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工作是高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强化价值引领和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主战场。因此,坚持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不断推动思政课教学提质增效,是高校面临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时代课题。目前,不存在单一的、权的思政课教学模式,很多高校在思政课上采用案例式教学、探究式教学、体验式教学等,运用现代息技术等手段建设智慧课堂,取得了积极成效。但高校的思政课教学改革也出现了重形式轻内容、重宣传轻评价、重经验轻反思等问题,对此,需要在实践中加以重视,并及时扭转不良倾向,在守正的前提下进行改革创新。
一、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问题1.重视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对教学内容等的研究不够教学改革是在一定的教育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在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为着特定的教学目标而开展的系统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实践活动,包括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的改革。目前高校多集中于思政课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而对教学内容则研究得不够。
教学组织形式是教学活动中师生相互作用的结构形式,或者说,是师生的共同活动在人员、程序、时空关系上的组合形式。教学组织形式同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有密切的关系,因为课程、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只有综合、集结到一定的组织形
式之中,形成一定的人员、时空和程序结构,才会构成动态的教学活动。因此,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对于教学实践的确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网络息技术及多媒体的发展,思政课教学组织形式不断推陈出新及组合发展,比如: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集软硬件智能设施、技术于一体的智慧课堂教学,“授课小组制”教学,“互联网+小组”教学等。此类改革易于上手、可操作性强,所以高校也热衷于进行此类教学改革。
一般而言,教学组织形式受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课程的结构及其复杂程度、科学技术发展而出现的教学手段和设备提供的可能性的影响。思政课教学内容具有鲜明的政治性、科学性和系统性的特征,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思想政治理论的发展具有深刻的现实根据,它呈现出全球化、现代性、科学技术等相互交织的时代图景。因此,尽管思政课教学内容具有相对稳定性,但它必须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实践的丰富以及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做出相应的改变。内容决定形式,而不是相反。为此,我们必须加大对思政课教学内容及其结构的研究力度。
一,不管劲头多大,都要把质量搞好。”作为关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思政课教学,更要把着力点放在教学改革的质量上。如果只重视思政课的外在呈现形式,那么容易出现为了改革而改革的“形式主义”和“表面文章”。
二、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思路首先,转变教育观念,将思政课教学改革的落脚点放在人才培养上来。
为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质量,各高校不断进行着思政课教学改革,并且已总结出不少规律性认识。但思政课教学改革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曾指出,“办好思政课,要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来看待,要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对待。”思政课肩负着传播真理、传播思想、塑造灵魂、塑造新人的重任。因此,思政课教学改革不能只停留于教学组织形式及外在呈现形式的改变。说:“办好思政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为此,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也只能放在人才培养上。思政课教学改革必须严谨、科学,必须按着教育发展规律,人才培养发展规律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规律及教学规律循序渐近地进行;必须按着学校的发展实际,巩固、加强、深化、发展原有规律性的教学认识;必须坚持“内容为王”,不断增强思政课的理性论和思想性。在此基础上,逐步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使思政课成为学生们真心喜欢、终身受益的课程,为培养完成两个一百年伟业的人才做贡献。
其次,提高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准入门槛,加强对思政课教学改革方案的科学论证。
任何一项改革,如果不加以科学的论证,那便是盲目的尝试。对于思政课教学改革而言,需要建立在科学理论的基础上,根据时代的特点、学生认知水平、思想状况和接受特点、学校的发展需要等,制定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方案,真正体现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育教学规律以及人才培养规律的要求。为
此,必须提高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准入门槛,不断加强对思政课教学改革方案科学性、合理性、可行性的论证。当然,如果教学改革门槛设置过高,也容易挫伤广大教师进行教学改革的积极性,但不能因此放弃改革方案的质量标准要求。提到改革时多次强调,“要把方案质量放在第一位,坚持问题导向,抓实问题,开实药方,提实举措,每一条改革举措都要内涵清楚、指向明确……”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最终目的是为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服务,是使最广大的学生受益。因此,同样需要抓实思政课教学中的问题、开实改进教学问题的药方,形成有价值的、切实可行的改革方案,才能为提高育人质量奠定基础。
再次,注重思政课教学改革的系统性,加强对教学改革的总结反思及规律性认识。
教学活动是在教学目标指导下各种教学要素科学组合、有机衔接的过程,多种教学要素之间既存在内在逻辑联系,同时又是相互独立的。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有明确的教学理论基础、功能目标、实现条件和活动程序,是一个完整而确定的系统。通常一项思政课教学改革至少包括以下几个环节:第一个阶段,现状调研。围绕本门思政课开展全面调研,以了解其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可能原因。第二个阶段,确定教改模式。基于现状分析,通过研究来确定改革的核心,尤其是所倡导的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实施条件和操作程序等。第三个阶段,推进改革实施。学校可以先选择特定专业和学科开展教学模式的改革实验,基于实验结果对教学模式进行调整,不断丰富所倡导的教学模式内容。第四个阶段,诊断评估。学校对教改情况进行诊
断评估,教师基于改进意见进行调整。第五阶段,教学模式推广。不断扩大模式应用范围,直至实现全面推广。第六阶段,总结与反思。即对教学模式进行总结反思,最终形成规律性认识。当然,这六个阶段不是直线型的简单推进,而是周而复始、循环往复的螺旋式上升。每一个阶段对提高教学改革质量来讲都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中,各高校对教学改革的诊断评估及总结反思尤其需要加强,它们是对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教学活动以及这些教学活动背后的理论假设进行积极、持续、周密、深入、自我调节的思考过程。这个过程对于避免教学改革项目一哄而上及教学改革的“形式主义”倾向有着理性的积极意义。
最后,坚持守正创新的根本原则,打好内容、教法、师资、管理等的“组合拳”。
改革创新是时代精神,高校中的青年学生是最活跃的群体之
一,因此,思政课教学要向改革创新要活力。但同时,教育活动的复杂性意味着教学改革的艰巨性。为此,思政课教学改革需要在坚持“守正”基础上打好创新“组合拳”。守正,就是要恪守正道,就是要牢牢把握住事物的本质与基础。只有守住了“正”,根基才不会弱、方向才不会偏。创新是打破藩篱、激发活力,是解放思想、推陈出新。“守正”和“创新”是辨证统一的。“守正”是创新的前提,没有“守正”的创新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是无视规律的瞎胡折腾;创新是“守正”的保障,没有创新的“守正”是安于现状,停滞不前,是毫无生机的一潭死水。
所以,我们必须在守正的前提下进行创造和革新,在创新中不忘本来、恪守规律。唯有,尊重规律,才有可能真正激发高校师生的内在活力,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和质量;唯有在不断改革创新中,遵循规律、依照规律办事,它才不会僵化古板,了无生气。高校必须运用系统思维,在长期形成的一系列规律性认识的基础上,调动各方面力量打好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师资、教学管理等的“组合拳”,实现整体设计、循序渐进、逐步深化,这样才能把思政课建设得越来越好。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