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创新社区科普活动服务居民健康需求

来源:一二三四网
创新社区科普活动服务居民健康需求

肖惠敏;姜小鹰

【摘 要】福建省护理学会发挥学科与资源优势,多渠道整合社会资源开展科普活动,提升居民健康素养.科普活动形式多样,学会主要通过组建社区科普志愿者服务分团,成立福建省“小鹰”护理基金,举办国家级及省级继续教育培训科普工作骨干,定期组织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社区等方式,共同参与科普工作.科普活动主要以满足居民健康需求为导向,与创建文明城市活动相结合.如组建实践团走访各个村落,内容涵盖医疗卫生、教育帮扶、文化宣传、海西建设调查、环保宣传、就业交流及党史国情教育等,受惠对象达35803名.另外,还组织护理学专业大学生青年志愿者为老服务,发挥科研优势解决居民健康问题.今后,学会还将从完善卫生科普活动的保障机制,加强社区卫生科普宣传,提高企业参与卫生科普的积极性等方面入手,促进卫生科普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 【期刊名称】《学会》 【年(卷),期】2013(000)005 【总页数】5页(P54-58) 【关键词】科普;居民;健康 【作 者】肖惠敏;姜小鹰

【作者单位】福建医科大学护理学院,福建福州 350108;福建医科大学护理学院,福建福州 350108 【正文语种】中 文

科学普及是实施“科教兴国”和科学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的重要途径[1]。卫生科学普及(简称卫生科普)是运用各种方法宣传,普及与人类身心健康有关的卫生科学知识,倡导卫生科学方法、传播卫生科学思想,使公众了解和掌握卫生保健知识,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建立科学、文明、积极向上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的社会活动[2]。开展社区卫生科普教育,是提升公民科学素质一种行之有效的非干预性教育,是促进民众知识更新与观念转变的重要平台。近年来,我会结合实际,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大力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将科普与学会各项工作有效地融合,营造了社区良好的科普氛围,提升了广大居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一)成立“福建省护理学会社区科普志愿者服务分团

福建省护理学会是八闽大地护理界精英汇聚的组织,拥有科普、内科护理、外科护理、急救护理等17个专业委员会,引领我省护理学科的发展与建设。学会把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充分发挥专业优势成立了以姜小鹰理事长为团长的500多人的“福建省护理学会社区科普志愿者服务分团”和各专业委员会的护理骨干及护理专家到社区、到乡村宣传,以预防疾病、保障健康和生命为主线的多系列、多层次的群众性护理科普活动,提升居民的卫生保健素养。 (二)成立基金会

为了开展健康促进活动,增进民众健康,在第43届国际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姜小鹰理事长的倡议发起下,成立了福建省“小鹰”护理基金募集资金,基金的名字是根据福建省护理学会第六届第十七次常务理事会的提议而命名的,意为期望更多的“护理之鹰”展翅翱翔在医学事业的蓝天。起初这个基金有人民币60万元,其中20万元来源于姜小鹰教授的个人捐款,20万是福建省护理学会的科普专项经费,20万元是福建医科大学奖励姜小鹰教授的“学科发展专项经费”,后来其他医疗

企业与个人又捐款12万元,共计72万元。该基金用于支持护理专业的人员开展社区科普活动;支持护理专业的学生青年志愿者组织活动;奖励在健康教育、健康促进活动中做出突出业绩的护理工作者及青年志愿者。基金的成立为开展科普活动提供了强有力的经济支持,推动了此项事业的健康发展。 (三)培训科普骨干

学会充分发挥培养科普骨干的“主力军、主渠道”的作用,每年举办国家级、省级继续教育项目23期,为福建省科普工作培养了2000多名骨干。通过系统化的培训与学习,学员们掌握了维护健康与促进健康的新理论、新知识、新技能,培养了一支专业知识扎实、宣传能力强的高素质科普队伍。 (四)组织志愿者服务社区

组织护理院校大学生志愿者,运用所学知识定期深入社区开展科普活动,向社区居民普及基本的卫生保健知识,倡导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弘扬良好的社会卫生公德,提高居民自我保健技能和群众的健康水平。传播科普文化不仅能使社区居民得到专业的服务,也可以加深学生对护理服务的认识和理解,培养社会责任感,提高自身素质。

(一)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科普活动 1、针对居民健康需求做好科普

学会针对居民的健康需求,结合科普日、科技周等大型科普活动,通过举办科普讲座、健康体检、发放科普资料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使科普宣传时代化、具体化、口语化,让居民听得懂、记得住、用得上。如开展“关爱生命,守护健康”、“金秋关爱,老人健康”、“结核病防治健康教育”、“社区健康生活科普宣传”、“护理科普走进乡村”、防“非典”宣传等主题科普活动,倡导“健康工作,阳光生活”的理念。通过讲解“婴儿沐浴抚触”和手把手地指导心肺复苏、现场展演颈部保健操、简易太极拳和发放“中国公民健康素养”、

“SARS预防知识”等小册子开展职业病健康咨询;通过测量血压,普及有关糖尿病、脑血管疾病的健康知识;通过举办中医养生专题讲座等,邀请内、外、儿、妇、传染、中医、肺科等临床经验丰富的护理专家,开展护理义诊与健康咨询等活动;通过组织科普培训、咨询、讲座等活动,发放各类科普宣传材料40000多份。 2、结合城市文明做好科普

结合文明城市创建,将“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安全健康”的主题贯穿到科普工作中,大力宣传普及节约资源、保护生态、改善环境、健康生活等理念和知识,增强公众的节约意识和环保意识。组织护理大学生志愿者开展“节能、环保、健康”的主题活动;针对为老服务、支教助盲、文化宣传和环保宣教等开展了1030场系列活动,分发健康知识小册子30984本,刊出图文并茂的科普专栏164期共520版,组织宣传人员314人,服务人次达99130人,撰写科普文章472篇。

3、深入乡村做好科普

由护理专家与大学生青年志愿者组成的社会实践团,利用暑期深入乡村开展科普活动。先后组建实践团队100支,共走访了161个村落,举办义诊142场,开展各类讲座85场,发放宣传材料28119份,签约的社会实践基地5个,并送上了10000多元的药品和生活用品,受惠对象达35803名,实践内容涵盖了医疗卫生、教育帮扶、文化宣传、海西建设调查、环保宣传、就业交流及党史国情教育等。此外,每年福建省9地市的护理学会通过宣传栏、挂图手册、讲座、健康咨询等形式进入边远山区发放健康教育材料、举办“手足口病防治知识”、“问题奶粉健康教育”等,共办了134期专题宣传栏,发放护理科普宣传资料9910册,组织手足口病防治知识、糖尿病健康知识、高血压病防治知识、孕期保健知识等护理科普讲座12场。 4、持之以恒做好科普

在姜小鹰理事长的引领下,建立了一支护理专家为骨干,各个年级护理专业的大学生普遍参与志愿服务队伍。服务队伍由起初的10几人增加至千余人,他们坚持定期到公寓给老人做健康体检并进行各项生命体征的测量,为公寓中的老人建立健康档案并针对老人的实际情况给予饮食、活动、用药等方面的健康指导,这份爱心18年来从没中断过。护理专业学生的为老服务创出了品牌,早在2007年福建日报就以《一本传承了13年的服务日记》为标题,在教育版的头条位置上进行刊登,随后福建教育频道、新华社、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等多家媒体也作了相应的报道。该项活动广受社会赞誉,受益居民已将近10万人次,成为福建省青年志愿者服务的先进典型。

(二)开展课题研究,探讨社区需求 1、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

学会在开展科普宣传的同时,努力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各专业委员会成员积极申报社区相关课题,努力实现科研“源于居民、服务社区”。首先,学会积极举办“护理科研设计与论文写作培训班”,提高广大护理工作者的科研水平,为开展社区科研活动奠定了基础;其次,学会于1996年设立的“福建省护理科技进步奖”被福建省科学技术厅批准为社会力量设立的科学技术奖——“福建护理科学技术奖”,并与2011年正式启动首届奖项的评审,共评出19项成果和一、二、三等奖;再次,学会依托具备良好社会信誉和社会责任感的医疗企业,共同开发社区功能康复仪器设备,满足了社区居民的需求。 2、开展社区课题研究

学会利用自身的学科优势和特点,开展“科普进社区、科技下基层”活动。如组织了近30名省级医院的护理专家赴社区开展“关爱生命,防治艾滋病,倡导健康生活行为”的护理进社区健康指导活动,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科普活动受益的不仅仅是社区居民,科普工作者也从中发现了研究课题[3]。他们在实践中深入了解

居民的健康需求与健康问题,通过文献检索与质量评价,形成具体的研究课题,为开展贴近居民需求的科普工作起到了指导作用。近年来,已有多项社区研究课题获得了省厅级科研课题的资助,如“艾滋病护理标准的建立与社区护理干预模式研究”、“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社区护理与营养干预模式研究”、“慢性乙型肝炎社区护理与营养干预研究”、“心脑血管疾病社区护理干预模式研究”、“老年慢性病患者社区护理干预系列研究”、“福州市社区卫生护理服务现况调查及对策研究”等。其中有许多研究成果发表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并获得了多项国家级、省厅级科研成果。如“艾滋病护理标准的建立与社区护理干预模式研究”获得中华护理科技奖二等奖;“原发性高血压病病人治疗依从性研究”获全国护理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心脑血管疾病社区护理干预模式研究”获福建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社区护理与营养干预模式研究”获福建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糖尿病生存质量及干预成效研究”获福建省护理科技一等奖。 (三)利用科技手段,解决居民健康问题

学会以“发挥科研服务社会”为指导思想,提倡应用医学科研成果解决居民健康问题,形成了“专家参与、居民欢迎、互惠共赢”的良性互动局面。如今已在福州市浦下、苍霞、飞凤等社区广泛推广应用“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社区护理与营养干预模式研究”、“慢性乙型肝炎社区护理与营养干预研究”、“心脑血管疾病社区护理干预模式研究”、“老年慢性病患者居家护理干预成效分析”、“艾滋病护理标准的建立与社区护理干预模式研究”等多项研究成果,帮助社区护理人员明确了服务对象存在或潜在的健康问题,并将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应用于服务对象,提高了其生存的质量,减少了医疗费用。此外,还通过产学研一体化项目,将更多的创新思维转化为产品服务于患者,这些都得到了社区居民的欢迎。 (一)完善卫生科普活动的保障机制

社区卫生科普是一项全社会的系统工程,迫切需要有关部门把社区科普工作摆在更

加突出的位置,制定支持和引导社区科普工作的方针政策,建立健全社区科普工作的管理机制和政府领导、街道负责、卫生行业管理、社区卫生服务站实施、社区居委会参与、各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2]。当前,社会各个部门根据自己的资源优势与专业特点,独立地开展科普活动,导致了资源的浪费。因此,学会需要借助科普工作的相关制度,与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充分地整合社会各种资源,有计划地开展群众性、社会性、经常性的卫生科普教育活动。 (二)加强社区卫生科普宣传的针对性

卫生科普的对象是广泛、复杂的,这就要求卫生科普的组织管理者必须有针对性地组织和开展科普活动。由于资源的限制,传统的粗放型科普很少考虑居民多元化的社会需求,因此学会在今后的科普工作中,应立足于社区内所有人群,并根据居民不同的特征,如性别、年龄、职业、学历、收入水平、地区等因素,设计不同类型社区居民的科普活动方案,使科普的内容、形式、时间、地点、设施等更贴近居民的需求[4]。

(三)提高企业参与卫生科普的积极性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科普资金投入的不足,制约着卫生科普的发展空间[5]。企业参与科普是以一定的经济效益为前提的,是国家弥补科普资金投入不足的重要举措之一。但由于有些科普活动未能给企业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因此企业参与卫生科普的积极性不高。根据这种情况,政府应尽快地制定吸纳企业参与各项科普活动的政策,为企业参与科普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争取实现社会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相关文献】

[1]陈永光. 科普大学是提升公民科学素养的有效途径——以厦门社区科普大学为例[J]. 海峡科学, 2012(3): 16-17.

[2]史新巍. 新形势下社区卫生科普宣传的探讨[J]. 医学导刊, 2007(12):119-122.

[3]陈立俊,史悦. 科学商店: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社区科普新途经[J]. 当代青年研究, 2010,12(1):6-10. [4]王培育. 试论社区科普教育的功能与价值[J]. 社区建设,2004(Z1): 142-144. [5]侯春旭. 我国部分地区社区科普工作现状及问题分析[J]. 科协论坛, 2012(3): 46-4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