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鲁迅将小说集定名为“呐喊”的原因有哪些?
答:唤醒沉睡麻木的国民;聊以慰藉在寂寞里奔驰的勇士,使他们不惮于前驱。 2. 鲁迅写《呐喊》的动机和目的是什么? 答:(1)唤醒铁屋子里熟睡的人们。(2)聊以慰藉在寂寞里奔驰的勇士,使他们不惮于前驱 3.《呐喊》中作品的名字。 答:《一件小事》,《狂人日记》,《鸭的喜剧》,《端午节》,《故乡》,《孔乙己》,《药》,《阿Q正传》, 《兔和猫》,《社戏》,《风波》,《头发的故事》,《明天》,《白光》。
4. 爱罗先珂,赵司晨,方玄绰,N先生,胖绅士这些人物分别出于《呐喊》中的那篇作品? 答:《鸭的喜剧》,《阿Q正传》,《端午节》,《头发的故事》,《社戏》
5. 双喜,七斤,赵贵翁,仲密君,红眼睛阿义这些人物分别出于鲁迅小说集《呐喊》中的哪篇作品? 答:《社戏》,《风波》,《狂人日记》,《鸭的喜剧》,《药》。 6 简述鲁迅作品《药》的主题。 答:《药》的深刻主题是:由于受封建统治阶级长期的压迫和麻痹,人民陷入愚昧和无知的境地。革命者夏瑜的遭遇,更反映了尚未觉醒的群众与革命先驱者之间存在着可悲的隔阂。小说通过这两个悲剧,挖掘出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深刻的历史教训,揭示了民主革命必须启发群众觉悟的重大问题。
7. 鲁迅先生对人民大众是怀着“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态度,小说《药》是怎样深刻的剖析华老栓
不幸与不争的?
答:华老栓是一个既勤劳善良又愚昧麻木的劳动人民形象。他生活十分艰辛(满服补丁的夹被),地位
低下(两个眼眶,都围着一圈黑线还要对客人笑嘻嘻的),他又和一切劳动者一样,具有勤劳,善良,简朴的品格,如“老栓接了”显得庄重,“抖抖的装”显得激动,“按了两下”显出小心谨慎。但作者着力描写的并不是它的经济状况,而是他的精神愚昧。
8. 《药》是以1907年民主革命英雄秋瑾起义为背景,经过艺术加工和典型创造而写成的。本片独具
匠心地采用了怎样的双线结构?
答:一条明线写华老栓为儿子治病,华老栓买人血馒头,华小栓吃人血馒头,华大妈上坟;
一条暗线写夏瑜的革命活动和牺牲,夏妈上坟。
两个悲剧交织起来,形成了一幅悲壮的图景。用“华”“夏”这两个具有象征意义的姓氏作为流血者和吃血者的代称,其强烈深远的意蕴极为丰富深长。
《药》的明线是描写群众的愚昧;其暗线歌颂了革命者的献身。用人血馒头将明暗两条线索连结起来,就更加突出了群众的愚昧,但却又使献身的革命者感到了一种难以忍耐的悲哀和孤寂。
9. 《药》中鲁迅先生为什么要让故事发生在一个茶馆里?在茶馆中鲁迅先生刻画了一些什么样的人物,
说明了什么?
答: 茶馆是社会的缩影,各种人物聚集的地方。刽子手康大叔,杀人又诈钱,他是反动统治者的爪牙。茶馆的主人华老栓用革命者的血当作人血馒头的药,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听了夏瑜在狱中宣传革命道理,“感到气愤;夏瑜挨了管牢阿义的打,驼背五少爷,花白胡子感到“高兴;夏瑜说管牢阿义可怜,茶客们说夏瑜疯子。这些茶客---愚昧,麻木,不觉悟的民众的群像,所表现的“国民劣根性”,是反动统治者长期愚民政策的结果。
10. 夏瑜斗争的悲剧性表现在什么地方?
答:夏瑜斗争的悲剧性表现在:他的革命主张是正确的,但不为群众理解,得不到群众支持;他的牺牲得不到群众同情;他为革命所洒的鲜血,竟成了华小栓治病的药。他的死是悲凉的,从他身上我们可以看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严重脱离群众的弱点。
11. “药”的含义。
答: 一是指华小栓吃的治病的“药”—人血馒头,二是指疗治民众封建,麻木,愚昧的精神良方。 12. 举例说明《药》是如何表现群众的麻木的?
答:夏瑜就义时,看客们“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很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向上提着”。在茶馆里,人们(无论老小)都对“人血馒头”津津乐道,对夏瑜在狱中的行为不仅不理解,反而认为是“发了疯了”。上坟时,夏瑜的母亲“便有些踌躇,惨白的脸上,现出些羞愧的颜色”,她也不理解儿子革命的壮举。这些都表现了群众的愚昧,而革命者的悲哀正是群众的愚昧造成的 13. 分析《药》中的反衬艺术。
答:华老栓买药的动作神情,写出华老栓充满希望的心情。这样的心情就反衬出华老栓的愚昧。买药后的幸福感更反衬出他愚昧。
另外,面对凶残,贪婪的刽子手,老栓夫妇,茶客们都“笑嘻嘻”“恭恭敬敬”;老少茶客们把夏瑜的壮举看作“发了疯了”。这些细节描写都反衬出群众的愚昧。从中我们能深切感受到鲁迅先生对这些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那种深广的郁愤。
14. 怎样理解《药》上坟情景中的“一圈红白的花”?
答:一方面,它向人们暗示,烈士为革命而牺牲,没有被所有的人遗忘,还有人纪念他们,这符合时代精神和生活真实。另一方面,它又是作者“不恤用了曲笔”“平添上去”的。(不仅前面没有伏笔,清末也没有用花环寄托哀思的习惯,还指人为拔高严重脱离群众的旧民主主义革命者的历史地位。) 15. 根据作者的不同的情感态度,这篇小说写了几类人物?《药》侧重描写的是哪类人物?为什么? 答:文中共写了三类人物:悲哀的革命者,愚昧而麻木的群众,丑恶的爪牙。
三类人物中,作者花了大量篇幅描写民众,而且都是正面描写,描写他们的愚昧麻木(同时也就写出了“革命的悲哀”),意在“揭出痛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16. 《药》里的夏瑜说:“这大清的天下是我们的大家的”。简述对夏瑜形象的理解。
答:夏瑜身陷囹圄,还劝说牢头造反,表现出夏瑜的确是一位舍身取义的革命者;清王朝的天下是大家的,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针锋相对,推翻异族统治的大清天下,正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精神,这句话反映了夏瑜思想中的民主性和民族性;对封建统治阶级的帮凶,爪牙—牢头宣传革命道理,反映出夏瑜没分清敌友。
17. 突然闯进了一个满脸横肉的人,披一件玄色布衫,散着钮扣,用很宽的玄色腰带,胡乱捆在腰间。” 这是《药》里对康大叔的描写,反映了康大叔的什么性格? 答:作者借助于“披”“ 满脸横肉”“ 散着” “胡乱捆”等外貌描写,表现了康大叔粗野,蛮横,凶狠,残暴的性格。
18. 华老栓在去往刑场的路上,天气本来比屋里冷得多,为什么他倒觉得爽快,仿佛一旦变了少年,
得了神通,有给人生命的本领似的?
答:华老栓去刑场途中的景物描写,既渲染了夏瑜就义时沉寂而肃杀的气氛,又反衬华老栓充满希望的心理。华老栓刑场归来的景物描写则是在兴奋中表现他的愚昧麻木,越兴奋越显示出他的愚昧麻木。 19. 华小栓不说话,只是咳嗽,有什么意义?
答:小栓的咳嗽不仅说明了病情的严重,而且是对康大叔自夸“包好”的“药”进行层层深入的揭露
和讽刺。
20. 《药》中,为什么来给夏瑜上坟的夏四奶奶见华大妈坐在地上看她后,便有些“踌躇”,脸上出现“羞愧”?
答:一方面夏四奶奶不理解她儿子的行为是革命的,认为儿子干了坏事被杀不光彩,所以感到羞愧;另一方面她又怀念被清政府杀害的儿子,但又怕人发现,她的表情,正是她这种内心隐秘的矛盾心理的反映。这不仅说明了当时民众的麻木,还反映了辛亥革命未唤醒人民这一主题。
21. 小说《故乡》题目的好处。
答:不仅交待了事件发生和发展的具体地点,而且为人物活动提供了特定的场所和环境。对于一般人来说,故乡总是美好的,值得怀念的。但是在“我”眼中“故乡”确实如此衰败,萧条,让我感到悲凉,生疏,特别是人与人之间,都隔着“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令“我”寒噤。记忆中的故乡及人物与眼前的故乡及人物发生了巨大变化,启发读者思考其深刻的历史根源和社会根源。 22. 小说《故乡》主要表现了什么内容?
答:小说《故乡》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作品通过记忆中的故乡和现实目睹的故乡对比,揭示帝国主义的侵略,封建主义的压榨给人民造成的苦难,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破产,农民痛苦生活的现实。
23. 《故乡》中闰土在“迅哥儿”让他挑选一些东西时,拣了香炉和烛台,联系前文叫少年好友“迅
哥儿”为“老爷”的情节,请对“拣香炉”的情节作简要分析。
答:闰土“拣香炉”与“叫老爷”的做法一样,思想上受封建观念的影响,不同的是“叫老爷”反映了等级观念对闰土的束缚;“拣香炉”则说明受封建迷信思想愚弄之深。两者都说明闰土迟钝麻木。 24. 简述《故乡》中对比的艺术。 答:(1)人物的对比(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不同,杨二嫂的变化等)
(2)人物关系的对比(现在的“我”与闰土的关系和过去的“我”和闰土的关系的对比;现在的
宏儿和水生的友谊与“我”和闰土的关系的对比;希望中的宏儿与水生将来的正常关系与现在的“我”与闰土隔阂关系的对比。)
(3)环境的对比(少年时期月下刺猹的美丽图景和此次回家迁徙所看到的农村萧索的环境)。
这些对比深刻的揭示了封建等级制度下人与人之间的严重隔膜,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中国农村经济衰败,农民极度贫困的严重现实,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彻底否定和对新生活的殷切希望。 25. 鲁迅在《故乡》的最后说:“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
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概述对这段话的理解。
答:作者把希望比作地上的路,意思是只空有希望而不去奋斗,追求,希望便“无所谓有“;有了希望并始终不渝地斗争,实践,希望便“无所谓无”。人们都满怀希望奋斗,就会迎来新生活。旧的生活这样压抑,沉重,作者期盼闰土,水生,杨二嫂以及他们的后辈能从历史的束缚中解脱出来,过上新的生活。
26. 简述《狂人日记》中狂人形象的象征意义以及作者塑造这一形象的主旨。
答:作品中的狂人,实际上是一个敢于向传统挑战的已经觉醒了的知识分子的象征形象,一个敢于向
现实世俗社会挑战的清醒的反封建的民主主义者的象征形象。
作者通过狂人的叙述,揭露了中国社会几千年的文明史,实质上是一部吃人的历史;披着“仁义道德”外衣的封建家庭制度和封建礼教,其本质是吃人,作者同时发出“救救孩子”的呼声,呼吁人民觉悟起来,推翻封建制度。
27. 《头发的故事》是通过N先生与\"我\"的对话——剪去辫子,从而理性的总结了辫子在中国的历史
及其在人们精神上造成的弊病,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和回味。在艺术形式上,本篇有何艺术特色? 答:《头发的故事》在艺术形式上,几乎是一个人的独白,夹叙夹议,声情并茂,去掉头尾,去掉引号便纯然成了一篇杂文。显然作者借主人公之口说出了自己的感受,而又使之与作者保持距离,以增强故事性效果。这样也使人物语言更自由更个性。N先生关于“本多博士”这一段议论,读来发人深思。那篇末的话,呼应了篇首的话题,更是余音绕梁,令人倍觉警策。
28. 《端午节》里方玄绰表里不一的虚伪相,被作者刻画得惟妙惟肖。举例说明并作简析。
答:方玄绰自私自利,自命清高,他的“差不多”一说挟带私心,但偏要戴上忧国的花环。他不加入“索薪行列”,认为索薪欠斟酌,太嚷嚷,而一旦经济拮据,他也赞同索薪了。方玄绰口头上责备太太提出的买彩票“无教育”,但对“头彩几万元”的广告也是动心的,方玄绰表里不一的虚伪相,被作者刻画的惟妙惟肖。
29. 《社戏》的题目是“社戏”,可是文章写看戏的内容却不多,不仅没有写出戏好在哪里相反倒写了
不少对戏不满的内容,而对看戏前后的事却做了大量的精心描绘。请概括分析作者这样写的原因。 答:看社戏只是全文的线索,作者要表现的是“我”与农家少年的美好友情和他们真挚纯朴的品质,而看社戏前后的情节正是表现这一主题的重点。所以这样安排情节。 30. 结合《白光》全文,谈谈对“白光”的作用的理解。
答: “白光”在结构上,作为情节线索构建全篇,白光一直在诱惑着陈士成的思维和行动,直至他出城门,投水而死;白光的象征意义正暗示了文章的主旨,疯人在恍惚感觉中追寻着穷途末路中的一丝白光样的希望,升官发财的诱惑像白光一样使追逐者为之疯狂。这就是作者所要抨击的罪恶的科举制度。
31. 孔乙己教小伙计写“茴”字和给小孩吃茴香豆表现了他什么性格特点?
答:教“茴”字的四种写法,见小伙计不热心,便长叹惋惜,说明孔乙己把僵化无用的“学问”视如至宝,说明迂腐不堪,中毒甚深。分豆给孩子说明他的善良诚恳。 32. 孔乙己为什么成为“不会营生”的废物?
答:他读的书,从他的语言中,可见都是孔孟之道,是一套封建文化思想,这样的书叫读书人鄙视劳动。而且科举制度驱使读书人一心追求功名利禄,鄙弃劳动。 33阿Q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答:阿Q是一个从物质到精神到受到严重戕害的农民典型。他对统治阶级的残酷迫害麻木健忘,自轻
自贱,自欺自慰,甚至用欺辱弱者来发泄自己被欺的不平。他复杂又充满矛盾,质朴而又愚蠢,受尽剥削欺凌又不敢正视现实,妄自尊大,对现实的不满表现出朦胧的革命要求,又受到封建传统观念和正统思想的影响。他的主要性格特征是他的精神胜利法,使他不能正视自己的悲惨地位并沉溺到更为屈辱的奴隶生活中去。
34.简述阿Q的精神胜利法,用提纲式语言概括回答。
答:精神胜利法,就是在现实社会中处于失败者的地位,却不正视现实,以妄自尊大等种种方法,自欺欺人,求得“精神上的胜利”。表现在妄自尊大,自轻自贱,欺凌弱者,健忘,忌讳缺点,甚至以丑为荣等方面。例如阿Q在赌博时,他的一堆“很白很亮的洋钱”被人家抢走了,遭到了失败,但他却“擎起右手,用力的在自己脸上连打了两个嘴巴”,虽然“热辣辣的有些痛,打完之后,便心平气和起来,似乎打的是自己,被打的是另一个自己,不久也就仿佛是自己打了别人一般”,他又“胜利”了。精神胜利法不是阿Q固有的,他是反抗---失败---再反抗---再失败后的一种自我解脱剂,有麻痹斗志的作用。
35. 围绕《阿Q正传》举例谈谈对阿Q“精神胜利法”的本质的理解。
答:阿Q在与赵太爷,假洋鬼子,王胡,小D的冲突中,一直都是失败者,但他却自我辩护和粉饰:盲目的自夸自尊:“我们先前---比你阔多了!”莫名其妙的自轻自贱:“我是虫豸—还不放么?”对耻辱和失败的健忘和自慰:“儿子打老子了!”对更弱者的欺凌和报复:“他扭住伊(指小尼姑)的面颊。”精神胜利法的本质:就是自欺自骗以求自慰,这种奴性心理,是长期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给人们造成的,是中华民族觉醒和振兴最严重的思想阻力之一,也是鲁迅先生通过《阿Q正传》对我们民族进行的自我批判。
36. 简述阿Q的精神胜利法及其表现。
答:精神胜利法,就是在现实社会中处于失败者的地位,却不正视现实,以妄自尊大等种种方法,自欺欺人,求得“精神上的胜利”。表现在妄自尊大,自轻自贱,欺凌弱者,健忘,忌讳缺点,甚至以丑为荣等方面。
37. 简析《阿Q正传》中作者对辛亥革命描写的作用。
答:小说对辛亥革命的描写是作为阿Q活动的背景进行侧面勾勒的,但深刻地提示了辛亥革命失败的历史教训:与封建势力妥协,革命果实被封建势力篡夺;辛亥革命没有依靠和发动群众。 38. 请概述《阿Q正传》中赵秀才,假洋鬼子投机革命的一两个细节。 答:(1)将辫子盘在顶上。(2)去静修庵“革命”,砸碎龙牌。(3)把老尼姑当做满清政府,给了她不少的棍子和栗凿。
39. “阿Q要画圆圈了,拿手捏着笔却只是抖。于是那人替他将纸铺在地上,阿 Q伏下去,使尽了平
生的力气画圆圈。他生怕被人笑话,立志要画的圆,但这可恶的笔不但很沉重,并且不听话,刚刚一抖一抖的几乎要合缝,却又向外一耸,画成瓜子模样了。”阿Q画圆动作反映了他什么性格? 答: 死到临头了,他还能在公堂上认真的画着圆圈。至此,一个缺乏文化教养而又愚昧,麻木,不幸的阿Q跃然纸上。被人愚弄,他还要竭尽平生最后一点力气,力图神勇地向人们展示着他的‘才华’,这就向人们心酸的表明:阿Q依然是阿Q,辛亥革命没有使他在精神上获得新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