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 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JoumM of the CoHege of Northwest Adult Education March.2015 No.2 第2期 论职业本科教育的课程建构原则 赵喜文 (河北科技学院综合办公室,河北保定071002) [摘要]在阐述世界与国内权威组织、专家、学者的课程观的基础上,论述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建构的基本原则,包括主动 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将德育放在首位,突出职业技术能力培养。由此提出职业本科教育课程建构的基本原则。 [关键词]职业本科教育;课程建构;原则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8539一(2015)02—0017—03 在教育系统中,课程建构是教师、课程、教材和 社会的发展,报告认为教育必须围绕四种基本的学 教法诸因素中的重要因素之一。科学的课程建构有 助于正确发挥教育的导向作用,减少负导向,保证正 导向。本文旨在通过探索职业本科教育科学的课程 建构原则,促使职业本科教育实现科学发展。 一’习能力来重新设计、重新组织。①学知(1eanirng to know),即掌握认识世界的工具。②学做(1earning to do),学会在一定的环境中工作。报告强调了“从技能 到能力”的转变。这种能力不仅是实际动手的技能, 而且包括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社会行为、集体合作 态度、主观能动性、交际能力、管理和解决问题的能 力,以及敢于承担风险的精神等综合而成的能力。因 此学做的涵义在很大程度上与处理信息和人际交往 的能力密切相关。③学会共同生活(1earning to live together),培养在人类活动中的参与和合作精神。 ④学会发 ̄(1eaming to be),以适应和改造自己的环 境”。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 [2005]35号)要求职业教育“以服务社会主义现代 化建设为宗旨,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 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贯彻“以服务为宗 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把德育工 作放在首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坚持育人为本,突 、课程观 (一)面向各类教育的课程观 课程建构是为实现教育目的服务的,是受教育 目的制约的,所以对教育目的的追求,即从根本上对 课程建构做出了选择。 1.根本的课程观。在现有文献中,对课程观的论 述最具权威性、最具长远指导意义的,是政治家、世 界与国内权威组织做出的指示与发出的告诫。 马克思的观点。“马克思、恩格斯继承和发展了 前人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并指出:“人的全面 发展只有在合理的社会制度下才能完全彻底地实 现”,“根据共产主义原则组织起来的社会,将使自己 的成员能够全面发挥他们各方面的才能”。 投 毛泽东的指引。1957年,毛泽东说:“我们的教育 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 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② 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于1995年通过的《中 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指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 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 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 接班人。” (二)面向职业教育的课程观 1.权威组织的提醒与决定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 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倡导:“面对未来 出以诚信、敬业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 若干意见(教高[2006]年16号)要求,职业专科教育 要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高等职业 院校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 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 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 决定》指出:职业教育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科学合 理设置课程,将职业道德、人文素养教育贯穿培养全 过程。 2.教育专家的强调 17 高志敏教授指出“我们的观点是,‘能力本位’、 ‘人格本位’应当在培养目标中同时得到体现,因为 这既是终身教育理念的贯穿,又是未来知识社会发 展以及全面提高劳动素质的需要”。⑥ “在倡导终 身学习的时代,学习者从‘教育对象’转向‘教育主 体’,基本教学策略从‘学校、教师中心’转向‘学习者 中心’,其结果必然会首先考虑到尊重学习者的需 求。而尊重学习者的需求,又意味着教育内容的选择 应首先考虑他们的学习需求”。 ̄ea ̄o 3.学习者的意愿 笔者于2012至2014年,以河北科技学院为例, 三次对本科三批学生学习、生活状况进行调研的数 据表明“他们的学习需求职业性、技术性非常鲜明, 而且高度一致。” (三)多种课程观的指向 综上所述,世界与国内权威组织、专家、学者,对 各类教育共性与职业教育个性课程观的阐释.以及 学习者的意愿,直接或间接地对课程建构的目的、标 准、内容及课程建构的相关因素作了论述,聚焦于以 下五个方面: 1.各类教育课程建构的基本目的或最终目的是 使受教育者成为“完善的人”,是培养德、智、体等方 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把 德育放在第一位,是时代与教育使命的必然选择。 2.既要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需要,又要与满足 个人就业与终生发展需要,并使两者高度统一。 3.在重视培养完人需要的课程的同时,还必须帮 助学生学会学习,掌握认识世界的工具,提高处理人 际关系、个人社会行为、集体合作态度、主观能动性、 处理信息、管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敢于承担风 险的精神等综合而成的适应并改造社会的能力。 4.要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根 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 的职业资格标准,设计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5.适应职业院校学生的意愿,专业课程建构要 充分体现职业性与技术I生。 二、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建构的基本原则 各类教育的课程观成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建构 的指导原则,在其指导下形成三项基本原则。 (一)主动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 课程建构要主动适应国际经济一体化、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对社会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和职业技 术、技能提出的新要求,努力使课程内容具有鲜明的 时代特点。要在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的同时,主动适应 】8 社会需求的多样性、多变性。课程建构既要从现实需 要出发,体现当前职业岗位群的专业技术特点,更要 密切关注社会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新变化,不断更新 内容,注重前瞻性。 (二)把德育放在第一位 课程建构必须将职业道德教育放在首位,注重 人格、人文、心理、人际交往等综合素质方面的提高。 适应社会进步与现代企业发展需要,应加强职业理 想、职业精神、职业良知、职业道德基本规范等方面 的课程,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 观,增强思维能力、学习能力、自控能力、承受能力、 应变能力、合作能力、创新意识、质量意识、服务意 识、守法意识等综合素质。 (三)突出职业技术能力培养 课程建构要以应用为导向,以培养职业技术能 力为主线,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 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确定课程体系和教学 内容。基础理论课程设置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 够用为度;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教学重点;专业 课设置要加强针对性和应用性,同时,应使学生具备 一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职业本科教育课程建构的基本原则 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中的职业本科教育,其课程 建构的不同点是要充分体现本科层次要求。 (一)学者们的探索 近十年来有不少学者对于职业本科教育课程的 特征,即职业本科的课程结构与其他本科(包括科学 教育和工程教育)、职业专科的根本不同点作了探 讨,其研究成果在学术性与职业性的关系、理论课与 实践课的关系、设课的价值取向与技术路线方面较 为突出,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关于学术性与职业性的关系 谢廷正提出,高级技术应用型本科的学科性知识 与学术本科的“宽、深”比较,与职业专科的“必需、够 用”比较,是“较宽、较深”,专业知识与学术本科的“系 统性、侧重理论”比较,与职业专科的“针对性、理论与 实践并重”比较,是“应用性,理论与实践并重”。⑧张锡 侯认为,从民办本科高校的实际出发,把握好“学” (学术)与“术”(技术)的关系,融合现代职业教育理 念来实现民办本科高校教育理念的创新。 陈军强 调,高职本科教育应具有职业性与学术性紧密结合 的特征,“职业性与学术性是高职本科教育的重要基 石,职业性是学术水准保证下的职业性,而学术性是 体现职业性的学术性,两者融合为有机整体,并不应 该构成非此即彼的对立关系。⑦叶松令在借鉴此前 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指出,作为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 其课程“应该是一种整合性的课程观,吸取了知识本 位课程观和技能本位课程观的长处,做到理论与实 践相结合,知与行的结合,既能依托学科,又能面向 应用,在课程内容上突出强调技术方向性,学习理论 知识是更好地理解应用原理和操作过程,我们称之 为以应用为导向的课程观。”⑧ 内化为技术应用能力”。⑩ 4.课程建构的技术路线 叶松令等指出,其设课的技术路线是“从工作需 要出发,以技术活动为主线,设置技术学科和技术实 践相融合的课程。课程目标既要考虑到本科教育的 基础性和阶段性,也要充分考虑应用型人才第一线 工作的要求。前者注重理论知识的掌握和认识能力 的提升,后者注重工作过程性知识的掌握和实践能 力的养成,二者有机结合才能完成应用型人才培养 的目标。”@ 2.关于理论课与实践课的关系 夏建国认为,在实践教学上,传统本科教育的理 论教学一般占有较大比重,实践教学所占比重较小, 而技术本科教育的实践教学所占比重相对传统本科 教育而言要高得多,甚至可以占教学计划总学时的 半以上。在实践教学要求方面,传统本科教育以验 证理论为主,辅助理论教学,而技术本科的实践教学 一综上,我们认为职业本科教育课程的特点是:一 是学术性与职业性要融合;二是理论课与实践课并 重;三是设课的价值取向为注重工作过程性知识的 掌握和实践能力的养成;四是设课的技术路线,从工 作需要出发,以技术活动为主线。 则要求学生在生产现场或相近的实习、实训场所进 行实践操作,目的在于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以培 养学生处理现场各种实际技术问题的能力。⑨ 3.课程建构的价值取向 夏建国提出,技术本科教育在性质上属于职业 性教育,教育类型为技术教育,它着重于培养学生对 世界的改造能力,不太追求知识体系的完整性,更强 调学生既要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又要有一定的理论 应用能力和技术实践能力。因此,应用性、技术性是 高等技术教育的主要价值取向。⑩ 叶松令将应用导向的课程观与学科中心课程观 作了比较,认为“虽然二者都是以学科知识为基础, 但是应用性本科教育是以技术学科知识为基础,强 (二)关于职业本科教育课程特征的研究成果评 价 已有研究,对于廓清职业本科教育课程与其他 本科、职业专科的根本区别,在理论上取得明显进 展,对指导职业本科教育课程建构发挥了积极作用, 也为进一步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但是,关于学术 性、职业性在职业本科课程中所占比重的问题仍未 厘清。此问题不清,则容易出现两种倾向,一是把高 职本科混同于普通本科,沿用普通本科的“套路”模 式进行教育培养。二是把高职本科教育混同于一般 的专科层次的职业教育与培训,套用其培养模式,从 而降低了高职本科学术质量的标准。”@ 笔者认为,鉴于学术本科、工程本科重学术性、 轻职业性,职业专科轻学术性、重职业性的情况,为 进一步划清职业本科教育与学术本科、工程本科、职 业专科的区别,职业本科的课程建构在实现学术性 与职业性融合的同时,要使两者在课程中的比重实 现“并重”原则。与之相适应理论课与实践课的地位、 学时比重也贯彻并重原则。 释] 调面向工作的应用能力的培养;与技能本位课程观 相比,虽然二者都强调技能的培养,但是应用性本科 教育强调学科知识平台对应用能力培养的支撑作 用,更强调智力技能而非动作技能的培养。因此,应 用导向的课程观既强调理论知识传授,又强调技能 培养,力图通过实践过程使二者进行融合,最后将其 [注①②③顾明远.教育大辞典(增订合编本)【M】.上海:上海教育 出版社,1998. ⑥⑦⑩张锡侯.民办本科高校宜将本。科学历教育与高等职业 教育相结合『J1_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7,(7). 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IN].人民日 报,1957—6—19. 陈军.本科层次职业技术人才培养模式【D】.东北师范大 学。2007. ④⑤高志敏.终身教育、终身学习与学习化社会【M】.上海:华东 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谢廷正.民办院校本科学生培养目标定位探讨[J】.西安欧 亚学院学报,2007,(10). ⑧⑩⑥⑨⑩叶松令.对应用性本科教育几个问题的认识[J】.吉林 夏建国.技术本科教育的理论与实践【D].上海:华东师 工商学院学报,2009,(3). 范大学,2007. [参考文献] 责任编辑:刘海燕 文字校对:倩楠 19 [1]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