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三字经有感作文300字 篇一:读三字经有感 朱奕祺
今年暑假,爸爸给我买了许多课外书,我最喜欢一本书名为《三字经故事》的课外书。 爸爸对我讲《三字经》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启蒙学教材,流传近千年之久,几乎家喻户晓,现在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儿童道德教育丛书》。
《三字经》全文仅一千一百多字,内容却包罗万象,天文地理、社会家庭、历代兴衰、文化变迁,应有尽有;其中更包含了传统伦理道德的精华,阐述了丰富深刻的人生哲理。全文三字一句,两句一韵,读起来朗朗上口,易懂易记。
这本《三字经故事》将原文分段作注释、翻译,还配合文句精心选编了七十一则相关故事。这些故事有的讲述典故渊源,有的阐述人生哲理,有的表现传统美德,大都意蕴深远。书中的经典原文大字注音,以便于诵读;注释、译文简洁明了,可帮助理解;故事则情节生动、图文并茂。
我一接触这本书,就使我有一种走进神圣的经典殿堂,不但积累了知识、丰富了语言、增长了智慧,而且获得了许多有益的启迪。同时,吸引我两天内一口气把它看完,至今我对它还爱不释手,经常翻出来看其一、二则故事。 篇二:读三字经有感 王语晗 前段时间,妈妈给我买了好多书,丰富了我的课余生活。其中有一本带释义的《三字经》,这是一部国家启蒙读物,内容丰富,含义无穷,读来朗朗上口,音韵和谐。 我认真地读了一遍,真的不大懂。我去请教妈妈,妈妈说那是文言文,你看不懂没关系,你可以一边看释义,一边读文。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多读几遍,慢慢就理解了。
我又重新读起来。其中”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是说人生下来都是一样的,但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所以人从小就要好好学习,区分善恶,才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融四步,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是说东汉的黄香,九岁的时候能替父亲暖被窝。孔融四岁的时候就懂得把大的梨给哥哥吃,而自己拿最小的那一个。这两个故事告诉我们:要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培养自己的爱心,友善他人。 想想自己经常对父母发脾气,和弟妹争宠,都觉得脸红。从现在开始,我也要做一个好孩子,帮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尊敬师长,孝敬父母,和弟妹分享家庭中的天伦之乐。 篇三:读《三字经》有感
《三字经》是中国古代儿童的启蒙读物,古代只要有受过启蒙教育的人都熟知此书。但是,对于现代的绝大多数的中国人来说,它既熟悉又陌生,说它熟悉是因为大家都知道《三字经》这部经典,都知道”人之初,性本善”;说它陌生是因为人们对”人之初,性本善”之后的内容”性相近,习相远”已不多,”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更是少数,何况是全书通读,全面了解呢。有幸的是,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播出了解《钱文忠解读三字经》及同名图书。借此得以全面了解〈三字经〉这部经典著作。以下是我读此书的一些摘录。 三字经的篇幅少,只有三千多字,但以最简单的语句,最凝练的方式,把中国漫长的传统社会所集聚下的最重要的哲学智慧、伦理道德、知识,汇聚在一起。例如,”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就这十二个字,反映的是儒家学派关于人性本质的哲学问题的思考和探索。
篇四:读《三字经》有感 徐湖涵
最近,我读了一本书《三字经》,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句子是”香九龄,能温习,孝于亲,所当执”.这句话,告诉我们人要有孝顺之心,要学会报恩。
故事讲的是黄香九岁的时候,她的妈妈因病去世了,家里全靠爸爸打理。黄香心里想,妈妈去世了,我一定要照顾好爸爸。那年,天气十分寒冷,黄香的手也冻得冰冰冷,但是她坚持每天用自己的身体去给爸爸暖被窝。黄香的行为真让我感到佩服!
在平常的生活中,黄香虽然比我小,但比我孝顺。同样在冬天,我的被窝也非常冷,我经常躲到爸爸的被窝里取暖,害得爸爸全身发抖,有时”鸡皮疙瘩”都出来。我爸爸是人民教师,平时工作十分繁忙,但一有空,爸爸总是烧最好吃的菜给我吃,在饭桌上经常给我夹菜,非常的心疼我。而我从来没有烧过饭菜,给爸爸夹过菜,心里非常内疚,今后我也要学会做家务活,从小事做起,从行动上孝顺他们。
《三字经》对我印象很深,每句话读起来不仅朗朗上口,而且教会了我们做人的道理,指引我们向人生更高的目标迈进。 篇五:读三字经有感
我记得我以前看过一篇文章叫做《孟母三迁》。这个故事讲了孟子小时候十分调皮,他们家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学着大人哭嚎,跪拜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到集市里去住,可他有学着商人作生意的样子。孟子妈妈又到搬到学校旁边去住。孟子开始变得守秩序、懂礼貌、喜欢读书。孟子的妈妈很满意,于是就定居在那里。等孟子长大成人后,学成六艺,获得大儒的名望。人们都以为这是孟母逐渐教化的结果。
这个故事验证了《三字经》中的一句话”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意思是:从前孟子的母亲为了孟子能在良好的环境中生长,曾三次搬家。孟子不努力学习,孟母生气的割断正在织布的纱线,教戒老办法子只有积少成多,日积月累的学习,方能进益。 这个故事让我懂得一个道理:环境改变人生! 篇六:读《三字经》有感 徐烨
妈妈给我买了本《三字经》, 书中每三个字都会讲一个道理或是一个历史、寓言故事。我读了之后,里面的许多小故事都深深地感染着我,让我受益匪浅。
让我深受启发的一句是”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孔融这么小就懂得自己吃小梨,把大梨让给哥哥吃。使得我逐渐养成了互相谦让、礼貌待人的好习惯。
还有”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是说一块玉石,如果不去雕琢,就不能成为有用的器具。这句话让我懂得了我们每一个小学生,犹如一块璞玉,玉不琢,怎成器?我们应当从小就要刻苦学习,将来成为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我有一个哥哥,上小学的时候就不好好学习,很贪玩。父母怎么说他也不听。现在,他非常后悔上小学时没有好好学习,没有打好基础。现在后悔已经晚了,又有什么用呢?
《三字经》中还有许多像这些包含着大道理的小故事 ,它使我学到了许多做人的道理;它是我的好朋友,能伴我成长,促我进步;它也可以不断鞭策自己,使自己更完美。 篇七:读《三字经》有感 孙婧然
暑假里,我读了一本书,名叫《三字经》。我想大家对这本书都不陌生吧!这本书是我两岁的时候,妈妈给我买的。那时候的我也只能说会背,还不能理解每个故事的意义。现在重新认真的读了一遍,真是受益匪浅。 这本书浓缩了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书中的故事让我知道古人是如何尊师重道,知错能改,勤俭节约的。
我最喜欢李白的故事。李白从小聪明,但不喜欢学习。一天,他逃学去玩时,见到一个老奶奶在磨一根铁棒。李白问”老奶奶,你磨铁杵干什么呀”?老奶奶说”我要把它磨成绣花针”.李白听了,后悔自己贪玩而浪费了读书的时间。从此,李白立志努力读书。后来成为了大诗人。
故事虽短意义却很深刻,我坚信通过我的努力学习,我会比古人做的更出色。 水浒传武松读书笔记(一)
《水浒传》中有很多精彩的故事,其中我最喜欢看的是《武松打虎》。
《武松打虎》讲的是:武松在景阳冈酒店里喝了十八碗酒之后,不听别人的劝告,还是上了景阳冈,在景阳冈上遇到了一只凶猛的打老虎,大老虎想吃了武松,武松就用自己的铁拳头打死了老虎,为民除害。
在《水浒传》中描写的一百零八个好汉中,我最喜欢武松,武松是我心目中的大英雄。他敢不听别人的劝告,一个人独自上景阳冈是因为他有勇敢的性格和过人的本领,所谓艺高人胆大。在景阳冈上,他独自一人用自己的拳头打死一只老虎,这也能说明,他是一个力大无比,武艺高强的人,这更说明艺高人胆大。要是换了别人,别说打老虎了,老虎没吃他,他自己可能先被老虎吓死了。
艺高人胆大。一个人要想成功,要想做出一番大事,首先要用高超的本领。比如说,高空王子阿迪力,可以在几十米高的高空中走钢绳,还能在钢绳上做出倒立、劈叉、倒行等高难度的动作,他有那样的胆识,也是因为他从小就连就了高空行走的本事。 《武松打虎》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艺高人胆大。 水浒传武松读书笔记(二)
《水浒传》——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塑造了108 位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曲折,扣人心弦。
当我读完《武松醉打蒋门神》时,我被武松为民为除害的品质打动了:蒋门神抢施恩的地盘,施恩热情招待武松,并告诉了武松,武松听说蒋门神抢别人的地盘,一气之下,一路上喝了十几碗酒,几下便把蒋门神打得跪地求饶,蒋门神终于不干坏事了。
记得那一天,我正放学回来,到了马路边,我看到一位年迈的老奶奶呆呆地站在那儿,并焦急地跺着脚开始我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儿。走过去仔细一看,这老奶奶满头白发,双手挂着拐棍,还戴了一副墨镜,嘿!原来这老奶是个盲人!现在我终于知道了她不过马路的原因了。我想:这老奶奶不能过马路,又是个残疾人,怪可怜的,我还是去帮一帮她,扶她过马路吧!我走近几步,又退了回来,想:她既不是我外婆,又不是我奶奶,我凭什么要扶她过马路?我正准备走,可转念一想:老师不是经常教导我们要热心帮助残疾人吗?我还是去帮帮她吧!我又走了几步,停了下来,想:我为什么要帮一个陌生的奶奶过马路呀?反正会有人扶她的。哎呀!我心里的两边又战斗起来了,我该听谁的呢?我焦急得不知怎么办。这时,我想到了醉打蒋门神的开松,他乐于助人,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我当时下定决心,也要像武松一样成为大英雄,我笔直地走向老奶奶,扶老奶奶过了马路。 我们也要像《水浒传》里的武松一样路见不平,拔刀相助! 水浒传武松读书笔记(三) 《水浒传》中一百零八位绿林好汉,其中的一位武松棒打猛虎的故事我从小就听说过了,武松这响亮的名字早就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中。
终天,我自己看《水浒传》了,就特别留意“武松打虎”这一节故事,怀着对这位勇士无限敬佩的心情,认真地读了好几遍。读完后,我终于长长地吁了一口气,合上书来,凝望着远方,仿佛武松打虎的镜头就在我的眼前,我的拳头也不由自主的紧紧攥起来,热血沸腾,恨不得和武松在一起,力斗那只吊睛白额虎。 谁都知道百兽之王——老虎的凶猛,武松也不例外,但是他“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正是因为他怀着一颗正直、侠义之心,他才甘冒生命危险,决心剪除祸害一方乡邻的“大虫”,为民造福。并且,也体现了武松技高人胆大的一面,没有过硬的本领、超人的胆魄、坚强的自信,就是十碗酒下肚,也是无济于事。
武松,一个神勇无比的人,他的勇敢、正义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我们也要从小做起,打好扎实的学习基础,练好基本功,学到更多的本领,让知识武装自我,在以后的人生征途中,即使遇到最大的“拦路虎”也不惧怕、不气馁、不退缩。 细米读后感
今天读了《细米》这本书,算来算去,这已经是我读曹文轩纯美小说系列的第六本书了。当我读到知青梅纹下乡插干活时,令我记忆深刻,不能忘怀。
梅纹与其他几个女孩一样,都是从城里下乡插队的知青。到了农村,都要学干农活。而正值麦子成熟的季节,所以知青们都要下地割麦子。而那些女知青生长在城市,下地干农活要从头学起,而对于年龄最小的梅纹,干农活更是一种折磨,割麦子也是第一次。
由于梅纹手脚太慢,每当别人割了七八行时,她却连两三行还没有割完,就已经气喘吁吁了,所以她有时累得早上都不吃饭。妈妈十分心疼梅纹,于是每天让细米在第二节课后为她送饭,看得别人十分羡慕。
农村人和城里人就是不一样,村里人割好几行都不带喘气,但城里来的女知青割半行就要站起来休息一阵子。那么可想而知,如今如果体验一下知青的感受,肯定还有许多人坚持不到一两天就回来了,更别说坚持到最后。现如今我们在家里都是父母眼中的小金花、小太阳,家里人对我们关怀备至,捧在手里怕掉了,含在嘴里怕化了,使得我们的自立能力非常差。()想想真惭愧,自己就是如此,从小妈妈什么也不让我干,家里的活她都一个人包了,而如今,我自己还不回洗衣服,不回做饭,而提到农村大舅家的表姐,妈妈常说她8岁已经什么家务都会做了。
因此,自己也要从现在做起,学会自己动手,学会独立生活。
人民教育读后感疯狂的体育运动读后感风之王读后感400字《住进一粒粮食》读后感
文/那雪在飘
那是在一顿午饭后,我看到女儿在碗中吃不干净的一粒粒大米时怒斥道:把米吃干净,再在碗里剩米,改天我让你“住进一粒粮食”里!看你以后还剩米不?从你刚会说话,我就教你“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也是我教你的最早的一首唐诗,可直到现在,你依然不知道珍惜粮食,还把米吃不干净!女儿好奇得瞪大眼睛说:妈妈,你真的能让我“住进一粒粮食”里?我胜券在握地说,当然能了!赌是打定了!
在以后等待的日子中,我想如果长征不把书寄来的话,我也要去书店或者网上买本,不仅为自己,也为孩子!
几天后,守信的长征寄来了他几年来心血的结晶——怀乡散文《住进一粒粮食》!在书的扉页俊朗、纤细、洒脱的签名非常醒目:“那雪雅飞,流年似雪!”真的很感动!我想我只
是所有喜欢长征文字读者中很幸运的一个,在此谢谢长征的这份诚意!
直到有天女儿看到了我手上捧的书时狡黠道:哈哈,妈妈,这就是你让我住进的“住进一粒粮食”里!我诡计着说正是,正是!女儿急忙夺过了我手中的书,津津有味得读了起来!
最初结识长征的字是一个文友,也是我的妹妹推荐给我的,我记得很清楚那是一个炎热难耐的夏日中午,妹跟我说,我给你看篇文章,这字写得不错! 这字就是长征的《菜园子是最小的一块地》,“菜园子小,几乎跟巴掌一般大。你家伸出来一只,他家伸出来一只,村子里的菜园子就聚在了一起。乡下的日子本来单薄,嚼了一冬的咸菜疙瘩没谁不想那些脆生生的黄瓜……”这样形象,质朴,生动且灵动的文字立马把我带回到了我家的菜园子,那片片金黄色充满阳光味道的向日葵开始在我的脑海招摇,还有那些嫩的、绿的出了水的瓜果蔬菜一股脑地冒了出来,还有在菜地边陪伴我童年的那些花花草草,以及在小小菜地一起劳作的我亲爱的乡里乡亲,你们那亲切的乡音再次在我的耳畔回响……看到长征的字我像一个长途跋涉的旅人看到了清泉一般!那种清洌和甘甜是我很少遇到的!
到后来就是到读者论坛和他的博客看他的字了。记得早时我还没有博客,就把他的博客收藏到文件夹中,只是每次电脑重装后都会丢失的,由于太喜欢了,问朋友们要过好几次他的地址,也问长征要过好多次,长征玩笑说,丢了就丢了吧!我说那不行,你的字毒性太大了,我中深了!
手捧《住进一粒粮食》这本书,我深知它的份量和不易!不知长征熬红了多少次眼睛,不知长征牺牲了多少个休息和娱乐的时间,有多少次和黑夜孤寂厮守!但同时我想他也是幸福的,曾经听长征说过写作的过程也是在字里寻找一种感觉:“释放的感觉;减压的感觉;重生的感觉!”。我想一个作者能对乡村和土地有如此深的情怀和认知的人他至少是个六旬老人吧!其实不然,他也和我一样是七十年代出生的青壮年,和我一样是个自由职业者,和我一样是个文学爱好者,但他比我努力和执着,就这点已让我敬佩不已!
读着长征的字,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温暖而灵性!有似曾相识的感觉,也许那是在过往的生命中,那扇柴门也悉数的一开一合;在空旷的田野里我也曾注视过一只野兔机敏和灵性:在放学的路上我也欣赏过皑皑雪地里一群麻雀的群起群落;在邙岭之上我也曾抚摸着毛茸茸的马尾草和它窃窃私语;也曾在田间为一只死去的蚂蚁挖个坑,堆个坟;也曾善意地抚摸一棵玉米的成长……是的,乡村的一木一草、一瓦一石,都是长征描写的对象,且都赋予了它们灵性与美好,不知那些无言的生灵和物件们该如何感谢长征!草木一秋,人生一世!一株草轮过了四季也许就是肥料和尘埃了,可长征得于它们于重生和长生!
作者在《村庄在上》这样写到不:“我静坐的这个黄昏啊,夕阳的幻影久久不肯离去,交织着,梦幻着,以无形的面孔遥看着有形的村庄。或许那轮红彤彤的红日知道,在博大的宇宙中有一个小小的村庄,有一个茕茕孑立的身影,一直在等待每天的朝阳升起,用无穷的光和热赐予人们温暖和粮食。田野上,那些蓬勃的草木,用自身的幻灭养育着村庄里的人们,然后又一茬一茬地被播种,被希翼,走进村庄永恒的梦里。”还在《篱笆青青》中写到:“一声鸡啼啄破了黎明,红红的朝阳升起来了,霎时乡村沐浴着七彩云霞,鸟儿们在篱笆上唱起了情歌,歌声婉转,流淌着多情的音符。我自散发着谷物香醇的梦里醒来,绕着青青的篱笆看了又看,像读一首诗,像欣赏一幅画,像听一曲古典的乡情乡韵。每一片叶子都是清新的,每一朵花都飘散着清香……”有道是:“青山无墨千年画,流水无弦万古琴。”我想说:“长征
不语字成画!”在这本书里不仅有如画的乡村美景,更有感人至深的亲情呼唤!
我想作者对亲情的深度触摸和深情感怀一定会触动每一位读者的神经。我们能够在《甘蔗林 阿姐坡》里感受作者对手足亲情的深情怀念和对英年早逝姐姐的无限追思!在《田鼠的张望》中写到:“我是别人眼中的路人甲,但一生都是父亲母亲的主要角色。他们爱与不爱,并未表白过,只是相濡以沫地走过那么多苍白的岁月,终会有一个人先谁而去,徒留灯光下孤单的守侯。而今,我怕母亲说疼,说哪里不舒服,甚至一声长叹都会让我不安。”这样的感叹又何尝不是我们每一个做儿女的心声!在《瘦影清灯》里又让我一次次泪眼朦胧:“父亲啊,这一张张纸钱如果能表达出我的孝心,我宁愿拉上一马车,焚燃一炷清香,告诉阴世的王者——我们并非一无所有。……——父亲,走就走吧,远离那么多苦难和贫穷,是我所有的祝福!”这是长征对父亲告慰和祝福,这又何尝不是我对父亲的告慰和祝福……
我想那个在阡陌之上奔跑的翩翩少年跑到了青年,再跑到了壮年,他的内心已如他头顶的天空一样的纯净和辽阔,也如他脚下的大地一般的殷实和丰富。我想他不仅是田埂上的歌者,更是田埂上的精灵!在他的乡村的海与河里,我打捞出的不仅是温暖和感动,更是作者对人生和生命的反思和叩问!
“人有时很容易走进一些空旷的岁月,不是无奈,也没有强迫。当你逼真地站在一片空旷之中,千万不要惶惑:生命有四季,人生有四季,人生有春秋,没有谁能活在永恒的春天,也没有谁会永远站在孤寂的旷野。/矿区里粉尘弥漫,掩盖了真实的生活。/想想脚下的路,再难或再远都要抬起沉重的脚步。/村庄里的我太傻,有太多梦,又太过执着。/我只知道,天空、大地,山川,河流,森林与星空,每一次与它们相遇,我会像蚂蚁一样渺小;一对一,敬畏与虔诚,臣服或与之心灵相依……”一些疼轻易地钻进了心里!
我想这本怀乡的心灵鸡汤不是一天,一个月都能享用完的,它是一生一世的陪伴,如同鲁迅先生的《故乡》一样,常读常新。我想这本《住进一粒粮食》的书会让每一个在乡间长大,心怀故乡的人为之动容得!我也会让孩儿们看的,不仅让她们从中欣赏到乡间的如画美景,也让她们感受一些乡俚乡情,更让她们从中摄取天地万物之灵气,感知乡村生活的艰辛和不易,以及一滴粮食的来之不易!
在这个雾霾严重的深冬,我已不渴望呼吸到一口纯净的空气,至少我还能在长征的文字中找回我的原乡,碧蓝的天空和纯净的空气,故乡的一草一木,山山水水,乡里乡亲已经潮水般地涌来……那曲悠扬动听的《故乡的原风景》再次在耳边响起……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