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I l舭 2015.6蔬 菜 细胞工程技术在花椰菜育种中的应用 胡立敏朱惠霞 陶兴林 (甘肃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农业部园艺 作物生物学与种质创制西北地区科学观测实验站 兰州73003) 摘要:植物细胞工程技术在花椰菜育种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主要从花椰菜的组织快繁、单倍体培养 及原生质体融合三个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论述.分析了植物细胞工程在花椰菜遗传改良中的重 要作用,对今后细胞工程在植物遗传改良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花椰菜;基因工程;育种;应用 细胞工程是生物工程的一个重要方面.总的来 关键因子。但浓度过高对其具有抑制效应:在MS培 说,它是应用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的理论和方 养基添加2 mg/L 2。4一D与3 mg/L CTKs可获得最佳 法,按照人们的设计蓝图.在细胞水平上进行的遗传 质量愈伤组织。同时高浓度CTKs有利于获得更多的 操作及进行大规模的细胞和组织培养。当前细胞工 芽。Sasaki等(2002)发现BR能够显著刺激不定芽产 程所涉及的主要技术领域有细胞培养、细胞融合、细 生,ZT与iPA也促进芽再生,当CTKs与BR共同添 胞拆合、染色体操作及基因转移等方面。利用细胞工 加时能够显著提高再生率。朱惠霞等(2010)研究了 程技术进行作物育种,是迄今人类受益最多的一个 2个花椰菜品种的子叶和上胚轴的再生能力,发现子 方面。在常规的杂交育种中,育成一个新品种一般需 叶作为外植体时不定芽分化率低。子叶大部分发生 要8 10年.而用细胞工程技术对杂种的花药进行离 黄化;而上胚轴作为外植体不定芽分化率较高,在适 体培养,可大大缩短育种周期,一般提前2 3年,而 合的培养基上均能达到100%,“祁连白雪”上胚轴最 其有利于优良性状的筛选。细胞工程技术在花椰菜 佳诱导培养基为MS+6BA1.0 mg/L+IAA0.5 mg/L,“新 育种方面具有其独特的作用,从组织培养、单倍体培 东海明珠80天”的最佳诱导培养基为MS+6一BA 养和原生质体融合等方面,对近年来细胞工程技术 在花椰菜遗传育种领域的应用进展作一介绍。 1.5 mg/L+IAA0.5 mg/L。 2单倍体培养在花椰菜育种中的应用 利用花药和小孢子等单倍体培养技术是加速花 1 组织培养在花椰菜育种中的应用 组织培养技术是在无菌的条件下将活器官、组 椰菜育种材料纯化的重要方法,可直接用于育种,大 织或细胞置于培养基内。并放在适宜的环境中,进行 大缩短杂交后代的选择和纯化的过程,提高育种效 连续培养而成的细胞、组织或个体。目前国内外学者 率,缩短育种周期。花椰菜小孢子培养技术还不成 对花椰菜的基因型、取材部位、培养时间、培养基及 熟,基因型、取样时期、预处理和预培养等方面是主 激素等各因素影响进行了研究,应用子叶、子叶柄、 要的限制因素。 1 基因型 下胚轴、花球、花托、花茎、花茎叶等外植体.成功获 2.得完整再生植株。Manisha等(2001)通过愈伤组织途 基因型是影响小孢子胚胎发生率的关键因素, 径获得了稳定的再生植株,2.4一D是愈伤组织启动的 不同基因型材料在相同试验条件下培养,胚状体产 基金项目:甘肃省科技支撑项目(1304NKCA129);农业部园艺作物生物学与种质创制重点实验室。 作者简介:胡立敏,女,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花椰菜育种。 一284— 蔬 菜2015.6 舭 iI 量不同。杨清等(1990)以不同基因型花药为材料,发 热激温度与热激时间组合对花椰菜小孢子培养胚产 现培养基中加人硝酸银能明显促进体胚发生。且在 量有显著的影响,32℃热激处理24 h.小孢子胚产量 浓度为125 mg/L时体胚产量最高。张晓芬等(2005) 显著高于其他组合,这与Dias(2001)发表的结论相 以12种花椰菜基因型为试材,进行游离小孢子培养 一致;而Duiis等(1992)研究却发现30 处理48 h 技术研究.只有基因型C1成功地诱导出了胚状体并 最合适,方淑桂等研究认为33℃处理48 h最适宜。 获得再生植株。方淑桂等(2006)以80份早中熟花椰 顾宏辉等(2004)以F1为材料进行游离小孢子培养 菜栽培种为材料进行小孢子培养时,有20份材料诱 可获得纯合的DH材料,32cI二热激处理24 h对于小 导出胚状体,诱导率为25%;基因型不同,产胚量差 孢子培养效果最佳:液体NLN培养基中.蔗糖从 异也较大,产胚量最高每蕾平均36个。最低的每蕾 17.7%降至10%,32℃保温24 h可明显提高小孢子体 只有0-2个,相差182.5倍。赵前程等(2007)在186个 胚发生,而且冷预处理可提高体胚质量。 花椰菜试材中,有55个材料得到了小孢子胚,诱导 2.4培养基成分 率29.6%。顾宏辉等(2007)以松花型F1杂种为材料, 蔗糖不仅作为碳源为游离小孢子提供能量并且 发现小孢子胚胎发生主要依赖于基因型,庆农65 d 还是小孢子的渗透调节剂.其浓度大小对小孢子存 每花蕾体胚产量最高(平均达15.5个);体胚萌发率在 活及是否发育成胚具有很大的影响。张晓芬等 30%左右.并自然加倍成二倍体。由此可见-/J、孢子胚 (2006)在研究花椰菜游离小孢子培养时,比较了含 胎发生能力同其他遗传性状一样,是受基因调控的 10%、13%和16%蔗糖的培养基的出胚率,结果显示, 遗传特性.对较难诱导的基因型,可通过与易诱导材 含13%蔗糖的NLN培养基胚胎发生率最高。 料杂交后再培养,提高胚诱导率。 激素的影响:在培养基中添加6一BA、NAA对游 2.2取样时期 离小孢子培养的影响已经有很多研究。在赵前程等 花蕾大小,即小孢子所处的发育时期,是影响出 (2007)的研究中,当1.0 mg/L NAA+0.5 mg/L 6一BA 胚的关键因素之一。植株发育状态直接影响小孢子 组合使用时,愈伤组织发育速度较快,愈伤组织质量 的生理生化特性和小孢子的发育方向,通常认为小 最好,能够进一步诱导获得胚芽。而6-BA 1.0 mg/L+ 孢子培养的最佳时期是单核晚期至双核早期。方淑 NAA 0.1 mg/L的激素组合最适宜花椰菜胚胎愈伤组 桂(2006)等以早中熟品种进行游离小孢子培养时, 织分化形成再生植株,愈伤组织分化率达到100%, 取材前6 d内气温10cI=~2O℃。盛花前期至中期花蕾, 平均每块愈伤组织的胚芽分化数量达到6.52个。 选择单核靠边期至双核期小孢子,经33℃热激处理 活性炭的影响:孙丹等(2005)的研究表明,在培 48 h后暗静置培养的产胚量最高。赵前程等(2007) 养基中添加0.10 mg/L活性炭能增加大多数品种的 在试验中以单核早期、单核靠边期、双核期和三核期 胚产量。原因可能是适量的活性炭可以吸附一些由 的小孢子进行培养,结果表明。单核靠边期到双核期 于胚胎滋生产生的代谢物质,从而促进胚胎发育。赵 的小孢子培养出胚率高,而在三核期和单核早期进 前程等(2007)对花椰菜小孢子的研究表明,在胚胎 行花椰菜小孢子培养不能获得胚状体。这与方淑桂 转移到脱分化培养基的初期.添加100 mg/L的活性 等的研究结果一致,盛花前期培养的小孢子产胚量 炭可以减少胚胎褐化、死亡,这个结果与姜凤英等 最高。比其他时期培养的高20%以上,差异达极显著 (2006)的研究结果相一致。试验中还发现,活性炭添 水平。 加在固体培养基表面比混合在培养基中效果更好。 2.3预处理和预培养 韩阳等(2006)研究发现,高浓度的活性炭对小孢子 为了提高花粉培养的效率,通常对试验材料进 胚的发生表现出抑制作用。 行预处理。预处理包括高温、离心、低温、射线、甘露 3原生质体融合技术 醇或预培养等方式,其目的就是从生理生化上改变 通过远缘杂交将近缘植物的优良性状导人栽培 细胞生理状态、分裂方式和发育途径,有效地抑制小 作物,已经成为作物遗传改良的重要途径。但有些远 孢子的配子体发育途径,提高单核小孢子核对称分 缘杂交存在不能结实、生长势弱等缺点,原生质体融 裂的频率。顾宏辉等(2007)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 合能很好解决这个问题。半个多世纪以来,国内外通 ——285—— 1 l书 过原生质体融合已经获得了大量芸薹属植物与近缘 植物的属间杂种。Vatsya等(1982)最早利用花椰菜幼 苗子叶的原生质体再生出植株。由下胚轴再生的植 株叶片分离的原生质体有较高的分裂活性和再生更 板固体培养、双层培养和gelrite包埋培养方法比较. 发现gelrite包埋培养最有利于下胚轴原生质体培 利用原生质体非对称融合技术获得了含有ogura雄 【J].北方园艺,2010(9):143—145. 究[J].华北农学报,1990,5(3):48—51. 2015.6蔬 菜 f41杨清,曹鸣庆,Chanvin J E.冬花椰菜的小孢子胚胎发生研 【5】张晓芬,王晓武,张延国,等.花椰菜游离小孢子培养再生植 株研究『J].中国蔬菜,2005(1):16一l7. 6]方淑桂,朱朝辉,曾小玲,等.花椰菜游离小孢子培养及影响 多新枝能力。卫志明等(1990)通过液体浅层培养、平 【因子[J】.福建农业学报,2006,21(2):138—142. [7】赵前程,吉立柱,蔡荣旗,等.花椰菜游离小孢子培养及植株 再生研究[J].华北农学报,2007,22(6):65—68. DH再生植株[J],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07,15(2):301—305. 养,获得78个正常生长再生植株。惠志明等(2005) [8】顾宏辉,朱丹华,杨加付,等./J、孢子培养获得松花型花椰菜 性不育胞质的花椰菜再生植株。Kao等(1992)使用青 花菜下胚轴原生质体与携带有ogura不育基因的线 粒体和etr叶绿体的Brassica napus叶肉原生质体进 行体细胞杂交,得到的再生植株带有ogura不育基因 的线粒体,染色体数为2n=56。Christey(1991)等用含 黑芥CMS的青花菜叶肉原生质体与抗除草剂阿特拉 津的芜菁下胚轴原生质体融合获得了4株既表现 CMS又抗阿特拉津的表型与青花菜相似的植株: Conner等(1997)利用此特性不育株系作母本,把阿 特拉津抗性作为遗传标记进行杂种种子生产以提高 制种效率。Zhou(1997)等在油菜与青花菜原生质体 融合后的再生植株中得到了抗黑腐病植株。 4展望 经过国内外学者多年的研究探索.花椰菜细胞 工程技术已越来越完善。尤其是小孢子培养技术有 了显著提高,这为游离小孢子的广泛应用奠定了基 础。游离小孢子培养技术可大大缩短育种年限,提高 育种效率,具有单细胞单倍性、群体数量多、自然分 散性好、不受体细胞干扰、便于遗传操作等优点。但 是还应看到,目前花椰菜游离小孢子培养在启动机 理、微观发育机制、发育途径等理论研究,以及与之 相关的外界环境对游离小孢子生长的生理生化方面 研究还十分欠缺,还没有建立起完善高效的再生体 系。所以今后应在花椰菜游离小孢子研究中,加强基 因型、微观发育调控和外界条件对花椰菜游离小孢 子生长发育的研究。 参考文献 【1]Manisha M.,Sharma D R.,and Kaur R.In vitro plan tlet re・ generation from callus cultures in caulilfower CV.PSB KI【J】. Crop Improvement,2001,28(1):9-13. [2]Sasaki H.Brassinolide promotes adventitious shoot regenera— tion from caulilfower hypocotyl segments【J].Plant Cell Tissue and Organ Culture,2002,71(2):111-116. 【3]朱惠霞,胡立敏,陶兴林.两个花椰菜品种再生体系的研究 ——286—— 【9】顾宏辉,唐桂香,张国庆,等.冬性花椰菜的小孢子胚诱导和 植株再生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04.30(1):34—38. 【10]Dias J S.Effect of incubation temperature regimes and culture medium on broccoli microspore culture embryo-genesis.Eu- phtica,2,001,119:389—394. 【1 1】DuOs J G R.,Voorrips E.,Visser D L.,et a1.Microspore cul— ture is Suceessfu1 in most types of Brassica oleracea L『J1.Eu— phytica,1992,60:45—55. 『12]赵前程,佟志强,蔡荣旗,等.提高花椰菜游离小孢子胚胎植 株再生率研究【JJ.河南农业科学,2007(7):77—79. 『131孙丹,王涛涛,叶志彪,等.基因型和活性炭对大白菜小孢子 胚胎发生的影响[J】.湖北农业科学,2005(6):73—75. 『141姜凤英,冯辉,李娜,等.甘蓝类植物游离小孢子培养研究进 展[J].辽宁农业科学,2006(5):28—3O. 【151韩阳,叶雪凌,冯辉.大白菜小孢子培养影响因素研究[J].中 国蔬菜,2006(7):16—18. 【161 Vatsya B.,and Bhaskaran S.Plant regeneration from cotyle- donary protoplasts of caulilfower(Brassica leraeea L.var. botrytis L.)[J].Protoplasma,1982,l13(2):161-163. 『17132志明,许智宏.影响花椰菜下胚轴原生质体培养和植株 再生的因素[J].植物生理学报,1990,16(4):394—400. [181惠志明,刘凡,简元才,等.原生质体非对称融合法获得花椰 菜与ogura CMS甘蓝型油菜种间杂种[J】.中国农业科学, 2005,38(11):2 372. 【19]Kao H M.,Keller W A.,Gleddie S.,et a1.Synthesis of Brassi— ca oleracea/Brassica napus somatic hybrid plants with novel organeile DNA compositions[J].Theor Appl Genet,1992,83 (3):313—320. 【20]Christey M C,Makarof C A,Earle E D.Atrazine-resistant cy— toplasmic male——sterile——nigra broccoli obtained by protoplast fusion between cytoplasmic male-sterile Brassica oleracea and atrazine—resistant Brassica campestrls【J】.Theor App1 Genet, 1991,83(2):201-208. [21]Conner A J,Christey M C.A seed treatment for eliminating non hybrid plants when using atrazine resistance as a genetic marker for hybrid seed production【J1.Annals of Botany, 1997.80:561—564. 『22]Zhou Z,Weeden N F,Dickson M H.The expression of a re. sistant gene to black rot in progeny of the protoplast fusion broccoli(B.oler一0)[J].Plant Cell Report,1997,19:109—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