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兴平盛安及朝其日记术文成学的艺就东北师大外研所刘春英日记确乎是文学的一种形式,托尔斯泰日记、鲁迅日记的驰名,不亚于他们的代表作。然而,在古代作家中,恐怕很难找到有意识地以日记从事创作的,更不消说靠其问鼎夺魁或与此种文学形式终生结缘的。不过,日本平安朝却是一个例外。就一种文学体裁来说,日记并没有悖于正常的文学发展过程,只是就其在一个时代的繁荣程度而言,倒和欧美及中国文学史有区别。本文拟就平安朝时期日记文学特殊发达的原因及其艺术成就,做一浅析。一、平安朝日记文学特殊发达的原因日记文学在日本古典文学中异常发达,尤其是在平安朝时期。第一,它不仅是某些作家写作的形式,而且是写作的主要形式;第二,日记文学不仅是作家的个人之作亦为一个时代的艺术风潮所向;第三,其艺术水准之高,被历代所称颂。平安朝二百余年l司从事日记文学创作的比比皆是,最终成为这一时代的主要文学形式之一。日记文学何时起源尚无定论,在奈良时期,已有人染指。有人说《万叶集》中大伴家持的歌日记,即为日本日记文学之滥筋。然而,日记作为文学却是发达于平安朝,肇始于纪贯之的《土佐日记》(935),以后出现了《蜻岭日记》、《枕草子》、《和泉式部日记》、《紫式部日记》、《更级日记》、《成寻阿阁梨母集成《赞歧典侍日记》、《笙日记》、《平中日记》、《高光日记》等,盛及一时,流芳千余载。其后,至镰仓时期,日记文学仍兴盛不衰。为什么在日本的平安朝时期日记文学竟能发展为垄断宫帷和贵族文坛的艺术呢?一般地说,平安王朝日记文学的发达,主要是发端于作家在创作上的自觉意识。就是说,在平安朝以前,尚谈不上作家以日记为文学形式进行创作。而在平安朝时期,情况却大为不同。日本政治中心移至平安京后,大力效仿和引进中国唐朝的政体及文化成就,时尚以讴歌唐风为荣,尤以宫廷贵族为最。中日文化思想的交流也促进了日记文学的发达,当时大批日本僧人出访大唐,并用熟练的汉文记载下这不凡的创举,讴歌了日本民族不惜冒着生命的危险,跨海求学的积极进取精神.天台宗三世住持圆社的《入唐求法巡礼纪行》8(47)首开先河。作品以日记体形式和叙景抒情的笔触描述了旅唐十年的见闻,其中对遣唐船途中遭遇风暴的描述最为出色。而船抵中国后,作者历游安徽江苏等十余省,遍访名寺高僧等事的记载,对了解当时唐朝政治、经济、宗教、社会风习、文化艺术、民族关系及外交情况.提供了珍贵的参考资料。藤原忠平、藤原师辅的汉文日记应为宫廷日记和私人日记的开山鼻祖之一。忠平的日记《贞信公记》(94)8记载了平安时代日本确立摄关政治体制的经过。师辅的日记《九历》(960)记事内容丰富多彩,从宫中的万般礼仪,至太子的降生和即位,无所不及,文学色彩很浓,可谓研究古代风俗史的大全。这些汉文的日记性质的著作无疑为日本一5一日记文学的发达起到了媒介作用。可是日记文学能于平安王朝发展到顶峰,还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第一平安朝社会是日本封建社会高度文明开放时期。繁荣强盛的政治经济、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日益发展的对外交流,都给日本文化带来极大的影响。日本通过对外来文化的大量吸收和消化,开始了历史上第一次大的文化跃进,把“舶来文化”改变成能表现日本民族心态的“复合形的国风文化”,简化汉字草体的平假名的问世,可以说是平安贵族社会的最大贡献,这种用假名文字表述语言的形式,为日记文学的创作带来革命性的变化。第二,平安朝的妇女表现出空前的开化和进步。当时宫廷文风极盛,天皇中不乏有才华的风流天子,后宫女子也以文才炫耀争宠,是时,能诗善赋者遍于上层社会。这种风气,自然也影响到妇女,她们也随着男子风雅起来,或以大胆奇妙的笔触争雄天下,或以气势磅礴的构思留名青史。妇女文化素质的增强,社会地位的提高,更促进了日本的日记文学,尤其是女性日记文学的发达。平安朝女性日记的繁荣和兴盛,体现了平安朝社会的高度文明和妇女文化水准的提高,同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镰仓室盯时代的妇女文化,影响着史学界对平安朝文化史、妇女史乃至整个日本古代文化史、妇女史、社会史的研究。承平五年(935),著名歌人纪贯之所写的《土佐日记》为假名日记文学之嘴矢。全文叙事简洁,戏谑而多变,充分体现了日本文体的优美和丰富的表达能力。作品记述了承平四年(93们作者卸任土佐守后,返回京师的五十五天的旅行生活及见闻。作者不仅以形象的方法记录了沿途的所见所闻,而且这些见闻和体验引发了他内心世界的波动从而形成充满感情的客观世界的描绘。假名文字的出现,表明了所谓“国风文化”的逐渐兴起,但在平安朝并未成为有教养的贵族必须使用的文字。他们仅以汉文从事写作,借以表明自身的文化修养,所以作为土佐守的纪贯之只好假托一女性写作了这部作品。假托女性,使用假名,一方面或许更能较自由地吐露作家个人的感受;另一方面,也表明宫廷中的女官、贵族官吏家的妇女虽然有条件接受良好的文化教育,但却达不到男性应有的探文水平,故以假名作为表述自己心灵世界的手段。由于这些妇女处境和命运的不同,于是产生了以假名的形式表述各自心态的日记,从而促进了日记文学,尤其是女性日记的兴盛和繁荣。二、平安朝日记的成就(一)表现内心世界的艺术日记文学成熟的标志,是以假名文字能流畅自如地展现和剖析人物的心理活动借以揭示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为基准的。在这方面,最早的代表作当推藤原道纲母的淤蜻岭日记》(990)。该作是第一部充分表达女性个人自由感情之作,它的写实性文笔和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对后来的日记文学和物语文学有很大影响。作者藤原道纲母出身于地方官吏之家,能诗善赋,天历八年(954)成为当朝权贵藤原兼家的侧室,翌年生了藤原道纲。她有感于一夫多妻制下女人的痛苦,在媚居后执笔写下了这浸透女人泪水的心酸之作。作品分三卷跨度12年。上卷起于少女时代,详述与兼家相识、结婚、生子,直至发现丈夫用情不专的十五年间的事;中卷描述遭丈夫疏远的过程;下卷描述作者摆脱苦恼,倾心于艺术和母爱的过程。作品以回忆手法将藤原兼家狂妄自恃、放纵好色的性格刻画得栩栩如生,并塑造了一位美貌、单纯、倔强的才女形象,反映了她的悲苦和怨恨。她为人妻,却从内心中滋生起女性的个人意识。作家敢于面对现实,如实地揭示贵族男性地位的特殊对于女性所受到的束缚和不公平待遇她感到苦恼、,,载了掘河天皇染疾、病故期间的姿容苦恼。。、、愤慈。虽说作家并没有脱离平安,作者的热心护理和爱莫能助的焦虑同时:也记述了天皇故世后女官们的悲痛情绪描写奉白河院之命,贵族的道德思想范畴但却第一个触及一夫。,下卷多妻制的社会与道德结构这一事实说明日本日记文学是具有自觉意识的女性为迫求个人幸福与生活权利而创作的富有个性的文学作者再度入宫,,于宫中。触景生情女的痴情(二),抑制不住对先帝的思慕之悄作者从自身经历中有感而发,坦城地描绘了少。作品形式。它完全脱离了公式性的笔录、,而成为字里行间洋溢着一种悲枪的美宫帷见闻录,富有生动形象塑造的。表述内心世界的文学王朝日记文学能登上艺术之峰是由于,使日记成为表现个人心灵的艺术的另一重要作品,作家个人的心灵的表白与内心风波的表现但它绝不仅只限于爱情题材。是《和泉式部日记》(1005),。藤原道纲母的日记生活,集中于个人的内向.王朝第一才女紫式部写作的《紫式部日记》(1008一IOj)o记述了侍奉一条天皇中宫描写也仅限于女性单一的天地。。和泉式部的作品却与此不同她不局限于个人的她以艳丽流塑造了一对藤原彰子时的所见所闻容有以下几方面式;:。整体观之,主要内苦恼在两性生活上是开放的、第一,宽弘五年关白藤原、畅的文笔和率直不畏闲言,挚热的情感,道长之女中宫彰子的分娩及其后的庆典仪第二、、,勇敢。、执著地追求幸福生活的青。.对宫中女官的容貌、才华、性格,、年男女形象这或多或少地与她的经历有关保元年(王相爱,教养式部为人处世的评价以及对同代文人和泉赤染卫门;和泉式部初与和泉守桔道真结婚,后离异长999)清少纳言等的评论,并坦。进宫侍奉皇太后,,,先与为尊亲露自己的心绪赠答歌第四生动,第三记宫中与藤原道长的这,为尊亲王段后。又与其弟敦道亲王,;,记敦良亲王及宫中的祝宴纪录精确,感情日笃恋爱生活不久事发。宫中舆论沸腾。亲王部日记是紫式部的回忆录参考价值料。,表现决意接其入宫,在非议声中他们开始新的日记以对研究平安王朝的宫帷生活有重大的同时对了解紫式部的生平及《源但不久敦道亲王又故去,回忆的手法记述了作者和敦道亲王之间这`氏物语》的成书过程亦不音为珍贵的参考资段短暂的恋情作者集中表现了对爱情的迫,求情主人公甚至不避社会舆论乃至放纵多这部作品倒说起草子》《紫式部日记》,使人不禁想起同时《枕。不过,在平安朝那个年代,代的另一文学高手清少纳言及其代表作(995~1001)。是追求个人爱情的勇敢的告白。作品中穿插,的二首短歌潇洒手法、一百四十四首赠答歌、多浪漫《枕草子》又名《清少纳言记》,以作者其历敢挚热的程度大大地增强了作。出仕一条天皇另一中宫藤原定子时的女官日记为主,品的感染力,同时作者在描写上使用了虚构由三百余段长短不等的文字构成共类聚,、,从而丰富了日记文学的表现力,分日记、随想三部分。其中日记部分,,在表现内心世界的丰富感情上I侍日记》(110)、《赞歧典以日记形式记述中宫定子及诸宫人的交往表现出作者对贵族文化风气的迫慕和上层权威的敬畏满幻想和感伤情调,、。亦毫不逊色。这部作品以近,对宫廷,乎男女之爱夫妇之情的普通人的感情,朴作赞美文笔简洁明快,充素率直地描写了对已故天皇的思恋之情。。可能是由于清少纳言侍使得作社会的,、者赞歧曾任掘河天皇典侍的真实纪录作品系宫侍生活。奉的中宫定子因其父故世而失庞缺乏对人生由上下两卷组成上卷详细记者对命运持超然态度深切关注,关于定子与权臣藤原道长之女中宫彰子之间的权势之争及周围复杂微妙的人际关系很少涉及。由此,作者晚年抛弃尘世,寄身道门之举就不难理解了。上述事实说明,日记文学不仅是表露感情的艺术形式和记述男女个人遭遇的创作,也是揭示平安时期宫廷的权势之争及宫帷生活的见证。而渗透纸背的主要是充满着权势之争所带来的个人的喜与哀、苦与乐的复杂情感。(三)失意漂泊的心灵营原孝标女的叹更级日记》(106)0可以说是平安朝后期“一个女人一生的写照”。它不再限于豪华、奢侈的宫廷与贵族世界,而是表现普通官吏的“受领人家”的生活,生平漂泊,憧憬消逝,从而丰富了平安日记文学。作者孝标女出身地方官吏之家,进宫做过女官。日记起笔于她十三岁时,随父自任地返京后,贪婪地阅读各种物语,憧憬此生能与《源氏物语》中的主人公光源氏之类的男人结百年之好。但命运多赛,历尽磨难,至33岁时,才出仕佑子内亲王,翌年嫁下野守桔俊通为继室。15岁时丈夫病逝,在凄凉困苦的姗居生活中,以阿弥陀佛自慰,并开始执笔回味平生。作品虽为日记文学,但又具有物语和纪行文学的特征,其中穿插的日个梦,贴切地表现了由一个天真浪漫的少女到暮年的安稳及笃信宗教的心境变化。语言朴实,读来哀婉动人。《更级日记》含有浪漫性与幻想性,这也是其他日记所不及的。延文五年(1073)问世的《成寻阿阁梨母集》,可谓是古代日中文化交流史上的一首颂歌。作者为大纳言之女,并曾仕于后冷泉天皇。延文四年(1072),其子成寻作为僧人渡海入宋朝,赴五台山巡礼。所作日记叙述了年近八旬的作者,在得知儿子要到中国学艺的消息后,悲伤难禁。三年后,儿子赴宋作者更忧其命运,她悔恨放走爱子生怕此一8尸一生母子再难相见,常常潜然泪下,一年后便离开人世。日记真实地记录了感人的母爱和八十老母思子的悲切心情,真挚动人。作品从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中国佛教对日本的影响,以及日本民族在其发展过程中抛家舍业,博采众长的求学精神。把平安朝日记文学推上顶峰的,可以说是日本古代的女性作者,她们立下了汗马功劳。这些妇女几乎都出身于中上层家庭,在宫中作过官,多数才情并茂,不少人还是歌坛高手。这种生活经历坪扩了她们的视野,也使她们有机会能展现自己的才华。但在男性专权的平安朝社会,能给妇女提供的思想文化背景还是有异于男性的。她们在接受传统文化和从事创作上形成了自己的特点:首先是观照人生的现实性。她们赋诗为文主要是抒发个人情怀,而无政治方面的考虑。由于生舌圈子狭窄,大部分作家的日记表现出题材狭窄、气魄不足、精致有余、抒情性强的特点,其中最突出的是关于爱情题材的作品。这类作品,文情并茂,联想丰富,大胆表白,向往幸福,真实地反映出平安王朝的社会风气。在这些众多的女流作家中,虽然出现过紫式部这样的大文豪能较为大胆地抒发对历史时局的看法,但更多的则是对现实人伦情感的重视。其次,在情感表现上,很少畅怀高歌,更多的是压抑迁回,委婉曲达。另外在审美情趣上倾向于柔美凄婉。她们的审美意识与正统伦理观念结合得颇为紧密,因而妨碍了审美情趣的多元发展,这不能不说是这一时期作为日记文学主流的女性日记文学的一大瑕庇。贵任编辑何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