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起身的饺子落身的面

来源:一二三四网
起身的饺子落身的面

周海亮

起身的饺子落身的面。这风俗令我幸福和忧伤。

年轻的父亲是一位在外地做工的石匠,每个星期都会回来一次。那时的母亲,正在灶间忙碌。年轻的母亲头发乌黑,面色红润。鸡蛋在锅沿上磕出美妙的声响,小葱碧绿,木耳柔润,爆酱的香气令人垂涎。那自然是面,母亲的手艺令村人羡慕。那天的晚饭自然温情并且豪迈。

父亲在家住上一天,就该起程了。不过我很少看见父亲起程。每一次他离开,都是披星戴月。

总在睡梦中听见母亲下床的声音,那声音轻柔舒缓。母亲的贤惠,与生俱来。母亲和好面,剁好馅,然后,擀面杖在厚实的面板上,辗转出岁月的安然与宁静。再然后是拉动风箱的声音,饺子下锅的声音,父亲下床的声音,两个人小声说话的声音。满屋子水汽,迷迷茫茫。父亲就在水汽里上路。父亲干了近三十年石匠,回家、进山,再回家、再进山,两点一线,一千五百多次反复,母亲从未怠慢。起身,饺子;落身,面。即使那些最难熬的时日,母亲也不敢马虎。除去饺子和面的时日,一家人,分散在不同的地点,啃着窝头和咸菜。

父亲年纪大了,再也挥不动开山锤,而我,却开始离家住校了。那时我的声音开始变粗,脖子上喉结突出,见到安静的穿着鹅黄色毛衣的女孩,心就会怦怦跳个不停。逢周末,回家。

迎接我的,同样是热气腾腾的面。盖了蛋花,葱花,木耳,虾仁,肉丝,绿油油的蔬菜,油花如同琥珀。学校里伙食很差,母亲的面,便成为一种奢求。好在有星期天。好在有家。好在有母亲。

返校前,自然是一顿饺子。晶莹剔透的饺子皮,香喷喷的大馅,一根大葱,几瓣酱蒜,一碟醋,一杯热茶。我狼吞虎咽,将饺子吃出惊天动地的声音——那声音令母亲心安。

毕业了,我去到城市。那是最为艰难的几年,工作和一日三餐,开始都没有着落。当我饿得受不住,就会

找个借口回家住上一阵子。一段时间以后,感觉伤疤已经长好,然后再一次回到城市,再一次衣食无着——城市顽固地拒绝着一个来自乡村的只有职高文化的腼腆的单纯的孩子——城市不近人情,高楼大厦令我恐惧并且向往。

回家,坐在门槛上抽烟,看母亲认真地煮面。母亲是从我迈进家门的那一刻开始忙碌的,几天时间里她会不停地烙饼,她会在饼里放上糖,放上鸡蛋,放上葱花,放上咸肉,然后在饼面上沾上芝麻,印出美丽的花纹。那些烙饼是我回到城市的一日三餐,母亲深知城市并不像我描述得那么美好,不过她从来不问,把她的爱和责任,全都变成了饺子、烙饼和面。母亲看着我吃,沉默。沉默的母亲变得苍老,我知道这苍老,全因了我。

母亲很少出门,自然,她没有机会吃到我们为她准备的“起身的饺子落身的面”。不过那一次,母亲要去县城看望重病的姑姑。我和父亲商量好,第二天一早会为母亲准备一盘饺子,当我们醒来,母亲早已坐上了通往县城的汽车。

头一天晚上,我几乎彻夜未眠。我怕不能够按时醒来,我怕母亲吃不到“起身的饺子”。我还是没能按时醒来,似乎刚打一个盹儿,天就亮了。不过,父亲的那些年月,我的那些年月,母亲却从来未曾忘记未曾耽误哪怕一次“起身的饺子”。我想母亲已经超越了一个母亲的水平,她变成一尊神,将我和父亲守护。

不过她却是空着肚子走出家门的。家里有她伺候了大半辈子的儿子和丈夫,却无人为她,煮上一碗饺子。

起身的饺子落身的面。这习俗让我忧伤并且难堪。

母亲是在三天以后回来的。归来的母亲,疲惫异常。我发现她真的老了,这老在于她的神态,在于她的动作,而绝非半头的白发和佝偻的身体。走到院子里,母亲就笑了——她闻到了蛋花的香味,小葱的香味,木耳的香味,虾仁的香味——她闻到了“落身的面”。那笑,让母亲暂时变得年轻。

母亲吃得很安静,很郑重。吃完一小碗,她抬起头,看看我和父亲。母亲说,挺好吃。

三个字,一句话,充足母亲和我们,幸福并珍惜一生。

(选自周海亮《别让外界浮躁了你》,光明日报出版社,2019年5月版。有删节)

16.小说标题“起身的饺子落身的面”在文中有几层含义?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17.作者在小说中不厌其烦地多次写到母亲做饭时的配料,如蛋花、小葱、木耳等等,其用意何在?倒数第三段写母亲闻到了蛋花、小葱、木耳、虾仁的香味,其用意又何在?(5分)

18.文中划波浪线的两个句子中的“幸福和忧伤”、“恐惧并且向往”,能否改成“忧伤和幸福”、“向往并且恐惧”?为什么?(6分)

试题答案:

16.答案要点:(1)词语含义:一是指物质层面的饺子和面;二是指当地的一种风俗;三是指蕴含家人的爱与深情(与责任)的载体。每个要点得1分;意思相近即可。(2)结构作用:情节发展的线索。1分.

评分要点:每个要点1分;意思相近即可得满分。

17.答案要点:(1)作者四次写到母亲做饭时的配料,既写出了母亲做饭手艺高超(1分),又写出了母亲做饭时的用心、精心(1分),体现出母亲对家人(丈夫、儿子)的爱(1分)。

(2)作者写母亲外出归来闻到“落身的面”的香味的情节,意在突出家人间互相传递的温暖和爱意,使小说的主题得以升华。(2分)

18.答案要点:不能改换。(1分)

具体分析:“幸福和忧伤”:“幸福”指父亲和我在离家、回家的生活中因这个风俗而享受母亲浓浓的爱。“忧伤”是指在清贫而又充满母爱的生活中长大的我,到城里找工作不如意,并且辜负母爱。(2分)“恐惧并且向往”:“恐惧”是害怕城市顽固地再拒绝我(城市不近人情)。“向往”指强烈渴望在城里找一份好工作,改变命运。(1分)

二者在表达情感的逻辑关系方面不能颠倒(忧伤是主旋律,向往城里的生活是改变命运的追求。放在后面是强调。因为忧伤所以追求)。(1分)

评分要点:表明态度1分,具体分析这些词语

18.文章以“起身的饺子落身的面”为题,有什么用意?(419.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6分)

分)

(1)第①段中加点的“幸福”和“忧伤”是否矛盾,

(2)赏析第②段画线句

(3

)

20.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准确的两项是 (4分)

A.第⑧段“高楼大厦令我恐惧并且向往”,能够改成 “向往并且恐惧”,不影响情感表达。

B.第⑾段“我怕不能够按时醒来”写出我想为母亲做起身的饺子的决心,“我还是没能按时醒来”则抒发心愿未能达成的愧疚。

C.第⒂段用“安静”“郑重”来描写母亲吃面时的情形,突出爱的回馈让母亲感到欣慰、幸福。

D.整篇文章中,母亲只说了三个字“挺好吃”,能够看出母亲不善言辞,不懂得表达爱。E.写母亲外出归来闻到“落身的面”的香味的情节,意在突出家人间互相传递的温暖和爱意,使小说的主题得以升华。

21.请比较本文第⑨段和链接材料,在刻画的母亲形象和刻画的手法上有什么不同。(6分)

我自己呜咽着背,同时听得见坐在旁边缝纫着的母亲也唏唏嘘嘘地泪如泉涌地哭着。我心里知道她见我被打,她也觉得好像刺心的痛苦,对我表着十二分的同情,但她却时时从呜咽着的、断断续续的声音里勉强说着“打得好”。

18.(1)是文章的叙事线索;(2)是指当地的一种风俗;(3)是指蕴含家人的爱与深情(与责任)的载体;(4)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达到前三点即可得满分。)

19.(1)不矛盾,(1分) “幸福”指父亲和我在离家、回家的生活中因这个风俗而享受母亲浓浓的爱。(1分)“忧伤”是指自己因没能为母亲做一顿起身的饺子而感到忧伤、难堪。(1分)(2)从听觉、视觉、嗅觉的角度写到母亲做饭时的配料,(1分)既写出了母亲做饭手艺高超,又写出了母亲做饭时的用心、精心(1分),体现出母亲对丈夫的爱(1分)。

20. A D

21.第⑨段中母亲“认真地煮面”“不停地烙饼”,通过动作描写刻画出一个沉默少言的母亲形象,她将爱和责任,全都变成了饺子、烙饼和面。(3分)链接材料通过神态、 语言描写,刻画出母亲矛盾的心理,她一方面期待着以严训使儿子成才,一方面又为子女的受责揪心般痛苦。(3分)

美丽的邂逅

①我喜欢读书,喜欢到旧书摊淘书。

②那是一个深秋雨后的傍晚,在路边一个不起眼的书屋里,我随意地在杂乱的旧书摊上翻寻着。突然,一个熟悉的名字——《林清玄散文》跃入眼帘。我赶快把书抽出,店里的书可都是二手书,基本上都是单独一本。

③ 这本书是1996年1月第三次出版的,一幅抽象的图画连贯着封面和封底,黄色白色相间的扉页上录有林清玄先生的经典语句。句子左下方的页脚处,有几个竖写的蝇头小字:“慧藏书96.5.26”。整本书除了书脊上下两端有些微的破损,没折叠,没涂画,像新的一样。

④一个个或月光流泻、或雨打芭蕉的夜晚,我倚在床上,追随者林清玄先生的脚步,锦绣山河、风土人情、异国风光、人情冷暖、小人物的生存和命运……这个切充实、温暖和美丽着我的心灵。“一株草是微不足道的,但是有了亲自种的心血,就高贵起来。”“如果树是生命,果实就是它的心。”细细聆听先生的心灵独白,轻轻吟诵先生的絮语箴言,一脉温情和馨香弥漫了整个心田。这些篇章绝大部分是先生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结晶,十

多年后被这个叫慧的女孩珍藏,女孩珍藏了十多年后变成了我枕边的读本。这也是我们的一种缘分吧,素未谋面的美丽邂逅。

⑤掩卷沉思,这是怎样的一个女孩?

⑥都说字如其人,她是不是如她的字一样娟秀、精致和美丽?页脚签署的这个日子对于她有什么特别的纪念吗?我猜想:她必定是一个喜欢读书的女孩,是一个碧玉闺秀,因为喜欢读书的女孩典雅、娴静。古时评判美女的一个标准就是诗词为心,兰心蕙质。我仿佛看见轻风微拂中,淡淡斜阳下,一个明眸善睐的少女沉醉于书卷中,不时浅浅地笑,融入时光深处。一个愿意把自己的名字写在书本上的人,除了纪念这个日子,说明书的出处和归属,更有一份喜爱和珍藏在内。这么多年,这本书还保持完好和整洁也说明她对这本书是多么的爱护和珍惜。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十年足以翻天覆地。但是,生活越来越富裕日子越来越美好的时候,她为什么忍心把喜爱的书遗弃?一起遗弃的可能还有别的书吧?是乔迁新居吗?如果乔迁新居也不差这个本书的方寸,对于一个喜爱读书的人来说,不管走多远,书籍都是不舍的伴侣,精神的家园。十多年的光阴,有多少的尘俗和烟雨,再靓丽的青春也难以抵抗岁月的侵蚀。这个叫慧的女孩也应该不再年轻了,以前的梦想和追求也许被折断了翅膀,在生活的磨砺中,原本纯洁、满怀憧憬的心灵是不是随着网络快餐文化的盛行、社会的浮躁和功利,而变得越来越荒芜和浮躁?

⑦歌德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和很多高尚的人谈话。”一个不起眼的书屋,一本写着藏书人名字却被遗弃的好书,一段人生和当今文学的现状,使我思绪万千:今天,有多少人还会静静地捧读一本书?有多少人还会孜孜以求三国水浒西游记和金陵十二钗?

⑧这时候,我耳畔想起来了温总理感人肺腑的声音:“读书关系到一个民族的素质,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兴旺发达。一个不读书的人是没有前途的,一个不读书的民族也是没有前途的。”

⑨那个深秋雨后的傍晚,一段美丽的邂逅,充实、温暖和美丽着一个个夜晚。但此刻,我甚至宁愿我没有得到这个本书,宁愿这本书一直珍藏在慧的书架慧的心中……

(作者:朱东锷有删改)

1、作者为什么把在旧书摊上淘到一本书称作一段“美丽的邂逅”?(4分)

2、结合下面句子中加点的文字,品析作者是怎样表现“邂逅”的美丽的。(4分)

一个个或月光流泻、或雨打芭蕉的夜晚,我倚在床上,追随着林清玄先生的脚步,锦绣山河、风土人情、异国风光、人情冷暖、小人物的生存和命运……这个切充实、温暖和美丽着我的心灵。

3、读第⑥段,说说作者在“掩卷沉思”中表达了哪些情感,并概括情感产生的原因。(4分)

4、文章最后一句以两个“宁愿”表达了作者的愿望。请结合文章的主旨,说说作者在文中表达了哪些愿望。(6分)

参考答案:

1.这本被一个叫“慧”的女孩珍藏十多年的书,是“我”相当熟悉和喜欢的,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成了“我”枕边的读本,给“我”带来了很多美好的感受。

2.以形象(或生动)的语言来表现阅读环境的优美,以精练的语言(或多方面的表现)来表现阅读内容的丰富,以此来凸现阅读的愉悦和充实,从而表现“邂逅”的美丽。

3.(1)因对“慧”爱书形象的猜想,产生了欣赏(喜爱、赞美)的感情;(2)因对“慧”弃书原因的猜测,产生忧虑(遗憾、惋惜)的感情。

4.(1)希望人们能爱书(珍惜书),静心读书。

(2)希望人们能守住自己的精神家园,通过读书来提升个人的思想境界和修养。

(3)希望我们的社会形成全民读书的良好风气,以振兴我们的国家和民族。

雪中花

那是一个秋日的上午,我与丈夫刚刚搬入第一幢属于我们自己的房子。向窗外望去,看到父亲正在前院的草坪上神秘兮兮地忙碌着。我的父母就住在附近,听说我们搬家,父亲经常跑过来帮忙。\"你在那里忙什么呢?\" 我高声问道。

他笑着抬起头来:\"我要给你一个惊喜。\"我了解父亲,他所制造出的惊喜可谓是千奇百怪。自己经营批发业的他,经常会利用边角废料自制出一些有意思的东西。我小的时候,他仅用几个轮子和滑车就给我们做成了一套体育器材。还有一次我在家里举行万圣节晚会,他做了个南瓜灯,并将其绑在扫帚把上,然后躲在门外的灌术丛里,等客人来敲门时,他就会突然将绑有南瓜灯的扫帚把伸到客人面前,把他们吓一大跳。

而那一天我一再追问,父亲却不愿透露详情,也因为我正忙着整理新居,最后就将父亲的惊喜忘到了脑后。

直到隔年的3月初,在一个天色阴沉浓云密布的日子,我站在窗前望着草坪上仍然散落着的一片片不再洁白的积雪,无奈地在心中想着:这严冬为何还迟迟不肯离去呢?

突然我看到一堆积雪上竟神奇地浮现出一抹粉红,难道是我产生了幻象吗?我瞪大了眼睛仔细察看,在院子的另一边分明还有一点淡蓝,给沉寂已久的大地增添了生气,我拿起外套急不可待地要跑出去看个究竟。

原来那是一些藏红花,错落有致地散布在前院的草地上,有藕荷色的、淡蓝色的、浅黄色的和我最喜欢的粉红色,娇小的花朵在凛冽的寒风中摇摆。

这个定就是父亲要给我的惊喜吧!他知道冬日的昏暗与凄凉经常会令我的心情抑郁,还有什么比这小花更能适时地带给我一片生机呢?我胸中充满了一股暖意,不但是为了自己在这残冬时节能有鲜花相伴,更因为自己有一位如此深知我心的父亲。

此后每年的早春,父亲种下的藏红花都会如期开放,而每次藏红花绽放时,就会让我想起父亲常常用以鼓励我的那句话:艰难的日子即将过去,坚持下去,不要气馁,光明就要来临。

也许是因为疏于管理,过了几年后藏红花开得不如以往那样茂盛了,逐步地,我们的院子里就再也看不到藏红花了。我怀念那有藏红花相伴的日子,但是那一阵子我特别忙碌,加上我对园艺又一窍不通,想叫父亲再重新种一些球茎。但每日被生活的琐事与工作的繁杂所困,最终还是将这件事放在了一边。

几年之后父亲突然去世,全家人沉痛万分,依赖于坚强的信念,我们才能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打击。虽然我知道父亲依然会在冥冥之中陪伴着我们,但我仍然格外地思念他,想到他今后再不能给我带来惊喜,再不能帮我种植那解除抑郁的藏红花,更是伤心不已。

又过了四年,在一个阴沉凄冷的早春午后,我忙完公务开车回家,突然感到自己的心情是那样的沮丧,我知道一定是冬季抑郁症再一次袭来,这似乎已成为每年必要经历的一段痛苦日子,但这个次我却觉得好像还有一些别的原因。

稍后我想起那一天是父亲的生日,不禁又开始追忆起父亲在世时的生活态度以及他一直所秉持的信念。有一次我曾看到他将自己身上的大衣脱下来送给无家可归的人。他经常还会与经过批发商店门前的陌生人聊天,一旦得知他们穷困潦倒,饥寒交迫,便会将他们带回家里饱餐一顿。但此刻我却禁不住要怀疑,父亲现在的情况如何?他好吗?他现在在什么地方?难道真的会有传说中幸福的天国吗?

但紧接着我又为自己的疑虑产生了一种罪恶感,才意识到有时坚持信念竟是如此的困难。

不知不觉我已经到了家,走下车,我习惯性地扫了一眼那仍然死气沉沉的草地,不过我突然愣住了,就在那泥泞的草地与早已变为灰色的积雪当中,迎着凄冷的寒风,赫然挺立着一朵粉红色的藏红花。

而这时距父亲为我种植藏红花已经18年之久了呀!这个株球茎怎么会在深埋于泥土之中这么多年后,才发芽开花呢?难道这又是父亲在冥冥之中给我的惊喜吗?难道他是要借这朵小花向我传达某种含义吗?父亲的话又在耳边回响起来:坚持下去,不要气馁,光明就要来临。激动的泪水模糊了我的双眼。

虽然那朵粉红色的藏红花仅仅绽放了一天,但却坚定了我终生的信念。

(作者:[美]琼·安德森)

中考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 2019-02-26 16:17:47| 分类: 教育教学 | 标签: |举报 |字号大

小 订阅

用微信 “扫一扫”

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用易信 “扫一扫”

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有些同学做阅读题时,全凭自己的感觉答题,其实,答阅读题也是有技巧可寻的。

一、看分值答题法:

能够从试题的分值中推测答题的要点。如一道题给的分值是3分,答案可能就有3个要点,一个要点一分,所以从试题所给的分值中,我们就能推测答案的要点和要求的字数。

例如:陕西省中考题:当前一般有哪几种消暖雾的方法?文中提到的咱们陕西的消雾作业属于其中哪一种?(3分)

答案是:3种。“加热法”、“吸湿法”、“人工搅动混合法”。文中提到的属于第二种。

二、用原文答题法:

做题要牢牢地记住:“答案不在你的脑子里,答案只在原文中。”无论在任何情况下作答,既要体现个性和独特见解,又要较好地忠实于作者的主张。

具体作法是:把所问问题中的关键词句还原到原文中去,再靠船下篙,一般来说,答案就在该关键词句的上下面。

例如:2新集中学2007年中考语文模拟试题:作者所说的“常想一二”在文中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在原文第10段紧靠着问题中关键词“常想一二就是”后面的句子就是本题的答案。

三、两步法

阅读题中时常会问到:一句(一段)话在文中的作用。做此类题:

第一步:我们首先看这个句子(段落)是在文章中的哪个位置,开头?中间?还是结尾?如果是在开头,则有以下几种可能:点明中心、设置悬念、总领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为下文作铺垫、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如果是在中间,则起到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如果是在结尾,则起到画龙点睛、点明中心、深化主题、总结全文、首尾呼应、前后照应、结构完整……

第二步:答题格式可固定为:在内容上,起到……;在结构上,起到……(省略号内容再具体到上一步去相对应)

例如:《陕西省课改区初中毕业学业考试》中第13题:“文章开头和结尾都涉及到‘我’协助程海修改作文一事,从全文结构来看,这样写有哪些作用?”

(注意,本题只问到结构)答案是:修改作文一事既是文章的缘起,又对交换饭卡起了铺垫和衬托作用,首尾呼应,结构完整。

四、三步走法

在说明文当中经常出此类问题,即问“一个副词(全部、部分、都、大概、可能、据说……)能否删去?”回答此类问题可分为三步:①不能;②解释该副词在本文当中的含义;③如果去掉,句子显得太绝对化了,就不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生动性、准确性、严密性)。

例如:《山西省实验区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中第13题:“文中加线中的‘据说’一词能否去掉,结合说明文语言特点作简要分析。”

答案:不能,“据说”说明没有确切的史料证明,所引资料是听来的,去掉则变成肯定,与事实不符,也不符合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要求。

五、三析法

同学们认为最难回答的,莫过于“理解句子的含义及作用”这个类题目。

其实这类题目也不一定的答题技巧:

我们能够首先分析句子的特点及位置;再分析其在表意和结构上的作用;最后,结合语境,分析哪个是句子表达时最关键的词语,指出其语境义。

例如:《河南省高级中等学校招生学业考试》中第12题“第(11)段中“期待和自豪的泡沫怎样理解?”(3分)

首先分析这是一个比喻句;其次,分析其表意为:所有的期待和自豪都像泡沫一样;最后分析其中的关键词为“期待”和“自豪”、“泡沫”,结合语境,答案为:①老人期待和自己的亲人在一起,期待和别人谈论自己的子孙;

②为自己有这么多的子孙而自豪;③她对子孙的期待如同泡沫一般不可实现。

六、进入角色法

《2007年连云港市中考复习指南考试说明》中指出考察学生“欣赏文学作品中的形象,语言”;“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考查的是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分析概括水平和鉴赏评价水平。

做这样的题,我们最好进入角色,把自己置身于文章中去,这就好比让你去主演一部电影,只有你感情投入,用心体会,把握文章的角度才会更准确一些。例如:《河北省年课程改革实验区毕业考试》中第22题:“西尔维娅对年轻人的感情发生了哪些变化?”第23题:“西尔维娅是一个怎样的小女孩?”

答这样的题,用此法再合适不过,如果我们以小女孩的身份进入到文章中去,不难发现,小女孩“我”刚见到年轻人时感到很害怕;和年轻人相识后心里产生了爱慕之情;年轻人离去后,西尔维娅时时思念他;我们也不难发现,西尔维娅是一个天真、有主见、热爱大自然的小女孩。

七、其他方法:

(1)指代词所指代的内容,一般是在指代词的前面找,找到之后,再放在指代词所在句中读一读,看是否适合;

(2)某句(某段)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论证方法),及有何作用?

找出方法并不难,关键是后一问,我们能够按照下面的模式:准确(生动、形象、科学……)地说明(论证)了本句(本段)的说明中心(中心论点、分论点);

(3)评价赏析一句话,先评写作特点、语言特色,如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个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

(4)概括文段事例,必须包含两个要素:什么人,做了什么事;其他要素如:时间、地点、环境如果有特定意义,也应概括在内。

当然,现代文阅读,内容包罗万象,题型层出不穷,形式千变万化,但我们答题时只要注意:(1)认真审题,弄懂题意后作答,不能望文生义,轻易作答;(2)熟记各种文体的阅读知识,避免知识错误;(3)掌握一些

常见的解题的解题技巧。

把握以上几点,相信,我们都会取得令自己满意的成绩。

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

1.记叙文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2.找主题句?

找首段或尾段的议论抒情句。针对一节中的主题句应在这个节中找议论、抒情的语句,特别是结尾处最重要。

3.文章内容?

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实行综合、概括。

答: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

4.材料组织特点?

紧紧围绕中心选择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5.划分层次?

(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

(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

(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

(4)总分总(掐头去尾)

6.记叙线索及作用?

线索:(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时间(5)地点(6)作者的情感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7.为文章拟标题。

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

(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6)作者情感

8.填写读书卡片。

按各项要求上原文寻找,再填写。注意原文的标题、作者、出版社等项(有时在括号内)。

9.记叙顺序及作用?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4)平叙(略)

10.语言特色?

结合语境和修辞方法从下列语句中选择:

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

注:必须结合具体语句分析。

11.写作手法及作用?(包含修辞)

(1)拟人手法

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2)比喻手法

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3)夸张手法

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象征手法

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5)对比手法

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6)衬托(侧面烘托)手法

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7)讽刺手法

使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实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增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8)欲扬先抑

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9)前后照应(首尾呼应)

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12.修辞方法及作用

(1)比喻: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2)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3)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

(5)对偶:形式整齐,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6)反复: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

(7)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反问:态度鲜明,增强语气,强烈抒情。

注:必须结合相关语句分析。

13.具体词语的含义与作用?

方法:联系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

答:“××”一词原指……,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

14.句子含义?

抓住关键词,分析它的特点及含义,联系上下文再解释。

15.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

(1)承接上文

(2)开启下文(引出下文)

(3)承上启下(过渡)

(4)为后文作铺垫

16.表达方式?

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

17.记叙文中议论的作用?

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18.记叙文中抒情的作用?

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19.描写的种类及作用?

种类:(1)肖像描写(2)外貌描写(3)神态描写(4)动作描写

(5)语言(对话)描写(7)心理描写(8)景物描写

(9)场景描写(10)环境描写(11)细节描写

作用:塑造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20.散文特点?形散而神不散。

21.散文种类?(1)叙事散文(2)抒情散文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