 发散性思维 4、直接作用 整体 5、服从、同化 6、视觉 听觉 7、1879 冯特
8、环境因素 生理因素 9、稳定性 指向性
10、直观形象性 概括性
二、选择题(共20小题,每题1分,共20分)
1、C 2、A 3、D 4、B 5、C 6、B 7、C 8、D 9、A 10、C 11、B 12、A 13、B 14、D 15、A 16、B 17、A 18、B 19、D 20、A
三、名词解释(共8小题,每题2分,共16分)
1、情绪情感:是指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
2、自我:亦称自我意识或自我概念,主要是指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认知,是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
3、注意的动摇:是指注意经常地间歇加强或减弱的现象,又称注意的起伏。 4、表象:是指人脑对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的反映。
5、有意想象:又称为随意想象,指根据预定目的,在意识的控制下,自觉进行的想象。 6、错觉:是在特定条件下产生的对客观事物的歪曲知觉。
7、意志:是人自觉的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调节支配自己的行为,克服各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第 8 页 共 10 页
8、情绪和情感:是个体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其需要所产生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
四、判断题(共10小题,每题1分,共10分)
1、错 2、错 3、错 4、对 5、对 6、错 7、错 8、错 9、错 10、错
五、简答题(共6小题,每题4分,共24分)
1、答:注意的品质主要有:注意广度、注意稳定性、注意分配、注意转移。
2、创造性思维是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活动。
创造性思维的特征: (1)由想象表象的参与
(2)发散性思维和辐合性思维的共同作用,使思维具有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 (3)远距离联想的能力
3、归因是指对自己和他人行为的原因进行分析与推理的过程。
韦纳提出归因的三维结构:部位、稳定性和控制性。 4、动机冲突有:
(1)接近——接近型冲突又称双趋冲突):人以同样强度追求同时并存的两个目的,但又不能兼得时所产生的内心冲突。
(2)回避——回避型冲突又称双避冲突,指人同时遇到两个威胁性事情,但必须接受其一才能避免其二的内心冲突。;
(3)接近——回避型冲突又称趋避冲突,指人对同一目的同时产生两种对立的动机,一方面好而趣之,另一方面恶而避之的内心冲突。
(4)多重接近——回避型冲突又称多重趋避,指人面对两个或两个一上目的,每种目的都有吸引和排斥作用,而又不能简单地选择一种目标回避另一种目标,必须作出多重选择以避免导致内心冲突。 5、答:人格结构包括:
(1)知——情——意系统。 (2)心理状态系统。 (3)人格动力系统。 (4)心理特征系统。 (5)自我调控系统。
关系:以上五种人格系统之间并非完全独立,相互之间会有重合,这种重合使各成分之间具有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6、答:
启发法是人根据一定的经验,在问题空间内进行较少的搜索,以达到问题解决的一种方法。常见的启发性策略有:
代表性启发,指人们估计事件发生的概率时,受它与其所属总体的基本特性相似性程度
第 9 页 共 10 页
的影响。
易得性启发:指倾向于根据事件或者现象在记忆中获得的难易程度来评估其概率的现象,即根据事件或现象在记忆中是否容易提取到来做判断和决策。
锚定和调整启发法:指人们根据给定的信息作出最初的估计后,以后根据当前的问题对最初的估计做出调整,但是调整的幅度不大。
六、论述题(共1小题,每题10分,共10分)
1、答:
动机的内涵:动机是为激发、维持、调节人们从事某种活动,并引导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心理过程或内在动力。例如,热时寻找比较凉爽的地方;饿时寻找食物并奔向有食物的场所;渴时寻找水源等。这时,需要就成为人的活动的动机了。电影《中国合伙人》中,很多学生为了出国参加“新梦想”的英语培训班,最后参加托福考试、签证面试等。对于更好的学习英语知识,是这些学生的需要,目标就是通过考试,通过签证面试,这就是他们参加英语培训班的动机。 动机的功能:
一)激活功能 动机具有发动行为的作用,能推动个体产生某种活动,使个体由静止状态转向活动状态。如为了获得妈妈的赞扬而听话的小孩儿。
(二)指向功能 动机能将行为指向一定的对象或目标。如在休息动机的支配下,人们可能去电影院、公园或娱乐场所。
(三)维持和调整功能 动机具有维持功能,它表现为行为的坚持性。当动机激发个体的某种活动后,这种活动能否坚持下去,同样要受动机的调节和支配。当活动偏离目标时,动机就会将其调整回目标中来。
6月份的高考,考生们想要考上目标大学,这就是动机的激发功能;为了制定详细的学习计划,按部就班地复习,这就是动机的指向功能;当觉得自己很疲倦,想要放弃的时候,想到自己的目标大学,就会调整自己的心态,坚持下去,直到完成高考,表现出了动机的维持和调整功能。
人的性格和主要和遗传和环境有关,其中又以后天的因素为主,所谓遗传其实也是和环境联系的,我们有的时候和父母很象,是因为我们和我们的父母从小一起生活不自觉的模仿了他们的言行,还有父母和我的关系,我们家庭的气氛是否融洽,是否独生子女,出生顺序,家庭模式,父亲在性别分化上最重要的作用,还有学校对人的性格也有很重要的作用,我们的教育啊,生活的集体啊,老师的言语啊,最后我们的社会对人的性格也有影响,社会道德啊,风气等等 自我意识对一个人的性格形成和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家庭环境 家庭被称为“制造人类性格的工厂”,它是儿童最早接触的环境。 包括父母教养方式和态度、家庭自然结构状况
(2)学习环境 包括教师的教育态度、思想教育、校风、班风、体育锻练。
第 10 页 共 10 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