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教案
第八单元 教学计划
教学内容:教材第65~69页:
学习用画图列表的方法收集,整理信息,并在画图和列表的过程中,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教学目标:
⒈ 使学生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用画图和列表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的作用,感受画图和列表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会用画示意图或列表的方法整理简单实际问题所提供的信息,会通过画示意图或列表的过程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⒉ 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好数学自信心.。
教学重点:会通过画示意图或列表的过程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教学难点:学生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用画图和列表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的作用,感受画图和列表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会用画示意图或列表的方法整理简单实际问题所提供的信息。
教时安排:共计4课时
学习用画图和列表方法整理信息 1课时 学习用画图和列表的方法直接寻找问题答案 1课时 单元测试练习
解决问题的策略(学习用画图和列表方法整理信息)
2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65~67页。
教学目标:让学生体会画图和列表的价值,并初步学会运用画图和列表的方法去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初步学会运用画图和列表的方法去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
⒈ 解决下列应用题
(1)一本书6元,买3本用了多少元? (2)一本书元,18元可以买几本? ⒉学生列式解答,老师板书.
提问: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要求买3本书用多少钱,要知道有什么条件?数量关系是怎样的? 第(2)题的数量关系是怎样的?
(可以改为情境导入:出示这样一张课程表:
周一上午第一节数学第二节语文第三节英语第四节音乐下午第一节美术第二节体育,你能一下子看出周一上午第三节上什么课吗?
再出示我们的课程表,你觉得怎样?
我们发现用列表的方法更清楚,为了解决让大家能清楚的看课程表这个问题我们就采用列表的策略。)
二、教学新课 ⒈教学例题第1个问: (1)出示例图. 指名学生说图意
提问:图中已知什么,要求什么?要求”小华用去多少元”图中的哪些信息是有用的? (这样设计:你知道了什么?学生说,老师就在黑板上“随意”板书相应的数据“3本”“5本”“18元”,请学生谈谈你看了这样的板书有什么想法?
预设:学生觉得太乱了,看不清哪个数据是小明的,哪个数据是小华的。 这时老师顺势引导:我们可采用什么方法?列表) (2)小组讨论:如何将有用的信息进行整理? (3)全班交流,老师板书并进一步讲解。 a) 小明: b) 小华:
讲解:每一小格表示的是什么?说明什么?
(我们要画几行?第一行写什么?小明买了3本笔记本用去18元,板书3本 18
元,小华买了5本,用去多少元?预设:学生说不知道,我们可以用括号表示,可以用符号表示,我们通常用?表示,板书。)
请同学看图口述题意.
提出:这样的图,也可以用线段的形式表示: 小明: 小华:
(如果有学生想到了可以讲解,如果没有就不必提,因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市用列表的方法解决问题)
列表整理 小明 3本 小华 5本
18元 ?元
(说说:看了这样的表格比刚才老师的板书怎样?这张表格你发现了什么?左边都是数量,右边的一列都是总价)
(4)请同学们列式解答,并说说解题思路
提:要求小华用去多少本,是先求什么?这也就说明小华和小明买同一种笔记本. (要求小华用去多少本我们得先求什么?一本笔记本的价钱就是单价,求单价怎样求?)
提问:那么我求出小华用去多少钱后,如何检查我们算的是否正确. 我们可以根椐结果看看它们的单价是不是相同的. 学生检验.
说明:此问题才算解决完。 2. 教学例题第2个问:
(1)出示第2个问题“小军买了多少本?”提:解决这个问题,你打算用什么方法进行整理?
(2)同学们整理所需的条件,并说说你打算怎样解答。 先出示学生们整理的表格,交流对不对,) (3)学生解答
(4)将两次求出的结果填写在书第65页上,引导观察,你有什么发现。 (比较这两张表格,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我们为什么都要列出小明的信息呢?)
指出:用列表的形式整理条件从中可以发现买的本数越多,用的钱也越多,买的本数越少,用的钱越少,但每本书的单价不变。(我们是不是仅仅列表就能计算出答案了?我们还要观察表格进行数量分析才行,板书数量分析)解题中,抓住这个不变的量,我们可以求出小军、小华各用多少钱。
(将这两个表格我们可以合并成一个表格,在进行简化就得到了这样的表格: 3本 18元
5本 ()元 ()本 42元 这样我们更容易看出数量关系 ) 3.小结
这节课在解决问题时,我们先整理出相应的条件,尤其是列表法,我们可以清楚的了解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关系。这就是我们今天所学习的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
(板书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 三、组织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指导学生认真看图,先要弄清左边的高度是168毫米的这一摞有几本字典,右边哪一摞有15本字典,哪一摞高度是504毫米。学生理清题意后自主列表,交流表格正确后,独立列式 解答,交流反馈。)
2. 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列完表格后讨论“我带的钱正好可以买6个足球或8个排球”是什么意思?要求这两个问题第一步我们都要先求出什么?这就是我们数学中的归总实际问题)
3. 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可以让学生试着用画箭头的方法整理信息,提问这题的关键要先求出什么?每幢楼房平均住了多少户)
4. 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提问:这题的关键是要先求出什么?一共有多少盆花)
(感受:这两题我们都先进行了列表,但是更重要的是根据表格来分析,列表是帮助我们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
四、布置作业
《评价手册》第53页,要求先列表再列式解答。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的策略
列表整理 分析数量 列式解答
18÷3=6(元) 6×5=30(元) 答:小华用去30元。 教后记:
我对教学的思考------境界
方法很重要,但是让学生入如何学会利用方法界解决问题,分析问题,并且从中获
小明 小华 3本 5本 18元 ?元 得由这种方法顺利解题品尝到快乐,这就是更高的境界了,也是我在教学中尝试的追求.我们不能能停留在 “教书匠”的水平,认为“教学任务”完成了,这节课我教学完了,学生学完了,我们是不是能静下来反思我又没有教得让我难忘的一个瞬间”“让学生印象深刻的一个瞬间”呢?
当今天我说作业需要用列表的方法解题时候,我看到学生不是欣然接受而是“哎哟~”我觉得自己很失败,这么好的方法没有让学生喜欢用,这怎么谈得上教学目的完成呢?
解决问题的策略(二)
教学内容:教材第68~69页
教学目标: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画图和列表的策略价值,并学会用画图和列表的方法去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学会用画图和列表的方法去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准备:课件和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
⒈ 一台织布机3小时织布84米,如果织8小时可以织布多少米?。 (1)要求同学先用列表的方法整理信息,再解答. (2)指名说说解题思路,并说说用列表的好处.
2.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用列表和画图的方法整理信息,运用这种策略,我们可以解决更多的问题。
二、教学新课 ⒈教学例题。
(1)出示例题图,指名学生说已知什么,求什么。
(你觉得这题的条件怎样?题目中出现了几种果树?每种果树我们都知道了什么信息?)
(2)提问:你们能用上节课的画图或列表的方法将题中的信息整理出来吗? (要求桃树和梨树一共有多少棵列表时你想列几行?为什么?在第三列中我们应当注明“每行”几棵,请学生谈谈不写会怎样?)
(3)同学们独立完成,并指名说说解题思路。
(要求桃树和梨树一共有多少棵我们得先求出什么?桃树和梨树各有多少棵?) (4)与复习题比较:
提问:今天的例题在整理信息时也用到了列表法,此时的列表与复习题的列表有
什么不同?
(要根据问题选择合适的信息列表,对于没有用的多余条件不要列进表中。今天学习的列表中没有问号,问题在题目中,我们学习的是三步计算的简单实际问题)
指出:列表不仅起到了收集和整理信息的作用,而且还可以直观地显示数量关系,这亲就可以从中找到解题思路,甚至有时能使问题的答案一目了然。
⒉教学试一试
(1)出示试一试的题目
(2)同学们试着用列表法找出结果
(过渡:刚才苹果树的信息是多余的,如果老师换一问题,请你们求苹果树比桃树多多少棵,这时它还是多余条件吗?请你们自己试着独立列表计算)
(3)指名说说解题思路,并出示列表。 3.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仍然用什么方法来帮助解决问题?用列表的方法有什么好处?
三、组织练习 1.完成想想做第1题
(指导学生观察图,理解题意,收集有用的信息,根据问题整理表格,再分析数量关系解答。)
2.完成想想做第2题
(对照图让学生认识什么是光盘、软盘、鼠标,然后根据要解决的问题分别找出相关的条件整理表格,再列式解答。启发学生提出别的问题。)
3. 完成想想做第3题
(研读教材:这题和例题以及“试一试”都不同,应当放手让学生独立解答,而不是当作例题来教学,要相信学生通过列表整理具备独立完成的能力,但是要提醒学生做题前要认真读题,理解题意。
列表后问学生“共栽120棵”和“各栽120棵”意思一样吗?) 四、全课小结
用哪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解决问题?列表的好处有哪些? 五、布置作业 《评价手册》第54页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的策略(二) 桃 树 梨 树 3 行 4 行 每行7棵 每行5棵 3×7=21(棵) 4×5=20(棵)
20+21=42(棵)
答:桃树和梨树一共有41棵。 教后记:
我对教学的思考-----喜欢也需要“理由”的
我设置了许多有关多余条件的练习,让学生从读题就开始感到”好多好烦”,等他们的眉宇之间透露出这样的信息时候,我再缓缓说出,你们为什么不用我们昨天的列表整理的方法来做呢?当他们很快报出答案后,我再问他们,有人说我们昨天的列表的方法好烦,今天看看怎样?你还喜欢吗?
孩子们的喜欢很简单,很纯粹,要让他们经历自己“喜欢的历程”才会真正喜欢,并不是老师说的就是好,要他们自己亲自尝一尝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