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口腔鳞状细胞癌3p24等位基因杂合缺失的研究及序列测定

来源:一二三四网
224 新医学20o9年4月第4o卷第4期 口腔鳞状细胞癌3p24等位基因杂合缺失的研究及序列测定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口腔科(510630) 金芮竹 蒋立坚 武警广东总队医院口腔科(51O507) 靳华 [摘要] 目的:探讨3号染色体短臂24区域EABMD(3p24 EA MD)位点等位基因 杂合缺失与口腔鳞状细胞癌(口腔鳞癌)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一限制性片段长度 多态性检测100例口腔鳞癌患者的口腔正常组织和肿瘤组织中的3p24 EABMD位点杂合缺失情 况,并对杂合缺失阳性配对标本的等位基因片段进行克隆及序列测定。结果:1oo对标本中, 发现正常组织有信息个体44份,其相应肿瘤组织出现杂合缺失23份,杂合缺失率为52%。 与正常组织限制性内切酶的MD位点的测序结果对照,杂合缺失的阳性克隆配对标本均发生点 突变。结论:口腔鳞癌组织中3p24 EABMD位点的杂合缺失率较高,常为点突变,提示该位点 附近可能存在潜在的口腔鳞癌抑癌基因。 [关键词] 口腔鳞状细胞癌 杂合缺失 等位基因 克隆 基因测序 聚合酶链反应一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Study on loss of heter0zygosity and sequence analysis on the allele genes of chrom0some 3p24 in oraI squa- molls ceU carcin0mas. n尺“ 『上, 口 L r上n,., Ⅱ. e Dep0 Q厂5 0,, £0ZDgy, e rd锄 把d 脚 Z 5 n n ,5l0630, nn [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0nship between l0ss of heterozygosity(L0H) on the alle1e genes of the EABMD site of chmm0s0me 3p24(3p24 EABMD)and oral squamous ceU carcinoma(OSCC). MetII硼s:The DNA fr0m noma1 tissues aJ1d ne叩1asm tissues 0f 1 o0 patients wiIh OSCC were detected f0r LoH on 3 p24 EABMD by p0lymerase chain reaction—restricti0n fragment len h polymorphisms(PCR—RFLP).PositiVe spec— imens 0f L0H were cloned and the sequences were analyzed.Results:Within lo0 cases,the flrequency 0f LOH 0n 3p24 EABMD was 52%(23/44).Compared with genes sequence on 3p24 EA MD 0f n0瑚al tissues,point muta- ti0ns were observed in a1l positive clones of relevant neoplasm tissues with L0H. C0nclu_siOn: LOH on 3 p24 EABMD occurs frequently in 0SCC,which is usua1ly caused by point mutation. It suggests that a n0Vel tumor sup— pressor gene 0f 0SCC may be nearby the EApMD s [Key words] Om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Loss of heter0zygosity Allele gene Cloning Gene sequencing Polymerase chain reacti0n—restriction flragment len h polymorphisms 1 引 言 列测定,为探讨该位点附近有否存在口腔鳞癌抑癌 在全球范围内,口腔癌的发病率居全身恶性肿 基因提供依据,现将有关结果总结报道如下。 瘤的第6位,其中以口腔鳞状细胞癌(口腔鳞癌) 2材料与方法 最为常见 0 J。Bmakhuis等 提出口腔鳞癌分子生 2.1一般资料 物学机制的“单克隆起源”模型,认为基因改变 2005年6月一2006年6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 可使单个正常细胞演变成具有成瘤性的恶性细胞。 三医院行外科手术治疗的口腔鳞癌患者10o例,均 近年来有报道提示口腔鳞癌相关基因可能定位于3 经病理学活组织检查(活检)确诊为口腔鳞癌,所 号染色体。本研究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l00例 有患者术前均未予化学治疗、放射治疗或其他治 口腔鳞癌患者的鳞癌组织的3p24 EApMD位点杂 疗。10o例中,男57例,女43例,年龄30—81岁, 合缺失情况进行了检测,并对该片段进行克隆及序 中位年龄6l岁,病程2周一6个月。标本取其手术 现职武警广东总队医院口腔科(51O5O7) 切除的新鲜肿瘤组织及癌旁组织(即正常组织,取 通讯作者 自距离肿瘤组织5 cm以外的黏膜)各100份(共 新医学20o9年4月第40卷第4期 1o0对),所有标本取得后均保存于一70 待测。 2.2 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polymerase chain Ie-acti0n—restricti()n f agn1eI1l 1ength po1ymorphism,PCR—RFLP)检狈0。 2.2.1 基因组DNA的提取与目的基因片段的PCR 扩增所有标本采用蛋白酶K消化,标准酚一氯仿 法提取组织DNA,用TE缓冲液稀释,紫外分光光 度计定量后备用。3p24 EABMD引物为:上游5’一 AACGTTCGACCTCAAGCCCAT一3’, 下游 5’ 一 AGAATGcCAAGGAAGCGTGCA一3’ (委托上海生 工生物工程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合成)。在50 L的 PcR反应体系中加入互补DNA 5 L、三磷酸脱氧 核糖核苷(dNTP)5 、10倍扩增缓冲液5 L、 上下游引物各3 L、Taq DNA聚合酶l L,加水 至终体积50 L,然后94℃变性30 s、64 退火 15 s、72℃延伸l5 s,共35个循环,最后1个循环 在72c【=延伸7 min,扩增目的基因片段为 3p24EABMD。 2.2.2 PCR产物的酶切及杂合缺失的判定 以 Msp I限制性内切酶酶切扩增产物,酶切位点为 CCGG,3p24EABMD酶切片段为210/123+87 bp, 并以2%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查酶切产物。若正常组 织的电泳结果出现3个条带判定为信息个体,若酶 切后出现2个条带或1个条带判定为非信息个体。 对信息个体的相应肿瘤组织用同一方法进行PcR 扩增产物经酶切及电泳检查,出现2条带或1条带 判定为杂合缺失。 2.2.3 杂合缺失标本的基因克隆和测序 采用TA 克隆法将存在杂合缺失的配对标本(包括正常组 织及肿瘤组织)等位基因的PcR产物分别与puc— T载体连接,然后转化感受态细菌(大肠埃希菌), 当转化率超过60%,经蓝白斑筛选阳性克隆体, 提取质粒,以3p24EABMD位点特异性引物扩增出 约2l0 bp大小的片段,证明在大肠杆菌的质粒中 含有目的基因片段。选取3对正常组织可被酶切、 肿瘤组织不可被酶切的阳性克隆配对标本(可酶 切组),以及3对正常组织不可被酶切、肿瘤组织 可被酶切的阳性克隆配对标本(不可被酶切组) 进行测序。测序委托上海生工生物工程技术服务有 限公司完成。 3 结 果 l00对标本中,发现正常组织有信息个体44 份,其相应肿瘤组织出现杂合缺失23份,杂合缺 225 失率为52%。 选取3对正常组织含有能被限制性内切酶酶切 与3对正常组织含有不能被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基因 片段的杂合缺失阳性克隆标本进行测序,发现在限 制性内切酶的MD位点上发生点突变。与正常组织 对照,可酶切组的3份肿瘤组织中,2份克隆123 位碱基G—C,1份克隆124位碱基T—C;不可被 酶切组的3份肿瘤组织中,2份克隆J24位碱基G —c,1份克隆l22位碱基c—G,详见表l。 表l 杂合缺失的阳性克隆标本限制性 内切酶MD位点的变异 4讨论 一般认为,恶性肿瘤的形成是一个由多种癌基 因、抑癌基因共同参与的多步骤、多阶段的复杂变 化过程。其中,抑癌基因具有与癌基因相拮抗的功 能,可以保持染色体稳定,促进负向调控细胞生 长、增殖及分化的功能,从而抑制肿瘤的形成。与 此同时,等位基因杂合缺失的研究已经成为寻求新 的抑癌基因和探求已知抑癌基因致癌机制的热点, 利用这种技术,大量新的候选抑癌基因已经被定位 于不同的染色体上,并且已有一些基因被定位克隆 和鉴定。 目前国内外报道显示,3p24染色体位点在乳 腺癌、头颈部癌及肺癌的发病过程中发生高频率的 改变 。coon等 发现,67%的口腔鳞癌组织存 在3p24.3区域杂合缺失现象;Kayahara等(2001 年)报道在口腔鳞癌3p24.2区域的杂合缺失率为 61%;Red0n等(2o01年)发现在分化程度较高 但不伴有淋巴结或远处转移的头颈鳞癌患者中, 3p24位点的杂合缺失率高达73%;而Afai(2O01 年)等报道在舌鳞癌此位点的杂合缺失率则只有 44%。本研究应用PcR—RFLP检测l00份口腔鳞痛 标本3p24EApMD位点的杂合缺失情况,杂合缺失 率为52%(23/44),与国外口腔鳞癌此位点杂合 缺失率的相关研究结果不尽相同,原因可能与各项 研究中患者来源的种族、地区及研究所采用的检测 技术不同有关。本研究提示口腔鳞癌患者3p24位 新医学20o9年4月第4O卷第4期 点半数以上存在杂合缺失,表明此位点杂合缺失与 口腔鳞癌的发生有密切关系,考虑此位点或其附近 可能有与口腔鳞癌相关的抑癌基因存在 抑癌基因在口腔鳞癌中最为常见的变化形式是 [参考文献] [1 赵琪,余东升.VM方案新辅助化学治疗在治疗口腔 鳞状细胞癌中的意义[J].新医学,20o6,37(11): 729 73O. 点突变。本研究为获得3p24EABMD位点杂合缺失 片段的具体信息,对目的基因片段进行了PCR产 [2: suBAPRIYA R,THANGAVELU A,MATHAVAN B,et aI. Assessment of risk factors f0r oral squam0us ceU car. cin0ma in Chidambaram,Southem India: a case・c0mr0l 物的序列测定,用基因克隆技术将2条等位基因分 别进行克隆测序,避免了直接用PCR产物测序所 study[J .Eur J cancer Prev,2007,16(3):25l一 256. 造成的不可靠性及杂合子测序时的因难。本研究挑 选3对阳性克隆标本进行测序,结果发现在限制性 内切酶的识别位点上发生点突变,提示 3p24EABMD位点在口腔鳞癌中的变化形式为点突 变。染色体畸变可导致了这些抑癌基因功能的丧 失,从而使组织有癌变的倾向。由于本文仅选用了 1个基因位点来检测杂合缺失,对确定可能存在的 抑癌基因的作用是很有限的,在今后的研究中应选 [3] BRAAKHUIs B J,BRAKENH0FF R H,LEEMANS C R. Head and neck cancer: molecular carcino}renesis [J].Ann 0ncol,20o5,16(Supp1 2):ii249-ii25O. [4 李涛,吴明拜,赵学信,等.食管癌3p24等位基因 L0H及其扩增产物克隆的研究[J].新疆医科大学学 报,2o03,26(3):224—226. [5j C00N S W,SAVERA A T,zARB0 R J,et a1.Pr0g— nostic implications of loss of hetemzyg0sity at 8p2l and 9p21 in head and neck squamous cell carcinoma[J]. Int J Cancer,2004,111(2):206—2l2. 用更多的标记基因或采用大规模基因组扫描,才能 为确定是否存在潜在的抑癌基因提供更有效和直接 的证据 (收稿日期:20o9—0l—O8) (编辑:林燕薇) 散发性戊型病毒性肝炎l10例流行病学与临床特点分析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感染科(5l0630) 黄思敏陈友鹏唐永煌 [摘要】 目的:探讨散发性戊型病毒性肝炎(戊肝)的流行病学特征及临床特点。 方法:回顾性分析1l0例散发性戊肝患者的病历资料。结果:散发性戊肝全年四季均可发病, 无家庭聚集现象。患者以男性为主,男女比例为3.6:1;非老年组(60岁以下)81例(占 73.6%),老年组(等于或大于60岁)29例(占26.4%)。单纯戊肝(单纯感染)7l例,戊 肝重叠慢性肝病(重叠感染)39例,其中以重叠乙型病毒性肝炎居多。重叠感染者的重型肝 炎发生率(18%)明显高于单纯感染者(4%)?起病初期有发热、鼻塞、咽痛等症状。黄疸 多见,占78.2%,其次为食欲减退及恶心等消化道症状。戊肝重叠肝炎后肝硬化者的ALT、 AsT比单纯感染者明显降低(均为P<0.01)?老年组患者的总胆红素比非老年组明显升高 (P<0.O5)。全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8.2%(3l/110),其中老年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非 老年组(P<0.01),重叠感染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亦高于单纯感染者(P<O.01)。经护肝、退 黄、对症等治疗,治愈41例,好转66例,死亡1例,自动出院2例。结论:散发性戊肝全年 均可发病,患者以中青年男性居多,大多数患者预后良好,但老年及重叠感染患者的并发症发 生率较高,肝功能损害较严重。 [关键词] 戊型病毒性肝炎,散发性 重叠感染 病毒性肝炎 流行病学 临床分型 l 引 言 戊型病毒性肝炎(戊肝)是由戊型肝炎病毒 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常以流行性或散发性方式 在人群中传播…。散发性戊肝占散发性急性病毒 性肝炎的8.6%,且患病率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引。 为进一步了解本地区散发性戊肝的流行病学特征和 临床特点.我们对我院收治的110例戊肝患者的临 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