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宗室中过继承祧两房到底什么意思,是什么样的形态,有礼制规定吗?

来源:一二三四网
宗室中过继承祧两房到底什么意思,是什么样的形态,有礼制规定吗?

题主所说的当属“兼祧”,是指是以⼀⼦兼承同⽗兄弟两房或多房宗祀的特殊继承⽅式,也称“⼀⼦两后”或“⼀⼦两祧”。宗族成员⽆⼦⽴嗣是很早就存在,⽽兼祧起初只在民间流⾏,清乾隆时期成为国家制度,即“独⼦兼祧”,并于嘉庆、道光时期得到进⼀步发展。

“独⼦兼祧”制度产⽣要从“独⼦出继”说起。乾隆四年(1739),清廷为解决独⼦出继带来的纠纷,颁布“独⼦出继”例,规定独⼦不得出继:

“凡民间本⾮独⼦,⽅准出继。如⽌⼀⼦,虽系期功得继,亦不得过房。如贪产不顾宗祀,事发除继⼦断归宗外,本⽣⽗母照不应重律,杖⼋⼗。倘独⼦借已继为名,恋财不念本⽣者,除改正归宗,仍照奉养有缺律,杖⼀百。” (《清⾼宗实录》卷106)

但上述禁令并未达到预期效果,乾隆四⼗年(1775),清廷重新对“独⼦出继”例进⾏修改:

户部奏“军营病故乏嗣⼈员,请照阵亡之例,准以独⼦⽴嗣”⼀折,已依议⾏矣。独⼦不准出继,本⾮定例。前因太仆寺少卿鲁国华条奏,经部议准⾏。但⽴继⼀事,专为承祧奉养,固当按昭穆之序,亦宜顺孀妇之⼼。所以例载嗣⼦不得于所后之亲,准其另⽴,实准乎情理之宜也。⾄独⼦虽宗⽀所系,但或其⼈已死,⽽其兄弟各有⼀⼦,岂忍视其⽆后?且现存者尚可⽣育,⽽死者应与续延,即或兄弟俱已⽆存,⽽以⼀⼈承两户宗祀,亦未始⾮从权以合经。⼜或死者有应承之职,不幸⽆嗣,与其拘泥“独⼦之例”求诸远族,何如先尽亲兄弟之⼦,不问是否独⼦,令其继袭之为愈乎?嗣后遇有寡妇应⾏⽴继之事,除照例按依昭穆伦次相当外,应听孀妇择其属意之⼈,并问之本房是否愿继,取有合族⽢结,即独⼦亦准出继,庶穷嫠得以母⼦相安,⽽⽴嗣亦不致以成例阻格。该部即照此办理。著为令。(《清⾼宗实录》卷955)

这⼀诏令,准许兄弟俱亡的情况下,“⼀⼈承两户宗祀”,也就标志着官⽅正式认可“⼀⼦两后”的兼祧制度。

乾隆四⼗三年(1778),清代法律正式确认独⼦兼祧制度:

如可继之⼈亦系独⼦,⽽情属同⽗周亲,两相情愿者,取具合族⽢结,亦准其承继两房宗祧。(《⼤清律例通考》卷⼋《户律·户役·⽴嫡⼦违法》)

这⼀法律⼀⽅⾯将范围从阵亡将⼠及寡妇等特殊群体扩⼤到所有⽆⼦群体,另⼀⽅⾯也规定了兼祧的条件:即独⼦、⽗母周亲、两相情愿且有⽢结。族谱中关于“兼祧”制度记载(转载请注明)

乾隆以后,独⼦兼祧制度变的更加复杂,⼩宗独⼦可以兼祧⼤宗祀,⼤宗独⼦也可以兼祧⼩宗祀,⼩宗独⼦还可以兼祧另⼀⼩宗(所谓⼤宗⼩宗,⼀般嫡长⼦为⼤宗,其余诸兄弟⽆论嫡庶均为⼩宗)。鉴于此,独⼦为两房⽗母的服制也逐渐完善,主要有三种情况:

⼀是两房⽗母中有⼤宗, 以⼤宗⽗母为重。“凡独⼦两祧者,查明如系⼩宗独⼦兼承长房⼤宗,则⼤宗不可绝,应令于承祧⽗母丁忧三年,所⽣⽗母降服期年。”“长房独⼦出继次房者,⼤宗为重,于长房本⽣⽗母持服三年,于次房承祀⽗母持服期年。”

⼆是同属⼩宗,以本⽣⽗母为重。“独⼦兼承两祧如同属⼩宗,仍以所⽣为重,为其所⽣⽗母丁忧三年,于兼承宗祧⽗母持服期年。”(嘉庆《礼部则例》卷59)“以⼤宗⼦兼祧⼩宗与以⼩宗兼祧⼤宗者,以⼤宗为重;为⼤宗庶母服期,⼩宗庶母服⼩功。其以⼩宗兼祧⼩宗者, 以所⽣为重;为本⽣庶母服期年,为兼祧庶母服⼩功。”(《清史稿》卷93)

三是⼩宗⼦出继另⼀⼩宗,后因本宗绝嗣改为兼祧。“同属⼩宗,先经出继⽽本⽣⽗母物故,并⽆⼦嗣,族议仍以⼀⼈承祧两房者,因属出继在前,应照例于本⽣⽗母丁忧期年,于继⽗母丁忧三年。”(嘉庆《礼部则例》卷59)“⼩宗⼦出继⼩宗,如已为所后⽗母丁忧持服,嗣经兼承两房者,⾃应照礼经“不⼆斩”之义为本⽣⽗母服期年。如虽出继在前,尚未为所后⽗母丁忧持服,旋经兼祧两房者,应仍以所⽣为重,为所⽣⽗母服三年,为兼祧⽗母服期年。”(《清宣宗实录》卷162)

不过,清代以后,兼祧制度也越来越混乱,出现⼀⼦兼祧三房甚⾄四房的现象。参考⽂献:

郭骏娣:《清代独⼦兼祧制度研究》孔潮丽:《清代独⼦兼祧制度论述》郑⼩悠:《清代“独⼦兼祧”研究》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