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电防护作业管理指导
公司目前的静电防护设施:
防静电台垫、防静电地垫、防静电地板、防静电工作台、接地系统﹑防静电工衣、防静电鞋套、防静电帽、防静电指套/手套、防静电手腕带、离子风扇、防静电烙铁、防静电吸锡器、防静电周转箱、防静电周转架、防静电印制板架﹑防静电元件存放架、防静电周转车、防静电元件盒、防静电托盆、防静电包装袋、防静电泡沫垫、防静电剂、防静电海绵、防静电镊子、防静电毛刷、腕带测试仪、表面电阻测试仪、静电压测试仪等。
1.1. 防止静电产生的作业指导:
1.1.1. 项目组根据产品的静电敏感等级和客户的要求,提出对生产场所温度、湿度、防
静电设施的要求,由ESD工程师和设备部采取适当措施予以保障。
1.1.2. ESD工程师根据产品的静电敏感等级和客户的要求,选择具有防静电性能的设
施,并制定防静电操作程序。
1.1.3. 生产部门必须按公司ESD控制规范来进行防静电控制,并实施防静电操作程序。
对静电敏感(ESSD)产品的生产制造﹑运送传递、存储、包装、拆包装、检测、使用都应采取静电防护措施。如使用防静电的周转箱、防静电的周转架和小车来转运对静电敏感(ESSD)产品,采用防静电工具如防静电烙铁、防静电吸锡器来加工对静电敏感(ESSD)产品等。
1.1.4. 生产部门员工根据岗位的不同,可选择佩带防静电腕带、穿戴防静电服装、穿戴
防静电鞋及鞋套、佩带防静电指套、进行离子风浴等一种或多种防静电措施接触ESSD产品的其他人员也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上述一种或多种防静电措施。
1.1.5. 研发部门在产品开发设计时,应尽量采用静电导体材料和静电耗散材料。 1.2.
减少和消除静电荷:
1.2.1. 设备部门负责防静电设施的正确的接地。 1.2.2. 测试部的ESD组负责定期检查﹑抽测和测试。 1.2.3. 生产部门负责日常的自检。
1.2.4. 防静电委员会定期的抽查和评审。
1.3. 减少静电危害:
系统,应进行抗静电防护设计,如在必要时对敏感部件和敏感器件采用静电屏蔽措施等。
1.3.1. 研发部门应提高产品自身的抗静电能力,对于ESSD的组件、器件、模块、
1.3.2. 设备管理部负责各种接地系统如雷电保护、故障保护、信号参考、大地电
极、防静电接地等的正确和有效,测试部的ESD组负责定期检查和测试接
地系统。
1.3.3. 生产部门严格按相关的ESD控制规范和防护作业操作规程执行。 1.3.4. 防静电委员会严格静电防护的管理。
1.4. 建立健全责任制和规章制度:
1.4.1. 各相关部门、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工人承担相应的职责,并有检查和评审制度。 1.4.2. 工程/品质建立静电安全事故的分析制度和产品静电损害机理的分析制度。 1.4.3. ESD组对防静电装置、防静电设施和防静电工具的防静电性能建立定期测试和
检查的制度。
1.4.4. 项目组、生产部门、工程部和品质部等对生产工艺、设施、设备建立防静电操
作程序。
1.5. 教育与培训:
1.5.1. 由人事部培训中心负责组织对领导者、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操作人员等不同层
次和不同岗位的人员实施有关防静电意识、知识、技术、技能等的培训,由ESD工程师负责授课,并进行认可考核。
1.5.2. 生产部门在静电敏感产品上和内外包装上作出静电敏感的警示标识或符号,设备
部和生产部应对防静电作业场所、工作区作出静电敏感的特别标识对关键控制部位必要时应设静电电压超限报警装置,以提醒员工做适当的处理。
1.6. 标准与检测:
1.6.1. 根据ESSD元件的等级,IQC选择与产品和静电防护有关的必需的静电检测
检验标准。
1.6.2. IQC对用于静电防护的物料进行来料检验。
1.6.3. ESD组对有防静电要求的工具、器具、服装、鞋及鞋套、地面、桌椅、工
作台、工作台垫等进行定期检测,对物业设施系统的接地状况按规定检测,使它们保持合格状态。
1.6.4. 对仪器设备的接地状况进行定期检测,对防静电检测用的仪器进行定期校准。 1.6.5. 品质部对产品的静电敏感度应按标准的规定进行试验,并建立质量分析和反
馈制度,以便生产部门改进设计,提高工艺水平。
2. 附录A: ESD相关术语
本部分规定了本规范中所使用到的各类ESD基础名词和术语。
13.1 电学、静电学基本概念
13.1.1.静电 Electrostatic Static Electricity
一种处于相对稳定状态的电荷。由它所引起的磁场效应较之电效应可以忽略不计。(静电可由物质的接触与分离、静电感应、介质极化和带电微附着等物理过程而产生)。
13.1.2.静电场 Electrostatic Field
静电荷在其周围空间所激发的电场。它是一种特殊的物质,其最基本的特征是对位于该场中的其它电荷施以作用力。且不随时间而改变。
13.1.3.静电位 Electrostatic Potential
静电场的标量函数。其梯度冠以负号等于电场强度。静电其中某点的静电位值等于把单位正电荷从该点移至无限远处静电场力所用作的功,它亦等于位正电荷在该点的电位能。
13.1.4静电感应 Electrostatic Induction
在静电场响下引起物体上电荷重新分布的现象。
13.1.5电阻率Resistivity
表征材料导电性能的物理量。其侄数为电导率。
13.2.静电起电、静电积聚和静电消散
13.2.1.(静电)起电 (Electrostatic)Electrification
使电介质或绝缘导体产生静电荷的过程。
13.2.2.摩擦起电 Triboelectrification
用摩擦的方法使两物体分别带有等值异号电荷的过程。
13.2.3.冲流起电(流动起电) Streaming Electrification
液体类物质与固体类物质接触时,在接触界面形成整体为电中性的偶电层。当此两物质作相对 运动时,由于偶电层被分离,电中性受到破坏而出现的带电过程。
13.2.4 剥离起电 Stripping Electrification
剥离两个紧密结合的物体时引起电荷分离而使两物体分别带电的过程。
13.2.5 喷射起电 Injection Electrification
固体、粉体、液体和气体类物质从小截面喷嘴高速喷射时,由于微粒与喷嘴和空气发生迅速磨 擦而使喷嘴和喷射物分别带电的过程。
13.2.6 吸附起电 Attached Electrification
人体由于吸附场所中的带电微粒而使之产生静电的过程。
13.2.7 沉降起电 Sedimentation Electrification
各种固体微粒、液体、气体在相到混合接触时,由于比重差异发生沉降,使在不同物质交界面 上形成的偶电层发生电荷分离而产生静电的过程。
13.2.8 溅泼起电 Splash Electrification
溅泼液体时,微小的非湿润液滴落在物体表面并在其界面产生偶电层。由于液滴的惯性滚动而发生电荷分离,使液滴及物体分别带上不同符号电荷的过程。
13.2.9 喷雾起电(飞沫起电) Spray Electrification
射在空间的液体类物质由于扩展分散和分离,使之形成许多微小液雾和
新的界面,当此偶电层被分离时而产生静电的过程。
13.2.10 感应起电 Induced Electrification
利用静电感应原理,使导体带电的过程。
13.2.11 破裂起电 Crack Electrification
固体或粉体类物体破裂时发生电荷分离,由于正负电荷平衡受到破坏而产生静电的过程。
13.2.13 碰撞起电 Collision Electrification
粉体类物体由于粒子与粒子或粒子与固体之间发生碰撞,形成快速的接触和分离而产生静电的过程。
13.2.13 滴下起电 Dropping Electrification
附着在器壁等外的固体表面上的珠状液体逐渐增大,由于自生形成液滴(或水滴),在坠落脱离时而产生静电的过程。
13.2.14 极化起电 Polarized Electrification
在外电场作用下,由于介质极化而使其内部及界要上出现束缚电荷的过
程。
13.2.15 静电(起电)序列 Electrostatic (Electrification) Series
根据两种物质相互接触时产生静电的极性,将各物质依次排成的序列(根据这种序列,前后两种物质接触时,前者带正电,后者带负电)。
13.2.16 静电积聚 Electrostatic Accumulation
由于某种起电因素使在电介质或绝缘导体上产生电荷的速率超过电荷的消散速率而在其上呈现同性电荷的积累过程。
13.2.17 静电消散 Electrostatic Dissipation
带电体上的电荷由于静电中和,和静电泄漏,静电放电而使之部分或全部
消失的现象。
13.2.18 静电中和 Electrostatic Neutralization
带电体上的电荷与其内部和外部相反符号的电荷(电子或离子)的复合而使所带静电部分或全部消失的现象。
13.2.19 静电泄放 Electrostatic Leakage
将静电荷安全传导到大地。 元器件所能承受的静电放电电压值。
13.2.20器件敏感度 Electrostatic Susceptivity
13.2.21 静电敏感器件 Electrostatic Sensitivity Device (ESSD)
静电敏感器件是指对ESD(Electrostatic Discharge)的承受能力较低,在制造、运送、储存和测试等过程中容易因静电放电而遭致损伤的器件。
器件对ESD的承受能力可以用静电放电敏感度表示,它是指器件所能承受而不至于遭受损坏的最大静电放电电压,基本单位是伏(V)。静电放电敏感元器件可分为两类:静电放电敏感电压小于或等于1000 V的元器件称为I类静电放电敏感电压大于1000 V但小于或等于4000 V的元器件称为Ⅱ类。
13.2.22 (荷)驰豫(缓和) Relaxation Time (of Discharge)
带电体上的电荷(或电位)消散(或下降)至其初始值的1/e时所需要的时
间。
13.2.23 (电荷)半值时间(半衰期) Halfvalue Time(of Discharge)
带电体上的电荷(或电位)消散(或下降)至其初始值的一半时所需要的时
间。
13.2.24 静置时间 Time of Repose
在有静电危险的场所进行生产时,由设备停止操作到物料(通常为液体)所带静电消散至安全值以下,允许进行下一步操作所需要的间隔时间。
13.3 静电放电现象
13.3.1 静电放电 Electrostatic Discharge (ESD)
当带电体周围的场强超过周围介质的绝缘击穿场强时,因介质产生电离而使带电体上的电荷部分或全部消失的现象。
13.3.2 尖端放电 Discharge at Sharp Point
在带电导体曲率半径很小处所发生的放电现象。
13.3.3 电晕放电 Corona Discharge
发生在不均匀的、场强很高的电场中的辉光放电。 注:电晕放电时,在电极周围有微弱发光的电晕层。
13.3.4 辉光放电 Glow Discharge
当电场强度超过某值时,以发光形式表现出来的气体中电传导现象。此时,没有大的嘶声或噪声,也没有显著的发热或电极的蒸发。
13.3.5 刷形放电 Brush Discharge
指发生于带电量大的绝缘体与导体之间空气介质中的一种放电形式,其放电通道不集中,呈分枝状。
13.3.6 火花放电 Spark Discharge
由于分离两电极间的空气或其它电介质材料突然被击穿,使电流急剧上升,电压急剧下降,引起有瞬间闪光、并有集中通道的短暂放电现象。
13.3.7 表面放电 Surface Discharge
当带静电的物体接近接地体而在两者间发生放电时,沿带电体表面产生的发光放电,呈树枝状。
13.3.8 对地电压 Voltage to Earth
带电体与大地之间的电位差(令大地电位为零)。 使电介质击穿的最低电压。
13.3.9 击穿电压 Breakdown Voltage
13.3.10 (静电)电磁危害 Electromagnetic Hazard
由于静电放电产生的电磁辐射而对电子元器件及仪器所产生的有害影响,如电子仪器发生误动作或故障或电子元器件被击穿以及发生静电噪声等现象。
13.4 防静电材料及制品
13.4.1 表面电阻率(ρs) Surface Resistivity
沿试验物质样品表面电流方向的直流电场强度与单位长度的表面电流之比。其在数值上等于物质表面每单位宽度的电位梯度和电流之比。其中,电位梯度按照材料中电流方向测量。表面电阻率表征固体介质表面的导电能力。
13.4.2 体积电阻率(ρv) Volume Resistivity
沿试验物质样品体积电流方向的直流电场强度与该处表面密度之比,其在数值上等于电位梯度与电流密度之比。其中,电位梯度按照物质中电流方向测量。表面电阻率表征固体介质内部的导电能力。
13.4.3 静电保护材料 Static Protective Material
具有以下一种或多种能力的材料,被称作静电保护材料:限制产生静电,迅速耗散材料表面或体积上的静电荷,屏蔽静电放电、火花放电、静电场。静电保护材料根据其表面电阻率的大小(或导电性)分为导电材料、静电耗散材料和抗静电材料。
13.4.4 导电材料 Conductive Material
表面电阻率小于或等于105Ω的静电放电保护材料。
13.4.5 静电耗散材料 Static Dissipative Material
表面电阻率大于105 Ω、小于或等于109 Ω的静电放电保护材料。
13.4.6抗静电材料 Anti-static Material
表面电阻率大于109 Ω、小于或等于 1014Ω的静电放电保护材料。
13.4.7 静电绝缘材料 Insulative Material
表面电阻率大于10 Ω的材料。
13.4.8 导电纤维 Conductive Fibre
全部或部分使用金属或有机物以及防静电剂等导电材料或亚导电材料纤
14
维的统称。导电纤维分金属导电纤维和有机导电纤维。
13.4.9 防静电纤维 Anti-static Fibre
采用加入防静电剂的亚电材料制成的纤维。
13.4.10导电橡胶(塑料) Conductive Rubber (Plastics)
为了降低橡胶(塑料)材料(或制品)的电阻率,在生产工艺中采用某种措施(如掺入导电材料)而制成的橡胶(塑料)。
13.4.11导电地面(板) Conductive Floor
由电阻率小的材料制成的、旨在提供静电泄漏途径的地面(板)。
13.4.12 导电涂料 Conaductive Paint
涂覆在物体表面,能形成牢固附着的连续薄膜,并能导除积聚其上电荷的一种工程材料。
13.4.13导电垫 Conductive Cusion
为了防止人体及地面上的金属物体的静电带电,在其生产加工中混入金属和碳等导电材料而制成的导电良好的垫子。
13.4.14防静电织物 Anti-static Fabric
通过多种工艺方法,使纤维表面电阻率降低,从而形成或生产出的一种具有防止静电积聚的织物。
13.4.15防静电服 Anti-static Clothing
为了防止人体和衣物的静电积聚,用防静电织物为衣料而缝制的工作服。
13.4.16防静电鞋 Anti-static Shoes
鞋底用电阻变化小的防静电材料制作,不仅具有防止人体静电积聚的性能,而且还能避免因偶然触及工频电(220V以下)而导致人体遭受电击的鞋类。
13.4.17导电鞋 Conductive Shoes
具有良好的导电性能,因此可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消除人体静电积聚,但不能防止因偶然触及工频电(220V以下)而导致人体遭受电击的鞋类。
13.4.18防静电剂 Anti-static Additive
加入物体中以提高其电导率,使其不能积聚危险的静电,且又不影响该物体其它性能的物质。
13.5 静电事故及其防护
13.5.1 静电安全 Electrostatic Safety
指在生产过程中不发生由于静电现象而导致人体怕伤害、设备损坏或财产损失的状况和 条件。
13.5.2 静电安全工程技术 Engineering and Tecnology of Static Safety
为消除和防止静电灾害与事故而采取的各种工程技术方法或防护措施(如静电接地、静电屏蔽、静电缓和、添加防静电剂、相对湿度控制、装设静电消除器,以及静电检测、监控等)。
13.5.3静电障害 Static Accident
由于某种静电现象的作用,导致生产系统、设备、工艺过程、材料、产品等发生故障、损害(如生产率不降、产品质量不良,以至失效、破坏等)的现象或事件。
13.5.4 静电灾害 Static Disaster
由于静电放电而导致发生重大财产损失或众多人员伤亡的危害、损害的现象或意外事件(如火灾、爆炸、静电电击有及由此造成的二次事故等)。
13.5.5 (静电)二次事故 (Static) Second Accident
由于静电电击使人体失去平衡,导致人员由高空坠落或触及其它障碍物而引起的伤害或造成已存在的火灾、爆炸的后果进一步扩大等危害的现象或事件。
13.5.6 静电电击 Electrostatic Shock
由电体向人体,或带静电的人体向接地的导体,以及带电的人体相到间发生静电放电,其所产生的瞬间冲击电流通过人体而引起的病理生理效应。
13.5.7 人体静电 Electrostatic on Human Body
人体由于自身行动或与其它的带电物体相接触或相接近而在人体上产生并积聚的静电。
13.5.8 人体电容 Capacitance of Human Body
与人体位置、人体姿势、鞋和地面及其它客体等因素有关的人体对地或对其它客体所构成的电容。
13.5.9 人体电阻 Resistance of Human Body
人的体内电阻与皮肤电阻之总和。
13.5.10 Earth Ground
任何一点的电位按惯例取为零的大地或导电物质。
13.5.11(静电)接地 Grounding
将金属导体(通过接地线)与大地进行电气上的连接,使金属导体的电位接近大地电位的措施。通常是连接到能供给或接受大量电荷的物质(如地面、舰船或运载式具外壳等)。硬接地(Direct Grounding):直接接地或通过一低阻抗同大地相连。
软接地(Indirect Grounding):通过足够的阻抗接地,从而把电流限制在人体安全电平(一般为5mA)下。软接地所需阻抗取决于靠近接地点的
人员所可能接触到的电压电平。
13.5.12 接地电阻 Earth Resistance
被接地体与地下零电位面之间接地引线电阻、接地器电阻、接地器与土壤之间的过渡电阻和土壤的溢流电阻之和。
13.5.13泄漏电阻 Leakage Resistance
物体在不带电的情况下,从被测点到接地连接系统间的等效电阻。
13.5.14 静电泄漏通道 Channel of Electrostatic Leakage
带电区的静电荷通过带电体内部表面而使之泄漏的途径。
13.5.15人体接地 Human Body Grounding
通过使用导电垫、导电地面、导电鞋或其它各种接地用具使人体与大地保持通导状态的措施。
13.5.16(静电)连接 (Electrostatic) Connection
将彼此间没有良好导电通路的物体进行导电性连接,使相互间大体上处于相同电位的措旋。
13.5.17静电接地连接系统 Electrostatic Connection System of Grounding
带电体上的电荷向大地汇漏、消散的外界导出通道。
13.5.18静电屏蔽 Electrostatic Shielding
为了避免外界静电场以带电体或非带电体的影响,或者为了避免带电体的静电场对外界的影响,把带电体或非带电体置于接地的封闭的金属外壳或金属栅网内的措施。
13.5.19接地极 Grounding Electrode
埋入大地以便与大地良好接触的导体或几个导体的组合。
13.5.20防静电工作区 ESD Protected Area
为保障静电敏感器件(ESSD)免受静电伤害而采用必要的防静电材料和设备建立和装备起来的区域,通常有明显的防静电警示标志。进入防静电工作区域的人员,必须严格遵循防静电作业规范。
13.5.21防静电操作系统 Electrostatic Operating System
根据防静电要求,为建立保护面积和进行保护性操作所必须配置的设施和工具的统称。
13.5.22 人体静电防护系统 Static Protective System of Human Body
人体静电防护系统主要由防静电工作服、腕带、鞋袜、帽、手套或指套、围裙、脚套等组成。这种整体的防护系统兼具有静电泄露、中和与屏蔽的功能。
13.5.23人体静电接地系统 Electrostatic Grounding System of Human Body
人体防静电接地系统是为有效泻放人体表面的静电、防止静电积
累而构建的一套连接人体和大地的完整接地通路,主要由防静电腕带或脚环、防静电鞋、防静电台垫、防静电地面或地垫、接地支线和公共接地线组成。
13.5.24 静电消除器 Electrostatic Eliminator
一种能产生消除带电体上的电荷所必要的正负离子的设备或装置。
13.5.25放射性静电消除器 Radioactive Static Eliminator
利用放射性同位素产生的射线,使周围空气电离成正负离子,以中和积聚在带电体上的表面异性电荷的一促静电消除装置。
13.5.26离子化静电消除器 Ionizing Static Eliminator
凡利用空气电离以产生为中和带电体上的表面异性电荷所必须的正负离子的各种型式静电消除装置的统称。
13.5.27电晕放电式静电消除器(外加电源式静电消除)Static Eliminator by Corono
Discharge
利用外加电源能量使电极发生电晕放电,从而产生为中和带电体上的表面异性电荷所必须要正负离子的一种静电消除装置。
13.5.28自感应式静电消除器(自放电式静电消除器) Static Eliminator by Self
Inductance
利用带电体自身的静电能量感应于电极,借此电晕放电而产生正负离子,以中和原带电体上的表面异性电荷的一种静电消除装置。
3. 附录B: 常用的防静电标志
4. 附录C:部分静电敏感器件的静电敏感电压 静电敏感器件的类型 VMOS MOSFET 砷化镓FET EPROM JFET SAW(声表面波滤波器) 运算放大器 CMOS 肖特基二极管 SMD薄膜电阻器 双极型晶体管 射极耦合逻辑电路 可控硅 肖特基TTL 最小静电敏感电压(V) 30~1800 100~200 100~300 100以上 140~7000 150~500 190~2500 250~3000 300~2500 300~3000 380~7800 500~1500 680~1000 100~2500 5. 附录D:引用的标准及参考文献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电子产品制造防静电系统测试方法SJ/T 10694-1996 防静电安全工作台技术要求SQJ2177-91 电子设备制造防静电技术要求SJ/T 10533-94 电子元器件制造防静电技术要求SJ/T 10630-1995 电子元器件防静电要求QJ1693-89 防静电操作系统技术要求QJ1950-90 通信机房静电防护原则YD/T 754-95
电子产品防静电放电控制大纲中国国家军用标准 电子工业静电防护技术陕西出版社
5.10. ESD From A to Z J.M.KOLYER&D.E.WATSON
5.11. Acceptability of Electronics Assemblies IPC-A-610
5.12. ESD工艺规范 DMBMA.0524.235G 5.13. ANSI/ESD S20.20-1999
5.14. Electronic Industries Alliance. (1988). Packaging material standards for
ESD-sensitive items. ANSI/EIA-541
5.15. ESD STM2.1:1997—Resistance test method for electrostatic discharge
protective garments
5.16. ESD SP3.3:2000—Periodic verification of air ionizers 5.17. ANSI ESD S8.1:1993—ESD awareness symbols
5.18. ANSI ESD S7.1:1994—Floor materials—Resistive characterization of
materials
5.19. ANSI ESD S20.20:1999—Standard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n ESD control
program
6. 附录E:相关记录:
6.1.1. 静电垫及连接线电阻检测记录
FM-TD-020 FM-TD-043 FM-TD-021 FM-TD-030 FM-TD-031 FM-TD-032
6.1.2. ESD接地体端口和总接地体检测记录 6.1.3. 传送带静电电压检测记录 6.1.4. 静电环抽测记录
6.1.5. 防静电衣、帽、手套检测记录 6.1.6. 防静电电动批测试记录
6.1.7. 防静电烙铁漏电压/接地电阻检测记录 6.1.8. 离子风机检测记录 6.1.9. 防静电椅测试记录
FM-TD-033
FM-TD-034 FM-TD-036 FM-TD-008
FM-TD-019
6.1.10. 防静电线及接地线电阻测试记录 6.1.11. 静电环和静电鞋检测记录
6.1.12. 静电环检测记录 6.1.13. PCB板过波峰机后静电电压检测记录 6.1.14. 防静电托盘测试记录
FM-TD-028 FM-TD-037 FM-TD-038 FM-TD-039 FM-TD-040 FM-TD-041 FM-TD-042 FM-TD-035
6.1.15. 防静电周转车测试记录 6.1.16. 防静电周转箱测试记录 6.1.17. 防静电地板检测记录 6.1.18. 静电鞋检测记录
6.1.19. 离子风机周保养记录
18. 附录F版本修订历史记录:
版本号 1.0 2.0 3.0 4.0 5.0 6.0 版本修订历史记录 修订内容 第一次下发 修改4.3.1.1项描述增加静电环测试记录表。 增加4.3.2, 4.3.6.2及4.3.6.3 全面换版 修改6.6.2.3,增加关于防静电衣、帽的佩戴要求和修改4.7.4,4.7.5及相关职责 修改4.1增加静电敏感材料类别 增加6.1.4静电环在线抽测要求和6.6.3.2 条款 修订时间 25/01/99 08/06/99 10/04/2001 10/07/2001 22/01/2002 05/09/2002 1.0 全面更新和换板,将本程序的编号由Q-OP-MR-002改为Q-OP-TD-011,版本改为第1.0版 条款7.2.1&11.1.2的温度上限由35℃改为30℃; 04/09/2005 2.0 条款7.3.5.2&7.3.6.5.1&7.3.6.5.3 接地电阻规格全部修改为4Ω; 条款10.12.1.2&11.1.4.2参数表中电阻规格数量级前面前增加系数。 06/17/200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