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教育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确立现代的教育理念,坚持育人为本,立德树人,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工作目标
总体目标:按照教育现代化要求,积极探索符合时代要求的学校德育工作新路子,坚持科学态度,努力改进和拓宽德育工作内容和方法,吸收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学典立德,修身育人,打造学校德育工作特色品牌。
(一)近期目标: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
初步形成学习氛围,师生掌握一定的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增强学生的行为规范意识和道德情操。各学校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走上常态化轨道,教师的素质有明显的提高,学生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师生面貌焕然一新。
学校师生对学习和承传优秀传统文化有浓厚的兴趣,自觉接受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丰富的情感体验,自尊仁爱,诚实守信。
(二)中长期目标:让中小学生在传统文化的滋养中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规范,健全的
人格,提高文明素质,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用国学经典传统文化之光,照耀指引孩子们健康成长,受益终生,并让他们勇于担当复兴中华民族的伟大使命。
三、学习内容与途径
(一)学习内容:以《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汇编》读本为学习内容体系,各中小学可以根据学生年龄特点选择灵活多样的形式进行学习。
课程设置如下:《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孝经》,《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上),《孟子》(下),《道德经》,《寿康宝鉴》,《礼记》,《周易》。
(二)教育途径: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结合专题活动和社会实践等途径,确保教学效果。
1、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渠道,各地各学校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课时安排为每周1节。同时,各学校要重视学科渗透,寓传统文化教育于各学科教学过程中。
2、主题活动。各学校要根据自身实际组织举行经典诵读大赛、传统文化知识竞赛、书画比赛、名人名家故事演讲比赛、传统文化专题晚会等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寓传统文化教育于丰富多彩活动之中。
3、社会实践。各地各学校要充分结合教学工作,并利用寒暑假、传统节日、重大纪念日等有利契机组织学生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加深了解传统文化丰富内涵。
四、工作措施
1加强师资培训。把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师资培训纳入全市教师继续教育培训计划,发挥肇庆学院等培训基地的作用,每年分别安排幼儿园、中小学骨干教师参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骨干教师研修培训,示范带动全市传统文化教育;邀请传统文化教育名师或专家到我市授课、讲学;组织骨干教师到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成效显著的学校观摩学习;各县(市、区)教育局和市直学校也要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师资培训,采取校本培训、“请进来、走出去”、加强区域交流等方式,不断提高传统文化教育师资水平。让教师自觉养成优良的品德和行为习惯,提高自身素养,从而影响和带动学生。
2营造氛围。要积极主动,争取社会各界人士、家长的大力支持。积极争取宣传、文化、广播电视,关工委、共青团、妇联等相关部门的支持配合,共同营造浓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氛围,合力推进传统文化教育工作。
3加强评估。制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评估考核细则,有计划地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督导检查工作,及时总结经验,树立典型。为确保该项工作顺利有效推进,达到如期效果,要落实评估激励机制,对推进效果好的老师进行表彰奖励。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