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我国风景名胜城区文化创意产业园发展模式:杭州市西湖区案例

来源:一二三四网
第3O卷第8期 科技进步与对策 、,ol-3O NO.08 2013年4月 Science&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Apr.2013 我国风景名胜城区文化创意产业园发展模式 杭州市西湖区案例 李靖华,吴开嶂,李宗乘 (浙江工商大学技术与服务管理研究中心,浙江杭州310018) 摘 要: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是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增长极。基于创意集聚理论,以杭州市西湖区的两个园 区为例,分析了我国风景名胜城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发展模式,提炼出政府主导、楼宇租赁的“老城模 式”和政府主导、依托高校的“新城模式”。协调可投资性和宜居性是风景名胜城区文化创意产业园建设发 展的关键因素;风景名胜城区区位优势是文化创意产业园区选址和发展的重要依据。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产业园区;发展模式 DOI:10.6049/kjjbydc.2012040048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348(2013)08-0041—06 0 引言 随着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国际竞争日趋激烈,近 年来不少国家和地区开始把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战略产 业和支柱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 园区(本文采用后一提法,简称创意产业园区),它是文 化创意产业集聚的空间载体,是集文化创意产业与高 新科技产业为一体,科技产业与文化产业互相交融、和 谐共存的新型经济园区。 创意产业园区发展的时间不长,由于涉及的行业 区域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之一。目前,我国文化创 意产业的发展已形成集聚效应,产业园区成为城市发 展的一个重要增长极,但具体应选择怎样的发展模式, 在实践和理论上都有待深化。杭州于2007年提出了 建设全国文化创意产业中心的发展目标,2008年命名 多、形式多样、行业独特,以及对环境的特殊要求,发展 模式呈多样化趋势[3]。依据形成过程中的主导力量,可 分为市场自发型发展模式、政府导向型发展模式,以及 自发与导向协同型发展模式;依据资源利用状况,可划 分为依托原有资源自发形成模式、原有资源改造利用 模式、原有资源提升利用模式,以及全新规划建设模 式;依据集聚要素,可划分为成本导向模式、消费市场 了杭州十大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本文以杭州西湖区的 两个园区为例,基于创意集聚理论和城市发展的角度, 分析我国风景名胜城区文化创意产业园发展模式。 导向模式、高技术导向模式、专业院校导向模式,以及 环境氛围导向模式。 目前,对文化创意产业集聚的研究较多,如运用区 1 理论背景 园区本质上是生产要素与产业的空间聚集,一个 特定的产业园区往往就是一个产业集群区域。波特认 为,集群就是同类和相关公司与机构集聚在一个特定 地理空间。文化创意产业集群是供人们从事文化创意 位理论、马歇尔理论、竞争力理论等进行的相关研究。 文化创意园区发展,更多的是通过具体问题来研究已 有的假说和观点,如创意城市理论 ]、苗圃理论[5]、地区 创造性理论 等。研究表明,创意集聚趋向于开放度 产业工作的一个群落和网络,其存在的目标是推动和 发展一些项目,藉文化或经济促使人们彼此间交流和 分享资源口]。也有学者 将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理解为 产业系统,认为其与传统产业集群并没有本质区别。 国内一般称之为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或文化创意产业 收稿日期:2012—06—24 高、容忍度高、进入障碍低、文化多样化、公共服务完善 的城市地区,特别是大城市地区_4 。特定大城市更容 易吸引特定创意产业区[1 ,创意产业园区偏好于大都 市的旧仓库、旧工厂和内城贫民区等n… 。创意产业园 区最初一般是房租低廉的旧城,是贫困知识分子、未成 基金项目:上海同济大学中国科技管理研究院课题(O23/2O1 0) 作者简介:李靖华(1970一),男,山西五寨人,博士,浙江工商大学技术与服务管理研究中心教授,研究方向为服务创新。 ・42・ 科技进步与对策 名的艺术家、小说家等集聚的地方,后来逐步发展成为 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的创意集聚区口 “]。 总之,创意产业是现代经济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城区投资性f城区宜居性I政府要素 基础设施l创意阶层l政策扶持 地区品牌l生活品质l园区服务 创意环境 一}园I发展区模 式 是低投入、高产出、高经济附加值的绿色产业,要提高 其经济效率,需扩大其发展规模和水平。因此,集聚发 展的形式更多地被创意产业应用。目前,创意集聚的 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大城市的废旧空间转换、新生产 空间建设和空间扩散等方面。文化创意产业与其它产 业差异较大,在考虑工业集聚时,还需考虑特殊的因 素,如创意阶层、生活品质等,特别是风景名胜城区建 设的模式。 图1风景名胜城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模型(研究框架) 城区建设分为可投资性因素和宜居性因素。可投 资性因素包含基础设施和地区品牌,两者在一定程度 上相互促进,提升地区以及园区的投资价值;宜居性因 素包含创意阶层和生活品质,两者相互吸引、互为补 2 理论框架 本文从风景名胜城区建设的角度审视创意产业园 区的发展。在不断变化的内外部环境中,园区发展模 式也在不断变化,以提升园区专业化程度,加快园区建 充,提升地区无形价值以及地区品质。政府要素作为 创意产业园区发展的重要力量,通过政策扶持和园区 服务,协调城区可投资性和宜居性,促进文化创意产业 园区发展。城区建设和政府要素的共同作用,形成独 特发展模式下的创意环境,具体为人才流动环境、资本 设。园区创意环境反映了园区特定历史条件下所形成 的发展模式及发展模式的演化(如图1所示)。 融资环境和信息开放环境,可以描述文化创意产业园 区的内部特征以及对风景名胜城区建设的影响。理论 框架中各变量的定义如表1所示。 表1研究变量定义 之一。西湖区地处杭州老城区西部,是杭州标志性风 3 案例背景 杭州是我国东部重要的历史文化和风景名胜城 市。为建设全国文化创意产业中心,杭州通过搭建企 业集聚、产业融资、项目引导、人才开发、展示交易等五 景名胜城区。西湖区的目标是建成现代服务业强区、 全国最美丽城区,以及全省文化创意产业第一区。区 内有以浙江大学领衔的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近百所, 以智力密集型为特征的高新技术企业梯次集群初步形 成。2009年,西湖区实现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102.2 大平台,营造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将西湖创 意谷等十大园区作为主平台,建设“两圈”和“两带”格 局。“两圈”指环西溪湿地文化创意产业圈和环西湖文 化创意产业圈;“两带”指沿运河文化创意产业带和沿 钱塘江文化创意产业带。动漫游戏、数字电视等一批 新兴业态和阿里巴巴、宋城集团等一批重点文化创意 企业迅速崛起。截至2010年底,杭州市文化创意产业 亿元,增加值总量占全区经济总量的25.2 。依托区 域内浙江大学、中国美院等高校的人才优势,文三路电 子信息街区、IT产业集聚等的产业优势,之江国家旅游 度假区、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等的环境优势,西湖区构建 了以文化创意、休闲旅游、高新技术三大产业为主导的 现代产业体系。2010年底,西湖区已累计投入2.8545 元用于3个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本文研究的两个园 增加值达到702亿元,占全市GDP的11.8%。2011 年,文化创意产业被列为“2010年杭州经济十大亮点” 区,都位于环西湖文化创意产业圈。 第8期 李靖华,吴开嶂,李宗乘:我国风景名胜城区文化创意产业园发展模式:杭州市西湖区案例 ・43・ 西湖数字娱乐产业园(简称西湖园区)位于杭州市 西湖区文三路电子信息街区(简称文三街区),2003年 开园,已形成“一园六点”的发展格局(杭州数字娱乐产 业园、计量大厦分园、数娱大厦分园、电子商务大厦分 园、龙都大厦、东方分园、文北分园等)。截至2010年, 已吸引省内外132家数字娱乐类企业进驻发展,入驻 率100 ,占杭州市数字娱乐类企业总数的一半以上, 成为浙江省最大的数字娱乐产业集聚地之一。西湖园 区采取的是政府主导、楼宇租赁的“老城模式”。杭州 之江文化创意园(以下简称之江园区),又称中国美术 学院国家大学科技(创意)园,2007年开园,定位为集产 业发展、孵化、展览展示、艺术休闲、特色配套于一体的 创意产业园区。首期项目凤凰创意国际是迄今为止全 国唯一的由水泥厂改建而成的LOFT创意园区,分3 期3个独立项目在5~8年内建设完成。之江园区采取 的是政府主导、依托高校的“新城模式”。本文作者 2011年3月至9月对两个园区进行了多次多角度的访 谈。表2描述了西湖园区和之江园区的主要特征。 表2园区主要特征 4 研究结果 4.1风景名胜城区建设要素 (2)创意人才。西湖园区地处文三街,该地区有着 先天的人才优势,如浙江大学,而其它一些高校虽然已 经迁址,但几十年来办校形成的人才高地和高校文化 依然影响着该地区的经济就业。相比较而言,之江园 区没有浓厚的高校历史文化氛围,2003年,中国美术学 院南山校区主体迁址转塘镇,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 风景名胜城区的投资性是园区长期发展目标之 一,也是园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口 ,而城区的宜居性是 人才培养和吸引的重要因素 ]。本文总结了两个园区 城区建设要素对于园区发展模式的影响,如表3所示。 (1)基础设施。西湖园区除中心园区数字娱乐园 之外,其它楼宇均为租赁模式,形态上呈分散状;主要 的街道公共配套设施由政府出资,对道路系统和交通 系统进行了全面治理。之江园区L0FT创意园区,呈 现独特风格;之江园区主要依托政府的扶持和高校人 才溢出,政府投入大量的启动资金用于园区、公共配套 建立是1999年,发展才1O多年,创意人才资源较稀缺。 (3)生活品质。西湖园区处于西湖区核心城区,是 杭州商业中心之一,这里汇聚着大量的品牌和商业街; 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西湖景区也坐落在此,使得区域 更具人文历史气息,环绕西湖开发的各式景点和传说 典故也提升了地方的生活文化品质。之江园区所在地 转塘,离西湖要远得多,生活消费层次相对较低,再加 上园区的交通还不够发达,生活居住设施缺少配套,不 利于创意人才的吸引。 设施和生活配套设施建设等。 投资性要素 基础设施 表3风景名胜城区建设对园区发展模式形成的影响 子要素 园区建筑 公共设施 生活配套西湖园区 + ++ 0 之江园区 ++ + 0 宜居性要素 生活品质 子要素 经济 文化 社会 西湖园区 ++ +之江园区 0 NULL 0 地区品牌 延篙 鲁 验 ? 投资性对发展 模式的影响程度 基础设施 地区品牌 + ++ ? + ++ 阶层 嚣 宜居性对发展 模式的影响程度 生活品质 创意阶层 +++ 0 0 + 注:++为很显著,+为显著,0为不显著,NUI L为影响关系不存在 4.2政府要素 展模式离不开政策扶持和园区管委会的功能服务。本 政府要素作为规范和刺激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文总结了政府要素对于园区发展模式的影响程度,如 表4所示。 在园区发展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政府主导型的园区发 表4政府要素对园区发展模式的影响 注:++为很显著,+为显著,0为不显著,NUI L为影响关系不存在 ・44・ 科技进步与对策 2O13年 政策扶持方面,政府为积极打造“动漫之都”,专门 针对数字娱乐产业制定了相关政策。早期的相关政策 对产业结构还不够完善的数字娱乐产业来说扶持作用 显著;制定了详细的财政扶持、税收政策和奖励政策,如 成立或引进的数字娱乐企业当年地方财政收入在30万 元以上的,按其当年新增税收区财政所得部分的4O 给予资助;人才政策则大部分依托省级或市级的培养 政策,加速了之江园区的发展模式定型;针对之江园区 的财政政策、人才政策,促进了转塘地区经济转型。 4.3创意环境 在风景名胜城区建设和政府要素的协同作用下, 政策。之江度假区政府明确提出“十一五”期间要做深 做透“美院经济”,以美院象山校区及周边地区为核心 规划建设创意产业功能区,并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扶持 西湖园区和之江园区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发展模式和创 意环境。不同的城区建设水平和政府要素投入,创意 环境的特征有所差异,如表5所示。风景名胜城区建 设和政府要素两方面也影响着文化创意园区的发展进 程,西湖园区处于楼宇模式深发展阶段,之江园区处于 新区发展初期。 表5两园区创意环境特征分析 (1)人才流动。培育不同层次的创意阶层是园区 术信息平台类似于培训基地,主要与美院合作开发数 字艺术媒体中心,建设影视培训平台,真正意义上的信 息平台还未建立起来。融资信息平台非常多样化,但 规模也比较小,融资来源不太稳定。 4.4城区建设和政府要素对创意环境的影响 保持竞争力的核心。西湖园区主要依附高校人才资 源,与高校合作培育人才。之江园区主要依附浙江美 院的专业教师和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业精英引入机制, 聚集创意人士,如蔡志忠、朱德庸、王伟忠等。西湖园 区人才偏向技术类,这类人才比较稳重、喜欢专研,比 较稳定;之江园区人才偏向艺术类,这类人才的个性 强、思想独特,流动性强。 (2)资本融资。持续及时的资本供应,能有效地加 快研发和创新的过程 。西湖园区在政策扶持下,通 城区建设与政府要素的共同作用,促进了园区创 意环境的形成,创意环境的特征映射出各园区的创意 园区发展模式。本文对城区建设和政府要素与各园区 创新环境直接相关度和影响程度进行了综合分析,如 表6所示。直接相关度反映各要素与创意环境之间的 直接相关性。影响程度反映各要素对创意环境影响的 大小。 过政府资金、风险资本、企业上市融资。之江园区主要 依靠政府资金,通过平台建设吸引各类风险资本、银行 资本和民间资本。西湖园区的融资体系比较完整,已 经形成政府资金为牵引、风险资本为主、担保银行等金 融机构资本为补充的融资模式。如2008年成功发行 (1)基础设施和地区品牌两者兼顾才能提高园区 可投资性。基础条件是创意环境产生和发展的物质基 础;地区品牌的形成需要一定的历史积累和品牌规划。 小企业集合信托债权基金“平湖秋月”,2009年又推出 其升级版“三潭映月”,吸引风险资本1亿元人民币,园 区总共累积吸引风险投资达1亿美元以上。之江园区 的融资模式相对单一,还没有形成良好的风险资本吸 引机制;园区产业还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盈利模式,以 表6表明,之江园区独特的园区建筑风格,使得基础设 施相关程度和影响程度比西湖园区要高。区域品牌一 定程度上影响园区创意环境,如之江度假区的休闲娱 乐、宋城集团建设的宋城千古情等。 (2)高品质的地区会聚集更多人才和资本,信息流 动漫产业为例,其主要收益不在动画片的播映,而在于 其衍生产品环节。而动画片的制作周期长,成功率比 较低,衍生环节又不能自主掌控,因此不太被投资者看 好。 通常也随之增多,为园区带来更丰富的潜在资源。宜 居性生活品质,反映地区人们日常生活的品位和质量, 也反映地区居民的整体素质和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 表6表明,西湖园区所处地区生活品质高,这归因于地 区多年的高校建设,以及西湖区腹地独特的身份认同 感。 (3)政府要素促进园区创意环境形成。表6表明, 目前适用于园区的政策相关度不大,但影响程度较高。 (3)信息平台。新技术和新思想需要尝试、商业化 并经常与其它公司分享才能更快地融入到产品中 去E ]。西湖园区的技术信息平台已经开始实体化公司 运作。融资信息平台则需要由政府牵头进行商务沟 通,公共服务平台由园区管委会承担。之江园区的技 第8期 李靖华,吴开嶂,李宗乘:我国风景名胜城区文化创意产业园发展模式:杭州市西湖区案例 ・45・ 相关度不大是因为直接扶植的政策偏少,相关的财政、 税收和人才政策挂靠在省市级扶持政策下。影响程度 高在于园区产业处于发展阶段,需要配备相应的扶持 政策。因此,政策的针对性尤为重要。 表6城区建设和政府要素对园区创意环境的相关度和影响度 注:相关度:— 一直接相关,_。。_相关,。-——闻接相关,未标注(/)——相关度不显著;影响度:+_L一很高,—+_一较高, ——高,未标注 3分,+ 计2分, 计1分 (/)表示无法清晰判断;加权影响度;以相关度乘以影响度,— 湖区的一大发展战略,园区发展在获得更大的价值空 5风景名胜城区创意园区发展模式 杭州是闻名的风景名城,西湖区作为杭州旅游景 区的重点辖区,已经转变地区的经济发展方式,逐步形 成了以创意产业发展为中心的经济模式。旅游作为西 新城模式 间和经济效益的同时,注重突出地区特色和人文景观, 实现多元化拓展。结合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大背景和西 湖区两个园区的发展,本文总结出文化创意园区的发 展模式,如图2示。 旧城模式 风景名胜城区建设 城区 城区 政府 投资性 宜居性 要素 基 地 创 生 政 园 础 区 意 活 策 区 设 品 生 品 扶 服 施 牌 活 质 持 务 1』= 王1』= 僻囡结两鐾 (1)鉴于我国城市发展新城与旧城并存的现实,风 要求更高,对区位的依赖也更强,是园区循环发展的基 础。 景名胜城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也存在对应的两种模 式,分别是政府主导、楼宇租赁的“老城模式”和政府主 导、依托高校的“新城模式”。这主要是基于城区基础 设施成熟度的现实选择。从目前看来,老城模式利益 相关者更多、利益协调复杂,但园区建设起步快;新城 (3)政府要素作为规范和刺激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的重要维度,在园区发展中发挥关键作用。园区是集 聚区中管理相对规范和成熟的一类,是高级别的集聚 区 。一般来说,园区是政府规划和倡导的产物,在园 区发展初期,政府往往是投入的主体。在我国文化创 意产业园区的日常运作上,园区管委会发挥着服务机 构的作用。 模式早期基础设施投入很大,几乎完全依靠政府投资, 但创意环境更为优越,发展后劲大。 (2)城区可投资性和宜居性是创意产业发展的关 键因素,在地区发展的同时要充分考虑两者之间的协 调性。风景名胜城区建设的宜居性是园区发展的重要 6 结语 本研究存在一些局限。如本研究选择了6个要素 来分析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内部特征,但需在实践中 依托。同时,园区投资性是园区长期发展的经济目标 之一。两者的协调是园区可持续发展和风景名胜城区 社会发展的保证。区位在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中具 有重要作用,与工业园区不同,文化创意园区对区位的 进一步检验。从杭州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整体发展情 况来看,各园区的发展时间较短,发展程度不及北京、 ・46・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年 上海和深圳等地,因此样本本身可能存在一定不足。 本研究采用整体性多案例,以西湖区3个文化创意产 业园区中的两个为案例,研究的代表性可能受到影响。 律和发展动力[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7,19(4):3-8. [11] CAVES,R.E.创意产业经济学:艺术的商业之道[M].北 京:新华出版社,2004. 在未来研究中,本文研究对象的范围可以扩展到 与杭州发展处境相似、发展程度相近的城市,如大连、 青岛、厦门、沈阳、西安、广州、成都、南京、杭州、济南、 合肥、郑州、长沙、苏州、无锡、烟台等;可实证分析各因 素对园区发展模式和内部特征的影响;深人揭示各要 素与要素之间,以及要素与园区发展之间的内在逻辑 关系。 参考文献: E1] uNESCO.what are creative clusters[EB/OL].[2008—04— 2o3.http://porta1.uneseo.org. [12] HUTT0N,T.Reconstructed production 1andscapes in the postmodern city:applied design and creative services in the metropolitan core[J].Urban Geography,2000,21(4): 285—317. [13] HuTT0N,T.The new economy of inner city[J].Cities, 2004,21(2):244—260.  living culture and capital in urban change [141 ZUKIN,S.Loft[M].NJ:Rutgers University Press,1989. NG D.The artistic divided:the arts [15] MARKUSEN,A,KIhidden contributions to regional development[R].Project on Regional and Industrial Economics,Humphrey Institute of Public Aflairs,University of Minnesota,2003. [161 于光远.经济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 S,M.Place branding:a review of trends [17] KAVARATZIand conceptual models[J].The Marketing Review,2005, 5(4):329-342. [2] PRATT,A.C.The culturaI industries production system: A case study of employment change in Britain,1984—1991 [J].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A,1997,29(1):1953— 1974. [181 K0LTER,P HAIDER,D REIN,et a1.地方营销:城市、区 域和国家如何吸引投资、产业和旅游[M].上海:上海财经 大学出版社,2008. [3] 赵丹.创意产业集聚区发展模式研究:以大连市沙河口区 为例[D1.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09. [4] LANDRY C.The creative city[M1.London:Earthscan Publications,2000. gh technology industry and E5] SCOTT,A J ST0RPER M.Hiregional development:a theoretical critique and reconstruc— [193 王国平.生活品质蓝皮书——2OO7生活品质评价年度报告 [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8.  ENGEL,J S.Models of innovation:star— [2O] FREEMAN,Jtups and mature corporations[J].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2007,50(1):94—119. tion[J].International Social Science Journal,1987(112): 215—232. J],首都经济 [21] 张望.政府公共服务、产业集聚与地区差距[贸易大学学报,2011(1):39-49. [221 TH0MAS,E.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a field guide J E.WASSMER,R W.The decision to bid for [6] ANDERSON,business:municipal hehavior in granting property tax abate— to Integration XML and web services[M].Beijing:Prentice Hall,2004. ments[J],Regional Science and Urban Economics,1995,25 (6):739—757. [233 厉无畏.创意产业导论[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 [241 ENGEL,S DEL PALAC10.Global clusters of innova— DA。R.The rise of the creative class:and how it's [7] FL0RItransforming working。leisure,community and everyday tion:the case of israel and silicon valley[J].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2011,53(2):27—49. life[M].NY:Basic Books,2002. [8] MITCHELL,W.E-topia[M].MA:MIT Press,1999. [9] YUSUF。S NABESHIMA,K. Postindustrial east Asian [25] 孔建华.北京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发展研究EJ].文化建 设,2008(2):9O一96. cities:innovation for growth[M].CA:Stanford Universi~ ty Press,2006. (责任编辑:陈福时) [1o] 花建.产业丛与知识源:论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内在规 Construction Mode of Creative Indutries'Park in Chinese Sightseeing City: Case Study on West Lake District of Hangzhou City Li Jinghua,Wu Kaizhang,Li Zongcheng (Research Centre for 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Service Management, Zhejiang Gongshang University,Hangzhou 310018,China) Abstract:Creative industries"park is one of the growth poles in modern city region.Based on the creative industries"cluster theorv,take the two parks of Hangzhou West Lake District for example,it analyzed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and crea’ tive industria1 Dark in China's scenic city mode,extracted the”old town mode”and government--led,relying on the colle— ges and universities”Metro m0de”.Coordination of available investment and livability are key factor of building the urban development 0f cultura1 and creative industrial park scenic;the Scenic City District advantages is an important basis or the Loc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eultura1 and creative industria1 park. Key Words:Creative Industries;Industries Parks;Construction Mode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