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王山缘何会有成汤庙
蔺长旺
据浮山明清县志载,“圣王山在县西南四十里,上有成汤庙”。又据近期从此庙遗址出土的清光绪二十五年之碑刻铭文,此庙“创建不知何代”。由此可知,圣王山曾有成汤庙之言不虚。 那么,前人为何会在此地建成汤庙,笔者拟就此问题进行探究。
一、 商朝尊为始祖的“契”根在晋南地域
据司马迁《史记〃殷本纪》记载,殷契,母曰简狄,有娀氏之女,为帝喾次妃。三人行浴,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
据学者王大有先生考证,有娀氏初在不周山之北,属少
1
昊威姓族裔,其中一支自陕西蒲城迁至今山西蒲州,有娀氏地在常羊山。所谓常羊山之地望,据学者刘毓庆教授考证在今高平、 长治、 长子三县交界的羊头山一带,而非宝鸡或是会同的常羊山。
有娀氏长女简狄是帝喾之次妃,此次妃实为二人,长曰简狄(茧翟),少曰建疵。帝喾与二女“游于桑野”,“浴于玄丘之水”(三人行浴),于“九成之台”“饮食”(交合),时有玄鸟落于台。二女爱而争捕,以筐覆鸟于内。过了一会儿,二人启筐视鸟,遗卵一枚,五色甚好。二女竞取,简狄得而含之,误而吞之,燕北飞不返。二女作歌曰:“燕燕往飞”。及后简狄有孕,生子名契,是始为商祖,建疵无子。
有娀氏简狄生契后,自成商族,向东经今之晋东南一带迁至周伯所司商星之地商丘。契因观测大火星心宿(商星),命名商族。契传了许多代,才显达于尧舜时代(尧舜都于山西陶寺)。商族(人)尊“契”为其始祖
二、“契”的异母兄弟“弃”亦出生在晋南地域 据王大有先生考证,有娀氏女简狄生活的年代,与帝喾元妃有邰式姜源所生的后稷在同时代或有先后,大约在公元前3500年---2500年间。
而所谓后稷,名“弃”,经有关专家考证,其出生地就在晋地今翼城县域二峰山的弃里村,与圣王山近在咫尺。
2
传说有一日,姜嫄趋郊信步而游,碰见一个巨人足印,其大小远胜常人,正惊疑问,顿觉一股暖流在气海泉涌,冲击遍身穴位,竟有说不出的畅快和舒坦,并莫名地产生一种踩踏这个大足迹的强烈欲望。她将她的脚套在巨人足印的大拇指上,俄顷,就感到腹中微动,好似胎儿动作一般。她又惊又怕,却毫无办法,十月后产下一子,姜原以为儿子是妖,就把他抛入隘巷;可一连串奇怪的现象发生。起先是隘巷中过往牛马都自觉避开,绝不踩到婴儿身上。后来姜原派人把他丢到山林中去,可正巧碰上山中人多没丢成。最后将婴儿抛到河冰上,又忽然飞来一只大鸟,用自己丰满的羽翼把婴儿盖住,以防婴儿冻僵。姜原得知后,以为这是神的指示,便将婴儿抱回精心抚养。因最初本是要抛弃他;所以给他起名叫“弃”。
《诗经•大雅•生民》又说弃为儿童时,好种树麻﹑菽。成人后,有相地之宜,善种谷物稼穑,教民耕种。尧听说,举为农师,天下得其利,有功。封弃于邰,号曰后稷,别姓姬氏。后稷善于种植各种粮食作物,曾在尧舜时代当农官,教民耕种,被认为是开始种稷和麦的人,后被周(朝)人尊为其先祖。
三、 帝喾四妃娵訾氏常仪亦与晋南地域有着不懈之缘
娵訾氏是娵与訾的合婚族,娵訾氏与帝喾联姻生子挚,
3
帝喾的第一子,也是帝喾的庶长子,挚继承了喾的帝位,九年后禅让给了帝尧。
据王大有先生考证,吉县柿子滩岩画就是娵訾氏常仪占星图。娵訾氏自山西迁徙至南洛水下游,与帝喾氏族联姻。
帝喾诸妃由西向东的迁徙,可视为帝喾氏族在不同的年代迁徙中,与不同氏族的联姻顺序,并不是同一个帝喾在其生年与其他氏族女子成婚。
4
5
6
四、成汤庙在晋南地区的分布
夏朝末年,到契第十四代孙汤时,商已成为东方一个比较强大的方国,“云王勤商,十有四世而兴”。汤灭夏桀而建商朝。
成汤(商汤)是尧、舜、禹之后的又一个圣君。商汤祷
7
雨,历史上有诸多记载。《淮南子〃主术训》记载:“汤之时,七年旱,以身祷于桑林之际,而四海之云凑,千里之雨至。”清末民初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今本书纪年疏证》中记述:商汤“二十四年,大旱,王祷于桑林,雨”。汤登基不久,即遇连年大旱。汤帝亲自到桑林之社祈雨,表示愿意代民受过,甚至不惜以己身为牺牲,感动了上天,征服了民心。
汤帝庙或曰成汤庙,又称社庙。《礼乐》称:“国中之神,莫贵于社。”古指土地神,后为村社之神,是村落的重要之神,为地方的保护神。《诗〃商颂〃殷武》有“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敢不来王。”让这样一位帝王做地方的保护神,人们心理得到极大的安慰,并具有安全感。这正是不少地方会有汤庙的缘故。
晋东南地区的成汤庙分布,数量居多,分布也最为密集。尤其是山西阳城,其汤庙之多,可谓是全国独有。
阳城古称濩泽,处于黄河中游,居太行、太岳、中条三山交会之处,山川秀美,历史悠久,至今仍保存着100余座规模宏大、建筑精美的汤庙及附属古建筑群。据史籍碑志记载,宋元以来,阳城汤庙最多曾达380多处,许多汤庙中至今还保存着大量碑碣、门额和楹联,且大都出自历代名人之手,具有重要的史学、文学和书法价值。关于汤王祷雨的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种类繁多,形成了阳城独有的商汤文化。
8
而在今之晋南地区,仅有两处成汤庙:
一是位于绛县横水镇横东村东门北侧的成汤庙,现存献殿具有明显的元代建筑特征,庙内建筑中轴线上依次排列献殿、汤帝殿、圣母殿;圣母殿东、西两侧有马王庙和财神庙。庙内保存有11通明、清时期石碑,每年农历三月初八都会举办庙会。
二是位于山西浮山县西南圣王山的成汤庙遗址,据出土碑文和县志记载,其年代久远,且规模也不算小。但具体因何故毁于何时尚有待于进一步的调查。目前,正在筹划复建。此圣王山位于浮山、翼城、襄汾和尧都区四县交界地域,处在商汤始居亳(垣曲)地的附近,也是帝喾次妃有娀氏简狄和商之先祖契早期活动的地域,此地存在商文化遗存(以圣王命名之山和成汤庙)是完全合乎情理之事,且其地理位置也可满足方圆数百里百姓的庙会祭祀活动。
9
另外,就其地势风水而言,也足以令人神往!西北卧虎镇山,东北青龙通天,西南神龟伏地,东南羊角道观。站立圣王山巅,登高远眺,东可观二峰黎明晨曦,西可赏姑射夕阳余晖! 南可见尧都崇山高塔,北可望霍山老爷峰顶。
夏日夜晚,站在山巅,仰望星空,更有一幅在现今都市难以看到的富有传奇神话的灿烂画卷:三垣、四象、二十八宿一览无余,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尽收眼底。
联想到契是继承少昊氏叔重和颛顼时代火正重祝融观察大火星心宿二(商星)而命名商族的史料记载,很可能圣王山曾是契观天占星之地。
本文通过对“契”、“弃”、“挚”与“尧舜”这些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重要人物相关性的梳理和分析,初步探讨了浮
10
山圣王山成汤庙可能赖以存在的历史渊源。
虽说,浮山圣王山几乎鲜为人知,但其历史地位并不低下,它的存在完全印证了商朝先祖有娀氏氏族部落自西由蒲州、绛县、浮山经晋东南向东迁徙的历史真实,不但说明这里曾有商朝先祖留下的足迹,而且也有其先祖契十四世孙汤王留给黎民百姓的心理与精神安慰,这就是为何浮山圣王山会有成汤庙的缘由。
参考文献:
1、 王大有《三皇五帝时代》
2、 张君梅 《民间祠祀的历史变迁》
3、 白军社 石嘉《山西阳城析城山为3600年前汤王祷雨之地》
2017. 10. 29 22:56
1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