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试论生态审美的基本特征

来源:一二三四网
拂 讽謦刊20l4年囊6期 体结构。” 相占教授从生态审美与传统审美观 以从前我们并不觉其美,那是因为我们在思维上 比较的角度出发,将生态审美概括为四个要点: 产生了障碍,遮蔽了其生态链的美善价值;现在于 “人与世界融合为一的‘审美交融’模式”.“以生态 生态之光的烛照下,一切都澄明起来,于是就焕发 伦理学为思想基础”,“必须借助自然科学知识、特 出夺目的光辉。相反,无论一种生命形式多么具有 别是生态学知识引起好奇心和联想”,“必须超越 形式美感,只要它不符合生态平衡规律,破坏了与 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判断标准和‘人类审美偏 其他生命和谐共存的生态环境.那么它就是丑陋 好”’。‘ 庸置疑。这些理论探讨对于我们今天认 的,就是邪恶的。 识生态审美特征是非常富有启发价值的,但作为 从整体主义立场出发,生态审美反对任何人 一个全新的美学范畴.生态审美特征仍有进一步 为过度虐杀生命的行为.尤其是种种竭泽而渔式 探讨的必要。在笔者看来,生态审美的基本特征大 的捕杀、毒杀行为,因为这种做法势必会导致物种 致可以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 之间固有的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在这一点上它与 中国古代哲人苟子的观点不谋而合:“圣王之制 一、生命和谐之美的观照 也,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人山林,不天其 与传统审美观以“人类中心主义”眼光打量世 生,不绝其长也。鼋鼍鱼鳖鳅鳝孕别之时,网罟毒 界方式不同,生态审美从整体主义立场出发,感悟 药不人泽,不天其生,不绝其长也。”(《孟子・王制 到生命是世界上最华彩的乐章,因而在它的审美世 篇》)因此,凡是符合此类生态行为的就被视做是 界里首先尊崇的是一种生命和谐之美。它充分意 美的,否则就被看做是不美的。与此同时,它更反 识到,任何单一的生命形式都不可能独立地存在于 对过度干预生命成长的过程(例如今日盛行的激 世上。一旦离开了生命之间相互关联的良好生态环 素类肉鸡催长、转基因食品生产和反季节蔬菜种 境,世界将会一片死寂,生物多样性是包括人类在 植等)。认为这种人为干预必将破坏生命的和谐之 内的生命世界得以存在的根本条件。因此.它尊重 美,带来不可估量的生态伤害,它赞赏的是作为审 一切生命形式,认为只要是自然进化的生命,在地 美主体的人与其周围所有生命的交往对话行为。 球上都应该和谐共处,享有自由自在的生存空间。 “敬畏生命始终促使个人同其周围的所有生命交 在生态整体主义审美观看来,处在食物链上 往,并感受到对他们负有责任。对于其发展能由我 的任何生命形式,无论是处于顶端的狮子、老虎、 们施以影响的生命,我们与他们的交往及对他们 人类,还是处在低端的虫蜢、细菌、病毒,也无论动 的责任,就不能局限于保持和促进他们的生存本 物、植物、微生物,只要他们处于生态平衡状态,就 身,而是要在任何方面努力实现他们的最高价 都属于可以观赏的审美对象,都具有审美价值。在 值。”‘ 国学者阿尔贝特・史怀泽在《敬畏生命》中 这种状态下.生命没有美丑之分,一切生命都是美 的这一观点可谓其最好的注脚。 好的,哪怕是传统看来凶猛而丑陋的短吻鳄鱼,或 如果拿河流之美举例的话.在生态审美观看 令人心生厌恶的蚯蚓、臭虫,只要它们处在平衡的 来。一段自然形成的河流或者由人工石头磊砌的 生态位上,我们就应该肯定它们的生态之美。之所 河流,因为包孕了生命多样性,保持了自然生态的 ①袁鼎生:《生态美感的本质与结构》,《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 ②程相占:《论生态审美的四个要点》,《天津社会科 ̄))2013年第5期。 ③(法)阿尔贝特・史怀泽:《敬畏生命》,(德)汉斯・瓦尔特-贝尔编,陈泽环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5年版, 第32页。 试论生态审美的基本特征 平衡性,和谐而自在,具有完善的自我净化与修复 功能,它的审美价值要远远高于用水泥修筑大坝 与河床,河水清澈见底但丧失了前述自然功能,因 生态审美是基于整体主义而形成的新型世界 观,它充分认识到人与世间万物是一体相关的,人 与一切生命及无生命形式密切相连,都属于一个 而必须依赖人工维护的河流的审美价值。 二、共体慈悲之美的体认 命运共同体,是不可分割的,任何部分的损害,最 终都会伤及人类自身。因此,它尊重一切生命,对 任何生命都持慈悲情怀。“所有的动物,不管它是 何等渺小.何等不引人注目,都有发出莹光的能 自笛卡尔以来.形成于十六七世纪西方并逐渐 散布到全球的机械论世界观,总是习惯将人类社会 力”:“人类对生命的尊敬不仅仅包括那些有着卓 与客观外界对立起来,把世界人为地划分为主体 越名声的动物,如长脚的牡鹿、黄色的狮子和棕色 和客体两大部分,并“通过将世界客观对象化而理 的大熊,或者甚至是古老而忠诚的斑头鸽等.还要 解它、掌握它,通过将世界纳入思想的秩序而控制 包括那些令我们厌恶的臭虫们。” 珂3以说,这种审 它”。 这种思维模式的影响下,传统的审美观很 美情怀与我国古代儒家“天人合一”、道家“万物一 少将外在于人的世界作为存在的整体纳入人们的 体”和佛家的“因陀罗网”观念强调世界整一性的 审美情感之中,更很少换位思考地去体验和感悟自 情感基调和认知方式几乎如出一辙。“大人者,以 然之物的内在情怀。“我们凝望着星星,星星是无 天地万物为一体也。……是故见孺子之入井而必 言的、冷漠的,按照大自然的律令运动着,然而我 有怵惕恻隐之心焉,是其仁之与孺子为一体也;孺 们觉得星星很美,因为它纯洁、冷静、深远。一只山 子犹同类者也.见鸟兽之哀鸣觳觫而必有不忍之 鹰在天空盘旋,无非是想寻找一些吃食罢了,但是 心焉,是其仁之与鸟兽为一体也;鸟兽犹有知觉者 我们觉得它高傲、自由,‘背负苍天而莫之天阏,抟 也,见草木之摧折而有怜悯之心焉,是其仁之与草 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实际上,纯洁、冷静、深 木为一体也;草木犹有生意者也,见瓦石之毁坏而 远、高傲、自由……等等,与星星,与老鹰无关,因 必有顾惜之心焉,是其仁之与瓦石而为一体也。”④ 为这是人的概念。星星和老鹰自身原始地存在着, 明代大思想家王阳明的这段论述.如果拿到今天 无所谓冷静、纯洁、深远、高傲、自由。它们是无情 来看的话,显然就是共体慈悲的生态审美情怀。 的,因为它们没有意识,它们是自然。”②在这样一 正是基于这样的生态审美情怀.不少先知先 种审美情感的支配下。人们基本上不会去关心动物、 觉的作家较早就在作品中展现了这种对共体慈悲 植物与人类一体相连、休戚与共的命运,因为世间 之美的体认。以熊猫、老虎、狗熊、长虫、黑鱼等作 一切生命物种对于人类而言都只具有工具理性的 为小说主人公的作家叶广苓,在谈及自己创作动 价值而已。人们总是习惯于以人为本位去感知和 物生态小说的经验时,就曾满含感情地叙说道: 把握世界。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环境美……从 “到山里来,我换了一肚子狼心狗肺,我学会了用 这些审美范畴的划分,我们就可以明显地感受得 动物的眼光来理解自然,解读生存。存在着就是合 到“主体”和“客体”观念无所不在的巨大影响力。 理的,我们要尊重并且珍惜每一个细微的生命。”⑤ ( ̄)Amold Berleant,Aesthetics and Environment,Variations 011 a Theme,Aldershot:Ahgate,2005,p.5. ②高尔泰:《论美》,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8页。 ③(美)s.R凯勒特:《生命的价值——生物多样性与人类社会》,王华、王向华译,北京:知识出版社,2001年版,第173、150页。 ( (明)王阳明:《大学I"-1》,见《王阳明全集》下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⑤张兴海:《山野的精灵・代序》,见叶广芩:《老虎大福》,西安:太白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第6页。 拂 讯学刊2014年簟6期 在乌热尔图的小说《胎》里,猎人舒日克捕获了一 不应盲目破坏原生态的自然美。因为有些自然生 只怀孕的母鹿,他想到了自己正在怀孕的妻子。他 态具有不可逆性,一旦遭到毁灭性破坏,要恢复它 一直在跟这只母鹿喃喃而语,好像自己也变成了 的原始风貌几乎是不可能的。以中国自然生态变 它,体会着它的烦恼和恐俱。舒日克最后射死了母 迁个案为例,位于黄河上游的罗布泊,在晚清时期 鹿。但他的眼睛里却是妻子的幻影。他觉得杀的是 还是一个拥有两万多平方公里水面的巨大内陆湖 自己的妻子,心灵不断颤抖,疑虑、麻木、懊悔、悲 泊,“其水澄淳,冬夏不减。其中洄湍电转,为隐沦 哀等各种情感交织在一起,冥冥中害怕自然报复 之脉,当其擐流之上,飞禽奋翱于霄中者,无不坠 的恐惧像影子一样挥之不去。而作家陈应松长篇 于渊波矣。”(王国维《水经注校》卷2)然而在1972 小说《猎人峰》里一段有关猎人白中秋面对受伤母 年,美丽而壮阔的罗布泊就因为上游无补充之水 金丝猴照顾猴仔的描写,更是将人带人深深的慈 源而彻底干涸了,只剩下一片死寂的沙砾和荒漠 悲之境!“白中秋疑疑惑惑地走了过去,那伤猴果 兀立在茫茫西北大漠之中,这一瑰丽的自然景观 然没跑,往石头后面一看,还有只小猴,嘴上沾满 如今再也不可能重现。只能成为人们遥远的记忆 了白色的汁液,肚子已经凸出,估计是吃饱了奶, 和遐想,这是一件多么令人痛惜的事情啊! 再看石头上。用一张芭蕉叶圈成的一个碗,碗里盛 正因为如此。人类对于自然生态问题的关切 满了白色的液体,还冒着袅袅热气——那是奶,猴 自古以来从未间断。在我国,两千多年前老子便提 奶啊!刚才这母猴原来是在给小猴喂奶.并且给小 出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智慧 猴挤了一碗奶搁着,然后等打匠把它抓去。看着那 命题(《老子》第25章),认为“道”之所以能成为化 ‘碗’,看着那‘碗’边一摊摊血迹,等白中秋明白 生万物之源,就在于“道法自然”。自然是什么?自 一切之后,他的心一震.手上的枪差一点掉落地 然就是不借助外力的推动。让事物展开自己本有 上。那受伤的母猴虽然断了腿,淌着血,可一派平 的性向,不违本性地运行。老子及其所创立的道家 静.那张天生的蓝色的脸上,没有疼痛和赴死的恐 学说始终以自然为其最高旨归,警示人们始终要 惧,只是护着身后的小猴,用手向白中秋摆动着. 虚怀若谷,抱朴守贞,不要沉溺于虚妄的自我而过 要他别伤害那只小猴。白中秋鼻子一酸,就要哭起 度人为造作,所谓“莫之命而常自然”(《老子》第5l 来。” 了这一段描写文字以后,你难道还会对其 章》)。在西方,从18世纪的法国哲学家卢梭开始, 他生命之殇无动于衷吗?还会觉得人类对于包括 “回归自然”的呼唤便不时地回荡于欧罗巴思想的 动物在内的其他生命拥有生杀予夺的权力吗? 星空,人们也听到了来自爱默生和梭罗从美国东 海岸的查尔斯河边和瓦尔登湖畔发出的遥远呼 三、敬畏自然之美的洞察 应。但在强大“现代意识”和“现代精神”的压制下, 在生态历史观看来。地球上的一切生命和无 这些可贵的思想声音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并未引起 生命形式都是经过几十亿年的进化才达到今天这 人们的足够重视和普遍关注.而只能湮没于历史 样一个生机勃勃、美丽动人的境界。自然景观的进 的沉河之中。时至今日,在人口爆炸、资源耗绝、环 化是地球上最宏伟的诗篇,人类没有权利破坏自 境污染、气候变暖、土壤荒漠化和沙化、生物多样 然,只能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基础上发挥人的 性消失、生命技术的滥用等重重生态危机的影响 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而不能一味向自然索取,更 下,“自然”的警钟再一次敲响!而这一次经由“先 ①陈应松:《猎人峰》,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第199—200页。 试论生态审美的基本特征 污染.后治理”造成的严重生态危机再也无法被我 低湖的审美知觉上的清晰度,而把洋溢着生机的 们这个星球上的任何人、任何国家或地区所忽略. 生命之美还给这个湖。”② 其巨大的风险不确定性远在诸如贫穷饥荒、疾病 和战争问题之上。更为严峻的是,目前应对这一风 四、曲成万物之美的参悟 险和挑战的条件远远超出现代科学技术所能企及 我们知道,人的审美需要源自于创造性劳动 的极限。 中所体验到的生命活动的自由感。正如马克思曾 海德格尔曾说:“自然在场于人类劳作和民族 经指出的那样:“人不仅通过思维,而且以全部感 命运中,在日月星辰和诸神中,但也在岩石、植物 觉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只是由于人的本质 和动物中,也在河流和气候中。自然之无所不在 的客观地展开的丰富性,主体的、人的感性的丰富 ‘令人惊叹’。”①大自然不仅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家 性,如有音乐感的耳朵、能感受形式美的眼睛,总 园。也是人们心灵的家园,是心灵的栖息地。生态 之,那些能成为人的享受的感觉,即确证自己是人 审美观要求我们必须恢复自然幽深玄远的神性, 的本质力量的感觉,才一部分发展起来,一部分产 重新对自然“赋魅”,具有敬畏自然之美的深刻洞 生出来。”生态审美需要也是当今人类在“确证自 察力。这在那些对自然极为敏感的作家创作中得 己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觉”的基础上才发展起来、 到了较为生动的表现。例如以创作《黑骏马》、《北 产生出来的审美感觉.这种“新型感觉”必然与人 方的河》、《金牧场》和《心灵史》著名的作家张承 类的创造性活动紧密相连。作为“生态主体”的人, 志.他笔下的自然意象,如无涯的大漠、广袤的草 在生态创造过程中并不是一个无所作为的旁观 原、碧血染就的晚霞、奔腾不羁的烈马以及黄土梁 者,他不仅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当好自然和大 峁、雪岭冰峰、静夜荒滩、河流戈壁、寒风雪路、春 地的看护者,更应该承担起自己作为万物之灵者 阳残月等.无不弥散着自然神性的启示与召唤的 应尽的道德义务,发挥参赞化育的作用,参与生态 力量.大自然在尽情展示着神性与魅性。他眼中的 创造过程,协和万物,让生命“各尽其性”地自由发 自然既真切而又神秘.既浩大而又具象,他的心是 展,以“曲成万物”。这样一种审美情怀实际上与前 虚静混溶的,充满了对自然之魅的谦卑与虔诚.他 述生命和谐之美的观照、共体慈悲之美的体认和 甚至还能够从大自然最轻微的声响中听辨出某种 敬畏自然之美的洞察是一脉相承的,但这里主要 灵魂的启示。诸如此类的例证还可以找出很多。 还是强调其审美创造情怀一面。 正是基于敬畏自然之美的洞察,所以人们十 这种审美创造情怀首先表现在对自然生命的 分珍惜具有原始生命力的自然景观价值,而对于 拯救上。例如在鄂温克作家乌热尔图的小说《七岔 那些反生态景观在审美价值上秉持否定态度。生 犄角的公鹿》里,“我”因为放走了美丽、骄傲、强壮 态学者奥斯丁就曾举例说:“人们对于绝对清澈的 的七岔犄角公鹿而唤回了继父特吉扭曲的人性 湖水外观的美可能会感到非常惊呆,但是一旦发 在征服与被征服之间,人与自然生灵和解了.人与 现这个湖的清澈的美是由于酸雨的污染而杀死了 人和解了,人在与自然的和谐中找到了人类自身 所有的生命,我们就不会感到这样的湖是美的,并 的和谐。而在迟子建的长篇小说《额尔古纳河右 且愿意为恢复复杂的生态系统而工作,去努力减 岸》里,作者以鄂温克人万物有灵的信仰为纽结, ①(德)海德格尔:《荷尔德林诗的阐释》,孙周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60页。 ②余正荣:《生态智慧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63页。 91 拂 讯謦刊2o14年簟6期 通过人和树木等自然生态平衡关系的描写。把这 可恶。你觉得黄羊可怜,难道草就不可怜?黄羊有 种对自然生命拯救的大爱情怀进行了现代转换和 四条快腿。平常它跑起来,能把追它的狼累吐了 阐释。“我们从来不砍伐鲜树作为烧柴,森林中有 血。黄羊渴了能跑到河边喝水,冷了能跑到暖坡晒 许多可烧的东西.比如自然脱落的干枯的树枝,被 太阳。可草呢?草虽是大命,可草的命最薄最苦。 雷电击中的失去了生命力的树木。”当“我”要在一 ……蒙古人最可怜最心疼的就是草和草原。”姜戎 棵“身上一片绿叶都没有”的枯树上挥动伐木之斧 《狼图腾》里的这段抒情文字,可谓表现了对弱小 的时候,竟也被当地人制止了,因为敬畏生命的鄂 生命深切的同情和关怀!同样,对“女性”、少数族 温克族人说它没准哪一天能复活过来的。当然,这 裔和处于社会底层的穷人这些弱势群体.我们也 种对自然生命的拯救并不是单向的.有时候它会 应投以更多的生态审美关注。因为正是生态危机 返回到人类自己身上,使人们自己也获得莫大的 的加剧扩大了地球上这一弱势群体的阵容.没有 恩惠。在蒲松龄《聊斋志异・花姑子》里,书生安幼 对他们的深切同情,没有对他们的扶助和支持.整 舆因为救了老年野香獐精一命,他就获得动物成 个自然和社会生态系统将会趋于崩溃。 精的花姑子一家的莫大恩情回报。关于这一点。我 综上所述.进步的生态审美观作为建设生态 国宋代著名政治家、诗人欧阳修早就有所参悟.甚 文明与美丽中国的重要内涵。其基本特征是亟需 至还将之上升到政治高度予以肯定。他说:“王者 我们在理论上予以厘清的。生命和谐之美的观照、 仁泽及于草木昆虫,使一物必遂其生,而不为私惠 共体慈悲之美的体认、敬畏自然之美的洞察和曲 也。惟天地生万物,所以资于人,然代天而治物者 成万物之美的参悟作为新型的生态审美特征。虽 当为之节,使其足用而取之不过.万物得遂其生而 然仍有许多值得补充和完善之处,但这并不妨碍 不夭。三代之政,如斯而已。”① 我们对生态审美问题的把握。美国著名生态伦理 这种审美创造情怀还表现在对弱小生命与弱 学家利奥波德在《沙乡年鉴》中提出了一句经常被 势群体的关怀上。英国著名学者、生态批评家凯 人引用的名言:“凡是有利于生态系统的完整、和 特・里格比曾说:“对许多生态批评家而言。为自 谐、美丽的事物就是美的,否则就是恶,就是丑。” 然辩护是与对社会正义的追求紧密联系在一起 这应该与我在这里阐发的生态审美特征在内在精 的。”‘ 生态审美观看来,自然界的弱小生命和社 神上是高度一致的,这也许就是本文的一点价值 会上的弱势群体是更值得关怀的生态基座.因为 所在。当然,仅有对这些生态审美特征的把握也还 他们是构成自然和社会生态平衡的基础。“难道草 是不够的,像包容多元文化、减少贪婪欲望、提倡 不是命?草原不是命?在蒙古草原。草和草原是大 低碳生活等都是生态审美题中应有之义。 命,剩下的都是小命,小命要靠大命才能活命,连 狼和人都是小命。吃草的东西,要比吃肉的东西更 责任编辑:胡颖峰 ①(宋)欧阳修:《欧阳修全集》,李逸安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2232页。 ②鲁枢元《生态文学创作更要关注弱势群体》,《中国绿色时报》20l4年2月14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