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卷第4期
JournalofXiangnanUniversity
湘南学院学报
Vol.39No.4
Aug.,2018
孔子的礼治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黎千驹
(湖北师范大学国学研究中心,湖北黄石 435002)
摘 要:《论语》中蕴涵着孔子的礼治思想,这主要体现在礼是发展变化的、以礼治国、以礼修身等三方面。当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应当借鉴孔子的礼治思想,汲取其精华而剔除其糟粕,结合时代的特征来探寻符合公民特点的礼治教育途径。譬如:可以通过礼的秩序精神教育来培养公民敬上尊老爱幼的品德,通过礼的礼貌精神教育来培养公民的君子风范和君子人格,通过礼的礼仪教育来培养公民的文明素质,通过礼的自律精神教育来培养公民自律的品德,从而使广大公民养成学礼、知礼和守礼的道德风尚,重塑我中华礼仪之邦的文明形象。
关键词:论语;孔子;礼治思想;价值
中图分类号:B222.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73.2018.04.003
孔子的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仁”“礼”和“中庸之道”等三个方面,关于其中“礼”的学说,前贤时彦多有论述。例如:劳思光先生探讨了孔子学说中“仁”“义”“礼”三者之间的关系,认为“孔子以前,谈‘礼’者大抵只视为传统,而当作一事实去肯定,纵作解释,亦不过袭原始信仰而将‘礼之基础’归于‘天道’或某一意义之‘自然秩序’。孔子提出一‘义’观念,于是‘礼之基础’归于自觉,而‘礼’成为一‘自觉秩序’即‘文化秩序’,不必傍‘自然’。此是‘摄礼归义’一大肯定之意义所在。由‘礼’进至‘义’,是孔子思想之进展,但孔子思想尚非以‘义’观念为终点,更进一步,有‘仁’观念。”[1]高明先生主要以《论语》为依据而从四个方面探讨了孔子的礼教:一、论礼的功能;二、论礼的本质;三、论礼的实施;四、论礼的门类[2]。陈启智先生主要从四个方面探讨了孔子的礼治思想:一、礼治与法治;二、孔子礼治思想的形成;三、仁与礼的关系;四、孔子札治思想中道德与法伸的关系[3]。张培国先生则从“孔子礼治思想的主要内容”和“孔子礼治思想与孔子‘仁’的思想的关系”两个方面来探讨孔子的礼治思想[4]。王庆存先生从五个方面来重新审视孔子礼学思想体系:一、社会文明的外化与时代内涵的更新:礼的性质;二、政治等级的经纬与整体秩序的稳定:礼的社会宏观效应;三、社会个体成员的文明规范:礼的自我约束机制;四、正义准绳与公理裁决:礼的社会调节功能;五、“以礼让为国”的历史得失[5]。
收稿日期:2018-01-16
本文以《论语》[6]为依据,主要从礼是发展变化的、以礼治国、以礼修身等三方面来系统地阐发《论语》中蕴涵着的孔子的礼治思想,并结合当今时代的特征来探寻符合公民特点的礼治教育途径。
一、孔子礼治思想的渊源
礼的起源可追溯到尧时期。“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论语·泰伯》8.19章)其中的“文章”就是指“礼仪制度”。夏代盛行礼,“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论语·为政》2.23章)然而尧时期和夏代的礼仪制度究竟是什么样子的,我们已无从查考。现在能够从文献上考证出来的是殷代的礼,甲骨文中有“礼”字,写作“豐”。《尚书·君奭》云:“殷礼陟配于天,多历年所。”意思是殷人的礼仪制度,君王死后,他们的神灵都配天称帝,经历了许多年代。殷代的礼主要是用于祭祀。所以“礼”的本义是“祭神”。《说文》:“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徐灏《说文解字注笺》:“礼之言履,谓履而行之也。礼之名,起于事神。”《仪礼·觐礼》:“礼山川丘陵于西门外。”意思是在西门外祭祀山川丘陵之神。祭神必须根据一定的礼节和举行一定的仪式,因此“礼”引申为“礼节;仪式”。例如《论语·阳货》:“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社会生活中长期形成并且为人们所共同遵守的礼仪也叫做“礼”,即“行为准则
作者简介:黎千驹(1957—),男,湖南长沙人,教授,研究方向:国学与训诂学。
·8·
黎千驹:孔子的礼治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和道德规范”。例如《左传·隐公十一年》:“礼,经国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后嗣者也。”《礼记·曲礼上》:“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以礼待人,则意味着有礼貌,也意味着对他人的尊敬,因此“礼”分别引申为“礼貌”和“尊敬;以礼相待”。例如《左传·僖公三十年》:“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成语有“礼贤下士”。拜访他人时送上一些财物以表示敬意,因此把这财物也叫做“礼物”。《礼记·表记》:“无辞不相接也,无礼不相见也。”孔颖达德规范和各种礼节。《周礼·春官·肆师》云:“凡国之大事,治其礼仪,以佐宗伯。”《晏子春秋·谏上二》云:“凡人之所以贵于禽兽者,以有礼也。故《诗》曰:‘人而无礼,胡不遄死。’礼,不可无也。”礼节是礼仪规矩,是表示尊敬、祝颂、哀吊之类的各种惯用形式。如鞠躬、握手、问候等。它是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的行为规范。仪式是举行典礼的形式。
孔子继承了西周的礼仪制度,孔子说:“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论语·阳货》17.5章)孔子认疏:“礼,谓贽币也。”
礼在周朝已相当完备,并且把礼从殷代的用于祭祀仪式而扩展到政治和伦理道德领域,从此礼成为了以“礼治”为核心而建立起来的礼制和礼仪等。礼制主要是指为适应礼治而建立的礼仪制度。它是国家规定的礼法《·左传·文公十八年。相传周公曾经为周王朝制定礼仪制度》云:“先君周公制周礼。”。(改践周本纪,而民和睦)奄……》云归在丰:“召公为保,周公为师,东伐淮夷《史记,残,颂声兴,作。”《周官《礼记》,·兴正礼乐明堂位》,云度制于是:“武王崩,成王幼弱,周公践天子之位以治天下。六年,朝诸侯于明堂,制礼作乐,颁度量,而天下大服。”
周公制定礼制,最根本的是建立分封制和宗法制。分封制是周天子将同姓子弟以及功臣、殷商贵族分封为诸侯,一方面由这些诸侯管理地方事务,另一方面这些诸侯与周天子构成君臣关系,诸侯国是中央政府管辖之下的一级地方政权,担负着保卫周王室的重任。《左传·僖公二十四年》云:“昔周公吊二叔之不咸,故封建亲戚以蕃屏周。管、蔡、郕、霍、鲁、卫、毛、聃,郜、雍、曹、滕,毕原、邘、郇,文之昭也。酆、晋、应……、韩,武之穆也。凡、蒋、邢、茅、怀柔天下也周之有懿德也,犹惧有外侮,犹曰,‘扞御侮者莫如亲亲莫如兄弟胙、’,祭,故封建之周公之胤也,故以亲。其。屏周。”
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建立起来的嫡长子继承父位·(大宗)、庶子分封(小宗)的法则。长隐公元年。”大宗与小宗之间构成的关系等级森严》云:“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公羊传,由此而确立整个社会的尊卑秩序。《礼记·乐记》云:“天高地下,万物散殊,而礼制行矣。”孔颖达疏:“礼者,别尊卑“定及至文武,定万物,,制令各顺其宜,是礼之法制行矣各当时而立法。”《商君书·更法》云:。”由此可见,因事而制礼,分封制是西周中央政,礼法以时而权赖以存在的根本性的制度。礼仪是指礼节和仪式。它是社会生活中由于风俗习惯而形成的行为准则、道
为,先王之道的基本内容是礼乐制度和仁义道德。孔子主张对西周所建立起的礼仪秩序给予充分肯定,并非复辟倒退,而是想以此来改变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使动荡的社会恢复稳定的局面。
发展 孔子在继承西周的礼仪制度时二、孔子礼治思想的主要内容
,从而形成了自己的礼治思想。,这主要体现在礼有所扬弃,有所是发展变化的(、以礼治国、以礼修身等三方面损益“一,可知也子张问)礼是发展变化的
。
;:‘周因于殷礼十世可知也,?’所损益子曰:‘,可知也殷因于夏礼。其或继,所周者,虽百世,可知也。’”(论语·为政)2.23章)曾经有人批评孔子因循守旧,是搞复辟开历史倒车的典型代表。其实孔子是具有历史发展观的。以礼而言,孔子认为各个朝代的礼有其不变的部分,孔子指出“殷因于夏礼”“周因于殷礼”。所谓“因”,就是继承,这说明各个朝代的礼是具有内在联系的,具有共同而不变的东西。这种共同而不变的东西,就使得礼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即使经历朝代更替,人们还是可以知道该朝代礼仪的基本的内容的,所以孔子说:“夏礼,吾能言之”,“殷礼,吾能言之。”(《论语·八佾》3.9章)其共同而不变者,盖为礼之基本功用,如序等差、别亲疏和明贵贱。顾炎武云:“《记》(礼记)曰:‘圣人南面而治天下,必自人道始矣。立权度量,考文章,改正朔,易服色,殊徽号,异器械,别衣服,此其所得与民变革者也。其不可得变革者则有矣,亲亲也,尊尊也,长长也,男女有别,此其不可得与民变革者也。’自春秋之并为七国,七国之并为秦,而大变先王之礼。然其所以辨上下,别亲疏,决嫌疑,定是非,则固未尝有异乎三王也。故曰:‘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自古帝王相传之统,至秦而大变,然而秦之所以亡,汉之所以兴,则不待谶纬而识之矣。不仁而得天下,未之有也,此百世可知者也。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此百世可知者也。”[7]
·9·
湘南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8月(第39卷)第4期
然而时代在变,世道人心亦在变,礼当然也得变。孔子对此亦有深刻的认识。他指出,虽然“殷因于夏礼”“周因于殷礼”,但是皆有所“损益”。可见殷礼与夏礼、周礼与殷礼之间的这种内在联系主要表现在既有继承又有损益,用当今的哲学术语来说,就是扬弃。后代之礼通过对前代之礼的扬弃,将会变得更丰富、更完善,所以孔子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论语·八佾》3.14章)
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论语·里仁》4.13章)意思是能够用礼让治理国家吗?这有什么困难呢!如果不能用礼让治理国家,将怎样对待礼仪呢?孔子认为礼对于治国具有重大的意义和作用。“丘闻之,民之所由生,礼为大。非礼,无以节事天地之神也;非礼,无以辨君臣、上下、长幼之位也;非礼,无以别男女、父子、兄弟之亲,婚姻疏数之交也。”[8]《左传·隐公十一年》亦云:“礼,经国家、定社孔子认为,不仅后代之礼可以对前代之礼进行变革,即使是周礼,也可以对它做适当的变革。例如孔子说“礼,与其奢也,宁俭。”(《论语·八佾》3.4章)节俭或许更能适切人的性情,孔子以此为依据来判断哪些礼节可以改革,例如“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违众,吾从下。”(《论语·子罕》9.3章)根据礼的规定,礼帽是要用麻来织的,孔子之时改用丝来织了。孔子认为这样比较节俭,因此他说“我依从大家的做法。”由此可见,孔子具有改革的思想,也善于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而从众,并非一味地因循守旧而死死地固守周礼。
孔子倡导敬,为礼强调一个“敬”字。孔子以此为依据来判断哪些礼节不可以改革,例如:根据礼的规定,臣拜见君时,先要在堂下行拜礼,升堂后还要再拜;孔子之时,臣子已不在堂下向君行拜礼了,而直接在堂上行拜礼。孔子认为,这事关君臣之道,不可轻易废弃;况且抛弃“拜下”之礼,此举乃“泰也。”是骄慢的行为,是为礼不敬。如果行礼却缺乏恭敬之心,那么礼还有什么用呢?只不过徒有虚名罢了。因此孔子说:“虽然违反大家的做法,我仍然遵照先在堂下行拜礼的规定。”由此可见,孔子对待礼制的改革又是相当慎重的。朱熹《论语集注》引程子曰:“君子处世,事之无害于义者,从俗可也;害于义,则不可从也。”这或许可以看成是孔子的礼制改革观。
孔子的礼制改革观对于我们今天所从事的改革事业仍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我们倡导改革,但是并非一切改革都是对的,更并非一改就灵。哪些方面可以改革、必须改革,哪些方面不宜改革,这得依据一定的标准。孔子以是否符合“义”、是否符合“敬”为标准,来评判当时礼制改革的对与错;我们当以是否符合四项基本原则和邓小平的“三个有利于”为标准,来评判改革的对与错,以及哪些方面能否改革的问题。
(“为国以礼孔子的政治主张之一就是二)以礼治国
“以礼治国”。他说·10·
。”(《论语·先进》11.26章)“能以礼让为
: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礼具有治理国家、安定社稷、使百姓有秩序、有利于后代的功效。《左传·僖公十一年》云:“礼,国之干也。敬,礼之舆也。”因此“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论语·颜渊》12.11章)孔子所谓“君要合于君道、臣要合于臣道、父要合于父道、子要合于子道”,这是从正面阐述君臣、父子之礼对于维系朝纲和家庭的重要作用。
管仲曾经从反面阐述君臣、父子之礼对于维系朝纲和家庭的重要作用。据《国语·齐语》载:“桓公召管子而谋,管子对曰:‘为君不君,为臣不臣,乱之本也。’”《管子·形势》云:“君不君,则臣不臣,父不父,则子不子,上失其位,则下逾其节。上下不和,令乃不行。”《辨亲疏”由此可见礼记·曲礼上、明贵贱为准则,各种礼乐制度的设立》亦云:“道德仁义,,使人人各安其位,非礼不成皆以序尊卑。
,各尽其职、。以礼治国,则国泰民安。如果不能以礼治国者,必不能为政以德。诸侯僭礼无德,其大夫势必亦僭礼无德;大夫僭礼无德,其家臣势必亦僭礼无德。此所谓上行下效。如此则必将导致诸侯之国和大夫之家的动乱,即使乱不及身,最终也难免祸及子孙。
西周时期能够保持相对和谐的政治局面,重要的原因是礼乐盛行。《礼记·经解》:“夫礼,禁乱之所由生,犹坊止水之所自来也。”一旦礼崩乐坏,则君臣、父子、长幼之序大乱,争斗之乱起,国家亦将陷于分崩离析的境地。一旦“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论语·子路》13.3章)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兼并、弱肉强食、生灵涂炭,社会动乱,重要的原因是“礼崩乐坏”。《汉书·货殖传“》云:“及周室衰,礼法堕。”西周时期,天子保持着战兼并天下宗主。自周平王东迁”的威权,禁止诸夏各诸侯国之间相互攻,王室衰微,不再具有控制诸侯的力量与威望。诸侯之间相互兼并,先后出现了楚、齐、秦、晋、吴、越等大国,从而打破了诸侯并列、王室独尊的局面;后来大夫相互兼并,并且陆续产生了
黎千驹:孔子的礼治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强大的宗室,从而打破了宗族并列、公室独尊的局面。孔子将这种社会现象概括为“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论语·季氏》16.2章)荀子对此亦有较多的阐释。《荀子·大略》云:“礼者,政之挽也。为政不以礼,政不行矣。”《荀子·议兵》云:“礼者、治辨之极也,强固之本也,威行之道也,功名之总也,王公由之所以得天下也,不由所以陨社稷也。故坚甲利兵不足以为胜,高城深池不足以为固,严令繁刑不足以为威。由其道则义核心价值观,应当借鉴孔子的礼治思想,汲取其精华而剔除其糟粕,结合当今时代的特征来探寻符合公民特点的礼育途径。例如: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中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文明”与“和谐”,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友善”等,皆与中华优秀传统礼仪文化密切相关,换言之,可以借鉴孔子的礼治思想来促进国家和公民践行“文明”“和谐”行,不由其道则废。”《荀子·强国》也指出:“故人之命在天,国之命在礼。人君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好利多诈而危,权谋倾覆幽险而亡。”这些皆从正反两个方面阐释礼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自古以来进行品德修养教育三)以礼修身
,礼育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内容。古代专门设置了“礼官”来掌管礼仪教化。《周礼·春官·序官》云:“乃立春官宗伯,使率其属而掌邦礼,以佐王和邦国。礼官之属,大宗伯卿一人“,小宗伯中大夫二人。”《周礼·地官礼保氏掌谏王恶,二曰六乐,三曰五射,而养国子以道,四曰五驭,乃教之六艺·保氏,五曰六书:,一曰五》云:六曰九数。”其中的“五礼”即《周礼·春官·大宗伯》所云:以吉礼事邦国之鬼神示,以凶礼哀邦国之忧,以宾礼亲邦国,以军礼同邦国,以嘉礼亲万民。
孔子认为礼对于个人品德修养具有重大的意义和作用。一个礼仪之邦,不仅要求为政者以礼治国,同时也要求每个公民知礼守礼。孔子认为“不知礼,无以立也。”(《论语·尧曰》20.3章)“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论语·雍也》6.27章)孔子还要求其弟子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12.1章)一个人只有德才兼备,既博览群书,又以礼仪约束自己,才不至于狂放不羁,离经叛道。孔子在日常生活中也是处处循礼而行的,因此他最终能够达到“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2.4章)的境界。《礼记·曲礼上》亦云:“道德仁义,非礼不成。”《礼记·冠义》云:“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而后礼义备。”《荀子·劝学》云:“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这些皆是说明礼是立身之本。
当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三、孔子礼治思想的当代价值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
与“友善”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而言,我们认为,可以通过礼的秩序精神教育来培养公民敬上尊老爱幼的品德,通过礼的礼貌精神教育来培养公民的君子风范和君子人格,通过礼的和谐精神教育来培养公民为人处世的品德,通过礼的礼仪教育来培养公民的文明素质,通过礼的自律精神教育来培养公民自律的品德,从而使广大公民养成学礼、知礼和守礼的道德风尚老爱幼的品德
(一,重塑我中华礼仪之邦的文明形象)通过礼的秩序精神教育来培养公民敬上尊。
礼最根本的功用是讲究秩序,古代各种礼乐制度的设立,皆以序尊卑、辨亲疏、明贵贱为准则,使人人各安其位。《荀子·富国》云:“礼者,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礼记·对公民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曲礼上》云:,,我们应当汲取孔子礼育别同异,明是非也。”在中的秩序精神,来培养公民敬上尊老爱幼的品德。
第一,尊敬上级。“敬”是礼的核心。《左传·僖公十一年》云:“敬,礼之舆也;不敬,则礼不行。”“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论语·八佾》3.26章)“子曰:‘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礼者,敬而已矣。故敬其父,则子悦;敬其兄,则弟悦;敬其君,则臣悦;敬一人,而千万人悦(《。所敬者寡,而悦者众,此之谓要道也。’”这正如孝经《·孟子广要道·离娄下》)其实尊敬他人》所说:“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也就是尊敬自己,,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孔子提倡“事君尽礼”(《论语·八佾》3.18章),并且身体力行。例如:
党》10.3“君召使摈章)意思是国君召唤孔子接引宾客,色勃如也,足躩如也。”(《论语,孔子脸·乡色庄重“入公门,脚步加快,鞠躬如也。
,如不容。立不中门·,行不履
11·
湘南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8月(第39卷)第4期
阈。过位,色勃如也,足躩如也,其言似不足者。摄齐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出,降一等,逞颜色,怡怡如也。没阶,趋进,翼如也。复其位,踧踖如也。”(《论语·乡党》10.4章)意思是孔子进入朝廷之门,恭敬谨慎的样子,好像无处容身。站不站在门中间,走不踩门槛。经过国君的座位时,脸色矜持庄重,脚步加快,说话好像中气不足。提起衣裳下摆登堂,恭敬谨慎的样子,屏住气好像不能呼吸。
朝廷同爵则尚齿。七十杖于朝,君问则席。八十不俟朝,君问则就之,而弟达乎朝廷矣。行,肩而不并,不错则随。见老者,则车徒辟;斑白者不以其任行乎道路,而弟达乎道路矣。居乡以齿,而老穷不遗,强不犯弱,众不暴寡,而弟达乎州巷矣。古之道,五十不为甸徒,颁禽隆诸长者,而弟达乎搜狩矣。军旅什伍,同爵则尚齿,而弟达乎军旅矣。”
尊老爱幼也是治国之道。这正如《孟子·梁惠王君赐生“君赐食,必畜之,必正席先尝之。侍食于君,。君祭君赐腥,先饭,必熟而荐之。”(《论语·。乡党》10.18章)国君赐给熟食,孔子一定摆正坐席先品尝。国君赐给生肉,一定煮熟用来进献祖先。这些都表明孔子是以十分恭敬而慎重的态度来对待国君所赐的食物;国君赐给活牲口,一定喂养着。这表明孔子对国君所赐生物的珍惜,不无故杀之,也能睹物生情而感念君恩。古时食前必祭,若臣子陪国君进食‘君祭王日一举,则君祭而己不祭,则己不祭而先饭,膳夫授祭。,朱熹《论语集注》云:“《周礼》:,品尝之若为君尝食然,王乃食。”。’因此陪国君故侍食者,进食,国君祭祀时,孔子就先吃饭,表示代替国君品尝食物。党》10.19“疾这表明孔子对国君的敬意,君视之章)孔子生病。东首,,国君探望他加朝服,。
拖绅。。”孔子就头朝东(《论语·乡卧着,披上朝服,拖着大腰带与国君相见。这表明孔子对国君的敬重章)国君下令召见“君命召,不俟驾行矣,在病中仍不忘尽为臣之礼,孔子不等待驾好马车就先步行了。”(《论语·乡党。
》10.20,等马车赶到时他再上车。这表明孔子对君命的重视而不敢有丝毫的怠慢。《荀子·大略》云:“诸侯召其臣,臣不俟驾,颠倒衣裳而走,礼也。《诗》曰:‘颠之倒之,自公召之。’”可见这样做,也是循礼而行。
国君是贵者,是尊长。孔子主张以礼治国,并且他自己在循礼方面也是身体力行的,上面几章记载孔子侍奉君主时所遵循的臣礼,表明他对国君始终保持恭敬的态度。
第二,尊老爱幼。这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也是孔子礼育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子路曰:“长幼之节,不可废也。”(《论语·微子》18.7章)《荀子·大略》亦云:“夫行也者,行礼之谓也。礼也者,贵者敬焉,老者孝焉“有虞氏贵德而尚齿尚齿”,,长者弟焉意思是尊重长者,幼者慈焉,夏后氏贵爵而尚齿。《礼记,贱者惠焉·祭义。”先秦倡导,》殷人贵富而云:“昔者,尚齿,周人贵亲而尚齿。虞夏殷周,天下之盛王也,未有遗年者·12·
。年之贵乎天下,久矣;次乎事亲也。是故
上》所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礼记·祭义》亦云:“先王之所以治天下者五:贵有德,贵贵,贵老,敬长,慈幼。此五者,先王之所以定天下也。贵有德,何为也?为其近于道也。贵贵,为其近于君也。贵老,为其近于亲也。敬长,为其近于兄也。慈幼,为其近于子也。是故至孝近乎王,至弟近乎霸。至孝近乎王,虽天子,必有父;至弟近乎霸,虽诸侯,必有兄。先王之教,因而弗改,所以领天下国家也风范和君子人格
(二)通过礼的礼貌精神教育来培养公民的君子。”
孔子礼育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培养人们的君子风范和君子人格。例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论语·先进》11.26章)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侍孔子坐着。孔子说:我年纪大了,没有人用我了;你们都还年轻,还会有人用你们的。孔子这样问话的目的,是想了解弟子们各自的志向。子路首先抢答道: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介于大国之间,外国军队侵犯它,接着遭受灾荒。如此内忧外患的小国,是真正的“危邦”!然而在子路看来,这正是展现自己才华的绝好机会,他自信就是这样一个国家,“我去治理它,等到三年,可以使老百姓勇敢,并且明白道理。”此可谓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子路此言,何等恃才自信!何等豪迈气概!然而得到的却是“夫子哂之”。曾点以其敏锐的观察能力发现了夫子“哂由”的表情,不过他大惑不解。事后曾点问孔子道:“老师为什么笑仲由呢?”孔子告诉曾点道:“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孔子提倡“以礼治国”,然而子路说话不谦让,所以孔子笑他。
礼让与谦逊往往相辅相成。“子曰:‘君子义以为质(《论语,礼以行之·卫灵公,》孙以出之15.18章),孔子认为君子的行事之
信以成之。君子哉!’”黎千驹:孔子的礼治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道在于义、礼、逊、信。谦逊既是一种美德,也可以避祸。《周易·谦卦》云:“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此所谓“满招损,谦受益”者也。当一个人做到了行事以义为根本,行事依照礼,说话谦逊,行事诚信时,孔子认为:这才是君子啊!
《孟子·离娄下》云:“辞让之心,礼之端也。”《左传·襄公十三年》云:“让,礼之主也。”恭敬是“尊人”,谦让是“自卑”。《礼记·曲礼上》云:“人有礼则点。这既是循礼之举,也是安全的保障。现在的汽车、火车已与古时马车的安全性已不可同日而语,然而在车上不大声说话,不乱指点,仍然是一个人文明素质的体现。以上数例皆体现出孔子的修身养性往往是从小事做起。平时注意在小事上不逾矩,才能在大事上也不逾矩;平时注意尊敬长者,才能时刻保持一颗恭敬之心。平时注意与人交际的礼节,才能做到尊重他人,从而达到人际关系的和谐。
(四)通过礼的自律精神教育来培养公民自律的安,无礼则危。故曰:礼者不可不学也。夫礼者,自卑而尊人。虽负贩者,必有尊也,而况富贵乎?富贵而知好礼,则不骄不淫;贫贱而知好礼,则志不慑。”“自卑而尊人”是礼的基本精神,培养谦让的品德,是成为谦谦君子的必要条件。在当代,我们汲取孔子礼育中的礼貌精神,就是要培养公民的君子风范和君子人格。
(礼仪是指礼节和仪式三)通过礼的礼仪教育来培养公民的文明素质。礼节是表示尊敬、祝颂、哀吊之类的各种惯用形式,如拱手、作揖、鞠躬、问候、礼尚往来等。它是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的行为规范。仪式是举行典礼的形式。先秦礼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在约定俗成的基础上系统地规范社交礼仪。先秦时期就已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礼仪,例如《仪礼》中记载了先秦时期的许多仪式,如士冠礼、士昏礼、士相见礼、乡饮酒礼、乡射礼、燕礼、大射仪、聘礼、公食大夫礼、士丧礼、特牲馈食、少牢馈食礼等,《礼记》记述了某些专项礼节,如《问丧》《投壶》等,也记述了日常生活中的某些礼节,如《曲礼》《少仪》等。
俗话说“细节决定成败”,一个人是否注重礼仪也往往决定其成败。在社交中注重礼仪,这是一个人文明素质的重要体现。孔子就是一个十分注重礼仪的人。例如:“席不正,不坐。”(《论语·乡党》10.12章)“席不正”,此事虽小,于礼节亦无大碍,但是如果不注重生活中“席不正”这样的小事,就可能渐渐导致大的礼节或行为的不端正,所以孔子认为,坐席摆得不正,意味着不合礼制。礼制无小事,马虎不得,不能就座。“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论语·乡党》10.13章)意思是举行乡人饮酒礼,酒宴结束时,等老人出去之后,孔子才出去。这似乎看起来也是件小事,然而它体现出孔子对长者的尊敬,也体现出孔子的修养。“升车,必正立,执绥。车中,不内顾,不疾言,不亲指。”(《论语·乡党》10.26章)这里是讲孔子乘车时所遵循的礼节。孔子上车时,一定站直,拉着扶手绳上车。在车上,不往后看,不大声说话,不乱指品德
上文所阐释的礼的秩序精神、礼貌精神、礼仪规范等,皆是使人“有所为”,从而让这些礼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而礼的自律精神则是使人“有所不为”,从而使自(《己不逾越礼的要求,即孔子所谓“不逾礼为仁论语。·一日克己复礼为政》2.4章)。矩”,天下归仁焉“颜渊问仁。。子曰为仁由己:‘克己复,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12.1,非礼勿言,些私欲呢章)所谓非礼勿动。’”(《论语·颜渊》?原宪曾经这样问孔子“克己”,就是克制自己的私欲:“克、伐、怨。、人有哪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论语·宪问》14.1章)好胜、自夸、怨恨和贪欲皆是人之通病,皆违反礼的要求;而克制自己身上的这些毛病,就是在修身,就是使自己的言行符合礼。所谓“复礼”,就是践行礼的要求,使自己的言行皆符合礼。一个人要践行礼的要求,从而使自己的言行符合礼,就必须做到不符合礼的事不看,不符合礼的话不听,不符合礼的话不说,不符合礼的事不做。孔子是这样教诲弟子的,他自己也是这样做的。例如(《“子曰:
:‘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后,论语我就不想看了·八佾》3.10。禘是王者之大祭章)意思是禘祭礼从开始献酒之。’”。王者既立始祖之庙,而以始祖配之。在孔子看来,鲁君只是诸侯,不能僭用天子的祭礼,因此他不想看鲁国举行的禘祭。此孔子所谓穆,奚取于三家之堂“三家者以“非礼勿视《雍》?’”撤”。
。(《子曰论语:‘·相维辟公八佾》3.2,章天子穆)意思是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家大夫唱着《雍》诗来撤除祭品。按,《诗经·周颂》共31篇,大多是周王室祭祀宗庙的乐歌,《雍》是其中的一篇,它是周武王祭祀文王在祭祀完毕撤除祭品时唱的歌。因此,只有周天子在祭祀完毕时才能“以《雍》撤”,然而三家大夫祭祀宗庙完毕时居然也“以《雍》撤”,这是僭越祭礼的行为。孔子对此予以谴责,说道:《雍》诗说·“‘13助祭
·
湘南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8月(第39卷)第4期
的是众诸侯,天子端庄肃穆’。这样的诗怎么能够用在三家宗庙的厅堂上呢?”孔子绝不会去三家宗庙的厅堂上听《雍》歌的。此孔子所谓“非礼勿听”。
“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论语·八佾》3.11章)意思是有人问禘祭的道理。孔子说:“不知道。知道禘祭理论的人对于治理天下,大概像把东西放在这里一样容易吧!”孔子指着他的手掌说。关于禘祭的方法和意义,孔子岂有不知之理?只是因为鲁国的禘祭僭越了礼制,所以孔子说“不知也”。此孔子所谓“非礼勿言”。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论语·八佾》3.1章)八佾即八佾之舞,为天子所有,八人为列,八八六十四人。诸侯六佾,卿大夫四佾,士二佾。鲁以周公的缘故享受王者礼乐,有八佾之舞。然而季桓子只是卿大夫,只能用四佾之舞,却在其家庙用八佾之舞,这是僭用礼乐的事情,所以孔子愤慨地说:季氏僭用天子的礼乐在其家庙的庭院中奏乐跳舞,这样的事可以容忍的话,还有什么不可以容忍呢?孔子不仅是在谴责季氏所做的非礼之事,也是在告诫人们不得做非礼之事。此孔子所谓“非礼勿动”。
如今“非礼”之事普遍存在,即以日常生活中之事而言,有的人喜好看黄书黄碟,此可谓视之非礼;有的人喜好小道消息,以讹传讹,此可谓听之非礼;有的人粗话连篇,出口成脏,此可谓言之非礼;有的人随地吐痰、乱扔纸屑,此可谓动之非礼。由此可见,孔子所
谓“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在今天仍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克制自己的私欲,严格要求自己;践行礼的要求,使言行符合礼,符合社会主义道德规范。这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可或缺的内容。
毋庸讳言,先秦乃至整个封建社会的礼仪往往过于繁琐,我们应该剔除其糟粕,吸收其精华,将其改造成为公民所应共同遵守的礼仪。我们可以根据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在公民中开展“行文明礼,做文明人”的活动。如果每个公民都自觉地学礼、知礼、守礼,自身的文明素质、综合素质提高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会和谐,社会就会和谐。参考文献:
[1]劳思光.新编中国哲学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高明.孔子的礼教[G]//.傅杰选编.论语二十讲.北京:华夏
出版社,2009:191.
[3]陈启智.孔子礼治思想评析[J].东岳论丛,1987(4).[4]张培国.孔子礼治思想浅析[J].管子研究,2002(3).[5]王庆存.华夏文明的构建与古代政治的经纬———孔子礼学
思想体系的重新审视[J].湖南社会科学,2002(2).[6]黎千驹.论语导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7]顾炎武.日知录[M].长沙:岳麓书社,1994:235.[8]礼记[M].长沙:岳麓书社,2001:659.
2005:87.
OnConfucius'RuleofVirtueThoughtandItsPresentValue
(NationalHeritageResearchCenter,HubeiNormalUniversity,Huangshi435002,China)Abstract:TheAnalectscontainsConfucius'ruleofvirtuethought,whichreflectsthreeaspectsasvirtue
rulechangeable,governingstatebyvirtue,andbehaviorforemost.Nowadaysweshouldexploresomepropereducationforpeoplebycombiningcontemporarytimecharacterswhileweareconstructingsocialismharmoni⁃oussociety,carryingoutthecorevalueofsocialismthatwemustborrowideasfromruleofvirtuethoughtofConfuciusinawayofinheritingtraditionalChinesehighlightsmoralcriticallyandrejectingthedrossandas⁃similatetheessenceofit.
Keywords:theAnalects;Confucius;ruleofvirtuethought;value
(责任编辑:周金华)
LiQianju
·1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