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农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来源:一二三四网
《农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Introduction to Agronomy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 课程性质 学 分 农学概论 课程代码 CX014164 √专业拓展课程/文化素通识课程/学科(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质教育课程 2 总学时 32 理论学时 32 实验学时 0 开课单位 农学与植物保护学院 适用专业 农业资源与环境、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卓越工程师)专业、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物流管理专业、知识产权专业、物流管理(c) 选用的教材: 《农学概论》(第二版),杨文钰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 主要参考书: [1] 贾志宽.农学概论[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 主要教学 资料 [2] 李存东.农学概论[M]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7 [3] 李建民.农学概论[M] .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7 [4] 于振文. 作物栽培学各论北方本(第二版)[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4 [5] 刘巽浩.耕作学[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 [6] 曹卫星.作物学通论 [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掌握农作物生产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掌握与作物、环境、措施三方面有关的知识,建立合理种植制度的原则与方法,作物生产的主要技术。

(二)能力目标:利用农学概论的基本原理,因地制宜地运用到生产实践中去,培养学生在作物生产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根据作物的要求,提供适宜

— 1 —

的环境条件,采取与之相配套的栽培技术措施,达到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目的。

(三)素质目标:在农业生产中,具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业务素质。

三、基本要求

(一)了解 作物生产的概况及其发展,了解通过栽培管理、生长调控和优化决策等途径,实现作物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生态,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方法与技术。了解作物生产机械化、设施化、智能化、标准化、安全化的现代化概念、意义及措施等。

(二)理解 作物生产共性的知识、基本的原理和普遍适用的技术措施。 (三)掌握 作物生产的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掌握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形成的基本规律及环境条件对作物的影响,并采用相应的技术措施和手段加以调控,即掌握与作物、环境、措施三方面有关的知识。掌握建立合理种植制度的原则与方法,作物布局、复种、间套混作、连作和轮作概念、意义及技术;收获、粗加工和贮藏技术。能在实际生产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具体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第一章 绪论 (2学时) 第一节 农学的定义及作物生产的地位

知识点:农学的定义、性质与特点,作物生产的地位与作用。 第二节 作物生产概况及发展趋势 知识点:作物生产概况及发展趋势。

本章小结:本章主要讲述农学的性质和特点、农作物生产目标和主要科技成就与发展趋势。

重点:农学的性质和特点,作物生产的地位和作用。 难点:农学的特点 思考题:

— 2 —

1、农学的性质和特点是什么? 2、作物生产的地位和作用。

3、当前如何认识我国农业及作物生产的重要性。 4、世界和我国作物生产的概况。 作业:

1、作物生产的未来发展目标和途径。

2、我国土地污染状况调查(2013年春开始的关于土壤污染情况的报道) 建议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和PPT课件相结合。

第二章 作物的起源、分类与分布 (4学时) 第一节 作物的起源与传播

知识点:作物的概念、起源和起源中心。 第二节 作物的分类 知识点:作物的分类。

第三节 作物的分布和我国种植业分区 知识点:主要农作物的分布和作物的分类。

本章小结:讲述作物的概念、理解作物与野生植物的区别;瓦维洛夫八大起源中心和茹可夫斯基12个基因中心;主要农作物的传播,作物的分类及我国十大种植业分区。

重点:作物按感温、光周期特性分类;作物用途和植物学相结合的分类;主要农作物的分布及我国种植业的十大分区。

难点:作物的分类。 思考题:

1、作物的狭义和广义概念是什么? 2、研究作物的地理起源有什么意义? 3、世界作物起源于哪些地理中心? 4、我国在作物起源中占有什么地位?

5、主要农作物的分布情况,以及与原产地之间的比较分析

— 3 —

6、作物分布与环境条件的关系。

7、作物温光反应特性及在农业中的应用。 8、我国种植业区划。 9、美国农业生产带 作业:

1、栽培植物与野生植物的区别。

2、按作物用途和植物学系统相结合分类方法进行分类 3、我国栽培作物的来源?

4、稻、小麦、玉米、甘薯、马铃薯、大豆、油菜、棉花等主要农作物的起源地分别在什么地方?

5、按用途和植物学系统相结合,怎样对作物进行分类?

6、简述水稻、小麦和玉米三大作物在世界及其中国的分布状况。 7、按作物的生物学特性,怎样对作物进行分类?

8、简述我国种植业区划的依据及其各大区的种植业特点。

建议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和PPT课件相结合。 第三章 作物的生长发育与产量、品质 (8学时) 第一节 作物的生长发育

知识点:生长、发育、生育期、生育时期和物候期。作物的温光反应特性,感温性,感光性,作物温光反应分类,作物的基本营养生长特性及其在生产上的应用。作物各器官生长发育和影响因素。

第二节 作物产量及其形成

知识点:作物产量,生物产量,经济产量,经济系数,生物产量和经济产量之间的关系,作物产量构成因素、形成特点及相互关系。源、流、库的概念及与产量的关系。作物生产潜力,提高作物生产潜力的途径。

第三节 作物品质及其形成

知识点:作物品质的概念,作物产品品质的评价标准及评价指标,影响作物品质的因素(遗传、环境和措施)。

— 4 —

本章小结:讲述了生长、发育、作物生长的一般进程、生育期、生育时期和物候期的概念;各器官生长发育和影响因素;作物的温光反应特性、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关系、地上部生长与地下部生长的关系、作物器官的同伸关系,个体与群体的关系。作物产量,经济系数,生物产量和经济产量之间的关系,作物产量构成因素、形成特点及相互关系;源、流、库;提高作物生产潜力的途径。作物品质的概念和评价及影响作物品质的因素。

重点:掌握作物生育期、生育时期和物候期的概念含义;作物各器官的生长发育及影响因素;温光反应特性在生产上的应用;作物产量构成因素的相互关系;源、流、库与产量,提高作物生产潜力的途径。作物品质的概念和评价,影响作物品质的因素。

难点:各作物生育时期;作物温光反应分类及其在生产上的应用;作物产量构成因素的相互关系;源、流、库与作物产量;提高作物生产潜力的途径。影响作物品质的因素。

思考题:

1、什么是作物的种子?与植物学上通常指的种子有何区别? 2、什么是作物种子的寿命?如何鉴别种子活力?

3、单子叶作物和双子叶作物的根、茎、叶有何不同?其生长特点和影响因素有哪些?

4、作物分为那三类授粉方式?影响授粉的因素是什么?

5、根据作物的感温性和感光性,把作物分为那三类和四类?应如何理解它们? 6、什么是个体、群体、群体结构?群体结构自动调节的特点有哪些? 7、如何协调作物个体与群体的关系,促进作物高产? 8、掌握作物器官的同伸关系有何意义?

9、作物生殖器官分化的特点是什么?影响生殖器官分化、开花授粉受精和果实形成的因素是什么?

10、经济系数一般表现的规律和生物产量测定时应注意什么? 11、作物生产的光合性能理论要点是什么?如何提高作物的产量潜力?

— 5 —

12、提高作物品质的途径有哪些? 作业:

1、作物生长的S形生长过程有何应用价值? 2、作物的生育期、生育时期、物候期的含义是什么?

3、什么是作物种子的休眠?种子休眠的原因有哪些?如何解除休眠? 4、“三性”的概念及其在作物生产上的意义。

5、地上部生长与地下部生长、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关系。 6、作物生物产量、经济产量和经济系数?

7、作物产量有那些因素构成?它们各自在形成过程中有何特点?产量构成因素之间的关系?

8、作物的温光反应特性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9、如何协调作物个体与群体的关系,促进作物高产?

10、何谓源、库、流?与作物产量的关系?如何协调源、库、流之间的关系? 建议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和PPT课件相结合。

第四章 作物生产与环境条件 (4学时) 第一节 作物与光的关系

知识点:光照强度、日照长度、光谱成分、对作物的影响。 第二节 作物与温度的关系

知识点:温周期,温度三基点,温度临界期,积温、活动积温、有效积温,积温在生产上的意义,极端温度,温度与干物质积累,温度与品质形成,温度与作物分布。

第三节 作物与水分

知识点:作物需水量,作物水分临界期,大气干旱,土壤干旱,湿害和涝害,作物与水分供求关系,作物抗旱特点和提高水分利用效率的途径等。

第四节 作物与空气

知识点:O2、N2、CO2对作物的影响以及作物群体中CO2的变化情况,增施CO2肥对作物生产的影响,作物的共生固氮与作物生长的关系,大气环境对作物生产的影响。

— 6 —

第五节 作物与土壤条件的关系

知识点:土壤理化性质和作物生产的关系,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缺乏对作物形态的影响和反应。

第六节 营养条件

知识点:作物生长发育必须营养元素及养分吸收规律。

本章小结:光照、温度、水分、空气、土壤、养分对作物的影响。

重点:光对作物形态建成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积温在生产上的意义,极端温度对作物生产的影响,温度与作物分布、产量和品质形成;作物水分临界期,干旱、湿害和涝害对作物生产的影响,提高水分利用效率的途径;CO2对作物的影响以及作物群体中CO2的变化情况;土壤理化性质和作物生产的关系,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缺乏对作物形态的影响和反应。

难点:光对作物形态建成和产量品质的影响;积温在生产上的意义,极端温度对作物生产的影响;干旱、湿害和涝害对作物生产的影响,提高水分利用效率的途径;作物群体中CO2的变化情况;土壤理化性质。

思考题:

1、试述环境因素的分类和环境因素的特点。 2、叙述作物、环境、措施三者的关系?

3、什么是光补偿点和光饱和点?它们对作物形态建成有哪些影响? 4、光谱成分对作物的作用是什么?

5、什么是温周期?喜温和耐寒作物生长的起点温度是多少?它们要求的温度三基点有哪些不同?

6、叙述目前光能利用率低的原因。

7、光合性能包括哪五个方面?如何调节光合性能获得作物高产高效? 8、叙述干旱、涝害对作物的危害及其生理原因,和作物的抗旱性、抗涝性。 9、根据作物对土壤养分的反应,可把作物分为哪几类? 10、作物缺乏氮磷钾和微量元素时在植株上有哪些特征特性? 作业:

— 7 —

1、叙述光对作物的生态作用。 2、什么是作物温度的三基点?

3、有效积温和活动积温的概念,及积温在作物生产中的作用。 4、什么是大气干旱和土壤干旱?作物抗旱的特点有哪些? 5、什么是作物的需水量、水分临界期?在作物生产上有何意义?

6、冻害、寒害、霜害、高温的概念及其对作物伤害的生理原因,生产上如何防止?

7、叙述水分对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建议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和PPT课件相结合。

第五章 作物种植制度 (6学时) 第一节 建立合理种植制度的原则 知识点:种植制度的概念,制定的原则。 第二节 作物布局

知识点:作物布局的概念,制定作物布局的原则、内容与步骤。 第三节 复种

知识点:复种概念、意义、复种指数、复种的条件。 第四节 间作、混作、套作

知识点:、间作、混作、套种、间混套的意义、效益分析及主要类型。 第五节 轮作与连作

知识点:连作、轮作、连作障碍的原因,轮作的作用、轮作的主要类型。 本章小结:作物品种布局、连作、轮作、间作、混作、套种、复种指数,间混套复种的意义,产生连作障碍的原因,轮作的作用。

重点:作物布局的制定原则和步骤。复种指数的计算,复种的条件。间、套、混作的概念、意义和效益分析;连作的危害和轮作的意义,以及轮作的主要形式。

难点:作物布局的制定,复种指数的计算间、套、混作的效益分析;连作的危害和轮作的意义。

— 8 —

思考题:

1、制定作物布局的内容和步骤。 2、间套混作的效益分析。 3、连作的危害。 4、轮作的意义。 作业:

1、名词:种植制度、作物布局、复种、复种指数、单作、间作、套作、混作、连作、轮作。

2、制定作物布局的原则。 3、复种的意义 4、复种的条件 5、连作的危害 6、轮作的意义

建议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和PPT课件相结合。 第六章 作物品种选育与种子生产 (2学时) 第一节 作物品种及品种选育

知识点:品种、良种的概念及良种作用 第二节 作物的育种目标、选择技术

知识点:育种目标;引种、系统育种、杂交育种、杂种优势利用、诱变育种、生物技术育种。

第三节 种子产业及管理

知识点:品种审定、良种繁育的方法、意义以及种子经营

本章小结:作物种子品种、良种、选择的概念;明确育种目标,选择的方法和程序,育种的主要方法。品种审定、种子经营。

重点:良种的作用,育种目标,育种的主要方法。 难点:育种的主要方法 思考题:

— 9 —

1、选择的方法 2、育种的方法及应用 作业:

1、名词:品种、良种、选择 2、育种目标 3、选择的方法

4、种子与品种区别,优良品种应具备条件。 5、引种的原则 6、育种的主要方法

第七章 作物生产技术 (4学时) 第一节 土壤培肥、改良和整地

知识点:土壤培肥的途径和作用,土壤基本耕作和表土耕作。 第二节 播种

知识点:种植密度,种植密度与产量的关系,播种量的计算,种植密度的确定原则。

第三节 合理施肥

知识点:作物营养临界期和营养最大效率期,肥料种类、施肥方式,施肥时期,影响肥效的因素,施肥原则等。

第四节 灌溉与排水

知识点:作物的需水指标,作物节水灌溉技术,涝渍害防治技术等。 第五节 其它生产技术

知识点:地膜覆盖、人工打旺、化学调控技术。 第六节 收获、粗加工和贮藏 知识点:收获时期,收获技术。

本章小结:土壤培肥方法,土壤基本耕作与表土耕作。种植密度与产量关系,播种量的计算,播种方法。作物营养临界期和营养最大效率期,肥料种类、施肥方式,时期,施肥原则等。作物的需水指标,灌溉技术,涝渍害防治技术等。收获时期,收

— 10 —

获技术。

重点:土壤基本耕作与表土耕作。种植密度与产量关系,确定种植密度的原则,播种量的计算。施肥方式,施肥时期,施肥原则。作物节水灌溉技术,涝渍害防治技术等。地膜覆盖技术,作物收获时期收获时期。

难点:土壤土壤基本耕作与表土耕作技术。确定种植密度的原则,播种量的计算。作物节水灌溉技术。

思考题:

1、土壤培肥技术有哪些?

2、作物栽培技术措施有哪些环节? 3、如何计算播种量?

4、节水灌溉有哪些主要技术措施?

5、什么是种植密度?几种主要作物的合理种植密度是多少? 6、地膜覆盖技术的要点有哪些?其作用有哪些? 7、影响肥效的因素有哪些?

8、如何掌握各种作物的适宜收获期? 9、如何确定播种期?播种方式有那些?

10、蒸腾系数、需水临界期概念、节水灌溉概念和技术。 11、各种作物的收获期和收获方法。 作业:

1、作物栽培技术措施有哪些环节? 2、整地包括哪些环节? 3、如何计算播种量?

4、节水灌溉有哪些主要技术措施? 5、地膜覆盖栽培的作用。 6、肥料种类、施肥时期和方法。 7、密度与产量的关系

建议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和PPT课件相结合。

— 11 —

第八章 作物生产现代化 (2学时) 第一节 作物生产现代化的概念和特征 第二节 作物生产机械化、设施化和智能化 第三节 作物生产的标准化与安全化

本章小结:作物生产现代化的概念和特征,作物生产机械化、设施化和智能化、作物生产的标准化与安全化的在现代农业中的作用和体现。

重点:作物生产现代化的概念和特征,作物生产机械化、设施化和智能化、作物生产的标准化与安全化的在现代农业中的作用和体现

难点:理解作物生产现代化的具体环节和方法 思考题:

1、国内外作物生产机械化、设施化、智能化、标准化与安全化现状和发展趋势 2、我国应如何加快作物生产现代化? 作业:

什么是作物生产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应包括那些内容? 建议教学方法:自学+课堂讨论。

五、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

√课堂提问/课堂讨论/□√课外作业/课程论文平时成绩:习题作业/课堂小测验/□

/其他;

√闭卷/开卷/其他; 结课后考试:□

成绩构成:考勤10%/平时20%/考试70%。

六、育人案例

(一)育人案例一:中国四大农学家之一——王祯

王祯元代山东东平人,中国古代农学、农业机械学家。据《旌德县志》记载,他生活俭朴,经常将薪俸捐给地方兴办学校,修建桥梁,整修道路,施舍医药,教农民种植、树艺。时人颇有好评,称赞他“惠民有为”。我们要学习王祯“以身率先于下”、“亲执耒耜,躬务农桑”,恪尽职守,公正无私,勤勉务实,为民办事。

— 12 —

(二)育人案例二:阎肃——感谢生活

阎肃,著名文学家、剧作家、词作家,创作歌剧《江姐》,《敢问路在何方》、《前门情思大碗茶》、《我爱祖国的蓝天》、《北京的桥》、《雾里看花》、《唱脸谱》等。阎肃把他的人生感悟留给我们:第一个,阅历即财富,阅就是读书,历,经历,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第二个主动即自由,化被动为主动,把要我做变成我要做。人一生算一算不过三天;跑过去的是昨天,奔过来的是明天,正在走的是今天;请别忘记昨天,认真想想明天,好好把握今天。

— 13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