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蒙蒙的雨丝夹着一星半点的雪花,正纷纷淋淋地向大地飘洒着。
——《平凡的世界》
我花了许多时间慢慢读完了《平凡的世界》,共三部,看完后感想好多,也早就想写读后感了,可是又总是提笔又落下,连开头都不知道怎么写。很害怕自己的拙劣的文字只是对路遥先生的作品的亵渎,害怕自己的理解与感悟只是肤浅意义上的一小部分。
我坚信,劳动者是幸福的,也是受人尊敬的,他们创造的劳动成果是无价的,即使再平凡。每个人都处在一个平凡的世界中,走在平凡之路上,做着许许多多千人已经做过千百万边的事,只因为,每个人都是平凡的。
这本书写的是一个黄土高原里一个小村庄里的小户人家,一对朴实的父母,一位勤劳的长子,一位有理想的次子以及一位懂事乖巧的小女儿。于我而言,感触最深的不是当时新中国的种种政治改革,而是主人公的生活。最喜欢的,莫过于这三个孩子逐渐长大,思想的蜕变以及他们的爱情经历。书中的人物很多,每个人都互相有着或多或少的关系。我喜欢孙少平,当然不仅仅是因为他的主人公光环,而是被他的思想、行为、性格所震撼。他从小便懂得吃苦耐劳,而且十分渴望知识,在那样一个贫穷的小村庄,那样一个农民世家,那样文化匮乏的中国作为背景下,他仍然能够不忘学习。相对于他的哥哥少安而言,他更脱离了农民的保守,能有思想上的飞跃。他后来去到了工地上打工,脊背被无情的水泥砖瓦割破,青紫黑癜,伤痕累累,而每当夜幕降临,他却点着蜡烛,趴在麦秸杆堆上,在微弱的烛光下看书。再后来,他又去了矿场里工作,那黑色肆虐的世界里,他幸运的遇上了好心的王师傅,感受到了家人般的温暖。再后来,人事变迁,他亲爱的恋人晓霞死了,王师傅死了,哥哥的妻子秀莲死了......最后的最后,少平当上了班长,因为救一个协议工而破了相。他没有选择调到省城里工作,而是打算继续待在大牙湾煤矿,不去追求官职,而做一个平凡的人。
其实,我为少平难过多于欣慰。哪怕他能够如此镇静的面对自己的处境,但是,他又是一个多么好的青年啊!难道一辈子就在那煤矿的世界里存活下去吗?但想想,或许这才是淡泊名利的最高境界吧。他可以免于官场的种种失意,随性的活着,况且,还有许多书籍可以陪伴着他,那或许于他而言是再好不过的了。
还记得当时我终于看完这本书的时候,心情是复杂的、沉重的。心中有千万的感慨却无法用文字述说。
闭上眼,脑海里不禁回忆起所有感人的画面:田福军走过来,在少平头发上抚摸了一下,然后搂着他的肩头,引他到旁边的沙发里坐下。他自己则走过去立在窗户前,背着他,望着窗外飘落的朦朦细雨,声音哽咽地说:“她是个好孩子„„我们都无法相信,她那样充满活力的生命却在这个世界上消失了。她用自己的死换取了另一个更年幼的生命。我们都应该为她骄傲,也应该感到欣慰„„”;少平在那“老地方”伫立了片刻。他用手掌悄悄揩去满脸的泪水,向这亲切的地方和仍然蹲在这里的揽工汉们,默默地告别。别了,我的忧伤和辛酸之地,我的幸运与幸福之地,我的神圣的耶路撒冷啊!你用严酷的爱的火焰,用无情而有力的锤砧,烧炼和锻打了我的体魄和灵魂,给了我生活的力量和包容苦难而不屈服于命运的心脏!”还有许多人,孙玉厚老汉,含辛茹苦的兰花,落叶归根的王满银,痴情的金波,终得爱情的李向前......整本书感人的瞬间不出不在!
这就是好书啊!今后的日子里,我一定会抽空再将这套书读过多遍,我相信每一遍都会有新的收获。我十分敬佩路遥先生,他的文字不仅书写了一个个人的成长,还书写了一个社会,一个国家的成长。这是我们中国人的的文字,我为他感到自豪。
“雨中的雪花突然间增多了,远远近近愈加变得模模糊糊。城市寂静无声。”
我们身处这平凡的世界,既是平凡的也是不平凡的啊。最重要的是,心中有爱,有信念,有热情,有实干,有梦想,有原则,深深懂得自己的卑微却不屈于平凡!
中山一中 高一级 伍一帆
2016年2月15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