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 2010年第9期 黑白世界中的天平 ——解读托妮・莫里森的《最蓝的眼睛》 o王志敏 (上海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上海200234) [摘 要] 《最蓝的眼睛》讲述的是一个渴望得到一双最蓝的眼睛的黑人女孩的悲惨遭遇,展示了由白人 强势文化冲击所造成的黑人心灵迷失的悲剧。作者从黑人女性的视角出发,描写了黑人在长期种族主义侵染下, 价值观、审美观发生的变异和扭曲,以及种族主义带来的崩渍和毁灭,同时也探讨了抵抗白人文化冲击、重建黑人 文化的途径。 [关键词] 种族主义; 自我意识; 内化;扭曲;重建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10(2010)09—0065一O2 自己丑陋,所以久久坐在镜子面前想发现自己丑陋的秘密。 小说讲述的是黑人女孩佩科拉一年间的悲惨遭遇。她 日日夜夜向上帝祈祷能拥有一双最蓝的眼睛,因为在懵懂的 但她并没有意识到,“镜子代表着一种声音,一种社会判断 ……她看来,如果自己能拥有像白人女孩一样的蓝眼睛,她就会 得到众人的欢心:母亲不会嫌弃她、虐待她,父亲不会酗酒、 殴打母亲,老师、同学也不会在鄙视、嘲弄她。然而佩科拉虔 诚的祈祷丝毫没能改变她的困境。遭生父奸污后,母亲的毒 打、周围人的鄙视,终令佩科拉陷入疯狂,幻想自己得到了一 双无与伦比的“最蓝的眼睛”,终日与它窃窃私语。 黑人女孩为何希望拥有一双白人女孩一样的蓝眼睛而 认为自己的黑皮肤、黑眼睛就是丑陋就是不幸?为何黑白世 界中的天平如此极端失衡地倾斜到了白色人种一边?所有 这一切都可以追溯它的历史根源一罪恶的种族主义。 一在社会的镜子里看不到自我便意味着无所归属” 。镜 子反射的只是有着黑色丑陋的外表,而不再拥有黑色灵魂的 佩科拉。她幼小的心灵充斥着的全是白人的种族主义思想。 这种强势文化使她产生了对蓝眼睛的畸形的爱恋和对自己 的鄙视和憎恶。 佩科拉试图通过拥有蓝眼睛来证明自己的存在,而她的 母亲波莉则通过疏远家人、全心效力于白人来实现自我价值 与社会定位。波莉先天跛足,从小被冷落,无人关心甚至无 人注意她的存在。这种童年的不幸遭遇给她心理上造成一 种饥渴,她渴望自我价值得到别人的肯定,而这种饥渴症始 终困扰着她以后的人生。婚后,波莉随丈夫来到北方的一个 小镇。但这里对黑人的歧视和排斥已深入白人社会的每一 个神经,就连北方黑人对来自南方的黑人也另眼相看、落井 下石。后来,波莉从电影中得到一种虚幻的幸福,并无形中 认同了男性特别是白人男性的审美标准:金发碧眼白肤。在 、种族主义思想内化及其对黑人心灵的扭曲和摧残 西方评论家针对美国黑人的生存状况及其在白人主流 文化的强大挤压下所表现出来的心灵的迷失和扭曲,提出了 国内帝国主义的概念,即美国国内实际上存在着白人统治阶 级借助政权、教育、宗教、媒体等各种手段对黑人进行种族压 迫的现象,黑人承受着被同化、被殖民的痛苦和屈辱。“白人 “她把外貌与美德等同起来,使她作茧自缚,愈加自卑自 贱。”【3 波莉找了一份在白人家里帮佣的工作,她对自己的 家、丈夫和孩子产生了强烈的排斥和憎恨,却近乎苛刻地执 行自己的佣人职责,以无条件的服从和忠诚换得白人的信任 和赞许。至此,这个一直生活在种族和性别歧视里的、从小 殖民者对黑人的精神洗脑就是希望黑人放弃自己的生存方 式,否定黑人的本质性特征,最后导致黑人对自身的否定,在 被扭曲的文化中,使黑人完成心理、精神和现实世界的被殖 民过程。”【】 整个社会对白人中产阶级的生活方式趋之若鹜, 很多黑人无形中成了这种意识形态的俘虏,造成了黑人自我 贬低、自我仇恨,使受害人同时成了施害者,肢解了黑人的文 化身份。 小说刻画了几个“黑皮白心”人的形象,如渴望拥有蓝眼 睛的佩科拉。这个黑人女孩发现自己被嫌弃被嘲弄是因为 就没有归属感的黑人妇女终于找到自己的生存价值和社会 定位。波莉对白人社会的顶礼膜拜和对自己与家人的鄙视 和憎恶导致了其人格的严重裂变。她将所有母爱和柔情全 部投入到金发碧眼的白人雇主女儿身上,而厌恶自己的亲身 骨肉。 与对白人价值观顶礼膜拜的佩科拉和波莉不同,佩科拉 [作者简介]王志敏,女,江苏人,上海师范大学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一65— 文学研宄 的父亲乔利与白人世界格格不入。“在他‘坏黑人’形象的 王志敏/黑白世界中的天平 克劳蒂亚拆解洋娃娃就是为了保持个人的自尊和自信,也是 对自我形象的肯定,对白人文化的抗拒。“相当多的美国黑 背后是一部黑人遭歧视、被侮辱的辛酸历史。” 由于没有受 过良好的教育,乔利对自我认识还处于自然状态。他的性格 是激情、无知和对事物错误认识的大杂烩。在醉酒中浑浑噩 人家庭知道如何保护孩子避免受到心灵的创伤,他们以浓浓 的爱意为孩子们建立起了完好的保护层,呵护孩子们在逆境 中成长。” 他们一家还保持了黑人的两项传统:黑人音乐和 黑人社区。布鲁斯音乐是独特的音乐形式,是黑人文化的集 中体现和精神力量的源泉,代表着黑人对祖先文化和自已身 份的接纳和坚守。“黑人音乐远非仅仅是娱乐而已,它是黑 人生活的组成部分,是自我文化身份的认同。没有本民族的 音乐就会丧失文化的灵魂。”【6 忧伤的布鲁斯能净化心灵和 噩度日,逐步疏离了社会中的责任感,变得“自由得很危险。 自由地享受他能感受的一切~恐惧、悔恨、羞愧、爱恋、悲伤, 怜悯。自由地表示爱怜,表示暴怒,自由地吹口哨,自由地哭 泣。……只剩下自己的感官与胃口,他感兴趣的只有这两 者。” 乔利有着不幸的人生经历:出生后不久就遭父母的遗 弃,14岁时遭到一次羞辱:当他和一位黑人女孩在野外偷尝 禁果时被两个手持电筒的白人猎人发现,并在他们的手电和 枪口下被命令继续做爱。惊吓和羞辱造成了乔利心理上无 法修复的伤痕,而寻父的伤痛使他对父亲的一丝幻想和对爱 仅存的一点温存被彻底摧毁。他缺乏家庭和社会责任感与 伦理道德感,充满暴力、粗俗和堕落的劣性。白人种族主义 者视他为“兽”或“动物”,而他最后也真的堕落为“兽”或 “动物”,没有了作为人的基本意识。醉酒之后强暴女儿是他 灵魂彻底被扭曲、人格彻底分裂的极端表现。 而这种心灵被扭曲的现象在黑人社区中并不少见。莫 里森将笔触伸到了整个黑人群体内部,将他们变态的心理刻 画得淋漓尽致。但看到丑陋、孤独、不幸的佩科拉时,任何黑 人都不觉得自己丑陋和孤独,相反却得到慰藉,可以生存下 去。“所有认识她的人通过与她相比感到完整,与他的丑陋 相比感到美丽。她的单纯点缀着我们,她的罪过使我们感到 圣洁,她的痛苦显示我们健康与活力,她的笨拙使我们自感 幽默,她不善言辞使我们自信能言善辩,她的贫困让我们慷 慨。我们甚至用她的白日幻想来抵消自己的噩梦。” 这里 我们看到了黑人对自己同胞的残忍。神志不清、四处游荡的 佩科拉的身影“时刻提醒着他们自己的丑陋和心中难以压抑 的仇恨” j。佩科拉的痛苦象征着整个黑人民族在艰难的社 会处境中所承受的痛苦和压迫。 面对恶劣的生存环境和自人文化的强力冲击,黑人民族 如何在夹缝中生存? 二、黑人文化身份的思考与重建 小说除了描写白化自我的黑人和人格裂变的黑人,还描 写了固守黑人的某些特征、抵抗自人文化侵染的黑人:迈克 蒂尔一家努力避免因种族主义和经济贫困而导致的精神荒 漠,在逆境中的幸存指明了重建黑人文化身份的前景。 他们一家住在破陋的小屋,冬天靠捡煤渣、吃菜叶过活。 日子过得很艰辛。但是父亲迈克蒂尔是一个富有责任感、工 作勤勉、怜爱妻儿的好丈夫。母亲对女JLfi']也是疼爱有加, 读者从母亲深夜悄悄为女儿盖被子这一细节可以看出其浓 溢的母爱。父母对孩子的关爱让女JLff]树立了自尊和自信。 一66一 治愈伤口。他们的社区责任感在于把黑人集体看成一个大 家庭,在其他黑人面临困境时能伸出友爱之手,竭尽全力地 给予帮助。当佩科拉流浪街头时,他们收留了她一段时间。 虽生活贫困,但他们的爱心使他们自觉捡起了足可以拖垮他 们的包袱。 可见,自由黑人相互扶持,凝聚集体力量,才能在困境中 求得生存。而脱离黑人社区,就脱离了和谐的亲情和关爱, 脱离了本民族的文化根基。 三、结语 《最蓝的眼睛》是一部令人震撼并感沉重的作品。莫里 森针对美国社会存在的种族主义和文化殖民现象,描写了黑 人真实的生存状况。小说并未直接控诉自人种族主义的罪 恶,而是探索了自人价值观对黑人心灵的毒害和毁灭。通过 展示一个弱势群体中的弱者的悲惨遭遇、扭曲的灵魂和裂变 的人格,引发了深刻的生存反思和人性道德思考。莫里森认 为黑人民族要生存下去,必须坚守自己的民族根基,保住黑 人文化,重建黑人的主体性和文化身份,才能真正获得民族 的平等和解放,真正掌握自己的命运。 【参考文献】 [1]胡作友.黑暗中的游戏——托妮・莫里森对黑人文化身 份的重构[J].清华大学学报,2008(4). [2]王守仁,吴新云.性别・种族・文化[M].北京大学出版 社,1999. [3]托妮・莫里森.最蓝的眼睛[M].陈苏东,胡允桓,译.南 海出版公司,2005. [4]张学祥.最蓝的眼睛:双重歧视悲剧[J]。牡丹江教育学院 学报,2007(2). [5]田亚曼.母爱与成长:托妮・莫里森小说研究[M].中国 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6]杨中举,王红坤.黑色之书:莫里森小说创作与黑人文化 传统[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