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处方点评抽样与统计分析方法

来源:一二三四网


处方点评抽样与统计分析方法

一、统计学概述

统计学是把科学和艺术结合在一起进行收集和分析数据资料的一门学科。 因为科学研究常研究的是事物的一般规律,研究的是其共性;艺术 张扬的是其个性,两者相差很远。而统计学是通过张扬有差别的个性来寻求事物背后的一般规律,所以它是连接科学和艺术的一个桥梁。

早在16世纪,意大利人把统计学称为国情学。这种说法后来传播到法、德、荷等欧陆国家。在17,18世纪,这些国家的大学里讲授的“统计学”课程,实际上就是讲“国情学”,包括有关人口,经济,地理,乃至政治方面的内容。到十九世纪初,逐步演变为现代西方统计学——Statistics。

统计学可与各领域、各专业相结合,已在社会、人口、教育、环境等各领域的应用研究中被广泛应用,因为它是一门方法学,是破解各领域难题的科学工具。如工业统计,卫生统计,生物统计,医药统计,金融统计,法学统计,心理统计,交通统计、教育统计等等。

卫生统计学属应用统计学,运用数理统计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医学科研及卫生工作中有关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的科学。其内容包括三部分:

1、统计设计:

抽样方法、研究设计方案 样本含量(大小)的确定

2、整理资料:数据录入、核查和汇总 3、分析资料:统计描述、统计推断。

二、目的意义

1

处方点评是加强合理用药的管理手段,目的是要解决临床不合理用药问题,不断提高临床医疗水平。在处方点评中应用卫生统计学的意义:

1、控制影响处方点评的因素 2、保证处方点评的质量 3、提高处方点评的水平 4、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在处方点评工作应用卫生统计,其内容包括处方抽取的数量(样本含量)和抽样方法、处方数据资料的整理、分析、解释和描述。将获得可靠的结果,作出科学的推断或预测,为政府或卫生管理部门在医疗工作中进行管理决策和行动提供依据和建议。因此在处方点评中应用卫生统计,必须做到以下原则:

1、要有足够的样本含量; 2、被抽查的处方要有代表性; 3、抽样方法要科学; 4、点评结果要有可比性。

三、样本含量

样本含量是指样本中包含的观察单位数。从总体中抽取样本时,应保证样本有足够的数量满足统计学要求,样本中观察个体之间变异度小的样本含量可少些,变度大的应多些。

影响样本含量大小的相关因素 1、检验水平 一般用95%的把握 2、检验效能 一般取90%的信度 3、容许误差 抽样率与总体率差别<10% 4、总体率的大小

2

样本含量计算方法一

Z2/2P(1P)nD24P(1P)n0.01P:预抽查不合理处方发生率。 D:正式抽查时发生率与预抽查发生率误差不超过10%。

某地区医疗机构一般不合理处方发生率为50%,现对某单位处方进行抽查点评,估计该单位不合理处方发生率与该地区不合理处方发生率相差<10%,检验水平以95%的把握 ,检验效能 为90%的信度。

Z2/2P(1P)4P(1P)40.50(10.50)n1002 0.010.01D

样本含量计算方法二

现况调查样本含量估计常用以下公式: N = P Q K N为抽查人数,P为不合理率,Q=1-P。

K值是根据研究项目的允许误差大小而确定,当允许误差为10%(0.1P)时,K=400;

当允许误差为15%(0.15)时,K=178; 当允许误差为20%(0.2P)时,K=100。

某地区医疗机构一般不合理处方发生率为50%,现对某单位处方进行抽查点评,估计该单位不合理处方发生率与该地区不合理处方发生率相差<10%,K=400,估计样本含量。

N = 0.50 ×(1-0.50) ×400 = 100

四、抽样方法

要正确选择抽样方法,首先必须了解与不合理用药的相关因素,使被抽查到的处方具有代表性,在同等条件下进行抽样,被抽查的单位其处方点评结果才具

3

有可比性。

导致不合理用药的主要因素可分为:来自患者、处方医生、工作地点、药品供应系统的因素、法规的因素、药物正确的、错误的信息因素。其中来自处方医生的影响因素最大。

与医疗机构有关的因素有: 1、医生/药师的技术水平(职称) 2、医生/药师的素质(教育与培训) 3、医生/药师的上岗时间(周排班) 4、医生/药师的服务质量(责任心) 5、科室水平差异(发展不平衡) 6、药物种类(采购与供应) 7、院方管理制度(激励机制) 8、院方在社会中的影响力 (一)系统抽样

等距抽样或机械抽样,将总体的单位编号排序后,按照固定的间隔抽取个体组成样本的方法。

1.制定抽样框 2.计算抽样间隔:K=N/n

3.在抽样框中每隔K个个体抽取一个个体. 4.将N个个体合起来构成样本. (二)分层抽样

又称分类抽样,将总体中的所有处方按照某种特征或标志划分为若干类或层次,在每类或层次中再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或系统抽样的方法抽取一个子样本,共同构成研究的样本.

4

优点:

1.在不增加样本规模的前提下降低抽样误差,提高抽样精度,增大代表性 2.便于了解总体内不同层次的情况,以及对总体中的不同层次进行单独研究或者进行比较.

(三)单纯随机抽样

就是从要抽查的所有对象中不加任何分组、划类、排队等,采用完全随机地抽取样本的方法。特点是:某单位中每张处方被抽中的概率相等,每个处方完全独立,彼此间无一定的关联性和排斥性。

通常只是在单位中处方之间差异程度较小和数目较少时,才采用这种方法。在处方点评工作适用于对被抽查的单位进行抽样。

(四)整群抽样

整群抽样是首先将单位中各处方归并成若干互不交叉、互不重复的集合,称之为群;然后以群为抽样单位抽取样本的一种抽样方式。

优点:

1、简化抽样过程 2、降低收集资料的费用 3、扩大抽样范围 缺点:代表性比较差 (五)处方点评工作抽样方法 1、抽取单位样本

抽查单位样本宜采用分层抽样与单纯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抽样方式。 将乡镇按经济发展水平、医院规模不同,先分成若干个群,再采用单纯随机抽样方法抽取被查的单位。

2、抽取处方样本

5

抽查处方样本可采用分层随机抽样与系统抽样相结合的抽样方式。 第一步进行分层(分类): 按医生职称、科室(病种)、时间(周) 第二步进行系统抽样:

计算抽样间隔数(K)=总处方数/需抽处方数

在各层(类)中每间隔K张处方抽一个处方,汇总成单位处方样本。

五、统计分析

(一)资料的类型

可纳入统计分析的数据资料可分为两大类:

1、计量资料:可用小数表示或有度量衡单位的定量资料,在处方点评中“每张处方金额,药物品种数 ”均属计量资料。

2、计数资料:不能用小数表示或没有度量衡单位的定性资料,在处方点评中“抗菌药使用百分率 、注射剂使用百分率等”属计数资料。

(二)常用统计指标

1、率(%):某现象实际发生的例数与可能发生此现象的总例数之比。属频率

6

指标,用来说明某现象发生的频率或强度。

点评处方中发生某现象的处方数率100%已点评的处方总数 在某单位被抽查的100张处方中,使用抗菌药的处方数为c=36张 抗菌药使用百分率= C/处方总数=36/100=36%

2、构成比(百分比%):是事物内部某一构成部分与事物内部各构成部分的总和之比。是构成指标,说明某一事物内部各构成部分所占比重。

构成比某一构成部分的处方数100%被点评处方中各构成部分处方总数在某单位被抽查的100张处方中,使用抗菌药的处方数为c=36张,其中内科12张、外科20张、其它科4张,问各科使用抗菌药的处方所占例?

12内科100%33.3%36 外科20100%55.56% 36 其它科4100%11.11%36 3、平均数:某单位平均每张处方金额(元) x

xinx:平均每张处方金额数(元)xi:每张处方金额数(元)n:抽查的处方数:相加求和。例:100张处方的金额相加合计金额为2543.65元

2543.6525.44(元)nS) 1004、标准差(ixx 7

某单位被抽查的处方中,每张处方金额数之间的差异程度大小(离散度)。 (xx)sn12可下载、安装以下软件到手机上进行计算。

(三)计算总的百分率 1、不合理性用药处方发生率

XX 县不合理性用药处方发生率

医疗机构 甲医院 乙医院 合 计 抽查处方数 100 120 320 不合理处方数 不合理处方发生率(%) 36 48 84 36.00 40.00 26.25 各县不合理性用药处方发生率

医疗机构 甲县 乙县 合 计 抽查处方数 不合理处方数 不合理处方发生率(%) 320 400 84 100 26.25 25.00 2、不规范处方发生率

XX 县不规范处方发生率

医疗机构 甲医院 乙医院 合 计

抽查处方数 不规范处方数 不规范处方发生率(%) 各县不规范处方发生率

8

医疗机构 甲县 乙县 合 计 抽查处方数 不规范处方数 不规范处方发生率(%) 3、不同职别医师不合理性用药处方发生率

职称 正高 副高 中级 初级 合 计 抽 查 处方数品 32 46 12 10 100 不合理 处方数 12 18 4 2 36 不合理处方 发生率(%) 37.5 39.1 33.3 20.0 36.0 4、不同职别医师不规范处方发生率

职称 正高 副高 中级 初级 合 计 抽 查 处方数品 不规范 处方数 不规范处方 发生率(%) (四)不合理性用药处方严重程度分析

不适宜性 处方发生 频 次 1 2 3 4 5 6 合 计 甲医院 处方数 14 10 6 3 2 1 36 百分比% 38.89 27.78 16.67 8.33 5.56 2.78 100.00 乙医院 处方数 12 12 6 2 0 0 32 百分比% 37.50 37.50 18.75 6.25 100.00 (五)不适宜性用药处方分类分析

9

不适宜性分类 医疗机构 项目 适应 证 6 16.67 药物 选择 8 22.2 给药 途径 6 16.67 用法 用量 12 33.33 相互 作用 3 8.33 配伍 禁忌 1 2.78 合计 36 100.0 处方数 甲医院 比例% 处方数 乙医院 比例% 处方数 比例% 合 计 各单位处方不适宜性适应证分析

医疗机构 医院-1 医院-2 医院-3 医院-4 医院-5 合 计 抽查处方数 100 120 100 100 100 520 不适宜性适 应证处方数 8 12 13 9 8 50 发生率 (%) 8.0 10.0 13.0 9.0 8.0 9.6 发生比例 (%) 16.0 24.0 26.0 18.0 16.0 100.0 各单位处方不适宜性药物选择分析

医疗机构 抽查处方数 不适宜性给药途径处方数 发生率 (%) 发生比例 (%) 医院-1 医院-2 医院-3 医院-4 医院-5 合 计 (六) 专项分析

10

平均每 抗菌药 抽 查 张处方 医疗机构 使用百 处方数 用药品 分率 种数 医院-1 医院-2 医院-3 医院-4 医院-5 合 计 100 120 4.6 5.1 51.9 54.8 注射剂 使用百 分率 46.3 49.2 国家基 本药物 占处方 用药的 百分率 91.5 92.4 药品通 用名占 处方用 药的百 分率 96.2 94.3 平均每 张处方 金额 32.7 28.2 合理处 方百分 率 55.0 52.6 (七)动态变化(数列)分析

1、相对数动态数列:每项指标数值用相对数表示动态变化的数列。

XX 县近4年不合理性用药处方发生率变化

年 份 2010 2011 2012 2013 抽 查 处方数 100 100 100 100 不合理 处方数 46 40 36 32 不合理处方发生率(%) 46.00 40.00 36.00 32.00 变化速度 定基比% — - 13.04 - 21.74 - 30.44 变化速度 环比 % — - 13.04 - 10.00 - 11.11 XX 县近4年不合理性用药处方发生率变化

年 份 2010 2011 2012 2013

抽 查 处方数 100 100 100 100 不合理 处方数 46 40 36 32 不合理处方 发生率(%) 46.00 40.00 36.00 32.00 变化速度 定基比% — - 13.04 - 21.74 - 30.44 变化速度 环比 % — - 13.04 - 10.00 - 11.11 (%)如2012年: 变化速度定基比0.360.46100%21.74%0.46变化速度环比(%)2、平均数动态数列:每项指标数值用平均数表示动态变化的数列。

11

0.360.40100%10.0%0.40XX 县近4年平均每张处方金额数变化

年 份 2010 2011 2012 2013 每张处 方金额 32.10 27.50 24.30 24.60 逐年变化 累计变化 金额(元) 金额(元) — - 4.60 - 3.20 0.70 — - 4.60 - 7.80 - 7.10 变化速度 环 比 % — -14.33 -11.64 2.88 变化速度 定基比 % — -14.33 -24.30 -22.12 XX 县近4年平均每张处方金额数变化

年 份 2010 2011 2012 2013 每张处 方金额 32.10 27.50 24.30 24.60 逐年变化 累计变化 金额(元) 金额(元) — - 4.60 - 3.20 0.70 — - 4.60 - 7.80 - 7.10 变化速度 环 比 % — -14.33 -11.64 2.88 变化速度 定基比 % — -14.33 -24.30 -22.12 如2012年

逐年变化金额(元)本年金额上年金额24.327.53.20

累计变化金额(元)本年金额首年金额24.332.17.80 逐年变化金额3.20变化速度环比(%)100%100%11.64% 上年每张处方金额27.50 累计变化金额7.80 变化速度定基比(%)100%100%24.30%首年每张处方金额32.10

六、常用的统计检验方法

1、同期两个率差异的分析

医疗机构 甲医院 乙医院 合 计 抽查处方数 100 ( n1) 120 (n2) 220 不适宜处方数 12 18 30 发生率% 12.0 (P1) 15.0 (P2) 13.64 (Pc) 12

up1p211pc(1pc)()n1n20.120.15110.13640.8636()1001200.0300.0300.6450.0021600.0465 当u<1.96 P>0.05 两个率差别在统计学上无显著性意义, 当u≥1.96 P≤0.05 两个率差别在统计学上有显著性意义, 当u≥2.58 P≤0.01 两个率差别在统计学上有极显著性意义 2、同一单位干预前后两个率差别的分析 时 间 干预前 干预后 合 计 u  抽查处方数 不适宜处方数 100 (n1) 100 (n2) 200 22 8 30 发生率% 22.0 (P1) 8.0 (P2) 15.0 (Pc) p1p211pc(1pc)()n1n20.220.08110.150.85()1001000.1400.1402.7720.002550.05052.772>2.58, P<0.01 两个率差别在统计学上有极显著性意义。 3、两个均数差别的检验方法

被抽查的两个不同单位间平均每张处方金额(元)差别在统计学有无显著性

意义?

当u > 1.96 ,P<0.05

12下班 两均数差别在统计学上有显著性意义。 22SS 1 2

nuxx

1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