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马蒂斯绘画的秩序与和谐美学观
四川省泸州医学院
摘
之一。文章主要通过他的文章对这一观点进行剖析、研究。关键词:
秩序和谐精神空间
推崇:使艺术成为与自然相平行的和谐体。光的感觉不必从自然获取,应该依靠色彩“等值”去表现:
“不要与大自然争
雄,不要去复制光,我们必须寻求一个等值,与自然平行工作·····”这种美学观点必然导致色彩的单纯、清晰、鲜明、平静,那些表现瞬间效果的、不安宁的色彩完全被抛弃,过滤下来的当然就是画家理性对情感整理的记录。而正是这种理性的画面秩序,才能带来作品真正的和谐。
在对后印象派艺术的研究中,高更的“综合主义”美学对马蒂斯有着明显的影响。但是,马蒂斯认为高更的色彩神秘不清晰,平涂的色彩由于欠缺对色彩自主性的深思熟虑,表现出过多的说明性质。由于高更没有秩序的整理,他的色彩受象征性内容的限制,过多地表现主观情感,而无法使色彩形成一个完全不依赖自然空间的绘画空间。马蒂斯要表现的是“一种自主的绘画空间”。怎样表现这种自主性呢?看看他在《鉴定书》中描述教堂画的制作:
“当我制作这个教堂的图画时,我没有
任何别的目的。我只想在一个非常有限的空间里,嵌入一个精神空间,一个不受描绘对象限制的空间。”在马蒂斯看来,绘画空间不是用传统的透视关系和明暗效果来描绘的,而是在画家自主的秩序整理下,利用色彩自身的特性,靠各种色彩之间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的变化、运动使人意会出来,在观者的心中塑造出一个“精神空间”,它是精神和谐的开放性装饰空间,是抛弃错觉为目的的虚假空间,是特定心理状态的和谐的实在空间。
马蒂斯认为:素描是理智的,色彩表现情感。画家应该首先接受理智的训练,在此基础上,整理自己的感情,在理性的约束下,才能达到理智与情感的和谐,艺术与自然的和谐。对于画家情感的表现,马蒂斯并不赞同凡·高那种狂放、夸张甚至无所制约的表现。
“在我看来,表现并不意味着是反映在一
(《画家笔记》)
个人脸上或暴露在一个强烈的动态上的激情。”
黄文
要:马蒂斯是野兽派的代表画家,也是现代美术的先驱。他的绘画美学观点十分丰富,画面的秩序与和谐观点只是其中
野兽派是欧洲20世纪初具有开拓性的第一个现代艺术流派,具有强烈的革新精神和色彩表现力,它是一个散漫的艺术群体,一群出于对传统艺术的厌倦和为探索新的表现形式而聚在一起的青年画家。在1905年的巴黎秋季沙龙上这些青年画家联合展出作品,由于造型、色彩超越了当时的常规,引起震惊。一位评论家在这些色彩粗野的绘画中间看到一尊颇有多那泰罗古典风格的雕塑作品时,惊呼:了!”野兽派由此得名。
野兽派代表画家马蒂斯(1869~1954),早年学习法律,后来专心致力于绘画艺术。他的艺术风格的突出特点是强调色彩在绘画中的作用,摒弃传统色彩的光影和明暗,用单纯的色彩构成平面而和谐的画面。他主张排除传统艺术的模仿再现,强调色彩的表现性。作品主题单纯,强调的不是表现内心的冲突和骚动,而是心灵的宁静与和谐。
马蒂斯的绘画美学通过他独特的天才创造和六十多年的艺术实践,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对现代美术的各个流派均有影响。1908年,他发表了《画家笔记》,详尽地阐述了自己的美学思想,并在晚年的《鉴定书》中对自己的艺术进行了总结,并在文章中具体谈到了绘画美学的观点问题,对于现代美术的研究有着重要的价值。
在马蒂斯的绘画美学中,秩序与和谐是一个突出的特点。绘画的秩序一般指画面上形式上的先后,表面上的条理。而马蒂斯心目中的秩序远远不止于此,而是一种精神上的秩序。形式上的秩序其实就是精神秩序的表现。作品看上去之所以不混乱、有组织、有节奏,那是因为画家内心活动的有条不紊。
“如果一幅画有秩序感和明确感性,那就意味着同样的秩序感和明确性在画家的心中就已具备,而且画家也意识到它们的必要性。”
马蒂斯的这一美学观点,来自于他对前辈画家的研究。他对印象派以来的画家如莫奈、凡·高、高更、塞尚等的艺术颇为关注。在长期的实践中,对前辈们的理论实行拿来主义,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美学观点。
马蒂斯认为印象派画家追逐光色效果的同时,由于过于紧张地描绘瞬间效果,缺乏对自然的有条理的感受和有秩序的分析,这样的结果就是画面缺乏安宁性而显得混乱;因没有把画家对自然的感受加以整理并使之加入到作品中,作品必然难以完善。因此,印象派作品中的一切表现都呈现出一种被动、缺乏自我的效果,画家也因此成为了光色的奴隶。
马蒂斯提出不能复制自然,他主张放弃对色彩不安宁的处理,使画面产生平静、清晰、单纯的效果,避免对自然的第一印象,抛弃颤动而不稳定的感觉。因此,他对塞尚的观点十分
“多那泰罗被野兽包围
他主张强调理智对感情的整理,两者缺一不可。在画家自主秩序化整理后,将表现情感的形式加以艺术处理,就可以产生出与自然平行的和谐体,一个新的自然,一个特殊心理的完整表现。
“我不能奴隶般地再现自然,我必须解释自然,并叫它服从我的图画精神。当我找到诸色彩的关系时,其结果就一定是各个色调表现出来的一种生动的和谐,类似乐曲的和声。”(《画家笔记》),这正是画家终身为之奋斗的目标。参考文献:
[1]中外经典美术鉴赏[M].左庄伟,曹志林.江苏美术出版社1998,02.
[2]大学生美术鉴赏[M].中国铁道出版社,1998.
JILINJIAOYU
9904/200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