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卷第1期 Vo1.33,No.1 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Xihua University(Philosophy&SociM Sciences) 2014年1月 Jan.2O14 ・历史研究・ “古蜀国起源”研究综述 刘森矗 (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四川南充637002) 摘要:随着近年来宝墩文化和营盘山文化的相继发现,学者们加大了对三星堆文化的来源与古蜀文明起源 的关注,在考古资料与文献记载的相互印证中,加快了古蜀文化“寻根”的步伐。本文的“古蜀国起源”是特指三星 堆文化(除三星堆遗址一期文化)产生以前、关于蜀地文明的起源和发展,重点在于“来源”或者是“继承关系”的探 讨。 关键词:古蜀国;继承关系;族属;宝墩文化;营盘山文化 中图分类号:K21;K8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8505(2014)01—0016—07 A Survey of“The Origin of the Ancient Shu State” LIU Sen—yao (College ofHistory and Culture,China West Normal Univenity,Nanchong,Sichuan,637002,China) Abstract:Scholars have paid more attention to the source of the Sanxingdui culture and the origin of the ancient Shu civilization, while the Baodun culture and Yingpanshan culture having beening found in recent years.The archaeological materilsa and the historical documents make the acceleraiton of“Root—seeking”for the ancient Shu culture.In the paper.“the oriign of the ancient Shu State’’ speciifcally refers to the oriign and ethnicity of Shu’S ciivlization before he tperiod of the Sanxingdui culturl(excepta for the ifsrt phase of Sanxingdui cultural relics .Its key is to explore the“source”or“relationship inheritance”. Key words:the ancient Shu;staterelationship inheritance;origin;Baodun culture;Yingpanshan culture 一、概念界定 名称…。李学勤先生也认为我们应当走出疑古时 代,“蜀、夏同出于颛顼的传说绝不是偶然的” 。 在考古实物和文献资料都不完善的情况下,我们应 当记住谢里曼的故事,坚持王国维先生的“二重证 据法”、乃至于冯广宏先生所提的“三重证据法探知 古蜀史事”L3],这对古蜀国起源问题的研究是很有 裨益的。 19世纪,德国人海因里希・谢里曼坚信《荷马 史诗》中的传说,经过艰辛考古,最后奇迹般地发现 了特洛伊古城及其他古希腊文化遗址,印证了一段 辉煌的古希腊历史。因为久远时间的湮灭,曾经生 活在四川盆地上的古蜀人所创造的灿烂文明并未一 直流传至今,它们深埋在地下,只有零星的文献和传 说不曾遗忘它们。2O世纪初,中国史学界疑古思潮 这里有必要对“古蜀国起源”这个概念作一说 明。首先,“古蜀国”指的是“古蜀”文化在演进过程 中建立的国家。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段渝先生在总结 三星堆遗址发现5O年以来的研究成果时强调:“这 些重大考古新发现立即突破了以前的认识,使学术 界最终充分认识到,三星堆文化(不包括三星堆遗 址一期文化)是一个拥有青铜器、城市、文字符号和 盛行,学者对文献、传说中“古蜀五王”的存在表示 了极大的怀疑。但是,随着一系列重大考古发现和 逐步深人的文献研究,灿烂的古蜀文明慢慢露出了 冰山一角。针对疑古史家的否定,上个世纪50年 代,蒙文通先生就已指出:《蜀国本纪》所称之蚕丛、 柏灌、鱼凫、蒲郫、开明既是朝代之名,又是部族的 收稿日期:2013—07—05 作者简介:刘森矗(1989一),男,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是中国文化史。 第1期 刘森矗:“古蜀国起源”研究综述 17 大型礼仪建筑的灿烂的古代文明。” 国家是文明 继续向前发展的产物,既然三星堆文化已经确认为 进入21世纪后,学界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更加深 入。江章华等学者再次探讨了成都平原早期城址及 是一种文明,那么它究竟有没有到达“国家”层次 其考古学文化,对宝墩文化时期的城址和三星堆城 呢?考古报告指出:其城址规模很大,文化内涵丰 富,“无疑是一个方国的中心都邑” 5 J。彭邦本先生 认为成都平原早期的“酋邦体制为三星堆古城为国 都的国家体制取代的契机”l6 J。段渝先生是“三星 堆已经迈入国家门槛”理论的主要支持者,他撰写 的《巴蜀古代文明的时空架构》 J、《玉垒浮云变古 今——古代的蜀国》等论著都判定三星堆文化已进 入了君主国家的阶段。沈长云 J、毛曦 J、黄剑 华 等学者也都认为三星堆文化时期古蜀国家已 经形成和存在。 其次,这里探讨的“古蜀国起源”问题就是特指 三星堆文化(除三星堆遗址一期文化)产生以前的、 关于蜀地文明起源和发展的问题,重点在于“来源” 或者“继承关系”的探讨。李明斌先生对此问题的 界定有精彩论述:“所谓先蜀文化,就是指蜀文化的 来源,它的时代应早于早期蜀文化的商周时期而处 于夏乃至龙山时代这个年代范围内,它应有其独特 的考古学文化面貌,但又直接孕育早期蜀文化的主 要因素o” 二、考古发现 (一)宝墩文化 既然已经把具体的观察时间确定在了三星堆文 化之前的时段,那么研究视线便可以集中在与此空 间距离不远、碳十四测定时间早于三星堆(除第一 期)的宝墩文化上。我们首先来探讨三星堆和宝墩 文化的关系。 宝墩文化的年代一般认为是约为距今4500— 3700年,三星堆文化(除第一期)的年代一般认为是 约距今3700—3000年。江章华、颜劲松、李明斌几 位先生在宝墩文化发现不久便撰写《成都平原的早 期古城址群——宝墩文化初论》一文,初步判定三 星堆与宝墩文化之间存在一定联系,“在宝墩文化 的四期已出现三星堆文化的因素,说明时间上也相 衔接。从三星堆文化中也能找到许多从宝墩文化继 承来的印记”【1 ,但是并未直接指明它们之间的关 系。赵殿增则进一步提出:“三星堆文化是在本地 宝墩文化的基础之上,广泛吸收了夏、商等其他文化 因素,形成了具有特独面貌的一种考古学文化。”【I 林向先生认为宝墩文化和三星堆文化是线性发展 的,是发展上的不同阶段而已,“并非出现另一种什 么新文化”L a4 J。 址以及相关遗址考古进行总结,认为四川盆地西部 和东部的先秦文化序列和发展脉络,在距今5000~ 3700年间分属两支文化。早于三星堆文化的宝墩 文化和哨棚文化可能是蜀文化和巴文化的直接渊 源,两地文化到三星堆文化时期基本趋同-】 。彭邦 本 和黄剑华 。‘都认为宝墩文化处于向国家过渡 的酋邦体制阶段,与完全进入国家阶段的三星堆文 化有直接的继承关系。施劲松的观点更进一步: “三星堆遗址的第一期文化正好属于宝墩文化的范 畴,这样宝墩文化便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三星堆文 化以前的缺环。”-】 江章华、姜世碧、王毅等人则明 确提出了“古蜀国”考古学的文化序列:“即从宝墩 文化,到三星堆文化,再到十二桥文化,最后到晚期 巴蜀文化。”L】 近来的阶段性总结工作中,宋治民先 生在《六十年来蜀文化研究的重大收获》一文中说 道:“从宝墩文化经三星堆文化、十二桥文化到战国 时期的考古学文化,继承、发展的脉络基本清晰,阶 段性也十分明显。”_J 当然,也有不同的声音。陈显丹、刘家胜两位先 生从年代叠压和类型学比较人手,认为宝墩文化虽 然对三星堆文化有很大影响,但是“它们之问没有 直接的承接关系”ll 。蒋南华则根据《山海经》、 《华阳国志》、《后汉书》等推断出三星堆文化的源 流,认为“三星堆文化是由原生活在长江三峡大巫 山地区的巴族迁来此地后所建的方国” J。俞伟超 的谈话记录被整理成《四川地区考古文化问题思 考》 ¨一文:“宝墩文化是受长江中游文化影响,与 本地土著文化相结合而发展成的,决非是屈家岭、石 家河等文化的搬家,所以宝墩文化是长江中游文化 与本地文化的结合,而非是一种单一文化发展的结 果。” 段渝先生在《三星堆与巴蜀文化研究七十 年》1-4]中总结前面两种分歧时,很中肯地提出:“从 碳测年代看,三星堆遗址一期的最早年代数据是距 今4740±150,宝墩遗址最早的年代数据是距今 4500±150,在两个遗址内均未找到其最早上源。从 文化因素看,尽管两者的文化内涵基本相同,但也并 非不存在某些差异。看来要论定谁涵盖谁,还必须 寻找新的材料来作结论。” 小结:宝墩文化发现之初,学者就非常敏锐地捕 捉到它与三星堆文化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到目 18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前,宝墩文化确立以来的近20年时间中,学界意见 逐渐统一,即已经基本把宝墩文化确认在三星堆文 化的序列之前,对三星堆文化来自于宝墩文化的观 点,学者大多持肯定态度。 (二)营盘山文化 三星堆文化的来源大致确定之后,我们可以继 续向前探索。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都把我们的目光 引向了时间更早的营盘山文化。岷江上游的营盘山 文化年代大致确定在距今5500~5000年,宝墩文化 的年代一般认为约为距今4500~3700年。2000年 6月,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对茂县营盘山 遗址进行了勘探和试掘。期间有学者注意到了营盘 山文化与宝墩文化之间存在某种关系,但“二者在 文化面貌上还有明显的差别……目前还难以判断它 们之间是否有文化上的渊源关系”L22]。与此一致, 蒋成、陈剑也在《岷江上游考古新发现述析》 引一 文中表达了同样的观点。黄吴德、赵宾福通过对营 盘山文化和宝墩文化在陶器亲缘联系、房屋建筑形 式、经济类型等几个方面进行的考察,推测“宝墩文 化很可能是由营盘山文化发展而来的”[241。陈德安 则结合三星堆一期和宝墩文化的相似部分,指出它 们都继承了营盘山文化晚期的某些因素 。江章 华通过对两种文化出土的陶器的制作手法和装饰进 行比较,认为二者“非常接近”,但是又强调说:“宝 墩文化与营盘山新石器文化之间还有较大的时间距 离……因此这种关系还不十分清楚。”-2 有的学者则持否定观点,例如宋治民和冯广宏 都认为营盘山文化没有进入成都平原,而是沿着岷 江西岸山区向南迁移 7J J。 江章华将营盘山文化和马家窑文化联系起来: “在白龙江流域就发现了大量从仰韶文化到马家窑 文化阶段的遗存,而白龙江流域的大李家坪遗址的 第三期遗存就与营盘山新石器时代遗存最为相 近。” 冯广宏在《古蜀考古发现与古史传说的拟 合》 副和《三重证据法探知古蜀史事》-3 中也都认 为营盘山文化的彩陶的图案和器形受到马家窑文化 的很大影响。那么,古蜀文明的起源是否可以追溯 至河湟地区的马家窑文化? 蒋成、陈剑二位学者既注意到了营盘山遗存彩 陶与马家窑类型彩陶的共同点,也观察到了它们之 间的差异 引。之后,陈剑先生连续发表((2002年岷 江上游考古的收获与探索》 、《营盘山遗址—— 藏彝走廊史前区域文化中心》 、《波西、营盘山及 沙乌都——浅析岷江上游新石器文化演变的阶段 性》[_3¨等多篇文章阐述自己的观点:营盘山文化中 本土因素呈现出不断壮大的发展趋势,而以彩陶器 和细泥红陶器为代表的黄河流域上游外来文化因素 所占比例却不断缩小直至消失。 小结:认为营盘山文化与宝墩文化、马家窑文化 有联系的学者多数是因为看到了三者出土陶器具有 很多相似之处。但营盘山文化和宝墩文化之间毕竟 存在五六百年的断层,部分出土器物衔接也存在问 题,因此学界目前多数人还是持谨慎态度,认为仍然 需要更多新的材料来做进一步的研究。岷江上游与 甘南地区本就是古代民族迁徙的重要通道,辉煌的 马家窑文化完全能够波及到营盘山文化的周边地 域。由于营盘山文化的本土特色存在鲜明和逐步壮 大的情况,其与马家窑文化之间应当不是一种承接 关系。 三、文献印证 我们现在探讨的是大约四千年前的“古蜀国起 源”问题,出土的文物资料随着历史的转进而变得 更加稀少。在这种情况下,重新审视和发掘文献、传 说的历史价值(佐证考古资料),对开拓研究思路有 很大帮助。徐旭生曾指出,古代“口耳相传”的史料 大都有其历史的核心,也都有其历史的渊源。它是 未经后人加工整理的零散资料,应比经过加工的系 统化的“正经”或“正史”中史料更为质朴 。与考 古研究同理,我们应当把主要注意力集中在文献中 最早的两代蜀王身上或者更早时候。此外,还需探 究古蜀国雏形时期,宝墩文化与周边文化(年代正 相当我国传说时期的五帝时代后半部到夏代建立的 时代)的关系。又因为探讨的是早期文明的起源问 题,历代的中原文明中心论者把各个地方的人群和 文化都归人黄帝及其后裔的身上,所以我们有必要 对国家起源之前的部落、部族的归属问题作一列述。 (一)蚕丛・古蜀・独立发展 早在2O世纪4O年代,顾颉刚先生就已指出: “古蜀国的文化究竟是独立发展的,它的融合中原 文化是战国以来的事。” 副蒙文通先生曾在20世纪 50年代整理了文献古籍中的蜀史传说,在其《巴蜀 史的问题》中判断“蜀为黄帝后代的说法”绝非无稽 之谈…。徐中舒先生则略显谨慎:“从地理和民族 的分布来看,古代四川I和中原的联系,肯定是存在 的。至于《史记・五帝本纪》说黄帝的儿子昌意,降 居若水,娶蜀山氏,后来《华阳国志》和《十三州志》, 以为这就是蜀的先代。严格的说,这些传说并出西 汉以后,除牵合地名人名一二字外,并无其他史迹可 第1期 刘森矗:“古蜀国起源”研究综述 19 据,其可信的条件并不具备。” J 随着考古资料的陆续出土,有关“蚕丛开创古 蜀”的研究也在逐步深入。关荣华据“居石室”、“死 作石棺”等文献记载判定蚕丛族是一个石棺葬民 族,他们最初主要活动在青衣江、岷江上游一带L3 。 杨正苞、刘玉珊则认为“蜀之先王”蚕丛、柏灌主要 活动于岷江上游山区,他们留下了相似于甘肃临洮 马家窑文化的茂汶古文化遗存 。冯广宏指出,嘉 陵江东岸广元市中子铺遗址的年代上限正好与《蜀 王本纪》所记载“从开明已(以)上至蚕丛,凡四千 岁”相对应,大致都在公元前44世纪前后 。与此 略有出入的是,冯先生在2007年的《论蚕丛与蜀》 一文中,转而认为“营盘山遗址年代竞与《蜀王本 纪》所记的蚕丛年代完全相合,而且遗址位置处在 岷江上游山区,这与传说也十分吻合”l3引。谭继和 所著《三星堆文化和古蜀文明的新探讨》一文认为: 三星堆文化是从蚕丛、柏灌、鱼凫到杜宇、开明等历 代蜀王世系所代表的不同经济时代的都邑文化最早 汇集点 j。林向根据《蜀王本纪》、《华阳国志》等 所记古史传说以及考古资料,认为“蚕丛、柏灌为开 国之世,进入成都平原发展成早期国家(或酋邦), 成都平原的古城群乃其遗迹。” 在《先秦蜀国王 权更替考述》一文中,毛曦综述前人的研究成果,指 出蜀国的“蜀”字“与其最初养蚕相关”,把蜀国的开 端和蚕丛一族相照应 ¨。然而段渝先生则认为“以 蚕释蜀是没有根据的” ;张亚初先生也通过对商 代和西周的古文字材料上“蜀”字的考订认为不是 “巴蜀之‘蜀”’,而是“叟” 引。 冯广宏所写《古蜀考古发现与古史传说的拟 合》一文介绍说,自1954年以来在四川各地出土的 4件青铜器均刻有蚕纹,是为“蚕丛”及其一族存在 的痕迹 引。周书灿认为中原与古蜀地区的新石器 时代晚期到夏、商、周时代的考古学文化都分别在自 己的地域内独立地发展,古代文献中关于古蜀与中 原族源关系问题自然属于“可信的条件并不具 备” 】。刘复生根据《山海经》的研究,判断其中所 言“都广之野”正是蚕丛开创古蜀国的地方 J。李 星星则提出:“宝墩文化可能是从西部峡谷山地最 早进人成都平原边缘的远古族群的文化遗存。这支 族群很可能就是古蜀蚕丛氏族群,或姑且作为一个 假说。”祁和晖综合前人研究,结合《华阳国志》、《史 记》、《蜀王本纪》中的记载,对古蜀历史的上限进行 了推算,指出“巴蜀文明发育滋茂之历史轨迹大体 上与炎黄文明同步”,是相对独立发展的。舶J。 而宋治民则持不同的观点。他指出,早蜀文明 不是由史前文化独立发展起来的,而是受到中原地 区商周文明的强烈影响和刺激而产生的 。 小结:古蜀研究七十年来,从文献和古物两个方 面人手,学者们逐渐确定了古蜀国在西川盆地独立 发展的历史。三星堆文化刚发现时,根据文献所说 “纵目”的特征,认为是蚕丛遗存;宝墩文化发现时, 则转而由类似“酋邦”性质的古城判断是蚕丛遗迹; 营盘山文化发现以前,有人把川西北的马家窑文化 创造者认定是蚕丛一族,有人把川北广元地区的新 石器时代文化看作是蚕丛人的遗留。根据《蜀王本 纪》“蚕丛始居岷山石室中”的记载,2002年以来,研 究人员把主要目光集中在了川西北的营盘山文化 上。 (二)族属・来源・迁徙 1.羌族。朱小丰先生认为:“所谓古蜀人,一部 分原本就是西戎。”-4副所谓的“西戎”应当就是古羌 族。邹礼洪则通过对羌人与古蜀人“大石崇拜”的 比较研究,进而给出判断:“蜀人的大石崇拜,是羌 人南迁过程中路标崇拜习俗,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 一种表现形式。” 也就是说,古蜀人的直接的族属 来源就是羌族。但冯广宏根据羌族巫师背诵的古经 文,判定“蚕丛族并非羌人” 引。 2.氐族。任乃强先生所作《蚕丛考》指出蚕丛 族属于氐类 J。张亚初认为古蜀人的祖先应当是 “叟族”L4引,而叟族正是氐族的一支。童恩正结合 川西北地区的石棺墓等证据认定“蜀蚕丛氏本即氐 族之一支”L5¨。冯广宏通过对“湔”字的考察,推出 “蚕丛、鱼凫属于古氐族”l3 J。段渝先生在《三星堆 与巴蜀文化研究七十年》中总结认定,“古蜀人的祖 先是氐羌民族”乃学界的普遍观点 J。 3.人皇族。冯广宏把《华阳国志・蜀志》的记 载与蜀汉秦宓所谓“三皇乘祗车,出谷口,今之斜谷 是也”相结合,开创性地提出古蜀的祖先来自“人 皇”一族 引。与此相印证的是,王仁湘等考古学家 认为从广元到绵阳再到广汉,出土陶器有一脉相承 的迹象-5引。另外,林向教授注意到殷墟卜辞中 “蜀”字至少有l0种不同表述,据董作宾、徐中舒等 考证,此“蜀”当在川陕交界处,故林向先生认为古 代华山之南确实存在过早期的蜀 。这个论点,可 作人皇族沿嘉陵江河谷向南、向西人蜀的一证。 4.黄帝族。李学勤先生根据《大戴礼记・帝 系》所记的先秦传说指出,“传说中的世系显示,蜀 和虞、夏、楚有共同的先世”-2J,并提倡重新审视文 20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献、“走出疑古时代”。谭洛非、段渝撰写的《论黄帝 古文献都记为“古蜀人出自黄帝一系”:黄帝一昌 意一颛顼一鲧一大禹。这种说法实际上杂糅了“同 与巴蜀》一文也重新肯定了古史所载黄帝一系与古 蜀的关系 。林向认为,不论从古城、字符还是龙 崇拜来看,蜀与夏禹均有文化上的同源关系¨ 。谭 继和指出,考古学上蜀夏同源的发现,可用巴蜀文献 宗黄帝”的大汉族主义心理和“人皇南迁”、“兴于西 羌”等故事传说,是一套人为加工过的、较为圆善的 传说体系。 加以印证:根据《吕氏春秋・君守篇》则有“夏鲧作 城”和《世本・作篇》也有“鲧作城郭”的记载认为鲧 作城“在成都平原上一定经过了一个作城迁徙的时 代”-5 ,而宝墩等六座古城的排布正与这一传说相 四、总结 新历史主义的兴起,使得文学文本的社会映射 作用得到了人们的重视,一部分历史学者主张恢复 历史维度,开始研究各种文本的社会反映,将其纳入 合。段渝在《三星堆文化与夏文化》中观点非常明 确:“夏、蜀均黄帝、颛顼后代,文化上同源异 流。’’ 冯广宏在《考古揭示蜀人三源说》[57 J中介绍了 古代文献中的相关情况:《大戴礼记・帝系姓》言黄 帝之子昌意降居若水(雅砻江流域),昌意与当地蜀 山氏通婚,后代生下颛顼。据《汉书・律历志》引 《世经》,昌意的五世孙鲧,正是大禹的父亲。古本 《竹书纪年》说,鲧的出生地在“若阳”,即雅砻江的 南面;《蜀王本纪》则说,禹生在蜀郡广柔县石纽村; 以上均表明颛顼族的基地确在四川。《史记》称大 禹兴起于西羌,其他很多史料亦云禹为西戎羌人。 另外,冯先生认为距今4100年前后,处于宝墩文化 时期,人皇族、颛顼族、蚕丛族同时生活在川西平原 上,而且有了逐渐交融的迹象。文明程度最高的颛 顼族,可能同化了人皇族,征服了蚕丛族。 而郑红利则认为,在蜀族发展壮大到一定历史 时期后,黄帝后裔才作为统治者进入到蜀族的势力 范围,“所以蜀族的起源还应该从本地早期考古学 文化寻找”_5 。毛曦在《先秦蜀国王权更替考述》 文中则称:“蚕丛作为蜀族的始祖最早活动于四川 盆地西北部的岷江上游……结合文献中关于嫘祖、 西陵氏、蜀山氏的记载以及对考古材料的分析,我们 可大致推定蚕丛时代与黄帝时代属同一时期。”-4 5.其他。赵殿增在《略论古蜀文明的形态特 征》一文中介绍说:《史记》云“昌意娶蜀山氏女生颛 顼”,蜀山氏可能是目前所知最早的蜀人首领之 一 。朱小丰则认为“和人族”在成都平原定居的 时间“应早于尧、舜时期”H引。 小结:与古蜀国独立发展的观点不同,以上看法 基本认为中原文明远远早于古蜀文明,文明和文化 从高级地区向低级地区进行了迁移。判定蜀人属于 氐或羌的观点,由于氐羌地域临近、成分复杂、年代 久远,实际上差别并不大。所谓的“人皇族”其实就 是神农炎帝一系,也和氐羌的渊源非常深厚。很多 文化历史的大背景中。在研究文明起源这样的人类 “童年”阶段时,要特别关注反映这一时期情况的神 化与传说,如邓经武在《巴蜀文化的肇始:神话和上 古传说》一文中所阐述的:“(上古人类)真诚地与大 自然对话,把一切自然客体视为和自己一样有感情、 有灵气的对象,把Et月风雨雷霆山川草木动物都人 格化,这种原始思维就是神话思维,其积淀物就是上 古神话和传说。”_印 显然,这类文本暗示出创作中不 可脱离的社会文化、意识形态、物质母体,正如古蜀 国的起源,文献传说的背后隐藏着考古发掘所不能 触及的真实的远古社会。当然,我们还需要谨记谢 桃坊先生针对传说文本史料使用的告诫:“凡是相 信关于远古传说的记载为历史研究之证据的学者, 往往将这些‘史料’连串拼凑,加以想象的补充,拟 构出古史世系及生动的史事,似乎因此可以提高本 民族或本地域的文化地位。他们却忽略了对这些史 料的真实性的审订和辨析。”-6 那么,由于考古资料 和文献资料都存在不够充足和内在的不确定性等因 素,使用“二重证据法”、甚至“三重证据法探知古蜀 史事”法就是极为妥当的方式。2005年11月,河南 博物院联合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河 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郑州共同举办“文明探 源——考古与历史的整合”学术研讨会,与会专家 学者普遍认为,对古史文献的记载,要加以甄别和整 理,正确的态度是不可轻信、也不要轻易全盘否 士[62] ^匕 。 从上面的综合整理的研究现状来看,学界基本 认定三星堆这样的高度文明已经存在国家形态。那 么从三星堆以前的文化开始算起,宝墩文化排列在 三星堆的序列之前已经成为学者的共识。而宝墩文 化的来源,从考古和文献来看,有人认为是“鲧”的 遗迹、黄帝的后裔、沿嘉陵江涪江;有人看作是蚕丛 遗存、奉氐羌为祖、循岷江。前者追溯的时间上限是 黄帝时代距今4600年,后者的上限则是马家窑文化 时期距今5000年以上。前者主要的疑惑在于黄帝 第1期 刘森壶:“古蜀国起源”研究综述 2009(4):23—2 7. 21 部族南下路线的考古证据严重不足、单单三星堆文 化一期便可达到距今4500年前后,后者则在于宝墩 文化与营盘山文化之间的时间断层难以解释。总 [19] 陈显丹,刘家胜.论三星堆文化与宝墩文化之关系[J].四川 文物,2002(4):3—6. [2O] 蒋南华.三星堆文化源流考略[J].贵州文史丛刊,2002(1):6 —之,关于古蜀国起源问题的探讨还需要更多更准确 的考古和文献资料,要研究古蜀文明的来源和承接 关系还需要学者们继续向前探索、详实考订。近年 10. [21] 俞伟超.四川地区考古文化问题思考(谈话记录)[J].四川文 物,2004(2):3~6. 来,古蜀地区的文明渐渐被学者认定为独立发展,把 其看作是中华文明的源头之一,其中蕴含的“地方 性文明个性和特征研究的重要性”愈加凸显 引,诚 如李学勤先生所说:“可以断言,如果没有对巴蜀文 化的深人研究,便不能构成中国文明起源和发展的 完整图景。” 参考文献: [1] 蒙文通.巴蜀史的问题(1959)[M]//巴蜀古史论述.成都:四 11r笛 ;、r;—川人民出版社,1981:38. [22] 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四川茂县营盘山遗址试掘报告 (2000)[M]//成都考古发现.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1— 77. 蒋成,陈剑.岷江上游考古新发现述析[J].中华文化论坛, 2001(3):27—31. 黄吴德,赵宾福.宝墩文化的发现及其来源考察[J].中华文 化论坛,2004(2):14—17. 陈德安.古蜀文明与周边各文明的关系[J].中华文化论坛, 2007(4):11—17. 江章华.从考古材料看四川盆地在中华文明形成与发展过程 u中的地位[J].中华文化论坛,勰 u 1rj;如 21r;{1;j005(4):16-20. r宋治民.再论蜀文化的渊源[J].成都文物,2003(3):4—10. 冯广宏.古蜀考古发现与古史传说的拟合[J].西华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6):18—21. 卯 [2]李学勤.《帝系》传说与蜀文化[J].四川文物,1992(S1):13— 17. [3]冯广宏.三重证据法探知古蜀史事[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 会科学版),2010(4):36—4o. 蒋成,陈剑.2002年岷江上游考古的收获与探索[J].中华文 化论坛,2003(4):8—12. [4]段渝.三星堆与巴蜀文化研究七十年[J].中华文化论坛,2003 (3):1l一35. 陈剑,陈学志,等.营盘山遗址——藏彝走廊史前区域文化中 心[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1—3. 陈剑.波西、营盘山及沙乌都——浅析岷江上游新石器文化 演变的阶段性[J].考古与文物,2007(5):65—70. [5]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三星堆祭祀坑[M].成都:文物出版 社,1999:438. [6]彭邦本.古城、酋邦与古蜀共主政治的起源[J].四川文物, 2oo2(5):18—22. 天石.序言[M]//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桂林:广西 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7]段渝.巴蜀古代文明的时空构架[J].文史杂志,2000(6):8— 11. 顾颉刚.古代巴蜀与中原的关系说批判[M]//论巴蜀与中原 的关系.成都:成都人民出版社,1981:1—71. [8]沈长云.从酋邦理论谈到古蜀国家的建立[J].中华文化论坛, 2006(4):5—1O. 徐中舒.巴蜀文化初论[J].四川大学学报,1959(2):22. 关荣华.试论古蜀人的迁徒与西南各族的融合[J].西南民族 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2):92—98. [9] 毛曦.先秦蜀国城市起源与形成初论[J].大连大学学报,2006 (6):7一l1. [1O] 黄剑华.古蜀王都与早期古城遗址探讨[J].四川文物,2002 (5):26—32. 杨正苞,刘玉珊.别说古蜀的“三王”、“二帝”[J].成都大学 学报,1996(1):35—38. [11]李明斌.先蜀文化的初步探讨[J].四川文物,2001(3):24— 26. 冯广宏.考古复原的古蜀史新论[J].天府新论,2005(2):116 —118. [12] 江章华,颜劲松,李明斌.成都平原的早期古城址群——宝墩 文化初论[J].中华文化论坛,1997(4):8—12. 冯广宏.论蚕丛与蜀[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3):7—11. [13]赵殿增.四川古文化序列概述[J].中华文化论坛,2003(2): 37—41. 谭继和.三星堆文化和古蜀文明的新探讨[J].四川文物, 2002(5):23—25. [14] 林向.蜀与夏——从考古新发现看蜀与夏的关系[J].中华文 化论坛,1998(4):62—71. 林向.“禹兴于西羌”补证——从考古新发现看夏蜀关系[J]. 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o4(3):7—10. [15] 江章华,王毅,张擎.成都平原早期城址及其考古学文化初论 [C]//宿白.苏秉琦与当代中国考古学.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1:699—721. 毛曦.先秦蜀国王权更替考述[J].史林,2006(4):142—148. 段渝.四川通史:第1册[M].成都l四川大学出版社,1993: 36. [16]施劲松.成都平原的文明起源问题[J].中华文化论坛,2005 (4):21—25. 张亚初.论商周王朝与古蜀国的关系[J].文博,1988(4):30 —37. [17]姜世碧.长江上游文明的起源、形成与发展——兼论成都平 原先秦文化的发现及意义[J].农业考古,2003(1):33—39. [18]宋治民.六十年来蜀文化研究的重大收获[J].四川文物, 周书灿.从五帝传说看中原和古蜀地区文明化进程中的碰撞 与交流[J].四川文物,2007(1):54—59. 刘复生.“都广之野”与古蜀文明——古蜀农耕文化与蚕丛记 22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年 (上接第10页) [2]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M].北京:中华书局,1965. [3] 张廷玉.明史:卷一百九十二[M].北京:中华书局,1974: 5083. 《蜀中名胜记》的编撰完成得益于曹学俭多年 的材料积累,如早在南京闲职时期曹学俭就已留意 [4]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一百五十七[M].南京:江苏广陵古籍刊 印社,1991:l125. 蜀地的各种名胜材料;但不可否认这其中有些材料 是存在问题的,需要加以仔细辨析才能引入,否则就 会以讹传讹,以上的几则材料就是如此。因此笔者 [5] 司马迁.史记:卷一百二十[M].北京:中华书局,1959:3110. [6] 刘开扬.岑参诗集编年笺注[M].成都:巴蜀书社,1995. [7]陈桥驿.水经注校证:卷二十二[M].北京:中华书局,2007: 511. 不揣浅陋辨正于此,请专家学者批评指正。 注释: ①②③[8] 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卷五[M].北京:中华书局,1983: 139—14JD. 钟惺:《蜀中名胜记序》,国家图书馆藏明万历刻本。 此条四库本多处阙字,今据光绪伍绍棠本补。 关于岑参人蜀时间及行程,具体可见刘开扬《岑参诗集编年笺 [9]王昶.金石萃编:卷七十七[M]//历代碑志丛书:册五.南京: 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536-537. [10]史念海,曹尔琴.游城南记校注[M].西安:三秦出版社, 2006:154. 注》所附《岑参年谱》及陈铁民、侯忠义《岑参集校注》所附《岑 参年谱》。 ④严长明:《西安府志・卷六十一》,清乾隆刻本。 [11]李防.太平广记:卷二百四十九[M].北京 中华书局,1961: 1931. [12]严杰.《大唐传载》考[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0(5). [13]颜中其.新编苏氏族谱[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参考文献: [1]傅增湘.蜀中名胜记跋[M]//藏园群书题记:卷四.上海:上海 古籍出版社,1989:226. 1994:26. [责任编辑陈玉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