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控制——双汇企业为例 摘要: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健康问题己经成为现代生活的主题,食品安全问题也随之被提上日程,可是关乎民生的食品安全问题却为何总是屡禁不止呢?自从加入世贸组织以后,我国与世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在竞争如此激烈的市场上,食品加工类企业需要持有高度谨慎的态度,因为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企业稍有不慎就有破产的可能。有效的内部控制能够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完善的内部控制能够减少企业遭遇风险的可能性。 2011年3月15日,双汇“瘦肉精”事件在央视被曝光,内部控制不力是导致双汇集团此次事件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将根据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相关规定,研究双汇集团引起此次事件的内部控制方面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旨在通过分析双汇集团内部控制存在的不足,为完善双汇集团内部控制讲述一点自己的拙见,也希望双汇“瘦肉精”事件能够引起广大食品加工类企业对自身内部控制的重视,并釆取相应的完善措施,在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目标实现、提高产品质量的同时,维护消费者的利益,这样才能为企业提供一个很好的发展环境,使企业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得心应手。 关键词: 内部控制 “瘦肉精”事件 控制规范
Title Internal Control: Shuanghui Enterprise as an Example
Abstract As people's living standard is increasing day by day, health problems has become the theme of modern life, food safety problems also will be on the agenda, but food safety problems concerning the people's livelihood but why the prohibition always? Since the accession to the WTO, our country and the world contact more and more close, in the intense competition on the market, food processed enterprise need to hold a highly cautious attitude, because in the face of rapidly changing market, enterprises have not taken the possibility of bankruptcy. Reasonable effective internal control can guarantee to achieve the goals of enterprise management, perfect the internal control can reduce the possibility of enterprise risk. On March 15, 2011, Shuanghui \" clenbuterol \" event was exposed in CCTV, lack of internal control is an important factor lead to Shuanghui group of the incident. In this article, we will according to the regulations of our country enterprise internal control basic norms, the Shuanghui group, the cause of the incident internal control issues, and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solutions, Shuanghui group aims to analysis of the defects in the internal control, to perfect the Shuanghui group internal control about its own humble opinion, also hope to Shuanghui \" clenbuterol \" event can cause the food processed enterprise focus on their own internal control, and the quantitative corresponding improvement measures, in order ensure that business goals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products, at the same time, safeguard the interests of the consumers, so as to provide enterprises with a good development environment, make the enterprise in the future on the road of development. Keywords:Internal control; \" Clenbuterol \" event; Control specification
2
目 次
1 引言 ......................................................................................................................... 4 2. 文献综述 ................................................................................................................ 4 2.1 国外研究现状 ...................................................................................................... 4 2.2 国内研究现状 ...................................................................................................... 5 3 内部控制基本理论 ................................................................................................. 6 3.1 内部控制的作用 .................................................................................................. 7 3. 2 内部控制的局限性 .............................................................................................. 8 3.3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 .............................................................................. 9 4 “瘦肉精”事件介绍 ........................................................................................... 13 5 完善双汇集团内部控制的治理措施 ................................................................... 14 5.1 内部环境: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基础 .................................................... 14 5.2 风险评估:企业建立与实施有效内部控制的重要前提 ................................ 16 5.3 控制活动:建立与实施有效内部控制的重要手段 ........................................ 17 5.4 内部监督:建立与实施有效内部控制的重要保证 ........................................ 17 结 论.......................................................................................................................... 19 参 考 文 献................................................................................................................ 21 致 谢.......................................................................................... 错误!未定义书签。
3
1 引言
目前,我国内部控制方面的文章基本上都是基于COSO的视角,而基于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文章几乎没有,而随着我国内部控制制度的不断完善,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在不断地与国际上先进的内部控制制度接轨。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与国际先进、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相比,虽然还存在一定旳差距,但是它更适合于我国的基本国情,现在用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来分析双汇集团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更有针对性、更适合我国的基本国情。
本文选取的案例是双汇“瘦肉精”事件,该事件于2011年3月15日被央视曝光,至今仍具有很大的研究意义,目前相关的文章不是特别多,笔者期望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写出一篇以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为理论依据,从企业内部控制的角度出发,对双汇集团内部控制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的文章。同时,笔者也希望企业内部控制问题能引起更多企业(尤其是食品加工类企业)的重视,希望这些食品加工类企业能够不断地完善自身的内部控制制度。食品加工类企业不仅要加强食品安全问题管理,更重要的是要让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得到尽可能多的保障,只有这样才能得到消费者的认同,使企业在未来取得更好的发展。
2. 文献综述
2.1 国外研究现状
Bodnar G (1975)通过建立模型衡量内部控制的可靠性结果发现,随着新内控措施的引进,内部控制的可靠性在下降,这一结论与人们的常识相违背。
Lauraf. Spira(2003)指出Turnbull指南的公布从根本上重新定义了内 控的性质尤其是将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相接合文章使用了社会学关于风险的观点构建了关于内部控制与风险的讨论,深入研究了这种变化。
4
Morris和Anderson(1976)研究了 14家审计客户的工作底稿并试图将内部控制的变化与审计师实质性测试的变化联系在一起。Willingham和Wright (1985)也发现审计师对内部控制的变化不敏感。Bedingf ield(1975)和Asresh (1980)描述了符合性测试与统计方法使用的频率。Niles (1984)发现同样的控制制度下,审计师在符合测试误差率不同的情况下没能发现内部控制系统可靠性的差异。审计师没有意识到内控的重要性。
Mock和Turner(1979)使用了内控质量不断变化的案例进行了实验。Ferris和Tennant (1984)检验了内部控制的质量方面对审计师评价的影响。他们发现审计师对符合性测试误差和误差可能带来的金额影响以及实质性测试的使用是敏感的。
Philip J. Candreva(2006)介绍了美国审计总署(GAO)最近发表的两个关于政府机关执行行政管理预算局A-123通知情况的报告,报告显示三个政府机关建立了很好的内部控制措施,但是都缺乏对这些控制措施的监督和评价。因此,美国审计总署建议加强对内部控制措施的控制与管理。
L. D. Etherington和I. M. Gordon (1985)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通过向608家加拿大公司发放调查问卷来了解加拿大内部控制的实践以及管理层对这些实践的评价。
从上文对国外内部控制文献的总结,我们可以看出国外的内部控制研究大多都是基于严格的理论和检验的基础上的,表现出很强的历史逻辑性和可验证性。我国在内部控制的模型构建、实验研究与调查研究几乎是一片空白。在今后的研究中,关于重要的内部控制要素、内控评价的一致性、内控评价与符合性测试、实质性测试关系的经验研究将是极具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的研究领域。
2.2 国内研究现状
刘玉廷(2008)论述了《规范》制定的背景、总体思路、形成过程和主要内容,并就内部控制与会计控制的关系、会计控制规范与其他相关会计法规的关系、规范的试行等问题做了说明。
扬胜雄(2009)从经济学、管理学、审计学等相关理论研究入手,提出内部
5
控制研究只有运用丰富的公司治理理论并以管理控制口径来定位,才能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并形成有效指导内部控制实务的理论成果。
杨有红、胡燕(2010)指出内部控制系统局限性的克服不仅仅依靠系统本身的完善,还信赖于公司治理于内部控制两者间的无缝对接。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都产生于委托代理关系,但两者委托代理的层次不同。
阎达五、宋建波(2008)指出现代企业是以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为主要特征旳,而拥有所有权的所有者和经营权的经营者都是企业的控制主体,两者统称为双元控制主体。
王立勇(2010)运用可靠性理论和数数学分析模型,利用该模型可计算程序的可靠度和系统可靠度,从而判断内部控制的效果。通过敏感性分析得到结构重要性和可靠度重要性,据此判断程序可靠性对系统可靠性的影响程度,为内部控制系统改进提供支持。
吴水潔、陈汉文、邵贤弟(2007)运用COSO报告的标准与评价方法,从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等五个方面对郑州亚细亚集团内部控制失败案例进行系统分析,从中引发改进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几点思考,即由权威部门制定内部控制标准体系,并对企业内部控制审计做出强制性安排,做到二者并举。
清华大学于增彪(2008)从亚新科集团的内控现场得到启发,认为内控设计应从实务出发,指出COSO只强调评价而忽略设计与执行的缺陷,并对内部控制概念进行扩展,认为它是最优化、最理性的作业标准程序。
从相关文献回顾中看出,内部控制问题在我国理论界受到了很大的重视,我国内部控制理论研究是吸收了 COSO报告的先进经验,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对内部控制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但是,我国对于内部控制目前也尚未有一个统一认识,在研究中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我国现阶段内部控制
还比较落后,为了使其不断的与国家先进的内控思想接近,有必要建立一套内部控制标准体系,促进企业内部控制旳完善,提高财务报告的质量。
3 内部控制基本理论
6
3.1 内部控制的作用
我国财政部等五个部委联合发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中,有关内部控制的目标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①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的合法合规;②尽量保证企业的资产安全;③合理保证企业的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的真实和完整;④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和效果;⑤促进发展战略的实现。具体而言,就是企业可以通过建立和实施内部控制,在达到预定控制目标的过程中,同时发挥如下五个方面的作用:
(1)保护企业财产的安全
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程序可以加强对企业的现金、有价证券以及存货等各种流动性资产的保护,进而减少甚至杜绝舞弊和无意过失行为的发生。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中所设的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授权审批制度等均能有效的保护企业资产的安全。
(2)保护企业会计记录的可靠性
企业会计记录的可靠与否不仅影响其对外所提供的财务报告的可靠性,还影响企业据此所做出的经营决策的可行性。因此,企业本着对自身和外部信息使用者负责的观点,应该制定严格的内部控制制度,合理保证所记录的各项经济业务均是真实、完整的,从而得到完整、可靠的会计记录。
(3)及时提供可靠的财务信息
可靠的财务信息能真实反映企业的经营情况,及时提供企业这些可靠的财务信息可以对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进行准确的定位,而且内部控制制度比较完善的企业所提供的财务信息也相应的比较可靠,这些可靠的财务信息,不但有利于管理者做出正确、合理的经营决策,对股东、债权人及其他报表使用者进行正确决策也是非常必要的。
(4)减少费用和损失,增加盈利
企业在进行内部控制制度设计时,可通过采取必要的内控措施来规避生产经菅过程中不必要的支出和损失,从而增加企业的盈利,如在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中规定的未经批准不得支出的费用和未经批准不可以对客户发货等,都是为了使企业的资产免受侵害而设置的种种限制条件,以免在企业正常经营过程中由于内
7
部控制的不到位,而给企业带了不可估量的损失。
(5)减少甚至避免无意识的风险
现实生活中,无论企业釆取怎样的措施都不能完全地消除其经营活动中面临的所有风险,但管理部门通过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可以减少一定程度的风险,这要求企业管理者要有很强的风险意识,在对风险进行识别和评估的基础上,有意识地釆取必要的措施对风险进行减少、降低或避免,也就是说企业的管理者通过制定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让制度来办事,可以消除在经营过程中,由于某种原因没有考虑到所面临风险,而给企业带来的损失。
3. 2 内部控制的局限性
虽然有效并完善的内部控制能使企业变得更加美好,为企业带来很大的益处,但是我们也要清楚的认识到,事物并不是完美的,任何制度在发挥作用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固有的局限性,内部控制也并不是万能的“保险”系统,只能是“合理的保证”而非绝对的保证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另外,内部控制发挥作用都是存在一定的前提条件的。具体而言,内部控制是因为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局限性而使其在发挥作用时受到一定程度影响的:
(1)企业在制定内部控制的过程中会坚持成本效益原则
企业的目的就是盈利。“理性人”的假说说明企业会选择对自己有利的决策。因此,当企业实施内部控制制度的成本超过其可能带来的收益时,企业将会放弃对该内部控制制度的应用。成本效益原则要求企业增加一项内部控制制度的成本不得超过该内部控制制度被实施预期能给企业带来的收益。而在实际工作中,企业有很多的控制成本和效益可能很难确定或被量化,这时就需要管理者个人的主观判断,而主观判断没有客观的依据,很可能判断失误,而没有采取必要的内部控制或者釆用了某项内部控制制度所发生的成本远超过其带来的收益,使控制程序得不偿失,违背了企业盈利旳初衷。
(2)企业经营过程中出现的异常事项超出了正常设计范围
企业现有的内部控制制度都是根据企业已经存在的、经常发生的、常规的经营活动制定的,具有一定滞后性。因为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企业的不断发展,
8
企业未来的发展也充满着许多的不确定性,很可能会有一些非常规事项或异常业务超出企业现有的内部控制制度范围,从而导致现有的控制措施不足以解决这些问题。也就是说,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死”的,不可能随着企业经营活动的改变而自动釆取措施,没有一定程度的灵活性,以至于最终内部控制失效,给企业带来一定程度的损失。
(3)内部控制在实际执行过程中,由于执行人员的责任感不强可能会导致内部控制失败
企业的内部控制在制定完成后,会将内部控制各板块的工作具体分配给相应的负责人去执行,若是各个环节执行力度到位,理论上,这个内部控制应该是有效的,应该能在一定程度上合理的保证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但是,如若某个控制要点上的执行人员,由于自身原因,对需要负责的内部控制模块执行不力,则可能导致整个企业内部控制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所以,内部控制执行人员的责任感也是制定内部控制时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
(4)如果控制执行人员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串通舞弊,则也会导致内部 控制的失败内部控制中好多环节设置的初衷,都是为了补充、监督其他环节的不足,只有各个环节相互协调、更好的得到执行,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否则,内部控制就形同虚设,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如企业内部的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如果员工不去执行,这对企业是非常危险的,如果企业的会计与出纳串通一气,则可以使企业遭受巨大的损失。还有就是授权审批制度,如果授权人与执行人串通舞弊,则也会给企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内部控制中像这种设计初衷是为了相互抑制的岗位很多,如果岗位上的人串通舞弊,内部控制的存在就失去了意义。
3.3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
3.3.1 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主要内容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要求我国企业在建立内部控制体系时应符合以下五个目标:①合理保证企业的经营和管理活动合法合规。遵循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和有关监管的要求是企业成功运营的必要保证,企业内部控制的合规目标将会合
9
理的保证企业组织的合规性运营。②合理保证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的资产安全。这个目标要求内部控制能够保护经营主体所有资源的安全及完整。③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所形成的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真实完整的信息有助于投资者、债权人等利益相关者以及企业内部管理层做出理智、有利的决策,既包括内部与外部的信息也包括财务与非财务信息。④提高企业经营的效率和效果。效果和效率的提局有助于组织有效、高效地利用自身资源实现良好的运营。⑤促进企业发展战略的实现。这是组织整体视角的基础上形成的高层次目标,与组织的使命相关联并支撑着组织使命。内部控制的五大目标在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地位如图3. 1。
图3.1企业内部控制的五大目标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是借鉴了以美国COSO报告为代表的国际先进内部控制思想的同时,结合了中国的基本国情所建立与实施的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强调包括五大要素,并指出内部控制是由企业的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与其他全体员工所共同实施的,以实现企业控制目标为最终目的一个过程。该规范还对企业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价制度及各责任单位和全体员工实施内部控制的绩效考评体系进行了说明。
10
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被颁布以后,我国还陆续出台了与企业内部控制相配套的三大指引,这些配套指引对企业和会计师事务所落实、实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都作了进一步的、明确的说明。我国上市公司在执行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时,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性作自我评价之后,还应同时披露企业的年度自我评价报告。国务院有关监管部门有权监督和检查企业建立和实施的内部控制情况,并明确企业可以依法委托会计师事务所对其内部控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被颁布以后,我国还陆续出台了与企业内部控制相配套的三大指引,这些配套指引对企业和会计师事务所落实、实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都作了进一步的、明确的说明。我国上市公司在执行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时,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性作自我评价之后,还应同时披露企业的年度自我评价报告。国务院有关监管部门有权监督和检查企业建立和实施的内部控制情况,并明确企业可以依法委托会计师事务所对其内部控制的情况进行审计。同时会计师事务所应根据对企业审计的情况出具有关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审计报告。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体系框架包括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与之配套的企业内部控制的三大指引——内部控制应用指引、内部控制评价指引、内部控制审计指引。本文是基于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对双汇集团内部控制问题进行分析,由于资料搜集不全,本文重点介绍内部控制的基本规范部分,三大指引在此不再赘述,只是通过以下图形(图3.2),简单介绍一下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体系的框架及内部控制五大要素与内部控制三大指引之间的关系。
11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
内部控制申计指引 内部控制评价指引
图3. 2我国内部控制规范体系框架
3.2.2 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对企业的影响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是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充分借鉴国外先进内部控制理论所形成的内控理论,它体现了中国经济在不断的与全球经济接轨和整合。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壮大,对与之配套的公司治理及监督机制的需求也在日益的增加,而随着中国企业的做大做强,企业需要更加系统有力的控制其内部和外部的各种风险。
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对企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己经形成了一个标准的内部控制框架,为企业内部控制建设提供了制度保障,让企业在进行内部控制设计时有理论依据;而另一方面,企业内部控制作为一个相对还比较新的课题,向首次系统建立和实施内部控制的企业提出了一个新的挑战。
通过国际上一些公司治理法案的实施情况可以看出,通常企业内部控制在开
12
始制定实施时,第一年需要投入非常多的时间和精力,并需要进行反复的学习和对内部控制计划的修订工作。在实施企业内部控制的过程中,企业可能需要根据实施情况,对许多合规性工作的效果和效率方面所产生的影响做出重要决定。这些决定包含项目的计划管理工作、内部控制的实施范围、企业关注旳风险领域以及企业的测试策略等。在适当的时候对这些领域作出正确的决定,对于提高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实施效率来说至关重要。
4 “瘦肉精”事件介绍
2011年3月15日,中央电视台曝光了双汇集团子公司济源双汇公司收购并使用含有“瘦肉精”的猪肉,在事件被曜光的当日下午双汇发展(双汇旗下的上市公司)封住跌停。双汇集团宣称的标语成了一句空话,十八道检测中并不包含对猪肉是否含“瘦肉精”的检测,这怎能让消费者放心?记者也在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致电双汇集团办公室。相关工作人员表示,双汇集团已经知道此事,目前正在调查取证阶段,由于这些事情应由市场部负责,具体的情况还是市场部回应比较方便。该公司有关负责人员向记者回应说,双汇集固的原料在入厂之前都是会经过官方检验的,至于中央电视台所曝光的“瘦肉精”事件,公司当时正在进行调查核实。就在双汇“瘦肉精”事件被闹得满城风雨的时候,农业部也在第一时间责令河南、江苏的农牧部门严肃查办此事。农业部还要求待事情查明以后,严肃的处罚相关人员,并及时向社会公布事件的进展过程。
3月16日,面对消费者和市场的强力反应,双汇集团就发布了致歉声明,并同时责令济源双汇的所有工厂停产进行自查,并派出集团的高管驻场进行处理。
3月17日,双汇集团再次发布了声明,此声明称双汇将召回商场上正流通的、由子公司济源双汇生产的所有产品,并免去济源双汇四位高管人员的职务。仅仅济源双汇食品的召回并不能消除消费者对双汇食品的担忧。同日,中新网报道了一份来自漯河市食品药品监管局的报告,该报告称“今朝没有发现疑难题目”,解开了社会上众人对双汇的肉成品是否可能都含有“瘦肉精”的质疑。
13
4月6日,双汇集团重庆区域经理为向消费者证明重新上架的产品安全,让消费者放心,在卖场内当众大吃火腿肠,但此举并没有引来市民的好感,反而适得其反,引来了一阵阵讥讽。
4月8日,抓获了双汇“瘦肉精”事件的涉案生产者刘某,并揭毁了他用于生产瘦肉精的“精细化工厂”,从源头上消除了问题。
4月12日,公安部召开了新闻发布会并在发布会上对济源双汇“瘦肉精”事件的查处工作进行了肯定,而且通报称,先后共抓获了96名犯罪嫌疑人,收缴了400余公斤的瘦肉精,捣毁了 1个生产窝点,并摧毁了2个销售网络,还查到了太批的生产设备和销售时所开出的票据。
6月2日,由于遭受“瘦肉精”事件而被要求停产复查旳双汇子公司河南济源双汇食品有限公司正式的复工生产了。在双汇济源工厂的复产大会上,双汇集团的掌门人万隆老先生面对应邀而来的消费者,用八个字“日夜反思、寝室难安”来描述自己在过去的80天里一段“极其艰难”的过程。
以上就是此次双汇“瘦肉精”事件的整个过程。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安全问题己经引起了有关人员的高度重视,也有相关法律法规对其进行相应地约束,可为什么还会出现此次事件呢?双汇集团“瘦肉精”事件源于利益的驱使,贯穿表现在企业内部控制的方方面面。利益驱使是无法避免的,所以企业只有通过不断完善自身的内部控制减少利益驱使给企业带来的负面影响。因此,只有分析清楚造成此次双汇“瘦肉精”事件内部控制方面的原因,才能针对性地釆取措施,改进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的不足,这样就能使双汇集团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越走越远。本文将以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为指导,从内部控制的角度分析双汇“瘦肉精”事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治理措施。希望这些分析和结论对我国的部分企业有一定的贡献,尤其是我国食品生产和加工类的企业。
5 完善双汇集团内部控制的治理措施
5.1 内部环境: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基础
内部环境一般包括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内部审计、人力资源政策、企业文化等。双汇内部环境控制失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4
1、公司治理结构不合理。公司治理结构要明确决策、执行、监督等方面的职责权限,形成科学有效的职责分工和制衡机制。双汇董事长万隆将双汇由资不抵债的小厂发展成行业霸主、纳税大户,双汇几乎成了冷鲜肉的代名词,品牌价值近150 亿元,万隆也成了企业的精神领袖,创造了令人振奋的“双汇模式”,在企业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可以说其功不可没。万隆在双汇工作四十余年,在集团公司一把手岗位上担任职务也近三十年。由于其长期在一把手岗位任职,加上对双汇所做出的突出贡献,在公司内形成了绝对的权威,设立的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都要听他个人的指挥,不自觉地都会按他的行为模式做事,容易搞一支笔、一言堂,无法对其形成有效的制衡机制,不能更大限度地发挥各个职能部门和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而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人管制度而不是制度管人的现象。
2、设立单一的质检部门存在的弊端。目前包括双汇在内的许多企业内部都设立了质检部门,专门负责质量检验工作,虽然便于集中管理,看起来也比较规范,但也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旦质检机构失职,谁又能对它监督呢?没有外部有效的再监管,只是自己监督自己,为了局部利益,很容易流于形式。没有广大媒体、非政府组织和民众的直接参与,没有建立以行政监管为基础,以大众舆论监督为补充,以法律法规为后盾的立体式、多层次的质量监管体系,诸如“瘦肉精”类的有害物品仍可能死灰复燃。
3、企业文化“底板”不牢。温家宝总理在2011 年4 月14 日同国务院参事和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座谈时说:“从一定意义上讲,文化是制度之母。”双汇“健美猪”事件的根源在于企业的核心部位——企业文化。企业的核心不是生产规模、加工设备、生产技术这些“短板”,而是企业文化这个“底板”。双汇的失败与其说是企业管理失败,不如说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失败。“诚信立企、德行天下”是双汇企业文化的核心理念,我们不能因为双汇出了瘦肉精问题,就说其倡导的诚信与德行的理念是错误的、虚伪的。然而这种文化理念在被认同上却是失败的,即便企业核心层是认同的和坚守的,但是其基层部门与干部职工却没有认同和坚守这种文化,更不要说深入人心。而不能得到广泛认同与深入人心的文化理念,实质上就是一条好看的标语、明亮的招牌罢了。一个管理有效的企业,经
15
营的理念与制度的执行不仅要靠自上而下的命令,更要靠文化理念认同下的自觉与自愿精神。上面提倡“诚信立企、德行天下”,下面的执行者却放任瘦肉精一路绿灯,由此可见,企业文化这个“底板”不牢,其他软硬件再先进完备,企业也会不堪一击。
5.2 风险评估:企业建立与实施有效内部控制的重要前提
风险评估是指企业及时识别、系统分析经营活动中与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相关的风险,并合理确定风险应对策略。双汇风险评估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肉制品加工企业的检测指标存在偏差。双汇集团执行的“瘦肉率的高低最终决定生猪价格”的定价经营策略是导致“健美猪”事件的一个重要诱因。据了解,包括双汇在内的不少肉制品加工企业在收购生猪时,最为严厉、苛刻的指标并非瘦肉精或猪尿液检测,而是生产流程中一项叫瘦肉率的检测,它是最终生猪账款结算的主要依据。双汇为了自身的蝇头小利,片面强调瘦肉率的高低,没有评估其中所包含的巨大风险。
2、不重视质量监管。对瘦肉精的危害性及其产生的风险所带来后果的严重程度估计不足。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健康是全面发展的基础,关系千家万户幸福。”因此,对广大国人来说,最大的威胁不是千里之外的日本地震,而是食品安全问题。为了实现“十二五”销售收入突破1000 亿的目标,为了追求所谓的速度、规模和效益等指标和业绩,实现与外方协议的高增长从而能够为自己带来的高额奖励,双汇管理高层将经济利益置于消费者身体健康之上,忽视了对瘦肉精的检测和对产品质量的重视,结果一方面危害了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另一方面企业也将面临产品超市下架、销售停滞、查封销毁、客户易帜、工厂停产、股票跌停、重组受阻、信誉大损的重创。双汇“健美猪”事件再次给中国食品企业敲响了警钟。
3、没有建立重大风险预警机制。发现瘦肉精的消息算不上一则“新”闻,每次曝光也就热热闹闹的争吵一番,事件过后一切还是按部就班,不久同类甚至同样的事件又死灰复燃。双汇“健美猪”事件发生之前,我国已经发生过多起瘦肉精中毒事件。如2002 年广州某饲料公司违规添加瘦肉精导致480 多人中毒;
16
2006 年上海全市9 个区300 多人发生瘦肉精中毒现象;2009 年广东商贩从湖南买入的问题猪肉导致70 余人出现中毒症状;2010 年广东省13 人因食用含瘦肉精的蛇肉而中毒。其同行雨润食品2009 年也发生过“瘦肉精门”。早在2002 年国家有关部门就将瘦肉精作为禁用药品,明令禁止在饲料和动物饮用水中添加,实际上它就是添加剂中的“海洛因”。瘦肉精对于一个肉制品加工企业来说,应该是最显而易见也是最重要的风险。然而,就是一个本应得到“非一般重视”的问题,却把号称有“18 道检验”的双汇击倒了。作为年销售额超过500 亿元的超型企业,却没有从中吸取教训,没有引起高度警惕,没有真正意识到肉制品加工行业既是朝阳产业又是高风险产业,从而建立重大风险预警机制,加强质量监管,防微杜渐。
5.3 控制活动:建立与实施有效内部控制的重要手段
控制活动是指企业根据风险评估结果,采用相应的控制措施,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度之内。近年来大家可以发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当中国企业发展壮大后,更多的是让人眼花缭乱的资本运作、上市改制、配股圈钱、整体上市、走向国际等等,而鲜有企业会在企业管理特别是质量管理上继续下功夫。随着双汇集团实力的不断增强,其规模不断扩大,子公司不断增多,却没有建立与其规模相适应的内部控制制度,即使有也只是摆设,没有将其有效地进行贯彻落实,特别是缺乏对子公司的有效监控,最终导致“健美猪”事件的发生。
对于目前最能触动中国人敏感神经的食品安全问题,只要有一点风吹草动,对于品牌都是毁灭性打击。100 吨猪肉只要有1 吨出现问题,人们就会认为剩下的99 吨全都有问题,这是中国广大消费者所习惯的一种推论思维。“健美猪”事件发生后,尽管双汇责令事发之地济源双汇停工检查,尽管双汇不停为其全国的经销商打气,尽管多个地方的双汇产品出示了检验合格证明,由于品牌的连带性,消费者已经将瘦肉精与整个双汇品牌划上了等号。
5.4 内部监督:建立与实施有效内部控制的重要保证
内部监督是指企业对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评价内部控制
17
的有效性,发现内部控制缺陷,应当及时加以改进。双汇内部监督失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没有对生猪采购环节进行有效监控。消费者挑肥拣瘦的偏好让肉制品加工企业愿意为瘦肉型生猪开出高价,但其前提是收购健康猪而不是“健美猪”。双汇的采购人员明知自己收购的是吃了瘦肉精的生猪,仍存在侥幸心理,丧失了最起码的道德底线,与不法分子沆瀣一气,在利益的驱动下不但不制止添加瘦肉精的不法行为,反而高价收购“健美猪”,给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极大隐患,违背了“坚持诚信经营,恪守企业道德”的承诺。
2、双汇集团管理严重失控,违背了“把好原料关口,保证产品安全”的承诺。作为采购的后续环节,生猪的验收是企业的重要风险控制点,但双汇的质检员却没有把好这道进厂关。质检员质量安全意识差,生猪检验只核对有号称通行证的三大检验检疫证明手续,别说是检查瘦肉精,就是普通的猪尿检也不做,生猪检验如同走过场,内部检验成了摆设。“产品质量无小事,食品安全大如天”仅是口号,只是印在纸上,贴在墙上,挂在嘴上,没有记在心里,更没有付诸行动。即使检查,在实际的操作中也只检测瘦肉精中最普遍的一种———盐酸克仑特罗,莱克多巴胺只是偶尔检测,因为其检测成本高,其他五种则根本不检测。
3、通过ISO9001、ISO14001 和HACCP 等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后没有进行制度的落实工作。诸如“双汇”这样的知名公司,通过各种管理体系的认证并不奇怪,企业对于产品质量标准的文档也必然齐备。但是执行力的缺失使一切质量认证成为一纸空文。众所周知,认证是一回事,有效执行则是另一回事。以HACCP 质量管理体系为例,它是确认、分析、控制生产过程中可能发生的生物、化学、物理危害的一种系统方法,是一个十分严密的检测体系。如果双汇集团能够严格认真地按照HACCP程序、步骤进行危害分析和关键点控制,绝对不会酿成最后的滔天大罪。实际上他们却将通过类似认证当作一种形象工程,至于相关的程序文件认证后往往束之高阁,在日常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极少发挥作用,以致于“18 道检验”成了摆设和口号。
18
结 论
企业内部控制能够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通过本文提出的这些措施可以完善双汇集团的内部控制系统,提高双汇集团内部控制制度,完善双汇集团的管理模式,防止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
双汇集团的六项决定
1、强化源头控制。执行生猪头头检验,原辅料强化批批检查 2、成立双汇集团食品安全监督委员会,监督企业各个环节 3、建立双汇集团食品安全奖励基金,每年“3.15”做总评 4、建立食品安全举报制度
5、引入“中国检验认证集团”作为独立监督机构进行第三方监测
6、加快养殖业发展,进一步完善产业链,提高企业对产业链上下游的控制力
其实,针对双汇集团发生的“瘦肉精”事件,集团自身也在不断的对内部控制进行完善。2011年3月31日,万隆老先生在万人会议上宣读的集团六项决定,就是对双汇集团内部控制的完善。随着集团不断的努力,双汇的内部控制也将逐渐发挥出更大的作用。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就是我国的COSO报告,因此,它更适合我国的国情。本文是基于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基础上,从企业内部控制的角度出发,对双汇集团此次“痩肉精”事件所涉及的内部控制问题进行比较透彻的分析,找出了导致此次事件的内部控制方面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治理措施。笔者希望本文能对认识双汇集团的内部控制有所帮助。
食品安全问题是当代中国的一个头等问题,“食面埋伏”不断袭来,中国人对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的加强。本文虽然是对双汇集团“瘦肉精”事件所涉及的内部控制问题进行的研究,但是对食品加工类企业还是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的,广大的食品加工企业应该以双汇集团的此次事件为鉴,不断地完善自身的内部控制,力争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上长盛不衰。笔者希望企业内部控制
19
方面的问题能引起更多的食品类加工类企业的重视。食品加工类企业可以通过完善自身的内部控制制度,并在一定程度上合理保证企业的食品安全问题,让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得到尽可能多的保障,从而促进企业自身的更好发展。
20
参 考 文 献
1 陈斌.企业如何加强内部控制.市场周刊, 2009,(7):19~20
2 崔文英.试论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中国商界, 2009,(5):147~148
3 财会[2008] 7号.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关于印发《企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通知.中国农业会计, 2008,(12):33~37 5 方红星,王宏译.企业风险管理一整体框架. 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5. 4 童丽丽,王志成.萨班斯法案404条款对中国上市公司的影响.会计之友, 2006,(8):44~45
6 冯宇.对内部控制制度的若干思考.新西部, 2009,(8):14~15
7 何惠娟,杨国臣.从三鹿奶粉事件看企业内部控制.时代经贸, 2008,(12):101 ~102 8 黄会英,王金栋.从三鹿事件浅析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企业技术开发, 2010,(5):7~8
9 李春莉.财务控制与三鹿奶粉事件.管理观察, 2008,(2):175~176 10 罗立立.现代企业制度下内部控制探究.现代商贸工业, 2009,(3):14~15 11 林旦颖.提升企业内部控制执行效果的探讨.会计之友, 2009,(7):8~9 12 刘思阅.内部会计控制基本理论探析.财会通讯, 2010,(1):31~32
13内部控制课题组织.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解读与案例分析.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 2008
2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