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渗透数学幼小衔接
数学与生活联系密切,日常生活中的事物蕴含着数学教育的契机。老师和家长们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教育契机,随时随地帮助孩子做好数学的幼小衔接准备。
01 幼儿园数学学什么
教育部文件《小学入学准备教育指导要点》指出:在激发学习兴趣方面,要让幼儿愿意用数学的方法尝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的问题,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在学习能力的培养方面,幼儿能在教师指导下,尝试运用数数、排序、简单的统计和测量等数学方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纲要》中指出:在学习习惯培养方面,幼儿能正确使用数学活动材料,能按规则进行活动,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02 小学一年级数学学什么
以人教版为例,小学一年级上册大部分是学习“数与量”的内容,另外还有认识位置、认识图形、认识钟表,通过幼儿园与小学数学具体内容对比发现,一年级的数学内容在幼儿园都已经了解和初步理解。所以家长一定要放平心态,根据孩子的思维特点和学习特点,让孩子从生活中感知“数与量”,循序渐进地学习数学。
03 如何在生活中做好数学准备
在生活中培养数感
数感主要是指对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培养数感有助于孩子理解数的意义和数量关系,为之后的数学学习奠定基础。家长可随时随地利用各种生活场景,让孩子在日常情境中学习“数”、理解“数”的真正含义、感知“数与量”的关系。
多让孩子数一数生活中的物品
比如在走楼梯时,让孩子一边走,一边数楼梯的层数;在坐电梯时,认识电梯里的数字按键;搭建积木时,取一块就数一块;在公园里散步时,问他“公园里有几棵树?”“几把长椅?”等。时间久了,孩子自然而然能形成数的概念,对数也有更具体的认知与理解。
多使用数字和孩子交流
例如,早上起床可以跟孩子说“今天只有5度,要多穿一点儿”;送孩子去幼儿园,可以跟孩子说“我们可以坐xxx路公交车去幼儿园”;到幼儿园了可以跟孩子说“今天我们来得最早,是第1名呢”;下午接孩子回家可以跟孩子说“现在四点了,我们要回家准备晚饭了”。
这些数字有的用来度量,有的用来命名,有的用来排序,有的用来表示时间……相同的数字还可以有各种不同的用途,孩子接触多了,对数的理解就会更加深刻。
让孩子感知“数与量”的关系
家长可以通过大量的训练,让孩子反复体验数与量之间的关系,逐渐理解数字是用来描述数、量及其关系的。
例如,当感知数字5时,家长可以跟孩子说“今天家里有5个人吃饭,你能帮妈妈准
备5个碗吗?”“你能帮妈妈拿5本书吗?”让孩子知道“5”既可以表示5个人、5个碗,也可以表示5本书,发展孩子的抽象思维能力。这里需要注意,一个数字最好用多种不同的物品来表示,让孩子建立数字与物品间的联系。
学习数的“对应”和“分类”
在小学数学教材中,存在着很多的对应和分类思想,培养和建立对应、分类的思维方法,能为解决较复杂的事情打好基础。幼小衔接阶段,让孩子充分感知生活中的对应和分类,是建立对应、分类思维的关键。
比如吃饭时、吃零食时把相应的碗筷、零食发给每一个人,锻炼孩子一一对应关系的能力;比如带领孩子整理玩具时,可以每次都提出不同的整理要求:比如按玩具的功能整理;按玩具的材质进行整理;按玩具的颜色进行整理......在分类整理的过程中,锻炼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
在生活中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
帮助孩子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需要在生活中加强思维方面的训练,多提问,引导孩子主动思考。具体该怎么做呢,以下这些训练妙招供您参考。
➢ 追问孩子“然后呢”
当孩子说出一件事时,我们最好多去追问他,因为追问的过程,就是他想象的过程,也就是他思维发散的过程。比如孩子喝完饮料后剩下一个空瓶子,我们可以问他“要把瓶子放去哪里呢?”孩子可能会回答扔掉,我们可以追问他,扔掉后它会去哪里呢?当孩子
顺着你的引导去思考、去想象的时候,大脑运转的同时,思维能力也会不断提高。
➢ “一物多用”的训练
我们可以经常跟孩子玩一个小游戏,就是猜用处,譬如我们可以询问孩子某样东西的作用,让孩子尽可能多地去回答。比如:问孩子砖块能有什么用,孩子可能会说,能盖房子、能垒城堡、能打坏人……但家长可以鼓励他们再想想,或许可以收获更多这样有趣的答案:踩在脚下能长高、能锻炼爸爸的肌肉、能被劈成两半……孩子们的思维相对灵活,通过这个训练可以冲破思维枷锁,尽可能多地去发散。
➢ 思考事物的“好”与“坏”
固有思维的形成往往容易一锤定音,即好的就一定全好,坏的就一定全坏,这显然是不对的。所以要培养孩子一分为二的辩证法思想。比如冬天到了,下雪非常漂亮,孩子可能会说冬天真好,这时不妨问问他冬天好在哪,等他说完后再问问他:那么冬天有没有不好的地方呢?
以上方法能够帮助孩子在生活中学习数学,逐步建立起数感,直观感知数学中的“对应”与“分类”思想,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当然,给孩子进行一些系统的思维启蒙,将会有助于孩子上小学后学习数学更轻松!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