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中国古代佛教艺术

来源:一二三四网
中国古代佛教艺术(整理…)

佛教艺术史中国古典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佛教艺术包括:雕塑、绘画、建筑 一、 雕塑: 1.传入:

2.北魏(386~557年)佛教汉化初始阶段,原因是北魏孝文帝实行汉化改革。北魏佛像的形态和衣饰依据当时文人士大夫,显现出“秀骨清像”的艺术特点。

3.北齐(公元550年—577年)处于南北朝后期,佛像雕塑造型出现圆润的特点。

4.唐代(唐朝(618—907年),是中国历史上统一时间最长,中国封建社会鼎盛时期。唐代佛雕塑也达到极高的艺术境界。

唐代佛雕塑个性化与真实性统一,佛像造型圆润丰满,神态端庄典雅。

1.面相饱满,头部为螺型或水波式发型,肉髻相对于隋代较为高耸,大耳下垂,神采稳重而又不失慈祥。 2.身体比例匀称,结构合理,体态丰腴,丰满,袒露的胸肌起伏变化,写实性较强。

3.体态天然舒展,具有很强的动态感。

4.衣饰有通肩式,袒右肩式和褒衣博带式,更多的是方

领下垂式,衣料质感柔和轻薄。

5.台座多为束腰式,有六角,八角,圆形或花口形底边。 6.衣纹流利,下身衣褶悬搭于座前若台布,具时期特征。 7.鎏金泛红,具时期特点。

5.五代时期,基本上沿袭了唐代风格,略有些清秀。 6.到了宋代,受宗教艺术日益世俗化的影响,佛像已经完全人间化合世俗化,比唐代具有实数化倾向的佛像更写实,更具有人情味。

7.元代的佛像造像有其特定的仪轨,从外表形象到内在的精神状态,从面型、体型、姿态、服饰、执物、背光、连座乃

至龛形都显露着不同德样式与特点,显示着自己所独有的风格。

8.到明代,中国佛教造像就越来越世俗化了。不仅注意到佛像造型的生动,而且注意个性的刻画,成功地表现着现实生活中不同的年龄、不同的身世、不同性格的人物活动。 明清(藏传佛像),直接以西藏佛像为范,风格清晰,浮雕珠宝,注重神情刻画,面部略有汉人特征。

9.清(汉传佛像),颊丰颐满,眉细弯,鼻高直,肩宽腰束,衣服极具质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