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重要体现。新课标也要求学生阅读中要在理性深入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尽可能地体悟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要培养小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就要在符合小学生心理特点的基础上,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营造和谐自主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对阅读内容提出有效问题,在布置阅读任务的同时对其进行考核检查,以提高小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语文教学 阅读能力 策略分析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4(c)-0132-01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书是学生自己读懂的,而不是教师给讲懂的”。这句话表明了学生开展语文阅读的重要性。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而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往往容易被忽视,这与当前的教学理念与方法存在着很大的关系。当前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占据了大部分的讲解时间,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感知不到位,不能深刻理会文中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因此,难以受到情感上的熏陶,语言也得不到应有的训练。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注意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案,多角度、多创意布置阅读任务,充分利用阅读反思这一重要环节提高学生阅读质量,培养学生自主阅读和自主感悟能力,从而达到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
1 根据小学生心理特点及个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对知识进行再研究的源动力。教师要有意识地激发学生对语文阅读的兴趣,培养学生对语文阅读的持久热爱,使学生乐学处于最佳的学习状态之中。在培养学生的阅读学习兴趣时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积极开展课外活动,开拓学生视野。想象是创造思维的一个重要特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观察文中的插图或者多媒体课件,对描述的景物让学生发挥想象力,尽量采用文中所使用的语句复述出来。根据学生的个体情况,分析研究各自不同的心理特点,对于能力不同梯度的学生采用与其相适应的引导方法,因势利导。对于后进生要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做好心理疏导工作,激发学生内在的进取动力。教师要积极创造后进生参与的机会,及时给予鼓励和肯定,消除其自卑感,使其体验成功的乐趣,唤起其对阅读学习的热爱,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不让任何一个学生掉队。 2 重视课前预习环节,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对于阅读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阅读效率具有重要的作用。良好的阅读习惯一旦形成将终身受用。教师要引导学生克服阅读困难,学会使用工具书、养成勤于阅读、博览群书的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重视课前预习环节、掌握有效的课外阅读方法、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要提高课堂效率,就要重视课前预习环节,教师可以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堂之初,从提出的问题导入,既检查了学生的阅读情况,又
掌握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课外阅读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关键,而掌握恰当的阅读方法并指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又使得阅读能力的培养更进一步。阅读方法包括精读和略读。根据阅读目的的不同指导学生有选择性的采用适当的阅读方法。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常用的是略读,可以有选择性地选择筛选式阅读和游览式阅读。要遵循课内阅读方法带动课外阅读的原则,利用课堂中所采用的阅读方法即先略读感知文章大意,然后进行精读体会课文精华部分。教师要指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做好文章优美语句的摘录,不断积累、丰富语言,陶冶情操。对于文章内容中相关问题的感想和体会要及时记录下来,启迪思维,提高学生分析事物的能力。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进行读后感交流活动,评选出优秀读后感,提高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3 营造和谐融洽的课堂教学氛围,引导学生进行有效提问 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可以减轻学生的精神负担,使学生处于一种平和的心态,在融洽的氛围中激起求知欲望,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从而自主探索研究。在对课文内容进行讨论的过程中师生要处于一种平等的地位,使学生脱开身份的束缚,活跃了思维。教师要注意听取学生的意见,只有在这种民主和谐氛围中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使学生更深刻的体悟课文所表达的感情。而教师也要扮演好管理者的角色,不要使学生处于一种争论无果的状态,有效引导学生自主实践和探索,从而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因势利导地指导学生进行质疑问难,
掌握课文的重点和难点,从而有针对性地教学,提高教学效率。教师要教给学生在难点处和学生易困惑的地方质疑,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独立思考、提出问题并尽可能的解决。 4 多角度、多创新布置阅读任务,督导学生进行阅读反思 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单纯依靠课堂教学课文是无法满足需要的,因此教师必须多角度、多创新布置阅读任务,引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广泛阅读经典书目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学生通过开展广泛的课外阅读,可以拓宽视野,丰富知识。由于小学生年龄小、对于读物的鉴别能力差,因此,教师在布置阅读任务时对于阅读书目的选择要掌握科学的方法,根据学生的年龄及认知水平,推荐合适的读物。如在上完《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时,可以给学生介绍《安徒生童话选》的相关内容,推荐学生阅读该书目。要根据每一级段学生的心理及年龄特点推荐,如对于三、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评价能力,因此可以给他们推荐《儿童科幻小说》《十万个为什么》等书籍。要督导学生进行阅读所思,做好读书笔记,及时将对阅读内容的感想和体会记录下来,鼓励学生自主写读后感。由于小学生的自觉性较差,因此教师要严格落实检查工作。可以争取家长的配合对学生的阅读任务进行督促和检查,教师也可以通过定期检查学生的读书笔记,了解学生阅读的内容及种类,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状态,并给予将鼓励与纠正;也可以通过开展优秀读后感评选活动,既督促检查了学生的阅读任务,又促进了学生阅读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阅读能力得以
提高。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就要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切入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为辅,要营造融洽的教学氛围,并对学生的阅读任务进行检查,督促学生奋进。同时教师也要积极拓展渠道,积极开展课外阅读,使学生不断积累丰富的语言知识,陶冶情操、激发思维,切实提高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 张玉卿.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j].学周刊,2012(1):105.
[2] 张德忠.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能力的培养及意义[j].新课程(教师),2010(7):242-24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