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进行课改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最主要的依据,是集中体现和反映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载体,因此,课程居于教育的核心地位。课程改革,不是纯粹主观意志的产物,而是人们对特定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所作的主观反应。因此,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不仅决定了一定社会中的教育是否要进行改革,而且也从根本上决定了改革的方向、目标乃至规模。教育发展的历史进程充分地说明了上述论断。
我国现行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体系还不能适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求,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面对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现行基础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及弊端明显地凸现出来。
传统教育跟教育原本的目标相背离。例如,课堂上的主角完全颠倒,学生的主体地位被颠覆替换为教师。这样的课堂,学生学得痛苦,老师教得也痛苦,最后导致大部分学生没有学到知识,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教师个人的魅力及处理教材的能力,教学方法手段的运用欠缺等,会直接影响正面临中考压力的孩子们,会让孩子们一直处于一种苦学的状态,认为学习是一种负担,让教育变成了分数的傀儡。传统课堂的各种表现足以让我们反思,传统教育引发的种种痛彻人心的事情鞭挞着我们,必须去做一个改变。现行的教育模式已经阻碍了教育的发展,所以要求我们进行改革。
课堂教学改革正是一学生发展为本进行改革,确立学生的主导地位。正如于漪老师所说,办学要定位到教育的本质——提升人的精神世界。离开“做人”,便是没有灵魂的教育。知识的不全可以用道德来弥补,道德的不全却无法用知识来弥补。这也是课改的初衷。概括起来也就简单的四个字——以人为本。
从学校的角度考虑,改革也变成了一个必然的趋势。首先课改注重“人”的培养,所以本着为自己的学生负责的态度进行课改,是一种有良知、有觉悟的做法。就算不从这么高的境界出发,联系到学校自身的利益,推行课改也能带来若干好处。对于本身基础就比较薄弱的学校来说,课改就相当无路可走之后放手一搏拼出来的一条血路。传统教学已经无法扭转学校的情况,进行课改正好相当于把学校从头到脚进行“换血”。对于这类学校来说,课改所推崇的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让这些原本不被重视、不被人看好的孩子们有了归属感,而小组合作模式能让每一个孩子都找到自己的位置,清楚自己的职责。所以课改让这类学校的孩子开始“愿意学习”,让原本不愿意学习的孩子愿意去学,自然就提高了成绩。对于这类学校,主要着重于低段学生的拔高,提高学校的平均综合水平。
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许多国家无论是反思本国的教育弊端,还是对教育的发展提出新的目标和要求,都是从课改入手。通过人才培养目标,改变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符敏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